善辩的庄子读后感(读《庄子》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6-28 18:40: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庄子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

善辩的庄子读后感(读《庄子》有感)

庄子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读后感1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庄子读后感2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2007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才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庄子读后感3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4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后感5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讲《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而且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在那样的年代里,只是何等的心胸与气魄,这是怎样的宏大的想象力,能穿越眼前的狭小的空间,把思想插上翅膀飞上九天翱翔,距今两千年了,我们才得以真正的飞上蓝天。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心中能藏有这种乾坤,哪还有什么人生的苦恼不能随运气而飞至九天之外呢!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看看这句话,现在中国人中许多人都被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鲜少有像庄子这样特立独行的人。我们自己生活在标准里面,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为了面子而生存,为了别人的眼光而生活,却从来很少想到过自己,所以大家都是一个面孔,一个模式的标准化,世界因为多彩而精彩。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做到全世界的人赞誉我我也不会因此而更加劝勉呢,这且不论,因为更加努力总归是好事!但是一旦遭到不同意见,不要说是举世,即便是一部分人就足以让我们痛苦不堪了,不知道下一步是做下去还是不做了呢。因为心中无境界,所以终其一生也只是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哪有什么自己。庄子的一个一般境界就已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在生活中实践了。

庄子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这亦是我崇拜庄子的一个方面,红尘滚滚,物欲横流,我们当世难得发现人不去为了名利而奋斗的认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为食而死的人,是否有人为了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去做点事情,那样的人生才有意思。即便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的人生也应该是云淡风轻,过的诗情画意一点儿!不应该在物欲中用尽心机,心情负重,了无生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对于庄子,最让我赞叹的是他的一些议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我对庄子,正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一语惊醒梦中人。“凡人之心险于山川。”一句道破,怪不的在中国人都没兴趣去探索自然山川,原来都去探索人心了。“不乐寿,不哀天,不荣通,不丑穷。”随遇而安,知天乐命,逍遥自在,多好。太追求功名利禄,反而一事无成。倒不如早些收手,也落个知足常乐,自然一切都好。古人说:“战国之文深于比兴,即深与取象也。”这对与庄子来说,尤其恰当。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庄子的散文,汪洋四溢,机趣横生,在古典散文中是罕有伦比,更是因为如此,才构造了一个瑰丽的艺术境界。我读庄子,读他:“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我读庄子,读他:“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我读庄子,读他:“谨守而无失,是谓反其真。”

读庄子,亦如流水行云,细看来,是楼外青山,山外白云,斜水绕孤村。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的境界我一生的梦!一声的追求!

《庄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庄子》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庄子》读后感 篇1

  《庄子四讲》全书分成四章,每章都以《庄子》原文中的片段作为支撑,主要阐释了故,命,天,人,忘,游,虚,芒芴。

  我觉得作者比较出彩的点在于,很多人把庄子的“忘”、“虚”理解为退回初始状态、混沌的世界,与万物合一,仅此而已,而毕来德则更进一步(不知这一步是走对了还是错了),强调虚空、混沌带来的变化和自我更新自我塑造的能力,让来回往复的主体得以重新定义与自我、他人、世界的关系。我想到的比喻是陶泥,毕来德不仅强调把已经塑成花瓶的陶泥揉回原本的球型,而更为强调揉回了球之后,这团泥可以被重新造成一条蛇、铃铛、一只兔子。

  作者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在于,他提出庄子的虚或者混沌,指的不是宇宙,而是身体,身体(而非所谓心灵、精神的自主运作是自主性的保障),这个观念我仍然存疑,可能我还没能彻底理解毕来德的身体指的是什么,不过,确实是意识对于自身的认识以及对独特性的渴望把自体和他者分割开来,而意识也在这种认识中化为他者(这也是毕来德另一个有意思的发现:知道和不知道都有道理,都符合庄子的描述,它们却是在根本上冲突的;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在知觉的时候无法言说,言说的时候不知觉,因此人说的是自己“不知”的东西,另一方面,道是可以被“知”的,到了天的境界,则可以“游”,也就是毕来德所说的“静观”)。

