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课题能力 读后感(《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01 11:52: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第二章论能力读后感第二章论能力读后感论能力,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生存于这个世界和社会并通过努力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承担我们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而...

设定课题能力 读后感(《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

第二章论能力读后感

第二章论能力读后感
论能力
  对于我们芸芸众生来说,生存于这个世界和社会并通过努力能够占有一席之地,承担我们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而这种努力繁衍出两种结果:成功和失败,用我们的语言来说,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我们默默遵从于这个法则,尽管我们可能未去细细研究不同个体为何出现不同结果,而现在作者将告知其中的过程与逻辑因缘,便于读者了解从而补充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争取指引我们不断导向成功。
  另外说的话,成功和失败不单是能力的结果,而是性格和能力及机会的综合结果,
  以下论述中所述能力是指从知识的范畴中提炼,但毫无疑问,若至成功,性格与机会必须适合于能力,这便是不同成功的案例中具有不同的性格及机会,而不是不同个体的成功必须只具备一种性格及机会渺茫,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在此探讨性格的多样性及机会。
  能力首先从知识开始,通过实践的检验从而形成思想(思想本身为复数,但不是说一个人具备不同的思想,我们将在最后说明),思想指导我们不同的实践,这便是能力。
  知识唯有运用到实践当中并用实践证明知识的正确及有效才称之为能力;唯有通过知识的指引,实践的证明才能导致能力的释放。
  能力不具备善恶之分,只具备正确和错误/程度大小,能力既可以从恐怖事件中体现,也可以从公共慈善中体现。
  能力从知识角度分析主要受知识领域,知识范围,知识的吸收程度的综合影响:
  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来源于知识,这是相互循环没有缝隙的链条。
  首先我们所获取的接受的知识来自于不同的领域
  如数学,地理,物理,化学,人际关系,政治经济等;
  其二我们接受的不同领域知识的涵盖范围或程度,这些是明细了的可便于我们获取并理解的基础并且还可以继续细分的知识范围
  如数学当中是否已展示到微积分,是否展示到几何学(这些按照现实中年级的等级不同展示的数学知识等级也不同,属于渐进明细);
  如政治经济中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如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沟通,冲突的原因归类及冲突的解决方法,沟通的正向/负向分类;
  第三我们对知识的吸收程度:这是体现个体之间差异的领域
  吸收程度又分两种:
  一,接受度即接受了多少,是属于记忆的范畴,即将细分的知识范围的知识记忆了几章几节,它的运算法则/规则定律等;
  二,领悟度即掌握了多少,是属于将接受的知识进行抽丝破茧(掌握主旨精髓)能够转换为实践的过程,即将吸收的知识进行理解并将在实践中反过来印证领悟度的准确度,这是思考并形成思想的环节;
  对于此定义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人或许认为,知识的领悟度仅限于知识本身而无关于是否用实践证明,如规则定律/运算法则,只要从知识中接受并掌握即可,因为这来源于知识的精髓 /主旨,即它要说什么?但它不一定运用到实践中或实践中运用不到而无从检验;对此作者既认可以上所述并加以批判,此论点是偏从于狭隘的知识论,只注意到知识的单体而未注意到人是知识与实践的媒介具备与生俱来的对于各个单体知识综合的天性,任何接受并掌握的知识若形成综合并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思想,而思想必定在实践中运用(或早或晚)并且指引我们在实践中运用。
  自然,我们在此环节并不探讨知识本身的正确性,即知识本身通过论据阐述的论点是否符合真实而便于我们正确吸收, 这是实践的角度,而我们在实践角度中详细说明,但知识本身具备三重性,既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但大多是争议的。
  能力从实践角度分析主要受实践的知识运用程度,实践的知识选择,实践的知识准确性:
  首先我们将知识的以上三种说明进行综合运用,能够运用的多少以及深入程度,即为实践的知识运用程度;
  知识是必须拿来在实践中运用的,若知识只是束之高阁,是形成不了能力的。
  因为能力有大小之分,所以就看我们怎么运用吸收的知识,知识领域与范围,这些都与运用程度休戚相关,如在两个或多个毫无关系的领域中,一种领域所形成的规则定律/计算方法/流程程序可以在另一种领域中使用并且不断精确。
  运用的越多深入的程度越高,那么成功的几率越大,显示的也是能力越大。
  我们反驳实践中知识运用程度不需要广泛和深入,只要成功具备满足要求的能力即可,若从理论上以及字面上,这是无懈可击的,但是认真探究起来,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这还是个体思维方式,因为导向成功的道路是不确实的,并没有列明若成功你必须具备哪些刚刚好的能力,不要多不要少,但在实践中若达成功,我们必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知识领域与范围,社会是资源化信息社会,其中资源便是知识的领域,掌握资源更多更深入的人才能在实践中通过竞争实现成功最大化,而那些认为仅仅满足要求能力的人不懂的什么叫做竞争,且由于受知识的限制固步自封,从而眼睁睁看着别人成功。
  其二我们将吸收的知识在实践的运用中检验矫正,从而得出正确的能够达成成功的结果;
