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历史在不断地循环,伴随王朝更迭,每一代君王都在国家财政之路上留下了痕迹,其中采取的措施政策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让...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
总有一些盛世被后人称颂,也有些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但是有的时候并不完全归咎于帝王及其举措,新王的上任必将继承上一代的财政现状,皇帝更换可能就在一瞬间,但是对于社会来讲,已经运行的财政体系却无法被轻易打破,谁也不知道打破会带来的可能是毁灭性的结果,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出现过,例如王安石变法,即使反对的人很多,悲剧依旧发生了。仅仅凭借表面呈现出来的状况,不能成为你评价统治者的依据。唐德宗最终沦为守财奴是那个时代的大势所趋,他并没有大肆挥霍,反而想着充盈国库,但是“安史之乱”带来的后果已经无法挽救,他的努力让宪宗完成了一次中兴,历史的掌声送给了宪宗,却忘了真正付出的德宗。
不单单依靠所处的时代,富有才能的辅佐之人也成了时代兴旺的主力。汉代的桑弘羊被认为是古今第一能臣,他提出的均输、平淮旨在增强政府的财力和对经济的控制力,通过垄断无形之中获得政府盈利,这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之所以古代社会无法使之维持长久,是因为没有把握其中的度。和发行纸币一样,一旦政府官员发现其中有利可图,并且可以解决政府收入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思考不再另寻他路,而是死磕到底,因此再好的政策最终都败下阵来。
宋代的范仲淹在欧阳修的推荐下担任了参知政事的职务,宋仁宗在堪忧的财政下请教他富国强兵的良策,范仲淹针对宋代的冗兵、冗官、冗费、效率低下提出了十项改革建议,他主张改革的是政府本身,强调缩减政府官员体系,以此减少政府支出。人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庞大的官僚体系又怎能是轻易就被改变的呢,牵扯到了利益分配,曾经美好的幻想被完全打破,宋代的第一次改革以失败告终,没有解决政府冗杂的问题使帝国的财政走上了下坡路。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古代的财政体系在不断改变,但是背后的阻力却是非常大的,官员背后的勾结,谋取私利的野心在无形之中给帝国的财政带来了巨大的缺口和创伤。
不要说拥有能臣的朝代都无法维持的体系,当奸臣上道,受苦的就是百姓了。宋徽宗年间,他人的无能为力让蔡京主宰政坛,他看上了交子和验钞的筹资能力,却没看到不断出台的新钱引造成了市场的泡沫经济,市场最终还是会发现这个被掩盖的事实,本就脆弱的南宋经济最终崩溃。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于宋代的印象只是纸币带来的兴荣和繁华,却没看到比现代社会严重不知多少倍的纸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回看千年历史,和现今对比,我们看到了维持一个庞大财政体系的艰难,20世纪国民党统治时期也曾出现了恶性通货膨胀,这带来的后果想必更加清晰些。在历史图像的呈现中,纸币被当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买一个小物件却需要扛着厚厚的几摞钱币去兑换,这是政府毫无顾忌敛财带来的后果,也是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以史为鉴,读历史就是用来吸取曾经的教训,让现代社会发展得更加稳定长久。
帝国往事 读后感 在线等!!!!急!!!!
