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动朱光潜读后感六百字(谈活力 读朱光潜《谈动》一文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1-27 18:40: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8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

谈动朱光潜读后感六百字(谈活力 读朱光潜《谈动》一文有感)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1

  纵观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大致分为了三个板块,其一是谈对美的欣赏,其二是讲美的创造,最后引申到了人生的艺术化,朱光潜先生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自己最重要的理论。这本书看完后,对人生与艺术,自己与美有了自己的感悟。

  书中开篇就解释了谈美的原因,“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要做到“免俗”。而探讨现如今美的意义,或者是美学的意义,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现代美学的美育,美学可以把人的存在纳入形式表达的方法,审美的本质就在于让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美好,意味着唯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真正获得对人生的的深层把握。以我所学,美育能够成为可能的基础,是因为艺术主要就是负担人的感性认知以及美感意识的水平的职责。而审美之所以如此重要,就在于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才能摆脱生命的慵常性,复苏被现实麻痹的感知,重新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而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被技术统治的时代,艺术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在这种大潮里,唯有通过美育获得存在的感知,得到真正的本真。

  在对美的欣赏上,首先是态度问题,对一颗古松不同的身份会有不同的感悟,而无论何种感悟都是带有个人的主观,这也体现出艺术与人生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引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仔细观察生活,确是如此,生活中极平常的东西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看到公寓旁边与楼齐高的参天大树,我们可能习以为常,而当我用审美的观点去看待它,它又是那么的特别。站在树底下观之,只觉望不到树尖,树干上都是风霜的痕迹,凹凸不平,却带有一种古朴美;有次站在楼顶观之,别有一番景象,居高临下,它是那么的孤立,独树一帜,显示出傲然挺立之感,不畏寒冬,心中不觉对此敬佩。当时正值我背书背的很烦闷,忽觉树都能如此不畏环境的艰难,何况人呢。我想这就是审美给我带来的精神上的体验。

  艺术与实际人生也是有距离的,而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他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他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本来就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本来现实的结局完满的,而改写成文学作品后,去掉了完美,给了他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这就在于这样使得悲剧更深入人心,能够起到更大的艺术效果。我们感悟艺术作品的时候,也要记得这个适当的距离,书中的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跟鞋,表演时的声调不像平常,这都体现距离。而这个是适当的距离,距离太远变成无法理解,而太近则不像是艺术。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要以主观的参与者退变为客观的观赏者。

  朱光潜先生也谈到了几点对许多人对美感的误解。美学不是享乐主义,而这个享乐指的是快感,我们欣赏一件作品时候的快感,愉悦之感,并不就是美感。“美感有普遍性,快感没有普遍性。”“美感与实用活动无关,而快感则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这个也解释了我心中的的疑问,对于一件事物的喜欢,并不能说明这个事物是美的,正如“实验美学”的人做的实验,问受验者喜欢哪些颜色、条纹,而艺术上部分之和并不等于全体,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不能以大多数认为而断定它是美的。另一个误解是联想带来的就是美,“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每个人的知识水平不尽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也不会相同,看到一件事物的联想只是持有实际人的态度,在它的艺术本身以外去求它的价值,这显然是不对的。最后,考证和批评也不是对美的欣赏。当你看到一件文学作品,探析作者的一切,透析写作缘由,社会背景等,这可能会在无意之中磨灭了美。“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我不能沉醉在作品里面,永远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的经验。”或许对待作品,我们应该不掺加杂质,以本真之心去看待,这样也能更好地阅读作品,得到其中的真谛。

