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太空出发》读后感太空我向往已久的梦,总是那么神秘,为什么你就这么高,你就这么远,我虽然没法站在太空中,我虽然只能在电视里看见太空,得我真的能...
《向太空出发》读后感
太空我向往已久的梦,总是那么神秘,为什么你就这么高,你就这么远,我虽然没法站在太空中,我虽然只能在电视里看见太空,得我真的能感受到你。
我感受你很轻,很温柔,很有包含力,能把整个世界全部包下。我又是那么的激情,又是那么的感激,你能让我也容忍下。
太空,如果我能站在其中,我一定会比天上的星星更加的闪亮,我将是最耀眼的星星。如果我能站在太空其中,我要像太阳一样,为世界而奉献,我愿把我的真诚及我的智慧全部奉献给需要的人类。我也希望那就是我的梦想。
太空,我离你那么远,那么的远,但是我的心已经飞上去了,因为我发现我已经站在其中。因为我发现你正在保护着我们。我知道你正在选未来的人才。你正在选可以拯救世界的人才。
我感受你很轻,很温柔,很有包含力,能把整个世界全部包下。我又是那么的激情,又是那么的感激,你能让我也容忍下。
太空,如果我能站在其中,我一定会比天上的星星更加的闪亮,我将是最耀眼的星星。如果我能站在太空其中,我要像太阳一样,为世界而奉献,我愿把我的真诚及我的智慧全部奉献给需要的人类。我也希望那就是我的梦想。
太空,我离你那么远,那么的远,但是我的心已经飞上去了,因为我发现我已经站在其中。因为我发现你正在保护着我们。我知道你正在选未来的人才。你正在选可以拯救世界的人才。
飞向太空港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飞向太空港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当我仰望那浩瀚无比的星空,看那快速升空的火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细碎的记忆,宛若晚秋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打进静谧的心原。
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此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成功之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光辉成就,让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这背后的一切,使无数航天人日日夜夜的坚持与努力。
聂海胜叔叔,有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质朴。苏轼有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聂海胜先生就抱着这样高端的态度应对一个个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换位思考,用新思想面对艰难险阻,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聂先生总能克服困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关键。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人,他们总能在一片荒无人烟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是他们,让这原本落后其他国家航天技术的我们,一步步追平,甚至引领世界。航天卫星发射场不在只有西昌,更有酒泉、太原、文昌。发射的卫星不再别国的,而是中国北斗。火箭共有神舟、天问、嫦娥。并在不久的将来,美国NASA研制的空间站将寿命已尽,那世界上便只有中国空间站还在运行。这都是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
当初那令人向往的美国,已不再深受那么多人的追捧,反而有更多的外国人向往着中国人的生活。这让我不禁感慨:无悔生于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每当我仰望那浩瀚无比的星空,看那快速升空的火箭,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细碎的记忆,宛若晚秋的阳光穿过梧桐树叶,打进静谧的心原。
中国著名作家李鸣生先生的航天七部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让我印象深刻。此书讲述了中国航天史上一个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长征三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美国卫星亚洲一号成功之事,记录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大光辉成就,让无数中国人为之自豪。这背后的一切,使无数航天人日日夜夜的坚持与努力。
聂海胜叔叔,有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坚韧与质朴。苏轼有言:”也无风雨也无晴”,聂海胜先生就抱着这样高端的态度应对一个个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不是迎难而上,而是换位思考,用新思想面对艰难险阻,当他还是个放牛娃的时候,他的内心,就埋下了航天梦的种子。”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聂先生总能克服困难,这是他实现梦想的关键。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人,他们总能在一片荒无人烟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的种子,是他们,让这原本落后其他国家航天技术的我们,一步步追平,甚至引领世界。航天卫星发射场不在只有西昌,更有酒泉、太原、文昌。发射的卫星不再别国的,而是中国北斗。火箭共有神舟、天问、嫦娥。并在不久的将来,美国NASA研制的空间站将寿命已尽,那世界上便只有中国空间站还在运行。这都是令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
当初那令人向往的美国,已不再深受那么多人的追捧,反而有更多的外国人向往着中国人的生活。这让我不禁感慨:无悔生于华夏,来生还做中国人!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 高一语文 课本的一篇课文,学生读了都写什么感想了?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飞向太空的航程 读后感 ,希望你有所收获。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篇一
自从我读了《飞向太空的航程》后,就有许多感受从我心底萌发。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 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聂海胜驾驶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返回了!鲜花簇拥,掌声雷动。航天员,这个响亮的名称让多少人为之向往和憧憬啊!但谁知道他们的背后是多么的艰辛!航天员除了要有献身载人航天事业的理想和信念之外,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航天员还要接受科学严格的训练,第一阶段学习的是基础理论培训。第二阶段学习的是专业技术知识和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航天员的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如果飞船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落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还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这次“神六”安全着落,我想,费俊龙、聂海胜在训练场上撒下了多少汗水啊!第三阶段学习的是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是最重要的训练阶段。首先要学习各种飞行文件,我想肯定比我们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要多得多,难得多,而且这些文件是要带到天上去的,在飞行过程中随时会使用,绝对不允许出一点差错。然后是利用飞行模拟器进行飞行训练,多少个白天黑夜,费俊龙、聂海胜在飞行模拟器上反复地进行练习,做到熟练掌握,配合默契。从2005年3月起,费俊龙、聂海胜就和4位队友开始了严格的选拔训练。“神六”发射前的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被最终确定担任“神六”的飞行任务。于是,2005年10月12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场雪中费俊龙、聂海胜踏上了飞向浩瀚太空的征程!
