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的散文读后感写一篇有关于梁遇春散文的议论文读后感(必须以议论文的体裁)梁遇春说,散文就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和诗歌比起来,散...
梁遇春的散文读后感
写一篇有关于梁遇春散文的议论文读后感(必须以议论文的体裁)梁遇春说,散文就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和诗歌比起来,散文只是更洒脱,更胡闹些罢了。 如他自序中所言,整本书亦仿佛他正对着大半杯未喝完的春醪,随意和你聊着种种…… 《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信的抬头是“秋心”,原以为真是作者写给一位故友的,后来看了注释才知道,原来秋心也是梁遇春常用的一个笔名,那么那就是一封自己写给自己的信了,难怪读来如此情真,叫人“流泪眼逢流泪眼”。信的最后说,“两个伶仃孤苦的人何妨互相给点安稳呢。”,叫人不禁惝恍,人世间那些深的孤寂啊,到最后,是否也都只有如此,自己写一封信给自己,聊以安慰。 《醉中梦话》中,梁遇春说:一个作家抓着头发,皱着眉头,费九牛二虎之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倒卖力气不讨好,反而不如随随便便懒惰汉的文章之淡妆粗布那么动人。忍不住,呼而应之,管它作不作家,写写淡妆粗布的文字便好,哈。 《“还我头来”及其他》中,作者引用了一句“印刷发明后,思想传布是那么方便,人们不要麻烦费心思,就可得到很有用的意见。从那时候起很少人高兴去用脑力,伤害自己的脑。”;于是愈来愈多人云亦云、随波逐浪、全同无异的人,梁遇春称,如此这般无异于自己有愿意把头弄掉,去换几个时髦的字眼的危险;而对于那些提倡青年必读书十种百种之类的人,差不多相当于想用快刀阔斧取大家的头;于是梁遇春说对于这一类事,他是曾经摇过头的,一来表示不满意,二来也可使自己相信自己的头还没有被斩。真真是妙喻也。 另文中写到:读书是一件乐事,游山玩水也是一件乐事。若使当读书时候,一心想着什么飞瀑松声绝崖远眺,我们相信他读书趣味一定不浓厚,同样地若使当看到好风景时候,不将一己投到自然怀中,热烈领会生存之美,却来摆名士架子,说出不冷不热的套话,我们也知道他实在不能够吸收自然无限的美。梁说,应如乔叟所言“五月来的时候,我听到鸟开始歌唱,花也渐渐为春天开了,我就要向我的书籍同宗教告别了。”无论对书籍,还是对自然,要有这样的热诚才能得真正的趣味。细想想,谁能说不是呢:)
读了梁遇春的泪与笑,你对人生有哪些感悟
泪与笑(梁遇春)
匆匆过了二十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出声,这些怪异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得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使不笑,叫我们怎么样好呢?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他这句冷语所显露的)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给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得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甚至于最卑鄙的)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的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上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铁轮,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寿命,却又不觉得或者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到面前,缠着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也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他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猩猩而心酸,同时害怕地全身打战。此外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官对于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她们结婚席上所呈的干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的微笑”(smiling at grief)说尽此中的苦况。拜伦在他的杰作Don Juan《唐璜》里有二句:
“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女死了丈夫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知道,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做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生真的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在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又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Gogol(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是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到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于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惑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是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王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么爱读的作家。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地微小。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派诗人格雷在他的On a Distant Prospect of Eton College《远见依顿学院》里说:
留下也就忘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The tear forgot as soon as shed,
The sunshine of the breast.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人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漠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匆匆过了二十多年,我自然也是常常哭,常常笑,别人的啼笑也看过无数回了。可是我生平不怕看见泪,自己的热泪也好,别人的呜咽也好;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出声,这些怪异的笑声,有时还是我亲口发出的。当一位极亲密的朋友忽然说出一句冷酷无情冰一般的冷话来,而且他自己还不知道他说得会使人心寒,这时候,我们只能哈哈哈莫名其妙地笑了。因为若使不笑,叫我们怎么样好呢?我们这个强笑或者是出于看到他真正的性格(他这句冷语所显露的)和我们先前所认为的他的性格的矛盾,或者我们要勉强这么一笑来表示我们是不会给他的话所震动,我们自己另有一个超乎一切的生活,他的话不能损坏我们于毫发的,或者......。但是那时节我们只觉得不好不这么大笑一声,所以才笑,实在也没有闲暇去仔细分析自己了。当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苦痛缠着,正要向人细诉,那时我们平时尊敬的人却用个极无聊的理由(甚至于最卑鄙的)来解释我们这穿过心灵的悲哀。看到这深深一层的隔膜,我们除开无聊赖的破涕为笑,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上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再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铁轮,以及无谓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自己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心机,为了要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这寿命,却又不觉得或者到底有何好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哪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到面前,缠着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也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他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猩猩而心酸,同时害怕地全身打战。此外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官对于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她们结婚席上所呈的干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莎士比亚的妙句“对着悲哀的微笑”(smiling at grief)说尽此中的苦况。拜伦在他的杰作Don Juan《唐璜》里有二句:
“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女死了丈夫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知道,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做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生真的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在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又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Gogol(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是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到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于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惑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是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王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么爱读的作家。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地微小。
十八世纪初期浪漫派诗人格雷在他的On a Distant Prospect of Eton College《远见依顿学院》里说:
留下也就忘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
The tear forgot as soon as shed,
The sunshine of the breast.
