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子丰子恺读后感(吃瓜子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发布时间: 2024-02-01 22:55: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吃瓜子,丰子恺,感受《吃瓜子》丰子恺读后感,400字~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他以“漫画”知名于世人,同时在散文写作上也有较高的...

吃瓜子丰子恺读后感(吃瓜子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吃瓜子 丰子恺 感受

《吃瓜子》丰子恺读后感,400字~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他以“漫画”知名于世人,同时在散文写作上也有较高的造诣。像丰子恺老先生那样既精于绘画,又善于写作的人毕竟不多,因而对其印象颇生,尤其是他的散文《吃瓜子》。几经阅读,竟也渐渐吃出些味儿来。 早在初中时,就读过丰子恺先生的《吃瓜子》,当时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感想,唯一的感觉就是文字较为明白朴实,没有华丽的修饰和隐晦难懂的语句。几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这篇《吃瓜子》的时候,感觉又不同了。透过这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一些内在的东西,发现了以前未察觉的内容···· 《吃瓜子》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中国人人人都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可为什么偏偏是这三种而不是其他的呢?我猜想大约是“熟能生巧”吧:用的多了,吃的多了,自然熟练了。既然在这一方面是能手,称其为“博士”当然也不足为过了!对于“拿筷子博士”和“吹煤头纸博士”是毋庸置疑的:一日三餐,都要用筷子;生火做饭,自然也少不了“煤头纸”。然而对于“吃瓜子博士”这一项却颇有疑问:一来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太平,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哪有如此的闲情雅致来吃瓜子?二来中国经济凋敝,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还都未解决,又哪来的的条件吃瓜子?抑或是中国人天生就是“乐天派”,即使是在如此这般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也照样能够翘着二郎腿,一边闲聊一边看大戏,一边吃瓜子,以至于吃出个“博士”来?! 中国人“吃瓜子”的历史想必是悠久的了,虽然目前还无法考证,但仅凭男女老少都深谙于“吃瓜子”这一技能和“我对瓜子吃而复戒,戒而复吃”这两项,便可知道这吃瓜子大约是从老祖宗那儿遗传下来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瓜子产业能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就这么一种“吃不厌,吃不饱,要剥壳”的食品,却魅力十足,甚至于“我”常因不会吃而深感惭愧。直到一次赴横滨的轮船上,总算在日本人面前挽回了一点自尊心!看到同船日本人如此拙劣的表演,“我”不禁沾沾自喜。这又使我想起曾见过的一篇文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得不遣回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就在大连码头等船的这一会儿,一位日本女教师还在教五六个坐在行李箱上的日本小孩学课文!就在中国人沉迷于吃瓜子,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消磨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时,日本人却争分夺秒的和时间赛跑。于是,这样一个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小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原因,便不得而知了。由此,也可以知道,“吃瓜子博士”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美国人了! 中国人爱吃的瓜子,无异于宝贵的时间,当逝去的时间如瓜子壳般满地时,人的一生便在“格、呸”“的的”声中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而整个中国的未来如何,就在于“吃瓜子”的人是否有醒悟的一天……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1

再读《丰子恺散文集》,心中不自觉笼上了一层悲哀,来得如此无奈。隐隐约约中,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些无法挽回的岁月,清楚地罗列在眼前。想抓住,却已飘远了。那一刻,才发现自己不复是黄金时代的人了。

尤其偏爱丰老的《送阿宝出黄金时代》,记得他曾在文中说道:“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这确是一种悲哀!当我提笔写下这些文字时,便是明白了这道理。于是我开始回忆我的黄金时代,却发现无畏可爱的岁月仿佛早已离我而去。或许是我早忘了那样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可这竟是多么荒唐的事!不知不觉的几年以来,天真、无邪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为重的思考。这没什么不好。知识与那黄金时代相比,少了心中的畅快,少了自己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个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说出这番话时,便已与黄金时代划了一道横。成长,你能否放慢脚步,让我感受黄金时代的余温?

