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阅墙读后感(关羽父子捐躯曹丕兄弟阋墙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2 23:57: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6

关羽父子捐躯曹丕兄弟阋墙读后感?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单刀赴会》,讲的是孙权定计让鲁肃请关羽赴宴的时候要关羽交出荆州,不答应就杀死他。关羽明...

兄弟阅墙读后感(关羽父子捐躯曹丕兄弟阋墙读后感)

关羽父子捐躯曹丕兄弟阋墙读后感?

我读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单刀赴会》,讲的是孙权定计让鲁肃请关羽赴宴的时候要关羽交出荆州,不答应就杀死他。关羽明知道去赴宴有危险,他还是去了。他胆子真大呀!他叫儿子关平准备在江上接应。
第二天,关羽带着十个随从,架着一条小船,提着单刀赴会去了。鲁肃早已布置好了许多伏兵,亲自到岸边迎接关羽。宴会间,鲁肃却不敢抬头看关羽。关羽若无其事,谈笑风声。酒喝一半,鲁肃刚提出归还荆州的事,关羽说:“只谈旧情,不谈国事。”鲁肃还想谈荆州的事。立在关羽身后持刀的周仓气的大叫起来说:“荆州乃我主之地!”关羽故意发怒说:“国家大事,你岂能多言!”周仓一听,马上领会了他的意思。他赶到岸边,挥动红旗,关平驶战船飞箭似地驶来。这时,关羽装作喝醉了。拉着鲁肃的手,一直扯到江边。东吴的将士们想冲出去,又怕伤着鲁肃,所以不敢轻举妄动。关羽一直把鲁肃拉到船边才放手。关羽跳上接应的船只。向鲁肃告别。鲁肃惊恐未定,眼巴巴地望着关羽的船乘风破浪,扬帆而去。
我佩服关羽的机智、勇敢、在伏兵圈里,关羽能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巧妙地脱离了险境,真了不得呀!我要向关羽学习,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花豹母女读后感

读历史,常让我有窒息的感觉。我觉得几千年的封建帝王史,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一部为了王位——最大的生存利益——兄弟阋墙、夫妻反目、骨肉相残的血泪史。日常生活当中,也有许多利益相争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上演。我甚至怀疑,难道利益至上就是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一把金钥匙?
随着年龄增长,我慢慢发现,利益至上并非生活的全部。社会上确有尔虞我诈、争夺利益的丑陋,但也有牺牲利益、守护亲情的美丽。人类社会如此,动物世界也如此。观察和研究动物,野生动物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生活,理应更看重生存利益,把利益第一当作永恒不变的金科玉律。但让我惊讶的是,许多动物都会表现出两面性来。
它们确实把生存利益看得很重,为了捍卫水源,象群会和入侵的同类打得你死我活;野狗为了争抢一块骨头,互相野蛮撕咬,不惜自己的眼睛被同伴抠瞎。但是,动物世界也有温馨动人的一面,譬如当一头乳象遭到孟加拉虎的袭击时,所有成年大象都会舍出性命来保护这头乳象;当野狗群回到大本营,饥饿的小野狗从洞穴里钻出来,不断跳跃着用自己柔软的小嘴唇撞击成年野狗的嘴唇,所有的成年野狗,都会毫无保留地将已吞进肚里还未来得及消化的食物反吐出来,喂给这些嗷嗷待哺的小野狗,即使它们与小野狗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
很多时候,脆弱的生命是靠爱来维系的。假如只有利益之争,而没有爱的宽容,没有对幼小者的慈祥和仁爱,物种不会进化,生命难以延续。爱是生命进化最重要的动力。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我们由四足爬行的野兽变成双脚直立的人,也就区区四五十万年。毫无疑问,人类身上还保留或藏匿着一些动物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是人类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动物这面镜子里,清晰地照出人类值得骄傲的美丽容颜,也能清晰照出我们不忍直视的灵魂污渍,促我们警醒,催我们奋进,建设更文明更符合人性的光明世界。
这就是我读《花豹母女》这篇动物小说的感受。,尽管成长道路上有激流险滩,尽管生活中有利益纷争,但有一种爱永不褪色,也不会缺席,将始终伴随在你们身边,那就是以家庭和血缘为纽带的父母和长辈对你们的疼爱。扩展开来说,也是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为纽带的整个社会对你们的关爱,守护着你们,陪伴着你们,跨越一条条沟壑,翻过一道道山梁,走向光辉灿烂的明天。