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人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漠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品读梁遇春散文《泪与笑》 - 草稿
初次接触到这个题目时,是在基础写作课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这位天才作家的散文,至今想不起来推荐理由,满脑子想的是一位天才作家作品会是什么样的……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
梁遇春(1906-1932)于1924年(时年18岁)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时年26岁),英年早逝。
世人对他的评价:
他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颗彗星,他逝世后,文坛痛惜失去了一位风格独特的“文体家”。文学史家唐弢《晦庵书话》里指出:“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每读《春醪集》,不免为这个死去的天才惋惜。”
文章简介:
顾名思义,《泪与笑》写的是“我”在世间所遇到的流泪瞬间以及“惊心动魄”的笑,两者形成对比,最后得出泪水更具生活气息的结论。在描写泪与笑的意义之后,又用年华消逝、泪泉干涸来表示惋惜,从侧面强化了泪比笑意义重大的观点,可算是构思巧妙。
读文梳句:
(关于“我”们的笑的描写)
“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多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味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尽心机,为了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着生命,却又不知道活着有何用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那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在前面,缠在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
(关于他人口里传来的笑)
“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管对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他人结婚席上的干笑,生离死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的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时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文中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smile at grief”(对着悲哀微笑)以及拜伦在Don Juan里的“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所有故事都是最悲哀的和最悲哀的,因为它使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最后描绘了几种流泪的画面,用以强化观点。
“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会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的?” 是啊,糅合了自己生活经验后而流下的泪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我每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真是值得活的。眼泪是人生的甘露。”
“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 记得小学时老师与我们聊理想,那位说要当长大后要当有心人的我的同桌,现在已为人妻,为人母,她在带娃之余是否还会去看那些虐心的爱情小说,抱着纸巾盒哭唧唧呢?我想从朋友圈里每日早起晚睡的状态里就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吧。单调的生活已经成了定势,麻木了泪腺,精神上没有得到洗礼,只留下些“惊心动魄”的笑容刻画出的皱纹了。
“天下爱哭的莫过于青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的,色彩最浓的,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里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那种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读到这的时候, 不免想起来村上春树的“你要不动声色的做一个大人了,不可情绪化……”,因此没心没肺活着不累确实不错,但还是要适时做个有血有肉,会笑也会哭的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文中还引用了18世纪初浪漫派诗人格雷的名言——“The tear forgot as soon as shed, the sunshine of the breast.”流下的也就忘记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并称,“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结语:愿你的人生有笑亦有泪,真实又坦然。