有一丝恐惧,腐住了每一根神经。我有些担心。“眼看见儿时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孩童时代的我们只知成长如何是好,充满羡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于冲破时间的牢笼,奔向下一个目的地。那一刻,我们永远也不会明白成长的“代价”。或许“绵羊”并不是所有人的选择,但或多或少,我们丢弃黄金时代的奔放与热情。或多或少,带上了世俗的气息来应和这个世界。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种压抑!无奈,只因我不再是黄金时代的人儿了,要学会“生存”。我避不开,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脚步,让我在黄金时代的在最后末端沾回一些过往的气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时刻,也不至于做一只“绵羊”。

刹那间,仿佛觉得人生像是一场分段的冒险赛,时间像是那只计时的秒表。黄金时代,是这场游戏的开始。因为你不懂游戏规则,所以犯了错也不会受到惩罚。只是此刻,我已具备了初学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个阶段。我必须学会谨慎、小心,却步是屈服、妥协。

出黄金时代,意味着另一个新的开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恋过往的美好罢了。让我们的黄金时代被烙在心底吧。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2

最早听到丰子恺这个名字还是在初中的时候,老师拿了一幅他的漫画给我们看,画的什么现在不记得了,但还记得确实很幽默。所以在图书馆看见这个名字就毫不犹豫的借下来了,虽然我明白自己不是很爱看散文。印象中的散文就是描写各种各样的景色,高中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散文,我已经尽量在写景色了,可老师还是觉得写景色的篇幅太少,一直对只是写景的文章比较“敬畏”。可晚上回宿舍看了几篇以后才知道,原来散文可以这么有趣!

每一篇文章的出发点都是那么的“小”,而由每件小事引发的感想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或是每个人都会有共鸣的。这样的小事有很多,比如说朋友没有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太太搬东西,家里的花猫、养过的大白鹅、有凹陷的椅子甚至是几枝扁豆杆都可以写进文章里,那都是人们平日里都能见到的东西,很平常,可在丰子恺的眼里他们似乎都有了存在的意义,有了优缺点或是与社会上的某些现象有关。而有的东西,你只要仔细的观察了,都会发现他有趣的地方。吃瓜子也可以写出很长篇幅的文章来,我倒是从上面学到了一种新的吃法,不过还没尝试过呢!

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写的关于儿女们的文章。他觉得大人们的生活和孩子们“天真、健全、活跃”的生活比起来是“变态的,病的,残疾的”,“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时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的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所斫丧,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字里行间都能看到他对孩子们的爱,有趣的是描写夏天他们父子们吃西瓜的场景,每个孩子吃西瓜时的满足感表现的都不一样最小的孩子是笑嘻嘻摇摆着身子,一边嚼西瓜,一边发出像花猫偷食的时候发出的声音,引起了大一点的孩子的共鸣,于是他发表了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姐姐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然后又引发了更大的孩子们的散文、数学的兴味。想想这都是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孩啊,也只有爱他们的父母才能如此细致的观察他们。都说父爱深沉,其实也是很强烈的,只是一般的没有表现,而丰子恺在文章里舒缓的表达着强烈的父爱。

还有很多篇幅是用来祭奠缘缘堂的,那是丰子恺的住所,是他自己一点点设计、规划捡起来的,付诸了很多的心血,所以当知道那里被日本人炸了以后非常悲伤。缘缘堂在他的眼中完全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个性的人,春夏秋冬的各有一番风景,那样带着感情的描写让向来不爱看风景描写的我都认认真真的看下去了。还有丰子恺带着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逃难的经历,让我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是那么战战兢兢,他们路上也碰见了一些唯利是图、坑害别人的人,其实他们也就只是想活下去,每个人就算他坏也是有原因的,他坏也不可能是彻底、完完全全的坏。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是个一家之主,在那么动乱的年代肩负一家人的性命,要怎么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可能就是男人的责任吧,要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

我现在知道南方人过年真的和北方很不一样,一样的还是繁杂的过年程序,哪天该干哪些事都明明白白。不过现在每年过年都越过越没意思了,是因为我们长大了还是因为那些传统就在我们长大的短短二十来年就消失殆尽了那么多?!

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把一本散文集每篇文章都看了,是佩服丰子恺还是佩服自己呢!呵呵,看完一整本书就是有满足感。看完散文集让我觉得生活更加有趣了,就像他描写了一只鹅,甚至让我有了自己也养上一只的冲动。看完书,有时不经意的想到一两个小细节,也会微微一笑。看来散文这东西和谈恋爱一样,也能留下美好的回忆!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3

今天早上我看了《给我的孩子们》这篇文章,它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认为丰子恺老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他对孩子的心理刻画得十分传神,也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词进行了一些加工。而这一切又是真情实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有时会伤感,有时会捧腹,有时又会联想翩翩。

