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二十三到二十八回的读后感?读了《西游记》第23,回到28回。我非常敬佩孙悟空。他敢爱敢恨,嫉恶如仇。帮助了很多善良的人。西游记第二十四到...
西游记第二十三到二十八回的读后感?
西游记第二十四到二十七回读后感
第24回,八戒真是可爱,想吃人参果撺掇悟空去偷,吃一个不饱还想要,像极了小孩子!那两个道童,怎么修的一千多岁,一点涵养都没有,先是骄傲的用脚趾头看人,一恼了就污言秽语破口大骂!
第25回,悟空开始变着花样耍把戏了,又是柳树变师徒,又是石狮子变悟空,镇元大仙到底行不行啊,道行那么深,与元始天尊平起平坐的,连这点小把戏都看不出来吗?
第26回,悟空去蓬莱求福禄寿就仙树,他们没办法,却要去五庄观去看热闹,明显的就是想去看看热闹,曾个果子吃吃!而最后镇元子与悟空结为兄弟,辈分真是乱了套了!
第27回,三打白骨精,感觉书中写的白骨精没有电视上那么精彩,悟空虽然前两次失手,不过第三次打的感觉倒也不费劲!不过感觉八戒嘴太欠了,一个劲的煽风点火。可能电视剧的印象太深了,读的没有感觉悟空那么凄惨!
扩展资料:
作品评价
《西游》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
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著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原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读后感?
四圣试禅心讲得是四圣对唐僧四众的考验,主要的手段就是利用美色和财富进行诱惑。那么他们的真正用意是什么呢?这首先要看在试谁:
孙悟空:孙悟空是猴王,他有众多的妻妾,取经是被迫的,他只是个助手,并且有紧箍咒在他头上,不听招呼就咒他,试他没有意义。
沙 僧:沙僧在流沙河受苦,是观音菩萨主动救他的,沙僧并没有求她,他可以随时不去,别人也不好说啥,试他没用。
八 戒:八戒是被判流氓罪打下界的,后又结过婚,之所以去取经,也就是混口饱饭,他根本就不信佛,这样的人还用试吗?
唐 僧:唐僧是法定取经人,他的禅心坚定与否直接决定取经的成败。唐僧18岁才出家当和尚随后就接受西行取经任务,可以说他的佛学造诣并不高是个初学者。至四圣试禅心时,他最大不到20岁,正直年轻力壮血气方刚,你说他对美色和财富没有想法简直就是怪事,观音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这才是四圣的真正用意。
试探的过程被八戒给搅和了,观音没有看出唐僧的破绽,但她还是不放心,就把八戒吊起来以示警告。仔细研读这一回,你会觉得这时的唐僧还算不上一个坚定的佛教徒。
作者在这一回用《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为题目,点破了 四圣试禅心的目的以及四圣对唐僧的态度。
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读后感急,
写作要点:结合西游记故事的脉络,以人物的特点描写还托出观点和读后感的表达。
西游记二十七回“三打白骨精”讲的是:白骨精想吃唐僧肉,但她打不过孙悟空,她就变成人的模样,想法子让孙悟空离开,让她好捉唐僧。可她没想到,她三次变成人都孙悟空识破。可唐僧分辨不出她是人是妖,反而将孙悟空赶走。到了后来,唐僧才知道自己错怪了孙悟空,幸好孙悟空不计前嫌,师徒才团聚。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要学会分辨是非,黑白分明,不要指鹿为马。我们在生活中也要这样,要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我们还要向学习孙悟空人和妖分明、胸怀开广,不要学唐僧和猪八戒的人和妖不分,黑白颠倒。
同时也要学习悟空的勇敢和勤奋,要学习唐僧的善良和坚定,要学习沙僧的忠诚老实,不要学白骨精的贪婪和狡猾,八戒懒惰和妒忌,当然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悟空虽然勇敢和勤奋,但他也有一点个人英雄主义,八戒虽然懒惰妒忌,他有时候也很机灵……。
每个人都是有优点和缺点的,只有发扬优点,避开缺点,才有可能成功,唐僧师徒四人之所以最后取得了真经,是他们能团结在一起,发挥了师徒的优点,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成功的,这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西游记第21回到30回的读后感