年轻时候的赵匡胤非常困窘。21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凄凉的家,开始了遍尝冷暖的江湖生涯。他去投奔他父亲当年的一些好朋友,这些人当时已经有权有势了。但是,他们对好友的儿子却是冷眼相向。还好,其中一个担任节度使的朋友给了未来的赵家天子几贯钱,相当于今天的一千块钱,或许这可以使年轻的赵匡胤心中稍许安慰。钱用完了,没有地方去,赵匡胤就靠在街边设赌局来维持生计。大约这种行为和今天在路边摆扑克牌来引诱别人上钩类似。他的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一座寺庙里。当时他落魄到无钱住店,只好跌身闯进寺庙里栖身。寺庙的主持年近百岁,阅人无数。他看到赵匡胤虽然落魄,却无寒酸之态;风尘仆仆,却难掩英挺之气。谈话中便向他点拨道,南方社会稳定,难以建功立业,而北方兵荒马乱正是出英雄的最好环境,为何不北上开拓人生大格局呢?赵匡胤猛然省悟。于是,老和尚赠送了他一大笔重金厚礼外加庙里唯一的一匹毛驴,挥手送走。赵匡胤也很争气,打仗着实厉害,不断被提拔,最后黄袍加身成为了大宋的开国皇帝。
当一个草根精英起家后,很难摆脱掉底层生活带来的狭隘性。从人类心理学的角度讲,幼年时代的经历对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一个读书时成绩优异的人,多年后权倾一时家财万贯,对享受无限风光已经厌烦时,突然提起自己读书时候受到老师表扬的芝麻往事大多数都会流露出洋洋得意的表情。同样的,如果早年在冷眼嘲讽中长大的人,自卑和仇恨的种子也会埋下,时机成熟便会破土发芽。
赵匡胤在当上天子后,有足够的理由对那些嘲笑过自己的人施以报复。就连宰相赵普都劝赵匡胤整治那些他落魄时对他不好的人。当年他曾经投奔过父亲的老朋友董宗本,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经常欺负他,弄得他灰头灰脸的。等他做了皇帝后,董遵诲恰好是宋朝军队中的一个中级军官。这个小子料定自己难逃一死,整日惶恐。
赵匡胤怎么做的呢?令人惊讶的是,早先的经历几乎没有在他的心理上留下负面的影响。他不但没有收拾董遵诲,而且费尽心思帮助他将失散多年的母亲从辽国接回来,实现了他们母子团聚。另外,他对宰相的提议极为反感,坚决拒绝了。赵匡胤几乎没有杀过一个功臣,而且还形成了一个祖宗家法,就是不许轻易诛杀大臣。赵匡胤在建立宋朝的国家机构时,显示出他的精明和气魄。他吸收了五代十国混战不已的教训,费尽心机搞了一套权力相互制约的机制,从地方到中央。不论这套机制在以后发生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但是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时候,国家政局确实保持了大的稳定。
与赵匡胤的温和冷静以及大气魄相对应,朱元璋的身上就明显体现残暴和小家子气的特点。
幼时的朱元璋面对的是悲惨的人生。16岁的时候,一场瘟疫夺走了父亲、母亲、大哥和大哥的儿子的生命,留下了他和二哥相依为命。当时他们身无分文,只好用门板抬了草席裹着的亲人去掩埋,正值霹雳暴雨,绳子断了。两人只好去借绳子,转回来的时候发现山土崩塌把亲人埋在了一个新的山包之下。幸亏这块地的主人是个善良人家,他们就此葬下亲人。这段经历给朱元璋造成巨大伤痛,以致多年后提起此事仍然号啕大哭。
后来饥荒逼得朱元璋出家做和尚。过了五十天半饥半饱的生活,寺庙便宣布粮食已经吃光,要大家四散逃命。倒霉的朱元璋便带上和尚的行头,开始了流浪生涯。三年的乞讨生活,让他看尽了纷繁的世相、领略了复杂的人性。“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出自《皇陵碑》)。
当了皇帝的朱元璋苛刻残酷,大批诛杀功臣,胡惟庸案杀了大批的文官,蓝玉案又杀了大批的武官,满朝最能干的文武大臣几乎被杀光。据说,大屠杀的目的是确保后世子孙能坐稳江山。我想,有两段经历不应该忽视,第一,浪迹江时期,备尝世态炎凉,对人性一定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难道就不会起来造反吗?;第二,长期的军事斗争生涯形成的“与人奋斗”惯性思维模式。没有敌人也要制造出敌人来!
消灭了“异己”,出身农夫的朱元璋开始按照农民的乌托邦理想来塑造这个国家。小农思想的狭隘性,使得他治理下的帝国更像是个庞大的村子。黄仁宇指出:“中央集权能够达到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组织与结构都已经简化,一个地跨数百万英亩的国家已被整肃成为一个严密而又均匀的体制。”在此过程中有个值得一提的事情。苏州、松江一带曾是当年争夺天下的对手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痛恨当地人民对张的支持,本想“屠其民”,后来改为征收高额赋税,以泄心头怒气。
对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复杂极端的表现,李亚平先生在书中总结出了六点因素,其中有四点与他早期的经历有关,比如埋葬父母乞求豪门富户的惨痛经历,足以埋下对富人的仇恨种子;对元帝国官吏的污浊腐烂留下深刻印象,足以引起他对明帝国官吏的防范和蔑视;做和尚周游四方的经历,足以使他心如铁石,并对人性的丑恶不抱幻想;夺取江山的过程中,风云变幻亦真亦幻的经历,足以使得他相信自己真是真命天子,深信自己一贯正确,大屠杀时也不会有任何的歉疚。
几乎相同的早年经历,作用在不同的两个人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可笑么?
