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最好是原创的,,希望各位大虾帮帮我!天将本心酬浮生——读《浮生六记》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
《浮生六记》读后感
最好是原创的 ,希望各位大虾帮帮我!天将本心酬浮生——读《浮生六记》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时,《浮生六记》只残剩了四记,后二记已无踪影。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翻开《闺房记趣》,沈三白描绘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原来是专门给你夫婿准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脸红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美满姻缘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春光,三白欲携芸远出郊游,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君子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羡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连声赞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透露着灵慧巧妙,体现着匠心独裁,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爱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动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深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随意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中间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明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极力地赞美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美观的芸娘,却渐渐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欢。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诉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毁谤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老人(老头),更是勃然大怒,斥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怪她,或许私下称呼“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实在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赞同,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顿。他帮朋友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主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的确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门,寄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渐衰落,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经受打击身体衰弱,家人厌烦,她不得不悄悄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告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诀!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准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结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庸人自扰,无聊之举,后人未必认为她这是大方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境贫困,倒还算和谐。可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杀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贫苦不安于室”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需要物质基础,穷才子难以企望完美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许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时间他甚至已到山穷水尽的状态,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四处借钱。而他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经商,还是奔波劳碌时,他依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阅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载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点山水,评议风光,激扬胸怀,于众人赞叹之风光盛处,清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欣喜地读着《浪游记快》,心中一遍遍感叹着,看吧,尽管生活坎坷多磨,这依旧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现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单调,身在困顿中已是疲惫不堪,何能够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清洁雅致,无论是在平静的顺境,还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苦,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珍惜。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字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专心爱惜文艺,追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依旧有着恬淡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了。经过这种文化的陶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只是这种文化,我们几乎已难企及。
于贫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九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不在意现实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丽爱情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泼真切地让我眼眶湿润。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纯净明亮。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千年来,有几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达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随着沈三白清澈的书香笔迹,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也是一种禅意呢。
后 记: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就如当时写蒋鹿潭一样,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传奇,绝大多数是悲剧。如范蠡与西施隐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对其不幸的同情,来幻化成美好的结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关注着著名的传奇,而如沈复陈芸这样布衣人家的爱情,若不是记述于书,恐怕鲜于人知。尽管他们的爱情那么超拔脱俗,终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这样的平常人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我。于最细微无常之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美丽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心无所住。”心之广大,无边无际,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陈的爱情便如此,不论身在何处,一样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
所以,我将题目作为《天将本心酬浮生》,无论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无所住。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但,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赞慕着他们的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心无羁绊,超然脱于尘俗。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 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若不是贡生杨苏补于冷摊购得他的手稿《浮生六记》并于光绪三年(1877)付梓,后世则无人知晓世上曾有沈三白其人、其事。
而那时,《浮生六记》只残剩了四记,后二记已无踪影。
《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这是一本自传体散文集,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翻开《闺房记趣》,沈三白描绘了一个清丽灵妙的女儿形象:“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这是他年少时初见陈芸的情景。 那夜,芸给他吃自制的腌菜暖粥,吃的正香时,芸堂兄挤身而入,戏谑笑道:“我要吃粥你不给,原来是专门给你夫婿准备的!” 呵呵,当时沈陈二人就脸红了。读此处我亦莞尔微笑,美满姻缘一粥引之。
此后便是两人成亲,一段最幸福美好的时光。我一遍遍地被他们的真爱感动着。他们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我只是为他们最平常最细微的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夫妻饮茶谈诗论词,芸曰:“杜(甫)诗锤炼精绝,李(白)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深严,不如学李之活泼。”
春光,三白欲携芸远出郊游,芸巧扮男装,见人问则以表弟对之。呵呵,竟无人识辨。
夏日,芸头戴茉莉花,三白戏谑说佛手为香之君子,茉莉为香之小人,何以亲小人而远君子,芸亦笑说:“我笑君子爱小人。” 夫戏妻谑,笑俗为雅。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羡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妙高超的妻,更情不自禁连声赞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透露着灵慧巧妙,体现着匠心独裁,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爱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动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深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知己可随意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中间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灵机一动,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及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明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极力地赞美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怪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美观的芸娘,却渐渐失去了夫家人的喜欢。
细读全书,方自明了。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
三白在真州任职寄住时,弟弟启堂向邻居借钱,叫嫂子芸娘做担保。邻居索要,芸写信告诉三白此事,启堂反而怪嫂子多事。沈父也误以为是芸自己借钱却毁谤小叔子,又拆信见信中称姑(沈母)为令堂(你妈),翁(沈父)为老人(老头),更是勃然大怒,斥责芸大逆不道。芸怕伤启堂感情,竟不作解释。 读到此处,我既是同情她,又不免要责怪她,或许私下称呼“令堂”、“老人”便罢,于文字信中却实在不该。而对借钱之事不作解释,怕兄弟失和,想委曲求全,我也不赞同,该解释的就要解释,何必左右顾盼。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三白是个识情重义的人,也正因如此,反令自己陷入困顿。他帮朋友做保借钱,朋友却卷款而逃,不知所向。债主找上门来,扰攘终日。沈父怒不可遏:“我本衣冠之家,如何欠得小人之债!”此事难以释然,的确无可奈何。如此三五事,终于将三白和芸娘一同遣出家门,寄居于友人家萧爽楼。
移居萧爽楼两年后,沈父又接他们回家。然而,家道逐渐衰落,又加上纳妾憨园之事,芸经受打击身体衰弱,家人厌烦,她不得不悄悄随友人去乡下调养。而这一去,她竟病愁难融,终客死他乡! 读到《坎坷记愁》中,芸乘夜舟去乡下,与儿子逢森告别,逢森忽大哭叫:“吾母不归矣!”,后竟真成永诀!那一幕,直叫人扼腕悲叹,惨然泪下!
而憨园之事,是我最不可理解的——芸娘居然要主动给三白纳妾!
我真的不知道芸娘是怎么想的。难道是太爱三白,于是尽其所爱以爱之? 当她向三白提起纳妾事时,三白先是一脸茫然,然后极力反对。而芸居然兴冲冲地拉着三白跑去探视一个她看好的歌伎,名字叫憨园。反复推却不成,三白只好准备纳憨园妾。可是后来另一有钱势人将憨园纳走。芸痛悔不已,而姑翁尽责:“勾结娼家,败坏门风!”
唉,芸为三白纳妾实是庸人自扰,无聊之举,后人未必认为她这是大方宽容。何况,她与三白的感情深厚,志趣相投,而三白又不是富豪,一般的伎女懂什么才情风雅呢?
憨园之事,让我联想到清朝《水云楼词集》作者蒋鹿潭与其妾黄婉君的爱情悲剧。黄婉君也是个歌伎,蒋年近五十时纳为妾,虽然家境贫困,倒还算和谐。可惜后来蒋借钱未果,愁病交加,投水自杀了,一帮诗人朋友也没放过婉君,以“贫苦不安于室”为理由,逼她自杀徇夫。唉,看来,爱情需要物质基础,穷才子难以企望完美的爱情。
中国文坛里,有许多饥寒交迫的文人,如杜甫、柳永等等,则是这群寒士的头人。沈三白一生,坎坷太多。有段时间他甚至已到山穷水尽的状态,腰间挂着干饼,鞋湿泥泞,露宿野庙,四处借钱。而他在贫困逆境中仍豁达乐观,忍辱负重,不屈不挠地对待生活,实是寒士中的佼佼者!
