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的读后感(读端午节有感_端午节读后感(2))

发布时间: 2023-12-23 21:11: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端午节的故事读后感端午节的故事读后感是小学生初学作文吗?教你一个提纲,你可以按照这个提纲来写:第一自然段:写自己读到一个什么很有意义的风俗故事。...

关于端午的读后感(读端午节有感_端午节读后感(2))

端午节的故事读后感

端午节的故事读后感
是小学生初学作文吗?教你一个提纲,你可以按照这个提纲来写:
第一自然段:写自己读到一个什么很有意义的风俗故事。(一两句话,二三十个字就够了。)
第二自然段:简单讲述一下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用四五十个字把故事讲清楚就行了。最感动你的地方千万要写出来。)
第三自然段:写出你的收获,就是你觉得这个风俗故事有什么意义,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教育。(这是这次作文的重点,应该详细写。注意,一要从故事的意义引申来写,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写,三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体会多就多写,体会少就少写。可写五六十字到一两百字。)
第四自然段:写自己今后的打算。(用一两句话写出受到这个故事的教育或启发后,今后怎样做。二三十个字就行了。)

关于端午节的感悟或感想

知道了端午节的起源和所起的作用,写一点感悟或感想(最好字多点)
端午节随想
端午临近,看到沿街叫卖的香囊、艾叶、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记得上小学时,那时的日子还苦,每当端午时节,平日里指望母鸡下蛋卖钱过日子的母亲,总是照例狠狠心,攒上十个八个鸡蛋,让我们姐弟几个饱口福。我们呢,拿着舍不得吃的鸡蛋,拣个大皮厚的,到学校里和其他孩子们玩碰鸡蛋游戏,不管谁的鸡蛋先烂,也不计较输赢,因为都有鸡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简单游戏,总是让我乐此不彼,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的留恋。
现在看来,端午节在儿时的印象中只不过是可以吃鸡蛋解谗的日子,而不是记念屈原大夫的节日。但似乎也有点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大臣,因为报国无门而投了汩罗江,却一直对人们纪念他的方式有点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鸡蛋投进河里,那有多可惜呀!而庆幸的是,我们那里每家每户都是将鸡蛋投进了“五脏庙”里,而没有白白地扔掉。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有什么思想教育收获的话,那就是觉得屈大夫是个好人,起码是因为他,我们才有机会吃上鸡蛋。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儿时那温饱不济的日子也渐渐地淡出了记忆,儿时的我现已为人父,而我试图让孩子也像我一样过端午节的想法,却得不到女儿的赞同,望着女儿眼瞅鸡蛋嘟着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节到底该怎么过?难道仅仅是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过节的形式?物质只不过是节日的载体,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饱肚子,而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作为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表现了人们对他不为个人谋私利而心系国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载体。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忆苦思甜或者创新过节的形式,而是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要对孩子们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在物质贫乏时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缺憾,应当从孩子们这一代重新找回来。
在当下洋节泛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却极力推崇,过得津津有味。就连不少从传统里走过来的人也都在叹息:年味淡了,节味变了。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那流传了几千年、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与优良传统的节日难道还不如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洋节吗?
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中国节日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如春节追求普天同庆、社会和谐,七月七歌颂人间美好爱情,“仲秋”祈祷团圆丰收……千百年来,无论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开元盛世,还是“万户萧凋鬼唱歌”的艰苦时代,不管是白馍换成了窝头,还是窝头换成了菜团,中国人仍然用无限的虔诚演绎着曾经被祖先演绎过的节日,把祖先的印记一路带到今天。
由此看来,过传统节日,重要的不在于过节的形式,而在于节日的内涵,年糕、月饼、粽子、鸡蛋等只不过是节日的道具,倘若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节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费的机会,那么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读端午节有感_端午节读后感(2)

  读端午节有感篇三
  早些年,读鲁迅的小说《端午节》,不知是因为不以为然,还是看不懂或不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对小说里“方玄绰”这类人物并没有多加理解与思考。

  前几天闲来无事把小说《端午节》翻出来,不料封面落满了灰尘且已有些泛黄。想想挺对不住鲁迅的,这么大一位思想家与文学家,竟被我这样一个无名之辈忘了,后来再一想,忘记鲁迅的未必自己一人,心里也就不那么自责了……

  在灯下,重读了《端午节》,合上书,闭目听着《二泉映月》,不知怎的,“方玄绰”就在眼前晃来晃去,怎么也挥之不去。渐而,“方玄绰”穿长衫留小辫的形象变幻成当今穿西装、留“现代头”的人,一个一个,僵尸一样在眼前跳跃,我出了一身冷汗!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和现代的“方玄绰”交织在一起,朝我面前走来。疑似鬼,却又真真切切不是鬼!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是方玄绰又都不是。我恍然了——方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却偏要戴上忧国的花环。他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 广告 也是动心的。方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鲁迅刻画得惟妙惟肖。鲁迅对于方玄绰的内心描写,以及通过方玄绰与方太太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也是很成功的,把这个可怜又可恶的小官僚塑造得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