我们必须承认,物质的进化很快,但人性的进化是非常缓慢的。早先学业不佳,到后来痛恨学问和知识分子;追女孩不成,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无用之人;家境贫寒,便感觉矮人一等,一辈子都唯唯诺诺,毫无自信;有人说过自己坏话,便贴上标签,认定此人一无是处。这些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作为现代人,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让自己过去的经历影响今天我们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气魄。尽管人类的理性不能穷尽宇宙的一切奥秘,但是我们有了对理性的深刻认同,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感情的因素左右自己的判断。也许,这样才会把我们引向愉悦和富足。
——写于2006年3月1日晚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分享:
帝国酒店恰到好处的服务之读后感
帝国酒店房务部的座右铭是:无论客人什么时候入住,所提供的客房都要像一件崭新的商一样。帝国酒店的这句座右铭反映出了酒店行业不仅要提供干净、整洁如新的房间还要提供百分百的服务及精神面貌。 本书中讲述了帝国酒店为了给客人打造家一样温馨的房间,会努力记录下每一位客人的喜好;为了方便客户,为客户保留重要信息,垃圾隔天处理;为了让在宴会上发言的客人缓解紧张情绪,帝国酒店的工作人员会为客人准备一杯白开水……这些都体现帝国酒店以完美为目标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任何一个以服务为中心的行业必须具备的。
做服务行业就应该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凡事想在客人前面,多站在客人角度提供服务;在提供服务时也要做到灵活应变,以方便客户为前提,对客户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心才能创造出独特的服务风貌。“惬意”是一家酒店所能提供的极其重要的商品之一,虽然很多服务并无法实现数字上的收入变化,但却是决定了酒店未来走多远的重要因素。帝国酒店每一个服务的细节无不是向着“惬意”而努力。
读完《帝国酒店——恰到好处的服务》一书,我更想去帝国酒店一睹帝国酒店的风采,一睹帝国酒店工作人员饱满的精神状态,亲身体会帝国酒店的细致入微服务。
愿每一个人都能向帝国酒店的人学习他们无论做什么岗位,无论做的工作多么不起眼,都为此感到自豪,并兢兢业业把工作做到极致的敬业精神。
商文明读后感1000字
《商文明》精选点评:
●19119.哎,太好看了。
●《商文明》从安阳遗址、二里岗遗址以及其他遗址的甲骨文探讨商朝历史的演变过程。作者认为商朝王位的继承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兄终弟及,而是由王族不同派系代表交叉上台,即轮流上位的商王不是兄弟关系。作者这样的观点很大胆,但是仅仅凭借甲骨文上关于商王的名字就做出这样的判断,显然证据还是不够的。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夏商周之间的关系,认为夏商周是同时并存,至少夏商或者商周是同时并存的,夏强势崛起时,商是作为夏的方国存在,同样商崛起时周是作为商的方国存在,他们在文化史相互交流,所以夏商周三代文化具有同源性。
●不同于《中国青铜时代》大开大阖的论述,《商文明》更像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对商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算是一本殷商史的普及类读物。当然张光直也展现了深邃的思考,比如对马克思主义宏观论述的思索和史料派的借鉴。从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时空分布来检索商文化的整体面貌,也是三代史重建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一点小失望的是,对商王庙号新考遗留的问题仍然没有解答,比如第三系即位的相关情况与昭穆两系的关系,是否存在元老院或宗伯来保证王位的轮替,等等。如何论证二里头是夏文化而非早商文化,二者区别为何。帝辛之征淮夷与商帝国的东方因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不知道还有多少内容没过时啊
●用英文来写中国史……先生如果自己翻译那另说。
●有些内容像侦探小说一样刺激
●主要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分析商文明,对商朝王位继承提出二元集团的观点颇有新意。
●视野开阔,叙事严谨。虽然因为专业性缘故,未能体会本书精髓,但仍觉不错。
●“乙丁组继承制”、“三代平行说”很有意思
●翔实合理。
《商文明》读后感(一):《商文明》
《商文明》
中国人历来信奉三皇五帝是自己的祖先,夏商周是中国人的起源。只是在没有考古依据之时,我们只能将史记里的描述认为是神话传说。
而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安阳遗址,二里头遗址出图的甲骨,青铜器慢慢给我们将商朝勾勒了出来。但是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如何阅读这些信息?《商文明》大致给我们将商朝文明描绘了出来。
作者有着极好的文学功底以及业务能力。许多难以理解的制度背后所隐藏的逻辑,青铜器上的铭文有什么寓意,图案如何划分,乙丁制和昭穆制有个异同,以及最后如何演变成中国之后的政治制度的。这些问题在作者笔下缓缓流露出它真实的样貌。
夏朝的文明证据不够完备,还留待考古发掘,而同时期同时发展的商国到后来的商朝依然会是我们研究夏朝研究中国历史最好的源头。那《商文明》又怎能不去一探究竟呢?
