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下面这个短文的读后感 100字 有时会写啊 急急急 谢谢了)

发布时间: 2024-02-10 07:36: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6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随便两首都行。谢谢!,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此诗...

读后感(下面这个短文的读后感 100字 有时会写啊 急急急 谢谢了)

唐诗三百首的读后感

随便两首都行。谢谢!
  A祖咏《终南望馀雪》2009-02-03
  相传诗人祖咏,有一年在长安应试,试题为《终南望馀雪》。此诗为应制诗,按规则一般要写五言六韵十二句,可祖咏只写了这四句就交了卷。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的语言,鲜明的形象,描绘出了终南山雪后的秀美风光。
  诗的前两句写终南山的晚冬,岭高雪厚,山川秀美: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山的北坡,山色格外秀美;远远望去,高峻的岭顶上,那些未化的厚厚积雪,似乎是流动着的白云,飘浮在天边。
  诗的后两句写雪霁日出,雪光辉映,林色尤美,雪后傍晚的长安城增加了些许寒意: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雪后初晴的阳光,微微地洒在积雪上,银白色的雪光映照得树林表面一片明亮;暮色降临,晚冬的阵阵寒气,向城中袭来,城里的人也觉得傍晚确实有一些寒意了。
  祖咏写了四句就交了卷,这一次自然功名无成了。试后,有人问祖咏为什么不按规则写,他说:“意思都说完了。”意思表达完了,就此搁笔,看来祖咏无疑是做对了。
  “终南阴岭秀”,描绘在终南山下的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背坡的秀丽景色。一个“秀”字,显示出了终南山清雄、俊逸的神采;“积雪浮云端”,既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也写出了雪的深厚;“林表明霁色”,写雪光反射到树林上,给树梢染上了明亮的色彩,这是从正面渲染“余雪”;“城中增暮寒”,意在言外,表现了诗人对城中百姓冷暖的关心,充分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全诗虽只有四句,却把《终南望余雪》的主题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注释:
  ①阴岭:山北曰阴。阴岭,背向太阳的山岭。
  ②林表:林梢。
  ③霁色:雨雪之后的阳光。
  题意是望终南馀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多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不正给人以“浮”的感觉吗?读者也许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是的,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馀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终南)山》诗里是这样写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多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怎见得?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馀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馀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馀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馀雪的题目,写到因望馀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何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呢?王士稹《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不算过誉。