  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谈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游戏说。“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我觉得这在一定程度上把艺术变得更加具体化。游戏和艺术一样是把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也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游戏也带有移情作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这可能是受到席勒认为人有一种游戏冲动,这是以美为对象的艺术创造冲动。但是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同时,也使艺术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工具,承担了太多的“说教”功能和“神圣”色彩,弱化了游戏的实践性、对话性和非功利性等。总之,我认为在美的创作上,朱光潜先生提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十分正确。以前看过一段话说,读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拿读书的钱出去旅行,古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接着就有人回复说,你不读书,即使行了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说的不无道理,心中没有知识的储备,更不会说对美有任何感悟。现在的我们,应该打好基础,多充实自己,不管是知识上,还是能力上。正如书中所说,灵感是突如其来,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不由自主的、突如其来的。“不过灵感的培养正不必限于读书。人只要留心,处处都是学问。”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观察生活,也就是对美的欣赏上说的有一双审美的眼睛。要留心观察生活,对生活中的事物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最后朱光潜先生说道人生的艺术化。以上见解可观之艺术与人生的关系紧密,朱光潜先生也认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他也把人生分为了实际人生和整个人生。实际人生只是整个人生中的一部分,艺术与人生都有一种完整性,都是以“情趣”为本体的生命精神的显现。朱光潜先生说,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我想这里的本色是指的有趣的,有源头涉水的生活,而不是机械的、干枯的生活,而是显露人生真性情的生活。

  艺术和生活的创造之中都含有欣赏,朱光潜先生说:“善于生活者则彻底认真,不让一尘一芥妨碍整个生命的和谐。”而我们对于生活也要怀有一定的严肃性,正如前文所说,在持出世精神与做入世事业之间、在超脱人生与淑世主义之间的圆融。或者说,严肃与豁达尖山的艺术与人生态度,还喻示着道德精神与审美主义的同一性。我觉得这种豁达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过度的在乎我们自己的得失,斤斤计较,殊不知这是在丧失生活的乐趣。

  而朱光潜先生说的阿尔卑斯山谷公路边的标牌:“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水马龙的世界里生活,恰如乘坐在疾驰而过的汽车上,“慢慢走”有的人认为是以时间换空间,把实用的人暂时变成审美的人,把路旁的风景变成审美的对象。“欣赏啊”,就是完成一次完满的审美经验,体验到真正的“美”。现实世界名缰利锁,人生很难自由超脱,而我们可以怀着美感的纯粹意象的世界,看淡我们名利得失和利害关系,做一个纯粹的本真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做到,我们也可以在自己心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从心中开始做一个本真的人,找到我们自己人生与艺术的联系。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2

  提到“美感修养”的问题,我们都会问:如何培养美感呢?朱光潜通俗而又深入的进行了论述。他点明: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眼睛是要逐渐养成的。作者在谈到人对事物的不同态度,或者说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就不同,同样的事物在不同心态的人的心理或视觉上都会有其独特的反应。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业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实用性;科学家是研究的心态去看,看到的是古松的科学性;而画家用欣赏的心态去看,他用审美的态度,尝到了美的味道。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衬了三种效果,只有画家不是从“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讲的`:“无所为而为”的欣赏眼光去看的特点,说明人异于其他动物,除了生活需求外,还有更高尚的追求“美”。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俗语讲:“距离产生美”。其实朱光潜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了美和生活的距离。真实世界笼罩了雾、雪或雨就容易给人们另外一种联想,其状态使真实世界同你我之间产生了距离,因而有了古往今来的诗情画意等及赋美感的意境。就如同美学上的“移情作用”,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感情。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想应该也有这个道理。美和实际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去看,而且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一些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和神秘感,从实际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离,才会有向往,美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这第13封信,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语言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

  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篇3

  作为一个美学家,作为一部谈美的书,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一书专心谈了美感态度,对美感态度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

  朱光潜在书中,把人生态度分为三种: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实用态度求的是善,科学态度求的是真,美感态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文章层层递进,从人们看待事物的三种不同态度到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中让我们知道美从哪里来,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进而讨论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讨论中让我们明白美和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了欣赏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换一个方向从讨论创造入手,让我们明白创造本身以及与情感、格律、模仿的关系,进而明白美的特点。该书渗透了朱先生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正如书中文字:“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一切学习都应该自美的体会开始,美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美感的敏锐度,真正的任务在于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形成一种判断力。正如朱光潜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比较广义的艺术。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西方的美术作品——《向日葵》。

  这是荷兰画家凡高的油画作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灼热的黄色,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画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实写照,而是画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热情为生活高唱的赞歌。