不管是游幕经商,还是奔波劳碌时,他依然兴冲冲地,在困顿中保持着乐天,阅历了无数山水风光。过绍兴,游西湖,上寒山,阅徽州,登腾王阁,入广东,出函谷关,后一记甚至还记载去了台湾。浪游之愉,不一乐乎!他意兴飞逸地绘画《噗山风木图十二册》,石湖看月弹琴吹笛,与友人指点山水,评议风光,激扬胸怀,于众人赞叹之风光盛处,清醒地独出已见。
我满怀欣喜地读着《浪游记快》,心中一遍遍感叹着,看吧,尽管生活坎坷多磨,这依旧是多悠然自得的浪游!现代人的生活是多么地寂寞单调,身在困顿中已是疲惫不堪,何能够如三白那般超脱,笑看苦难,不亦快哉!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清洁雅致,无论是在平静的顺境,还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苦,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尚超拔的精神品质。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珍惜。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字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专心爱惜文艺,追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依旧有着恬淡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居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了。经过这种文化的陶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平和的美丽。只是这种文化,我们几乎已难企及。
于贫寒生活中,一直保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豁达宁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九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知道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神悉数放在自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发掘上,反而不在意现实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华丽爱情离我们普通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泼真切地让我眼眶湿润。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纯净明亮。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千年来,有几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达到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随着沈三白清澈的书香笔迹,去发现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闹场中忽开冷眼,于坎坷愁境中豁然开朗,也是一种禅意呢。
后 记:
写完这篇文章,我突然找不到合适的题目,就如当时写蒋鹿潭一样,瞪目相看,竟有些不知所云。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情传奇,绝大多数是悲剧。如范蠡与西施隐居太湖、梁祝化蝶等等,多是世人对其不幸的同情,来幻化成美好的结局。
世人的眼目多是关注着著名的传奇,而如沈复陈芸这样布衣人家的爱情,若不是记述于书,恐怕鲜于人知。尽管他们的爱情那么超拔脱俗,终究是渺小平凡的人家。
但,也正是这样的平常人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我。于最细微无常之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美丽境界的追求。
我想起《金刚经》里的一句:“心无所住。”心之广大,无边无际,反而不在乎何地停留。
沈陈的爱情便如此,不论身在何处,一样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
所以,我将题目作为《天将本心酬浮生》,无论浮生如何坎坷、哀苦, 本心明澈,是无所住。
宫泽贤治 永诀之朝
译文&罗马音永诀の朝
宫泽贤治,一八九六年生于日本岩手县。岩手县位于日本东北,是全日本最穷的一个县份,土地十分贫瘠,再加上风灾、雨灾不断,当地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然而宫泽贤治本身却出身当地的望族,家中是地主并经营当铺的富商。在富裕的家庭成长却身在一个普遍贫穷的大环境,这样的矛盾对异常敏感的宫泽贤治而言,内心经常是冲突与挣扎的。也因此,他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对立且紧张。身为理应继承家业的长子,却终其一生,不安于宿命,宛如一匹飞马,为自己所念所想尽情奔驰。
宫泽贤治的成长背景,除了富与穷、资方与劳方的矛盾外,宗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宫泽家是净土真宗的虔诚信徒。贤治自小跟随家人早晚在佛坛前诵念经文,宗教早在心里扎了根。稍长,当他自长辈处接触到法华经后,深受感悟,便转而信奉日莲宗(法华宗)。日莲宗劝人入世,舍身为天下众生之福而行事。因此,他一心梦想创造一个无贫穷且充满艺术与梦想的家园,以慈悲的心和无私的奉献为众生真正的幸福而努力。于是他的大半生,几乎是全心投入农业改革及土壤改良的工作;在他三十岁那年,甚且离家成立罗须地人协会,举办农民教育研讨会、带领农民欣赏音乐并演出戏剧、为农家小孩讲述童话故事等等,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乡’。而这些想法也贯注在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宗教思想,更是宫泽贤治作品的重要精髓。
宫泽贤治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人。他的复杂多变在于他难以定位,有着多重又丰富的面貌,他既是诗人、童话作家,又是教师、农业改革者、宗教家;但他也是一个自始至终怀抱着梦想、单纯又真挚的人。
诗人宫泽贤治,在日本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他敏锐的感受力所以写诗;因为写诗,所以文字充满声音;而宗教胸怀则丰富了文字的哲思,他的诗作意象鲜明、触及心灵,至今仍被传诵不已。
宫泽贤治的文学作品,将神、人、鬼、植物、动物与自然融在一炉,再佐以浓厚的宗教哲学、佛家思想,以及独具的声音文字、色彩鲜活的笔法,宫泽文学在日人心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宫泽贤治以各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他留下的最大遗产,该是一篇篇清新质朴、百读不厌的童话故事。他的童话早已打破‘童’的限制,成为无年龄分野的ALL AGE阅读。例如,将自然与男孩合为一体的‘风又三郎’,以一贯带着声音的文字,纯朴地描述了孩童之间的友情,那般轻轻的、没有负担,却能使读者心中如风鼓胀似地满满。
‘花样繁多的餐厅’则是以一对都市猎人,在山中偶遇的一起灵异事件,讽刺社会上所谓的文明阶级所从事的消遣,竟是以剥夺动物之生命为乐。‘猫咪事务所’则讽刺现代官僚作风,并以此窥探人性。‘大提琴手葛许’,藉由一个差劲的提琴手,点出人与动物的互动。大提手葛许,由于技法不佳,备受嘲笑。某夜,当他正在练琴之时,一群动物跑来求助于他,他在付出的同时,也从动物身上,领悟出各种拉琴的技巧。
贯注了宫泽的佛家思想,隐含因果轮回,追求永恒世界的‘那米兜咕山之熊’、‘夜鹰之星’等,在在诉说着对生的感动,以及对死亡之无惧。生与死,对宫泽贤治而言,并不对立,他始终相信在生的对岸,另有一个永恒的存在。而这个存在,化解了死亡的恐惧。因着生死界限的模糊,宫泽贤治的作品总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大器与豁达。一如他的不朽名作:‘银河铁道之夜’,藉着一列奔驶于银河的列车,贯穿生死两界。文中除了他一贯五光十色及声音仿佛可闻的文字外,便传达了对死亡之处之泰然与轻轻淡淡,令人在掩卷之余,皆不免沉思再三。
提及生死观,除了宗教影响外,不得不提及宫泽贤治的妹妹登志。他们兄妹的感情非常好,登志也是家中最能理解他的思想、欣赏他才华的亲人。登志的芳华早逝,对宫泽贤治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曾写下‘永诀之朝’、‘松之针’、‘无声恸哭’等诗篇,表达了他的哀恸。这样一份哀情,无疑更加深了他对永恒世界的怀想。
宫泽贤治生前埋首写作,却并未受到重视,反而是在死后才声名大噪。两年前(一九九六年)适逢宫泽贤治百岁冥诞,日本再度掀起宫泽热。宫泽在日本文学界,有被神化的倾向,除了他作品的特殊风貌外,亦缘于其作品中总蕴藏了无尽深意,仿佛探究不尽,也因而引发后人热切的宫泽研究风。出版社竞相出版各种版本的宫泽贤治全集,以及他的传记、作品研究,甚至他笔下出现的星座、植物图鉴,还有关于他生平的电影等等!除了对他的作品详加论考外,也对他的背景、思想、观念,做了全方位的探讨。以期能将多样貌的宫泽贤治做最完整的呈现。日本文化出版界仿佛举行了一场宫泽祭。
必须一提的是,宫泽贤治虽然创作甚丰,但大多为生前未发表之作品。而且,宫泽对其作品总是一再修改,许多都是尚未完成之未定稿。因此,今日所见之宫泽作品,并非篇篇完整,文中常有缺字或散佚段落等等。由于是后人加以整理,在尊重原创者的原则下,许多创作皆保留不完整的原貌。然而,以宫泽贤治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即使残篇只字,也被视若珍宝。何况,即使有所缺漏,亦不妨碍其作品的杰出以及文气之连贯。这一点甚而也成了宫泽文学的特色。在不完美中见出完美的可能!也许更引发人们一探宫泽文学的兴趣呢!
时间的长河总会为世人去芜存菁,在浩浩书海,筛选出永恒的佳篇。宫泽贤治的时代距今近一个世纪,也许文明的巨轮亳不留情的向前走,但留下的轨迹总有一些是永恒不变的,那便是对纯净心灵的向往,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以及坚持有梦的痴心盼望!而这些,早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宫泽贤治就透过他的笔,化成一篇篇绝响,响在我们的耳际心间,能不教人为之心动吗?
