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那么,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一)
这套书的第一本,我已经读了几天。渐渐地,我已经喜欢上这套书,而且,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将《红楼梦》再读一读。
之前讨厌的人物,由于知道了背景,我开始理解这个人物;之前喜欢的人物,也有她不完美的地方,我开始客观一些看这个人物。喜欢的,不喜欢的,都有曹雪芹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蒋勋的解读中,我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地去挖掘这本书体现的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有个习惯,就是把书中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一边摘抄的过程,我也在思考。其中,有一种不经历不能理解的观点,我十分认同。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当我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如坐针毡”,“心急如焚”,“兄弟情深”等等,即使是背过的成语,也有我于生活经历中慢慢感悟的过程。
在蒋勋的解读中,我觉得曹雪芹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让他的人生感悟丰满起来,他创作的《红楼梦》展现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小说,也流露出许多。
我感悟的很浅,在阅读的过程中,将慢慢地深化。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二)在“红学”“泛滥”的今天,许多人在潮流的推动下再次翻开那极为厚重的《红楼梦》,不少文学家也纷纷发表自己对《红楼梦》的崭新解读,继而出书蹿红。刘心武便是这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与刘心武相比,蒋勋近乎默默无闻,直到这套书的销售量越来越高。
蒋勋在这套书中,从多个角度评析每一回,文章引用与分析相交错,语言深刻与通俗相交叠。
蒋勋在书中强调“回到文本”这个观点。《红楼梦》是一部神奇的'书,同一个情节,不同领域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东西,没有人知道这究竟是曹雪芹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毕竟这些人,这些事,都是在他记忆中真实、鲜活地存在过的,他只是让回忆重现),反正,《红楼梦》已成为爱情、美食、亲子、管理等各个领域的指导书籍了。但是,这不是蒋勋认为的读《红楼梦》。但是,从描写中感悟作者的认真,感悟他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读书 .许多红学家抓住一个细节就开始穷追不舍地拓展、想象,拼命地把底层的东西挖出来给读者看,告诉我们当年繁杂礼仪、官场黑暗、家族斗争。这没有错。但是,这并不是曹雪芹想让后世收获的东西。蒋勋告诉我们,《红楼梦》呈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执着、眷恋和不舍,呈现了繁华若梦的“空”.
细节处的想象可以日后慢慢添补,但首先,我们要跟着故事情节走,读懂曹雪芹伏笔千里的草蛇灰线,读懂曹雪芹写在热闹处的落寞。“回到文本”,只有读懂文本,我们才有能力更好地去拓展、想象,了解这部百科全书的百科知识。
既然蒋勋的评论是多角度的,那书中也自然少不了红楼中人的处事对现在的启发。在分析探春当家一节中,蒋勋为我们展现了王熙凤、探春、宝钗这三个人所代表的三种不同的管理方式,他们所用的方法及结果对现代的管理人员依然有启示。
蒋勋改变了我一味追求80 回后真正结局的执念——其实,认真读懂前80 回,更重要。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小说最后的结局。但每个人物以及读者的情都刻在了白雪之下,每一颗心,都在各种情感的磨砺下,领悟了“空”.
