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发布时间: 2024-01-07 19:3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9

知行合一,读后感知行合一:“知”即是我们心里的良知,内心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善”去适应外部的环境。,“行”:有自己的良知理念后,需要...

致良知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知行合一,读后感

知行合一:
“知”即是我们心里的良知,内心遵循良知的指引,我们可以用“善”去适应外部的环境。

“行”:有自己的良知理念后,需要应用到实际当中去,在实际中事上练,躬行实践。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激发自己内心善的种子,然后加以实践,二者同时进行,良知和行为,学问和修养必须是一致的。

王阳明说:“我心中有个能知是非善恶的良知,所以一切道理都在我心上,就是:心即理。
为什么悟道的是王阳明?

王阳明从小就好奇心膨胀,对知识如饥似渴,从小立志做圣贤,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刻放在心里,志存高远,不断有十万个为什么,连他的父亲王华和老师都觉得王阳明不切实际,不务正业,好高骛远,但他依然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值得学习,饱读经书,广泛涉猎,钻研军事,学习兵法,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的痴迷程度有点惊人,日夜苦读,读书读到吐血,完全不输于《三字经》里的那句头悬梁,锥刺股 ~某同志还跟我说,有精力最好把图书馆书架上的每一字母开头的书至少读一本~瑾遵教诲,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我会努力的哦~

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只要时刻抱着学习之心,你做什么事都是一种学习,学习无处不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就是乐趣。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王阳明从对朱熹理学的狂爱,到‘格竹子’格不出个所以然来,摸不着头脑,琢磨不透朱熹理学的真谛,最后又转向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触类旁通,涉猎颇广~这是他成为圣贤的奠基之路。
有一种无趣叫仕途

王阳明通过会试后,正式步入仕途,王阳明的军事激情燃烧,可以进行实地演练,后来因为又从工部调动到了刑部。当刑部大牢的种种现象,现实的黑暗让他失去了信心,在刑部呆了两年后上了九华山,和尚说他尘世未了,不适合修仙,王阳明并无听信和尚的话,虔诚认真地温习起了佛经,全身心地练起了导引术,最后因为放不下父亲,放弃拂道,又回归了朱熹理学的表态。
看到刘瑾风暴那一段,看得胆战心惊,真的觉得官场如战场瞬息万变,随时随地可以由生变死,生死都是悬吊着的……不是不报,而是时辰未到,是福不是祸 ,是祸躲不过,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虽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结果王阳明被廷杖四十,下锦衣卫大牢,反而在刘瑾的反推力的作用下,一举创建了心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身处逆境的他还不忘思考人生,研究起《周易》,结束了大牢生活又开始了另一种磨难,人生一切所谓的苦难,都是比较而言,和锦衣卫大牢相比,龙场的生活根本不值一提。

因为王阳明经历了真正的牢狱之苦,往后的任何一切苦难对他都不是什么问题,好像这世间除了生死是大事,其他都不是什么问题,任何一件不能置于死地的事情都将受益~或许,生与死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怎么生和怎么死……

刘瑾派锦衣卫杀王阳明,王阳明足智多谋地存活了下来,来到了寺庙,道士占得一卦,断辞是:“光明消退,黑暗降临,面对灾难,宜坚贞守持。”心灵的强大力量能战胜外界的一切灾难,守护自己的内心,灾难如过眼烟云。

王阳明从寺庙回去后看望了父亲,随之爬山涉水地来到了龙场驿站,人情淡薄,野兽攻击,环境恶劣至极,难以生存下去,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通过提高精神世界的满足来淡化现实的折磨,不断地反思这几十年来所发生的一切,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既然无法改变环境就只能让自己去适应环境,生于忧患,然后又继续开启头脑风暴的模式了~真的是不思考的人生就不是人生了,这就是“龙场悟道”,这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门户之见,虽然王阳明的“悟道”也有些争议,但其影响力不可否认,某同志常把梁启超那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挂嘴边,确实如此,其实并没有进行道德绑架,你认为哪种学问好,矢志践行,它就是一种好学问。
死在逆境中的人数不胜数,何谈成就~