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生平:
梁遇春(1906-1932)于1924年(时年18岁)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28年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时年26岁),英年早逝。
世人对他的评价:
他是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散文创作领域的一颗彗星,他逝世后,文坛痛惜失去了一位风格独特的“文体家”。文学史家唐弢《晦庵书话》里指出:“我喜欢遇春的文章,认为文苑里难得有他那样的才气,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每读《春醪集》,不免为这个死去的天才惋惜。”
文章简介:
顾名思义,《泪与笑》写的是“我”在世间所遇到的流泪瞬间以及“惊心动魄”的笑,两者形成对比,最后得出泪水更具生活气息的结论。在描写泪与笑的意义之后,又用年华消逝、泪泉干涸来表示惋惜,从侧面强化了泪比笑意义重大的观点,可算是构思巧妙。
读文梳句:
(关于“我”们的笑的描写)
“有时候我们倒霉起来,整天从早到晚做的事没有一件不是失败的,到晚疲累非常,懊恼万分,悔也不是,哭也不是,也只好咽下眼泪,空心地笑着。”
“我们一生忙碌,把不可多得的光阴消磨在马蹄轮铁,以及无味敷衍之间,整天打算,可是不晓得为甚这么费尽心机,为了活着用尽苦心来延长着生命,却又不知道活着有何用处,自己并没有享受生活过,总之黑漆一团活着,夜阑人静,回头一想,那能够不吃吃地笑,笑时感到无限的生的悲哀。”
“就说我们淡于生死了,对于现世界的厌烦同人事的憎恶还会像毒蛇般蜿蜒走在前面,缠在身上,我们真可说倦于一切,可惜我们也没有爱恋上死神,觉得也不值得花那么大劲去求死,在此不生不死心境里,只见伤感重重来袭,偶然挣些力气来叹几口气,叹完气免不了失笑,那笑是多么酸苦的。”
(关于他人口里传来的笑)
“失望人的傻笑,下头人挨了骂对于主子的陪笑,趾高气扬的热管对贫贱故交的冷笑,老处女在他人结婚席上的干笑,生离死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的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时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
文中还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smile at grief”(对着悲哀微笑)以及拜伦在Don Juan里的“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所有故事都是最悲哀的和最悲哀的,因为它使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的情调’。”
最后描绘了几种流泪的画面,用以强化观点。
“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是春天的日子,所以才会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的?” 是啊,糅合了自己生活经验后而流下的泪才是最值得回味的。
“我每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得人真是值得活的。眼泪是人生的甘露。”
“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有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 记得小学时老师与我们聊理想,那位说要当长大后要当有心人的我的同桌,现在已为人妻,为人母,她在带娃之余是否还会去看那些虐心的爱情小说,抱着纸巾盒哭唧唧呢?我想从朋友圈里每日早起晚睡的状态里就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吧。单调的生活已经成了定势,麻木了泪腺,精神上没有得到洗礼,只留下些“惊心动魄”的笑容刻画出的皱纹了。
“天下爱哭的莫过于青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的,色彩最浓的,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里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那种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的微笑。”读到这的时候, 不免想起来村上春树的“你要不动声色的做一个大人了,不可情绪化……”,因此没心没肺活着不累确实不错,但还是要适时做个有血有肉,会笑也会哭的人,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文中还引用了18世纪初浪漫派诗人格雷的名言——“The tear forgot as soon as shed, the sunshine of the breast.”流下的也就忘记了的泪珠,那是照耀心胸的阳光)并称,“这些热泪只有青年才会有,它是同青春的幻梦同时消灭的,泪尽了,个个心里都像苏东坡所说的‘存亡惯见浑无泪‘那样的冷淡了,坟墓的影已染着我们的残年’。”
结语:愿你的人生有笑亦有泪,真实又坦然。
梁遇春的《泪与笑》急啊!拜托各位了!!