  参照鲁迅笔下的方玄绰,再看看现实中方玄绰式的人物,我只好把“方玄绰”这个人物分解开来,睁眼说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闭眼说现代的“方玄绰”。先说方玄绰式的现代文人,他们有这样几类——

  开着车,车里坐着美女,走村串乡,美其名曰:采风,体验生活,回归大自然!林林总总(到底是采风还是采花不得而知),反正一派大家风范的气势;

  几个人凑在一起,对“文学”高谈阔论。写了一些文章,也发表了一些;出了一两本小册子,在小地方有了点小“香气”,便自以为是作家了,夸夸其谈,唯我独尊,在哪种场合都摆出一副作家的架式,殊不知,作家不是自封的,得有力作佐证、社会认可才是。

  其次,再 说说 何谓文人。对文人这两个字的界定,不是自己说是文人就是文人了。从字面上解释,文人就是有 文化 的人,现在的民工多少都有点文化了,难道他也可以说自己是“文人”吗?真正意义上的文人是潜心做学问的人,并且在做学问这个领域有所成就。

  鲁迅笔下的方玄绰骨子里浅薄、市侩,没有什么作为,但却披着文人的外衣招摇过市,活得也很惬意。而当今,方玄绰式的文人也一样活得很惬意。

  再说说方玄绰式的官。

  过去把官分为七品,七品芝麻官就是“县太爷”。在西部落后地区,县太爷可就不得了了:我是上级派来的县级领导。好像他不这样介绍,别人便不知他是县级干部似的。或许这种人拿着公款游过深圳,玩过北京,但他是否知道没游过深圳不知道自己钱少,没玩过北京不知道自己官小。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人缺乏的就是自知自明。

  一官场笑话曰:某单位局长姓付,副局长姓郑,偏偏局长大人对正副称谓又很在意,这就难为了下属。一日,从某大学分配来的小张到该局报到。恰巧,付局长与郑副局长正在商量工作,小张径直走到郑副局长面前毕恭毕敬地将报到函递给郑副局长:郑局长,张来顺前来向您报到!坐在一边的付姓局长脸拉得老长。

  次日,办公室主任找来小张一顿训斥:我给你咋交代的,付局长是正局长,郑局长是副局长!小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这样,原本简单的事变复杂了。

  也难怪,在官场,正与副就仿佛水与山的关系——副的,是水,你就得依着山流。百姓没有正副之分,必然就没有“正、副”的烦恼。有时候想想这种官活得挺可怜,本来没什么,却偏要把自己搞得跟“什么”似的——“喜欢发发奇谈怪论”,并以此当作讨好上一级领导的“高见”,以此博得“偏爱”,得到偏爱后在下属面前如方玄绰般“扭扭捏捏,说话做事充满矛盾,‘索薪’事件更使他不尴不尬,颜面尽失……”

  文,方玄绰也罢,官,方玄绰也罢,这种人终究是不会长久受人尊重的,就像杂技里的小丑,拙劣的表演只能使人发笑,沉思……
  读端午节有感篇四
  端午节到了,我们享受到了国家规定的假期,这种假期也满足了很多笃信 传统文化 者的心理需求。

  就节说节而言,我倾向此节纪念屈原而生的说法。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不平凡,他的逝去也充满着迷团….,目前存在学术争论,例如:有些人人说他死于政治谋杀,有人说是投江自杀;甚至还有说是情杀的(“情杀说”是一种对伟人的污蔑式的臆断,笔者对此坚决反对),想到他,我常常会想到一句《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当下“屈原”已是一种文化符号与象征,不仅局限于端午节的关联上,屈原忠贞爱国,赤子之心;他对中国人审美情趣及文人气质的影响;他对中国文学的价值等都将会永彪史册,万古长青!