  另外,《庄子》原文,尤其是《天运》,实在是太精彩了,太值得反复揣摩了。

  《庄子》读后感 篇2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

  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

  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读后感 篇3

  喜欢这本书,在读中感悟着庄子留给后人的幽悠深邃的思想,感受着于丹独到现代的见解。品读着那一个个诠释着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坐在阳光房中,享受心灵的宁静,感悟人生的至高境界,如此惬意的生活,真美。

  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喜欢其中的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鹰,他从小跟着鸡群长大,小鹰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只鸡。所以,当主人真正要放飞这只鹰的时候,怎么诱惑、怎么打骂,鹰就是飞不起来,因为它认为自己是一只不会飞的小鸡。最后主人失望了,说:“我白养了一只雏鹰,一点用处也没有。我把它扔了吧。”主人把这只小鹰带到了悬崖边,像扔一只鸡崽一样将小鹰扔下悬崖。小鹰垂直的从悬崖上掉下去,就在急速坠落的过程中,这只小鹰扑棱扑棱翅膀,在坠地之前竟突然飞起来。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就在从悬崖下落的高空的落差中,鹰的天性被激活了,恢复了,它知道自己的翅膀是有用的。

  其实我们有多少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某种潜能从来没有被开发出来。确实是这样的。教师,担负着育人的重任,开发学生潜能的责任有很多是我们应该承担起来的。那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创造某种激发学生潜能的情境,让学生某个方面的潜能凸显出来,并引导、诱导其成长为某一方面的“专才”,其实,这就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道路。

  《庄子》读后感 篇4

  本书采取一书一人物的形式,以活泼、轻松的笔调,让读者看这些高居云端的先人们走入凡间,走入我们的生活里,和我们一起探讨这样一些深层的问题:我们所遗失的智慧在哪里?我们是否太粗心,以至于让智慧擦肩而过?我们的生活是否因为充塞了没有生命的资讯而失去了生机?我们的人生是否应该做某种程度的调整.以和古圣先贤取得精神上的联系?《庄子,你在说什么?》一书,是以故事为表现形式,并且在每篇的文末都附有小小的生活智慧,供读者借鉴。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书中每个故事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小人为利,士为名,大夫为势,圣人为天下。只不过目标不同而已,每个人的人生信条不一样而已。但小人也好、圣人也罢,最终逃不了一死,还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的想得到的生活吧,不要被世俗而左右。懂得享受人生的人是最快乐的。先人的`智慧有如流水,有的人看见水奔流不息,就想到应该学习它,不舍昼夜地奔赴理想;有的人看见水滋润万物,就想到应该效法它。源源不断地养护生命。先人的智慧,因为有你的思考,不再是死的资讯;先人的智慧,因为有你的学习和效法,活在你人生的每分每秒中。

  《庄子》读后感 篇5

  生活如诗,可以色彩斑斓,

  生活如狱,可以苦闷昏暗,

  回眸一探,转个视线,

  又是另外一片天。 ——题记

  你认清自己的生活了吗?我每天扪心自问。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解牛》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适应外界条件,顺应自然,就能活得惬意,活得精彩。

  每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喜欢漫步在温暖的阳光下,暂时抛却成长的烦恼,猛然发觉一切都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般朴实美好。

  曾记得有多少次像听天书似的上数学课,脑子飞快的转着,却总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只有双手在不停的运动,复制下老师的板书;曾记得有多少回再拿到试卷的一刹那,脑袋一片空白,心中不由凉了半截;曾记得有多少个夜晚,面对眼前的作业发呆,不知何以下手的无奈涌上心头……很多次很多次当真为自己沉重的生活下了定义:如同地狱般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诚然如此,我又不得不承认事物总有其两面性,正如那令我厌烦又不能及时消化的笔记成了我最宝贵的学习资料;那令人心寒的分数背后却隐藏着我必须消灭的敌人——学习的薄弱环节;那犹如“雪满太行”的难题,在我努力攻克下,成功的欢欣鼓舞无可替代……正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庄子能把知识分子认为繁重、肮脏、卑贱的宰牛劳作,写成一曲美妙的音乐演奏,那么我为什么不能将学习生活看成一种享受呢?既然无法无法改变学习的艰巨性,就让自己去适应它。

  换一种眼光看生活,我知道我该怎么做了!