  在此环节,是充分验证对于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是否正确并能否达成成功,是否符合成功的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能力,是能力体现的过程,成功是能力的结果。
  可以看出,之前的过程是铺垫,是基石,是围绕着此环节展开的,也是逻辑的因缘,符合能力要求,
  当然我们希望之前的过程(知识领域,知识范围,知识的吸收程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程度)越多越好,越深入越好,但由于人本身具备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像宇宙那样拥有仿佛无限的容量,从而无穷的无限的达成成功,但是以此为借口,故意放弃知识的获取/吸收是可耻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就无法更多更深入的运用,那么也就无法检验并达成成功,也就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只有具备足够多的知识及更多的运用,才能体现自己能力更大化。
  第三我们在实践检验中证明错误的知识运用排除掉,选择正确的知识留存形成思想以指导下一次的实践;
  这是能力的结果也是能力的体现过程,错误的知识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一,并不是说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而是在此一实践中是错误的,需要排除的,因为这影响达成成功或无法达成成功,但在另一种实践中无法证明是错误的或者是可以运用的,只能留存作为能力一部分在下一次实践中运用选择;
  二,知识本身是错误的,并且在实践中彻彻底底的证明错误了,不适用于引导成功,我们需要排除留存作为经验教训补充到能力中;
  以上两种跟定量目标很接近,相对容易判断是否符合成功的目标,
  但下一情况则接近定性的目标,是抽象的,不容易判别是否符合成功的目标:
  我们吸收的知识是不确实的,在实践中也无法检验其是否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就是知识不同的争议所在,这导致我们对于结果不知道是成功还是失败,
  对比两种结果,通常既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而这种情况相比较以上两种是大量的存在甚至有时超过以上两种情况,
  怎么判别能力?一种是对比谁在实践中认同的更多谁反对的更多;一种是在以后的实践中能够证明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
  然而,这边形成了能力的模糊地带,即在实践中认同更多的未必在以后实践中证明是正确的,这也是能力无法左右的境况,超出能力本身的探讨范围,但是不管选择哪种,通常能力本身没有问题。
  以上所述便是能力的来源和体现及结果,当然我们趋向于阐述正确的能力,因为正确的能力导向于成功,这些是知识的储备/分析/运用的结果,知识本身没有大和小,只有多和少,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检验才能证明正确或错误,有实践检验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
  能力大小代表程度;能力正确错误代表极性;
  能力大并不一定代表正确但无限接近于正确,即成功的机会大;
  能力小并不一定代表错误但偏向于错误,即成功的机会小;
  因为现实世界中,个体即使是消极,被动,也会吸收知识并运用,但是属于能力小的一方。
  现在我们再次详细探讨思想,思想是对综合事物的反应,思想来源于知识和实践,思想虽本身是复数,但不是说每个人具备好几个甚至无数的思想,若有人认为是,这是可笑的,但不是说一个人只有一个思想,这也是可笑的,因为人们将思考/想法与思想混为一谈,
  思想是人类对于思考的结果冠以的名称,思考是表达对不同事物怎么认识,思想是不同认识的逻辑结果即想法的综合,而想法是看法和态度的结合,不同想法之间即相互联系也可以相互不联系,但思想却将思考和想法链接为一,
  如你对某个战争如何思考及对晚餐问题的思考则毫无联系,但都是通过思考形成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晚餐是出去吃还是在家吃的想法,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进行思考形成想法;而将这些想法串联起来形成思想,而不是一种想法代表一种思想,只是不同看法和态度的综合,而思想本身不能用数量表示,只是包括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看法,态度,需用复数表示,所以不证明人具备不同的思想(态度在能力的论述中表示积极态度,没有积极态度达不成能力的结果即成功),
  但不是说思想只有一个,因为思想是善变与不变的综合体,当保持一种思想时,由于对事物改变原有的思考,想法(看法/态度)时,我们的思想也就发生改变。
  因此,思想不是用数量表示的,但是可以变化的。
  能力首先是想法——实践——思考——思想——知识这一原始形成过程,然后是知识——思考/思想——实践——知识——思考/思想不断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最开始我们还不具备思想和知识只有产生想法经思考并从实践中获得思想和知识,从而获取知识积累知识进行思考并形成思想且不断在实践中发展,证明,达成。正如人类发展过程一样,首先是想法-实践-思考-直立行走-思考-思想-知识-发展。
  以上是作者一直在试图论说的能力,只有达成成功,符合成功的目标,我们才敢下结论说这是具备能力的体现,知识是实践的基石,实践是检验知识的最好途径,两者结合便形成了能力,能力关注的是结果。
  而其中所述的知识三种情况,实践的三种情况中,知识的吸收程度及实践的知识准确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这属于质的范畴,其它则属于量的范畴。
  能力若在实践中导致成功,将作为最终结果-真理记录在案,
  真理是已经通过能力在实践中的释放并且已经证明正确,
  如果认为错误,那么便不是真理,也不能成为真理,
  承认了真理,便承认了能力已在实践中的结果。
  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便成了一种假命题。