永诀の朝
けふのうちに
とほくへいってしまふわたくしのいもうとよ
みぞれがふっておもてはへんにあかるいのだ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うすあかくいっさう阴惨〔いんさん〕な云から
みぞれはびちょびちょふってくる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青い莼菜〔じゅんさい〕のもやうのついた
これらふたつのかけた陶椀〔たうわん〕に
おまへがたべるあめゆきをとらうとして
わたくしはまがったてっぽうだまのやうに
このくらいみぞれのなかに飞びだした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苍铅〔さうえん〕いろの暗い云から
みぞれはびちょびちょ沈んでくる
ああとし子
死ぬといふいまごろになって
わたくしをいっしゃうあかるくするために
こんなさっぱりした雪のひとわんを
おまへはわたくしにたのんだのだ
ありがたうわたくしのけなげないもうとよ
わたくしもまっすぐにすすんでいくから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はげしいはげしい热やあえぎのあひだから
おまへはわたくしにたのんだのだ
银河や太阳、気圏などとよばれたせかいの
そらからおちた雪のさいごのひとわんを……
…ふたきれのみかげせきざいに
みぞれはさびしくたまってゐる
わたくしはそのうへにあぶなくたち
雪と水とのまっしろな二相系〔にさうけい〕をたもち
すきとほるつめたい雫にみちた
このつややかな松のえだから
わたくしのやさしいいもうとの
さいごのたべものをもらっていかう
わたしたちがいっしょにそだってきたあひだ
みなれたちゃわんのこの蓝のもやうにも
もうけふおまへはわかれてしまふ
(Ora Orade Shitori egumo)
ほんたうにけふおまへはわかれてしまふ
あああのとざされた病室の
くらいびゃうぶやかやのなかに
やさしくあをじろく燃えてゐる
わたくしのけなげないもうとよ
この雪はどこをえらばうにも
あんまりどこもまっしろなのだ
あんなおそろしいみだれたそらから
このうつくしい雪がきたのだ
(うまれでくるたて
こんどはこたにわりやのごとばかりで
くるしまなあよにうまれてくる)
おまへがたべるこのふたわんのゆきに
わたくしはいまこころからいのる
どうかこれが天上のアイスクリームになって
おまへとみんなとに圣い资粮をもたらすやうに
わたくしのすべてのさいはひをかけてねがふ
宫泽贤治,一八九六年生于日本岩手县。岩手县位于日本东北,是全日本最穷的一个县份,土地十分贫瘠,再加上风灾、雨灾不断,当地农民的生活非常困苦;然而宫泽贤治本身却出身当地的望族,家中是地主并经营当铺的富商。在富裕的家庭成长却身在一个普遍贫穷的大环境,这样的矛盾对异常敏感的宫泽贤治而言,内心经常是冲突与挣扎的。也因此,他与父亲的关系始终对立且紧张。身为理应继承家业的长子,却终其一生,不安于宿命,宛如一匹飞马,为自己所念所想尽情奔驰。
宫泽贤治的成长背景,除了富与穷、资方与劳方的矛盾外,宗教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宫泽家是净土真宗的虔诚信徒。贤治自小跟随家人早晚在佛坛前诵念经文,宗教早在心里扎了根。稍长,当他自长辈处接触到法华经后,深受感悟,便转而信奉日莲宗(法华宗)。日莲宗劝人入世,舍身为天下众生之福而行事。因此,他一心梦想创造一个无贫穷且充满艺术与梦想的家园,以慈悲的心和无私的奉献为众生真正的幸福而努力。于是他的大半生,几乎是全心投入农业改革及土壤改良的工作;在他三十岁那年,甚且离家成立罗须地人协会,举办农民教育研讨会、带领农民欣赏音乐并演出戏剧、为农家小孩讲述童话故事等等,凡此种种都是为了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乡’。而这些想法也贯注在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宗教思想,更是宫泽贤治作品的重要精髓。
宫泽贤治是一个简单又复杂的人。他的复杂多变在于他难以定位,有着多重又丰富的面貌,他既是诗人、童话作家,又是教师、农业改革者、宗教家;但他也是一个自始至终怀抱着梦想、单纯又真挚的人。
诗人宫泽贤治,在日本诗坛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他敏锐的感受力所以写诗;因为写诗,所以文字充满声音;而宗教胸怀则丰富了文字的哲思,他的诗作意象鲜明、触及心灵,至今仍被传诵不已。
宫泽贤治的文学作品,将神、人、鬼、植物、动物与自然融在一炉,再佐以浓厚的宗教哲学、佛家思想,以及独具的声音文字、色彩鲜活的笔法,宫泽文学在日人心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宫泽贤治以各种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但他留下的最大遗产,该是一篇篇清新质朴、百读不厌的童话故事。他的童话早已打破‘童’的限制,成为无年龄分野的ALL AGE阅读。例如,将自然与男孩合为一体的‘风又三郎’,以一贯带着声音的文字,纯朴地描述了孩童之间的友情,那般轻轻的、没有负担,却能使读者心中如风鼓胀似地满满。
‘花样繁多的餐厅’则是以一对都市猎人,在山中偶遇的一起灵异事件,讽刺社会上所谓的文明阶级所从事的消遣,竟是以剥夺动物之生命为乐。‘猫咪事务所’则讽刺现代官僚作风,并以此窥探人性。‘大提琴手葛许’,藉由一个差劲的提琴手,点出人与动物的互动。大提手葛许,由于技法不佳,备受嘲笑。某夜,当他正在练琴之时,一群动物跑来求助于他,他在付出的同时,也从动物身上,领悟出各种拉琴的技巧。
贯注了宫泽的佛家思想,隐含因果轮回,追求永恒世界的‘那米兜咕山之熊’、‘夜鹰之星’等,在在诉说着对生的感动,以及对死亡之无惧。生与死,对宫泽贤治而言,并不对立,他始终相信在生的对岸,另有一个永恒的存在。而这个存在,化解了死亡的恐惧。因着生死界限的模糊,宫泽贤治的作品总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大器与豁达。一如他的不朽名作:‘银河铁道之夜’,藉着一列奔驶于银河的列车,贯穿生死两界。文中除了他一贯五光十色及声音仿佛可闻的文字外,便传达了对死亡之处之泰然与轻轻淡淡,令人在掩卷之余,皆不免沉思再三。
提及生死观,除了宗教影响外,不得不提及宫泽贤治的妹妹登志。他们兄妹的感情非常好,登志也是家中最能理解他的思想、欣赏他才华的亲人。登志的芳华早逝,对宫泽贤治而言,是个沉重的打击,他曾写下‘永诀之朝’、‘松之针’、‘无声恸哭’等诗篇,表达了他的哀恸。这样一份哀情,无疑更加深了他对永恒世界的怀想。
宫泽贤治生前埋首写作,却并未受到重视,反而是在死后才声名大噪。两年前(一九九六年)适逢宫泽贤治百岁冥诞,日本再度掀起宫泽热。宫泽在日本文学界,有被神化的倾向,除了他作品的特殊风貌外,亦缘于其作品中总蕴藏了无尽深意,仿佛探究不尽,也因而引发后人热切的宫泽研究风。出版社竞相出版各种版本的宫泽贤治全集,以及他的传记、作品研究,甚至他笔下出现的星座、植物图鉴,还有关于他生平的电影等等!除了对他的作品详加论考外,也对他的背景、思想、观念,做了全方位的探讨。以期能将多样貌的宫泽贤治做最完整的呈现。日本文化出版界仿佛举行了一场宫泽祭。
必须一提的是,宫泽贤治虽然创作甚丰,但大多为生前未发表之作品。而且,宫泽对其作品总是一再修改,许多都是尚未完成之未定稿。因此,今日所见之宫泽作品,并非篇篇完整,文中常有缺字或散佚段落等等。由于是后人加以整理,在尊重原创者的原则下,许多创作皆保留不完整的原貌。然而,以宫泽贤治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即使残篇只字,也被视若珍宝。何况,即使有所缺漏,亦不妨碍其作品的杰出以及文气之连贯。这一点甚而也成了宫泽文学的特色。在不完美中见出完美的可能!也许更引发人们一探宫泽文学的兴趣呢!
