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远方长大读后感600字的这本书的作者说:“对于成长,孩子需要的不是作秀,不是口号,而是真正对困难、艰辛、羞耻心和荣誉感的体验。”,这本书...
去远方长大读后感600字的
这本书的读者说:川藏一路,有爱有感动,无数次在修修与父亲的温情对话里红了眼睛。这个操着重庆方言的小娃儿,他用行动告诉我,不单是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一直在长大,永不放弃,勇敢坚强……其实,我们一直在路上。
这本书的编辑说:我们没法让所有人都“去远方长大”,我们只希望为孩子们,为父母们,为偶尔懦弱、放弃的人们,树立一面旗帜、一个平凡的榜样。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为了让体弱多病、做事拖沓的儿子真正体会到困难和压力的滋味,去除身体和性格弱点,2021年暑假,身为骑行爱好者的父亲带着9岁的儿子,沿川藏线从重庆到拉萨,开始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成长之旅。父子两人骑行2553公里,历时47天,成功从重庆沿川藏线抵达海拔落差3000多米、最高海拔5013米的拉萨。骑行中,修修每天都在成长,不断给父亲带来惊喜。47天后,父子俩终于站在了布达拉宫的脚下。
从开始向西藏出发后,作者彭凌云在自己的博客上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了他和修修前进的每一步。
“七月十日,修修多半是几天淋雨之后感冒了,没有力气,而我还不断地催促他,还不给他饭吃。我悔恨如潮,心如刀绞。我该怎么办?修修该怎么办?”
“七月二十一日,折多塘新都桥。修修推车出门时打了个喷嚏,就流鼻血了……修修的头晕变成了头痛,随着海拔不断升高,每前进一公里,都意味着修修的身体会经受更多的折磨。给他吃了半颗止痛片,头痛缓解了,但他却赖在地上不起来了……”
点点滴滴,犹是百味在心头。
虽然和儿子去西藏的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是彭凌云谈起这件事情仍然很有感触,对于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彭凌云说:“虽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但每个天使都是白璧微瑕。这些瑕疵,就是孩子们性格中的弱点。性格中的弱点需要通过时间的打磨,才能一点一点被自身所感知和纠正。修修的性格很随和,又缺乏斗志、不思进取。这样的性格在没有吸取足够强大的精神力量之前,表现出来的就是贪玩、懒惰。过分懒惰而不加以纠正,任由孩子散漫成长,这棵小树苗就很难成材了,而我们选择的这种方式,恰好由传统中国文化的经典来加以佐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脱去胸中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至于丘壑,又有何处的丘壑能比得上西藏大地的巍峨苍凉、质朴纯净呢?”彭凌云说循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我们的目标和方式,已经是一个必然了。
而这段旅程,对于彭凌云和修修来说带来了什么改变呢,彭凌云说,一路上,修修骑行很辛苦,肚子痛、突发高原反应、感冒等啥情况都遇到了,他心痛并幸福着,在路途中孩子的变化就很明显,刚开始他骑一会儿就要求休息,到后来成了彭凌云主动要求休息,最主要的是以前修修就像个“跟屁虫”,后来参与性越来越强,还主动帮爸爸做事情。“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我们在东达山的时候,寒冷漆黑的雨夜中,无法行进,当时情况也比较危险,当我几乎要放弃求助的念头时,儿子却没有放弃,最终是通过他的努力,才带领我们走出了狼狈不堪的困境。”彭凌云说这是在那段旅程中自己最难忘的事情,也是儿子在改变的最好的体现。所以他把他和儿子的经历放在博客上展示,还放了很多儿子一路上的照片,让大家一起见证儿子的成长。
也许每一个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这位父亲的执着、勇气,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跪求《我们去远方》读后感,急急急
一句话总结——这本书适合做小朋友的科学启蒙或者成年人的厕所读物。
作者前言里写到“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让她很长一段时间很尴尬。知道尴尬是好事,可为什么不改改呢?
初读这本书还觉得故事还可以,比较像当年看的儿童文学,勾起了我一堆回忆。因为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所以一般会挑喜欢的观点记一下,这一回再看,就忍不住挑毛病了。通篇感觉像是看科普读物,发现很多有趣的科学概念,记录下来,用以漂亮的文字连接的作品。
以下吐槽涉及正文内容:
①
“以前的我一直以为,命运要么是已经被设定好等我们遵循,要么是根本不存在需要我们自行规划。
我没想过还有其他可能。”
这是《祖母的夏天》的开头之中的一句话,我看这篇文章之前就一直在想,那个可能是什么。结果看到结尾,忍不住摔书……说什么命运它是由之前自己所选择的事情引导的,这是其他可能?(黑人问号脸???)
好比是哲学问题里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的,您说还有第三个答案就是部分可知,部分不可知。这个划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就和数学题里半对半错选错一样。
②
“一个蛋白质如果能留下来,那么它就留下来了,它在历史中将会有一个位置……”
依旧源于《祖母的夏天》。这句话读的时候就很别扭,蛋白质?不是DNA?前面还说着达尔文进化论,后来变成蛋白质了?
