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在孩子上高三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一遍一遍提醒自己的孩子“不要玩手机,要好好学习”“不要到处玩,多看点书”“不要老是买不必要的东西,买点对学习有用的东西”。那个时候感觉自己没有错误,但现在孩子上大学后,才发现那时候逼着孩子学习,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对孩子是不公平的。父母烦琐的嘱咐和学习的压力,让孩子慢慢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父母越来越不知道孩子到底想的是什么。
有一天在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写的是如何实现与孩子真正有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掩书而思,书中的:理解孩子、鼓励孩子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在我们中国的老师与父母看起来是多么的温馨啊!而我们并不常用这样的话语。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使我从中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让我知道,从看完此书的这一刻起,我要改变对孩子教育观。
第一篇章谈到:我们要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举个例子:一天小女孩和家人去游玩,本来很高兴,结果天空不作美下了暴雨,回到家小女孩伤心的哭了,闹起了情绪,他的母亲就会说“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下次吧,哭什么哭,烦不烦。”然而换种方式“不哭了,这该死的暴雨,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如果雨后还有时间我们再去,如果时间不够,下次我们游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随时出发好么?。”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理解他们心理的感受,能感同身受。
从这我就想到做为父母有时对带有情绪,怒气的孩子通常的做法就是:发火训斥回去,如果你用另一种方式呢?说一些理解她的话“立即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她在一起,你理解她,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理解,情绪也会缓和。给孩子一定地理解,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承认他们的情绪和抱怨,说出他们的失望。说教和批评是毫无效果的,不能起到一点好作用,并且会产生距离和怨恨,我们需要学习用关心的方式和孩子交谈。
其次让我震撼的是父母如何正确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一个好的父母就应该像一位受过技能训练的外科医生那样,小心地、恰当地使用语言,用特别的方式与孩子相处,交谈。要知道语言就像刀,使用得当是去除病痛的利器,使用不得当的话,就会带来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其破坏力甚至是致命的。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好,还是妈妈好?你真笨。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怎么不懂事呢?走开,你烦死了,让我安静点,”他们无所顾忌地使用着这把刀,伤害了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还在埋怨孩子无可救药。
书中说到对于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应该给与指导而不是批评。在批评孩子时,我们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而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以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举个例子来说:十岁的洋洋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害怕的不敢抬头,他的妈妈看了看他平静的说“没事,有没有受伤?我们需要扫把和撮箕,不要用手。”洋洋抬起头来看着妈妈,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怀疑。洋洋害怕得低声说:“我,我不小心的,对不起,妈妈。”洋洋妈妈并没有说什么严厉的、批评的话,也没有说一些无用的忠告,只是抚摸了孩子,使孩子放轻松很容易承认自己的错误,做到有错就改,有事情好商量的思想态度。而如果当时洋洋的妈妈用严厉的语气批评他的话,会让孩子有种“如果做错事会被妈妈训斥,下次再也不敢给妈妈讲了”长时间孩子会形成说谎、不相信父母,有什么事都不会找父母谈的思想,这样会使孩子在今后的道路上错上加错。可见,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后果,与其进行毫无意义的批评,不如给予指导性的帮助。
总之,家长的语言具有培养、激发,或者威胁、毁坏的力量。当我们注意到孩子的努力,并且表示感激时,我们就帮助了他们培养希望和信心。与此相反,会造成孩子的焦虑和反抗,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影响他一生。在我今后的教育孩子中要充分的运用教育的智慧,语言的技巧,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正在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此书共分了12个章节,从看第一个章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深深地被文章震撼了!
海姆 洁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每一章节都是围绕主题,用实际生活中常发生的.小事去指导家长,教师,使用日常语言上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导孩子。书中的家长,老师理解孩子、鼓励孩子的方法给我很大帮助,作为一名老师,书中很多鼓励孩子、肯定孩子的话语更值得我去运用与学习。老师需要一种同情的语言,一种能留下爱意的语言,他们需要能够传达感受的话语,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能够诱发善意的表达,能够带来洞察力的回应能够显出尊重的回应。老师说话要亲切,要对孩子的心说话,
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才真正理解了那些年轻的父母望着孩子依依不舍的眼神,对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托付。作为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真是任重道远啊!父母亲手把孩子交给了我们,就是对我们的信任,从这一刻起,我发誓我要用我全部的爱心去关爱每一个孩子,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我能理解千千万万做母亲的心情,“孩子把手给我,你们放心吧!”