时间的长河总会为世人去芜存菁,在浩浩书海,筛选出永恒的佳篇。宫泽贤治的时代距今近一个世纪,也许文明的巨轮亳不留情的向前走,但留下的轨迹总有一些是永恒不变的,那便是对纯净心灵的向往,对永恒生命的追求以及坚持有梦的痴心盼望!而这些,早在近一个世纪前的宫泽贤治就透过他的笔,化成一篇篇绝响,响在我们的耳际心间,能不教人为之心动吗?
永诀の朝
けふのうちに
とほくへいってしまふわたくしのいもうとよ
みぞれがふっておもてはへんにあかるいのだ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うすあかくいっさう阴惨〔いんさん〕な云から
みぞれはびちょびちょふってくる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青い莼菜〔じゅんさい〕のもやうのついた
これらふたつのかけた陶椀〔たうわん〕に
おまへがたべるあめゆきをとらうとして
わたくしはまがったてっぽうだまのやうに
このくらいみぞれのなかに飞びだした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苍铅〔さうえん〕いろの暗い云から
みぞれはびちょびちょ沈んでくる
ああとし子
死ぬといふいまごろになって
わたくしをいっしゃうあかるくするために
こんなさっぱりした雪のひとわんを
おまへはわたくしにたのんだのだ
ありがたうわたくしのけなげないもうとよ
わたくしもまっすぐにすすんでいくから
(あめゆじゅとてちてけんじゃ)
はげしいはげしい热やあえぎのあひだから
おまへはわたくしにたのんだのだ
银河や太阳、気圏などとよばれたせかいの
そらからおちた雪のさいごのひとわんを……
…ふたきれのみかげせきざいに
みぞれはさびしくたまってゐる
わたくしはそのうへにあぶなくたち
雪と水とのまっしろな二相系〔にさうけい〕をたもち
すきとほるつめたい雫にみちた
このつややかな松のえだから
わたくしのやさしいいもうとの
さいごのたべものをもらっていかう
わたしたちがいっしょにそだってきたあひだ
みなれたちゃわんのこの蓝のもやうにも
もうけふおまへはわかれてしまふ
(Ora Orade Shitori egumo)
ほんたうにけふおまへはわかれてしまふ
あああのとざされた病室の
くらいびゃうぶやかやのなかに
やさしくあをじろく燃えてゐる
わたくしのけなげないもうとよ
この雪はどこをえらばうにも
あんまりどこもまっしろなのだ
あんなおそろしいみだれたそらから
このうつくしい雪がきたのだ
(うまれでくるたて
こんどはこたにわりやのごとばかりで
くるしまなあよにうまれてくる)
おまへがたべるこのふたわんのゆきに
わたくしはいまこころからいのる
どうかこれが天上のアイスクリームになって
おまへとみんなとに圣い资粮をもたらすやうに
わたくしのすべてのさいはひをかけてねがふ
郭沫若的孔雀胆读后感
郭沫若的孔雀胆读后感 秋凉了,费了五天半的工夫,写成了一部四幕六场的悲剧《孔雀胆》。
这故事是出在元朝末年的云南。
当时的云南已经立为行省,但除行中书省的官制之外,还立有一位梁王来管辖。
梁王名巴匝拉瓦尔密,《明史》和《新元史》里面都有他的传——《新元史》的传文是根据《明史》略略加了些添改的。这位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据说他对于云南“抚治有威惠”。
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一三六二年)三月,当时把四川全境克复了的明玉珍,派遣了三路大兵去侵略云南:邹兴由建昌,明二由叙州,芝麻李由八番(在今贵州境内)分道进取。明二率兵不满万人,长驱直人,陷云南省治中庆府(今昆明),屯兵金马山。梁王和行省官吏都一一望风逃遁。但因其他两路未能会师,明二粮乏,颇事剽掠,于是便失掉了云南的民心。逾年,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出兵攻明二,累战累捷,直追至七里关,全师而还。
关于明二出师的年代各书多不一致,《元史顺帝纪》作至正二十二年,《明史》及《新元史》《明玉珍传》则作二十三年。(《明史》《巴匝拉瓦尔密传》更误为二十九年。)大率以二十二年出师,二十三年还师,故有此出人,我现在是根据《元史》。不过《元史》载陕西行省孝政车力特穆尔擒明二(《续资治通鉴》亦根据未改),则与事实不符。明二即万胜,于二十三年曾进攻兴元(今陕西南郑),二十五年为明玉珍之右丞相,再攻兴元而下之,并无被“生擒”之事。
段功既战胜明二,梁王甚感其功德,奏拜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并以女阿盖公主妻之。(“盖”字本有示旁,今从省。)阿盖公主在《新元史》《列女传》中亦有传。
元时行中书省的官制和中央中书省的官制相同,有左右丞相,其下为左右平章政事,丞相、平章皆为从一品。又其下为左右参知政事。有时左右有省置其一的。段功为平章,不知是左是右,或许也怕是无左无右的专职。要之,足见他在当时的位阶是相当隆崇的。
段功既做了平章政事,便留驻云南,不回大理。有人向梁王进谗言,说段功有吞并云南的野心。梁王听信了这种谗信,便想杀害段功,起初是授意于他的女儿阿盖,把孔雀胆给她要她把段功毒死。
但阿盖不仅没有毒死他的丈夫,并把这秘密泄露了,劝段功回大理,她愿意和他一同回去,段功却没有听从。第二天梁王又邀段功到东寺去做佛事,一说是做寿,便令番将在通济桥头把他暗杀了。
阿盖听说她的丈夫被害,便很哀痛,想要自杀,梁王防备得很严,不让她自杀。但她作了一首辞世诗,终竟自杀了,一说是1而死。
那首诗很哀惋,《新元史》传中有著录,但颇有误字,今根据《国粹学报》六十四期雪生抄辑《脉望斋残稿》案语,录之如次,并将其中蒙古语及疑难之字加以解释。
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
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
欲随明月到苍山,误我一生踏里彩。
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
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卢花颜色改。
肉屏独坐细思量,西山铁立风潇洒。
据雪生所注,“踏里彩”是锦被名,吐噜吐噜”是可惜之意,“奴歹”是我,“押不卢花”是起死回生草名,“铁立”是松林,又“肉屏”是驼峰。此外如段阿奴即是段功,阿奴或许是爱称吧。苍山是大理的点苍山,亦名雪山。山有十九峰,二峰之间各有一溪,名为锦浪十八川。
阿盖劝段功回这样有名山胜水的大理,而他不肯回去,既已知道梁王的阴谋,偏不伤害梁王而反为所害,在这儿各种史料都没有说到段功的心境究竟是怎样。但我揣想,他这人大概是一位豁达大度,公而忘私的人。故尔也才引得阿盖那样的爱他。
阿盖是可爱的一位女性。她处在父与夫的冲突之间,她的心境一定很苦,而她终于把自己的生命来殉了她的丈夫,实在是值得同情。
这个故事在一般虽然不十分普遍,但在云南或许知道的人要多一些。明末云南的遗老刘毅庵,有咏《阿盖妃》诗一首(见上所举《脉望斋残稿》),把来和阿盖的辞世诗一道读,很能够相互发明:
嘹嘹孤雁绕宫帷,梁国奇传阿盖妃。
雀胆阳收全父命,兰虹暗剔劝夫归。
西山松老秋风冷,东寺钟残夜雨微。
云片波粼成往事,苍山遥望泪沾衣。
根据这诗可以知道段功和阿盖之死是在秋天,这正是一项重要的资料。又在这首诗的后边,抄辑者雪生有一段很长的案语,开始叙述阿盖妃的故事,与《新元史》文约略相同,另外叙述到杨渊海的殉死和他的题壁诗,便为《新元史》所未著录。
杨渊海是段功的部下,他听到段功遭了暗杀也很伤心,因而题诗一首,自杀身殉了。据那诗语看来,杨渊海也是大理人,不仅能诗,而且善战,是同时死在云南的。他和段功出仕云南的期间只有半年,在这诗里面也可以得到根据,诗云:
半载功名百战身,不堪今日总红尘。
死生自古皆由命,祸福于今岂怨人?