有一段话,让我的眼睛渐渐模糊了――“软儿!你常常耍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去,而有一次,我甚至打了你,看你嚎哭的样子,我竟不安慰,还大声说‘这就是你的下场!’我现在痛苦极了,后悔自己为什么那么无情。可后悔有什么用呢?我只能十分真诚地对你说:‘软儿,原谅我吧!我错了,我应该平下心给你讲对与错,不该那么粗鲁,当时,你也还是个小孩,什么事也不懂。’”,他用自己真诚的一颗心,期望去弥补往时的错失,也对自己的鲁莽后悔莫及,多么负责任的父亲啊!也许软儿已不记得这件早在十几年前的事了,可他还是向我们描述出来,如同对待一件大事,郑重地进行道歉,丰老先生这样率真的个性令我深思。有的话又让我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瞻瞻,你最纯真可爱,我每次剃了头,你都疑心我变成了和尚,好几时都不让我抱。最好玩的是,今年夏季,你发现我的腋上长满了毛,又以为我是黄鼠狼,忽然挣脱了我的怀抱,好久都不理我”,那么可爱啊!都说,童年是天真的,是啊!我们的心里充满了莫多的问号,大人们却非常死板,总也不能理解我们的内心想法,总拿我们说的话不当回事,或者应付两句就完事。不像我们小孩,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热情和好奇,我们的世界总是那样的美丽、纯真,怪不得丰老先生会这么羡慕我们的童真。

童年就应该自然地过,不能做作,要真实,因为它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有一段天真无邪的童年。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4

“宇宙间人的生灭,犹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大波小波,无非海的变幻,无不归元于海,世间一切现象,皆是宇宙的大生命的显示。”

掩卷沉思,轻轻用手抚摩着书页。丰子恺先生的《阿难》,一字一词,一句一段,都让人放下尘世一切,静静地自然地明净地品读。文章记载的是丰先生的妻子当年不幸小产。半夜里,这个来得太早的小生灵刚刚来到人间,又在一秒间重回到生命的故乡——在一瞬间的跳动后悄悄地死去。对于这样的人间哀痛,作为父亲的丰子恺能够淡然地加以描绘,不为孩子的死而哀伤,反而是以一颗包容的心,从宇宙万物的倏现倏灭中释然心中痛楚,平静赞叹只有一跳的一生的天真和聪慧,为孩子不受丝毫尘世苦难而感到由衷的欣慰。这其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丰先生一颗十分朴素,非常真诚的心。

我虽然无缘亲眼见到丰先生,但脑子里却浮现出一个如此模糊而又清晰的形象:雍容恬静的相貌,一团和气的风度,无论在人生的海洋中遇到什么风浪,他也总是欣然微笑,在浪花飞溅中,没有忧虑没有怨言,只有他的本色依旧。

巴金形容他是个“与世无争,无所不爱的人,有着一颗纯洁无污垢的孩子的心”。他的作品就像他的人品一般,朴素而真诚。在他的《大帐簿》里,他细细地写尽人生旅程中的无数疑惑与悲哀,最后他仍然纯朴地希望宇宙间有一本大帐簿,事无大小轻重、来历都一一记录在案,以此解除困惑。《学画回忆》则像放电影般重现出幼年子恺学习画画的趣事,他将那些孩童可爱真挚又逗趣的微妙心理都一一细致地加以描摹,真真切切,没有《秋》里的超脱淡然,只求在死的灵光中度送生命,都表现出他的朴素而真诚的文风。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描写,还是对生命的沉思,都渗露出他的真,他的朴,能让读者随之进行一次生命之旅,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灵魂的洗礼。

他,就如滔滔长江流水边的一个辛勤的摆渡人,用他质朴的笔作长篙,以他的真诚纯洁,为被生活所迷的失望的旅人,撑出一片天空。他让旅客的心由喧嚣归于平静,由消沉而重燃对彼岸阳光的希望。

仰望着蓝天白云,我不禁自问,什么时候,我们世界才可少些欺诈,少些执着,多些自然与淡泊。正如丰子恺先生作品中所希冀的一样。

沏一壶茶,暂时超脱尘世;品一品丰子恺先生的作品,是安适的,是营养的,是静谧的。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5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我觉得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犹之时间艺术的音乐比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只有过去与未来在渺茫之中不绝地相追逐而已。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

于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而退在后面,或高呼:“勿要轧,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ck)也说“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6

