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程_读后感800字,题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梁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读完秋雨的文章,我并不觉得苦,...
何处是归程_读后感800字
――纳兰性德«长相思»
读完秋雨的文章,我并不觉得苦,相反,我倒觉得秋雨是个很会苦中作乐的人。如果硬要说一个“苦”字,那也许就是这个被唐朝的轻烟宋朝的风所洗去少年英气的文人,用他那双成熟而苦涩的眸子凝视这个苍茫凄清的大地后所发出的凄怆的感情与热爱吧?对于一个即没有李白的轻舟也没有陆游的毛驴的文人,他在这么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默默地行行止止;他站在古人一定战国的那些防卫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多少差异的风声鸟声,为那一篇篇由人,历史,自然交融在一起的文章做提笔前的蕴酿。
但是秋雨自己却说,他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显得苍老。这是不难理解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于是秋雨边走边想,边想边写,在山水历史间的跋涉中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回忆。他悲,悲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繁星般的坟堆枯废萧条;他恨,恨若大的中国竟容不下莫高窟的几本经卷,而任由一个愚昧无知的道士把它们送给野兽般贪婪的外国人;他怜,怜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这个上升到滑稽的悲剧主人公最后在柳州罗池畔寂寞地死去;他赞,赞李冰的都江堰筑得智慧,仁慈,透明,甚至超过知识排场的长城;他思,思洞庭湖的复杂,神秘,难解和范仲淹,吕洞宾那似诗似儒,似史似仙的悲喜人生。
秋雨想的太多了,他的笔下,有“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苍茫深邃,也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清新婉约.秋雨写得太好了,他把大漠的壮与江南的秀那样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他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漂泊,每一次留驻都不会否定新的出发,他不知道他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要到哪里去;他没有归程只有征途,他的耳边时常会想起一批大学者,大诗人的脚步:李白的轻捷潇洒,苏轼的豪放豁达,林和靖的大彻大悟,范仲淹的忧国忧民……
秋雨的文章神形俱佳,令人读后会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轻松,苍老后的年轻。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秋雨正是以这种放达之情,走完了穷途无尽,思索无尽的苦闷,也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
何处是归程的书摘书评
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根扎在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壤上,尽管这朵花还显得娇嫩,但开得鲜艳,给人一种纯净的美!是的,近些年来,纯文学处于低谷期,叫得响的力作确实寥寥无几。
《何处是归程》竟在这种困境中,一冲而起,产生轰动效应!这位二十五岁的姑娘,并没有去赶那个时髦,不用脑袋而用身体去写作,写什么变态、写什么赤裸裸的肉体,跻身加入到所谓“美女作家”的行列。她是用一颗赤诚的心,用满腔的热血,去关注这个时代的命运,去吸收祖国优秀文化的营养。她的成功,其实也给正处于低谷期的中国文坛敲响了警钟:中国文坛的文学创作方向应从继承中崛起!
七十年代以后,中国文坛才女云集。这批贴着“文学新人类”标签的女作家往往在寻找描绘“另类”新奇的爱情故事,笔尖下漂浮着逗挑,词句中跳跃着“时髦”,将老祖宗的东西,看作是一件旧衣一样,不肯“穿出去”。外国货变得越洋越好,甚至洋垃圾也可以视为珍宝。作品以新奇取胜,以刺激人的感官取胜。当然,也能产生轰动效应。但这种轰动效应,正如那些廉价的掌声一样,由于它缺乏根基,因此没有生命力!
