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恋爱中的女人》,读后感,我无法揣摩出当年劳伦斯是怀着怎样的复杂消极的心境诉说着书中这些人物的故事。劳伦斯式的笔调,在我眼里,永远...
急!! 求 《恋爱中的女人》 读后感
虽然小说的题目是恋爱中的女人。但就更深层意义来看,男人们在这边小说中是更加的举足轻重。
杰拉德极具偶然性的死相信在所有人看来都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他就那么的死在雪地中了,就像睡去了一样。我相信劳伦斯是恨杰拉德的,就像他恨当时的英国一样,但是本能的爱国情绪让他最后安排杰拉德那么死去,安详的,就那么睡去了。杰拉德这个人物形象在我看来就是代表了当时英国工业文明发展下的一种群“机械产物”,他其实在小说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已经是死人了。有着一副人的皮囊却没有灵魂的死人。背负着曾经误杀弟弟的前科,杰拉德一直一直都迷茫着一种悲剧的气息。劳伦斯一直在絮絮叨叨的不停重复着:杰拉德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迷人,他是那么的能干,那么的富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讽刺。可能杰拉德的外表就像当时英国工业文明那样,金玉其外却败絮其中。他没有灵魂,所以注定他不能爱,注定他精神上的匮乏,注定他不能快乐。他似乎是爱着戈珍的,他不停的暗示着自己是爱她的,仅仅是因为自己内心的空虚才让他错觉,其实他根本没有爱的能力,对于伯金也一样,当伯金提出宣誓结成血谊兄弟时,杰拉德却闪躲了。其实他渴望着爱情,与戈珍的爱情,与伯金的爱情。可是他没有爱的能力这个事实却奠定了悲剧的基础。他物质上的充裕与精神上的匮乏不停的矛盾冲突,这也是那个他所处的时代的特征,换句话说,其实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谋杀了他。
而伯金。我不知道这样说是否恰当,伯金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劳伦斯自己的化身。他在小说中不停的高谈阔论,谈人生,谈爱情,谈一切的一切,长篇大论却只能突显着他内心无能为力的自卑。他有智慧,他懂,关于社会,关于爱情,关于杰拉德,关于厄秀拉,关于戈珍,他都懂。他总是那么的瘦弱,瘦弱的外表无情的暗示着自己的无能。这是他劳伦斯,作为一名出身卑微的知识分子的内伤。病态的他是那群伦敦艺术圈朋友的笑柄,他们嘲笑的当众朗诵他的信,大家嘲笑他,他什么都没有,他只有他的天才,因为他的意识是超前的,他的思想是超前的,没有人懂他,所以只能把他当笑柄。想起劳伦斯曾经说:三百年内无人能读懂我的作品。谁又能理解其中的悲凉。伯金一直在不停的探索,关于人类如何才能建立起那种超越爱情的同盟,如同星星和星星之间的那种羁绊。他和赫麦妮的冲突也是一种暗示,因为两人阶级不同造成了隔阂,赫麦妮的出身和生长环境,注定了她超强的控制欲和占有欲,赫麦妮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当时英国大环境下那个时代的代表,所以注定伯金无法和他修成正果,因为伯金就是劳伦斯,劳伦斯恨那个时代,他恨。所以无论赫麦妮如何疯狂的迷恋伯金,如何的自作聪明,都是徒劳。因为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已经结束了。他最终和厄秀拉建立起了那种他所期望的同盟,但是最后在杰拉德死后才幡然醒悟,其实他除了需要厄秀拉,他还迫切的需要与一位男性建立类似的羁绊,这样他才会幸福快了。我不想说这是某种同性之爱的影射,因为那会过于肤浅。其实精神层面上的那种称为爱情的瑰宝,真的和肉欲与性别无关。
最后的最后,他失去了杰拉德,他痛苦之后,这篇小说就在厄秀拉和伯金之间的对话中意犹未尽的落幕:
有了你,我可以不需要别人过一辈子,不需要别的亲密关系。可要让我的生活更完整,真正幸福,我还需要同另一个男子结成永恒的同盟,这是另一种爱。”他说。
“我不相信,”她说,“这是固执,是一种理念,是变态。”
“那——”
“你不可能有两种爱。为什么要这样!”