  B诗李颀诗有感
  前曾提及,送人诗要贴人贴事贴情。李颀《送魏万之京》可资印证: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魏万比李颀晚一辈,正要从洛阳回长安,大抵也没什么要事。因此,李颀送他便只抓住如下几点来写:
  一、 稍稍遗憾。
  二、 作为长辈的赠言。
  三、 “这一回”的节令、地点。
  微霜渡河,意象新奇,暗示是在秋天的黄河南岸送别,其情略有苍凉。用字很讲究度。
  雁从西北来,人向西北去,故在离愁里觉得雁声不堪忍受。信手拈来,便染上浓浓情感。想象途中的索寞,特感遗憾。
  继续凝想魏万归途,过函谷关、潼关而抵达长安城,凭”催寒”“向晚”四字注入特殊情味:一年容易又秋霜,一天容易又昏黄啊!有这几字,下面两句赠语才不至突兀。
  细嚼那赠语,似有过来人自悔的味道。
  但这一首还不是李颀最出色的送别诗。他最拿手的是描述人物,可谓形神兼备。且看其《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章甫性格豪迈旷达而耿介。李颀对他的敬慕之情溢于言表。这首送别诗实在只能是在”这一回”送给”这一个”。
  开头几句情调悠闲,把握住陈章甫求隐的心思:归途上将有滋有味地欣赏初夏风光。
  上声韵几句写陈豪雄耿介一面,一句总提,一句外貌,一句素养,合起来形成一种不凡的表现:不肯低头在草莽。--陈在吏部考试及格,吏部以他未登记户籍为由不予录用。陈力争而终使吏部破例任用。
  但陈之力争只为讨个公道,他决不是”禄蠹”。押”豪”韵字写他的豪宕不羁和孤高远志,特别神采飞扬。
  转用入声韵,写遭阻滞的沉重心情。借一点天气的变化,诉两人共同的失意。
  最后两句戛然而止,不肯凑足四句,很能传达当时的情景:作者估计对方可能觉得这问题扫兴,而他又觉得现在即使扫兴也得提请对方注意,因此便说得有点藏头露尾,似乎话音也低了八度。仔细体味,可以隐隐感到作者的弦外之音:”故林”如不适意,大可再来。这话不想直说,便用这种突然斩截的方式留下空间让对方回味。
  描述人物的本领,是中华古代发达的传记文学哺育出来的。中华素重文化承传。文化承传有赖历史记载。中华史书以史传文为骨架记述历史,实在是最好的方法。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演绎的。受不同利益驱动的人,对人生价值有不同观念的人,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和信念的人,文化修养不同的人……形成了规定历史前进方向的”合力”。万里长城两千年不倒,必有一个合力在支撑。史传文对于这种合力的完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读史传文,得到的是和历史人物产生相同生命体验的氛围。直接从人物的成败得失中自己去汲取民族文化精神,比听讲干巴巴的”历史规律”自然会有效得多。而从中积累描述人物的经验,那也是一种很好的副产品。
  李颀更为人熟知的诗是《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诗站在一个征人的角度诉说战争的苦难:白天整日奔波劳碌;刁斗声、琵琶声只让人感到环境之恶劣、遭遇之可悲,所宿营的荒寒原野连本地人都受不了,朝廷似乎已立心要这些人死在边疆(玉门被遮故事发生在汉武帝时:一支兵堵在玉门关,凡从前线退下来的格杀勿论。唐玄宗时没这样的事,但作者感到有这种心思)。而再想想这死有什么价值,却只是赢得了葡萄能种在中原!全诗表达十分委婉,而正是这委婉让读者感到征人身受的长期压抑:如俗话所形容的,都弄得没了脾气了。
  显然,这是一首反战诗。
  对于这样的诗,我以为不必从立场是否正确去评价。唐代曾有过这样的事:对于朝廷的重大决策,诗人可以自由发表另一种声音。这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李颀生活的时代歌舞升平,他的音乐鉴赏能力很高,所以有三首写到音乐家演奏的诗也很著名。且读《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茫茫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槭槭。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续胡儿恋母声。川为净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这诗精彩处在于写出音乐之动人。精确地说,这不是写出,而是创设条件让人悟出。