吕梁英雄传读后感400字

书中提出的许多沉重的命题,在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可在读者的心中滚沸如水。
首先,是关于内战的思考。
借用主人公赵广陵的话:我们是一群被驯服的羔羊,漂泊在同胞之血的大海上,没有光荣,只有耻辱。
历史上,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情形并不少见。

七步诗的读后感\

要500字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回答者: zcx8326 - 三级 2007-3-30 20:35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回答者: 一起找东东 - 八级 2007-3-30 20:38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为嗣, 因其才智高于其兄曹丕。 后曹丕登基(始称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迫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豆,豆萁,豆豉,都是豆这种植物的各种形态,可以说“本是同根生”。首句为我们描绘了煮豆的场景,以豆萁为燃料制作豆汁。第三、四句进一步揭示这两者间的关系。 豆在锅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声音仿佛在哭泣。这暗指兄长对自己的迫害以及自己悲愤的心情。末两句卒章显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整首诗据说在七步之内完成,诗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一个由平缓到迸发的过程。名为吟物, 实则是一首带有讥讽的寓言 诗。然而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诗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讥讽之中有提醒和规劝。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衬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残忍。曹植才高八斗, 文风俊逸刚健。 这首诗在情感上层层推进,且运用了比兴手法,从中也可发现乐府诗歌的影响。有的选本没有二、三句,但这种风格仍是显而易见的。
回答者: 羽毛和翅膀 - 十四级 2007-3-30 20:38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回答者: 460487542 - 二级 2007-3-30 20:41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回答者: 寂夜飞羽 - 一级 2007-3-30 21:03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回答者: 晓米奇 - 一级 2007-3-30 21:16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回答者: 轩辕侠义 - 二级 2007-4-2 19:02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毫巴!!!!!!!!!!!!!!!!!!!!!!
回答者: lizhaosi - 一级 2007-4-2 19:31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回答者: 3838fb - 一级 2007-4-3 19:27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回答者: huoxiaocong - 一级 2007-4-3 22:11
曹植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年时就很有才华,得到曹操的喜爱,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后来郁郁而死。他的诗语言精练,词采优美,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其生平、思想以曹丕称帝为界,明显地可分为前后两期。其诗歌创作也同样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有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由于生活境遇和思想的变化,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在艺术上曹植的诗歌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自然而绮丽,善用比喻,注重作品的对偶、炼字、色调和音韵,讲究谋篇布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曹植是建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的诗风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传有《曹子建集》十卷。
原文:
煮豆燃豆萁,
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注释:
燃:燃烧。
豆萁:豆茎。萁,豆秆。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
泣:哭泣。
漉:过滤。
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本是:原来是。
煎:这里是煎熬、迫害的意思。
今译:
煮豆烧的是豆秆,
过滤豆豉做成汁。
豆秆在釜下焚烧,
豆子在釜里哭泣。
本是同根一体生,
煎熬我何必太急!
赏析: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为了争夺太子的地位,二人反目为仇。相传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就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釜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釜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是同根一体,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曹植用这个比喻,指责曹丕对自己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简评: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互相排挤斗争的一个故事。
全诗用比喻的方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和豆秆,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秆,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己。诗人十分悲愤地责问:咱们本是同根生,为什么你要这么急切地迫害我那!他不懂得,在封建统治集团里,为了争权夺利,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十分残酷的。
据记载,诗人七步之内写成这首诗,使曹丕失去了迫害他的借口。尽管曹丕看了诗也心有所动,感到惭愧,但是始终害怕诗人与他争夺王位,一直把他软禁终生。
回答者: OO锋锋OO - 一级 2007-4-4 21:41
10 古诗三首
一、教材说明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长歌行》《七步诗》和《出塞》。
《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全诗的大意是:园子里那绿色蔬菜上的露珠,等到太阳一出就晒干了;温暖的春天给万物带来了恩惠,使它们充满了生机,可常常担忧秋天的到来,因为一到秋天,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万物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所有的河流都向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流回来呢?青少年时期不努力学习,到老了伤心后悔也没有什么用了。前四句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和百川归海说明美好时光短暂而易逝,且一去不复返,后一句直抒胸臆,劝诫人们珍惜时光,及早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