“似乎我不能,”他说,“可我想这样。”
“你无法这样,因为这是假的,不可能的。”她说。
“可我不信。”他回答说。
呵呵。“可我不信”——四个字道出了微弱的希望与无尽的落寞和无奈。
《爱的五种能力》读后感
有些人天生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有些人总是撞得头破血流举步维艰,那不妨读一读《爱的五种能力》。 作者提到爱的五种能力包括: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
管理好情绪享受爱:情绪管理 管理好情绪才有能力爱别人,一个喜怒无常的人也许是真性情,但是也容易让对方受伤。学会管理情绪是爱的第一步,管理情绪不同于控制情绪,控制情绪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憋着,然后憋出内伤。既然是爱的能力,那个爱的对象也不能把自己忽略。 书中写到情绪具有提示和驱动作用,比如“焦虑”是潜意识在提示人们,如果现在不做一些准备和努力,未来可能会有一件糟糕的事情发生,或者无法突破眼前的现状,焦虑的存在是提示人们现在需要做些努力,来突破现状或为未来未雨绸缪的。如果我们懂得情绪提示什么并遵循情绪的提示去思考和行动,随后情绪就会消失。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情绪的指引去行动。
情绪管理方法一:保持客观 最终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并不直接是由发生什么事情而引起的,更直接的是这个人做出了什么样的假设,也就是编了一个什么版本的故事而引起的。所以,在你不知道真相之前,你的情绪都可能是自欺欺人,因为你并不知道你的假设是否是符合事实的。管理的方法就是:保持客观,不再编故事。
情绪管理方法二:穿越“情绪按钮” 一旦被触碰就会起情绪的某些心理特点,我们称之为“情绪按钮”。人在“情绪按钮”被触碰后头脑中的一些想法通常是非理性的,人们容易在此时形成偏执的想法。情绪按钮越多的人,越有机会被人触碰,越敏感,越难相处,也越难拥有和谐的家庭。
穿越“情绪按钮”的具体步骤:
1.一旦觉察到情绪按钮被触碰,感受着内心的情绪,不要转移注意力。如果可以承受的话,不要逃避内心的痛苦,注意力集中在情绪上,一直感受着情绪,直到情绪慢慢消退。
2.同时做深呼吸,把气吸到腹部,这样胸腔下方的横膈膜会下降,腹部鼓起,肺部底端肺泡里的废气得以和氧气充分交换。
说出感受容易爱:述情
恋爱中的女人喜欢让男人猜猜猜,心情好坏全看对方是否能自动感知。一旦男人没有及时发现自己心情不对,就容易埋怨:“你如果爱我,就应该懂我。”如何才能让爱人更懂自己呢?作者提到爱的第二种能力:述情,让你的爱人更懂你。述情的意思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向爱人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让对方知道什么事情会让你难过,什么事情会让你开心,这样他就懂得如何更好地爱你。 述情两大基本功:分清是不是事实和准确描述感受 分清是不是事实是说在尝试对一件事进行描述时,多问一下这件事是事实吗?比如丈夫很少做家务,但也不是完全不做家务,妻子可能会说:“你总是不做家务,我每天上下班还要做家务,你倒好回来就等饭吃,什么都不做。”妻子用“总是”这个词,夸大了程度,同时抱怨的语气也容易引起丈夫的反感,疏远两人的感情。如果妻子换一种说法:“每天上班很忙很累,回家还经常要一个人做家务,我觉得实在很辛苦很难受,老公我们可不可以一起做家务?”这样既描述了现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同时还向丈夫提出了请求,一般情况下对方也愿意接受这样的请求。 善解人意才会爱:共情 共情能力即善解人意,经常可以理解到对方的感受。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可见在一段好的感情里“理解”有多重要,学会共情的能力,让你也可以成为对方最稀罕的人。
四步变成共情高手:
第一步:接受 当一个人有了情绪后,去接受这个人有情绪这个事实,并且开始关注这个人的情绪。比如听到爱人叹气,可以问一句:“我听到你刚才叹气,心情不好吗?”