  《庄子》读后感 篇6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读后感 篇7

  这段时间读完了庄子,小有感悟,很欣赏他达生的生活态度和那份超脱世俗的潇洒,但圣人的思想只能借鉴,我可以将世俗名利看淡,但无法做到其逍遥游的境界,毕竟自己不是孤身一人,有一个词叫“责任”,自己可以粗茶淡饭,至名利于脑后,但上有父母需要赡养,将来还有妻儿需要照顾。生为男儿,不论才能深浅,地位高低,身上都有一副重于山的重担,小到撑起家庭,大到挑起江山。还有一个词叫“付出”,得到或许不是最有价值的,但付出会让自己变的有价值。“世上熙熙皆为利来,世上嚷嚷皆为利往”名利二字是世人难以舍弃的追求,虽然俗,但很真实。

  不可能人人淡泊名利,去追求那种逍遥的境界,庄子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只是个人追求精神上的豁达境界,或许他是快乐的,但身为一个男人他是失败的,他连自己的生活都解决不了,生命是精神的载体,生存尚且不易,何谈理想抱负,我不觉的追求利禄是件低俗的事,真正的王者夺取天下为的是造福于天下,人不能为名利而生,但可以用名利来做更多的事。天地人神鬼,不可能人人成仙成佛,假如人人都出家,那他们又来渡谁?又有谁来供奉先圣。

  我现在觉得应该各自修本体,不需要别人来渡,多少成功人士不在乎名利,生活低调,我觉得他们体会到了庄子思想的真谛,但从做人来讲比庄子要成功,也许是我的境界还不够高,没有体会圣人思想的真髓,现在只是晚上睡不着,随便谈谈个人想法,也许自己将名利看的过重,思想上有误区,看者大可一笑了之。

  《庄子》读后感 篇8

  近来听于丹对《庄子》的诠释,更有一种赏心悦目,如沐春风的感觉。

  庄子,名周, 是殷商的保留地——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虽 然我也读过《论语》、《孟子》等古典名著,而《庄子》给我也从中受益匪浅,听着于丹教授的讲解,别有一番感受。她个“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让古典文化进入千家万户,让经典人文融入百姓的生活,在社会竞争愈来愈列的今天无疑给每一个人一剂提升自身修养,缓解社会压力的良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庄子的无为而治提供更深的思考:人类应是大自然系统的子系统,服从于规律的安排,“人定胜天”是人类理想的豪迈,其实永远不可能实现的,更需要有一种淡定的生活态度, 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在不为中有为来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孔子、孟子、庄子等圣人留给后代的不可磨灭的真谛。

  欣赏“无欲则刚”的境界,向往一种精神的世外桃源,使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淡泊宁静的幸福状态,真的很惬意!

  《庄子》读后感 篇9

  蝶在飞,承载的是一种逍遥。

  丹青挥毫的满纸荒唐,是一种对道追寻的喧嚣?是一种对尘俗的浮躁。

  百年孤独,孑然一身,总是带着透彻的目光,和柔婉的心灵,却不曾孤独百年。

  庄周梦蝶,梦到的是一个只有飞翔的境界,美丽的像水,平凡的貌不惊人。

  《庄子》是一片远离更远的世界,不曾老去,不曾彷徨,美的像桃花园般不知所措。

  如垂钓,在濮水上,不是功名,而是的宁静,即使空手而还也淡不经心,它此时在九天外御风飘游呢。即使有时无意间捞上几分功名,他也会掷之于江湖,相位的诱惑也不住他一心,无心挥洒不羁的心。

  如午寝。一般人不及庄子。看着美景心向往之,自然而然地化蝶而腾空了,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那么凄怨,只是为挽起几缕青色,无思无暇,无忧无虑,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地飘有此“恣意妄为”“无法无天”,却不管他,纷纷繁繁的翅膀是他不羁不怯的天堂。