蒋勋说红楼梦读后感(三)第一次邂逅《蒋勋说红楼梦》,是同事郑萍推荐。没想到,居然一见钟情。
《红楼梦》一直是梦中情人,那些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正象它的不同侧面,时不时冒出来,吸引着我的注意力,而蒋勋老师,早就听说的台湾知名文化人,他的解读,自然是第一时间订购。
蒋勋是台湾著名作家、诗人和画家,也是一位红学家。蒋勋曾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里面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蒋勋说红楼梦》仔细地讲解了《红楼梦》的一到八十回。每一讲,蒋勋都会参照文本,解释文本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读者认识《红楼梦》,爱上《红楼梦》,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时讲到王熙凤的服饰,曾这样解说:“再看颈部‘项下戴着赤金盘璃璎珞圈’。璎珞,是一种珠宝,镶在黄金面板上。项链跟项圈不同,项链是比较细的链子,而项圈通常是一个很宽的黄金做的板状的东西上面镶着珠宝。‘赤金盘璃璎珞圈’,就是有点发红的黄金,上面打出了小的龙纹,龙纹上再镶上璎珞的项圈”.蒋勋这样逐字逐句地讲解,可以让读者们更加深刻、细致地理解《红楼梦》。
蒋勋在讲《红楼梦》的时候,很注重对“情”的理解,他曾说:“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讲一个‘情’”.在讲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题目时,说道:“这两句的第一个字是‘情’跟‘意’,十九回整个在讲人世间的情意:宝玉和袭人的情意,宝玉和黛玉的情意。这种情意本身是可以扩大的,如果宝钗真正大度的话,也许也可以加入。我常跟朋友讲,十九、二十回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因为它没有大事发生,只有日常生活的悠远、情意的深长,这是作者写的最好的部分。”
在四辑的解读中,我慢慢分享蒋勋老师对青春、对美、对人性、对智慧、对生命状态的透彻认识。
在阅读《蒋勋说红楼梦》的过程中,渐渐进入悲悯、同情、宽容、通达、坚持、谦卑、救赎、无分别、净化的修行过程。
蒋勋在对《红楼梦》的解读中,不仅引领读者去认识这些隐藏在文学背后的生命状态、情感,而且引导读者从不同的现实生活场景中观察美,体验美的力量。“美,其实是一种拯救。在人性众多的阻碍之中,在生命众多的困惑迷惘之中,美,使人有反省、有思维、有渴望、有向往、有对伤痛的悲悯,也有对喜悦幸福的期待。”
蒋勋老师以慈悲做为生命的底色,以美为救赎。
台湾最喜欢的几位大家,居然都是学美术出身:刘墉、席慕容,还有蒋勋,或许由此见美之于生命的意义。当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美的感悟力,便可于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光芒;有一颗柔软的心,便可于细微处体谅他人的心境。
我现在读了四辑读完了,真想对蒋勋老师说声谢谢!或许,这一辑一辑慢慢出版,也是一种修行,让我们慢读,因为蒋勋老师说过:“我一直在《红楼梦》里面修行。我想在假期读余下的四辑。真希望,就这样和大家一起读着《红楼梦》慢慢变老。”
或许,他本来就是希望这个阅读的时间变得长一些,让籍着慈悲与美的阅读成为读者的生活态度和思维习惯。
听说林青霞每周从香港飞到台湾,专门去听蒋勋老师的一堂“说《红楼梦》”的课,因为听了蒋勋老师的课,令林青霞“安定”.我们一本一本追着读,亦算是各得其所了。