第二步:分享 在第一步接受并关注了对方的情绪后,紧接着就是要引导对方分享他内在的感受和外在发生的事情。
第三步:肯定 肯定对方起情绪的逻辑,肯定对方起情绪的思维过程。比如说:“你害怕在众人面前唱歌,而他偏偏让你当众唱歌,这让你觉得很生气,对吗?”猜测对方生气的逻辑,并不指责对方生气不对。
第四步:启发 启发对方理解他人,或从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引导对方去关注未来、关注解决方案。 全然接受是真爱:允许 允许的意思是说,我不需要去判断这些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也不需要把这些事情装到自己的心里去,我只是允许这些事情以它本来的面目存在,不去做抗争,臣服于宇宙和自然的规律中。在这个大的规律中,她是大的,我是小的,我允许她的存在。 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不允许过去发生的事情,心理资源被过去已经发生的事实占据着,就很难好好享受当下,也就做不到活在当下。越是强大的人越能允许别人贬低自己、否定自己。相反,越是弱小的人越做不到允许别人贬低自己、否定自己。 再相似的两个人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差异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看待差异。对待爱人和自己差异很大的地方,要先允许这个差异的存在,给对方成长的空间。对待过去发生的不好的事情,一句“我允许”,便是将事情放下,可以更好的专注现在和未来;对待当下已经尽力而又不能改变的事情,一句“我允许”便可以从事情本身跳脱出来,更好的面对未来。 帮助他成长,智慧的爱:影响 很多人都有想改变爱人的愿望,希望爱人能够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其实不需要改变爱人,我们可以影响爱人。改变一个人相当于否认了对方现在的状态,而否认一个人只会让对方觉得不爽,一旦触及到对方不爽的情绪,激起对方的逆反心理,想让对方改变就非常难了。 让爱人成长可以利用影响的力量。
具体如何影响对方有两个步骤:
一是允许,二是强化。当对方某件事做错时,先不要急于否认,指责,更不要帮对方把事情做了,先允许,给对方一个成长的空间,让对方自己纠正错误。当对方偶尔做了你希望的行为时,及时通过述情的方式肯定他,这样对方如同得到奖赏,下一次就更乐意做出好的行为。 感情需要维护,爱情才能长远,既然相爱,就好好的爱。掌握爱的五种能力: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影响,让你和谁在一起都能够幸福快乐。
恋爱中的女人叫男朋友蜗牛.她是英语老师.到底什么意思
所以你是snail 她是 slug!?
然后你们俩不就成天的粘到一块去...