时值新春二月,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正是最难将息的时候。

日前的天气本还是好好的,想不到早上起床之后抬眼望外,发觉整个天空都是灰蒙蒙的,更因气温低下而感觉稍许寒冷之意。天空中乌云密布,显得阴暗异常,丝丝的冷风中更传递着风雨欲来的讯息,这样的天气凭空让人心态情绪上感到些压抑和消沉。然而事实上,确是人心的多变更胜于天气的。

傍晚时分天空阴暗得愈发厉害,直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次的滴落和湿润了大地为止,这当算得上是立春之后的第一场春雨。但当暮色四合之后,窗外的景色渐渐的淹没于夜色之中终于不见,只有远方的`霓虹灯的灯光透过层层的细雨而遥远的传过来。雨声淅沥,连绵不绝,暗合着这冬去春来的夜晚,心绪更加感到彷徨。刚刚从家里出来有十天,难道又想家了吗?虽是自己的心事,自己却未必就说得清楚。正赶上今天还是我的生日,心情上更加是欲言又止。而对于我的生日,我想哪怕全天下的人都不记得,甚至连我自己都不记得的,但想家中的母亲却一定会记得的。而事实上我的生日又何尝不是老妈的受难日呢。但很遗憾的是日间一直都没能来得及给家里打个电话问安一下,感到有些惭愧。

满怀无着无落的心绪或者感觉,翻开日前带来的那本书《现代闲情小品》,读到丰子恺的那篇散文《春》之后,移情于物来遣怀的竟有所感。而加之连日来我又感冒复发,持续服药使得满嘴终日感觉苦涩,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以为借用别人的感受来排解自身的烦绪,那却也是未为不可的事情。

“春的景象,只有乍寒、乍暖、忽晴、忽雨是实际而明确的。此外虽有春的美景,但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但当看到这段文字之时,感觉有些微妙,因我日前还曾发短信给距近的好友说来日择个好天气一起去爬山游玩呢,郊外踏青寻春却也是潜在的目的。

“春所带来的美,少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诗人词客似乎也承认这一点,春寒、春困、春愁、春怨,不是诗词中的常谈么?不但现在如此,就是再过个把月,到了清明时节,也不见得一定春光明媚,令人极乐。倘又是落雨,路上的行人将要“断魂”呢。可知春徒美其名,在实际生活上是很不愉快的。”而这段对春的描述更让人苟同,春风化雨竟多愁,且不说诗人词客,单说凡夫俗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实际,一年中最愉快的时节,是从暮春开始的。就气候上说,暮春以前虽然大体逐渐由寒向暖,但变化多端,始终是乍寒乍暖,最难将息的时候。到了暮春,方才冬天的影响完全消灭,而一路向暖。”丰子恺的这段文字的理性认知,更加让我感到五体投地。想到乍暖还寒的初春,景象固然是一派生机勃发,但风雨不定气温多变,却也正是古人词句里说的是最难降息的时候。所以说暮春才是最美好最愉快的时节。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事实是的确如此。侧耳倾听着窗外的雨声,依然淅淅沥沥的错落有致的富于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的诗句意境是无比美妙的,然而实际上若拿到现实情境里来映照,我们或都会感到失望的,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遭逢际遇并不总是那么富有“诗意”的。想及到日间午后因为天寒,而蜷缩到屋内一隅不愿再动,再反观诗人词家那些淡雅恬静的诗句,我们或也会感到哑然失笑的吧。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7

读了《给我的孩子们》感触很深。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经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现在我清楚的知道自己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所走的是一条充满青春气息的绿色通道。做老师很美丽,领着一群像小鸟一样的小朋友飞来飞去;做老师很神气,说上一句话小朋友就听的很认真;做老师很神奇,让小朋友的烦恼变成了乐趣;做老师是那么的神圣,放飞了希望,画出了美丽的彩虹!

