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读后感八百字(诗经七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1 03:21:1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诗经七月读后感网上找的《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

诗经七月读后感八百字(诗经七月读后感)

诗经七月读后感

网上找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六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还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词)。其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更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起初仅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接触《诗经》,对它的“崇高”与“伟大”基本停留在一个相对浅显的概念上。粗略阅读其中的部分篇目后,立刻折服于它的文字魅力,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令我顷刻间沉醉,仔细咀嚼的欲望被瞬间激发。《诗经》的涉及面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决定先从一个侧面入手,选取一个较小的角度开辟探究之路,又基于农业生产在周人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这次“探寻”最终选定以底层劳动者的农耕生活为主方向。
周初的统治者极为重视农业生产,因此《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更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在这些农事诗中,我格外关注的是直接反映周人农业生产生活的作品,而符合这一条件的诗作中,《七月》无疑脱颖而出。
《七月》全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里最长的一篇。该篇描写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讲述了某个村落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从篇章的立意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诗篇的作者应当是村落中某一普通成员,他以底层劳动者的身份,巧妙诠释了农奴生活与贵族生活的悬殊,也从各个侧面客观细致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引用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对《七月》的一段精彩评价:“鸟语虫鸣,革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宫,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生动地点出了《七月》的特点和价值之所在。
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章毫无疑问肩负总括全诗的职责。全章以鸟瞰的方式从岁寒写到春耕伊始,全面概括了底层劳动者全年的劳作生活。本章可看作全诗的总章,为之后几章各个侧面的细致描写奠定了一个相对粗略,但整体感较强的基调。这里又可引入朱熹在《诗集传》中所云:“此章前段言衣之始,后段言食之始。二章至五章,终前段之意。六章至八章,终后段之意。”从中不仅可见篇章结构之严谨,更强调了“衣”与“食”同 “耕”与“织”这两个农业生产基本内容之间的紧密关系。其间还概括性地提及农奴们一年四季时常食不果腹,却不得不卖力劳作,最终换来田官丝毫不带同情的面露喜色,也从一个侧面不露声色地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阶级关系的不满。
二、三两章分别细致描述了农家女子们的采桑劳动和桑蚕纺织之事。女子们年轻娇美的容颜使她们不禁担心是否会因蛮横霸道的贵族公子失去人身自由,遭到凌辱;女子们辛勤劳作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可惜都无法用来装扮自己,精美的绸缎全都成了贵族公子身上的衣裳。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所要表述的,或许就是如此凄凉的情形吧。
第四章先是叙述各月农事,然而农事既毕,农奴们还是没有喘息的机会,还必须为统治者猎取野兽。打下狐狸,是“为公子裘”;打下肥壮的野猪,是献给统治者的,自己只能留下瘦小的。这里再一次描写了当时的阶级关系,试图启发读者从字里行间意识到一种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关系的存在。
第五章首先绘声绘色地描写各月不同昆虫的种类交替,随后详细叙述了清理和修补自己破旧简陋的房屋全过程,然后直到天寒事毕,才能正式回到房屋里过冬。
六、七两章可连贯来看,农奴们除基本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继而农事完毕,他们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然而七、八、九、十月所收获的,无论是丰盛的果实还是谷物,都必须统统交给统治者,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粮食刚刚进仓,又开始为贵族们修建豪华的居室,与之前简单修补自己简陋的房屋形成鲜明对比。
第八章的笔调相对轻松愉快,描述的是一年辛苦劳作之后,整个村落宴饮称觞的盛况。在我看来,大办酒宴,不仅是为统治者庆贺祝寿,也是底层劳动者辛勤劳作一年来的自我答谢,更是对天赐丰年的崇敬和感恩。
结合《诗经》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来看,《七月》绝对是赋体诗的典范。全诗从七月写起,按照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逐月展开各个画面。通过作者物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每一月不同的劳动场面、生活图景和各种人物的面貌,构成了一幅幅西周早期社会古朴原始的风俗画。以《诗经》为起始,我国古代诗歌多为抒情诗,叙事诗很少。经得起时光打磨而被广为传颂并奉为经典的,也大多是抒情诗。然而《七月》毋庸置疑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随季换景”的方式写景抒情,笔触细腻,诗韵浓郁。虽无刻意强调,但通过“冷与暖”、“少与多”、“饥与饱”等几组对比,使得看似风平浪静的字里行间,无处不隐藏着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穷苦命运的深切同情;对繁重劳作的哀怨与无奈;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痛恨;对贫富悬殊和阶级压迫的强烈不满……读者似乎也能从中感悟出:这表面上的风平浪静之下,有一场源自底层力量的海啸正在积蓄能量,随时准备吼出胸中的狂风巨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七月》所反映出的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对我国周代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诗中提及的桑织与各种农作物,也对研究我国西周时代农耕作及纺织的了解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诗经》不愧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传奇,我欣赏的《七月》也仅是众多经典中的一篇。忘了从何时开始,痴迷于反复吟诵和揣摩《诗经》中漂亮的句子。想做一个知书达理的好女子,确信,在今后的日子阅读《诗经》将会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伴随我一直走下去

诗经读后感800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你是否读过呢?一起来欣赏诗经读后感800字吧!