虹读后感
《虹》是劳伦斯篇幅最长的小说,诗意盎然,而又深具象征意义,有批评家认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代表着劳伦斯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为您我整理虹读后感,欢迎阅读。
虹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虹》。这部小说用灵动、飘逸的文字描述了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最为吸引我的,首先是劳伦斯充满诗意的文笔,他的文字那么鲜活,那么亮丽,那么动人,读几十万字的小说,犹如陶醉在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诗中;常常让人心情激动,活力焕发,热血澎湃。劳伦斯的是非观点十分鲜明:作品中充满了对生命的赞颂、对自由的讴歌、对大自然的赞赏。作品也揭示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尤其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恶化、使人沦落为机器人、可贵的生命过多的消耗在维持生计上——本末倒置的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享受(其实,过简单而不奢侈的生活,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对此,他极度反感,在他的笔下,这些场景都是暗淡无光、晦涩、萧瑟、沉郁的。对今天的我们,也是一个警醒:让我们对现代化的通讯、机器、电脑……保持一点距离,少一点依赖;不要让鲜活的生命,过度的消耗于此;尽可能的回归大自然;努力保持一点自我——充分体现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劳伦斯的书,自然离不开性的描述,性是人的本能,也是生命活力的象征。劳伦斯非常善于用高妙的艺术手法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尤其是性爱心理。他的描述虽然细腻、具体、动情,但那是纯洁、健康、道德的,并不是想以色情来吸引眼球。
不过说老实话,一部三、四十万字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的故事情节,要想读下来,是不容易的,那我为什么如此喜欢它呢?除了作品本身独特的魅力,还得感谢译者。
那天,到图书馆去借书,拿到一本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虹》,打开一看,译文很漂亮,那篇译序更精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再翻到书的最后,竟然发现了译者黑马的简介,更是了不得:他不但翻译了劳伦斯的系列作品,自己还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与几本散文集。这在翻译的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不少译著的序言,都是请别人代写的。我想,这些译者,仅仅是能翻译而已。由此可知,这个取名黑马的译者,不但精通英语,精通西方文学、哲学、历史,中文的功底也非常扎实;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是个两栖人呀(作家兼翻译),这样的译者,翻译的水平就不言而喻了。
这些经历让我知道了,以后借书,不仅要挑选大牌的出版社,挑选一流的译文,还得了解译者。有比较,才有鉴别,也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欣赏到最为精彩的书籍,收获更多。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读外国文学,译者的水平太重要——翻译就是二度创作。最近,看央视纪录频道的《地球脉动》,片头:sea deep 如果直译为深深的海洋,而央视译为,无垠深海。黑马的散文《心灵的故乡》用的是劳伦斯的一句话:the country of my heart,直译为我心中的乡村;而黑马翻译为心灵的故乡。这些译文,既贴切又体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