王阳明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悟道”不经意间由一理念发散后并会聚为一体,心学的创立也不是一蹴而就,不仅是时势造英雄而且还有人慧眼识英雄,没有平台,能力再强大也无用武之地~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龙场悟道,让王阳明的人生进入了一个转折点,声望已今非昔比,让他又重新开始了仕途生涯。

清正廉洁的王阳明在从政方面,勤勉奉公,追溯事物本质,站在民众的立场考虑问题,通过心学唤醒人内心深处的的良知,能处理好不同的人际关系。
知行合一之南赣剿匪

首先呢,王阳明是机智地化解水盗的包围,反思政府本身存在的问题,了解土匪的致命缺点,通过土匪的家人,来唤醒土匪内心的良知。铲除内奸,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能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王阳明第一次上了战场,发现自己太轻敌而措手不及,受伤后才知道自己适合在战场之外出谋划策,无需自己亲自上阵,胜败乃兵家常事,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命还在就还有希望。

人真的要多反思一下自己的长短处,发挥好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采取“攻心”的策略,兵不厌诈,声东击西地剿灭了山贼,王阳明灭贼的本心是为了还百姓一个太平的世界,为生民立命。

王阳明给山贼写得那封信,简直是直戳山贼心窝,打心理战,采用将心比心策略,完全地窥探到了山贼的心理变化,能用心学的理念解决的事情就无需用暴力解决了,这封信真的是深情款款,娓娓道来,还真就有部分山贼被制服了,可谓足智多谋。

不止心理战打得好,军事策略也运筹帷幄,而且还胆气过人,不居功自傲。

王阳明的南赣剿匪是“事上练”的过程,在这过程要懂得做计划,预则立,不立则废,反思,总结,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总不能空想着什么事都不做,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矢志践行,就像学习,要学以致用,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然学得再多发挥不出来也无济于事,

战场如生活,一切瞬息万变,往往出乎意料,还要懂得随机应变,不胶柱鼓瑟,不狂妄自大。
知行合一之平定宁王
王阳明早对朱宸濠谋反的事实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想放弃任何一个人,而且一旦朱宸濠叛乱起来,这牵扯到千万人的性命,必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无奈朱宸濠真的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叛乱起来了,王阳明招兵买马,集结起一支可以上战场的部队,审时度势,采取“造假”措施迷惑朱宸濠,分配现有资源,占了朱宸濠的老巢,“攻心战”与“火攻”

并用,最终打败了朱宸濠。

朱宸濠当初不听劝,亲身经历失败后才会得到真知。这可能就是王阳明心学强烈主张“事上练”的良苦用心。

从朱宸濠起兵到被俘,王阳明平定他只用了四十三天,王阳明却只用了这么点时间就把一场震荡大江南北的叛乱轻而易举地平定,堪称奇迹,速战速决。

王阳明说:“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王阳明即使经历了他人的诽谤诬陷,也依然还是不动心,守护自己内心的良知,此等自信,超然脱俗的境界岂是常人能及的。
知行合一之广西戡乱
对于这份中央政府新任命,王阳明一开始给回绝了,他不愿卷入政治之争,于是再次接到圣旨后,即使身体状况已经发出了警告,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广西后,随即便对当地情况进行了一番考察,开始了全面调查,仅凭几封信就把广西最大的叛乱武装化解得无影无踪,分分钟秒杀~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进示以退,攻示以守的军事打击以贼攻贼也是高明之处~
不动心,致良知,事上练~
不动心~王阳明认为,天理在我们心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向善的种子,趋善避恶,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验证这个天理,而不是花时间去找天理,这样就不会浪费资本,行动上与思想上保持一致。

工作,生活也好,面对功利性的竞争,过多的攀比之心会让物欲蒙蔽双眼,还是需要调节内心来做到心不动,当然心不动也不是消极的想法,不是让你不思进取,只是让你在面临一些事情时,采取心不动会让你的内心更加的纯净,能够更好地权衡利弊,只要是“良知”认为适宜的事情,方可大胆去创新,与时俱进。

王阳明说,只是你争取富贵的时候要凭良知的指引,不能违背良知。你只有好好光明你的良知,才能在富贵逼人时坦然面对,不被它控制,而是要控制它。只要你做到用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