如何做小课题读后感

可以把文章的内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然后一定要问一问自己,这篇文章哪一个地方让你感动。哪一个地方,让你有一定的想法,那么就抓住这些地方,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最后要对文章进行结尾做到感情升华。

第5章 设定目标 读后感想

柯林斯(Marva Collins)是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师。芝加哥市中心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一个毫无希望的地方。由于这种恶劣的环境,许多教师担心这里的儿童无法逃出那世代相传的贫困与绝望。
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区里成立了城西预备学校,她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同一社区,他们都是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之前学校开除的学生。所以,可以说柯林斯办这个学校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重新回到正常学校而做准备。城西预备学校,其实是他们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

有人四年级就读到了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诗集。那些被看成是无药可救的孩子们几乎都上了大学。柯林斯的学生们证实了她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力——他们学会建立自信心,并能设想和实现自己充满希望的未来。

柯林斯的经历启示我们,幸福感才是人生至高的目标。柯林斯本来在一家数十亿资产的上市集团工作,至于为什么会选择教育工作,她在她的一个学生蒂法尼(Tiffany)身上找到了答案:

对于另一个在城西学校改变命运的孩子,柯林斯写道:“看着他眼里那种可以在未来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觉,那些为了资金问题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柯林斯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觉得教学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所买不到的”。对她而言,人生至高的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声望。

反思:对你而言,什么比金山更重要?