  梦醒了,也不慌不忙,心里也会开着花,在路上,一朵一朵地绽放。

  如送丧,在山野之中,鼓盆而歌,只为送,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归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人逝,是一种太过残酷的现实。

  庄子却却笑着,像婴儿一样,纯洁,无瑕发自内心,死亡是一种安详,回归自然,自然就回归宁静的世界了。不必哀伤,不必失望,有一种东西叫做道,有一种人生叫顺其自然。

  《庄子》读后感 篇10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11)。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12);因是因非,因非因是(13)。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14),亦因是(15)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6)。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17)?彼是莫得其偶(18),谓之道枢(19)。枢始得其环中(20),以应无穷(21)。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22);以马喻马之非马(23),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从唯心的角度分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人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向死亡,人死后又是一个新的生命体的开始。有时感觉可以做的事其实是不可以做,有时不可以做的事做了却是可以的。

  天地也许就是就是放在人眼前一指高下,万物也可能就是由马的各部分组成的。庄子相对的角度考量。

  不过庄子对生死的看法值得我们去品味,看破生死,人生去负。别的事情也就能江湖一笑泯恩仇了,不去计较一些琐碎的事。也许人生即使做更大的事业,对于整个地球来说也是不过海中的一滴水。对整个宇宙来说更无所谓了。老庄道家以出世再入世的理论很多人难以理解,中国几千来以道家救世、儒家治国所以不得不对道家学说加以研究。

  《庄子》读后感 篇11

  暑假里,我读了《童话庄子》这本书,这本书是由一个个有趣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寓言小故事组成。而故事的编写者是一位潇洒又悠闲自得的庄子,他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虽然生活贫苦,却逍遥自在。即使遭遇挫折,也打扰不了他内心的平静和快乐。这本书里富有科幻和想象的色彩。有神话般的河神和海神,有童话般的大鹏鸟和大蟒蛇,也有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物种。读来令我仿佛身临其境,情景再现。我在书中追随着庄子,一起在纷纷扰扰的世界中开启快乐的密码。

  最令我喜欢的小故事是《蜗牛角上的国家》。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魏王为点小事要出兵征讨齐国,却被一位名叫“戴晋人 ”的老者劝住,讲了“蜗牛角”的寓言,让原本攻打齐国的魏王想到:这世界无边的空虚,不管输赢,也只是在蜗牛角上打了一场胜仗罢了。

  我读后,深有感触。是啊,心胸宽大些,烦恼不就变小了吗?原来我们也像在“蜗牛角”上一样渺小。古人竟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觉得有些惭愧吗?住在“蜗牛角”上的比喻还算客气,想想全宇宙,我们就像看不见的细菌,而我们那些像细菌一样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常常为许多繁琐无聊的小事担心烦扰,在那些事情到来的一刹那,会放大几百倍横在你面前,但风平浪静过后,又觉得变小了,甚至认为是小题大做。放下心来吧,试着把那些小事放在蜗牛角上,一切都会变小,这样我们就可以处之泰然面对任何事情。

  让我们一起读读《童话庄子》,一起追随庄子的步伐,寻找真正的智慧和快乐吧!

  《庄子》读后感 篇12

  今日偶读庄子之文不禁心有所动,仅书一文。

  庄子曰:“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这四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寿命长短,是勉强不来的。我哪里知道,贪生并不是迷误?我哪里知道,人之怕死,并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面不知回归故乡呢?我哪里知道,死了的人不会懊悔他从前求生呢?”庄子是在阐明,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死其实没甚么分别,一个人活着,不过是“做大梦”,死了,那是“醒大觉”,说不定死了之后,会觉得从前活着的时候多蠢,为甚么不早点死了?正如做了一个悲伤恐怖的恶梦之后,一觉醒来,懊恼这恶梦实在做得太长了。

  忆往昔明朝开国元勋常遇春重伤虽愈,但名医却告知其只能活到40岁,如果是我定会伤心不已,但常遇春却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是啊,世人多数庸庸碌碌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人生在世无所谓之长短,但我不认为曹公的“不名垂千古就遗臭万年”是正确的,建功立业纵是人人所想,但常兄生于乱世饱受外族欺辱,为救黎民之水火,挑起义旗,驱除鞑虏,是所谓真丈夫。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他纵然只有40春秋,但受他恩惠而活命的黎民百姓何止千万,身为华夏儿女见此一举,能不热血沸腾?