心如明镜,静如止水,物来则照,静时心也定,动时心也定,要在心不动的路上慢慢修行,才能渐渐感悟到心学的真谛。
致良知~也可以说是心安,也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之前某同志还跟我提到关于心安的问题,做人做事,比开心更重要的是心安,不做触犯自己道德底线的事情,还是要秉着自己的良心出发,不能不顾后果着眼于眼前的利益,存天理,灭人欲,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一件坏事到眼前,良知明明告诉你不要去做,可无数人还是违背了良知的教导,只不过那些做坏事的人的良知只是暂时被遮蔽了,至善是在自己心中,是可以找寻回来的,懂得了致良知的道理,如何长期地坚持不违背良心去为人处世才是最难的,必须要一生的时间去躬行实践,不断在事上练的过程探索,才能真正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什么是感觉?它不需要外界的人来左右自己的想法,心即理,只要跟着心走,遇到了对的人也好,错的人也罢,通过“事上练”就知道这是不是幻觉,关键是看你想不想释放它,不想的人永远会给自己找借口,你以为的理智其实并不理智,思前顾后烦恼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事上练”的过程,人生的路,都是必经之路,愿意陪你一起走的人,哪怕是走一个阶段,也值得感恩。

就如书中所说的,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这一段时间发生太多事,跌宕起伏,挫败感袭来,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底气说这些话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顺其自然吧,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思想,只有自己才能主导自己的人生。
回首过往,王阳明这一生是无悔的,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极限的体现,这是第一次学习王阳明的学说,没有过多的修辞,言简意赅,正好可以锻炼后人的思考性~如何理解其中的意义最终还是在于自己的修行。

正是通过这些历练才成就了心学的诞生,王阳明是儒释道精髓的集大成者,没有之前的种种经历,就没有心学的创立,不管好坏,遗憾也好,美好也罢,试了才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王阳明说:“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

嗯,感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当你学而不厌时别忘了你以后也可以诲人不倦,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人,分享知识才是最好的美德,感谢这周一起共读的三个小伙伴们~耶,希望在接下来的日子可以继续交流学习,把心学的真谛融会贯通,哈哈哈。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致良知》读后感优秀

导语: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致良知》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致良知》读后感范文【1】

前一段的学习之所以越来越没感觉是看到一些效用后,心慢慢的转到效用上了,而效用一旦变差时就连不上了,心开始被外境带走,现在越觉得这个致良知的路子确实简易广大,追求复杂,绩效的时候就偏了,核心就是一个功夫,践行良知的功夫,先生看不到,能感受到,白立新老师是切实看到的,突然想起大学时讲红学的那个老先生,讲的什么已经忘了,但那份至诚至今还能感受的到。能看到自己不自觉的慢慢就去追求更多更好,这个贪心很容易被燃起来,现在无比清晰的了解到,只是不断的践行良知,至诚无息,是唯一的根本,没有其他的,其他的东西都是出来分散你的,带偏你的,你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践行良知就完了。

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人对事的反应大体上说只有两种,行为上和情绪上,行为上就是个依良知而行。情绪上亦是良知,非良知就是各种私心恐惧,或者正常的情绪过度,人当然会有情绪,致良知的态度就是马上处理,过了就斩掉扔垃圾桶,选择合适的态度应对,行动和态度上取得统一,都依良知而行,这个时候就需要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此,此也就是良知,以前是不知道自己被各种情绪和效用拉扯走了,每次恢复都要费比较大的力气,这个气力和期间心里所经历的.上上下下要远远大于,一直专注于良知之上,现在终于明白了,有种完成了的感觉。

比如,现在老婆因为一些事情有情绪跟我发,能看到自己马上产生情绪,以前就跟她对上了,现在是我处理自己的情绪,情绪处理没那么复杂,就一个字斩,扔垃圾桶,非要细掰扯基本就是宽恕和感恩可以应对所有情绪,然后自己就过了,专注到良知上来,可能接下来是个宽容的态度或者做些别的事,你自己过了之后,会发现老婆也开始过。如此大家就又进一步,你自己的前进的重要的,先能自己到了,再说别的,否则自己还在泥潭里,跟别人有啥好掰扯的。