把幸福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当我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我们的标准是钱。我们用钱去估计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在这一过程中,所有与金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当我们衡量商业成就时,金钱就是最高的财富。

人和事业一样,也有利润和亏损。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既不是金钱,也不是知名度、命运或是权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

金钱和声望在幸福面前并没有固定的价值,但为什么金钱和声望的魔力如此之大呢?这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它们可以带来幸福。金钱和声望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无法带来任何幸福,没有人会去追求它们。好比在商业中,资产只有能够换算成钱才有价值,声望和金钱都只是实现幸福的手段。

对某些人来说,把幸福作为至高财富和衡量标准,似乎有点戏剧性。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100万现金和与一个好友交谈之间你会选择哪个?我们应该选择那个可以让自己更幸福的。如果谈话给你带来的快乐和意义甚至超过那100万,那我们就应该选择后者。因为以幸福作为衡量标准的话,后者更有价值。

将谈话与现金的价值进行比较,可能有点像把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

财富与幸福——幸福“赚”不来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城堡),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金钱本身并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可以带来一些丰富的经历。物质本身并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或是精神上的财富。

研究显示,财富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我们通常的认识。

大部分的人会认为高收入等于快乐,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虚幻的。高收入的人对生活会比较满足,但不会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也不太会去享受生活。收入对于生活的影响是短暂的。我们认为,人们之所以会过度地去宣扬收入就是幸福的标准,是因为他们只是用传统的视角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

太多成功的人有着压力和烦恼的问题,他们甚至因此而酗酒或是吸毒。矛盾的是,成功反而使他们不开心。在成功之前他们可能也曾有不开心的日子,但他们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他们就会得到幸福,而当他们达到目的时才发现,原来所期望的根本就不存在。而在此时,他们感到自己的幻想(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物质和地位可以带来永久的幸福破灭了,而陷入“现在怎么办”的深谷。在发现他们所有的努力和牺牲并不能带来幸福后,他们一个个都掉进了“习得性无助”的深渊。他们接着成为“虚无主义型”的典型,相信世上再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于是就去找寻另外一些毁灭性的解除痛苦的方法。既然财富无法使人幸福,为何还是令我们如此痴迷呢?为什么获得财富可以超过寻找生命的意义呢?为什么我们以物质为标准作决定时可以这么自然,而以内心为标准的时候却这么困难呢?

我们习惯性地对物质作出评价,比如财富和声望,而不是难以衡量的情绪或意义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在书店可能是10元一本,它给每个人所带来的价值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反思:你会不会因为过分在意财富或是名望,而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呢?如果是,是如何影响的?

情感破产——幸福的大萧条

就在我们不断累积物质财富的时候,我们的“至高财富”却面临着破产的危机。就像公司可能破产一样,心灵也可能破产。有收入,公司才能维持,但前提是收入必须要超过支出。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也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

不幸的是,目前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将近1/3的美国青少年有抑郁的问题。美国、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的报告都指出,当今孩子的焦虑和抑郁问题比起以往任何一代都要高得多。这种趋势存在于各个文化背景以及经济阶层中。

越来越多的人将物质放在首位,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社会整体所面临的情感破产危机就显得更加严重。

情感破产危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包括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其实不难看出吸毒者的逻辑,生活乏味、压力大,而毒品可以帮助他们逃避现实。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利用宗教力量蛊惑人们成为狂热分子去做疯狂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

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我们个人及社会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提升幸福感不仅能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也能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练习

完形练习——发现你人生的真正答案

“完形练习”这个方法是心理治疗师纳斯尼尔·布兰登(Nathaniel Branden)发明的,人们公认他为“自信理论之父”。这个简易的方法,通过在某个不完整的句子后创造多种可能的结尾,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洞见,从而带来有意义的转变。

这个练习有几项规则。首先,很快想出六个或更多不同的结尾,然后把它们填写在不完整句子的后面。你可以用写的方式,或是把自己的话录下来。要记住,答案是没有对错的,你的答案甚至会相互矛盾,请暂时把你的批判精神先放一边,事后再去反思。在写下了你的回答后,看看自己有没有从中学到了什么。你有可能需要多试几次才能发现它的功效。