(1)“对于几种笑我却会惊心动魄,吓得连呼吸都不敢大声”,请分点概括出使作者不敢大声呼吸的几种笑的具体内容。(6分)(2)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3)“我每回看到人们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世是值得一活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4分)本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请简要分析。(6分)这是2006年福建高考语文卷的 阅读理解
(1)①当一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
②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
③当我们一生忙碌,费尽心机,却不知生的意义而感到悲哀时,我们只好吃吃地笑。
(2)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3)作者认为泪是对人生的肯定,是人生的甘露,它能使人感到快乐,净化人们的情感,让人们的心灵呈现出非常健康的状态。
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1)①当一位亲密的朋友说出冷酷无情的话时,我们只好莫名其妙地笑。
②当我们向尊敬的人倾诉悲苦,他却轻描淡写地加以应付时,我们只好无聊赖地笑。
③当我们一生忙碌,费尽心机,却不知生的意义而感到悲哀时,我们只好吃吃地笑。
(2)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3)作者认为泪是对人生的肯定,是人生的甘露,它能使人感到快乐,净化人们的情感,让人们的心灵呈现出非常健康的状态。
人生在世,哭笑本是人之常情,笑是快乐的表示,泪是痛苦的表现。但是,作者从中翻出新意:透过笑看到生的悲苦,揭示出笑的悲剧情调;透过泪看到生的快乐,揭示出泪的阳光意味。文章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立意,表现出作者的机敏与睿智。
梁遇春散文的评价赏析
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乏以极少的作品树立了自己的风格、确立自己地位的作家。现代诗歌界的戴望舒、散文界的梁遇春都可以说是这一类的代表。本文简单评析了梁遇春散文的三个方面的风格:一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二是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三是思想的独特和自由。
[关键词]梁遇春散文;东西方文化;悲观; 独特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大部分收入生前汇集出版的《春醪集》和逝世后友人收集其遗作结集出版的《泪与笑》中。另有20-30种翻译作品。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虽然早逝,但获得的评价极高。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在上个世纪20、30十年代他被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注:今译“伊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本文主要谈梁遇春散文风格的几个方面,一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二是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三是思想的独特和自由。
一、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
由于梁遇春学习的是外文专业,并且具有五四青年那种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梦想,兼之他自己翻译了20-30种外国作品,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梁遇春就对查理斯·兰姆的散文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兰姆那里学会了如何观察人生、如何表现人生,并且把兰姆那洒脱不群的人生态度和舒展自如的谈话体散文风格吸收过来为己所用。兰姆的谈话体散文写作模式就成了他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样式。因此,将写作活动界定为谈话,是观察梁遇春散文的一个很好的角度,梁遇春的一些散文就是利用谈话的形式进行的。《演讲》一文,基本上就是写的两个人的谈话过程,《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醉中梦话(一)》、《谈流浪汉》、《文艺杂谈》单是从题目来看,也就可以知道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的。以谈话这种形式进行散文创作,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写作方法。十分迥异于中国传统散文的,就是与现代散文的一般创作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却非常适合梁遇春。据梁遇春的朋友回忆,他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什么事一旦挑起他神奇的思想,他就会“鼓起如莲之舌,说的天花乱坠”。谈话式写作方式比较自由、平易,不像一般的散文与读者有一种“隔”的感觉。
梁遇春好借用外国文学家已成的题目来来讨论人生。《谈“流浪汉”》他声明是来自当代英国小品文作家杰罗姆·凯·杰罗姆的文集名称。《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但借用归借用,文章中的看法却是他自己的。借用的题目或言语可以说是他散文写作的一个“催化剂”。
梁遇春还很喜欢掉书袋,我们通常一说到“掉书袋”,就会想到国故,梁遇春则除此之外,时不时涉及到欧洲的一些文学家。这点上,他与董桥比较相像。当然梁遇春等最早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学的人,其作品中提及异域文学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是近水楼台。他自己就是一个书袋,北大英语系毕业,研读了中、英、俄等多国的名家著作,颇有些博采众家之长的意思。
西方的审美心理和幽默也对梁遇春的散文创作也有不小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梁遇春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