尊重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让爱体现在平凡中。没有爱就没有正确的教育,只有爱孩子,才能真正地理解孩子,体谅孩子,更有效地教育孩子。爱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敲响“平等”的大门,形成和谐、平等的关系,创造孩子的一块自由“领土”,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使教师与孩子能成为真正的朋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注意观察孩子们的需要,碰到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就像慈母一样,尤其是年龄越小的幼儿,更需要得到成人的爱抚。在学期初,由于孩子们刚离开家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免不了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甚至会出现哭闹,不愿意上学的现象。

俗话说:世间上的爱有许多种,有师生之间、亲子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等的爱,但是老师的爱是一种含有友情又高于友情,含有父母般的慈爱又高于这种慈爱的爱,老师的爱是深沉的、理智的、真挚的,是面向全体幼儿的爱。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孩子都是爸爸妈妈的宝贝,可是他们的调皮是在让我头疼。

但是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不能因为他们还小就迁就他们,顺从他们,要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做,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里,学会去关心,去帮助。我们不能把自己永远的摆在教师的位置上,我们要有一颗爱心走进孩子中去,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和他们说说心里话,听听孩子的心声,和他们同快乐,这样孩子就会亲近我们,把我们当朋友。孩子是需要鼓励的,无论他们做了多么小的一件事,我们都要去鼓励他,给他自信,他是最棒的,做这些不是因为要从孩子那里索取什么,是因为我们是他们的老师,这是我们的责任。

幼儿教师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我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爱奉献给了孩子,这就是不平凡……

丰子恺作品的读后感范文8

丰子恺有着佛家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他渴望人间充满温情,这从他的一篇随笔——《敬礼》中体现出来。文章写的是丰子恺在译稿时不小心压伤一只蚂蚁,它企图爬走,一步一瘸,终于倒下,绝望地挣扎。丰子恺感到很对不住它,但又不能把它送去医治,也不忍把它捻死,以解除痛苦,所以就不理睬它,继续译稿。后来,另一只蚂蚁来救助伤者,不惜劳苦,不惜冒险,丰子恺感到非常抱歉,非常惭愧。丰子恺忽然觉得这两只蚂蚁突然大起来,变得高不可仰了,而自己却变得向蚂蚁那么小,最后,他站起身来,对着这两只蚂蚁,行了一个敬礼。

这样藐小的动物,竟有这样深挚的友爱之情、这样慷慨的牺牲精神、这样伟大的互助精神,真使我大吃一惊!

当有人侵略了蜂巢或伤害了某些蜜蜂,许多蜜蜂竟不惜生命代价用叮咬来报仇,好像这是自己的职责、荣耀。然而,蜜蜂的刺是“一次性”的,叮完便会死去,就这样,无数只蜜蜂为此丧命,最后,人在草地上痛苦地挣扎,身旁是一位位蜜蜂烈士。

动物尚有这样的精神,人有时竟没有。我看过一则新闻:一名女子在露天银行取钱,一名男子持刀抢劫,女子不肯给钱,男子刺了女子一刀,拿钱离去。女子痛苦地挣扎,可一旁来来往往的行人竟无动于衷,还避而远之,没有人来送她去医院,好像怕被掺和进去似的。最后,女子因失血过多而死去。

动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也懂得体贴,懂得关爱,对人的关爱继而对动物、对世间的一切的关爱,我希望人世幸福快乐、没有冷酷!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300字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读后感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这本书我非常喜欢,因为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趣,读起来饶有趣味,而且书中还有丰子恺爷爷画的漫画呢!这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中我最喜欢《猫伯伯》一文,因为在这篇文章中丰子恺爷爷把这只称做“伯伯”的猫写的十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生龙活虎。
这篇文章讲了丰子恺爷爷家的猫伯伯非常得特殊和引人注意:它端端正正地坐在丰子恺爷爷女儿的稿纸上,身体仿佛一堆牛粪,正好装满了一张稿纸;当一名难得光临的贵客来丰子恺爷爷家做客时,它跳上矮桌,嗅嗅贵客的衣袖,丰子恺爷爷把抱它到地上后,它又爬上贵客的脊背,端端正正的坐在这位贵客的后颈上了!你说,这只猫调皮不?
《小学生丰子恺读本》中《猫伯伯》的前两篇文章也是写丰子恺爷爷家的猫,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你瞧:"日月眼"白象喜欢去和尚庙,"混血美女"阿咪喜欢跟人打交道,而这只猫伯伯呢最喜欢写作,它躺在稿纸上,好像一堆牛粪,刚好装满了一张稿纸。
我也好希望有一只小猫在我身边,陪我玩耍。可惜因为我的过敏体质,妈妈不允许我养猫,唉!
丰子恺爷爷写的其他文章我也很喜欢,希望你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中丰子恺爷爷写的文章,画的画。