黎阳有段话说得非常好,从一个较深的角度,谈清楚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东方的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无疑将是一个愈久弥深的话题。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然而,当我们孜孜不倦地学习西方文化,当其它国家正深入研究我们古老悠久、博大精深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时,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忘记了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读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惠特曼、读狄更斯、简·奥斯汀、夏洛蒂·勃朗特、海明威、卡夫卡,却不约而同地忘记了自己的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甚至忘记了开启中华文明源头的先秦诸子百家。我们未曾想到,当我们把伤心的眼泪纷纷抛向坚强独立的英国少女简·爱时,大洋彼岸的有情人却正为“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质本洁来还本去”的林妹妹恸哭流涕。
我们不曾知道,当我们大谈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超人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西方的学者们却沉浸在我们先秦“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辉煌哲学中。活跃在二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奏响了我们中华文明的序曲。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中百家争鸣,以探究人的生命价值为起点,以追求理想人格为目标,以谋求各人在社会和谐中的恰当责任为归宿。正是这些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主流文化。
当我们轰轰烈烈地打破旧体诗词的束缚,白话入文时,西方正逐字逐句地翻译我们的唐诗宋词,开创了以庞德为首的著名的意象派诗歌,反过来又为我们推崇备至。而这一切,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却知之甚少,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一种痛惜。
我读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在思索着这么一个问题:中国文坛不管是纯文学还是通俗文学其生存的土壤在哪里?是在所谓“创新”、“西化”、“赶时髦”上,去博得当今那些浮躁读者廉价的掌声?激起他们的好奇欲?给他们注上一针只管三五天的兴奋剂?还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优秀文化的沃土上,生根、开花、结果?用中华民族的健康体魄,去吸收西方文明的新鲜空气?很显然,振兴中国文坛选择的应是后一条道路。如果朝前条路上走,只能是死胡同。
作家老屯看黎阳的书,感叹地说:你的书俺看一半了,几乎是当代的《呐喊》,好受震撼啊!其实有的作家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他们也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当代的《呐喊》,但十分遗憾的是:他们试图彻底摆脱“传统束缚”,凌云腾空,傲视一切,没有将根扎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上,结果当然适得其反。你转着弯子,用奇形怪态的段落;用似懂非懂的语言,象画符似的让人们去猜想你观察事物的洞察力,去猜想你含沙射影暴露的极深刻的社会问题,这或许会获得几个圈中人的喝彩,毕竟听到不大众的声音,在历史的长河中当然很难留下自己的轨迹。令我们欣喜的是:我们这位年仅二十五的女作家黎阳,起步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定位:向世界传播我们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
由于她找准了定位,她的作品便喷发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的芳香,你看她对江正原的心理刻画是这样的:
“江正原啊,江正原,你心中怎么还会去想这些,你要知道梦儿为你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他在心里不断地骂自己。一想起秦梦,他就会觉得自己正被一种幸福笼罩着、包围着,心中就会泛起缕缕温馨和丝丝甜蜜。秦梦为了他,放弃了进一步深造、放弃了留在上海的大好机会。即便是她不想留在上海,她也还有那环绕着小桥流水、玲珑雅致、聚江南之灵秀的故乡,那集甲于天下的园林、名扬四海的美食和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于一体的苏州。枫桥夜泊撩起了诗人无穷的遐思,于是有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秦梦婉转轻柔的声音又飘浮在他的耳际,他们西湖泛舟时的怡人画面又掠过了他的双眼。
夕阳西下,云影悠悠,水天一色,白帆点点,遥闻矣欠乃,渔舟唱晚。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幽语声声,流进了江正原的心湖。
以上这段文字多少优美!多么喷发着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芳香!下面一段当然也是神来之笔:
《渔舟唱晚》与《春江花月夜》和着《夜深沉》中的《霓裳曲》,伴着拙政园、留园,伴着清潭石林、深竹长廊,他沉醉了,笑着对她说:“他日我也学苏子美,为你购建沧浪亭。”秦梦则摇头晃脑象个古学究,答曰:“唉!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说着,他们不由相视大笑,但心中也不免神往。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个私家园林,北宋著名诗人苏舜卿(字子美)曾购地于此。欧阳修有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值四万钱。”就是指的这件事。后来苏舜卿集句成联道:“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至今仍镌刻于亭柱上,成为千古名联。后韩世忠、梁红玉夫妇也曾居住于此园。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绿水逶迤,芳草长堤,翠树如云,静影沉璧。
轻舟短棹,琉璃水面,他与秦梦荡漾在西湖的轻波中,思古怀旧,放歌吴楚。不觉船移时,微动了涟漪。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轻风徐来,佳人笑靥如花,是西湖还是西子?是梦境还是秦梦?江正原已然痴了:只盼时光停留于此,永不流逝;只愿学那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过那神仙眷侣的诗意生活。千金易得,知音难求。苏堤、花港、断桥,一处处、一声声都让他万般流连。心动之时,他指着绿水缥缈的远方:“他日我一定要效仿陶朱,与你荡舟五湖,在这里给你造一间,叫什么好呢?名园有沧浪亭,西湖有水云轩,就叫水云轩吧!”
怪不得有读者评论《何处是归程》是一部现代的《石头记》!