还是说作者想说物质守恒,可从宏观层面,无论怎么样历史中都有它的位置,只是说下次还想变成一模一样的蛋白质可能宇宙毁灭了也做不到。
③“我早发现了这其中最恐怖的地方,那就是恐惧本身。……”
来自《雕塑者》一长串字就不想打了(详见第78页)。
这段话初读还好,就感觉这老人挺装的,越读发现作者就是因为圆不过来扯了一堆有的没的,从恐惧扯到背叛、欺骗,又扯到自恋。
为什么写了这么多呢?整篇文章前面大部分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导致僵化,但是作者又想写人类自身对自己的恐惧,还想要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局。那肯定得想个办法让老人流露出负面的情绪导致他也变成雕塑啊。想来想去,也只能给他安上自恋以至于轻蔑他人的罪名。
然后就出现了这段读起来十分没有逻辑的段落。
说了那么多。倒也不是不建议大家看,作者文笔和哲思还是有的,但真的科学性不够。看看最近雨果奖的短篇小说获奖名单,也不意外。因为没有像《时间机器》这样划时代的作品诞生,科幻小说只能往奇幻方向走,真的挺惆怅的。
这篇文章里最喜欢的是《遗迹守护者》,关于可见光的范畴不一样所以没有办法沟通的想法倒是挺让我耳目一新的(可能是我读书太少)。最不喜欢的是《城堡》,真的太像我小时候看的童话小说了,现在就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了。
就这样。批判是有的,肯定也是有的。所有东西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去远方》读后感(二):思辨,不是小说——从《去远方》看《北京折叠》
故事不够好,科幻不够硬,文笔不够美,三个“不够”引出我对于《北京折叠》的疑问——凭什么说这是一部好作品?于是我读了《去远方》——它“不但收录了郝景芳的一些获奖作品,也收录了近几年她从未出版过的短篇小说”,心想也许它们能更好的体现作者的写作特点。看完后,我发现认为《北京折叠》不够好这一问题的症结在于,你究竟该如何定位这一篇所谓的“科幻小说”?
14篇作品,14个故事,没有一个让我产生“好看”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它们的特点却清晰而统一:
-哲学,或者制度-
少了精彩故事的掩盖,作品的主题直接而突出:阶级固化(《莫比乌斯》)、生命的价值(《去远方》)、“人生赢家”的悖乱(《癫狂者》)、人性的美丑(《塑料》)、自我的探索(《城堡》)、科学的意义和人生的态度(《祖母家的夏天》)……无一不是对哲学命题或社会制度的思考。作者仿佛根本无意刻画人物或创造故事,她急于表达的是对生命、科学、制度等深远问题的思辨,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读的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我是在看作者设下的一道物理题和逻辑严密的解题过程,它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重视结论。
-手段而已-
郝景芳在《去远方》的前言里说“虚幻的意义在于抽象,将事物与事物的关系用抽象表达,从而使其特征更加纯粹”。《去远方》和《北京折叠》似乎也是这么做的,科幻在郝景芳这里已然不是主要内容,在大多数作品里,它转化为为一种符号(《莫比乌斯》),甚至退化到几乎不存在(《祖母家的夏天》)。科幻成为一种突出抽象概念、引出文章论点的手段,比如《北京折叠》里之所以有三个空间的翻转这一科幻内容,是因为阶级的划分与固化这个抽象的主题需要通过具体的现象变得清晰易懂。
-科学和文学-
诚实的来说,我并不喜欢郝景芳的语言风格,并认为和其他新概念一等奖的80后们相比,她的语言能力并不算太强。她学物理,是经济学博士,博览群书(特别是哲学和自然学科的书),于是造就了她语言风格的一面——科学术语多、学科化特点明显、简洁明了,而另一面她又不舍得放下浪漫和文学化的风格,爱用短句、排比。这两种风格不停切换,但任一种又无法做到足够好,于是让人产生了文笔不够美这一印象。
-揭示,还是陈述-
前面说到郝景芳的小说放弃了一部分故事性、可读性不那么强,这样引出的另一个特点是,小说通过故事冲突和人物刻画揭示主旨这一过程在这里被削弱了,于是主题的表达从隐喻(通过故事和人物渗透出来)转变为明喻(直接陈述),并通过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加以概括和突出。很难说这个特点是好是坏,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表现。
这四个在我看来的特点导致的结果是,如果我们把《北京折叠》定位为“科幻小说”,难免会有“雨果奖是搞错了吧”之类的困惑,因为它确实缺乏精彩的故事构思、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巧妙的主题隐喻,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和社会问题的创造性表达”来看,它却是新颖和独特的——不是借由现实故事表达现实问题(比如《围城》)、不是借由科幻故事表达科学问题(比如《三体》),而是借由虚幻故事表达现实问题(比如《去远方》前言里提到的《红楼梦》《离骚》和《西游记》)。
《去远方》读后感(三):行至之处,即是远方
遇见《去远方》纯属偶然,只不过是那一天郝景芳得了雨果奖,掌阅趁机推出免费试读,我便随意下载了。这是我跟作者的一次巧妙邂逅,我确实没有料到后面我会很喜欢她的书。
读《去远方》的时候我想起三本书,《百年孤独》《第七天》和《小王子》——夸张、荒诞、并且浪漫。所以说这并不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自然也就不会使得大众都喜爱。我在读的时候也有不少迷惑,某些象征和抽象的手法让急躁的我不得认真地读。
作者在前言的时候也很坦诚地说起自己被退稿的事情,“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主流文学关注现实空间,科幻文学关注虚拟空间。而郝景芳选择的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这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文学形式构筑起某种虚拟形式,以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它所关心的并不是虚拟世界中的强弱胜败,而是以某种不同于现实的形式探索现实的某种可能。”
以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去远方》为例。
这篇小说整体构思是有些混乱的,主线朦胧,然而每一个细小的情节,都是主题的分支。
“我的论文写了一年,也许永远都写不完了。”
“因为我常常写不下去。我坐着,面对着白纸,总会想,这么认真地写和不认真地写,最后有区别吗?人总归是要死的。说了一千句话和说了一句话是一样的,完成没完成也是一样的,就好比这车厢,我们最终所有人都要到站,不管你在这车里大喊大叫还是安静坐着,最后都一起下车,根本不因为你喊叫就有什么不同。写不写终点都一样。”
“‘您怎么想呢?’我问他,‘如果您知道有一天您记下的这些数字终究化成灰,您辛辛苦苦用尽力气说的话最终没有一点用处,您也一样孜孜不倦吗?’