退休后,想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但近几年的出国旅游,对外国的了解越来越迫切。仅仅读一点世界史,读一点游记,显然有些肤浅;自我感觉,还是挑选一些经典的外国文学名著来阅读,也许才是最好的了解西方的途径。
爱屋及乌,我还会继续阅读黑马翻译的劳伦斯的作品以及与黑马的小说与散文。
虹读后感(二)
我读《虹》,译《虹》,评《虹》,却先要提及艾特玛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因为劳伦斯的一段文字总让我把它跟艾氏的一段文字搅到一起吟诵。尤其是当我在蒙古荒原上盯着那一颗血红的落日,在西伯利亚莽野上吞咽着早春的夜雾时。
艾特玛托夫如诗的"行板"在我心头发散,生出无端的寂寞,催我去用胸腔贴紧那草原:
在这个地方,列车不断地从东向西,从西向东行驶。在这个地方,铁路两侧是辽阔无垠的荒原——
列车驶过这里,从东向西,从西向东……
太寂寥了,不依向俄罗斯大地我就会心悸。
而劳伦斯的这段生生死死、奏着血韵的文字却会激荡起我一腔冷血,冷寂得发狂,忍不住把双臂伸向蒸着雾浪的天空,自以为喊了什么,其实无声。这段是诗非诗的文字与荒原本来并无甚关联,我却鬼使神差地无端联想:
在这里,薄暮是生命的本质,这为色彩所掩映着的黑暗是一切光明与白昼的萌芽。在这里,天正破晓,最后一缕余晖正在西沉。永恒的黑暗中生命萌发白昼,白天黑夜循环不息,重复着平静与永恒隽永的沉寂。
远离时间,永远超越时光!在东西之间,晨暮之间,教堂矗立着,如同一颗沉寂中的种子正处于发芽前的黑暗。这沉寂的教堂,融生死于一体,载着所有生命的喧嚣与变幻,像一颗硕大无朋的种子,会绽放出难以想象的辉煌的生命之花一样。但它却自始至终都在沉寂中轮回。彩虹的衬托下,这装饰着宝物的黑暗教堂,在沉寂中弹奏着乐曲。黑暗中闪烁着光芒,死亡中孕育着生命,就像一颗种子里,叶子紧叠着叶子,沉静笼罩着根须,花儿将所有的秘密都珍藏在自己的花蕊中。它挣脱了死亡,投向生命。它不朽,但它仍会再次拥抱死亡。
在这座教堂里,"过去"和"未来"交织融会……在此,破晓即是夕照,始末融为一体……
没有时间,没有生命,也没有死亡,只有超越时光的完美。地面上无数的冲动腾起来在空中相交,汇成狂喜的拱顶。这就是一切,一切的一切。
-- (第七章)《大教堂》
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成章成章、成段成段的,尽是这样折磨人、非人的残酷文字。
没有什么形式,没有什么逻辑,没有什么叙述观点,没有什么性格塑造。只有生命的轮回,只有直觉的涌动,只有对创造性的生的欲望,只有超越尘世对"未知"与"彼岸"的向往。
血韵的记录,用诗一样的语言。欲望的诗魂冲腾,交织成一道彩虹。
虹读后感(三)
《虹》是用欲望和血韵的诗样文字谱写的布朗温一家三代人的心灵浪漫传奇。
第一代人--一个英国男子和一个波兰寡妇,经过理智和激情、灵与肉的冲突,终于弥合了彼此间的感情鸿沟,找到了各自的爱和欲望的满足。
第二代人--沉迷于肉欲和本能,疯狂而美丽的蜜月之后出现的是心灵的陌生和心理变态,只有过眼烟云般的床笫之欢还能为这对夫妻的生活带来一点儿色彩。
第三代人--经历着更为痛苦的社会动荡与理想破灭的打击,他们试图追求灵与肉的平衡,放荡的美好与精神的独立并行不悖,其中表现的两性间的依恋与搏斗处处显示了人为实现个体生命价值与自身解放所付出的代价。
《虹》是生命的心灵史诗。这样高品位的艺术作品曾因其大胆而一度成为英国的禁书,惨遭公开销毁,理由是"黄过左拉"。其实这是一场政治迫害。一经开禁,则全然呈现其艺术杰作之本色。它是一道艺术之虹。
《圣经》上说,虹是上帝与尘世立约的记号。云岚出虹,说明上苍有心保佑凡尘免遭洪水之灾。① 虹不就是方舟吗?
虹落红尘,劳伦斯如愿了。他就枕着这道心虹,缅怀着过去、憧憬着未来睡去。他是过去的歌者与未来的诗人。虹就是他自己。如果说济慈的名字如愿写在水上,劳伦斯的名字就写在虹上。