蝴蝶梦残滇海月,杜鹃啼破点苍春。
哀怜永诀云南土,绵酒休教洒泪频。
段功还有一对很可爱的儿女,女名羌奴(《新元史》《阿盖传》作僧奴),男名段宝,这两人不是阿盖所生,是出于段功的前妻高氏。《南诏野史》载嫡妻高氏尚在,且与功诗词往来。又载段功之死在三年以后,余以为均类小说,不足据。盖正妻如在,梁王竟许其女为妾,不甚近情理。
段功死时,羌奴只有十二岁,曾经手制一旗,上绣“誓报父仇”四字。后来成了人,嫁给建昌阿黎氏。她把绣旗留给她的弟弟,作为纪念,告诉他说,自己不是男子,不能替父亲报仇,十分抱恨。但她出嫁之后,她要“收拾东兵,飞檄西洱”,完成报仇的志愿,并叫她
的兄弟急急出兵,会于善阐(即昆明),还作了两首诗留别。
其一云:
珊瑚勾我出香闺,满目潸然泪湿衣。
冰鉴银台前长大,金枝玉叶失芳菲。
乌飞兔走频来往,桂馥兰馨岂暂移。
惆怅同胞未忍别,应知含恨点苍低。
其二云:
何彼秾秾花自红,归车独别洱河东。
鸿台燕苑难经目,风刺霜刀易塞胸。
云旧山高连水远,月新春叠与秋重。
泪珠恰似通霄雨,千里关河几处逢?
这些诗《新元史》也未著录。据雪生案语,言“后与其弟宝终遂其0之志”。文字过于简略,不知究竟是怎样复的仇。不过据《梁王传》及别的资料的参证,这“0”似乎只是消极的,便是与梁王断绝关系,而促成了云南在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的平定与梁王
的惨死。
段宝是大理第十代总管,在其父死不数年之后,闻明太祖定鼎江南,便派遣他的叔父段真,由会川奉表归款。一直到洪武十四年,明遣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进兵云南,十二月大败云南平章达里麻之师于靖江,生擒达里麻,歼其精甲十余万。《明史》《梁王传》在这儿插叙了一笔:“先是王以女妻大理酋段功(原文作段得功),尝倚其兵力,后以疑杀之,遂失大理援。’以“失大理援”作为梁王败绩及走死的原因之一,足见得段宝的0只是袖手旁观,坐视不救而已。不过段宝虽然已与明室通款,但在明军攻云南的时候,他自己是已经死了的。
梁王的末路也很悲惨。据《新元史》所载,他在损兵折将之余,见大势已去,便逃往晋宁州的忽纳砦,“焚其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再和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夜入草舍自缢”。(案达的驴儿实系驴儿达德一人之分化,其时另有一左丞相为观音保,开城迎降者也。)
这位梁王的年龄,算起来一定是相当大的。在至正二十三年他已经有了公主可以嫁人,由那时到他的死又是二十年,他的年龄可能有七八十岁。整个元朝,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起算,仅仅八十八年,梁王对于云南的统治恐怕要算是相当长远的。
明军把云南平定了之后,更进而经略大理。那时候的大理总管是段世,是段宝的儿子,可见段宝死得很早。段功死时羌奴才十二岁,段宝是她的弟弟,顶多也不过十一岁,段宝之死当在三十岁以前。段世和他一位弟弟段明,在明军经略大理时,也不过是十来岁的孩子。
段世对于明室很想成为半独立性的属国,“比年一小贡,三年一大贡”,不想彻底归顺。因此明军在洪武十五年便开始行动,一下便把大理击破了。段世段明都被生擒,被解送到南京。明太祖以为他们的父亲段宝,曾经通款,不忍废绝他的后代,便赐世名“归仁”,授永昌卫镇抚,赐明名“归义”,授雁门镇抚。大理就这样完全归入了中国的版图。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征南将军傅友德等在对大理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曾经致书劝降,那劝降书里面有这样一句:“我师已歼梁王,报汝世仇,不降何待?’’据此,也足以证明段氏对于梁王的报复,除消极的不合作之外,不曾有过什么积极的行动。
段功有一位很贞烈的妻阿盖,有一位很义侠的部下杨渊海,又有那么一对有气概的儿女,可?见得并不是一位寻常的人。《新元史》既为梁王和阿盖立传,似乎更应该为段功立传,可惜关于段功的事却没有详细的叙述。在《大理府志》《昆明府志》或《云南省志》之类的地方志书里面,或许更还可以找出一些资料吧,但这些志书,目前是无法到手的。
就是关于阿盖与梁王等的资料也只是一个轮廓。例如向梁王谗害段功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各项资料里面均无可考。因此在这些地方我便发动了我的推想,根据《元史》《顺帝纪》车力特穆尔生擒明二的那个记载,我想到这车力特穆尔分明有诳报军情及冒功求赏的嫌疑,因此我便定他为谗害段功的主角,而且把他写得很坏。这点我是应该声明的。关于车力特穆尔,没有别的资料可以根据,假如他这人并不是那么坏的人,我自然要负责,我不过借用了一下他的名字而已。
梁王有妃有子,史有明文,但这妃是什么名字,一时尚未能考出,子是几位或多大,也没有记载。看到“驱妻子赴滇池死”的那一句话,可见他的妻子之死都是受着强迫的。妻不见得是一位好妻,子也恐怕是没有多大年纪的稚子。因此我也就把梁王妃写得很坏,而让他在穆哥王子之外还有一个幼儿。
王子穆哥是我假造的,并无丝毫根据,假造了他来是为了要显得阿盖的贤淑与王妃的嚣顽。
驴儿达德、苏成等人在《梁王传》中有名。因而遭了我的利用。铁知院一名也见《梁王传》,我因为他的名字有点像和尚,便让他做了和尚,而且还让他懂得医理,作为了梁王的侍医。
建昌阿黎氏是后来羌奴所嫁的夫家,我把他利用了来作为“明二”的代身,而使他和段功发生了联系,也就成为后来与羌奴结合的机缘。这些不用说都是我假造的。就是明二的金蝉脱壳计也是我假造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对于历史疑案的一种解释。
我所根据的主要资料是《明史》、《元史》、《新元史》尤其是这些书里面的《明玉珍传》、《巴匝拉瓦尔密传》、《阿盖公主传》、《顺帝纪》、《云南土司》等篇,还有就是上面举出的雪生所辑《脉望斋残稿》及法国学者多桑所著的《蒙古史》、《马可波罗游记》等。
资料的搜集和调查是相当费了些时间的。本来我是打算在这暑间把宋末抗元史中的钓鱼城的故事戏剧化的,因此读了好些关于元朝的文献,但在中途我的兴趣却被阿盖吸引去了。