虽然梁遇春的散文有西方随笔的影响,但同时又有东方人的风格。废名在《泪与笑》的序言里说:“秋心(梁遇春的笔名)的散文是我们新文学当中的六朝文,这是一个自然的生长,我们所羡慕不来学不来的,在他写给朋友的书简里,或者更见他的特色,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芜杂亦相当,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做为知音的话,一句话就道出梁遇春散文在西化形式下那不可掩盖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尽管梁遇春不断地在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也并没有摆脱自己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成分。可以说,在新文学的散文里面,梁遇春拥有魏晋六朝文风的潇洒与飘逸、沉哀与无奈。梁遇春和六朝人都追求人生的闲适和恬淡,喜欢随遇而安。在文笔的美丽下,有一颗流乱而愁苦的心。
西方散文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直截了当地谈论人情事况,自然而又真切,但是它的一个致命伤是:有可能因为太想靠近人生,反而因为太实而失之单薄。关于这一点,深谙西方散文的梁遇春曾有过解释:“……太迷醉于人生里面的人们看不清自然,因此也不懂得人生了。中国诗人常把人生的意思寄之于风景,随便看过去好像无非几句恬适的描写,其实包括了半生的领悟……外国人天天谈人生,却常讲到题外了。”
[关键词]梁遇春散文;东西方文化;悲观; 独特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1928年秋毕业后曾到上海暨南大学任教。翌年返回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后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
梁遇春的文学活动始于大学期间,主要是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和写作散文。1926年开始陆续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新月》等刊物上发表散文,作品大部分收入生前汇集出版的《春醪集》和逝世后友人收集其遗作结集出版的《泪与笑》中。另有20-30种翻译作品。
梁遇春的散文在现代散文中独树一帜。虽然早逝,但获得的评价极高。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在上个世纪20、30十年代他被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注:今译“伊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本文主要谈梁遇春散文风格的几个方面,一是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二是恬淡、悲观的人生态度,三是思想的独特和自由。
一、融合了东方和西方的创作风格
由于梁遇春学习的是外文专业,并且具有五四青年那种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梦想,兼之他自己翻译了20-30种外国作品,尤其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梁遇春就对查理斯·兰姆的散文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兰姆那里学会了如何观察人生、如何表现人生,并且把兰姆那洒脱不群的人生态度和舒展自如的谈话体散文风格吸收过来为己所用。兰姆的谈话体散文写作模式就成了他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样式。因此,将写作活动界定为谈话,是观察梁遇春散文的一个很好的角度,梁遇春的一些散文就是利用谈话的形式进行的。《演讲》一文,基本上就是写的两个人的谈话过程,《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醉中梦话(一)》、《谈流浪汉》、《文艺杂谈》单是从题目来看,也就可以知道是以谈话的形式进行的。以谈话这种形式进行散文创作,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新颖的写作方法。十分迥异于中国传统散文的,就是与现代散文的一般创作方法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却非常适合梁遇春。据梁遇春的朋友回忆,他是一个十分健谈的人,什么事一旦挑起他神奇的思想,他就会“鼓起如莲之舌,说的天花乱坠”。谈话式写作方式比较自由、平易,不像一般的散文与读者有一种“隔”的感觉。
梁遇春好借用外国文学家已成的题目来来讨论人生。《谈“流浪汉”》他声明是来自当代英国小品文作家杰罗姆·凯·杰罗姆的文集名称。《论智识贩卖所的伙计》引用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每门学问的天生仇敌是那门的教授。”但借用归借用,文章中的看法却是他自己的。借用的题目或言语可以说是他散文写作的一个“催化剂”。
梁遇春还很喜欢掉书袋,我们通常一说到“掉书袋”,就会想到国故,梁遇春则除此之外,时不时涉及到欧洲的一些文学家。这点上,他与董桥比较相像。当然梁遇春等最早接触西方思想和文学的人,其作品中提及异域文学家及其作品自然也是近水楼台。他自己就是一个书袋,北大英语系毕业,研读了中、英、俄等多国的名家著作,颇有些博采众家之长的意思。
西方的审美心理和幽默也对梁遇春的散文创作也有不小的影响。梁遇春的业师叶公超在1933年除夕为梁遇春的遗著《泪与笑》作跋语时就评价这位学生:“在这集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受了Lamb与Hazlitt的影响,尤其Lamb那种悲剧的幽默。”
虽然梁遇春的散文有西方随笔的影响,但同时又有东方人的风格。废名在《泪与笑》的序言里说:“秋心(梁遇春的笔名)的散文是我们新文学当中的六朝文,这是一个自然的生长,我们所羡慕不来学不来的,在他写给朋友的书简里,或者更见他的特色,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芜杂亦相当,其深厚也正是六朝文章所特有。”做为知音的话,一句话就道出梁遇春散文在西化形式下那不可掩盖的东方传统文化神韵。尽管梁遇春不断地在西方文化中汲取养分,也并没有摆脱自己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成分。可以说,在新文学的散文里面,梁遇春拥有魏晋六朝文风的潇洒与飘逸、沉哀与无奈。梁遇春和六朝人都追求人生的闲适和恬淡,喜欢随遇而安。在文笔的美丽下,有一颗流乱而愁苦的心。
西方散文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直截了当地谈论人情事况,自然而又真切,但是它的一个致命伤是:有可能因为太想靠近人生,反而因为太实而失之单薄。关于这一点,深谙西方散文的梁遇春曾有过解释:“……太迷醉于人生里面的人们看不清自然,因此也不懂得人生了。中国诗人常把人生的意思寄之于风景,随便看过去好像无非几句恬适的描写,其实包括了半生的领悟……外国人天天谈人生,却常讲到题外了。”
本文标题: 对梁遇春泪与笑读后感(读了梁遇春的泪与笑 你对人生有哪些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718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