《虹》这部巨构令传统词穷。这部貌似"家史传奇"的"发展小说",其实骨子里毫无因果发展逻辑的表现主义作品倒很有点古希腊戏剧的宗教狂热和仪典的灵气。人物更是性格冲突的悲剧产物而非环境的牺牲品。这就导向本体,导向黑暗的自我,导向潜意识与直觉、经验。《虹》是劳伦斯完成《儿子与情人》后新觉悟的起点,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向现代主义。他对文坛泰斗挑战般地宣布:"我再也不写那号作品(指《儿子与情人》--译注)
那是我青年时代的结束。"他走向对灵魂的考索,几易其稿才筑出这部E.R.利维斯称之为"戏剧诗"的东西。他试图展示"宇宙间强大、自然、时而是爆破性的生命,破坏传统的形式,为的是还事物以本来面目"。他"试图刺破人物意识的表面,触到下面血的关系,摒弃表面的'人格',为的是揭示原型的自我"。② 他宣称:"你别指望在我的小说中寻到人物旧的稳固自我。还有另一个自我,照这个自我行事的人让你无法认得清。"③ 他要"创造一种新的普通的生命,一种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完整的生命。④" 用劳伦斯自己的术语说,这就是"血液意识"的原型。
"把散文变成诗。"表现主义作家艾德希密德① 如是说。劳伦斯这样做了。他因此而"穷尽了英文的词库"。② 他也因着太烈的内耗--心血的过度燃烧而在刚入不惑之年即辞世。据给他看过病的医生说,劳氏的意志是惊人的,以他的病情他本该早死两年。看来他在最后两年成了个活精灵了,那么他最后完成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启示录》该是非人之作了。
其实他在写完《儿子与情人》后就几乎变成了精灵。君不见,《虹》不就是一个俗人在超度时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在谵狂状态下的幻象之作吗? F.R.利维斯说它是史诗,是编年史,是对现代文明的研究。但它绝非在传统意义上享有这些名分。我谓它是心象,是原型的心路,是一把火,是凤凰的自焚与再生--他的图腾是火中的凤凰。他一直自比耶稣,把自己缚在十字架上为人类代过,普罗米修斯般地任苍鹰叼食自己的心肝,以求人类的复活。
他如是用自己的心血涂出一道浓烈的虹,以践上帝与人类的约。这样的天书怕是曲高和寡了,译成中文是要非来一番自虐不可的--如果译者不跟着他谵狂、呓语,不下趟地狱也怕是不行了。
我敢说我经历这些,像但丁在维吉尔引领下游了地狱,受了洗礼,但自己还极难列入"寡者"之列,并不敢说透悟。无奈,修炼不够。因此笔下的中国语言很难说与劳伦斯的文字熨帖神似。这道汉语的虹或许淡了些;但毕竟还是虹。
所言及译文缺点均指前十章拙译,后六章由石磊先生译出,不敢掠美亦不敢妄评。
全部译文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刘若端教授审阅。感谢刘先生的中肯批评。刘先生亲自动笔改正了原译稿中(主要是一至十章拙译)不少缺乏提炼的中国北方方言,填补了漏译的句子及注释条目,使译文增色。
虹读后感(四)
《虹》读一半时,快读不下去了,读它让我倍感压抑,可又不甘心完全扔掉。于是就歇了两天没看。这种阅读状态让我想起了我起初看《朗读者》,那种完全不符合我过去的欣赏要求的平实的叙述,没有一点文采,而且小说开始时讲了一个十五岁的男孩子和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之间的发生的两性关系,用我自己过去的传统理念,再没有读的时候就产生了恶心之感,所以看了一点就觉得头疼。但是后来过了几天,修正自己的心态再复看时,整个心平静了下来,完全抛弃了自己先前准备着的道德尺码和其他约定俗成的理念,进入一种纯粹的阅读,发现小说读到后来的境界让我的内心变得清朗明净,甚至是感动,放下书后好多天都走不出那种状态,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想这就是经典小说的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而且也让我第一次认同德国人这种小说的语言风格,它使得我对于过去自己写文章时追求语言的灵动和飘逸有了一次新的认识。
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可是却就是放不下。他让我痛苦了,他让我一直处在痛苦之中。
然而靠近这样一颗分裂的灵魂,如果没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又怎么能体会和感受出人性中这份最自然和本真的心理历程呢?