《何处是归程》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贯穿小说始终,是一部反映70年代出生的文化人的心灵蜕变史。主要通过他与秦梦、林菲两个完全不同类型女主人公的情变过程,来完成这一人物的塑造。有评论称:该小说不到20万字,有一种长篇短读的感觉。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以主人公江正原为主线,从他读书、走入社会参加工作所遭遇的种种生活际遇,以及与两位风格迥异的女性秦梦、林菲演绎出的悲欢离合的爱情,勾勒出江正原的“追求—幻灭—堕落”的人生历程。
那么,这部“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还不到20万字的小说,为什么会在当今文坛上产生这么大的震撼呢?!除了作家是用心灵在发出当代的“呐喊”之外,我们老祖宗优秀文化的灵气也助了她一臂之力!她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当然要感谢她的母亲。她的母亲应该是独具慧眼的,还在她孩提的时候,就开始给她沐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她在《记忆的鳞爪》中一文写道:
自幼就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古诗词。还记得儿时常跟在母亲的身后高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我背的第一首词,也是我背得最熟的一首词,还是我现在一看到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时就想教的一首词。母亲是位中学语文老师,因此她非常注重对我的早期培养。她的目标是,在我上小学之前,就突破识字关,就能背百首诗词。那时家中的古典文学书籍并不多,母亲就拿着她那本《中学语文教师手册》上的古诗词一句句地教我念、教我背。如今,翻着那已经发黄的书页,看着那用红墨水勾勾划划的句子,以及每页空白处注了音的生字和我儿时那歪歪扭扭的字迹,心中不由感慨万千。这里凝聚了母亲多少的汗水,多少的心血。
黎阳告诉我,她写这本书时应该说是处于比较迷惘中。不只对个人、家庭还有对社会、国家。社会发生巨变,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被打破,新的道德价值体系又没有完全建立。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面对未来,她认为这些是值得每一个对祖国有赤诚之心的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思考的。因此她想用迷惘之心写史书一册,化忧愤之情成悲歌一曲。
她对创作的主导思想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才是文学的原动力,因此她想表达,想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了解她的思想,确切地说是了解她想表达的象她这样的这代人的理想与情操。她所追求的是文学上的唯美主义。她很想开创散文化、诗化小说的先河。她在语言上特别唯美。这些当然是她长期受古典文学熏陶以及美文影响的结果。
作家高绪仑非常怜惜她的才气,他在“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评论中,十分感慨地说:我不想按照书评的老路子,再做些必要的批评了。我面对着如此年轻却如此才华横溢,又使命感如此强烈的可爱女孩儿,哪里还有心去挑什么毛病呢?我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
是的,我也几乎是同样的心态,深深地感到这是一个优秀女孩儿写出的优秀作品。然而,我还是要说,讲什么呢?这次我到九寨沟旅游,路经成都有幸与黎阳见了一面,那是2002年10月15日。她从德阳匆匆乘车赶来,已经到吃中饭的时间了。我与表妹在一家酒店等她。车子从德阳出发时,她给我来了电话,沿途便接二连三给我来了好几个电话,通报他们的车子现处于什么地方,途中遭遇塞车等。
现在问题是,她将这种为人处世的“热情”弄到她的创作中去了。这就不得不涉及到这部作品的致命弱点,概括起来八个字:奔放有余,含蓄不够。作家自己也认为她其实很理想、很浪漫、很唯美,只是现实生活不容得这样罢了。这才有她的《何处是归程》。前面很古典、很唯美、充盈着田园牧歌的欢乐,后半部却很现代、非常现实、都市的繁华与浮躁、人生的多变与无奈。别看她写的是爱情小说,懂得的人大都知道其实许多是她内心两种情感的矛盾与冲突,再经过一些艺术加工形成的。