如果你学到了什么新东西,记得要把它们付诸行动。虽然填写句子的练习是意识和潜意识共同参加的,但有意识思考将帮助你收获更多。

以下是一个练习举例:

如果我可以对我的生活多5%的觉察……

我将发现经常说“是”的代价

我将无法避免困难

我将更珍惜我的家人

我将更珍惜我的生命

生活有可能会变得更难

我将花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我将会对我的员工好一点

以下是我从布兰登的范例中列出的几个需要完形的句子:
幸福地图——

不要错过身边的幸福站点

看看上一章练习里的那个表格,根据你所收集的资料,去创造你觉得理想的一周。当你头脑中的想法越具体、越形象时,它们实现的可能性也会提高更多。信念,通常就是实现的预言。如果你想和家人多相处一些,比如说每周八个小时,那么就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要少看一点电视,就把你认为适当的长度写下来。包括其他所有你想做的事。这些事情越真实具体越好,因为太过于理想的事情,比如每周花20个小时看小说,可能会和你的实际生活冲突而难以执行。

是否有一些你能做却没有做的事情可以给你带来幸福?每周去看一次电影是否会带给你快乐?每周花四小时从事你的爱好,每周外出三次,能让你更幸福吗?

如果你的生活确实很忙碌而无法做太大的改变时,那就量力而行。那些“幸福强心剂”(即那些简短但可以带来目前和未来获益的事情)是你可以考虑去做的吗?如果每天早上必须乏味地坐一小时车去上班,试着在其中去找一些有意义和快乐的事,比如,听听音乐,或是在搭乘火车的时候静静地阅读。重点是,在你期望的改变上养成习惯。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生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改变。通常我会建议,定期去重复以上所有的练习,包括本书第3章的表格。注意自己的进展、变化,以及需要再加强的领域。

第5章设定幸福目标

倾听心灵深处的声音

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但在开始探索如何去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前。

目标与成功——为自己的承诺付诸行动。

有目标的人成功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而承诺本身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未来。

目标向我们及他人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把你的生命想象为一个旅程,你背着背包前进,忽然,出现了一堵墙阻挡了你的去路,你该怎么办?你是转身避开,还是把你的背包扔到墙的另一头,然后想办法去穿过、绕过或是翻过它?

无论你能做什么,或是你想做什么,行动吧!勇气本身就包含了智慧、魔力和力量。

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集中我们的注意力,帮助我们找到达到目标的路线。目标可以简单到买电脑,或复杂到攀登珠穆朗玛峰。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信念是会自我实现的预言,而当我们下定决心时,当我们把背包扔过墙头时,我们事实上已经相信了自己,相信了自身的能力。我们就可以去创造现实,而不只是对现实作出反应。

反思:

回想一下,你是否曾经承诺过做某一件事?你当时承诺的后果是什么?你目前对自己的承诺是什么?

目标与幸福——一个不等式

彩票得主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已经回到了他们之前的幸福感水平——如果他们在中奖前是不快乐的,那他们就会回到不快乐的状态。同样的,因为车祸而残疾的人,在短短一年内就可以回到车祸前的快乐心态。

目标的正确角色——幸福,在路上

罗伯特·M.波西格和一群老僧人爬喜玛拉雅山的故事。波西格由于只把注意力放在尽快登上山顶,总是被前面的山路所影响,无法享受攀登的乐趣,最终导致失去了攀登的愿望和毅力。老僧人们当然也想登上山顶,但爬到山顶并不是第一要务,他们一旦确定了自己的方向正确之后,就轻松愉快地享受着自己的路途,而不会被前头的山路所困扰。

目标的作用是为了帮助解放自我,这样我们才能去享受眼前的一切。只有当我们确认目标之后,我们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途本身。

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而不是结局。

当目标被认可为意义时,它会帮助我们去规划旅途上的每一步,而不像被认为是结局时,它所带给我们的只是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正确的目标认知,给我们的是一种安宁的感觉①。

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须知,目标本身除了必须是有意义的之外,它所带给我们的在旅途上的快乐也是不可缺少的。

反思:

什么样的目标曾经在你的生命中带给你幸福?你认为什么样的目标可以在未来带给你幸福?