  《胡笳弄》的内容是蔡文姬的故事。蔡文姬被掳北去,嫁人生子,后来归汉,母子生离有如死别的哀痛成了该曲的主旋律。李颀紧紧把握住这主旋律,有时正面描述,有时侧面烘托,有时写曲调本身的意境,有时写与此曲调意境可以相通的意象,终于把曲调的低昂迟速的变化写得让读者能用自己的经验补充得如亲聆演奏。
  友好诤言
  第十六讲评李颀一首七律诗、三首歌行,皆篇幅较长、脍炙人口名作,福智兄采用另一付笔墨,于简练传达诗意中,作画龙点睛式点评,看似闲闲道来,却笔笔点中要害。如评《送魏万之京》,寥寥几笔,既理清了诗思脉络,帮助读者弄清诗情曲折、诗意所指(包括言外之意);又点出意象新奇、修辞妙处。《送陈章甫》结合声韵转换,指出诗人用史笔诗情、形神兼备所描述的”这一个”和特殊情景下送别的”这一回”。《听董大弹胡笳……》,诗人将董的音乐语言(胡笳声),借助知音者的感觉、想象,用诗的艺术语言淋漓尽致地再表达。福智兄又根据自己对该诗的透彻掌握,极扼要地点出诗人用哪些成功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董大该曲的”主旋律”。三首诗,三种不同的点评方法,不肯拾人牙慧,避免熟套,只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具见述评者的眼力与功底。
  C住进唐诗里——浅读唐诗三百首
  闷不住,抱了大堆的古籍善本来啃,于夜阑人静之时,最能入心。
  如此闷头猛啃几日,竟然感觉脑袋清亮起来,仿佛开了一扇天窗,能看见淡月疏云,能闻九天凤鸣。自觉思想进益如同雨后春笋一样蹭蹭往上长了。肤浅粗陋若我,也可从经典之中拾得珠贝几枚,实在是值得感恩的事。
  虽然自知生性愚钝,天资迟滞,幸好不是弱智、聋子、哑子之类。还可以陶然怡然的感悟点滴,聆听尘音,歌唱生活。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唐诗三百首,篇篇为情愁”。虽然有点夸张,但粗读之,也对那些缠绵哀婉的诗句所感染。
  唐诗里多的是,清澈如历的声色光影,凄绝哀婉的柔情别意,铿锵振奋的金革铁马......
  住进唐诗里,住进逍遥的世外桃源,住进闲淡的茅檐竹篱,住进荒凉的大漠孤烟,住进苦寒的塞外飞雪,住进幽囚的珠帘翠幕。
  难道,辉煌灿烂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独独厚了一个唐朝?抑或整个中华文明的精华,皆浓缩于唐朝的画卷中?不然为什么独独唐诗中有那么多的逍遥者,思想客,离别人,战死骨,望夫崖?
  灯下倦读时,就怔怔的发呆,幻想有一间藏书阁,要在书橱中放满唐诗,《全唐诗》《唐诗选集》《五言诗》《七言诗》《李太白全集》《王维》......
  沉醉于此,触手可得,那一排排厚重的书脊,闪闪发光的烫金字映亮了人的双眸。住在此中之人,如同一个隐者,原来所谓的隐逸是隐入自己钟爱的文字中。
  住进唐诗里,也会有一份儿唐诗的缠绵悱恻,于是唐诗不再是一首诗,而是一种鸿雁兰舟的情意,那深切的情意如一抹纤云弄巧,柔柔的缠绕住心儿。沧海桑田,巫山云雨,深挚不改的锦瑟可肯再弹一曲。
  爱上唐诗,其实是爱上一个蹙眉凝眸的女子,似黛玉般幽泣于潇湘竹下;爱上唐诗,也是爱上一个至真至诚的男子,似宽广而博大的大海。
  嫁给唐诗,是嫁给了一种精神,一脉气魄,甘心情愿感染她的气息,如痴如醉的吮吸如兰似馨的气息,直到彼此交融,难舍难分。若担心凡俗的丑恶玷污了那至纯至美的境界,那么,即使不配做唐诗溪畔的一株绿柳,也成为唐诗园中一丛谦卑的青苔吧。待浣纱归来,石井台阶,茵茵翠润,溪水濯足......
  最幸福的莫过于死于唐诗,但愿陨后可化为一瓣落花,漂于唐诗的清流中,葬于唐诗的酥泥中。死,是最后最美的一个永恒的诗意,轻轻的来,悄悄的去。明月里的相思,阁楼中的遥望,都定格成最后一抹诗意。归去,是最终的永恒,是不灭的唐诗,是最美的诗意。
  唐诗涅磐,凤凰重生,雏凤声请扬九霄,唐诗又让人死而复生,试问谁与唐诗携手后还忍死去呢?是唐诗唤醒了沉睡的心灵,是唐诗张开了微阖的双眸,是唐诗把胭脂抹上粉腮,是唐诗让纤腰舞于掌上,是唐诗用一声惊雷让失聪者憾然一惊,是唐诗让失明者眼前柳绿桃红,是唐诗让世界充满意义。
  唐诗的深意是厚重而纯朴的。而被粗浅的人读得似乎浮泛了,但也只能如此了,因为只是浅读低吟,而唐诗的深意是永远也读不尽,品不完的。
  B