不管她文学艺术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形式,由于她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沃土上,她的血脉里流淌着龙的传人的血液,呼吸中贯穿着炎皇子孙的灵气,因此她的眼前仍是一片晴朗的天空!她今后创作方向十分明确,前途无限光明!是的,她是在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形成了《何处是归程》。我认为:中国文坛也应该从继承中崛起,在继承中发扬光大我们老祖宗的东西,从而找到她复兴的归程! 来源:人民网 雅虎文化 中华读书报
以传播一流EBOOK为理念的中文在线最近推出了青年女作家黎阳的力作《何处是归程》。
黎阳,四川青年女作家,研究生。曾任刊物主编,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自幼酷爱文学,擅长演讲,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大赛中获奖。著有散文集《激情人生》、诗集《朝阳集》、中篇小说《永远的守候》,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代表作《何处是归程》与张海迪的《绝顶》同被列入畅想2003:提高个人修养的十本好书”之中,中国广播网正全文连载。该书曾获《十月》杂志社和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文学新世纪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协主办的今日作家网“佳作欣赏”栏目已连载。《何处是归程》自2002年7月份出版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年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光明、人民、中华读书、新浪读书网等都刊发了多篇书评,并在重庆召开了该书的作品研讨会。 24篇关于《何处是归程》的书评,分别刊载于香港《星岛日报》、《作家文汇》、《光明日报》、《中华读书报》、《四川日报》、《理论在线》、《重庆青年报》、《南充日报》、《各界导报》、《西部》等报刊杂志;光明、人民、新浪、中华读书网等都刊发了多篇书评,并被东方网文学会馆、北方网文行天下、东南新闻网书香满庭、四川新闻网理论在线、深圳人间网、中华学习网、大众网书吧、长春信息港、烟台日报网、亚洲、香港、各省新闻出版网等各大网站转载。
来源:综合报道
这“唯心”的特点,就是《归程》主人公的心理活动的主线,大大粗于小说事件的脉络。一般来说,小说以叙事见长,将错综复杂的情节娓娓展开。但《归程》的故事情节简单至极:青年江正原在理想被现实的击打中,背弃传统贫寒女友秦梦,投怀摩登富足女郎林菲,最终被林菲所弃,深感前途迷惘、后路无门。读罢掩卷,我丝毫没有单薄、浅显的感觉,倒是觉得这本书和我的心情一样沉重。这部小说不是以事件叙述见长,而是以心理描写见著。我曾经在一篇论坛中说过,那个“秦梦”的名字,就可以解读主人公江正原的心理活动:从梦中情人,到生活如梦,再到梦幻破灭,及至别梦依依,旧梦难圆……唉,难道真的能怪秦时明月,古典且典雅,难突满天繁星?江正原沉闷的心跳,其实既不像黄浦江畔的浪翻,也不似桔子洲头的波涌,而是脆薄如他那寄给秦梦的信纸。
而“唯美”的特点,就是《归程》是一篇绝对美文的悲剧。作者充分展示了她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小说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字斟句酌。比如,引用诗句,创作诗歌,信手拈来,巧然天成。许多粲然的字眼、句眼,常常令我眼睛一亮。由于文字优美无比,使我在沉重的心灵和躯体之上,感觉到了一双灵巧的翅膀,得到了美的享受。这,也使我因为小说内容压迫的心灵,得到了些许释放。
心是永远的归程 一部唯美主义的诗化小说
柳暗花明又一村——《何处是归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在现实与理想中辗转
蜕变者的心史
诗的精灵在小说中热情跳跃
正心方得归程
想回头时,梦已离我们远去
一部震撼心灵的佳作
归程在何方
当代“石头记”
人性的无奈
一个幻景 一个陷阱
敲响心灵的沉钟
背负古典写意与现代写实的双轭
秦梦的悲剧
《何处是归程》读书札记
一位母亲的杰作——解读黎阳和她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
浅谈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的文学价值
中国文坛应从继承中崛起
一个精神界战士的呼唤
另类的唯心、唯美
漫谈《何处是归程》
唯美的熏陶
东野圭吾力作《幻夜》读后感
导语:《幻夜》该小说主要表现人性最深处的无边之恶,直刺人为活下去而不择手段的绝望。我收集整理了这部小说的读后感,不知你眼里的《幻夜》有何种不同的魅力?