然后心中少了一些纠结,多了一些流畅,就这样,以自己全部的注意力在整体移动。交易工作上技术部分已经完成了,自己这个人却没意识到一直还没有,常常纠结于得失,希望恐惧之中,今天第一次这个人有完成的感觉,就是自己不断把注意力放到良知上,就这么简单,甚至都不用想什么法子跟各种情绪战斗,这些战斗都是滋养他们,都是一个斩,扔,不断在良知上(这句话之前是说,但意识上没有这个觉知,以为这是个决心,现在非常清楚决心没有用,关键是自己的意识模式,不断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后面的行动就比较的水稻渠成了),也就是我不断练习的,践行的只有一个事,就是致良知。

回想自己,无论是交易上出问题或者是家庭关系上出问题,本质上都是偏离良知所致,到追求绩效,追求个夫妻关系和谐,这些也都没错,但一好些就要更多,境遇遇到阻力时不想以前那么容易时自己就烦躁,现在看起来如果一直都顺顺利利的,我也许永远无法意识到那个根本所在,就是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发现一味的追求不好用了,才开始找什么是根本,才找到致良知,从更大的格局看,这些也都是一个过程,现在明白了,这个根本也就不愿再丢了,花了这些年,这些过程,才走到此,此时只想嘿嘿一笑。

关于《致良知》读后感范文【2】

今天,去图书馆呆了一下午,看完了一本书(很难得哦,一口气看完一本300页的书,我要不断让自己投入,专心,有意识训练自己^_^), 书名《心学王阳明》,早闻阳明心学,终于我可以沉下自己的心去学习膜拜。

以下是一些打动我的句子。

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法;循序至精,为读书之法。——朱熹

淡泊非虚杳,洒脱无芥蒂。

世人闻予言,不笑皆吁怪。

吾亦不强语,惟复笑相待。

鲁叟不可作,此意聊自快。——王守仁

(职场中,对我们看不惯的,不喜欢的,牢骚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要想成功,要做的首先就是遵循游戏规则。)

知行合一。

心即理,天下岂有心外之物,心外之礼?

“领袖可以慢慢培养,领袖气质往往是天生的。成年累月看马云李彦宏传记看管理学大全,还是连个科长都当不好。”(脚踏实地,践行,知行合一)

思想在碰撞中才能升华。

无善无恶是天理处于静止的状态;有善有恶是思想感情发出的结果。思想感情没有发动,就没有善恶之分,这就是善的最高境界——至善。

不有意为善为恶,是说人的好恶要遵循天理,不要掺杂个人的私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如锄草,如果不改变土质,杂草还是会长出来的。要想根除匪患,要让百姓致良知。致良知,圣人可以学而做。

(阳谋阴谋,为所用,心向善即为可行。)王阳明,慈眉善目,除山贼,毫不心慈手软,策略诡辩,出乎敌人意料。变,乃应对之万策。

“昨天我衣蟒戴玉,别人都说这是至荣;晚上我脱衣就寝,依然还是一副穷骨头。可见,荣辱原不在人,是人心自己迷乱。”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是格物。