六年级下学期 语文阅读理解 《浓浓枣花情》答案?

《次北固山下》赏析
陈丽蓉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背景介绍: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景云三年进士及第,开无初为荥阳主簿。参加过《群书四录》的编校,后任洛阳尉,其后不知所终。其诗当时很负盛名,曾往来于吴楚间。《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次北固山下》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名句点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抓住海上日出的瞬息变化和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虽然是在腊月里,江南却春意盎然,诗人先顿后挫,用“生”入文,把大自然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由此可见诗人炼字功夫之深,把夜和日在旧和新之间的互相依存生动地表达出来,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诗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诗人很注意炼字炼句,“入旧年”、“生残夜”等用字准确精练,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动人的景色。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文解释】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词语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戟(兵器)。
销:锈蚀。
前朝:以前的年代。
周郎:吴国的年青将领周瑜。
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来。
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
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平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得灵便而贴切。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词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即丙辰年的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借用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似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点评〗
这首诗前两行为写景,一行写小雨,一行写草色。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后两行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舒雅之情。
【欣赏】
此帧用写意的笔法,以纯熟的技巧,简练地画出了小鸟在柳枝上嬉戏的生动情景,柳杆着淡墨,鸟则施以淡墨,四只小鸟神态各具,跃然纸上。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迹不详。李白青壮年时家境富裕,轻财好施。
〖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注释〗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结构〗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特色〗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链接〗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写观后感诗句的有哪些诗句

要看你是写哪方面的读后感 因文章主题而定 这里有一些诗句 看能不能帮到你:
1【观沧海】(曹操·东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反映作者博大襟怀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或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6【龟虽寿】(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情感(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年老而壮志犹存)√
7【过故人庄】(孟浩然·唐)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写出了禅院幽静的环境,以及这幽景给人生的启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把明月人格化,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10【夜雨寄北】(李商隐·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
√11【泊秦淮】(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抨击统治者沉湎酒色,不理朝政,表现诗人忧患意识)
12【浣溪沙】(晏殊·宋)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
13【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宋)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4【如梦令】(李清照·南宋)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5【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借景喻理,说明只有思想永远活跃,接受种种不同新思想、新知识,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表现作者这种哲理性思考(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二.七年级下册(11首)
(一)课内古代诗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
19【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20【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1【逢入京使】(岑参·唐)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23【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24【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 青山独归远。
25【约客】(赵师秀·南宋)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表现诗人因友人失约而无聊寂寞的心情)
26【论诗】(赵翼·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学经典,均有独领风骚的一代宗师。常用来赞美人才辈出,也用来表示一代新人过去,又有一代新人出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诗句
三.八年级上册(17)
(一)课内古诗 7
√27【望 岳】(杜甫)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要不畏艰险地去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地雄奇境界)
√28【春 望】(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忧国之情凄凄和思家之心切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因忧愁而日益衰老)
29【石 壕 吏】(杜甫)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对比“吏”与“妇”尖锐矛盾)
√30【归园田居 (其三)】(陶渊明·东晋)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艰辛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愿望\志向
√31【使至塞上】(王维·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塞上风光(绘沙漠雄奇壮美景色)
√32【渡荆门送别】(李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
√33【登岳阳楼】(其一)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二)课外古诗词
34【长 歌 行】(汉乐府)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点明主旨,提醒人们及时努力,珍惜少壮时代)
35【野 望】(王绩·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
36【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唐)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情景交融,宣泄强烈的思乡之情)
√3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的壮阔之美)
√38【黄 鹤 楼】(崔颢·唐)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极写黄鹤楼远处景致之美)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游子的悲苦心情
39【送 友 人】(李白)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依依惜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0【秋 词】(刘禹锡· 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表现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41【鲁山山行】(梅尧臣·北宋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42【浣 溪 沙】(苏轼·北宋)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抒发感慨,表现作者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 虽人老但要保持年轻人的心态多做些事充实自己的人生。后人从中引申出失败之后不要灰心,尚可卷土重来以及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有所作为珍惜现在的时光,及时行动,有所作为的积极精神
4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表述诗人的志向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或:直接表现其爱国思想情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由虚入实,饱含慷慨悲壮之情,将梦境和现实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或:表现老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
四.八年级下册(20首)
(一)课内部分
4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5【赤壁】(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46【过零丁洋】(文天祥·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47【水调歌头】(苏轼)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9【饮酒】
陶渊明(东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50【行路难】李白(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现诗人坚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是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5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5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以春花喻冬雪)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诗人送别友人后依依不舍和无限怅惘之情
53【己亥杂诗】龚自珍(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写落花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二)课外部分
54【赠从弟】(刘桢·汉)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5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7【终南别业】 (王维·唐)(新)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58【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59【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60【无题】(李商隐·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赞美老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61【相见欢】(李煜·五代南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63【苏幕遮】(范仲淹)(新)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五.九年级上册(15首)
(一)课内古诗词5首
64【望江南】(温庭筠·宋)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65【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北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戍边战士忧国思乡)