《幻夜》读后感1:
看完了《幻夜》,有点空虚,有点纠结。我猜测了结局,也希望我猜错了,只是出乎我意料了的是这书几乎算没有结局,只有悲伤与绝望将这个注定只有失望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起初看着书评上说建议先看完《白夜行》再看《幻夜》,我并不在意,直到文中的字句唤起我对《白夜行》的记忆,几乎叫人癫狂。我怀疑两本书的女主角是同一个人,我问别人,可别人说讨论这个没有意义。我并不太理解,再想想或许有时我们不该太过于拘泥于结果,即使这是本悬疑推理小说亦是如此,可能东野更想读者好好看看过程,看看这悲伤与爱纠结的阴谋。
看《白夜行》我时同情唐泽雪穗,看《幻夜》起初我唾弃新海美冬,可当我渐渐了解新海美冬是被人假冒的,而这个人或许就是唐泽的时候,我不晓得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女人。忽然想到不知在哪儿看到的文章,里面说把evil(邪恶)反过来就是live(活,生存),用在这儿恰好不过,《白》中的唐泽因为活着而邪恶,《幻》中的她为了活着而邪恶。从一开始她注定了无法回头,只是把罪恶的雪球越滚越大,把这世界带给她的伤害加倍的奉还,她不故一切地去争取,金钱、地位和关于美的最终梦想,因为她想要证明,证明她的这样的一个存在。而真正造就一切罪恶的不是唐泽,而是是这世上无尽的不公平与人们无尽的欲望,而小说的情节不过是将这罪恶的源头的杀伤力夸张地呈现出来。这世上可以存在真正的平均么?不论从社会的阶级之分还是人们的世俗观念来看,我都不相信这世上有全面的平均,至少目前我不信。正因为不平等,所以人人都想处于高位于是乎有了欲望。欲望的恐怖在于它没有顶点,并贪婪地索取经过的每一处,人们可以拥有无尽,于是欲望也就无尽。当你从社会底层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你便像做那唯一的“一人”,而当你成为“一人”的时候你又想把别人踩得更低,每一次攀登每一次踩踏,又让被踩踏的人深切体味到什么叫不公平。欲望与不公仿佛两个纠结在一起的生命,而他们的共存之火摩擦出罪恶的火花,却无法点燃内心的黑暗,只是造就了如同书名一般的白夜,即使阳光普照,内心依旧是化不开的.坚冰。
而当人们走近幻夜,也就意味着对爱的痴迷,即使明白幸福的最终追求不该只有金钱与力量,却依旧愿意为了爱而纵深跃入无底的罪恶深渊。夜的浮华与迷醉是女人的最终梦想么?因为自认无法接近白昼,而利用别人对自己的爱来装点她的夜么?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女人可以操纵这么多个男人,不能理解《白》中的亮,他因为爱而用一切罪恶去满足唐泽,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幻》中的雅也,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却依旧用死来维护两人共有的罪恶,就如同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里的男主人公即使知道女主人公的胡作非为却一次又一次的原谅甚至纵容。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只为了维系彼此间的牵连而不顾一切,我无法相信这世上有这么多为爱痴狂的男人,无私地爱着并为了这爱付出代价。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作者东野圭吾是位男性,就像谷崎润一郎也同样是一位男性,而世上又有多上人在猜疑与卑微中爱着呢。张爱玲曾说“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这就足以解释一切的冲动吧,单纯地去付出,不论别人看来是否值得,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利益而是爱着的那个人是否快乐。因为这样,一切的代价都值得付出。
出版商把《白夜行》和《幻夜》成为“绝望之书”,我倒不敢苟同,因为绝望了会反抗,就像兵法中说“围师必缺”当人堵住了所有的出路,就会拼死反抗,如《白夜行》中的唐泽雪穗。而东野所说的让两部作品都读完的读者开心地徜徉于各种各样的想象中,我也着实做不到。感觉一切萧索,而我又必须感觉它动人,这或许又是另一种的乐观。大多数时候的我们更像一个旁观者,像《幻夜》里说看地震播报的人们的那样:“观众们看后会惊讶、担心、同情,最后会为这种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感到庆幸。”或许是自私,又或许这因为存在亦是一种美好呢?
《幻夜》读后感2:
之前很早之前就看过深田恭子版的《幻夜》并没有看完整的原因是因为深田恭子演恶女功力还不够。我一直对日本的恶女文化很感兴趣。也许是众多男人对于身边温驯可人的妻子不够满足吧,不论是动漫或影视小说里,总能看见恶女的身影。这些女人儿童时往往受到了及其严重的打击或虐待,导致其性格极其的扭曲。内心十分黑暗,没有道德底线,而且长得往往是极美,散发着魔性的光辉。
深田恭子的漂亮本来就是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不适合演这种角色。我觉得演恶女演得最好的还是《怨屋本铺》里怨屋的饰演者木下亚由美,因为她有一张非常好看的猫脸。个人认为无论是《白夜行》还是《幻夜》拍成电视剧的时候都不自觉的降低了恶女邪恶的程度。这可能是估计到电视剧的观看人群更广的原因。
东野圭吾把自己最犀利的笔法全都献给了唐泽雪穗和新海美冬(这两人是同一人的几率很高)这两位极世恶女。在《白夜行》里还有这对凄惨爱情的描述,《幻夜》里完全就是新海美冬对于身边所有人的欺诈和利用。唐泽雪穗对亮司是真情实感的,虽然没有对二人的任何互动的描述。而新海美冬,我完全感不到她到底在追求的是什么,并不像她说的对于美的追求,而像是本能,本能的伤害别人欺诈利用。即使是她口口声声对水原说着爱的盟誓,但这无法与美穗对亮司的无声盟誓想比。
《幻夜》读后感3;
夜,是虚无缥缈的幻夜,亦是令人心寒的白夜。东京,这个曾经以经济让西方胆颤的城市,在东野圭吾笔下,又添了一份寒,一份人性之寒。
九十年代的东京,繁华在一朝之间破灭。埋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恶,已经压抑太久了,一朝浮华褪去,即是爆发之时。《幻夜》如此,《白夜行》亦是如此。
主人公,不知为何都是原本十分脆弱的日本女性,然而作者却赋予她们恶魔般的心性。美貌如唐泽雪穗,却为了金钱与地位谋杀自己的母亲、指挥他人侵犯自己的密友;优雅如新海美冬,却为了变得更“完美”而盗用他人身份,消灭每一个知情者。东野圭吾笔下的两名女性,优雅却又残酷,理性却又险恶。在纷纷攘攘的世界中行走,如一位邪恶的假面剑客,执剑屹立于旷野,无人能识。耐心等待,直至猎物现身,翩然而至,杀伐凌厉。待猎物醒悟,早已中剑倒地,回首望去,那刺客已默然离去,似乎一切并未发生。只有那无言的衣摆,还未来得及落下。
不同的文明体系相遇、碰撞、融合,正如板 块之间的对抗,有消逝毁灭的事物,又有从地底升起的事物。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度,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她都处在板块边缘。当西方文明体系以极高的势能出现时,日本,第一个在文明的角度上离开了东方。逝去的是杏坛下的“和”。升起的,是塔塔洛斯的“魔”。这“魔”,带着理性而丢失了人性;带着理想而丢失了希望。
如若作者将这“魔”寄寓男性身上,恐怕也不会给人带来绝望。数千年的尔虞我诈,总是以男性为主角,多一个无所谓,少一个又何妨,无非使人感叹世事艰险罢了。然而将它寄寓在女性身上,带来的便是无尽的寒。这“魔”驱使着两位拥有天使般外表的女性去陷害、去欺骗、去杀害一个又一个渴望拥有平凡生活的人,手段之残忍,目的之险恶,让人无法遏制心中的怒气,但看着一个个试图反击的人被无情的消灭,却又不敢怒,不敢言。一个个无辜的人,受到她们的蛊惑,心甘情愿的为她们做残忍甚至反人类的事,到头来,得到的不是期盼的美好,反而是被利用殆尽,丢弃在社会与人性的暗角。然而这些人在生命最后发出绝望而又不甘的呐喊之日,却正是她们光彩照人之时。
美貌与优雅的背后,更是无尽的深渊,在里面,不知埋藏了多少人的灵魂。东野圭吾写下的,可能只是一行行浅浅的字迹,但字迹之间,却是对人性无尽的探索。面对席 卷而来的西方文明,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到底失去了什么。金钱至上的今天,人性到底在何处,是否还存在?东方文明所推崇的精神世界又在何处,又是否还存在于这无尽的幻夜?看似浅薄的悬疑小说,却包含了庞大文明体系碰撞之下一个人的探索与挣扎。何处是归程!作者发出了自己绝望的呐喊,这也是每一个处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人所发出的呐喊。
“我们只能走在幻夜的路上,即使四周明亮如白昼,那也仅是假象。就算与你共度的每个夜晚都是幻夜,我也愿为你化身为影,至死不渝。”白夜,虽光鲜华丽,却隐藏着无尽的黑暗。幻夜,虽充斥着虚假与谎言,却又是那样真实,令人绝望的真实。虚实之间,孰是孰非,无所适从;明暗相隐,何去何从,又怎得分辨……
东野圭吾力作《幻夜》读后感
导语:《幻夜》该小说主要表现人性最深处的无边之恶,直刺人为活下去而不择手段的绝望。我收集整理了这部小说的读后感,不知你眼里的《幻夜》有何种不同的魅力?