  特别值得与好友分享的是一篇文章,也就是在前几日,我从书架上偶然又翻出《鲁迅小说全集》,随手翻阅间,看到了名为《端午节》的小说,也许是临近端午节的原由,我特意拜读了周先生的大作。阅毕颇有感慨。

  《端午节》这篇小说的 故事 发生在民国初年的北京,主人翁是方玄绰,其他人物还有方太太、方的同事,以及官僚等;从方玄绰的名字当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一点都不算“宽裕”,小说的详细内容我就不再赘述了,大概的主要情节是方玄绰即使一个官员又在一所学校教书,方与所在学校的教员的工资一直被拖欠着,方的官俸甚至也被拖欠….同事每次都需要到当时的官府索要欠薪,而方从不去“讨要”,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好本分的工作,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报酬,正如文中所说“他是自从出世以来,只有人向他来要债,他从来没有向人去讨过债”,为什么“低头”向当时的官府“讨要”呢?端午节到了,他又没有领到薪水……又要面对家中主管柴米油盐的太太的唠叨与讽刺……他只能疲于应付,还是惯用他的口头禅“差不多”含含糊糊地应付窘迫的生存状态。其中有这么几句:“现在社会时髦的都通行的骂官僚,而学生骂得尤其厉害。然而官僚并不是天生的特别种族,就是平民变的。现在学生出身的官僚就不少,和老官僚有什么两样呢?‘易地则皆然’……”;“他们今天单捏着支票,就变了阎王脸了,我实在怕看见……我钱也不要了,官也不做了,这样无限量的卑屈……”。

  我读完此文后,久久未能睡去……。按习惯,就在文后注写了以下内容:“在民国初年懂得的社会里,人们求生的本能是差不多的;然而,求生的方式还是差的很多,难以区分当时的高尚与庸俗;差不多可以用执着与否来衡量。谁能坚守内心的一点信仰,差不多就算伟大了”。

  后来,我又翻读了此文,感到还不能释怀,于是又在《鲁迅小说全集》的扉页上写了以下内容:“直到有一天,我才明白周先生之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以及此状态之根源何在”。
猜你喜欢:

1. 端午节感想作文

2. 高中关于端午节感想的作文

3. 端午节有感作文

4. 关于端午节感想作文

5. 传统节日读后感

读端午节来历读后感两百字

读端午节来历读后感两百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关于端午节收获了什么的感想 几十字吧

关于端午节收获了什么的感想 几十字吧
  端午节,这个与春节、中秋等同隆重,在中国绵延了2000多年的传统节日,在我们的记忆里,除了龙舟竞渡助威鼓响,很大程度上恐怕只能隐隐定格于粽子飘香了。
  自从跨入大学校门及至漂泊而繁忙的求职生涯,对于家乡端午节的印象不仅难以忘却反而更加追忆和怀念。尽管有时也在街头的摊点和超市买一些粽子吃,但那气氛和滋味却远不能与家乡的韵味相比。
  记得小时候,端午节那天家里的各个门上要插柳枝、插艾药,孩子们都要在手上系五色的丝线、身上带装着雄黄等药物的荷包,据说这样可以辟邪和预防蛇蝎、蚊虫的叮咬。端午节前后,适逢家乡麦收的时节,母亲不只是包粽子,还紧忙着用新磨出的面粉炸油糕、油饼给我们吃。现在想来,那时的端午节不只有粽子香,还有混合着阳光、汗水味道的麦香,以及民俗的节日氛围。
  在农村乡下,过节归过节,龙口夺食的季节手边的农活是万不能耽误的。如果天气晴好,父母亲和兄弟们会将新收获的麦粒摊开在门前的打麦场晾晒,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分给我的活计则是负责看护,以防小鸟、家禽啄食。
  那一刻,我常常手拿一只口琴,外加几册连环画书和几只醇香的粽子,或躺或坐在浓密的树阴下,看书看得累了,便胡乱地吹奏一些不成调的音符,或吃一口粽子。生活的艰辛在我幼小且无忧无虑的心灵留下了记忆的痕迹。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情景多么带有朦胧的诗意,是那样的温馨,且耐人回味。
  端午节像是夹在岁月当中的一枚书签,它每时提醒着我,又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到了,借着端午小长假的机会,我携着女儿提前回到了养育我的故乡,我要让女儿看看家乡的山水和思念已久的外公外婆。
  今年的端午节有着特别的意味,举国民众可以同享调整后的三天假日。可就在端午节前的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数万同胞顷刻罹难,他们的世界就此永远地失去了阳光,也不会再有粽子飘香的味道了。
  回家了,我的父母和小外孙女自有一番问候和亲昵。亲热过后,我和女儿的目光停留在了父母家堂屋正中的桌子上。那里端端正正摆放着五个翠绿的苇叶包成的粽子,当中的香炉里飘着袅袅的清烟,两边燃着白色的蜡烛。在我们惊异之时,母亲用哀叹的语气告诉我们:“老天真是作孽啊,地震糟蹋了多少人,这些粽子是咱对死难者的祭拜和祈祷”。
  这就是乡民的节日习俗,这就是平民淳朴的哀悼方式。
  记忆,感触,感动,在山乡农村,在这个端午节。
本文标题: 关于端午的读后感(读端午节有感_端午节读后感(2))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8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穷人阿格邦400字读后感(求解《穷人》读后感怎么写)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读后感3000字(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