完成了与《蒋勋说红楼梦》四辑的约会,生命中多了些许的柔软,些许的细腻,些许的关怀。这就够了,生活还在继续,修行是一生的功课。诚如蒋勋老师说的:“《红楼梦》这本书读到某一阶段,你会希望走进人间,在六合夜市、官场、商场……进入滚滚红尘,你将会更懂《红楼梦》。所以《红楼梦》的结局不在小说里,它的结局是在现实的人生里,因为曹雪芹经历过现实人生的起伏跌宕。”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5000子
蒋勋说唐诗读后感5000子在读《蒋勋说唐诗》之前,我以为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的文学研究作品,本已做好了“坚持”的准备,却不想一打开此书后,就被简洁直白,旁征博引的评论,风趣幽默的语言吸引,甚至舍不得合上,一口气看完了才罢休。
这本书通过介绍唐朝各个时期的六位诗人,讲述了唐朝的兴衰与唐诗文化随之的发展和变化。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而蒋勋先生对其中所蕴含的唐的精神的剖析,对唐诗格式的解说,令我对这首本以为已耳熟能详的诗的理解又更进了一步。而李白又是另一种风格。《将进酒》的狂放不羁,《蜀道难》的大胆想象,李白作诗不受格律束缚,反而善加运用,在作者的带领下,我感受着《蜀道难》多变的韵律节奏,体会着李白用多变复杂的节奏韵律所表现出的蜀道崎岖难行,地形陡峭险峻的特点。安史之乱时期的诗圣杜甫,关心百姓疾苦的白居易,他们二人有很多描写战乱,兵役重压下百姓的苦难和无奈。杜甫的《石壕吏》,白居易的《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的解读,令我更深入地了解诗人心里的悲哀和愤慨。而作者以两首诗对比白居易写《长恨歌》,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令人感叹。李商隐的时代已是晚唐,昔日繁华只似大梦一场,在李商隐的诗中见到“向晚”,“凋碧树”,“夕阳”等意象,总让人感到一丝感伤。而有时,又有一种对生命的感悟。有人说晚唐时的诗词藻华丽,但我读了这本书后,却感到自己明白了那个时代的诗人们那难言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通过学习诗的形式,格律,平仄,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来学习一首诗,而在这本书中,我随着作者细细感受每一首诗的精神,全然没有课堂上把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分析的全无意境,而仿佛有种沉浸在文学的氛围中的愉悦和轻松。书中不仅介绍唐诗,也详细地介绍了唐朝不同时期不同的风气,政治,大众的思想习惯,从而也使我很多以前有不理解或认为诗人写的奇怪的地方有了正确的认识,有盛唐的歌舞升平,思想开放,才有了李白的随意潇洒;有了安史之乱这样的战乱时期,才有了杜甫这般的忧愁悲愤;有晚唐繁华落尽,才有了李商隐的感伤嗟叹。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伟大,而作者则带领我们去真正理解,感受这份伟大。
蒋勋《舍得,舍不得》读后感
这是我初次读蒋勋的书,虽然他讲的《红楼梦》早已是是我经年的晚安音乐,却很少有冲动去买他的书。
《舍得,舍不得》,副书名是“带着金刚经去旅行”,在书店里对它一见钟情,用佛语来说,我与蒋勋老师的书的这场邂逅,机缘到了!
一本关联了佛家文化的书,却毫无说教的成分。而是一次次的,在一片落叶里,在一场细雨里,在一场涳濛的雪色里,体悟生命的美好与“不可得”,因为不可得,当下的时光一定是最美的的。
也顿悟在苏东坡的词里,八大山人的画里,嵇康的曲里,有了佛心,世间诸事,莫不是佛,不是修行。
为什么要沉溺在修行里不可自拔?是灵魂的需要吗?才会一次次得去清迈,去寺庙听淸音梵唱,去道场里诵读《金刚经》,曾经历的过往皆以往、曾经的伤痛与幸福也了无痕迹。此刻,只与一部经书相对,与自己想对,与此时此景想对。
缓缓的、如大梦一场、俱以往,又是一场新生!
愿安康!
