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即世界读后感(关于对阳明心学的感悟)

发布时间: 2024-04-25 01:40: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9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如下:心即理是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明代王阳明完善了这一哲学命题。...

王阳明心即世界读后感(关于对阳明心学的感悟)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

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即理如下:

心即理是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明代王阳明完善了这一哲学命题。心即理中的“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即理中的“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

如果把“理”理解为万事万物对于人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人自身赋予的,“心即理”是对的;如果把“理”定位于支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原则,那么这个“理”就不可能在人的“心”中的,而只能是事物本身的理在人心中的反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是对人生的意义,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这时“心即理”是正确的。而“天行健”背后的支配规律的万有引力,这个“理”就不是“先在人心中”的理了,而应该是世界自身存在的“理”,它能为人心所认识,但是不在“人心中”。

所以,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是物我统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吾心)和客观(宇宙)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心)吞并了客观(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颠倒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结合工作岗位对王阳明读后感

  王阳明,大明帝国时期诞生的一位著名的心学家,而在当时以朱熹理学为主流的明朝,也足以体现出王阳明的艰辛以及心学发展受到的阻碍程度。
  刚上大一时,接触到马哲的唯物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却也被王阳明的心学所打动,被王阳明的“致良知”说服,同时也被他新的格物致知所吸引。生活在大明帝国的王阳明,也曾受理学的影响,也曾按照朱熹的格物致知去格物,当他对着一堆竹子去格的时候,却什么都格不出,于是他对理学的权威提出了质疑。他曾研究过道教,也曾想落入空门,但都没有成功实现,于是才有了后来的龙场悟道,才有了其心学的横空出世。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弟子大增,为其心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他在仕途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
  王阳明的心学看似与理学背道而驰;但无论是心学还是理学,讲求的都是“存天理,去人欲”。人的心可以分为性与情,但朱熹理学却硬要将“情”从心中分割,而要去寻找外物来填补心中的空洞。王阳明心学则认为:人都有七情六欲,去除了七情六欲与佛家的枯坐亦没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欲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他的学说,良知自然也成为了这个控制的度。
  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现如今的我们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层污秽:对名与利的向往,私欲的产生,使我们不能正确听从良知发出的命令。而我个人也认为,生活在现在的时代里,除了名与利,除了自己的私欲外,还有什么会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即使会有心怀天下的人的出现,但毕竟我们大多数都为普通人,这些无疑成为了我们所能追求的目标。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如何使这些追求控制在一个度内。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有做官的能力,为何要委屈了自己的这份才能呢,坐上了这个位置又要思考的则是如何在这个位置上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才能,在不违背良知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过“知行”,但却是分开提出的,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对那些只知道实践却不知道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只知道学理论知识而不去实践的人提出的建议。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认为,当我们有了知就会有行的出现。比如当我们渴了,我们就会去喝水,当我们饿了,我们就会去吃饭等等。我们的一切行为都在受到心的指导,光明自己的良知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这本书,其实对自己也有很大的触动。以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并且会钻牛角尖,会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如果王阳明在世的话,他一定会对我说:这一切都是你的私欲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这些私欲就会被控制,而你自己也会活的更加自在。光明良知的学业是一步步跟进的,不可一蹴而就。在光明良知的路程中,我们应该学会听从第一感觉,这第一感觉往往便是良知发出的声音,它会指导你走向正确的道路。
  我所理解的心说:不可固执自己的成见,要敢于改变自己,敢于提出质疑,敢于付诸行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托不起一个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难不怕,怕的是苦难到来时将自己打倒,未爬起来就先认输。

关于对阳明心学的感悟

认真反思了最近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似乎有一种不同的感觉。看过了《传习录》之后,自己也发现很多事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倒也没有太多明显的变化,更多的是心境的变化。

记得很久之前,在一个语文暑假作业中看到一篇对于中国当代的批判,作者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阳明心学对于日本的影响,写到了东乡平八郎的“一生俯首拜阳明”。从那以后,心里头种下了一颗关于阳明心学的种子。少年时代面对学业的繁复,也没有心思去看看真正的关于阳明心学的著作,只会看一些武侠玄幻类的作品来放松心情。
在大学毕业后,作为一个农民之子,在走入社会后,见多了灯红酒绿的浮华世界。会天然的有种不自信,会很自卑,说话也不敢大声。虽说工作中做得认真负责,还很出色,但是那种挥之不去的自卑感如影随形。
而在这时候,闲来无事,看过了《王阳明.一切心法》后,觉得这本书并非自己想得那么好,只是用一种自己的方式来解读。对于一些心学的问题,用一些近现代西方哲学观点去解读,一味地以唯心主义来嘲讽。让人大感失望,要真如此,怕是阳明学就不会墙内开花墙外香了。
三十岁的男人,真的是差别特别大的一群人。有人浑浑噩噩地做职场人;有人结婚生子打拼事业;有人朝不保夕食不果腹;还有人为找对象疲于奔命。而我自己的三十岁,处在了更深的迷茫中,一种深深的绝望,对于从事的工作,对于自己的行业。而这个时候,认真从《传习录》开始读起,在学习《传习录》的时候,也会看看视频网站上一些讲解。夹杂着看着市面上其他一些书,更多的时候是边看边思考。只读书不思考,会变成写书人的传话筒;而只思考不读书,会构筑一个偏执的小岛;边读书边思考,想不通的从各种平台寻找答案。终于,我看完了完整的《传习录》。怎么说呢,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总有人用鸡汤来理解心学,必须承认,心学里有鸡汤的成分,但是和鸡汤文以及成功学不同的是。心学以行为主,以边走边用边看为辅,两者不可缺少,既要以理施行,又要以行证理,同时要沉淀心境。而鸡汤文是什么,是不负责任地喊口号,不具备实际操作性,这帮人既高估了自己,又低估了人性。等到韭菜们都觉悟的时候,就是他们这一套玩不下去的时候。
让你积极勇敢,相信自己内心原有的力量,这肯定不是鸡汤。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心态得积极主动,用一种更宏大的价值观去看人生中一些鸡毛蒜皮无关紧要的小事。你就会发现,一下子就变得好开阔。
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尽力去做,不问结果,只顾前行。当然其实现在的人更多的是权衡利弊,但只要自己觉得没问题,不要犹豫不决,决定好就去做。
王阳明先生能够在五百年之前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到现在的人类,必然是有他的独到之处,而最精辟的就是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作为一个俗人,其实真说阳明心学或者传习录带给自己什么,我只能说带给自己真正的自信。这种从内心生出来的自信,会让你不必在乎外界怎么说。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工作中,来自外人的干扰太多了,做自己真的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而阳明心学正好提供了这个心理基础,让你不必慌张。一切看淡,不服就干。
本文标题: 王阳明心即世界读后感(关于对阳明心学的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034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城市1对1读后感100字(读后感的作文)感动心灵故事读后感(感动故事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