物质的追求和需要被关注的心态都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对一些人来说,甚至是最重要的。

对于追求幸福的人来说,我们的建议是,我们可以把目标重点放在自我一致性(自我和谐)上的话,我们则可以更快乐。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帮助我们通过更好地设定目标来体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把我们的潜能最大化。

自我和谐的目标——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自我和谐的目标,乃是发自于内心最坚定的意识,或是最感兴趣的事情。

财富代表了个人成长的成果,而不再只是累积的数字。

有足够的钱时,我们可以做很多对自己有意义但没时间去做的事,或者我们可以用它去支持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反思:

你的自我和谐目标是什么?对于这些目标的追求,你有没有碰到任何外来或是内在的障碍?

“想要做”与“不得不”——发现最深的渴望

自我和谐目标的前提就是,目标乃是由自己在自由的情况下所选择的。

一个增强我们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反思:

想象一下平常的一天,你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多呢还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多?整体来说,你会不会对新的一天或者将要到来的一周满怀期望去面对呢?

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把那些你真正最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图5-1发现内心真正的需要

最外层的圆圈所包含的是我能做的。最里面的圈所包含的是我最深的渴求和欲望。追求我最想要的,使我感到真实——真正成为我们自传的作者。我们可能未必总能实现我们最深的期望,因为通常都会有不可控的因素存在,但诚实的态度和来自内心的答案,确实可以把我们带上正确的道路。须知一点,话语是可以创造世界的。

反思:什么是你最最想做的事情,即最深的渴望?

当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任务上时,无论对个体还是环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时——意识到那是自己非常想达成的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迷路,我们也会对自己诚恳。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外界那些与强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说“不”——而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说“是”。

时间是一个“零和游戏”,是非常有限的资源。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只用来做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练习 练习设定自我和谐的目标——掌控幸福的方向

追求自我和谐目标的人,通常不但更成功,而且比别人更幸福。自问一下,哪些是自己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想做的事,诸如与其他人的关系或工作等等。在每个方面的下方注明以下的内容。

(1)长期目标也就是地基型的目标,从1年到30年的都可以。

(2)短期目标这部分是针对于分类消化长期目标。

(3)行动计划在未来的日子里,你需要做些什么来帮助目标的进行呢?给自己拟定一套行程表,无论是每日的还是每周的(这些就是你即将要养成的习惯)或是一次性的。我目前正在做的就是我计划的一部分:每天用三个小时写书。

不为自己设定明确的目标,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外界所影响,转而追求那些很难达到自我和谐状态的目标。

幸福董事会

建立你自己的幸福董事会——成员是那些关心你和你的幸福,并对你的幸福有重要影响的人。让他们监督你的计划,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同时你要和他们时常会面,讨论哪里进行得好,哪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哪些项目可能需要更改等等。

信守自己的承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时间去建立习惯和惯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失败的原因。一个对改变很有帮助的事实(无论是开始一个计划、组织、克服困难,或是和家人多聚聚)就是得到他人的协助。

除了建立自己的幸福董事会之外,你也可以成为他人幸福董事会的成员(例如互相鼓励模式)。这样,你不但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帮助他人:在协助他人追求至高财富的同时,不知不觉中,其实就是在强化你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定的位置上时,我们对于某个想法的立场会更坚定。比如,如果我们告诉他人有关幸福的重要性,以及提醒他们去追求有意义和快乐的活动时,我们自己本身就更有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
本文标题: 设定课题能力 读后感(《教师如何做课题》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92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菌儿自传我的家庭生活读后感(菌儿自传的读后感)驯龙高手3英语读后感(驯龙高手的感受 英语版5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