我知道有阿盖的存在应该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大前年我回到长别二十六年的我的大渡河畔的老家的时候,在我年轻时所读过的书籍中,(那些多被蠢蛀焚毁,仅留极小一部分,)找到那册有第六十四期的《国粹学报》的合订本,这在目前应该算得珍本了。《阿盖妃》的诗又重新温暖了我的旧梦,因而那册书我便随身带到了重庆来。我时时喜欢翻出来吟哦。有时候也起过这样的念头,想把阿盖的悲剧写成小说。但要写小说时,最大的困难是我没有到过昆明和大理,地望和土宜对于我是一片空白,因此没有胆量敢写。我终于偷巧,采取了戏剧的形式,是因为我把布景的责任推卸给舞台工作人员去了。
这故事是出在元朝末年的云南。
当时的云南已经立为行省,但除行中书省的官制之外,还立有一位梁王来管辖。
梁王名巴匝拉瓦尔密,《明史》和《新元史》里面都有他的传——《新元史》的传文是根据《明史》略略加了些添改的。这位梁王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子忽哥赤的后裔,据说他对于云南“抚治有威惠”。
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一三六二年)三月,当时把四川全境克复了的明玉珍,派遣了三路大兵去侵略云南:邹兴由建昌,明二由叙州,芝麻李由八番(在今贵州境内)分道进取。明二率兵不满万人,长驱直人,陷云南省治中庆府(今昆明),屯兵金马山。梁王和行省官吏都一一望风逃遁。但因其他两路未能会师,明二粮乏,颇事剽掠,于是便失掉了云南的民心。逾年,大理第九代总管段功出兵攻明二,累战累捷,直追至七里关,全师而还。
关于明二出师的年代各书多不一致,《元史顺帝纪》作至正二十二年,《明史》及《新元史》《明玉珍传》则作二十三年。(《明史》《巴匝拉瓦尔密传》更误为二十九年。)大率以二十二年出师,二十三年还师,故有此出人,我现在是根据《元史》。不过《元史》载陕西行省孝政车力特穆尔擒明二(《续资治通鉴》亦根据未改),则与事实不符。明二即万胜,于二十三年曾进攻兴元(今陕西南郑),二十五年为明玉珍之右丞相,再攻兴元而下之,并无被“生擒”之事。
段功既战胜明二,梁王甚感其功德,奏拜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并以女阿盖公主妻之。(“盖”字本有示旁,今从省。)阿盖公主在《新元史》《列女传》中亦有传。
元时行中书省的官制和中央中书省的官制相同,有左右丞相,其下为左右平章政事,丞相、平章皆为从一品。又其下为左右参知政事。有时左右有省置其一的。段功为平章,不知是左是右,或许也怕是无左无右的专职。要之,足见他在当时的位阶是相当隆崇的。
段功既做了平章政事,便留驻云南,不回大理。有人向梁王进谗言,说段功有吞并云南的野心。梁王听信了这种谗信,便想杀害段功,起初是授意于他的女儿阿盖,把孔雀胆给她要她把段功毒死。
但阿盖不仅没有毒死他的丈夫,并把这秘密泄露了,劝段功回大理,她愿意和他一同回去,段功却没有听从。第二天梁王又邀段功到东寺去做佛事,一说是做寿,便令番将在通济桥头把他暗杀了。
阿盖听说她的丈夫被害,便很哀痛,想要自杀,梁王防备得很严,不让她自杀。但她作了一首辞世诗,终竟自杀了,一说是1而死。
那首诗很哀惋,《新元史》传中有著录,但颇有误字,今根据《国粹学报》六十四期雪生抄辑《脉望斋残稿》案语,录之如次,并将其中蒙古语及疑难之字加以解释。
吾家住在雁门深,一片闲云到滇海。
心悬明月照青天,青天不语今三载。
欲随明月到苍山,误我一生踏里彩。
吐噜吐噜段阿奴,施宗施秀同奴歹。
云片波粼不见人,押不卢花颜色改。
肉屏独坐细思量,西山铁立风潇洒。
据雪生所注,“踏里彩”是锦被名,吐噜吐噜”是可惜之意,“奴歹”是我,“押不卢花”是起死回生草名,“铁立”是松林,又“肉屏”是驼峰。此外如段阿奴即是段功,阿奴或许是爱称吧。苍山是大理的点苍山,亦名雪山。山有十九峰,二峰之间各有一溪,名为锦浪十八川。
阿盖劝段功回这样有名山胜水的大理,而他不肯回去,既已知道梁王的阴谋,偏不伤害梁王而反为所害,在这儿各种史料都没有说到段功的心境究竟是怎样。但我揣想,他这人大概是一位豁达大度,公而忘私的人。故尔也才引得阿盖那样的爱他。
阿盖是可爱的一位女性。她处在父与夫的冲突之间,她的心境一定很苦,而她终于把自己的生命来殉了她的丈夫,实在是值得同情。
这个故事在一般虽然不十分普遍,但在云南或许知道的人要多一些。明末云南的遗老刘毅庵,有咏《阿盖妃》诗一首(见上所举《脉望斋残稿》),把来和阿盖的辞世诗一道读,很能够相互发明:
嘹嘹孤雁绕宫帷,梁国奇传阿盖妃。
雀胆阳收全父命,兰虹暗剔劝夫归。
西山松老秋风冷,东寺钟残夜雨微。
云片波粼成往事,苍山遥望泪沾衣。
根据这诗可以知道段功和阿盖之死是在秋天,这正是一项重要的资料。又在这首诗的后边,抄辑者雪生有一段很长的案语,开始叙述阿盖妃的故事,与《新元史》文约略相同,另外叙述到杨渊海的殉死和他的题壁诗,便为《新元史》所未著录。
杨渊海是段功的部下,他听到段功遭了暗杀也很伤心,因而题诗一首,自杀身殉了。据那诗语看来,杨渊海也是大理人,不仅能诗,而且善战,是同时死在云南的。他和段功出仕云南的期间只有半年,在这诗里面也可以得到根据,诗云:
半载功名百战身,不堪今日总红尘。
死生自古皆由命,祸福于今岂怨人?
蝴蝶梦残滇海月,杜鹃啼破点苍春。
哀怜永诀云南土,绵酒休教洒泪频。
段功还有一对很可爱的儿女,女名羌奴(《新元史》《阿盖传》作僧奴),男名段宝,这两人不是阿盖所生,是出于段功的前妻高氏。《南诏野史》载嫡妻高氏尚在,且与功诗词往来。又载段功之死在三年以后,余以为均类小说,不足据。盖正妻如在,梁王竟许其女为妾,不甚近情理。
段功死时,羌奴只有十二岁,曾经手制一旗,上绣“誓报父仇”四字。后来成了人,嫁给建昌阿黎氏。她把绣旗留给她的弟弟,作为纪念,告诉他说,自己不是男子,不能替父亲报仇,十分抱恨。但她出嫁之后,她要“收拾东兵,飞檄西洱”,完成报仇的志愿,并叫她
的兄弟急急出兵,会于善阐(即昆明),还作了两首诗留别。
其一云:
珊瑚勾我出香闺,满目潸然泪湿衣。
冰鉴银台前长大,金枝玉叶失芳菲。
乌飞兔走频来往,桂馥兰馨岂暂移。
惆怅同胞未忍别,应知含恨点苍低。
其二云:
何彼秾秾花自红,归车独别洱河东。
鸿台燕苑难经目,风刺霜刀易塞胸。
云旧山高连水远,月新春叠与秋重。
泪珠恰似通霄雨,千里关河几处逢?