  我们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谈美》(朱光潜)读后感----关于距离

朱光潜先生《谈美》这本书对于美学的原理深入浅出,逻辑性也很强。前一部分关于“欣赏美”,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而这种形象是孤立自足的和实际人生是有一段距离的,美感的重要特点就是孤立绝缘,注意力集中,一个是审美客体方面一个是审美主体方面,而在第二章“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对孤立绝缘的距离做了阐述。后一部分是关于“创造美”,最后是关于美,提出“人生艺术化”的观点。

   对于美感态度的孤立绝缘我觉得是与“距离”相关的,这个“距离”不是物象客体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方面,而是客体与主体的距离。关于距离,距离能使人只看得到轮廓,看不到细节,比如一个城市到处脏乱差,怎样才能看起来漂亮呢?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打造夜景,人们远远一看,星星点点,很美。距离可以让我们摆脱工具意识,比如我们到陌生的地方走陌生的路,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这条路是去学校的路”所以为什么“人生若只初相见”,因为一般初见的时候,我们和对方还没有发生利益上的关系或者情感上的羁绊,对方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形象。距离可以激发敬畏心,敬畏心容易转化成美感。我们生活中各种仪式就是这个道理,仪式当中的语言和行为一定和生活化的语言、行为不一样,会把我们拉到现实生活以外,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和情境失去了束缚力,此时我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了美感。

树的倒影为何可以比树更具有艺术美?塑料苹果为什么会让人欣赏而不是去品尝呢?塑料苹果就是假的苹果,它没有新鲜真实的苹果之实,只有苹果的形,却恰恰能让审美主体产生了审美体验。审美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物体上,而真树和真苹果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近,它和人发生过许多实用的关系,一看见它不免想到实用的意义,发生许多实际生活的联想,那么这也就不是艺术美,不是美感了。而倒影是隔着一个世界的,是幻境的,是与实际人生无直接关联的,塑料苹果也是如此。我们一看到倒影或者是塑料苹果就立刻注意到了它的轮廓线条或者颜色,这就是形象的直觉。并且对于真实的苹果,我们会产生想要去吃的欲望和冲动,但是塑料苹果与现实生活的这个距离就能阻止欲望和冲动,免于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而是刚好停留在审美客体本身的“形象”上面,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我认为是在这里距离就表现为形象,形象会阻隔了人们的欲望,,抛去现实的功利性,欲望便纯净。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就必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作者朱光潜先生说“正身和实际人生没有距离,倒影和实际人生有距离”正是表达出了日常幻想和审美幻想的一大区别。

物与现实生活越没有“距离”的时候,那么就也就越受现实生活的功利性所束缚。“一般人迫于实际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认得太认真,不能站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人生世象,于是这丰富华严的世界,除了可效于男女的营求之外,便无其他意义”,一切都以有什么“用”作为是否意义的标准,那么人就不容易从现实的功利中跳脱出来。而在《谈美》中作者也提出要“无所为的玩索”,如此也就是不以“用”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还有在前言中有论述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存在”这样那审美求以超现实功利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科学家要求以纯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万物,而道德家以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万物,只有审美者却是以超然的态度来看待世界。而“距离”能拉开审美与实际人生社会,能让审美者超越了现实的束缚,从而与物与人能够有更高层次心灵的对话,克服了现实中的功利性,这也是最本真的交流。

既然对“日常生活”与“审美态度”有所适当距离阻隔,所以适度的距离才能恰到好处。距离太近容易引起实用功利目的心理距离,失去美感,当文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太近的时候就会出现类似“文以载道”这就强调了文学的功用性,文学的教化功能,而非用“无所为而为”的美感态度,仍是具有“实用”的态度具有功利性。”而距离太远却又不能让人“玩索”,容易使人无法了解和欣赏。白玫瑰距离适度是白月光,过了度就变饭黏子,红玫瑰适度是朱砂痣,过了度就是蚊子血,也是距离产生美。审美的距离,太近、太远都会破坏美感,达不到良好的审美效应。太近,就极容易发觉审美对象的白璧微瑕,在审美态度上也易失之于轻慢,有时在心里就会产生“不过如此”的念头。太远,没有准确清晰地观赏到审美对象、势必影响美感的产生,审美效果肯定不佳,太远或太近的“心理距离”则是审美的消极条件,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进行审美欣赏和创造。