500字《西游记》故事中给我们展示的孙悟空是一个不畏艰险、大智大勇,一路斩妖除魔的斗士形象。但是“罗马非一日之功”孙悟空的佛性修炼远不止九九八十一难。
孙悟空从一个玩世不恭的泼猴逐渐修炼成一个斩妖除魔的圣佛,这一路走来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最主要是对自己心性的修炼。孙悟空的成佛修行之路折射到现实中,可以看做是一个人从年幼无知处处碰壁,到克服困难战胜自己,走向成熟走向成功之路。
家有一本原版《西游记》,我最喜欢看的就是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这是孙悟空年幼纯真天性的纯粹展示,自此以后再也不见孙悟空如此纯粹随性的举动。这也是初入社会无知无畏的少年,看到的仅为事情的表面,做到的只是照顾自己内心喜好,面对所犯错误不管不问,实在不行溜之大吉。
这回书说的是:孙悟空在天上看管蟠桃园,见园里熟透的桃子十分诱人,就偷吃了几个,吃饱了就变成一寸高的小人在一片树叶上睡着了。这时,七仙女来园子采桃,边采边议论着蟠桃会邀请的各路神仙。当孙悟空听说没有邀请他时,怒气冲天,用定身法把七仙女定住,变成赤脚大仙大摇大摆地向瑶池走去,用瞌睡虫使天兵睡着,自己在瑶池痛饮一翻,不一会就喝醉了,然后走进老君府,把里面的仙丹偷吃了个干干净净。酒醒后,发现自己犯了天条,慌慌张张地逃回花果山了。
孙悟空的任务是看管蟠桃园,他不懂何为职责,利用职务便利,偷吃蟠桃,呼呼大睡。听七仙女说邀请名单中没有他,气急败坏,耍点小聪明冒充赤脚大仙。犯下天条后,他不敢承认错误,不知道该如何保全自己,不知及时向玉帝请罪,慌忙逃回花果山避难。有错要承担后果,有错也要给予改过自新的机会。年少的冒失莽撞,日后的大苦大难修炼,成就了成年的大有作为。我想成年后的孙悟空也一定会对此次行为反思。
拓展:西游记简介
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在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 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第一主人公,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无穷的本领,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他有着大英雄的不凡气度,也有爱听恭维话的缺点。他机智勇敢又诙谐好闹。而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敢斗。与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斗,楞是叫响了“齐天大圣”的美名;与妖魔鬼怪敢斗,火眼金睛决不放过一个妖魔,如意金箍棒下决不对妖魔留情;与一切困难敢斗,决不退却低头。这就是孙悟空,一个光彩夺目的神话英雄。孙悟空那种正义大胆、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
说到猪八戒,他的本事比孙悟空可差远了,更谈不上什么光辉高大,但这个形象同样刻画得非常好。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形象,他憨厚老实,有力气,也敢与妖魔作斗争,是孙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满身毛病,如好吃,好占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难,常常要打退堂鼓,心里老想着高老庄的媳妇;他有时爱撒个谎,可笨嘴拙腮的又说不圆;他还时不时地挑拨唐僧念紧箍咒,让孙悟空吃点苦头;他甚至还藏了点私房钱,塞在耳朵里。他的毛病实在多,这正是小私有者的恶习。作者对猪八戒缺点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又是善意的。他并不是一个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们并不厌恶猪八戒,相反却感到十分真实可爱。
师傅唐僧,虽说没有孙悟空的本领、猪八戒的活络、沙僧的勤快、白龙马的脚力,但他品行端正,会念真经,不怕“千刀万剐”,有坚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龙马虽说没有什么大本事,但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甘心当好后勤,不好出风头。
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