这些诗《新元史》也未著录。据雪生案语,言“后与其弟宝终遂其0之志”。文字过于简略,不知究竟是怎样复的仇。不过据《梁王传》及别的资料的参证,这“0”似乎只是消极的,便是与梁王断绝关系,而促成了云南在洪武十四年(一三八一)的平定与梁王
的惨死。
段宝是大理第十代总管,在其父死不数年之后,闻明太祖定鼎江南,便派遣他的叔父段真,由会川奉表归款。一直到洪武十四年,明遣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进兵云南,十二月大败云南平章达里麻之师于靖江,生擒达里麻,歼其精甲十余万。《明史》《梁王传》在这儿插叙了一笔:“先是王以女妻大理酋段功(原文作段得功),尝倚其兵力,后以疑杀之,遂失大理援。’以“失大理援”作为梁王败绩及走死的原因之一,足见得段宝的0只是袖手旁观,坐视不救而已。不过段宝虽然已与明室通款,但在明军攻云南的时候,他自己是已经死了的。
梁王的末路也很悲惨。据《新元史》所载,他在损兵折将之余,见大势已去,便逃往晋宁州的忽纳砦,“焚其龙衣,驱妻子赴滇池死,再和左丞达的,右丞驴儿,夜入草舍自缢”。(案达的驴儿实系驴儿达德一人之分化,其时另有一左丞相为观音保,开城迎降者也。)
这位梁王的年龄,算起来一定是相当大的。在至正二十三年他已经有了公主可以嫁人,由那时到他的死又是二十年,他的年龄可能有七八十岁。整个元朝,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起算,仅仅八十八年,梁王对于云南的统治恐怕要算是相当长远的。
明军把云南平定了之后,更进而经略大理。那时候的大理总管是段世,是段宝的儿子,可见段宝死得很早。段功死时羌奴才十二岁,段宝是她的弟弟,顶多也不过十一岁,段宝之死当在三十岁以前。段世和他一位弟弟段明,在明军经略大理时,也不过是十来岁的孩子。
段世对于明室很想成为半独立性的属国,“比年一小贡,三年一大贡”,不想彻底归顺。因此明军在洪武十五年便开始行动,一下便把大理击破了。段世段明都被生擒,被解送到南京。明太祖以为他们的父亲段宝,曾经通款,不忍废绝他的后代,便赐世名“归仁”,授永昌卫镇抚,赐明名“归义”,授雁门镇抚。大理就这样完全归入了中国的版图。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在征南将军傅友德等在对大理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曾经致书劝降,那劝降书里面有这样一句:“我师已歼梁王,报汝世仇,不降何待?’’据此,也足以证明段氏对于梁王的报复,除消极的不合作之外,不曾有过什么积极的行动。
段功有一位很贞烈的妻阿盖,有一位很义侠的部下杨渊海,又有那么一对有气概的儿女,可?见得并不是一位寻常的人。《新元史》既为梁王和阿盖立传,似乎更应该为段功立传,可惜关于段功的事却没有详细的叙述。在《大理府志》《昆明府志》或《云南省志》之类的地方志书里面,或许更还可以找出一些资料吧,但这些志书,目前是无法到手的。
就是关于阿盖与梁王等的资料也只是一个轮廓。例如向梁王谗害段功的那个人究竟是谁,各项资料里面均无可考。因此在这些地方我便发动了我的推想,根据《元史》《顺帝纪》车力特穆尔生擒明二的那个记载,我想到这车力特穆尔分明有诳报军情及冒功求赏的嫌疑,因此我便定他为谗害段功的主角,而且把他写得很坏。这点我是应该声明的。关于车力特穆尔,没有别的资料可以根据,假如他这人并不是那么坏的人,我自然要负责,我不过借用了一下他的名字而已。
梁王有妃有子,史有明文,但这妃是什么名字,一时尚未能考出,子是几位或多大,也没有记载。看到“驱妻子赴滇池死”的那一句话,可见他的妻子之死都是受着强迫的。妻不见得是一位好妻,子也恐怕是没有多大年纪的稚子。因此我也就把梁王妃写得很坏,而让他在穆哥王子之外还有一个幼儿。
王子穆哥是我假造的,并无丝毫根据,假造了他来是为了要显得阿盖的贤淑与王妃的嚣顽。
驴儿达德、苏成等人在《梁王传》中有名。因而遭了我的利用。铁知院一名也见《梁王传》,我因为他的名字有点像和尚,便让他做了和尚,而且还让他懂得医理,作为了梁王的侍医。
建昌阿黎氏是后来羌奴所嫁的夫家,我把他利用了来作为“明二”的代身,而使他和段功发生了联系,也就成为后来与羌奴结合的机缘。这些不用说都是我假造的。就是明二的金蝉脱壳计也是我假造的,或者也可以说是我对于历史疑案的一种解释。
我所根据的主要资料是《明史》、《元史》、《新元史》尤其是这些书里面的《明玉珍传》、《巴匝拉瓦尔密传》、《阿盖公主传》、《顺帝纪》、《云南土司》等篇,还有就是上面举出的雪生所辑《脉望斋残稿》及法国学者多桑所著的《蒙古史》、《马可波罗游记》等。
资料的搜集和调查是相当费了些时间的。本来我是打算在这暑间把宋末抗元史中的钓鱼城的故事戏剧化的,因此读了好些关于元朝的文献,但在中途我的兴趣却被阿盖吸引去了。
我知道有阿盖的存在应该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大前年我回到长别二十六年的我的大渡河畔的老家的时候,在我年轻时所读过的书籍中,(那些多被蠢蛀焚毁,仅留极小一部分,)找到那册有第六十四期的《国粹学报》的合订本,这在目前应该算得珍本了。《阿盖妃》的诗又重新温暖了我的旧梦,因而那册书我便随身带到了重庆来。我时时喜欢翻出来吟哦。有时候也起过这样的念头,想把阿盖的悲剧写成小说。但要写小说时,最大的困难是我没有到过昆明和大理,地望和土宜对于我是一片空白,因此没有胆量敢写。我终于偷巧,采取了戏剧的形式,是因为我把布景的责任推卸给舞台工作人员去了。
山峦 筱敏读后感
随便给一篇吧山峦下面的大地
这就是《山峦》所形容的:“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起义者的结局,是能想得到的。因为当时的统治还是“窒息生命”的,起义者希望被废除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如同“腐质土的堆积”,还相当地深厚。他们知道“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可能会“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但是理想的明确与崇高让这些热血青年贵族们义无反顾。
散文中提到的“无耻的‘幽默’”,恰恰说明当时先驱者们精神的孤独。但是,火把一经点燃,就会唤醒很多人的沉睡。历史已经告诉未来,如果先驱们提出的理想一天没有实现,火把在人们心中就一天不会熄灭。以“渴望自由为高尚的”人们,将会火把传递下去的。
山峦底层的岩石
作为一种历史的画面,最撞击人心灵的是,在“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常常使人想起山峦,有傍墨时分的落霞裁成披巾裹住双肩,以整整一生的坚忍,伫立眺望的山峦。” “整整一生的坚忍”是时间长度与血肉磨砺的厚度凝结成的庄重。
“山峦”形象的提出,使话题在激愤中沉实起来。这篇散文虽说充满诗意的比喻,却是一砖一瓦地砌就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这些年轻的女性,是“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她们是在突然的历史断裂中面临着生命中的重大选择。是继续过着尊贵至上的奢华生活,接受尼古拉一世允许改嫁的谕令;还是追寻丈夫,共赴苦难?作者说“她们的选择不假思索,因为她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但是她们不仅是为着夫唱妇随,从一而终的“爱,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是有着文明教养的女性,或许还是俄国上层社会以说法文为高贵的女性。所以,没有心灵的默契,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不会追随丈夫到地老天荒之处的。
“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这段抒写告诉我们:她们的爱不是盲目的,不是顺从的,是理解和认同的产物。“丈夫们的英勇”,她们引以为骄傲;“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也是她们希望看到的曙光。所以“山峦”的根基是用同样渴望自由,反对专制;同样的进步文明意识与高尚的理想追求夯筑的。
也许,被流放的家庭中,妻子们对丈夫所从事的事业,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所以不仅要看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对爱情的忠贞,更要看到妻子们对丈夫的精神支持,对丈夫们的精神追求与人格认同。作者的形容:“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这就是对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理性的肯定。当时,没有经历过炼狱的她们是无法体味自身的价值的。历史也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但“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这个符号是有灵魂的。在她们面前,不仅仅是富华与贫寒的选择,而是人生价值的选择。这是做庸常之人还做心灵高贵的人的选择。那些“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难道“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所以“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 “义务”的说法。这是她们自觉的人生承担。文章后面提到的“灵魂是因痛苦而结合的”,进一步表明“妻子们”与“丈夫们”是在同样高尚,同样孤独的相知中,痛苦地走到了一起?“惟有一种博大的痛苦,有力量抗拒时间的流逝,恒久地矗立在历史深处,注视着驿道上后世的跋涉者们迷茫的眼睛。”因为“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理性,使她们的眼睛没有“迷茫”,因此,她们的痛苦是“博大的”。
所以作者才说,“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把这样的诗篇交到男人们的手上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山峦巍峨的象征
作者说,“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其实,那最本质的爱是大爱,这时作者的歌颂已经指向一个民族。这个母性,是对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硬利的冻土,对莹蓝得如此温软的贝加尔湖真实的拥有。是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真挚之爱。一个民族正是经过博大与残酷的浸泡,其灵魂才得以生成和上升。所以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俄国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妻子是俄罗斯人民优秀的儿女,他们代表着一种民族之魂。
这就是《山峦》所形容的:“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起义者的结局,是能想得到的。因为当时的统治还是“窒息生命”的,起义者希望被废除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如同“腐质土的堆积”,还相当地深厚。他们知道“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可能会“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的底层”。但是理想的明确与崇高让这些热血青年贵族们义无反顾。
散文中提到的“无耻的‘幽默’”,恰恰说明当时先驱者们精神的孤独。但是,火把一经点燃,就会唤醒很多人的沉睡。历史已经告诉未来,如果先驱们提出的理想一天没有实现,火把在人们心中就一天不会熄灭。以“渴望自由为高尚的”人们,将会火把传递下去的。
山峦底层的岩石
作为一种历史的画面,最撞击人心灵的是,在“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
“俄罗斯妇女的形象,常常使人想起山峦,有傍墨时分的落霞裁成披巾裹住双肩,以整整一生的坚忍,伫立眺望的山峦。” “整整一生的坚忍”是时间长度与血肉磨砺的厚度凝结成的庄重。