《商文明》读后感(二):一部不忍释卷的博士论文
看完此书,我总能想起《棉花帝国》,因为它像一部超长的博士论文,但比棉花帝国更有可读性,可以做到自觉的从头读到尾,而不像棉花那样需要动用自己的意志力,一方面源于自己对这个题材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张先生的叙事逻辑层次安排,还有就是张先生同为中国人的一些思维习惯吧和。我在想,一部学术性极强的书,能引我(对,这个我字居然源于甲骨文中商王族对自己的称呼,即执戈之人)入胜,原因是什么?仔细想想,可能有这几个因素,首先是作者的研究思路,他有令人信服的方法论,开头先阐述了研究商文明的五个途径,然后先以安阳殷墟这个商王朝最辉煌文物遗藏最丰富的中心开始,再引出安阳外的商文明发现,在这个框架下,辅以详实的考古资料,文物资料,文献资料,勾勒出了商文明的范围,经济状况,资源交换状况,阶级分化状况,王位继承方式,统治阶层关系,军事,祭祀等方方面面,这种先阐明研究方式,再辅以详实论据,层层推进,从中心到边缘,再总结,再升华的论证说明方式,令人受益匪浅,同时这种论证方式也足以反映出作者的严谨和客观,所以,虽然成书已有三四十年,期间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但其结论仍然经受住了考验,让读者,普通人感受到了一个真正学者的做事方法和做事态度,不管你在哪行哪业,如果能从中学的一二,相信都会领你受益终生。说到具体内容,作者提出的夏商周平行发展的观点对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是具有冲击力的,对文明孤岛论的反对也很有说服力,更不用说通过对商的丁乙继承制的开创性研究并联系周的昭穆继承制,再通过夏的天干谥号,得出夏商周的平行存在,又先后继承的上古社会推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塞维斯国家起源观点的辩证观点,都令人耳目一新。全书最后的那句“一个文明的衰落,恰恰可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更是从人文,人类的高度看待人类文明和我们自己,令人久久不能平静。
身为中国人,如果你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文明来自何方,文明应该去向哪里这些问题有好奇心,那此书你不应该错过。
《商文明》读后感(三):博士论文能写的如此好看
又一本博士论文一样的书,上一本是《棉花帝国》,不一样的是,这本读起来不忍释卷,而《棉花帝国》需要一些意志力。《商文明》不但可读性强,而且作者做事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都给人以莫大的启发,拿《商文明》来说,首先给出了研究商文明的五种途径,即历史文献,青铜器,甲骨,考古学等,然后以殷墟这个最重要的商文明遗址为重点,阐述了商文明的经济,贸易,继承制度,统治方式,城邑分布等基本架构,再以郑州商城二里岗遗址为线索,阐述了商文明的地域分布,发展历程等,在以上基础上,再探讨了商人的来源,人种,语言等问题,在这种研究框架下,填充以详实的证据和论证,使得其结论经得起考验,虽然本书成书于三四十年前,这期间又有更多考古发现问世,但张先生的结论并无重大颠覆,这就说明了其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态度的严谨和正确性。而且本书并不是一部博采众长的汇总性研究,他在里面有两点很重要的原创性观点,一个是商王继承的乙丁制,这是我看到的目前解释商王名字都带天干的最好解释,而且指出周的昭穆制是其延续,并且猜测夏的继承制度也类似。另一个是夏商周三代是平行发展,而不是先后兴替的串行出现,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往往根据经验认为王朝都是先后取代向前发展,本书对三代兴替给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即夏商周这三个文明是同时存在,互相存在交流的,夏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商的根据地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一带,而周的根据地在关中平原,三代平行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作为天下盟主而已。全书的最后,作者更是通过对商文明的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范式问题,是塞维斯的氏族,酋邦,邦国,国家还是马氏的以生产关系为主线的必然进化方向?这让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有了不同的思考,到底只有一种模式,还是多种模式共存,亦或是多重模式混杂,互相影响,通过对此问题的思考,也可以推及其他类似问题,即导致一个系统的发展形成的范式是否唯一?我相信,通过本书如果能领你思考问题有这些改变,那就已经值回票价,更不用说里面还有那么多干货,尤其作为中国人,如果你对我们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模样,我们将去向何方有好奇心,那这本书是你不容错过的。