他在回答之前,先抬头看了看那些厚厚的本子。白纸堆成的墙比人的脑袋还高。
‘我只问你一个问题。‘他平平和和地说,‘有两个预言家,一个预言了一件大危险,结果大家成功地躲过去了,另一个预言了一件大危险,结果大家怎么躲也没躲过去,你觉得,作为预言家,哪个比较伟大? ’
我想了想说:‘什么叫伟大呢?’
他没有回答我,自嘲地笑了笑,说:‘我就是一个看见陷阱,而自己掉进去的人。’”
小说的主人公身患癌症,一直在寻找旅伴,而这里的旅伴其实象征着活着的意义。这一路上他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坚持记录并留在火车上的中年人,寻找丈夫的农妇,生机勃勃未经世事的男孩,自由晃荡的牛仔……
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的远方,生存的价值,坚守的意义。
后来在火车上,他看到他的旅伴,在大风大雪中,他的旅伴一刻不停地挥动着铲子,建房子,挖地窖。一切都将被大雪掩盖,然而他还是感到一种由衷的敬佩。
三天以后,他决定接受治疗,活下去。
“我仍然忘不了那个晚上最后的时刻,当老人弥留之际,呼吸已经平静下来,眼睛仍然意识清醒地四处环视的时候,我问他想要什么,他的目光投向书桌上摊开的纸,我去拿了过来,上面是他没有完成的研究手稿。我问他为什么到这个时候还要写,终点就要到了,写了又能走到哪里呢?写了能改变这个国度吗?他已经说不出话了,但他伸出两个手指,做了个交替向前的动作,做到一半,手指就坠落了下去。 能走到哪儿就走到哪儿吧。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远方。这是我的理解,我不知道对不对,但我已经永远无法求证。”
除此之外,疯掉的“人生赢家”《癫狂者》,荒诞又现实得可怕的《雕塑》,浪漫忧伤的童话《城堡》,关乎时间哲学的寓言《我的时间》……这些短小的篇章都给人一种别样的触动。
郝景芳在写作利用抽象的手法表达对哲学命题或社会制度的思考,在这里科幻变成了一种点缀,小说也只是这些思辨性问题的载体。她的文字掌控并不强,甚至故事构思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是这种诗意的写作手法还是让我很欣赏。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有很多现实往往比小说更残酷的情景,但是把现实写得太丑恶又不被认可,于是出现了虚拟现实这种写作手法。举个例子,在《小王子》中,每个读者都在嘲笑书中人物的愚蠢可笑,然而明明我们就是这群可笑的人。你不能批评否定整个现实社会,而虚拟世界打破了这种局限性,作者得以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挥墨抒写。同时,通过虚拟世界里夸张的手法,也更加突出了问题所在,使主题表达更深刻而纯粹。
关于她的作品,有一篇更具体客观的评价——夏烈教授的《云上读郝景芳》,发表于2021年9月。有兴趣者可以看看。
最后希望所有科幻迷能公正地看待这个作品。广义的科幻指“只要故事中含有超现实因素,便可算作科幻作品”,在这一点上郝景芳的作品比起许多纯科幻作品还要多了许多诗意和思想性。当然豆瓣评分的准确度我已经不想说什么了,毕竟《明朝那些事儿》评分9.0,可见我国白丁文化之强大。
行至之处,即是远方。但愿能一路带着诗意和思考前行。共勉
《去远方》读后感(四):走到哪儿,哪儿就是远方
寒假因为促销活动我买了一套郝景芳作品全集,当时在家里看了《生于一九八四》和《孤独深处》两本,前者比后者的体验要好一点,剩下几本带到学校来了。今天之所以突然想看这本《去远方》,是因为前两天看到郝景芳和吴军老师作为嘉宾做客《锵锵三人行》,聊的话题我很感兴趣,比如女权、永生、人工智能、自由意志等等,让我觉得有必要找一本郝景芳的书来看了。
实话实说,寒假看的那本《孤独深处》除了第一部短篇《北京折叠》有点惊喜以外,后面几篇真的很一般,估计是出版商打着雨果奖的名号趁机捞点油水。至于今天这本《去远方》,虽然被作者自己称为“早期写作尝试的完整的总结”,但是一篇篇看下来,竟然让我惊喜连连,比如同名短篇《去远方》,还有《癫狂者》、《雕塑》、《祖母家的夏天》,都值得仔细研究,尤其是最后一篇《九颜色》,简直可以看作科幻版的《九故事》,光凭这一篇就值四星了。
读《去远方》的时候我想起三本书,《百年孤独》、《第七天》和《小王子》——夸张、荒诞、并且浪漫。所以说这并不是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书,自然也就不会使得大众都喜爱。作者在前言的时候也很坦诚地说起自己被退稿的事情,“我的小说一直有这个问题。对科幻读者来说不够科幻,对主流文学作者来说不够文学。”主流文学关注现实空间,科幻文学关注虚拟空间。而郝景芳选择的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更模糊的文学形式:它关心现实空间,却表达虚拟空间。”“这种介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文学形式构筑起某种虚拟形式,以现实中不存在的因素讲述与现实息息相关的事。它所关心的并不是虚拟世界中的强弱胜败,而是以某种不同于现实的形式探索现实的某种可能。”
郝景芳一直在坚持利用抽象的手法表达对哲学命题或社会制度的思考,在这里科幻变成了一种点缀,小说也只是这些思辨性问题的载体。她的文字掌控并不强,甚至故事构思能力也亟待提高,但是这种诗意的写作手法还是让我很欣赏。“虚幻现实可以让现实以更纯净的方式凸显出来。虚幻的意义在于抽象,将事物和事情的关系用抽象表现,从而使其特征更纯粹。”
我们常常听到的一句话,“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然而在文学作品中仍然有很多现实往往比小说更残酷的情景(比如最近大热的《人民的名义》),但是把现实写得太丑恶又不被认可,于是出现了虚拟现实这种写作手法。举个例子,在《小王子》中,每个读者都在嘲笑书中人物的愚蠢可笑,然而明明我们就是这群可笑的人。你不能批评否定整个现实社会,而虚拟世界打破了这种局限性,作者得以毫无顾忌天马行空地挥毫泼墨。同时,通过虚拟世界里夸张的手法,也更加突出了问题所在,使主题表达更深刻而纯粹。