在第八章“依样画葫芦”中似乎也可以用“距离”来解释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一些观点看法。“写实主义来源于自然主义,他们以为上帝经手创造的东,西本来都是尽善尽美的。人工造作,无论如何精巧,终比不上自然。”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没有区别。也就是距离越近,越靠近自然,越是常态,就越是美,当无距离的时候就是最美的时候,但是这个美是自然美(没有艺术美),理想主义与自然主义也是一样,只不过把自然主义认为的自然就是美去掉了丑的部分,却仍然是忽略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美感)的距离,第二章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写实主义的理想在于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当美感距离拉近至无的时候,美感荡然无存。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朱光潜先生以轻松愉快笔调剖析什么是美,美与实际、联想、自然、创造、模仿等等的联系与联系与区别,最后引申到作者的观点“人生艺术化”在这个浮躁功利快节奏的时代,让我们慢一拍,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过有情趣,有美感的人生,把人生活成精彩有趣的艺术品,哪怕只是短暂的精彩。

朱光潜《谈读书》读后感

读书,我个人认为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看书,看一本或一篇从未看过,也可以是重新看的书,第二,学习,上学校,多用于现代社会中,孩子出门前,都说一句:“我读书去了!”
不想读书不爱读书的人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读书(指课外书),80%的孩子都会回答没时间,我想换成是我,也会那么说的。其实,生活中,空闲的时间是很多的,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时候,在书桌前发呆的时候,玩疯了需要平静一会的时候,一个人闲着无聊的时候,……那些细小的时间,要靠你去拾掇。有一个作家说得很好,每天你就是再忙,看三、四页书的时间总是有的,慢慢积累起来,将是一个很惊人的数目。“读书”也就是“学习”,那“学习”又得分开说:“学”是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学了,才将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习”便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学了,转而又忘了,那等于白学,白学又不如不学,所以温习不可少。学习后还得“思”,“思”便是思索学过的知识,不思,便不理解,不理解学来也无用。读书必是自愿,只有自愿做的事情才更快乐,更有效果。别人逼你,你本身不愿意,只怀着满肚子的气读书,脑里便不能“思”了。比如说我吧,一本《家》,看了一个月还没看完四分之一,我自己也火了,看不下去有何办法?但同样厚薄的儿童小说,仅一小时,便半本“下肚”。那时我还想:人生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吗?在我眼里,暂时没有。
我想,看书是需要耐心的,名著的确不同于其他小说,慢慢琢磨,才其乐无穷。
既然我早已读过这篇文章,还写了,就不能光说不做。走,看书去啦!

谈活力—读朱光潜《谈动》一文有感

青年人有着天然的朝气,多数人喜动,尤其进入春天,涌上街头,打扮时尚的青年人,个个都是盛开的生命之花,我很多时候上街的目的就是欣赏这些流动的花朵。别人喜动,我则喜静,单从外表看,好似已进入暮年,别人说我太闷,无活力,我都不在意。

人皆是生来好动,有些人表现为喜动,有些人表现为喜静,动是外表,静也是外表。我认为人的发展,人的创造最能体现一个人是否为动,这点短时间无法判断,长久的坚持才能看到。

比如长久的坚持锻炼,必定在身材上能体现出来,长久的阅读,必定能在修养上体现出来,但也有前提在里面,边坚持边反思改进,任何事只顾低头做没有反思,结果往往是还不如不做,坚持锻炼而不反思身材不但走形,恐怕健康也难保;坚持读书而不反思,终会迂腐成书呆子。前者是活力的具体体现。

一个人的活力最终会落实到他做的事情上,历经事事考验还能保持信心,继续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活力。
本文标题: 谈动朱光潜读后感六百字(谈活力 读朱光潜《谈动》一文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80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关于人生如酒的读后感(人生如酒 苦后甘甜的人生感悟)商鞅的经历及读后感(读商鞅的故事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