  生与死只记于一线,你不能选择你的出生,但你可以选择你的死亡,真正让自己活的有意义,活的有价值,生未必乐,死未必苦,但要死的有价值,否则我们不配享受死亡。

  《庄子》读后感 篇13

  “庄子这一班”这本书让我看了回味一再,书中的寓言故事让人感觉到庄子的无拘无束,对存亡的价值观有不同的观点,真是巨大!

  书中有一篇内容说到:“楚威王听闻庄子博古通今,便要求两位大夫戴上千金聘礼,到宋国把庄子请回来担任卿相。两位大夫到了宋国,巧见庄子在河滨树下钓 鱼。他俩恭敬地说:咱们大王请您帮他管理楚国。”庄子头也不回地边钓边问:“传闻楚国太庙供着神龟,神龟是情愿死了被尊供在堂上呢,仍是情愿拖着尾巴在 泥里爬呢?”两位大夫说:“当然情愿活着啦!”庄子一挥手说:“你们走吧,我就愿意拖着尾巴在泥里自在地爬,才不情愿被装在锦盒里供在堂上!”庄子甘愿自 由安闲的日子,也不要捆绑在金衣玉食、荣华富贵的日子中。

  咱们现在的物资丰厚了,寿数增长了,耐性却少了,高兴也少了。咱们争夺的事物往往与自在各走各路,其实自在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缺少了自在,就算有再多 的财富那又怎么呢?再多的财富买的起自在吗?假如你当了金钱的奴隶,那么你会高兴吗?我想不会!就像一只小鸟被关在富丽堂皇的笼子里和无拘无束的在天空飞 翔,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才会让小鸟高兴呢?一只北极熊孑立的被关在狭小的动物园里和敞徉在雪地里与火伴一同游玩,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对北极熊比较好呢?

  从这一本书让我领会到了自在的重要,所以咱们更应该爱惜自在的韶光,仔细的过每一天,让自己活出生命的含义,活出日子的精采。

  《庄子》读后感 篇14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子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子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子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的读后感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庄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庄子》的读后感一

  《庄子》全书一方面斥责仁义与圣贤,另一面要求人们弃置聪明与智巧,这两方面合并起来,就是全书治世的总方针。通过读《庄子》,使自己明白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优秀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割肉;普通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把刀,因为他们是在用刀砍骨头。如今我用的刀已经十九年;所宰杀的牛牲上千头,而刀刃锋利就像从磨刀石磨过一样。——《养生篇》。这看似在说一个厨师刀功的高低,但同时也暗喻顺着自然本性的人往往会有所体会。就像庖丁在解牛时顺着其构造解肉,刀不会因此受损,十九年解牛上千头刀刃却还锋利如初。这正是顺应自然禀性的好处,同时也是养生的一大要点。庄子因此而感叹:“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井里的青蛙,不可能与他们谈论大海,是因为他们受生活空间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由之士,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秋水》。看到这段话,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话:“只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不能叫知道,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才叫做知道”。井里的青蛙、夏天的虫子、乡曲之士他们都被自己所看到的、知道的东西束缚着,因此这正是他们自身的一种鄙陋。一旦他们挣脱束缚,从已知进入未知,这样便可以与他们谈论他们所不知的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他们都知道自己所知道的事时,他们只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因此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时,他往往不相信;若当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时,你与他谈论他所不知道的事,他往往会相信。因为他明白自己所不知道的,所以相信别人所说的那些自己不知道的事。因此河伯见了大海的浩大才明白自己的鄙陋;井底之蛙只有出了井口才会知道自己的愚昧;夏虫只有经历了四季变化才会明白自己生命的短暂;乡曲之士只有挣脱教养束缚才会明白自身的无知!因此只有从自身所局限的范围中挣脱,才会接近另一个大的范围!