我们看海去读后感500字 急急急急.........
潘洗尘在80年代很活跃,他的诗歌实践在同代人中具有代表性,而且在校园诗人中还是个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组织者。潘洗尘为诗不求数量,但诗的质地坚实饱满,在艺术上和那个时代的诗风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而在思想内涵上几乎每一首诗都保留了强烈的时代精神。收在这本集子里的第一首诗《六月,我们看海去》,就是这样一首具有典型性的诗作。看海代表一种愿望,在那个时代是一种追求和渴望自由的象征。海是在遥远的地方,看海需要跨越广漠的大陆,要经历艰难的跋涉。这就出现了本诗开宗明义的经典性的句子——
看海去看海去没有驼铃我们也要去远方
这诗句充盈着上一个世纪80年代那种浪漫主义的理想精神。“我们是一群东奔西闯狂妄自信的探险家啊”,“我们我们我们相信自己的脚步就像相信天空啊”。寻找新大陆,用自己的自信而坚实的脚印,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绚丽。那种对未来的热烈憧憬,那种满怀信心的等待和争取,都激起我们对于伟大的八十年代的深情怀念。
续写梦去远方 读后感 字数不用太多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讲述无材补天”的石头的故事和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故事,即“木石前盟”。
姑苏城仁清巷内有个葫芦庙,乡宦甄士隐居住在庙旁。他可怜寄居庙内的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元宵之夜,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被拐走。不久因葫芦庙失火,甄家又被烧毁。甄士隐带着妻子投奔岳父,遭到岳父的白眼。一日,甄土隐听到了一疯跛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考中进士,派任县令,来找甄士隐,士隐不知去向。遂娶士隐丫头娇杏为二房,不久扶正。不久,因本性贪酷,恃才侮上,终被革职。后到林如海家给他女儿林黛玉当老师。一日,雨村在一家小酒馆碰见了旧相识古董商人冷子兴。冷子兴说到了贾家宁、荣二府的许多事,说宁、荣二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子兴告诉雨村,黛玉的母亲贾氏就是荣府中贾政和贾赦的胞妹。这层关系,正是贾雨村日后进身的门路。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母逝,贾母派人来接黛玉。林如海请雨村同行并写信给贾政为雨村谋求复职。黛玉进贾府,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怕被人耻笑。见到外孙女,贾母不免伤感。黛玉见了大舅母邢夫人(贾赦之妻),二舅母王夫人(贾政之妻),李纨(贾珠之妻),迎春,探春,惜春,后又见了王熙凤。晚饭后,宝黛初见,均有似曾相识之感。宝玉问黛玉是否有玉,听到黛玉说没有,宝玉则痛骂那块玉是“劳什子”,并哭闹着当众摔玉。经众人劝解才作罢。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贾雨村补授应天府,受理英莲被拐一案。雨村欲拿薛蟠, 当日葫芦庙小沙弥、 如今雨村门子阻其发签,说薛家乃“护官符”上之“雪”(薛),并向他讲述四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贾雨村惧怕四大家族的势力,不思甄士隐赠银之恩,乱断了此案。薛蟠夺走英莲后,随母亲薛姨妈、妹妹宝钗入京,在荣府东北角上梨香院住下。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贾母怜爱黛玉如宝玉;宝钗来后,人多倾向之,黛玉不忿;宝玉视其如一,略偏于黛玉;二人因亲密后生口角。
宁府梅花盛开,贾珍妻尤氏请贾母等赏玩。贾宝玉在贾珍儿媳秦可卿的卧室睡午觉。宝玉梦中来到太虚幻境,翻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和“红楼梦”原稿,聆听了“红楼梦”曲。宝玉依警幻仙姑之言与仙女秦可卿结婚。婚后,二人正携手游玩时忽遇迷津,宝玉受到惊吓,失声喊叫:“可卿救我!”方从梦中醒来。秦可卿听宝玉在梦中唤她的小名,十分纳闷。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宝玉醒来后因梦遗被丫环袭人发现,二人发生了关系。自此,二人的关系更与别人不同。京官后代王狗儿已沦落乡间务农,因祖上曾和王夫人、凤姐娘家联宗,便让岳母刘姥姥到荣国府找王夫人求助。在周瑞家的引荐下,刘姥姥见到了凤姐,凤姐态度不冷不热。恰好这时贾蓉奉父命来凤姐处借玻璃炕屏一用,让刘姥姥领略了凤姐的威严和气派。刘姥姥如愿以偿,得了二十两银子而去。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刘姥姥走后,周瑞家的到梨香院找王夫人回话,薛王二人大谈家务人情。薛姨妈托她到王夫人处给凤姐和诸姐妹送宫花。当周瑞家的把最后两支宫花顺路送给黛玉时,引起黛玉的猜疑,认为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送来,于是用话来讽刺周瑞家的。第二天,宝玉随凤姐到宁府闲逛。秦氏向宝玉介绍她弟秦钟,两人互相倾慕,十分投机,宝玉邀请秦钟来贾府私塾读书,秦钟欣然接受。宝玉回府时,焦大当着凤姐和宁府诸人的面把贾府上下痛骂一遍。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凤姐与宝玉说服了贾母叫秦钟来家塾上学。宝玉到梨香院探望宝钗。宝钗因平日未能赏鉴通灵宝玉,便借机欣赏了一番。巧的是,玉上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与宝钗锁上刻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正好一对儿,于是宝玉便要了锁看。黛玉也来探望宝钗,薛姨妈留他们吃饭。席间宝玉听从宝钗的话不喝冷酒,更使黛玉含酸。于是,借小丫头雪雁送来手炉之机,黛玉趁机奚落了宝、钗一顿。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为了尽早和秦钟相聚,宝玉择定了上学日期。袭人劝他念书,不然就潦倒一辈子。贾政训斥李贵,叮咛让宝玉不要念诗经古文,讲明背熟《四书》。当日早晨收拾完毕,宝玉分别拜见了贾母、贾政与王夫人,不免又各有叮嘱。最后宝玉来到黛玉处辞行,遭到她善意的嘲笑。