说句实话,教师干的是一个良心活,孩子们小,不懂事,自理能力、表达能力比较弱,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来到学校这个集体大环境中,老师就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他、教育他,引领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我们都应当成为家长心目中企盼遇到的好老师,当一名好老师一点都不难――有爱心、爱孩子,爱自己的事业,只要心中有爱就能做到!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和爱心,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透过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海姆·吉诺特博士如何给那些面临日常状况和精神难题的父母提供具体的建议和可取的解决方法,我仿佛听到父母正在使用一种保护情绪而不是批评行为的语言在对自己的孩子说话,我也仿佛感受到了孩子渴望被父母理解的迫切心情。
这本书指导的沟通技巧很具体很实用,特别是那些承载着沟通技巧的语言,很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甚至背过,这对实现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情感就像一条河流,是无法阻止的。强烈的情感就像密西西比河的河水,不能被否定,无法讲道理,也不能不切实际地空谈。试图忽略这些情感就会导致灾难,它们必须得到承认,它们的力量必须得到认可,必须重视它们,要机智地转移它们的方向。通过这样的疏导,强烈的情感可能会成为我们生活的兴奋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轻松和快乐。”
这是海姆·吉诺特博士在《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中的文字,它让我再次感受到了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地沟通是多么的重要,而书中所讲授的那些沟通技巧正是帮助父母与孩子实现真正有效沟通的密钥,我希望在抚养思思长大的过程中我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这把密匙,用语言来传递快乐、传递幸福。
2021001《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
这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没有哪位父母打算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但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对孩子说教。
他们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因为缺乏对孩子的理解。并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因为缺乏知识。
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全书分为10章,从每章的题目,就知道和孩子沟通的重点:
第1章:交流的密码: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第2章:语言的力量:鼓励和指导的更好方法
第3章:自取其害:应该避免的错误做法
第4章:责任感:要求服从,不如传输价值观
第5章:纪律:寻找替代惩罚的有效手段
第6章:积极的养育:孩子生活中的一天
第7章:妒忌:不幸的传统
第9章:性和人类价值观:需要审慎处理的重要问题
第10章:总结:如何养育孩子
养育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责任、关心他人的人。
1、沟通的原则:理解与支持
和孩子沟通时,不要否认孩子的感受。当我们诚恳的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大多数父母试图说服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抱怨很不公平,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意识不到这种做法没有用,这样做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
例如:7岁的alice打算下午和朋友Lee一起玩,但是,她突然想起来,这个下午她所在的女童子军小队有活动,她一下子哭了起来。
妈妈: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Lee一起玩。
Alice:是的,为什么童子军不能在另一天活动呢?
Alice止住了眼泪,她给Lee打电话,约了其他时间,然后去换衣服,准备去参加童子军活动。Alice妈妈对女儿的失望的理解和同情,帮助Alice处理了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失望。她同情并理解Alice的感觉,真实地反映了Alice的愿望,她并没有轻视这件事情,她没有说:“这有什么好激动的!你可以改天和Lee玩,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说教和批评产生距离和怨恨。沟通的本质,是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帮助。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
许多孩子的问题的真正意图,是他们对放心的渴望。他们希望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共鸣,而不是批评、指责和说教。
2、接纳矛盾的感受
对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静的、不批评的态度对孩子有好处,因为这样做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即使是这样混合的情感,也是能够被理解的。“如果我的这些混乱的情绪能够被理解,那么它们就不是那么混乱的”。
对人本性更高深的考察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有爱就会有恨,有尊重就会有嫉妒,有奉献就会有对抗,有成功就会有担忧。需要睿智才能意识到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不管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既积极又消极的矛盾心情。
说出孩子的感觉,有助于他们理解自己是怎么想的。
3、如何有效称赞
称赞包括两个部分: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以及孩子听了我们的话之后,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的话。
我们的话应该表明,我们很喜欢、很欣赏他们的努力、帮助、工作、体谅、创造或者成就。我们的话应该让孩子能对自己的品格有一个现实的看法。