  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大学生若能够正己正人、成己成物,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前途之路更加平坦。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成长于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从整体上看,他们较之父辈拥有相对充裕的物质条件、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多种可供选择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在他们的认识和观念中也逐渐被淡化。但是,总体上大学生还是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历史意识,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举措,也是现代化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大学生应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表明,单纯的技术型、经济型人才已经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文明的前进呼吁更多不仅具有专项技能,同时更具备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连最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不知道,不仅仅会闹笑话和犯简单的错误,甚至对国家的荣誉及形象也会带来损失。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更加全面地塑造自己成才。

  《庄子》的读后感二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的读后感三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新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此话甚是有理,而我说“以书为镜,可以通古今,明大义。”书不愧是人类的良师益友。 生活在当今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在寻求一门恰到好处的处事哲学?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哲学呢?我想《中庸》就是我们的源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我们要跟随本性而行,达到中和之境,以不变应万变。

  那么,何谓中和呢?中和即中庸,包容与利用,做到不偏不倚,一切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慎 独

  要想达到中和之境,首先我们要做到慎独.慎独就是如元代曹鉴一般,一生秉持清廉守义之志。就是如杨震所言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我们作为医者更应该重视慎独,一个人独处时也不应该忘记医者救死扶伤的使命,于细微处更是要细致小心,要做到言行合一,于无人处嚼舌根种种嫉妒之心更是不可取。

  中庸的思想不仅贯穿在《中庸》一书中,更是渗透于《道德经》《庄子》中。

  无 争

  《道德经》中说过“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水因为无争,所以没有过失,那么人呢?因为处处争强好胜,所以错漏百出。刘邦退居汉中,火烧栈道之举,是以退为进。不争锋芒,只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手段,而不是毫无进取的态度。偏安一隅,是蓄势待发的预备过程,而不是苟且偷生的活着。刘邦最后重返中原,打败项羽,告诉我们,忍耐一时,风光一世。不争就是我们中庸处事之道。于生活中不争,获友人无数,于工作中不争,既成全别人又保全自己。因此我们要学习像水一样有灵性的生活,遵循自然,顺势而为,游刃有余。

  齐 一

  《庄子》中说过“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认为虽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千差万别,有时甚至是矛盾对立的,如生与死,寿与夭,贵与贱,富与贫,是与非等,但归根到底是没有差别的,是齐一的.。天地万物都是等同的,因此不要用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人。当我们认为万物齐一,那就不会刻意去追求财富,名利,就可以做到一切随缘的中庸之道。相反社会上愈演愈烈的整容风潮就值得思考了,美丑是相对的,在根本上没有区别,那我们何必要破坏我们的自然之本呢?

  中庸之道,寓意深远,要完全做到,何其难也,吾姑且从慎独,无争,齐一三方面去要求自己,希望自己可以以此为尺,成为无尤之人。

  《庄子》的读后感四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地读,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读《庄子》时,不能拥有良好的心态,总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结果一无所获,还让心态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泽。我决定沉下心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一天只读那么两三页,三十三个章节,共四百多页,分付几个月时间。这期间里,多写读书笔记,加深认识和记忆。

  这两天我读的只是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到庄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遥地逃开名利的束缚,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荡在宇宙天地间。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较之老子,更加热衷于无所羁绊的自由。他可以做到无视世俗的一切偏见或者只是意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无论世人如何赞誉还是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自己对个性的坚持。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一个人生活于世,就要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东西,不能以别人的意志为转移,否则或者不过是傀儡。正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比如功业、名利等,要活得洒脱、坦荡与无比自由。

  庄子的逍遥的人生价值观,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极避世,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人各有志,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积极追求建功立业扬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庄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庄子思想诞生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庄子睿智、豁达、富有远见卓识的个性,亦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能够千年如新,正因为它能够引起广大人们的共鸣。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人生准则、忠于名利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的是人类最原始的最无华的价值观念,可以企及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触动软肋。