   诗经读后感800字篇一

  须知今古事,棋秤胜负,翻覆如斯。叹纷纷蛮触,回首成非。剩得几行青史,斜阳下,断碣残碑。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

  ——题记

  指尖轻触,感受那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曼珠沙华,回眸处浅吟,倾听那悠扬冗长的声声呼唤,透过千年的尘烟,品茗那梧桐花一般的淡淡清香,屏气凝神,抚动文化的根源——《诗经》。

  爱,足以让尘世的暖透过黄土的凉传递出一缕清风,一米阳光,一剪月色。《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不是一段若只如初见的开始,也不是一个秋风悲画扇的结局。它可以忽视时间空间的界限,只为了不辜负而仅有一次的人生。

  “死生挈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生一死,一起一灭,看过凡尘荣辱,知晓世情风霜。《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夕阳西下时,可以牵着你爱的人的手一起诉说着地老天荒,是那样安心,那样惬意。反观现代社会,“闪婚、离婚”都好似家常便饭一般,人们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生活环境下,早已迷失和麻木了自己那颗曾经单纯无邪的心,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物质就是欲望。扭曲的爱情观、价值观让中国这个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用金钱衡量爱情和友情,这样的结局会幸福吗?面对央视的“你幸福吗”这个提问,国人大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可细细想来,终究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呢?

  三千年的那方土地是那样圣洁,不掺杂一丝杂质,让人不忍心去打扰。《诗经》用它最本质,最朴素的文字传递着尘世间的真善美,让三千年后的我们沉醉在一份至善至美的回忆里。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那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那是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的恬静豁达,令人神往。

  《诗经》可以像佛一般,让它的悦己者放下罪恶,懂得慈悲,让冷酷的心随之柔软;《诗经》仿佛一面魔法的镜子,我们在《诗经》里看到的不是容颜,而是我们内心的独白;《诗经》仿佛一本情感字典,我们每个阅读它的人都可以在它身上查找自己所要的章节和语句;《诗经》又是一株有佛性的莲,让我们记住每一朵花的芳容,每一枚叶子的故事,每一滴水的涵容,感受着每一份感动,每一丝细腻,每一种柔情。

  三千年的轮回,在回首的'刹那,都只不过是此岸到彼岸的距离,春天到秋天的流转,月圆到月缺的变幻。《诗经》在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飘荡,扣开了现代人的心门,带我们走进最深的江湖,最美的红尘,让我们可以披风惊月,认领天下,让灵魂在那一刻升华,然后绽放……只为看见,那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惊艳。

  云水生涯,不是梦;潋滟人生,不成空。都说佛祖是慈悲的,他总是以拈花的姿态,微笑地看着世人。在无法拯救的时候,佛亦会冷眼相待,看着悲也漠漠,喜也漠漠的红尘。用心去感受《诗经》,你会收获一种别样的风情,看着那被现代国人一点点遗失的纯真和朴实,请平静地拾起那片片落英,在《诗经》的陪伴下酿一坛美酒,让年华做一场彻底的宿醉。

  落幕处,暗香浮动月黄昏。

   诗经读后感800字篇二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唯美中带有一点凄凉,让人回味无穷!

  轻轻地翻开《诗经》那本冰封的古书里,蕴藏着厚重的感悟。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豪放是外骨,忧伤才是灵魂。思无邪只不过是在陶冶上次未完成的梦。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做笔记,因为这本书浓缩了太多太多世人的智慧与思潮。每次读完这本书时,我总会悄然落泪,因为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懂得了真谛,学会了去面对,去等待。如果说诗三百是前人要我们明白得到,那么后人也应该懂得珍惜。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多地寂寞和不舍之情,总演绎着悲剧,但它叙述的令人惊叹不已。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说黛玉太悲切了,看人生如此的悲观绝决,现在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未有宝钗的任性激昂。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1000字

诗经读后感1000字大全

  诗经读后感1000字大全,小时候的快乐就是放学后在书店待到家人喊吃饭,阅读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课题,阅读的世界是宁静的,文字的表达是人类文明的一颗明珠,现在分享诗经读后感1000字大全。

  诗经读后感1000字1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着中华民族孩童时咿呀学语,质朴真诚、天真无邪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贞不移的爱情凝固了守望爱情永恒的姿态——等待。它如同一朵永不凋零的奇葩,忽视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开遍了每一个芳草萋萋的角落。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心神荡漾,顿时陷入飘杳朦胧含蓄的情感意境。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绝不是怯懦,面对真爱他们哪怕是用一片沙洲,一把水草,或是一弯清泉都要传达出内心最真实的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上这种觉的时候,一切外在的光环都已经无所谓了。我无法拒绝你伸过来的手,因为你已经越过了我的额心河。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物欲横流的今天,有多少人能面对内心的呼唤和所爱的人长相厮守,又有多少人被爱上是因为纯爱情本身的驱使,而不是对物欲的追逐。当爱情可以用物质来衡量,贴上价格标签的时候,爱情还是爱情么?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之所以要文化寻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我想是因为我们怀念了。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怀念诗中那一片月光,那一个人,怀念那一份纯纯因感动而生的思念。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飞鸟游鱼、芦苇野花、潮涨潮落、月盈月亏吟出真切的生活,表达出最本真的感情。原来爱情也可以如此纯真无邪,生活也可以这样恬静和谐,人与自然可以这样完美的和谐共生。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欲望太多的现代人,到头来却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怀念古人,不知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习古人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读后感1000字2