《商文明》读后感(四):#32@2021#商文明
张光直先生,原籍台湾,生于北京,台湾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长、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就读于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期间,光直先生曾受教于李济、董作宾、凌纯声、芮逸夫、石璋如、高去寻等考古学泰斗。
《商文明》是光直先生以1928-1976年商代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对商代历史做描绘与还原。
“商”源于“大邑商”,是商族用来称呼他们祖先的都城的地名,其具**置尚无定论。可以确定的是,商人起源于东,其基础是山东和河南的龙山文化,但龙山文化并没有直接发展为商文化,而早商是这个文化序列的重要缺环。
作为商年代序列的重要阶段,本书以安阳小屯殷墟与郑州二里冈商城两处考古遗存作为重点,作详尽展开。中国信史记录始于公元前841年,所以关于商的绝对年代,只能通过碳十四与卜辞中月食记录来推断,目前普遍认可的绝对年代:商汤建国不晚于公元前1700年,迁都安阳不晚于公元1300年,周人翦商约公元前1100年。
商的大致疆域范围:北至豫北冀南、东至山东西部、东南到安徽最北端和江苏西北部地区。而由于与周边方国关系的动态变化,所谓国界疆域也是不断变化的。甲骨卜辞有记载方国近80,其中与商交往接触较多者有8个,周方、羌方、人方均在列。
殷墟墓葬考古表明,安阳王朝时期商社会分化严重,一边是随葬品数量及质量惊人的作为社会中心人物的妇好,另一边是社会底层的大量人殉。王族占有大量资源,劳动者是“众人”、羌等。安阳人骨属蒙古人种,但没有可用于分析的商王族人骨以判断商人种族。
关于追溯商文化的一些线索: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商代周边最早使用金属的文化之一;考古学上最早的卜骨(鹿和可能是羊的肩胛骨)即发现于辽河上游,年代为公元前3350年;商王的干支庙号及西周的昭穆制或可追溯至夏;汉字或可起源于陶文。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篇1我一直对“不确定性”感受甚深。我想,那是因为3个原因:
1、是因为我长期泡在资本市场中。而资本市场是“不确定性”的渊薮,大概算是全世界“不确定性”最大的漩涡了吧,是比赌场更有效地把人性最细微的点滴都能放大到极致的地方。
2、是我脱离了社会主流的缘故吧。长期的远离,失去了浸泡其中潜移默化地跟随、了解、适应的过程,再次接触时就不了解、跟不上、不适应了。
3、?我不是精英,而是底层。没有安全感。
按照我的世界观,理论上,这个世界就是个不确定的混沌世界。但是,“不确定性”在不同的领域、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人对“不确定性”的观感、态度、偏好也是不同的。
上一篇博文里,我们谈了精英和底层这个因素带来的处境和态度的不同。
而CCTV9正在播的《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则告诉了我们,不确定性即是高风险,也是高回报的机遇,就看你能不能找到办法把“不确定性”的程度降低下来,甚至最终把它变成确定性。也就是说,“不确定性”是可以改变和操控的,这个改变和操控的办法即可以是一个idea的创新,也可以是一个内幕信息,还可以是一项技术的突破,甚至是金钱的操控,不管它是道德的?不道德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总之,你若是能够把握和操控,就能够改变“不确定性”,甚至利用“不确定性”,把它变成有利和机遇。
另外,吴军在讲美国的创新时也讲到,硅谷主要做的是技术创新,并不关心赚钱的事,风投主要做的则是商业创新。这是一种分工。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不同领域,不确定性的程度不同”的一个例证,那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具有不同的优势、能力和偏好,选择对了领域,你对“不确定性”的感受也就可能大不相同了。