那晚我又对着它,一页没有翻,发呆了许久。后来,我在网上搜了大量关于劳伦斯本人的简历和评析。我好像在这小说里看到了他的影子,至少看到他的父亲和母亲的影子。
后来我看到一个译者序“译完这部长篇,费力地划上最后一个句号,恨不得跟劳伦斯的作品永别!他给人以太多的苦难,太多的折磨。不用说译一遍,就是读一遍你都会感到心灵在受着冥冥的撕裂与煎熬,伴随而来的是创痛的快感。读这小说,恰如在荒原上绝望地爬行,只有一丝亮光、一线蜃景还让你希冀未泯,这就是爱。可这爱却是何等苦涩的体验!”看完这段话我大有逢着知已的快感,也突然之间,明白了自己的这种自我折磨似的阅读。
我想也许《虹》之后我会主动避开所有劳伦斯的作品,直到我的心灵可以承受这样的煎熬和痛苦时。读《虹》读不下去是我内心不够安静,是我内心不愿意那么缓慢的听劳伦斯叙述这些平淡无奇的故事,是不愿意陪他一起承受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波动和矛盾冲撞了。
有一天我睡在床上,躺在被子里,再不把阅读它当成什么回事,不想着我能从它里面获得什么,而只是就当闲物来看,重新开始了对劳伦斯的聆听。随着故事的进展眼前的一切似乎又发生了变化,读到孩子一节,讲了布兰文对待自己的小女儿的一段感情,那么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一个父亲对初生女的那种疼爱和激动的心理描写得那么细腻与生动,这是我过去从未在任何书和作品中看到过的情感描述,似乎如一面镜子把世界照得透亮,当然这照亮的更有人心,是劳伦斯通过人物心理的活动的描绘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那种深情。
我之所以内心一定要把《虹》读下去,读完它,是因为我相信,既然被那么多人奉为佳作,肯定有它的道理,而且此书好像还被评为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一个人的欣赏可能会有偏差,但那么多人以及历史的选择不会有错的,阅读经典可以让我们获得深刻的感受,或是激发我们自己内心的情感潜流,从而让自己也产生创作的激情和冲动。很多时候我觉得我的身体和情感处在休眠期,而激活它需要力量,需要找到它的途径,所以阅读成了我寻找创作动力的法器。
阅读除了给我灵感之外,当然更大的好处还在于阅读本身可以丰富我们自身的对于社会对于人类的认识和感受,通过知识的获取,得到人生的智慧。而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使得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变得独特,从而也可以发现寻常人不易发现的东西,那会是一个多么奇妙的世界。
虹读后感(五 )
貌似劳伦斯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特别是对他散文的膜拜,叫我越发欣赏这位文学奇才。在四十五年短暂的生命中,在二十年的创作生涯里,劳伦斯留给人的是无限的非议与批判,以及追求者的赞叹与痴迷。我属于后者,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最向往的自由。
在他众多的小说中,我最喜欢《恋爱中的女人》很多人喜欢《查特莱》更多的人只为了看其中的一部分,只能说是可悲的,很多人也喜欢《虹》也有人喜欢《儿子与情人》不管怎样,在他的小说里,对工业化的抨击,对大自然的向往,对性交的直抒胸臆,对爱的火热大胆,对乱伦,通奸,各种恋爱的描写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并不是一种鼓励,而是对内心枷锁的释放,叫人回归最为纯粹的自己,如果这不是自己,那是什么?告诉你很多人未必明白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人的活动都应该是自然有序的,更多的教化与禁忌,甚至说伦理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压抑人的灵魂,当然并不是说不应该有,而是什么程度下的存在,比如古代社会的裹小脚,在那个年代就是女子最大的伦理道德,可这是不是人性,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最自然的呢。
工业社会,破坏了自然环境,间接破坏了人最起码的认知能力,社会在追名逐利时,忽略了心灵的存在,灵魂在哪?劳伦斯在《夜莺》中对大自然入神的描写叫我神往。 最近几十年,劳伦斯渐渐被人认可,甚至越发夸大其作品的作用,两种极端都不可取,最好还是静下心来自己读上一读。劳伦斯,一生的追随。
虹读后感(六)
夜灯下,拜读了英国早期诗人、小说、散文作家劳伦斯创作于1915年的小说《虹》,有点长篇幅的小说,因故事情节起伏更迭,颇扣人心弦,读起来蛮有咀嚼的回味。
小说里布兰文一家三代人的两性关系描写,勾画出劳伦斯所憧憬的新世界:即在有血有肉的男女之间建立起一道人间的彩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解的、美好的关系.展示了劳伦斯关于两性关系保持和谐因素的思想.认为,夫妻和而不同,双方均应保持各自心灵的独立和平衡,保持基于默契的陌生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沟通,接纳对方的陌生因素,在彼此的共同生活磨合中逐渐适应对方,以此释放生命的活力来实现新的人生.