  浮生无可说——读《诗经·曹风·蜉蝣》遐想

  轻轻解开白玉珠帘,散下一地帘外夕阳。面前的少年倚靠在雕花梨木椅上,浓密的睫毛拢着微阖的双眼。

  忽而微风袭来,庭下那株老棠树索索作响,呢语中,一片雪白的花瓣悠悠飘来,落入少年手中的云纹玉杯。少年蓦然张开双眼,望着杯中如泛舟般的细瓣,爽朗一笑,蹙眉仰首,将半冷的清酒与花瓣一同饮下。

  “殿下”,我唤他,“西岐王已入了东陵南城。”

  云修羽淡淡点头:“最迟在三日之后,西岐大军便可压我东陵京城。”

  “不”,我说道,“三皇子和五皇子已降了西岐,明日一早,开城迎王。”

  云修羽栗色的秀丽瞳孔中闪过一丝惊异:“三哥和五哥已降了?”

  我点点头。

  “所以,你此行是来劝降我的?”

  我不置可否:“留得青山在。”

  云修羽缓缓站起身,为自己斟了一杯温酒。“修羽生为东陵皇子,恕不能揽西岐揆席。”

  我沉默了一刻,说道:“东陵安王所守的颖宁城尚未沦陷,殿下若弃守北城赶至颖宁,或可夺得生路。”

  云修羽笑了笑,蛋清色的脸颊上漾起浅浅梨涡。“庭下棠花,夜幕正好。替我将那珠帘卷起吧。”

  我走过去,拾起窗沿上的青绸带,将珠帘拢入带中系起。回身看云修羽,只见他已又斟一杯酒,正自顾自细细品味。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云修羽手执酒盏,望着窗外棠树,目光中也不知是黯然还是宁静,“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而尽其乐。叹只叹我不幸生于帝王家,烽火乱世,躲不过的皇子薄命。”

  “蜉蝣朝生暮死,有何乐可言,不过韶华一瞬,微小之极。”我说道。

  云修羽摇了摇头,一阵淡淡酒香在空气中晕散开来:“未然。秦始皇命人炼丹祈求续命,汉武帝造仙露台长命,最终都逃不过驾鹤西去。天命何其强大,小小蜉蝣又何苦与之相争。”

  “殿下以为,自己当与蜉蝣作比?”

  “修羽不过是东陵千万子民中的一个,何尝不是蜉蝣。”

  我大笑不止:“殿下未免轻贱了自己,可莫忘了,堂堂凰王殿下,身上背负着整个东陵国的命运。”

  云修羽亦自嘲般地一笑,不语。

  再次举杯饮尽,云修羽的眸光骤然一变,那是我作为他的谋士从未见过的眼神,长长的睫毛掩映下,眼瞳中闪烁着血红,熠熠光辉。

  “蜉蝣短命,一生只为一刻展翅,一朝一夕,随水而生。”“啪”的一声脆响,云修羽摔了玉杯,不知何时,挂在墙上的铣铁短剑已被他持在手中。

  “云修羽此生甘为蜉蝣,今日系命于西岐国君,家仇国恨,不共戴天。”云修羽冷静地笑,从案上取下两只象牙酒杯,粗狂地斟满,“你我君臣一场,如今不必谏言,修羽此去,甘愿落幕残霞。”

  我仰头将那酒缓缓咽下,上好的芙蕖酿,不知为何又酸又涩。

  放下酒杯,云修羽早已远去,余两三滴清冽酒水,兀自挂在杯沿。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我默默低头,“微臣软弱,恕臣不得助殿下最后一力。”

  《东陵后志》载,东陵七皇子云修羽,总角之年善诗文武艺,十三冕凰王。十七年,夜刺西岐国君于南城,伤王未遂,自刺于城下。十日,西岐国君毙命于归途。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再将经书轻轻念诵,遥远天边,夜色凉如水。

  悠悠蜉蝣飘飞,蒙了眼眸。

  “自是浮生无可说,但求铭刻永华年。”

  诗经读后感1000字3

  在经典阅读中追寻生活的诗意

  每个人都有诗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阅读路上,等待被唤醒。而《诗经》就叩响了我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本文标题: 诗经七月读后感八百字(诗经七月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37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雨来的英雄故事读后感500字(《小英雄雨来》读后感心得感想8篇)高尔基救书读后感700字(名人故事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