当我们希望孩子好受点时,通常会称赞他们。可是为什么当我们对女儿说:“你很漂亮”时,她会否认呢?为什么当我们队儿子说“你非常聪明”时,他很尴尬地走开呢?是我们的孩子太难取悦,甚至连赞美都不起作用了吗?当然不是。最可能的原因是:我们的孩子跟大多数人一样,对于赞美他们品格、身体或精神的话不知如何反应。孩子不喜欢被评定。
比如,如果每个月末,宣称爱我们的人给我们做一个评定,我们会怎么想?“如果你得了A,就亲你一下;如果得了B,就拥抱你一下;而如果你得了A+,我就会很爱你”。
称赞的时候,要做明确、详尽的描述,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那些对品格的评价要有效的多。
4、如何有效指导
指出问题所在,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5、应该避免的错误做法
恐吓:
当孩子被告知:如果你再做这件事。。。时,他听不到“如果你”这三个字,他听到的只是“再做这件事”。有时他会理解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不然她会失望”。这样的警告无用,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他有一点点自尊的话,他就会再次违纪,以此向别人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
贿赂:
“如果你对弟弟好,我会带你去看电影”。
“如果你不再尿床,圣诞节我会送你一辆自行车。”
“如果你学会这首诗,我会带你去航海”。
这种“如果。。。那么”的方法可能偶尔会激励孩子为了眼前的目标努力,但是很少会鼓励孩子一直努力下去。我们的每一句话传达给孩子的信息都是对他们能不能变好的能力的怀疑。“如果你学会这首诗”,意思是说:“我们不确定你能”。“如果你不再尿床”意思是,“我们认为你能控制自己,但是你却不想”
挖苦:
“同一件事我究竟要重复多少次才行?你是聋了吗?要不你怎么听不进去?”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不能有难堪的挖苦和严厉的陈词滥调。
权威需要简短,少说更有效
不激发谎言:
为什么孩子会撒谎?因为有时他们不被允许说出真相。当说真话会受到惩罚时,孩子会用说谎来自卫。有时候他们说谎,是为了用幻想来弥补自己在现实中的不足。
对不诚实的处理:
一方面,我们不应该扮演检察官的角色,不应该要求孩子坦白,不应该夸大事实把事态弄大。另一方面,说话不要拐弯,要说真话。
当我们发现孩子从图书馆借的书已经过期时,不应该问:“你把书还到图书馆了吗?你确定?那它怎么还在你的桌子上?”我们应该直接说:“我看到你的图书馆借书已经过期了”。
偷窃:
小孩子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家,平静而威严地告诉他,“玩具不是你的,应该还回去”。或者说:“我知道你希望留下这支枪,但是吉米希望拿回去。”
不要把孩子叫做小偷或说谎的孩子,或者语言一个不好的结局。当我们知道事实时,不要提问。开诚布公地说出来会更好。例如可以这么说:“你吃了饼干,我已经告诉过你不要吃”。
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如何处理他们的谎言、偷窃、以及其他一切错误行为,每一个父母都曾为难、困惑过。威胁、贿赂、许诺、挖苦、粗鲁都不是答案。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清楚的表达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不要问那些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待孩子时,要尊重他们,就像我们希望他们尊重我们那样。这种处理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既充满关爱,又不失权威,并且能够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读后感600字
以前,我总认为,女儿快十岁了,现在对她的教育,只要提要求就可以了。于是,考试没达到理想的成绩,就责怪她不够努力;在家里不做事情,就认为她没有分担意识;犯了错误,就责怪她不吸取教训……我们之间的谈话,变成了一个命令,另一个服从;一个是真理,那另一个只能是荒谬可笑的。
作家杨红樱说过,她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破解童心。而《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给了我“破解童心”的角度——当孩子和我们谈话时,我们更应该读懂他们的暗示。
比如:孩子会跟我说:爸爸,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其实,孩子是在向我暗示:爸爸这一次你就不要责怪我了,下一次,我一定能考好,请你相信我。可是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对孩子大发雷霆,不问青红皂白地说落孩子一通。我想这样的事情大概会时常发生,我们常常对孩子缺乏耐心,一次的考试失败,仿佛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我们忽略了孩子奋发自醒的能力,看清了孩子自身的努力。
在书中,我还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我们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我们已经习惯了“虎爸”、“虎妈”的角色,对待孩子,我们总是严肃有余,从不肯轻易地表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发展。其实,我们更应该能够感受到孩子情绪的变化,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可是对孩子就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孩子失望、害怕时,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个结实的拥抱;当孩子愤怒不满,我们应该能够感同身受;当孩子疑惑、不安的时,我们更应该成为他们的“知己”。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了一些先入为主的主观感受,少了一些是是而非的标准,少了一些成年人的“自以为是”。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现实的力量。而这种力量,不就是我们期盼的吗?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借鉴的地方,它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把我们带入教育的“应该状态”。但我也深知,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不是一蹴而就的。我想“怎么做父亲”更应该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成长,用我们的进步换取孩子长足的发展,给孩子更多的幸福时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