所以,卡内基说“不是努力的问题,是选择的问题”。不仅是努力能够改变命运,选择也能改变命运。?无论是什么原因让你在一个领域或者环境中无法掌控“不确定性”,也许选择个新领域、新环境就能改变一切。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篇2最近观看了央视纪录频道播放的8节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这部纪录片以编年史的方式,展示了美国南北战争后资本主义从发展到鼎盛时期几位富豪巨头如何在无拘无束、乏序少则的前提下,肆意吞并和拓展事业版图,如何充满创造性地在财富王国中勾心斗角、神机妙算、攻城掠地。这部纪录片还展示了美利坚合众国不是被发现的,而是被建设的,是被铁路大亨范德比尔特、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巨头摩根,汽车大王福特和一批像爱迪生一样有创新能力的人建设的。
这部纪录片还同时展示了这些大亨大多都是白手起家,从贫困中挣扎起来的,他们都有大胆的`想象力,足智多谋,善于创新,有信念,坚韧等,但他们身上也有冷酷无情,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这部纪录片也展示了美国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矛盾,美国政府中的精英人物是如何化解这些矛盾的。美国大片是善于树立英雄形象的。不管怎样,我觉得这部纪录片都值得一看,无论是对国家治理,追求成功的个人,还是教育都有一定的启迪。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篇3看了一部纪录片,觉得很喜欢,不仅因为我本来就喜欢历史,也因为情节引人入胜,我喜欢找寻问题的答案,所以看这类片子会比文艺片更有感触。
这是个关于美国历史记录,同时也是关于五个成功男人的故事。
文森比尔特是铁路大王,可能比较陌生,其他四人就如雷贯耳了,摩根、卡耐基、洛克菲勒、福特,一个让铁路蔓延全国,一个让煤油照亮了千家万户,一个让钢铁城市高耸入云,一个发动了电力革命,后起之秀福特把汽车开到了每家每户,钞票本来已经是个让人热血沸腾的东西,更别说具有侵略性的商业战争,真是个人与历史的完美阐释。
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男人的魅力,聪明、勇气、勤奋、舍我其谁的霸气,一个成功男人所必需的品质,看现在经常有人把这些人说得话当圣经,看到了他们的所作所为,要比听上一百遍更容易理解得多。
把他们的成功归于个人或许也不完全正确,毕竟好点子也可以是他们周围的智囊想出来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作为舵手的眼光与魄力,每个大王都像经营一个帝国那样,纵横捭阖,让人惊心动魄,所以看起来才会觉得真如史诗般壮丽,他们不仅仅在赚钱,同时也在建造美国,塑造美国人,甚至塑造世界。现在我们医学界还生活在洛克菲勒创立的协和医学院的光辉之下,可见他们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中国人耻于谈钱,就像有个小孩说我要金钱美女,立刻换来老爸的一巴掌,但是他改口说事业与爱情,马上变成了一个大拇指。人家老美很直白,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很喜欢用buy这个词。《北京爱情故事》里有一句话,没有经济能力的男人是个软体动物,有了足够的钱,才能自由地生存。在那里,经济始终与政治有条界限,看起来就是一个可以大胆地实现梦想的国度,从这点来看,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看了一些补充材料,又发现这部纪录片更多的是符号化的解读,有些地方还是有失偏颇。
以前看《货币战争》,虽然直觉上觉得有许多不合逻辑,却拿不出东西来反驳,现在才发现,很多人以看过这本书为耻,简单而吸引的东西大行其道,处于知识窄门以外的人,又能解释得了多少呢,智慧还是要靠自己去开启的。
一直也很喜欢《罗辑思维》,一度也觉得那是一片知识的海洋,然而过于狂热或许总是要陷入错误,别人告诉的东西永远不等于真相,还是很感谢这个胖子,能耐心而不自作高深的讲解知识。