宝玉与秦钟二人形影不离,十分亲密。后又与香怜、玉爱相知,惹得同窗金荣等人十分嫉恨。金荣污蔑秦、香,秦、香向贾瑞告状,贾瑞偏袒金荣。贾蔷激茗烟闹事。仆人李贵息事,金荣向秦钟赔礼磕头。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金荣因为在学堂里被勒令给秦钟磕头,回到家中仍气愤不已。金寡妇为了节省家用,遂劝儿子忍气吞声继续上学。但又把此事告诉了小姑子贾璜之妻金氏。金氏听说后怒气冲冲,准备去找秦钟的姐姐可卿理论。待见到尤氏,才得知秦氏近日身体欠安,吓得没敢提这个话头儿便匆匆告辞。
冯紫英推荐张太医给可卿看病,张太医推根穷源并开了药方。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贾敬寿辰,宁府摆下家宴。贾母“不赏脸”未来,凤姐为之解释。王夫人问起可卿的病情,大家都深表惋惜和同情。饭后,凤姐带领宝玉探望秦氏。秦氏对病体复原不抱信心,说了很多悲痛的话。凤姐宝玉听了十分难过,尽力解劝宽慰。辞别秦氏,凤姐赶往园中听戏。猛然间贾瑞从假山石后出来,有意调戏凤姐。凤姐一眼就看出贾瑞的用意,心中早已定好整治他的计策。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贾瑞跑到凤姐住处挑逗。凤姐约贾瑞晚上在西边穿堂等她。贾瑞如约前往,却不见凤姐人影,白冻一夜而归。第二次,凤姐一面约他在夹道屋子中见面,一面却派贾蓉、贾蔷二人前去捉拿。贾瑞被二人勒索,各赔银五十两。在仓皇逃离之时,又被浇了一身屎尿,冻得冰冷打颤,遂一病不起。贾瑞不听跛道人之言,照“风月宝鉴”的正面,即见凤姐在镜中,遂入镜中与之缠绵,反复几次,一命呜呼。
这年年底,林如海身染重病,贾母急派贾琏送黛玉回扬州探父,宝玉大不自在。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秦氏给凤姐托梦,告诉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要她在祖茔附近买田置地设家塾,早做打算。第二天早晨便传来了可卿死去的消息,全族无不悲痛,宝玉急火攻心吐了一口血。贾珍哭得泪人一般,不仅为秦氏置办了十分贵重的棺木,而且为贾蓉捐了龙禁尉,以抬高她的身份。由于宁府人手不够,事务又极其繁杂,贾珍到荣国府请凤姐协助办理丧事。凤姐知道这是一个表现的好机会,征得王夫人同意后便应承下来。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凤姐抓住宁府五大病症,因人治事,因事治人,对症下药。众家人奴仆办事无不小心谨慎。荣宁二府被凤姐治理得井井有条,赢得上下一致赞誉。随贾琏送黛玉的昭儿从苏州回来,凤姐告诫他不要带坏贾琏。宁府送殡,北静王搭了祭棚来路祭,并召见了贾政、宝玉父子,多有赞誉。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北静王看“宝玉”赞宝玉,赠以前日圣上亲赐念珠一串。
按照贾族旧规,可卿的灵柩需要送至城外铁槛寺中,途中在农人家打尖。宝玉见到农具、纺车以及村姑二丫头,感到新鲜有趣。
停灵在铁槛寺后,凤姐、宝玉及秦钟住在不远处的馒头庵中。宝玉、秦钟与智能玩笑。庵中老尼求凤姐摆平一件退婚官司,凤姐乘机索要酬银三千两。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夭逝黄泉路
凤姐顺利地办妥老尼所托之事,坐享纹银三千两,却不管因此次退婚风波屈死的两条年轻的生命。凤姐尝到了甜头,从此更加恣意妄为。
贾政生辰,元春被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皇帝恩准元春回家省亲,并特许贾府建造省亲别院。贾府上下忙于置办采买、建造省亲院。赵嬷嬷、贾蔷等人纷纷向凤姐求情揽差事,凤姐、贾琏得意之极。
秦钟因与智能事发气死老父,悔愧交加,重病不起,宝玉殷勤探视,秦钟劝他“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并自悔“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但到底没能挽救秦钟的生命。
●第十七回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浩繁的省亲园林工程终于完工,贾珍遂请贾政亲自视察并赐题各处匾额。宝玉随贾政并众清客同行,畅游各处,大显其才。有题匾“曲径通幽处”、“沁芳”、“有凤来仪”、“稻香村”、“蓼汀花溆”、“蘅芷清芬”、“红香绿玉”,并做了几幅对联,谈论何为“天然”,指认各种稀世花草。
●第十八回 隔珠帘父女勉忠勤 搦湘管姊弟裁题咏
几个小厮将宝玉的所配之物尽行解去,林黛玉误会宝玉把自己给宝玉的荷包也给了别人,便赌气拿剪子绞刚做了一半的香袋。宝玉将黛玉所给的包递与黛玉瞧,黛玉自知莽撞,又愧又气。宝玉将荷包掷向黛玉怀中,黛玉又气又哭,拿起荷包又剪,宝玉忙赔不是。二人重归于好。
妙玉带发修行,不愿来贾府,王夫人让下个帖子请他。
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元春归省,排场盛大。元春见园内外如此豪华,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元春自幼为祖母教养,与宝玉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众亲人相见,满眼垂泪,呜咽对泣。元妃召见薛林宝玉等,并让众姊妹题诗,极赞薛、林之作。宝钗让宝玉将“绿玉”改成“绿蜡”,黛玉替宝玉作“杏帘在望”一首。看戏时元妃赏赐唱戏的龄官,回宫时赏赐贾府众人。