  我们不妨在行走于人生困顿的时候,或是感觉到人生劳累的时候,汲取庄子逍遥自在的思想观念,让心灵保有一份难得的安静与沁凉,以便能够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更可以依从于庄子,实践体会他的逍遥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愉悦和无所担忧的人生体验。

  在我的眼里,庄子的逍遥游思想并没有什么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观念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谁是谁非,本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后人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实现优质,否则就会朝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一边孔子,一边庄子,我认为是必须的。

《庄子》读后感范文

《庄子》读后感范文8篇

《庄子》的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庄子》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帮助。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课文主要讲述了庄子与惠子的一场辩论,对于庄子知不知道鱼的快乐这么一件事,文中他们两人各有各的看法,学完课文,我似乎穿越两千年,了解了他们的不同性格。

从文中的插图来看,那个身着白绸衣,带有玉佩的应该是惠子,因为老师之前讲过惠子是做过官的,所以还是有点小钱买绸缎衣的。另一个衣着朴素,头发只用布缠起的应该就是庄子了。

再从看鱼时表情分析,那个表情严肃的人是惠子,因为惠子是一个对待事物极为认真的人,始终都有自己严谨的看法。那个只是手捋着胡子,像是一个随心所欲,自由的人就是庄子了,因为庄子没那么认真了。

最后,从语言也能看出他们的性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在庄子说完后脱口而出,看得出惠子比较在意事物的表面,认为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一个偏向于理性思维的人,就像龚老师说的是个“理工男”。而庄子在一见到鱼后就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可以说明庄子比较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文艺男”的风格。

从上面的分析看得出庄子与惠子的不同,庄子像是一个随心派,想到啥就做啥,而惠子是一个思考派,对于事物都分析得符合客观实际。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2】

在很久以前,当人们还处于统治者的重压之下,是庄子,带着学生们呼唤自由,呼唤无拘无束的快乐……

现代的人们解放了,可社会却愈加复杂了。现代社会的中心或许曾与庄子的思想打了个照面,却又匆匆而过,从未理会过,古时,一位老者的深深呼唤。

庄子或许没想到,中国人摆脱了封建制度,但他们没有摆脱精神上的束缚,人们无法再达到“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的无拘无束的境界,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他们没有时间,也无法再与自然合为一体。

庄子与现代隔着几千年的时间洪流,却早已认识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这一点。众多的机械为人类提供了便利,却使人类想尽办法简化一切。就算只是在一个小小的数学题上偷懒,都极易全盘皆输,更何况生活了?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庄子却没有预料到,人们对“无为而治”的认识偏差,能改变一个大国的命运。多少皇帝沉迷于享乐,却把这句话当做挡箭牌,当作最有道理实际却是最无道理的、堂而皇之的借口,导致政权落入宦官之手,奸臣当道,江山易主。

人类啊,把脚步放慢一些吧,安静下来,倾听这位思想家的娓娓诉说……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3】

可是有人会说了,你不掺和,如何发财?

以庄子的逍遥,他对发财也不会拒绝的,庄子只是比别人更清醒地看到机会背后的风险。

有一天,庄子外出访友,走路疲劳,便倚靠路边一棵大树睡着了。

梦中大树对他说,你看,我这周围原来是有很多兄弟的,现在只剩我一个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要么长得直,要么长得粗,木匠一看都是有用的木材,便都给砍伐了;

只有我,长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疤结,就没人惦记我了。

庄子醒来,便把这件事和同行的弟子说了。

继续向前走,到了朋友家,朋友很高兴,下令童子杀鹅宴客。

童子问,咱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的,一只不会叫的,杀哪只呢?

主人说,会叫的还能看家啊,怎么能杀呢?

于是下令——去,把那只不会叫的杀了。

庄子的弟子听了大惑不解,问他,那棵大树因为没有用得以幸存长寿,这只不会叫的鹅却因为没有用被杀掉了,到底有用更好,还是没有用更好呢?