《七步诗》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诗人曹植。全诗的大意是: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前两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后一句话锋一转,集中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他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出塞》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出塞”,就是到边防线上去戍守边疆。古代描写军旅生活的诗歌,大都要写到明月,写到边关,明月和边关已经成了戍边将士生活中的两个典型景物。大概守卫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没有时间想家,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孤寂凄清,举头望见那千里与共的明月,低下头不免思念起故乡的亲人来。全诗的大意是:这明月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仰望过的明月,这边关就是秦汉时戍边将士守卫的边关,久别亲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边防线上驻守的将士们还没能回到家乡。只要有李广那样的大将戍守边关,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
二、学习目标
1.学会三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默写《出塞》。
3.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建议
1.学习新课之前,可引导学生举行小小赛诗会,背诵一些曾读过的古诗(包括课内外读的),或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教学本课前,可让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在自读的基础上,借助课文中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纠正读音,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对诗歌大意有了基本了解后,再指导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每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默写。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可以分几步进行。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诗歌讲了些什么(即大体理解诗意,不是逐字逐句讲析)。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学生只有知道这句诗讲的是“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长出来的,豆秸怎能如此急迫地去煎熬豆子呢”,才能体会到曹植对同根相煎的悲愤感情。其次,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长歌行》、《七步诗》都是借物抒情的,对物的描写是为了引出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因此要抓住表达主要意思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重点诗句,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第三,要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如《出塞》,可引导学生想象,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面对一轮明月,可能会想些什么,从而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第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力求入情入境地读。
4.“思考·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默写《出塞》。三首诗歌的内容、风格不同,朗读时感情处理也应不同。第一首前两句可以用欣喜感激的语气。“衰”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最后以叹惋、劝勉的口吻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第二首,由于诗人与其谴责对象的特殊关系,因而读起来应委婉又深沉,讽刺之中有提醒和规劝的口吻。第三首则读出悲壮慷慨的气势。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再让学生练习背诵。默写时,要注意把字写正确,还应注意标点符号。
“思考·练习”的第二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理解一些关键字词的基础上,了解诗句的大意。可先让学生反复读一读诗句,联系上下文思考加点词的意思,有的也可查查字典;然后讲讲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统一的答案。因为事实上,古诗的不少诗句是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的。
本题所列的第一句,“布”,此处可解作“分散到各处”;全句可解作:温暖的春天把恩惠分给万物,使万物都有了光辉,充满生机。第二句,“然”,指燃烧,“泣”,指哭泣;全句可解作: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第三句,“关”,此处指边关,“还”,回家。全句可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从遥远的家乡来守卫边关的战士们还不能回到家乡。“秦时明月汉时关”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意思:自秦汉修筑边关防胡南下以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被派遣到这里守卫边疆。
5.要注重课外拓展。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搜集与诗、诗人相关的资料。如,搜集有关《七步诗》的传说,读其他边塞诗词、劝学诗,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四、参考资料
乐府汉代的诗歌体裁。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它的主要任务是采集各地民间诗歌和乐曲。后世把这类民歌或文人模拟的作品也叫做乐府。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作品有《曹子建集》十卷,收诗八十余首,文赋四十余篇。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江宁(今南京)人。一说太原人,又说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考取进士,虽升至校书郎,但后来一再被贬,终竟被刺史闾丘晓忌才杀害。存诗一百八十多首,多写边塞和妇女生活。情深意切,语言精练。作品有《王昌龄集》。
龙城飞将“龙城”指卢龙城,在今河北省,汉时属右北平郡。“飞将”指汉代名将李广,以英勇善战闻名。西汉武帝时,封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人听说以后,称李广是汉朝的飞将军,一连好几年不敢入犯右北平地区。
回答者: 月儿8弯弯 - 一级 2007-4-5 20:04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回答者: 503053557 - 二级 2007-4-5 20:33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做羹;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参考资料: 参考书
回答者: 冰雪的春天 - 一级 2007-4-7 21:57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
《七步诗》的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羊皮卷》读后感(六)