●第十九回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宝玉将元妃所赐之糖蒸酪留给喜吃此物之袭人。李嬷嬷赌气吃酥酪。袭人推说爱吃栗子,使宝玉把酥酪丢开,宝玉给袭人剥栗子。袭人以赎身之说试探宝玉,流露出对此“吃穿和主
子一样,又不朝打暮骂”的地方的留恋。
宝玉脸上带着胭脂膏子去看黛玉。黛玉说自己有俗香,无罗汉真人给的香。又说奇香、暖香、冷香的话。宝玉胡诌耗子精盗香芋的故事给黛玉听,使其不致睡出病来。宝钗来了,讥笑宝玉忘了芭蕉诗,急的满头汗。
●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宝钗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
李嬷嬷骂袭人“哄宝玉”“妆狐媚”“配小子”,袭人气哭。宝玉守袭人,劝袭人,给袭人喂药。宝玉给麝月篦头,睛雯讽刺,宝玉说她“磨牙”。
湘云至,黛玉因宝玉恋着宝钗而使气回房。宝玉对黛玉讲“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
其实我也只整理到那里,顺手捎给你吧。
…读后感700字优质8篇
…读后感700字篇1
刚开始读《昆虫记》时,粗略地翻看,我觉得太枯燥无味了,要了解各种各样昆虫的习性、生活。但我看了几章,发现昆虫世界其实大有乐趣。昆虫仿佛都活了起来,眼前不是呆板的书本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作者法布尔的语言。
虽然是科普文,但法布尔的语言简单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将科学知识讲述出来。其结构严谨,逻辑严密,却又不失语言的幽默,“以人性关照虫性”,既有理趣,又有情趣,极富艺术趣味。
于是我又花时间了解了法布尔。他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科普作家。他出身于一个农家,从小生活便十分贫困,但他通过自学,花费二十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将自己一生的时光都用在了对昆虫的观察和研究中,《昆虫记》就是他在自己的荒石园中,通过观察和研究,为昆虫写出的大部头。这本书记述了有关昆虫的知识,也体现出他对人生、生命、自然的感悟和态度,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生命和自己的热爱,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巨著。
书中有许多昆虫令人印象深刻。蚂蚁和蝉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蚂蚁这个无赖,抢占了蝉的水井,并且损伤它。螳螂善于运用心理战术,它突然摆出吓人的姿态,可怜的猎物原地不动,等被夹住,已无还手之力。雌性金步甲在交尾之后对雄性大开杀戒,就像螳螂和朗格多克蝎一样。萤火虫十分快速地麻醉了蜗牛,使之液化,再慢慢地吮吸。圣甲虫为子女制作梨形粪球,是轻轻拍打而成,并没有滚动,浑然天成。粪金龟为环境清洁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却对这些小勇士有点鄙夷不屑,还用粗言恶语对待它们。隧蜂门卫用自己光秃秃的脑袋堵住洞口,为家庭精心竭力地干活,尽职尽责。还有许许多多昆虫,它们仿佛都是扮演一个个真实的人类角色。
我以后也会留心观察这小世界,用人性的眼光关照昆虫,正确地认识和思考生命与自然。
…读后感700字篇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由史蒂芬柯维博士编著的引导人们培养自己的习惯的著作。它的销量在各大网站的排行榜一直久居高位。此书主要编写了7个可以提高自己各方面能力的习惯。
我最喜欢,感受最深的是知己解彼(移情沟通的原则)。知己解彼,换位思考,不仅有利于增强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在未来与他人的交往与相处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认为我们更需要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总体来说,我认为主要有四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平等原则。是人与人之间建立感情的基础。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高高在上。在交往中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别人要有诚心,平等互利的交往,才可能持久。
2、诚信原则。诚信包含着诚实和守信两方面。诚信是处理个人和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诚信要求在交往中,彼此应当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重信用、守信义。
3、宽容原则。宽容和诚实、勤奋、乐观等价值指标一样,是衡量一个人气质涵养、道德水准的尺度。宽容表现在对非原则性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心胸宽广,大度容人。宽容别人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一种接受、一种爱心,有时候宽容更是一种力量。宽容本身也是一种沟通、一种美德。