丰子恺散文吃瓜子写读后感500字

丰子恺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散文家。他以“漫画”知名于世人,同时在散文写作上也有较高的造诣。像丰子恺老先生那样既精于绘画,又善于写作的人毕竟不多,因而对其印象颇生,尤其是他的散文《吃瓜子》。几经阅读,竟也渐渐吃出些味儿来。 早在初中时,就读过丰子恺先生的《吃瓜子》,当时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感想,唯一的感觉就是文字较为明白朴实,没有华丽的修饰和隐晦难懂的语句。几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再次翻开这篇《吃瓜子》的时候,感觉又不同了。透过这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一些内在的东西,发现了以前未察觉的内容···· 《吃瓜子》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提出:中国人人人都具有三种博士的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吃瓜子博士。可为什么偏偏是这三种而不是其他的呢?我猜想大约是“熟能生巧”吧:用的多了,吃的多了,自然熟练了。既然在这一方面是能手,称其为“博士”当然也不足为过了!对于“拿筷子博士”和“吹煤头纸博士”是毋庸置疑的:一日三餐,都要用筷子;生火做饭,自然也少不了“煤头纸”。然而对于“吃瓜子博士”这一项却颇有疑问:一来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太平,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哪有如此的闲情雅致来吃瓜子?二来中国经济凋敝,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还都未解决,又哪来的的条件吃瓜子?抑或是中国人天生就是“乐天派”,即使是在如此这般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也照样能够翘着二郎腿,一边闲聊一边看大戏,一边吃瓜子,以至于吃出个“博士”来?! 中国人“吃瓜子”的历史想必是悠久的了,虽然目前还无法考证,但仅凭男女老少都深谙于“吃瓜子”这一技能和“我对瓜子吃而复戒,戒而复吃”这两项,便可知道这吃瓜子大约是从老祖宗那儿遗传下来的。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瓜子产业能经久不衰的原因吧! 就这么一种“吃不厌,吃不饱,要剥壳”的食品,却魅力十足,甚至于“我”常因不会吃而深感惭愧。直到一次赴横滨的轮船上,总算在日本人面前挽回了一点自尊心!看到同船日本人如此拙劣的表演,“我”不禁沾沾自喜。这又使我想起曾见过的一篇文章: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不得不遣回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就在大连码头等船的这一会儿,一位日本女教师还在教五六个坐在行李箱上的日本小孩学课文!就在中国人沉迷于吃瓜子,将大把大把的时间消磨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时,日本人却争分夺秒的和时间赛跑。于是,这样一个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小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强国的原因,便不得而知了。由此,也可以知道,“吃瓜子博士”为什么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美国人了! 中国人爱吃的瓜子,无异于宝贵的时间,当逝去的时间如瓜子壳般满地时,人的一生便在“格、呸”“的的”声中被消灭得干干净净。而整个中国的未来如何,就在于“吃瓜子”的人是否有醒悟的一天……
满意望采纳O(∩_∩)O

丰子恺散文感悟3篇

  丰子恺散文感悟1

  这几日翻老一代文人的集子,不觉有种翻看老照片的感觉,那个年月战火硝烟缘别缘散,或是灯火昏黄胡琴咿哑,然而落在笔下,却是岁月沉淀下的一份淡泊。话语间总不动声色貌似闲散,无论是多么激烈的情感,抑或是数十载的光阴,终究不过如琥珀般凝固,泛出微黄的光来。不懂的人,嫌其无味;懂得的人,亦不过一声轻叹。

  如周作人写食,郁达夫谈秋,汪曾祺说戏,总是缓和而又平淡,偶有激越,却很快被平和的语言厚重的底色盖住,似乎这就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节奏。又或许诗是少年时候畅怀的,文是年老之后絮叨的。心境一变,世界亦不一样。庐下听雨,鬓已星星,人生开始滴滴答答,往事如云,也不免要罗嗦一些。

  到了丰子恺这里,人们就更要这么说了:唠叨。也还真是很唠叨,我想古往今来,也再也没有一个人,如他这般用扬扬数千字,描写一个人如何吃瓜子了。详细到每个动作都分解,且逐步分析一般人和小女人吃瓜子动作的不同,俨然一部文字的瓜子记录片。你还可以想像他坐在你面前,伸出三个手指,告诉你:中国有不为人知的三大国粹,一是用筷子,二是吹煤头纸,三是吃瓜子。

  看到这里难免一笑,但这位老人的可爱之处,也是在此。为了一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第二天就带着学生不远赶往扬州,去寻那瘦西湖上的二十四桥。虽终究不过“沟渠似的小河上的一爿小桥”,但这份“稚”与“真”,却已难找。