“山峦”形象的提出,使话题在激愤中沉实起来。这篇散文虽说充满诗意的比喻,却是一砖一瓦地砌就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这些年轻的女性,是“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她们是在突然的历史断裂中面临着生命中的重大选择。是继续过着尊贵至上的奢华生活,接受尼古拉一世允许改嫁的谕令;还是追寻丈夫,共赴苦难?作者说“她们的选择不假思索,因为她们的爱是不假思索的。”但是她们不仅是为着夫唱妇随,从一而终的“爱,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是有着文明教养的女性,或许还是俄国上层社会以说法文为高贵的女性。所以,没有心灵的默契,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不会追随丈夫到地老天荒之处的。
“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这段抒写告诉我们:她们的爱不是盲目的,不是顺从的,是理解和认同的产物。“丈夫们的英勇”,她们引以为骄傲;“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也是她们希望看到的曙光。所以“山峦”的根基是用同样渴望自由,反对专制;同样的进步文明意识与高尚的理想追求夯筑的。
也许,被流放的家庭中,妻子们对丈夫所从事的事业,理解程度不尽相同。。所以不仅要看到十二月党人的妻子对爱情的忠贞,更要看到妻子们对丈夫的精神支持,对丈夫们的精神追求与人格认同。作者的形容:“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这就是对十二月党人妻子们的理性的肯定。当时,没有经历过炼狱的她们是无法体味自身的价值的。历史也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但“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这个符号是有灵魂的。在她们面前,不仅仅是富华与贫寒的选择,而是人生价值的选择。这是做庸常之人还做心灵高贵的人的选择。那些“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难道“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所以“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 “义务”的说法。这是她们自觉的人生承担。文章后面提到的“灵魂是因痛苦而结合的”,进一步表明“妻子们”与“丈夫们”是在同样高尚,同样孤独的相知中,痛苦地走到了一起?“惟有一种博大的痛苦,有力量抗拒时间的流逝,恒久地矗立在历史深处,注视着驿道上后世的跋涉者们迷茫的眼睛。”因为“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理性,使她们的眼睛没有“迷茫”,因此,她们的痛苦是“博大的”。
所以作者才说,“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把这样的诗篇交到男人们的手上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山峦巍峨的象征
作者说,“女性的爱,其最本质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其实,那最本质的爱是大爱,这时作者的歌颂已经指向一个民族。这个母性,是对贝加尔湖,西伯利亚硬利的冻土,对莹蓝得如此温软的贝加尔湖真实的拥有。是对祖国、民族、人民的真挚之爱。一个民族正是经过博大与残酷的浸泡,其灵魂才得以生成和上升。所以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俄国知识分子和他们的妻子是俄罗斯人民优秀的儿女,他们代表着一种民族之魂。
《人生若只能初见》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人生若只能初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偶遇一本书,扉页轻启,轻声絮语。邂逅一首好词,浅斟低吟,怦然心动。
初见时,便被那古香古色的封面所吸引。拿着它,仿佛回到了古代。仔细一看——《人生若只能初见》。从此,安意如便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人生若只能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安意如在自己作序的时候说:“这一本书,虽写尽了情事,也只是透过这面风月宝鉴去观望世事,最终它超然与情无关。”这千年前的事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喜欢坐在靠窗的书桌边上静静地看它,此时,阳光悄悄地躺在书页间,调皮地咧着嘴笑着。最初的惬意,如梦幻般的`感觉,仿佛看到的不是字,而是一个个从书里走出来的才子佳人。男子一身青衣,光明磊落,把酒临天,赋诗作画;女子身着素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那种怦然,那种萌动,似一团热火,将寒冰融化。
有人说:“安意如这本也是读诗的参考书,但不是注释书。”诗不是朗读就能感悟其中的奥秘,诗应该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正是因为这一点,安意如才能用诗人的敏锐和想象力去续写千年前那一段段美丽诗话。正如外界对她的评价“在她笔下,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愁,那才子佳人的离情悲欢,那一幕幕凄美欢欣的旷世绝恋,浪漫而清新,纯真而唯美。”
它静静地诉说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许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等候,“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盟誓。岁月的帆,渐行渐远,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儿,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美丽佳话,随着泛黄的书页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从来都很羡慕“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场景:有一个人,在年幼就出现,你还是个坐在小马扎上手把花枝的小女孩,他骑着竹马哒哒哒跑来,在你身边好奇张望,为引人注意还不时作怪干扰你,如诗一般的简洁明了。幼时的小伙伴们早已随着时光渐渐疏远,每当同学讲起自己发小的时候,我总在一旁羡慕嫉妒恨。若只能初见,依旧是你爬树来我捡果子、结伴玩水嬉戏、竹林冒险该多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杳如童话。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喜欢霍小玉,不是因为她的报复之心,而是喜欢她的决绝。那句“我为女子,薄命如斯,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後,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够狠够绝,既然你李益移情他人为了功名抛弃我,那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有多少女子被抛弃后哭哭啼啼,无奈恳求,没入风尘,又有多少女子如小玉一般的刚烈!你送我一命,我便毁你一生。若只能初见,你还是当年那个写下“明春三月,迎娶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的李十郎,该多好!只是,当佳人香消玉殒,剩下的只是“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悔恨和后人无尽的唏嘘。
此一生,与谁初见?
偶遇一本书,扉页轻启,轻声絮语。邂逅一首好词,浅斟低吟,怦然心动。
初见时,便被那古香古色的封面所吸引。拿着它,仿佛回到了古代。仔细一看——《人生若只能初见》。从此,安意如便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人生若只能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安意如在自己作序的时候说:“这一本书,虽写尽了情事,也只是透过这面风月宝鉴去观望世事,最终它超然与情无关。”这千年前的事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喜欢坐在靠窗的书桌边上静静地看它,此时,阳光悄悄地躺在书页间,调皮地咧着嘴笑着。最初的惬意,如梦幻般的`感觉,仿佛看到的不是字,而是一个个从书里走出来的才子佳人。男子一身青衣,光明磊落,把酒临天,赋诗作画;女子身着素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那种怦然,那种萌动,似一团热火,将寒冰融化。
有人说:“安意如这本也是读诗的参考书,但不是注释书。”诗不是朗读就能感悟其中的奥秘,诗应该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正是因为这一点,安意如才能用诗人的敏锐和想象力去续写千年前那一段段美丽诗话。正如外界对她的评价“在她笔下,那江山美人的至真哀愁,那才子佳人的离情悲欢,那一幕幕凄美欢欣的旷世绝恋,浪漫而清新,纯真而唯美。”
它静静地诉说着“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许诺,“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美好,“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的等候,“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盟誓。岁月的帆,渐行渐远,那些曾经鲜活的人儿,那一段段刻骨铭心的美丽佳话,随着泛黄的书页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从来都很羡慕“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场景:有一个人,在年幼就出现,你还是个坐在小马扎上手把花枝的小女孩,他骑着竹马哒哒哒跑来,在你身边好奇张望,为引人注意还不时作怪干扰你,如诗一般的简洁明了。幼时的小伙伴们早已随着时光渐渐疏远,每当同学讲起自己发小的时候,我总在一旁羡慕嫉妒恨。若只能初见,依旧是你爬树来我捡果子、结伴玩水嬉戏、竹林冒险该多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杳如童话。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喜欢霍小玉,不是因为她的报复之心,而是喜欢她的决绝。那句“我为女子,薄命如斯,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徵痛黄泉,皆君所致。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後,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够狠够绝,既然你李益移情他人为了功名抛弃我,那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有多少女子被抛弃后哭哭啼啼,无奈恳求,没入风尘,又有多少女子如小玉一般的刚烈!你送我一命,我便毁你一生。若只能初见,你还是当年那个写下“明春三月,迎娶佳人,郑县团聚,永不分离”的李十郎,该多好!只是,当佳人香消玉殒,剩下的只是“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的悔恨和后人无尽的唏嘘。
此一生,与谁初见?
本文标题: 永诀之朝读后感(宫泽贤治 永诀之朝)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920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