66【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发自己卫国的雄心壮志)
67 【武陵春】(李清照·南宋)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绪,化抽象为具体)
68【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描写抗金军队军容声威、阅兵练武场面)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渴望恢复中原、建立功名)
(二)课外古诗词10首
69【观刈麦】(白居易·唐)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艰辛)。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极度辛苦而又企盼延长干活时间的矛盾心理)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70【月夜】(刘方平·唐)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71【商山早行】(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72【卜算子·咏梅】(陆游)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73【破阵子】(晏殊·宋)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74【浣溪沙】(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75【醉花阴】(李清照)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惜花自怜的图画,景中有情)
7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77【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六.九年级下册(12首)
(一)课内古诗
79【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80【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二)课外古诗词
81【从军行】(杨炯·唐)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82【月下独酌】(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83【羌村三首】
(杜甫)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84【登楼】(杜甫)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85【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对胜利充满期待)

★86【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87【望月有感】(白居易)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以雁、蓬自比,揭示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勾勒出五地望月共生乡愁的图景,含不尽情思于望月之中)
88【雁门太守行】(李贺·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89【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宋)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90【别云间】(夏完淳·明)
还需要吗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文似看山喜不平
通首不怨言,怨在言外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建议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唐音癸签》: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
虽云矫其流弊,然持情亦巧矣。
《诗薮》: 俊爽若牧之,藻绮若庭筠,精深若义山,整密若丁卯,皆晚唐铮铮者。 其才则许不如
李,李不如温,温不如杜。今人于唐,专论格不论才;于近,则专论才不论格,皆中无定见而任耳之过
也。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
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牡之专事华
藻,此其优劣耳。
《岁寒堂诗话》:杜牧之云:“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意非不佳,然而词意浅露,
略无余蕴。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尽则又浅露也。后来诗人能道得人心中事者少尔,尚何无余蕴
之责哉!
《升庵诗话》:杜牧尝讥元、白云:“淫词亵语,入人肌肤,吾恨不在位,不得以法治之。而牧之
诗淫亵者与元、白等耳,岂所谓睫在眼前犹不见乎?
《艺苑卮言》:杜紫微掊击元、白,不减霜台之笔,至赋《杜秋》诗,乃全法其遗响,何也?其咏
物如“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亦可观。
《围炉诗话》: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然《杜秋》诗至“我昨金陵过,闻之为嘘唏”,
诗意已足。以后引夏姬、西子等,则十纸难竟。又有指何而为捉等,是岂雅人深致?不及《琵琶行》多
矣。其七言律亦极有佳致。

下面这个短文的读后感,100字。有时会写啊?急急急!!!谢谢了!