岛屿独白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岛屿独白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岛屿独白读后感1在书店里晃荡了五六分钟,我终于找到了想看的书。我喜欢在书店的在茫茫书海中寻找那本仅靠封面,书名和简介就能吸引我的书,但这并不是百分百就能遇上的。注意到这本书时,它还是在书架最角落的位置,也许是我身体里那一缕孤独的灵魂与这本书产生共振了吧,让我注意到它,投身于这本书的世界。
作者在书中写这本书是给孤独者的书,或许每一位读者都是书中的伊卡,都生活在一方孤岛。“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迁。”作者在观看着这些变化时,也深深的感受到了孤独。主人公伊卡可以看做是作者的映射,又或许是每一个生活在岛屿里,倍感孤独的人的映射,他们生活在这个岛屿里,看过这里发生的事,认识这里的人,他们熟悉这片土地,但却感到十分孤独。这本书记述了在岛屿里发生的许多事,在那座小岛上,有的人即使孤身一人也要闯荡世界,有的人身处坚固铁笼也不放弃追逐自由,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白,那是内心深处孤独的念白。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处境,在看似繁华的岛屿里,他们无法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处,只在风花雪月中感受孤独。
有时候对于一些事情看的越清楚的人,往往越孤独,因为他并不沉浸于美好的表面,孤独地追逐着真实的结果。我们都无法确定,看到的是否正确,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看自己想看到的。就好比看一部电影,大多数人都想着自己喜欢的角色能够活着,主角永远都不会死,这都是所谓“正确”的走向。但如果这时有个人在一旁说,这都是不可能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死不了,反派也有可能战胜正派。不可置否,这样的人很欠揍。而这样的人很可能会被人所孤立,但这是个例子,并不绝对。可在现实生活中,在身处于事件之中,清醒的人会在灯红酒绿中保持理性,在危机时刻保持冷静,做出选择往往是常人想不到的,但能做到这样的人只在少数,所以那些清醒的人他们会被当成异类,也只能独享孤独。
“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狂欢。”清醒的人或许孤独,他们看的太清,却也懒的较劲。但清醒并不是一件坏事,孤独亦然,只有学会享受孤独,保持清醒,才能在孤独中成长。人生这趟列车,到终点站时或许也只一个人,但沿途风景依旧美丽,一路奔跑也一路歌颂,我们都不孤独。
岛屿独白读后感2听人说起蒋勋这个名字已经很久了。他是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原籍福建长乐,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台湾,现任《联合文学》社社长。蒋勋身上的游子气息非常浓厚,也总有一颗爱好流浪、惯于漂泊的心。他亦曾说过:“我有一个梦,总觉得自己是一棵树,根在土,种子却随风云走去了四方。”曾在1974年夏天以搭便车的方式在西班牙、意大利、荷兰、德国、瑞士、英国及希腊各地旅行;1983年旅游日本京都、奈良,寻找大唐遗迹;1987年又作全球旅行,创作“路上书”系列……足迹遍及之处甚多的蒋勋,也自有一份恬静如是的旅行心得——旅行是最佳的休闲方式,是可以寓教于乐的一种绝佳的自然生活课程,能够获得更宽广的创意空间。
读蒋勋的《岛屿独白》,正是这样的一种感受。名曰“独白”,那就是个人心灵的一种外在流露。一切的云开云散、斗转星移,在有些人的眼中不过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有心人的眼中,是一定会情同此理的。大雁南飞,羁者的心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痛楚,大雁可以自由自在地迁徙,随心而已;人却不能够这样,要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如是而已。无论对话,抑或独白,都须有一定的对象——参照或者倾诉。不然,就只好自己和自己说话了!李白当年在“独酌无相亲”的时候,却能记得起“举杯邀明月”,以致于“对影成三人”,虽然越发寂寥,却怡然自得,仿佛很热闹一般。
说是“岛屿独白”,那对象却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具体的岛或者屿,更是内心海洋中的一个个岛或者屿。大海大洋无边无际,水天一线之间,重重孤独感往往不需感知就会扑天盖地地迎面而来,霎那间就会充斥了每一寸究竟,躲都躲不开,反而会弄得自己狼狈异常。所以蒋勋不急不徐,他看着岛屿、看着潮水,他想着自己、想着故乡、想着亲朋好友,或者是一些相干不相干的人与事,都可以入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着眼前的一岛一物,和着内心的一频一音,于动静之间,收获了自己的一份心情。有时,他却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讲一个听来的别人的故事,并不加评判,仿佛一篇新闻报道,只记叙客观事实,倾向性却俨然如是。
生活就是这样。一起一落之间,万物自有规律,人却很难观之而不动声色——镇静者有之,焦虑者有之,恐惧者有之,随波逐流者亦有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但从更长远来看,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烟云而已,飘来又飘去,虽然有时自由、有时未必,一切却自有定数。能完成自我控制的只有自己对于自己的一种把握。若是有一天,就连这样一种把握也没有把握的时候,那倒也不是世界末日,说不定,会否极泰来也未可知呢!