庄子回答得似乎模棱两可,他表示自己将处在有用无用之间,不拘泥于成规,随机应变就是了。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4】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

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道家学派的又一大思想家,是一个让人猜解不透、与众不同的人。他懂的一切,却没有割舍一切,他知道人类有着无穷的缺陷和疾病,但他自己却没有隐居山林,过孤独而清净的生活。他做的事是唱着歌悠游于人间。

庄子追求绝对的思想自由。《逍遥游》便是代表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没有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抛弃了个体的思想,身心的束缚,而获得宇宙天地的大智慧,与万物永恒同在。不必苦心追求事物的究竟、是非的标准,远离那些不值一顾的烦恼,一切自然就好。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5】

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庄子诵读本》。我读了书中的部分章节,读逍遥游篇、寓言节选后,我知道了庄子善用神话、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不慕富贵,贫而乐道。我佩服他的正直、勇敢。庄子的内心丰富自由,面对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常常选择退隐来保全内心的自由。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念。在战乱频仍的年代,个人的力量是极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脱苦难的人生。每个人身上都有热爱自由、无所顾忌的品性,只不过是有的由于种种外在环境的影响,而被社会规范。思想的天空,就应该是百家争鸣、异彩纷层的,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养料,做一个思想上自由飞翔的人。

我轻轻闭上双眼仿佛进入了“坐井观天”、“螳臂挡车”、“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幻想自己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舞。

虽然书中的很多的内容我现在还无法读懂,但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熟读这本书。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6】

庄子的智慧:不掺和,过好自己

在诸子百家之中,最让诸侯们厌烦的不是唠唠叨叨的孔子和孟子,也不是朝三暮四的苏秦与张仪,而是庄子。

庄子喜欢说寓言解决问题,见到楚王的使者时也是这样打发人家的。

春秋战国的人才市场是乙方市场,知道庄子有才华,楚王便派人来请他做官。

使者来的时候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得知使者的来意后,庄子便问使者:

“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活了三千岁。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珍而重之地放在竹匣中,供奉在宗庙的大堂上。你说,这只神龟,它是愿意死去留下龟壳放在庙堂上得到供奉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使者想了想,说:“当然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了。”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是喜欢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春秋战国是乱世,乱世也是机会很多的时代。

面对这个机会很多的时代,庄子抱定的是不掺和主义——你们只管折腾你们的,我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今天有不少朋友选择宅在家里,其中恐怕有相当一部分人秉承着和庄子一样的人生哲学。

在某些情况下,不掺和主义是一种相当了不起的智慧。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7】

开篇首页原文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庄子》读后感范文【篇8】

读完《庄子这一班》,书中的每一则故事趣味盎然,以及诉说不尽的奇闻妙事。让我了解庄子是一位心无挂爱、潇洒自在的人。

故事内容中有提到鲁国有一位名叫单豹的人,住岩洞饮泉水,清心寡欲,七十岁了还有婴儿的容色,却不幸遇饿虎,被虎吃掉躯身了;还有一位叫张毅的古 人,住在闹市,生活忙碌热络,却遭病毒侵蚀身体内部而过世了。人无法选择出生,更无法选择命运,但是不幸只是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好好看待自己的人生,从失 败或是不如意的事件中,对自己充满信心,人生就是宽阔的道路。例如:发明大王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失败才发明照亮黑暗的电灯;他们就 像一个不倒翁,推倒了还是会自己站起来,只要不畏艰难、努力爬起来的人,最后必定能成功。

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提醒人们莫忘照顾贫苦的人,多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需要捐助的人,才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 书中提到海龟有海龟的快乐;井蛙也有它的快活,可是把自己拘束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就无法了解世界,看看世界是多么之大、多么辽阔呀!

只要我们踏出心胸的一大步,多探索这世界,敞开心胸去接受的人、事、物,相信会有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标题: 善辩的庄子读后感(读《庄子》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70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鸦片战争读后感350字(电影《鸦片战争》的观后感)读《朝花夕拾》做读后感(《朝花夕拾》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