关于《致良知》读后感范文【3】

在学习王阳明心学以来,大家应该明白阳明心学的精髓在于致良知。在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 ”,“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在我们将自己的良知显现出来后,我们的心也就能逐步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也就是非常安宁、专一、虚静,这时候就能体察、发现到各种事物的道理及规律,从而我们就能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之上。那么怎么去发现这种心灵的力量呢?那就是要不断的去追求我们心灵的自由,排除欲念、杂念,让自己能真正的沉浸与专注于自己周围的事事物物之中,排除一切干扰,将我们自身的潜能充分的激发出来,用自己的整个身心去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要用安宁、专一、虚静的心理去激发自己的全部心力,这样的心灵的巨大力量,还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呢?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近日感悟,致良知是目标,因为良知是人的本来状态,致良知就是要恢复人的本来状态,让良知指导人的所有行为。
但致良知不能躲入深山老林,或离开红尘人世,那样修的只是空禅。致良知的路径就是事上磨练,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追求良知,有事时如此,静处时也是如此。
而具体如何致良知,个人感觉是一个三部曲的过程:
1、觉知。要致良知,就首先要时刻觉知自己的身心状态,只有先保持觉知,才有机会去致良知;
2、体验。对于眼鼻口舌身心意,在觉知后,要深度体验,体验其发生过程,越细越好;
3、转换。在体验后,转换到良知状态,让良知发挥作用,这个时候可能会用到意志的作用,但这时意志发挥作用是有体验在先,因此就不会是“执著”。
个人感悟,与同道交流。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个字,却是进入心学的不二法门,是心学的总纲,是心学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指导自己应对社会实践的强大理论武器。明末清初的余姚先贤黄梨洲先生曾说:“大凡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即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明儒学案发凡》)。而“致良知”就是学者入门的得力处,就是约束心学的总纲、
“致良知”学问之所以能延续到今天,并重新绽放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确实有用,也能够应用,而且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谛毕竟经历过许多岁月而覆盖了种种尘埃,使人不能认清其真相。使得墙内开花墙外香,殊为可惜。也就是说,在没有“致良知”的思想影响下,我们仍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为的是让自己活得不那么不明不白,不随波逐流。只可惜长期以来我们不认识身边有价值的东西,或放着好的东西不用,却在苦苦追求残次的东西,可谓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们能够明白“致良知”的作用并将其实际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无疑就多了一项强大的心理支撑,保持自尊无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于,人之所以能生存于世,在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种联系,从世间获得生存的资源,并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馈给世间。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之间不断地给予和不断地反馈的交互作用,建立起人类社会的全部内涵。
人若缺乏智慧,将不能与世间万事万物建立起某种联系。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须切实找到一个理性的源头,才能满足初始条件。
水有源,树有根。如无源头,那么水就不会奔流不息;如无根,那么树就不会生长繁育。这就是说,水源或树根就是原点,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树木得以成长的初始条件。
纵观世间,万事万物都从一个初始条件开端,逐步成长起来。因此,初始条件显得相当重要。这好比,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决定一个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外观,是同一个道理。而筛选一个健康的、无缺陷的初始条件,就会减少今后故障、病害产生的机率。智慧的创立也是如此,必须找到一个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个经过优选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圣人们之所以有别于常人,在于他们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核心层面,深入事物的源头,深入事物的发展规律,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圣人们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常常能够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总是先于常人一步获得真理。而常人总是慢一拍,只有细细体会圣人的教诲才会真正懂得这些道理,才能沿着圣人所开启的道路找到真理。这就是为什么从古到今,圣人的数量总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圣人们对待人和事物,总是以“道”作为标杆,作为尺度、作为容器来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一件有用的武器。问题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过于微妙,令普通人难以洞察其中的奥秘。圣人教导普通百姓,必须根据大多数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过变换概念,以铺设便于理解和沟通的路径。
所以,我们在看待具体事物时,不仅要弄清事物的真实状态,也要分清事物发展的原点、发展轨迹、发展条件,从中抽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才能指导其它的社会实践过程,或为其它的社人实践过程积累一些经验。这就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论语·为政》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谓的“学”就是弄清整体状况和关键细节,而“思”就是将所学的内容与“道”进行比较,从中开展抽象性思维,从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说,学思合一才能得出结果。而结果才是最重要,学与思只是一个过程,当有了结果,学与思就成了过去式,也就没有用了。王守仁将其形象地描述为“得鱼忘签”。而许多俗儒只纠缠于前代圣贤如何教诲,而不顾当时的历史条件,只重视过程而无视于结果,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事实上,“"黑猫白猫,能捕鼠的就是好猫。中国学问,外国学问,能换饭的是好学问"(民国老宣《疯话》),凡是看结果而不看过程,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价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一旦有了结果,一个过程就暂告段落。
当我认真读了此书后,被书中的力量驱使,就感觉有一种正能量在心中燃烧,被书中的语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说说我的感受。
一、阳明的精髓在于致良知
今天的社会,如果每个人都用心读读此书,从书中就有不同的体会。有的人也在学习阳明心学,口里说得头头是道,也能向别人背上几句阳明先生的语句。但自己在行动时是把良知抛开。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说致良知是给别人看的,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条示龙场诸生》(1508)中说到: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许曰改过;四曰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我们每个人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和志向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学会、掌握为实现所立志的个人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改过、责善"。如果在这个技能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断修正自己,改恶从善,去除心中之"贼",我们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论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们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顺利实现我们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阳明心学在于心
王守仁临终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又有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直面当下,商品经济的冲击使得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学爱好者白立新所言:“华夏又逢盛世,满心却是迷茫。曾经外向求索,反生无奈乱象。”最好的救赎之道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守仁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体和万物的主宰,当心灵安定下来,不为外物所动时,本身所具备的巨大智慧便会显露出来。所以我们不要被繁华扰乱我的心,我们要认真的读懂自己,心之光明,则万事光明。荀子曰“养心莫善于诚”诚是心之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王守仁认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练,“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格除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让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回归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论“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实上,道德不是虚假的框架,而是真实清澈的洞见。
对个人来说,“破除心中贼”,破除心中的贪念、邪恶、嫉妒等,变得饱满圆融、至善至诚,既是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又能让心灵更安定,心情更快乐。正如一位心学爱好者所言:“未来,不是穷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羣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总之,我们要用心体会这个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让阳明心学发于心,止与行,知行合一。不要让外界扰乱我心。