  最初知道丰子恺,是因他是叔同先生的弟子。后来叔同先生作了弘一法师,两人与佛教也终生有着不解之缘,这本集子的名字,也叫做《佛无灵》。丰子恺先生爱诗,也信禅,却不迂腐。听他怒斥那些吃佛教饭的人,倒也痛快:

  “信佛为求人生幸福,我绝不反对。但是,只求自己一人一家的幸福而不顾他人,我瞧他不起。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乐道,引为佛佑(抗战期中,靠念佛而得平安逃难者,时有所闻);受了些小损失就怨天尤人,叹“佛无灵”,真‘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据说后来丰子恺先生皈依佛教时,弘一法师为他取法名为“婴行”。““””期间,丰子恺遭受折磨,仍坚持作画以付先师所托,终成一部《护生画集》。这位法师婴行,倒真有着一份花和尚鲁智深的气度,和一颗如此的稚子之心。

  再回来说说丰先生的这本集子,说梦,谈诗,释禅,回忆与师傅的交往,聊聊家里的往事,细述对女儿的感情,琐碎的、淡然的、和缓的,拼凑的是一位老人的闲窗岁月。然闲散之间,可见一身风骨,一颗童心。年月已久,我们却仍可想像那新月如水下,一位可爱的老人,或行或吟,或喜或怒,在他的“缘缘堂”下,如何笑对往事烟云。

  其实相比散文,我更喜欢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国画的笔调、百态的人生,干净的构图,意境旷远,颇有古风。在他的笔下,世态炎凉、战事纷争、童真童趣、晨花夜月……无一不可入画,无一不成风景。

  寥寥数笔间,即是一个人生。

  丰子恺散文感悟2

  从前我于世人一样地确信“真”为真的,“梦”为假的,真伪的界限判然。现在这界限模糊起来,是我不辨两镜孰真孰假,亦不知此生梦耶真耶。从前我确信“真”为如实而合乎情理,“梦”为荒.唐而不合情理。现在适得其反:我觉得梦中常有切实而合乎情理的现象。而现世家庭,社会,国家,国际的事,大都荒.唐而不合理。我深感做人不及做梦的快适。从前我读陆放翁的诗:

  苦爱幽窗午梦长,

  此中与世暂相忘,

  华山处士如容见,

  不觅仙方觅睡方。

  曾笑他与世“暂”相忘,何足“苦爱”?但现在我苦爱他这首诗,觉得午梦不够,要做长夜之梦才好。假如觅得到睡方,我极愿重量地吞服一剂,从此悠游于梦境中,永远不到真实的世间来了。

  ……梦与真的历时长短,拿音乐来比方,不过像三十二分音符对全音符,久暂虽异,但同在“时间”的旋律中消失过去,岂有永远不休止的音符?每天朝晨醒觉时看见“梦”的幻灭,但每次临终时也看见“真”的幻灭,不过前者经验的次数多些,后者每人只经验一次罢了。讲到状况的变换不测,人世的命运岂有常态可测?语云:“今日不知明日事,上床忽别下床鞋。”人世的变换不测与梦境有何两样?“……世间的事过后都可拿实物来做凭据,梦中的事过后成空,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这话只能在时间说,你的百年大梦醒觉后,再向哪里去拿实物来证明世间的事的真实呢?到了大梦一觉的时候,恐怕你要说“世间的事过后成空,拿不出确实的证据来”了。反之,若在梦中说话,也可以说“梦中的事过后都可拿出(梦中的)实物来做凭据”的。我们在世间认真的做人,在梦中也认真地做梦,做了拾钞票的梦会笑醒来,做了遇绑匪的梦会吓出一身大汗。我曾做写原稿的梦,觉得在梦中魏梦中的读者写稿同在现世为《东方杂志》的读者写稿一样地辛苦,醒后感到头痛。当时想想真是何苦!早知是假,何不草率了事。但我现在并不懊悔,因为我确信梦中也有梦中的“世间法”,应该和在现世一样的恪守。不然,我在梦中就会梦魂不安。可知人在梦中都是把梦当做现世一样看待的。……

  同是虚幻,何必细论其真切与荒.唐,合情理与不合情理,快适与不快适?总之,我中年以来对于真和梦,不辨孰真孰假,因而不知我生梦耶真耶。我不能忘记《齐物论》中的话:“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丰子恺散文感悟3

  印象中,从初中起,即自从学了《山中避雨》这一篇意趣幽远的散文,对丰子恺的作品来了一个第一次的接触以后,感觉这位作家与众不同。读高中的时候,又学了他的一篇佳作《渐》,这就更加深了我关注这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兴趣。近来,看了他的一些散文,感触颇多。现在就让我浅谈一下我的读书之感吧!