《幻夜》读后感1:
看完了《幻夜》,有点空虚,有点纠结。我猜测了结局,也希望我猜错了,只是出乎我意料了的是这书几乎算没有结局,只有悲伤与绝望将这个注定只有失望的故事画上了句号。
起初看着书评上说建议先看完《白夜行》再看《幻夜》,我并不在意,直到文中的字句唤起我对《白夜行》的记忆,几乎叫人癫狂。我怀疑两本书的女主角是同一个人,我问别人,可别人说讨论这个没有意义。我并不太理解,再想想或许有时我们不该太过于拘泥于结果,即使这是本悬疑推理小说亦是如此,可能东野更想读者好好看看过程,看看这悲伤与爱纠结的阴谋。
看《白夜行》我时同情唐泽雪穗,看《幻夜》起初我唾弃新海美冬,可当我渐渐了解新海美冬是被人假冒的,而这个人或许就是唐泽的时候,我不晓得我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看待这个女人。忽然想到不知在哪儿看到的文章,里面说把evil(邪恶)反过来就是live(活,生存),用在这儿恰好不过,《白》中的唐泽因为活着而邪恶,《幻》中的她为了活着而邪恶。从一开始她注定了无法回头,只是把罪恶的雪球越滚越大,把这世界带给她的伤害加倍的奉还,她不故一切地去争取,金钱、地位和关于美的最终梦想,因为她想要证明,证明她的这样的一个存在。而真正造就一切罪恶的不是唐泽,而是是这世上无尽的不公平与人们无尽的欲望,而小说的情节不过是将这罪恶的源头的杀伤力夸张地呈现出来。这世上可以存在真正的平均么?不论从社会的阶级之分还是人们的世俗观念来看,我都不相信这世上有全面的平均,至少目前我不信。正因为不平等,所以人人都想处于高位于是乎有了欲望。欲望的恐怖在于它没有顶点,并贪婪地索取经过的每一处,人们可以拥有无尽,于是欲望也就无尽。当你从社会底层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你便像做那唯一的“一人”,而当你成为“一人”的时候你又想把别人踩得更低,每一次攀登每一次踩踏,又让被踩踏的人深切体味到什么叫不公平。欲望与不公仿佛两个纠结在一起的生命,而他们的共存之火摩擦出罪恶的火花,却无法点燃内心的黑暗,只是造就了如同书名一般的白夜,即使阳光普照,内心依旧是化不开的.坚冰。
而当人们走近幻夜,也就意味着对爱的痴迷,即使明白幸福的最终追求不该只有金钱与力量,却依旧愿意为了爱而纵深跃入无底的罪恶深渊。夜的浮华与迷醉是女人的最终梦想么?因为自认无法接近白昼,而利用别人对自己的爱来装点她的夜么?我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女人可以操纵这么多个男人,不能理解《白》中的亮,他因为爱而用一切罪恶去满足唐泽,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幻》中的雅也,即使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却依旧用死来维护两人共有的罪恶,就如同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里的男主人公即使知道女主人公的胡作非为却一次又一次的原谅甚至纵容。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只为了维系彼此间的牵连而不顾一切,我无法相信这世上有这么多为爱痴狂的男人,无私地爱着并为了这爱付出代价。可能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的原因是作者东野圭吾是位男性,就像谷崎润一郎也同样是一位男性,而世上又有多上人在猜疑与卑微中爱着呢。张爱玲曾说“一个人在恋爱时最能表现出天性中崇高的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爱情小说永远受人欢迎——不论古今中外都一样。”这就足以解释一切的冲动吧,单纯地去付出,不论别人看来是否值得,判断的标准不再是利益而是爱着的那个人是否快乐。因为这样,一切的代价都值得付出。
出版商把《白夜行》和《幻夜》成为“绝望之书”,我倒不敢苟同,因为绝望了会反抗,就像兵法中说“围师必缺”当人堵住了所有的出路,就会拼死反抗,如《白夜行》中的唐泽雪穗。而东野所说的让两部作品都读完的读者开心地徜徉于各种各样的想象中,我也着实做不到。感觉一切萧索,而我又必须感觉它动人,这或许又是另一种的乐观。大多数时候的我们更像一个旁观者,像《幻夜》里说看地震播报的人们的那样:“观众们看后会惊讶、担心、同情,最后会为这种事没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感到庆幸。”或许是自私,又或许这因为存在亦是一种美好呢?