蒋勋的独白中,很多是可以设想出一幅幅画面来的,有静物写生,也有“连续剧”。不同人的心中,对于同样一段文字都会有他的一种感受;即使是蒋勋自己,每次的心情不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自然界生机盎然、千姿百态,人的世界里亦是如此——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实在不必过于讶异。感受基本上都是主观的,与观者当时的心境、情势都有极大关系。
蒋勋说:“岛屿如果还有最后的独白,孤独者,我们当然不会相信任何对话。”其实,独白从来不会有结束的那一刻,自然也就不会有“最后”这一说。此外,虽然没有对话,却自是在与读者、与我们进行一种对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无声,却并非无意。如是而已矣。
岛屿独白读后感3蒋勋是个很容易感动的人,不用大场景也不用特定的场合。身边的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都会让他有所感触,可是这种情感并不外发。这种摩羯座特有的情调,有时有那么一点微不足道,但是涓涓细流的感情却可以很长久。就是这样的心情,让他完成了这本游走台湾乡镇为本的《岛屿独白》。
《岛屿独白》初版于1997年,是蒋勋文学与美学的起点之作。书中分享了蒋勋心中私藏的岛屿故事,他关心的是岛屿、岛屿上的人,和在岛屿上四处游走的自己,其实是思考着自我与他者在生存环境上的宿命。选用“独白”为名,透露了蒋勋处在“独处”时刻的心境。读者仿佛是从镜子的另一面看到蒋勋。他形容那是“与自己逃亡的独白相遇”,是一段深潜于自身孤独中的对白。
蒋勋在序里这样形容:“有点像小说,有点像散文,但大部分的.时候,我好像是在用写诗的心情。”这样的文体,比较类似印象派的绘画风格,能允许虚构与客观的情节铺陈。蒋勋与以往的作家不同,他有自己的美学理论、孤独理论,他的诗意与个性使他的小说有散文一样的特质。
当他以《岛屿独白》获得1997年吴鲁芹散文奖时,自况“这是写给孤独者的书”,是他在岛屿上的四处游走而获得的“探索窥伺命运本身”的形式,是以日记、信件等似小说似散文的方式发出的心底的“独白”。他说:“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迁。”在他看来,岛屿变得匆忙、急躁,迫切于答案的心,使岛屿的居民非常不快乐……而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在玩着“瞎子摸象”的游戏……蒋勋的岛屿不只是立足之地,更是文学的岛屿、内心的岛屿。
“我在岛屿四处游走,有时候在芒草飞扬的中北部的山丘,有时在东部的海隅,因为阳光的关系,我更常流浪到岛屿的南端,在巨船出入的港湾,看繁华的城市入夜。
独白从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开始,到一九九六年的五月结束。
季节可能是这一系列独白中很重要的线索。我在岛屿上观看着日出日落,潮来潮去,花开花落,观看着星辰的移转,观看着生命的来去和变灭。
诗句其实是非常无辜的,它注定了被解读的命运。
我喜欢自己的独白成为不可解的诗句。很像庙宇里留待彷徨者偶然选的一支命运的谶句,我们阅读、解释、猜测,其实都只是在探索窥伺命运本身,与解读无关。“
故土的美是需要每个人的努力,而藉由这本书,去了解内容里所说的岛屿的那些地方,看着那些你熟悉或者是不熟悉的故事,去感受每个地方不同的气息,对于自己的生活可能增添一些趣味。现在只要打开电视,你看到的许多新闻、许多现状都可能让你悲观;但是,对于自己的故土,我们没有不乐观的理由和可能。因为乐观是一种信仰,这样一个岛屿经历过这么多的变迁,她虽然一路变,但始终存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