看的越多,越觉得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这正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一片空白,到虚伪的真相,再到杂乱无章,最后才能无限接近,却又不能完全触到真相。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篇4《美国商业大亨传奇》的原名为《THE MEN WHO BUILT AMERICA》,又名《谁建造了美国》,是一部专题纪录片,一共八集,每集40分钟。展示了南北战争以后的美国,在新科技和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迅速崛起,从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到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金融拿破仑摩根,最后到汽车巨子福特,他们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让美国成为最富有,最发达的国家,深深得影响了世界后来的发展。
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有几次审批让人印象深刻。第一次是1824年,范德比尔特所在的吉本斯公司赢得了“吉本斯对决奥格登案“。之前是拥有纽约水域经营蒸汽船垄断权的罗伯特.利文斯顿把吉本斯告上了法庭,接下来吉本斯把纽约州政府告上了法庭,而最终就是1824年,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代表最高法院宣布利文斯顿的垄断违宪,纽约州政府也无权将新泽西州的垄断权交给一家公司,只有联邦政府才对州际商事有裁决权。因为这次审批,保证了航运业的自由竞争,让范德比尔特成为航运和铁路的交通运输大王成为可能。
后面的三次审批也意义深重。罗斯福上台以后,分别对J.P 摩根和洛克菲勒的垄断进行了起诉。以及美国汽车协会因为汽车专利权起诉福特的审判。前两者代表了垄断方,洛克菲勒被拆分成34家公司,后者代表创新和竞争方,福特赢得了官司,让美国成为车轮上的国度。
为什么我要单独把”审判“拿出来分享,因为纪录片里面的这几次审判确实打动了我。
洛克菲勒一开始是逃避审判的,逃了 几个州,错过了自己孙子的出生,不能和亲人在一起让他痛苦至极。但是当他不在逃避回来面对审判时,那一刻真正打动了我。那应该是标志性的,他以最佳的状态,全力以赴,虽然老年,但依然是一名斗士。而福特,基本不去理会汽车协会,不去管专利。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是人们所需要的,是属于未来的。尽管被投诉了,但是他还是赢得了官司。
你可以想象吗?在福特还没有生产汽车之前,汽车生产就被垄断了 。
纪录片《美国商业大亨传奇》观后感 篇5九台《美国商业大亨传奇》开篇昂扬振奋,描写了工业革命后期,美国的商业精英们如何奋斗拼搏,创造商业帝国,实现美国梦。风云际会,一时多少豪杰。
最后一集剧情急转直下,两个故事,一是福特疑似侵犯他人汽车专利,但是福特为了高尚的理由“想让所有美国人都拥有汽车”,然后福特胜诉。二是商业大亨们把财富捐献给美国社会事业了。这纪录片结局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半晌忽然明白,这纪录片的编导他们也有家人!
有个笑话,苏联元首和美国总统与随从一起坐飞机飞越荒无人烟的雪山,气流不稳飞机要失控了,驾驶员喊必须有人跳伞飞机才能安全,美国总统对随从说你跳伞,随从说:“不,总统先生,我还有家人”,苏联元首对随从说你跳伞,他随从马上就跳伞了,苏联元首骄傲地对满面疑惑的美国总统说:“因为他还有家人”。
剧中福特官司的事情我没搜索到,但是我不认同因为随便喊一个高尚理由,就可以侵犯他人合法合理利益,就可以恬不知耻地喊“山寨有理”。据我所知福特可不是因为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成为商业巨头的,我所知道的是,福特对于汽车是有一系列的发明的,尤其是组装生产线的发明,他不是一个山寨企业主典型代表,莫把福特妖魔化以自适。
商业大亨们晚年把财富捐献给美国社会事业了,他们这样做无疑是高尚的。但是他们为什么不把钱捐给朝鲜的社会事业?朝鲜现在社会事业更需要资金,人民温饱都难以为继了,而且三胖子盖新别墅也很缺钱;为什么不把钱捐给叙利亚的社会事业?叙利亚现在社会事业更需要资金,人民都全球逃难了,而且巴沙尔修建预防联合国空军剿灭他的防空工程也很缺钱。所以最后一集如果想弄榜样力量,那是苍白无力的,环境不一样背景不一样则道德榜样没有任何可参照价值。
这个纪录片结局真是大跌眼镜,实在找不到别的合适的形容语了,可惜了良好的素材良好的消化,结果最后拉稀了,稀里哗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