《幻夜》读后感2:
之前很早之前就看过深田恭子版的《幻夜》并没有看完整的原因是因为深田恭子演恶女功力还不够。我一直对日本的恶女文化很感兴趣。也许是众多男人对于身边温驯可人的妻子不够满足吧,不论是动漫或影视小说里,总能看见恶女的身影。这些女人儿童时往往受到了及其严重的打击或虐待,导致其性格极其的扭曲。内心十分黑暗,没有道德底线,而且长得往往是极美,散发着魔性的光辉。
深田恭子的漂亮本来就是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不适合演这种角色。我觉得演恶女演得最好的还是《怨屋本铺》里怨屋的饰演者木下亚由美,因为她有一张非常好看的猫脸。个人认为无论是《白夜行》还是《幻夜》拍成电视剧的时候都不自觉的降低了恶女邪恶的程度。这可能是估计到电视剧的观看人群更广的原因。
东野圭吾把自己最犀利的笔法全都献给了唐泽雪穗和新海美冬(这两人是同一人的几率很高)这两位极世恶女。在《白夜行》里还有这对凄惨爱情的描述,《幻夜》里完全就是新海美冬对于身边所有人的欺诈和利用。唐泽雪穗对亮司是真情实感的,虽然没有对二人的任何互动的描述。而新海美冬,我完全感不到她到底在追求的是什么,并不像她说的对于美的追求,而像是本能,本能的伤害别人欺诈利用。即使是她口口声声对水原说着爱的盟誓,但这无法与美穗对亮司的无声盟誓想比。
《幻夜》读后感3;
夜,是虚无缥缈的幻夜,亦是令人心寒的白夜。东京,这个曾经以经济让西方胆颤的城市,在东野圭吾笔下,又添了一份寒,一份人性之寒。
九十年代的东京,繁华在一朝之间破灭。埋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恶,已经压抑太久了,一朝浮华褪去,即是爆发之时。《幻夜》如此,《白夜行》亦是如此。
主人公,不知为何都是原本十分脆弱的日本女性,然而作者却赋予她们恶魔般的心性。美貌如唐泽雪穗,却为了金钱与地位谋杀自己的母亲、指挥他人侵犯自己的密友;优雅如新海美冬,却为了变得更“完美”而盗用他人身份,消灭每一个知情者。东野圭吾笔下的两名女性,优雅却又残酷,理性却又险恶。在纷纷攘攘的世界中行走,如一位邪恶的假面剑客,执剑屹立于旷野,无人能识。耐心等待,直至猎物现身,翩然而至,杀伐凌厉。待猎物醒悟,早已中剑倒地,回首望去,那刺客已默然离去,似乎一切并未发生。只有那无言的衣摆,还未来得及落下。
不同的文明体系相遇、碰撞、融合,正如板 块之间的对抗,有消逝毁灭的事物,又有从地底升起的事物。日本,就是这样一个国度,无论是科学还是人文,她都处在板块边缘。当西方文明体系以极高的势能出现时,日本,第一个在文明的角度上离开了东方。逝去的是杏坛下的“和”。升起的,是塔塔洛斯的“魔”。这“魔”,带着理性而丢失了人性;带着理想而丢失了希望。
如若作者将这“魔”寄寓男性身上,恐怕也不会给人带来绝望。数千年的尔虞我诈,总是以男性为主角,多一个无所谓,少一个又何妨,无非使人感叹世事艰险罢了。然而将它寄寓在女性身上,带来的便是无尽的寒。这“魔”驱使着两位拥有天使般外表的女性去陷害、去欺骗、去杀害一个又一个渴望拥有平凡生活的人,手段之残忍,目的之险恶,让人无法遏制心中的怒气,但看着一个个试图反击的人被无情的消灭,却又不敢怒,不敢言。一个个无辜的人,受到她们的蛊惑,心甘情愿的为她们做残忍甚至反人类的事,到头来,得到的不是期盼的美好,反而是被利用殆尽,丢弃在社会与人性的暗角。然而这些人在生命最后发出绝望而又不甘的呐喊之日,却正是她们光彩照人之时。
美貌与优雅的背后,更是无尽的深渊,在里面,不知埋藏了多少人的灵魂。东野圭吾写下的,可能只是一行行浅浅的字迹,但字迹之间,却是对人性无尽的探索。面对席 卷而来的西方文明,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到底失去了什么。金钱至上的今天,人性到底在何处,是否还存在?东方文明所推崇的精神世界又在何处,又是否还存在于这无尽的幻夜?看似浅薄的悬疑小说,却包含了庞大文明体系碰撞之下一个人的探索与挣扎。何处是归程!作者发出了自己绝望的呐喊,这也是每一个处在东西方文明碰撞下的人所发出的呐喊。
“我们只能走在幻夜的路上,即使四周明亮如白昼,那也仅是假象。就算与你共度的每个夜晚都是幻夜,我也愿为你化身为影,至死不渝。”白夜,虽光鲜华丽,却隐藏着无尽的黑暗。幻夜,虽充斥着虚假与谎言,却又是那样真实,令人绝望的真实。虚实之间,孰是孰非,无所适从;明暗相隐,何去何从,又怎得分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