浓浓枣花情 ①提起甘甜绵润的红枣,无人不知晓。但枣花的知名度,似乎就小了一些,这不会是花朵太小的原因吧。 ②其实,没有花儿,哪有果儿。六七十年代,老家的枣树,漫山遍野,西峰山小枣,中外驰名。枣树到底有多少棵,谁也数不清。 ③每年在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竞相争奇斗艳之后,娇小的枣花,悄悄地露出头来。色米黄,花骨朵很小,简直都不像花,就像粘在叶梗上一小撮儿、一小撮儿的米粒儿,透着饱满,说她是金色小花,也不为过。如果把枝叶比作一小块布,那布上印的就是一朵紧挨一朵的小碎花,极富层次感。小姑娘要是用这样的布做一件小袄,或是一件小裙子,那可真是漂亮极了。当微风吹来,一串串的小黄花,摇摇摆摆,从密密麻麻的叶丛中,挤出来,躲进去,真是“金盏满树,香染满枝。” ④提到香,那可不是一般的香。不是清香,也不是芳香,是陈香,是浓香,蜜啥味儿她啥味儿。这种香似乎很粘,能粘在鼻子上。可谓“浓浓枣花香,沁人心脾长”。人的傻鼻子都禁不住这样的诱惑,蜜蜂的尖鼻子就更别提了。几里、十几里、几十里,翻山越岭,一群一群慕名而来,到盛开的花乡争风吃醋。 ⑤枣花蜜极富营养价值,含什么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这里不加讨论。可提的是,它的香醇、味厚、质好。枣花蜜很沉,盛一斤酒的瓶子,装蜜,是两斤酒的分量,压手的感觉很刺激。 ⑥蜂蜜,眼下太多了,超市上琳琅满目,腻得都不正眼看它。可四十年前,谁敢吹这大话。我十岁之前,不怕笑话,没大口大口地喝过蜂蜜,没那条件,哪儿吃去?当年还得感谢枣花。记得,实在馋了,就盼着枣花盛开的时候,掰一把圪针,放进火柴盒儿,到枣树下和蜜蜂抢蜜吃。拽一杈花最多的枝子,用圪针尖儿一点一点往嘴里挑,蜜太少,半天也甜不满舌头。后来学一招,把舌头伸出来,牙咬着,等抹上百八十次,再把抹着蜜的舌头缩回去,这才略微感觉有点甜的味道。如果舌头在嘴里,不够唾沫吃的。有一次,那真正是饱吃一顿。不知哪年,生产队时兴养蜂,几个小孩子偷偷摸到养蜂场,趁大人戴着蜂帽看蜂时,几个人呼啦趴在蜂桶上,把桶底积存的蜜用手指刮得精光,那才算真正知道蜂蜜是什么味道。先是甘甜,后微辣,真值了,太爽了。 ⑦枣花为什么香得那么浓,香得那么远,就是含的蜜太多。特别是雨过天晴,那蜜都快流出来了。一朵花儿就是一个蜜疙瘩,太阳一晒,香气四溢,香得蜜蜂都没有喘息的工夫。枣花的浓香,准确地说,就是蜜散发的味道。蜜由花生,浓香才回味无穷;枣花追求的是厚重,所以,别看花小,但内存大,如没有受伤,每一朵花都一定要结果,从不开谎花,这就是小小枣花的风格和气质。
枣花精神哲山夏收前夕回到乡下,在枣林歇息,无意之中竟注目到树上那小小枣花。这一朵朵似黄似绿的枣花,星星点点,密密麻麻,已在树叶间绽开,仿佛为葱绿的枣树披上了一层层淡淡的网纱。枣花,论个头,论姿色,和做为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竟是那么的不显眼,在阜平这久负盛名的大枣之乡是再普通不过了。它没有石榴花、杏花那种鲜艳夺目的色泽;也没有梨花,桃花那泌人肺腑的芳香;它不拥有观赏花那婀娜多姿的神态,即使在经济林类的花族中也榜上无名!然而,这朵朵枣花,却无声无息经历着各种自然灾害赋于的磨炼,兢兢业业汲取大地和阳光的精华,孕充出一颗颗玛瑙般的果实,奉献给人类一种实实在在的甘甜。啊!不图名利,朴实无华,一生无怨,甘于奉献,这不正是枣花精神吗?
本文标题: 读后感(下面这个短文的读后感 100字 有时会写啊 急急急 谢谢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119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白洋淀纪事读后感300(白洋淀纪事读后感)普通话与教师口语艺术读后感(学习教师口语有什么收获500-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