  首先还得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日本曾有一位有名的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如此评价他:“我觉得,丰子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会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在现代要想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由此可丰子恺见,丰子恺这位文人深受赞誉。

  是的,读了他的散文,真的能体会到一种真率和自然,不矫揉造作,不阿谀奉承!丰子恺的作品引起人们一种心平气和的微笑,一种达观的义愤。他的最大特色,就是具有他家乡杭州著名龙井茶的一种令人愉快清淡的苦味。

  从他的作品当中,我能够读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在境界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对人和生命有更深一层的思考和尊重。如在《渐》这篇散文中,我们可以加深一点悟性。《渐》这篇随笔是丰子恺在正式信佛之前写的,写的可真是妙极了,在我看来。开头这样写道:“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接着就是排比式的展开,非常得形象而又深刻。提出“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先展现一下一个纨绔子弟的兴衰过程,即渐渐达到不好的境地,但也不会感到什么强烈的刺激。说得很在理,也容易让人体会。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渐”的存在。可见作者观察思考生活的细致。不是吗?“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这难道不会让人联想颇多吗?“渐”的法则是什么呢?如何体现“渐”的神秘呢?作者如是慨叹:“这真是大自然神秘的原则,造物者的微妙的功夫!阴阳潜移,春秋代序,以及物类的衰荣生杀,无不暗含于这法则。”

  我非常喜欢他对“渐”的作用的描述:““渐”的作用,就是用每一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务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细想一下,日常生活中我们是不是被“渐”愚弄了?我们总是误认为很多东西是不变的,殊不知我们都中了“造物主骗人的一大诡计”了。我们留连于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颇引人思考的是,“时辰是人生的最好象征了”,““渐”的本质是时间。”这是思想的火花,灵光刹那浮现,对于时间的悟性又深了一层。其中“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多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意思是说搭车乘船的时间比较短,人们能够支配、把握,能有明达之人出现。而对于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较长时间“人生”而言,人们就不能把握时间而出的不明达的举动,现在的社会充斥着一些不悦耳的音符。如:浪费时间,追求名利而不择手段,违背道德良心做坏事,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豁达等。这些都是人们面对自己并不长的生命时间,即人生,一些不明达的表现。

  读罢全文,作者的宗旨是“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之中。”即能够把握时间,把握人生,而成为“大人格”“大人生”的人。所以和朱自清先生《匆匆》中”珍惜时间,抓紧生活”的思想相比,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道理更要丰富一些。所以对于时间而言,“把握”两字要比“珍惜”两字有更深刻的内涵。

  我喜欢文章结尾处的引用英国诗人布莱克的:“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富有哲思和美感,又与“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佛家能纳须弥于芥子”有意义上的连接,非常恰当完美。

  《渐》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因此在《丰子恺散文》一书中,我着重体会了它的文艺思想。其实其中还有很多作品写得让我产生很多共鸣,如《大账簿》中关于一些生活里小东西的疑惑与悲哀。让我自己也相信这宇宙间有一册极大的大账簿,簿中记者一切物类事变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因果果。还有关于《山中避雨》这一篇文章,从文章中两个女孩的情绪变化:怨天尤人-欢喜-喜极而歌 -依依惜别。三家村的气氛由“寂寥而深沉”到“温暖”而有“音乐趣味”,我们可以想象雨声和琴声的融合,即为人文与自然地合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作者想说明民族乐器应流行于民间,这样民间音乐就会在民间广泛流传并且兴盛起来。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乐以教和”的主张。

  丰子恺先生一生都在用艺术在生活的细碎中探求着社会的意义,追求着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真纯的理想。他曾说占据其心灵的只有“天上的神明和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

  也因此在《丰子恺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用孩子极具感受力的,确实令人信服的方式说话。”“他只是平易得写去,自然就有一种美。”

本文标题: 吃瓜子丰子恺读后感(吃瓜子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93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长臂人和长腿人600子读后感(童话山海经长臂人和长腿人读后感 谢谢)国庆节10月1日读后感(2021国庆节的读后感3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