《《羊皮卷》第六章讲的是人性的软点。而因为篇幅太长,我便分了两天来读完。

只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对这章有了大概了解,应该是在讲述如何通过一些方法来克服人性中的软点,从而使自己获得成功。

作者认为首先人的力量是弱小的,通过个人即使可以获得成果,但这个成果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只有进入团队中来,才能获得更大的成果。但获得他人支持是有条件的。

作者认为团队相助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利益交换,你有的东西我需要,我有的东西你也需要,这样我们达成共识,便成了一个团队,从而让自己更加快捷的获得成功。

第二种情况就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样的团队更为牢固,因为在这个团队,你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致的,而且也很少出现因为某些利益背叛团队的情况,所以团队可以为了一个理想而努力奋斗,从而达到这个目的,团队的人都获得成功。

第三种那就是朋友和亲人组成的团队。作者认为这样的团队是最牢固的,也是最高级的,其实不然,兄弟阋墙的事情多的是,可能刚开始他会无私的帮助你,为了你的成功贡献一些东西,但随着时间推移,如果只有你得到了,而那个人并没有得到,那么他就会心生怨恨,你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分崩离析。所以,作者在后面也提出来了,无论是这么关系,都以相互为前提,不能只想着索取,而无意付出,只有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这样的关系才会更加牢固。
当我们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后面与他人合作了。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而在沟通交流中,说服他们帮助人尤为主要。作者认为这是个难题,那么如何克服这个难题呢?那便是在说服中首先要聆听。

聆听主要是了解他人所面临的困扰与他人对这种事的想法。当我们了解了他人的想法,可以顺着他人的想法将自己的想法引出来,让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想法或要求完美契合,这样说明他人就变得尤为简单了。当然作者还说了一个前提,当我们想要说服他人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不让人觉得不舒服,很难受,这样即使你说出来的很符合他的想法,但因为心里不舒服,这个说服工作可能也不会成功。

我们去说服别人,别人也会说服自己,当遇到一些好的说法,我们可以同意,但遇到一些无理的要求,我们应该去拒绝,但在拒绝的时候不要过于直白,要考虑他人的感受,最好用一些开玩笑的话说出自己的真心想法,从而巧妙拒绝他人无理的要求。

林肯总是很幽默的拒绝他人,而他人并不能找出什么毛病来来。一个夫人要求林肯为自己的孩子授予爵位,理由是因为她的丈夫,父亲都曾经是士兵。

这个要求是无理的,因为他的儿子并没有战功,但这位夫人却是受人尊重的,所以林肯开玩笑道:你的家人已经为美国做出足够的贡献了,现在该把机会让给他人了,可谓巧妙的拒绝了这位夫人。

还有,人总是看不透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会让我们吃尽苦头 ,所以我们应还要具备准确的判断能力,那么如何获得判断能力呢?那便是要明白各方的目的,在一件事中,各方无论是想取财 还是想要命,都会有所行动,而这个行动会对结果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我们只要了解了各方的目的性,便能猜测出他的行动,从而推测出结果,只要我们能够在这件事中占据很好的优势。

作者假设了一件事,甲乙丙有共同的一袋金币,而这三个人都想获得这袋金币,那么他们就需要各自干掉其中两个人。而在这三个人中,甲的枪法最好,乙的枪法其次,丙的枪法最差,但优势最大的却是丙。

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基本的判断,因为丙的枪法最差,所以甲乙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当他们拔出枪来的时间,第一时间肯定是互相对峙,那么当枪响了,甲乙都会受伤,而丙会坐享渔翁之利,获得这袋金币。

我们虽然有了判断能力,但对于事情的发展只是顺势而为,那么如何更进一步的,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造势,那就是将自己营造成对自己有利的环境中。但当一些事情发生了,我们的力量很难去改变这个事情的过程和已经出现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那边是寻找盟友,正如一袋金币的故事,其实甲乙无形中成为了丙的盟友,从而让丙获得了优势。作者假设了一个场景,但我认为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规则是作者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而定的,所以说服力不大。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说另一种获得盟友的方式,那边是信息。

信息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国家都尤为重要。二战英国的胜利,就是图灵破解了德国的密码,因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从而打败了德国。到了现代,信息更为主要了,如果你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信息,那么你的行动就会更进一步,能够获得比他人更快的成功。

但如今和以往还不一样,如今是信息大爆炸的时候,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大部分都是相同的,但人生却又很大的差距,是因为有的人会对信息进行判断,只了解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通过这些信息获得成功。而有的人却有些海纳百川,什么信息都去接收,什么信息都想获得,因为接收量过大,导致了这些人无力去判断真伪只能随波逐流了。

人性有弱点,人性也有光明的一面,而这一面就需要我们热爱生活,自信自强,好好享受生活了。
本文标题: 兄弟阅墙读后感(关羽父子捐躯曹丕兄弟阋墙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8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蜜瓜糖饺子读后感(一年级的小蜜瓜读后感100字)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读后感500(西游记第八十五回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