4、互助原则。互助表现在交往的双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既满足了双方各自的需要,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在交往过程中履行了以下的原则,为他人着想,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定会令双方都能体会到良好的感受。七个习惯不仅是成年人应该阅读的读物,更是青少年需要仔细思考的作品。如今的青少年总是存在种种弊端,这不仅是教育体制的弊端,更是青少年自身的缺点,所以,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就是我们需要做的事情。
…读后感700字篇3
我曾经听说过“乌鸦反哺”的故事。因为那个外表丑陋无比的小乌鸦心存感恩,这个可爱的小生灵竟显现出超乎寻常的夺目的光彩;我曾经看过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的故事,因为那些狐仙们心存感恩,这些一惯以狡猾著称的小动物们竟然无比美丽多情,显现出善良美好的一面。
读了《感恩故事》后使我懂得,感恩之心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滋润我们心灵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缺失。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无论你生活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或是你有着怎样非比寻常的生活经历,只要你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伴随你的一定是诸如温馨和睦、朴实善良、自强坚定等等这些焕发着人性光彩的美好品德。如果人和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猜忌。我们很难想像这样的一个社会能够按照怎样的轨道发展下去,更难想象出和谐社会是如何能被创造出来了!
我要感恩我的父母,要不是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哺育着我,我就不可能会有今天的;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让我获取了许多的知识;我还要感谢曾经和我竞争过的人,如果不是他们,我不会知道成功是来之不易的;我还要感谢我身边的朋友,他们使我鼓起了勇气,在有困难时不低头!我还要感谢许多人……
“感恩”是一种对别人善意的恩惠心中永存感激的表示。具体表现在生活中,诸如老师对学生一个信任的肯定之语、一个充满无限关爱的眼神、一句体贴暖心窝的话语、一点来自心灵深处的点滴感动、一点来自他人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帮助,我们都应该做出应有的回应乃至回报。反之,如果我们对上述的一切出自无限善意的体贴之举表现出无比的冷漠或者无动于衷,那会是什么样的效果和结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学会感恩,这也是一种美德,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又云:投之以木瓜,报之以桃李。生活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有的也许是令人毕生铭记的慷慨援助,有的也是微不足道的绵薄之力,无论哪一种帮助,或许都足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值得我们感激一生。
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抱怨着事情的不美好。我们应该想想,我们在这里应不应该感恩。一定要知道,感恩可以改变自己!我很感谢这本书!
…读后感700字篇4
滚滚红尘,携着记忆的枷锁,永远的尘封了那场悲伤的爱恋。在那最后一抹余晖中,被风静静地吹散了,也吹淡了往日的思恋。终于,消失在茫茫人海,留下了世人的遗憾和指责。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方,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之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如花美眷,在埋葬花的同时,也埋葬了自己。而她来到这里只为一个目的,只为一件事,一个人。她比任何人都要纯粹。神瑛侍者,才是她一直的牵挂。在她越来越少的眼泪中,隐射着她越来越短的生命。在她几近干涸的眼眸里,是痛恨,抑或是欣慰。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般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恋,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般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读后感700字篇5
他生性冷漠孤僻,而且骄傲自负。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
他学识渊博、身手矫健,有着超凡的推理能力,以及敏锐的观察力。他能够辨识140多种烟灰。他熟悉社会各个阶层、各类职业人的特征。他只需轻轻瞄上一眼,就能推断出陌生人的身份、职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仅凭书桌上的残留墨迹或者皮鞋上的几处泥点,就能够判断出罪犯作案时的一举一动……这一切听起来似乎让人难以置信,然而,他,就能做到!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歇洛克·福尔摩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侦探!