致良知感悟

来自高环的分享
提起感想,心中感慨万千,但一时竟然不知道又该从何说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通过马老师,接触到《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这本书,走进了致良知四合院,刚开始的时候对致良知四合院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组织啊?是干什么的?也不知道它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但是通过几次老师的分享和线下的学习,我大概知道了致良知。

为此,对于自己浅薄的学习,分享一下自己在学习当中一些简单的心得体会:致即是唤醒的意思,通俗的讲,就是唤醒大家的良知,提升人的心灵品质。人之初性本善,也许从出生的时候,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随着慢慢的长大,也许是因为迫于生活压力,也许是因为其他的什么原因,有的人的心被蒙蔽了,慢慢的丧失了良知,所以我们从奶粉中认识三聚氰胺,从咸鸭蛋中认识苏丹红,从双汇中认识瘦肉精。如果一个企业有了良知,我们不会知道假疫苗是什么东西?如果商人有了良知,我们的化学知识不会从食品中学习到……所以我想致良知四合院的成立也许就是这个初衷。

从《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两点。第一是作用与反作用力。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我们要学习水的品质,在心灵深处下功夫,心存善念,向他人发出善念,并影响身边的人也发出善念,利益他人,这样循环往复,日积月累,周边的正能量就会越来越充足,我们的生活和事业就会越来越美好。

第二:致良知,包容、担当即是幸福。我孩子今年上初三,每两周就要考试一次,每次成绩一下降,我就心急火燎,一看到他玩游戏,我就生气,不停的指责他不知道当下的任务是什么,没有一点紧迫感,以后考高中,考不到一个好的班级怎么办……孩子抱怨我不理解他,不知道他学习的辛苦,偶尔放松一下,我就不停的唠叨,我俩经常争吵,家里经常战争不断,他在屋里气的使劲打沙袋,摔枕头,而我在外面也是气的摔摔打打……

而我自从学习了致良知以后,我就经常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真的错了,是不是太敏感了,是不是应该站在他的角度替他想一想,下次能不能再心平气和一点,好好说话,这样想的时候,说话的语气就变了,孩子也顺从的说打完这局游戏就去写作业,下午打会篮球就写作业,不会一直玩手机,没有沉迷其中,要我不必太担心……母子关系缓和了许多。

所以从某些方面讲,如果我这个母亲以水的柔情对待我的儿子,我儿子学会了处理问题的办法,以后遇到问题一定也会这样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抱怨,别人回馈给他的也一定是善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以后可能收获的就是圆满幸福!所以我要随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深刻反省不好的念头,主动引导好的念头,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开发自己的心灵宝藏,舍弃“小我”的获取和享受,唤醒“大我”的使命感、责任感,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2021.6.9
本文标题: 致良知以客户为中心读后感(致良知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28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管人和真理的读后感(沉默的魅力 《管人的真理》读后感)古龙 读后感(古龙作品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