运用自然意象作为象征来传情达意,作为自然的代表,它们象征着希望、自由和生命力,与扼杀人性、桎梏自由的工业文明相对峙.这在小说《虹》中尤为突出,劳伦斯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景物与情感相结合,深刻揭示人物心理.月亮和彩虹是小说的主要意象,多次重复,前后呼应,贯穿始终,对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有重要作用.
小说《虹》的结尾除了勾画出彩虹般的新世界远景外,却因看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不了解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有助于形成新社会的物质基础,故显得色调暗淡。或许作家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小说,流露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失去信心的一种暗示吧。
光阴荏苒,时代变革虽然早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社会和高度丰富的物质生活时代并没有改变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交流内容,新的观念、新的操守带来的种种新的矛盾冲突还在不时地打乱我们今天所处的快节奏生活秩序。也引发我们对当今社会、生活境遇带来的种种压力方面的思索。
赤、橙、黄、绿、青、兰、紫,七色和谐的组合是虹的生命化身,它常在雨后的天边出现在人们的眼帘中,人们在赞叹虹的美丽之时,也在心里憾叹虹的生命如此短暂。不过虹的生命可以在短暂的瞬间绽放绚丽,却是虹留给人们美好印象的一种精神,启迪我们珍惜生命里匆匆逝去的生活时光,努力地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勇敢地去投身现实火热的生活中去,尽情地爱一回,让生命在时代的生活屏幕上闪现青春的光芒。
虹读后感(七)
其实我一直对劳伦斯有偏见。英国人可以有的优点他都有:骨子里对现代文明的抗拒,自然主义倾向,优美的文字,流畅的叙述节奏,对内心出于本能的孜孜不倦的绘述,对性与潜意识似乎不无自觉的把握。以及所有英国人可以有的缺点:结构散乱,端架子做姿态,抒情起来忘乎所以,奇怪的自恋倾向。但《虹》,至少这个题材蛮适合他的。循环的史诗。与《查特莱夫人》里那个粗鲁直爽的情夫不一样,博拉温文一家要复杂得多。某些地方让人想起福克纳《我弥留之际》里头那一家子根植于土地可是又神思涣散的人。他们是感情复杂、被外界和灵魂内外夹攻的家伙们,比福楼拜的外省人要鲁直和激荡得多。
那个波兰女人,那个混血儿女孩,来到博拉温文家里,遇到了唐蒙。波兰女人被战争、丈夫的死亡所恐吓,而唐蒙最初的性教育来自一个放荡的女孩。这样一对残缺而又粗细有别的灵魂结合在一起,然后浸没在英格兰的莽莽苍原里。英国小说家笔下的,他们的荒野大地永远是被遗忘的主角。自然的粗放和本真的血气,以及由此衍生的扭曲情绪,劳伦斯钟爱于此。
所以直到最后都没有希望。两代人的婚礼,两代夫妻的彼此仇恨和对性的奇妙渴求——劳伦斯自己貌似和母亲有些勾三搭四?——这就是《虹》了。《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还多少俗套着,貌似对工业社会对传统家庭势力以及对那个无法行夫道的男人的控诉,怎么看都是政治意味十足——说句笑话,如果让昆德拉写《查》,以他那样喜爱玩弄人物性心理的习惯一定大有趣味——而《虹》简约得多。性,爱,劳伦斯式的自卑情绪,荒野。某些地方,譬如阿尔弗雷德夫人的贵族气质,依稀有一些包法利夫人眼红的神采,但那不是重点。
一直到最后这个小说都是个不断向外扩大的黑色巨圈,将所有的大地上的浪荡子歌谣和醉态囊括其中。虹出现在天上,一闪而已。这是最适合英国人的东西。他们不适合与法国人一样谈论贵族谈论亲术关系讨论社会变革讨论思想,他们就是适合像奥斯丁一样嘲讽世界和劳伦斯一样直书世界。那种精美的嘲讽和优美的文笔是他们永远的标志,是他们的诗人留给他们的最大遗产。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