福尔摩斯信奉的是“从一滴水推测出尼加拉大瀑布的存在”。在每一个故事当中,案件总是扑朔迷离,人们在谜底揭开之前无法得知凶手是谁。然而,福尔摩斯带领助手华生一步一步走向谜团的中心。就像拼图游戏一样,随着碎片不断地拼凑,图形渐渐展现。我们的心也在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中不停地绷紧,而福尔摩斯始终是那样镇静那样自信。直到最后一刻,答案揭晓,人们不由得发出恍然大悟的感叹!
不仅仅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这本书中也能看到大侦探善良的一面。在《血字的研究》中,福尔摩斯和华生在迷茫中解开了大富豪锥伯的死因,也了解了凶手侯波为爱情复仇的悲惨故事。
如今,福尔摩斯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神探”的代名词。与他有关的一系列侦探故事也被侦探小说迷们誉为“推理小说中不可逾越的一部”。我喜欢读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福尔摩斯探案过程中的有趣过程,更让我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巨大成就感。
读后感
…读后感700字篇6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的父母,作为社会中普普通通的人民,他们没有傅雷文化修养高,不会像傅雷一样将自己对儿女的感情表达出来。他们的感情是含蓄,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表达着他们对我们的爱,辛苦赚钱供我读书、嘘寒问暖、做一桌好吃的饭菜,偶尔给我讲到道理等。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密纽带之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热爱祖国。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傅雷家书》来说,傅雷先后写下近百封家书给他儿子,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长大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比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陌生,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中说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
这不紧让我想到我的父亲,记忆中的他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的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只是父亲不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罢了,父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怪只怪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爱的眼睛。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读后感700字篇7
?富爸爸穷爸爸》,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教育孩子的书籍,后来仔细阅读后才知道,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财商的书籍。
本书的作者是清崎·莱希特,穷爸爸是作者的爸爸,一个高学历的教育官员。而富爸爸是他好朋友的爸爸,一个高中没有毕业但是善于投资理财的企业家。作者的人生初期就是按照穷爸爸的规划,上大学服兵役,直到后来他目睹了穷爸爸失了业,而富爸爸却成为了夏威夷最富有的人之一,作者决定追寻富爸爸的脚步,从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成为了一个富有的人。作者不但成为了一个富有的人,而且想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享给别人,所以就写了这本书。
之前也读过《三十年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读完后知道自己要为以后做好打算,现在就需要进行财富的累积。但是看了这本书以后,让我觉的有了更大的收获。首先说说什么是资产,什么是债务。资产就是能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而负债是把钱从你口袋里取走的东西。所以,我们就需要尽可能多的购买资产,也就是能不断给我们带来收入的资产。比如定期存款、股票、基金等。同时也要控制自己的支出和负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钱购买资产。
第二,永远要用老板心态来看待问题。在我们现在的工作中,每个人的工作不同,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比如刚刚开始找工作的人,总想找一个工作不累,薪金不低的工作,而不是看清楚这份工作能够给自己提高哪些能力,结果可能只是浑浑噩噩的做每天的工作。所以在工作中一定要提高自己的高度,用老板的心态来看待问题,有大格局。
最后,还是要说说复利。也就是我们说的不用工作也能带来收益的东西。之前有发过一张图片,从图片上就能看到复利的威力有多大。时间越长金额越大,所以要早早的就进行存款理财。
书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分享,本文也算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可以读一读,越早去阅读,自己的人生收获就会越大!
…读后感700字篇8
说实话,在没有接触到这本书的内容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言之无物的鸡汤或是古板的研究书籍,只会一味强调“克制自己”“自我救赎”这样的空话。但读完后却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作者的座谈式写作风格让人十分舒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逻辑写作,既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又有了很好的互动性,比如在“冥想”那一章,我是认真地盘腿闭眼坐了5分钟,那感觉棒极了。
简单来说,自控力落实到日常生活中,就是做好“我要做”“我不要”“我想做”这3件事。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不仅受到来自我们生理的本能阻碍,还会受到外界压力、诱惑的影响。所幸,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推荐“强制疗法”,要求我们克制本能的欲望,用一种痛苦的方式去执行正确的事,而是提倡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欲望,将其引导转化为自己专注某件事或无视某个诱惑的动力。
但前提是,你要明确并准确辨别出自己的“欲望”到底是什么。举个例子,如果你的欲望是在明年夏天的时候,穿上衣柜里那件xs号的裙子,那么,眼前摆在桌上的这只美味可口的甜甜圈,就是你的“伪欲望”,为了真正的欲望实现,需要我们调动身体的各项资源,抵御住眼前的诱惑。
而这个过程总是艰辛的。因为“伪欲望”不仅可以直接出现,它还藏在一些看似正确的事情里。比如为了减肥,你已经坚持了整整一个月不碰甜品,那么作为对自己的奖励,今天就来一块小蛋糕吧!
“对自己小进步的奖励可能成为自己成功的障碍”,看完书中的这一章,我才明白一直以来阻碍自己完成长期目标的路障是什么,我们取得进步并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进步,不要因为小小的阶段性成功就沾沾自喜,这是最重要的。
总结一下,试着把“我不要”的思维模式换成“我想要”,这样可以提高我们控制意志力的能力,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才不至于被沿途的“灯红酒绿”迷失双眼。与诸君共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