看看航天员,再看看我们,心中是否还能平静?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这是为我们着想啊!可我们呢,却这儿埋怨那儿埋怨,仿佛被人剥夺了自由一般。而航天员呢,他们在训练中要熟悉太空飞行的全过程,从进入飞船到发射升空、轨道运行、返回和着落,这每一个的环节都要一丝不苟。无论教练对他们多么严格,他们毫无一点怨言,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如果没有艰辛作为代价,成功是不会向你招手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不也如此吗?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原文节选
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拓展阅读:飞向太空读后感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篇一
自从我读了《飞向太空的航程》后,就有许多感受从我心底萌发。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 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2005年10月17日,费俊龙、聂海胜驾驶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返回了!鲜花簇拥,掌声雷动。航天员,这个响亮的名称让多少人为之向往和憧憬啊!但谁知道他们的背后是多么的艰辛!航天员除了要有献身载人航天事业的理想和信念之外,还要有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如此,航天员还要接受科学严格的训练,第一阶段学习的是基础理论培训。第二阶段学习的是专业技术知识和单项操作技能训练。在这一阶段还要进行航天员的野外生存和救生训练。如果飞船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落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还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这次“神六”安全着落,我想,费俊龙、聂海胜在训练场上撒下了多少汗水啊!第三阶段学习的是飞行程序和任务训练,这是最重要的训练阶段。首先要学习各种飞行文件,我想肯定比我们学习的语文、数学、英语要多得多,难得多,而且这些文件是要带到天上去的,在飞行过程中随时会使用,绝对不允许出一点差错。然后是利用飞行模拟器进行飞行训练,多少个白天黑夜,费俊龙、聂海胜在飞行模拟器上反复地进行练习,做到熟练掌握,配合默契。从2005年3月起,费俊龙、聂海胜就和4位队友开始了严格的选拔训练。“神六”发射前的5小时,费俊龙、聂海胜被最终确定担任“神六”的飞行任务。于是,2005年10月12日凌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第一场雪中费俊龙、聂海胜踏上了飞向浩瀚太空的征程!
看看航天员,再看看我们,心中是否还能平静?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老师对我们严格要求,这是为我们着想啊!可我们呢,却这儿埋怨那儿埋怨,仿佛被人剥夺了自由一般。而航天员呢,他们在训练中要熟悉太空飞行的全过程,从进入飞船到发射升空、轨道运行、返回和着落,这每一个的环节都要一丝不苟。无论教练对他们多么严格,他们毫无一点怨言,因为他们深深地知道,如果没有艰辛作为代价,成功是不会向你招手的!日常的学习、生活不也如此吗?我们真应该好好地反省反省了!
飞向太空的航程读后感:原文节选
酒泉10月16日电 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1957年10月4日,哈萨克大荒原一个小小的角落里,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一枚顶端载着一个直径58厘米铝制圆球的火箭,梦幻般地升上了星空。
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消息,震动了最早具有飞天梦想的中国人。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
面对天疆的呼唤,翌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挥动了他那扭转乾坤的大手:“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全国各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纷纷行动起来。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制定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发射探空火箭;第二步,发射一二百公斤重的卫星;第三步,再发射几千公斤重的卫星。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今天,已经可以透露的一个秘密是,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公里!但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历史的脚步终于跨进了一个神圣的日子: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 拓展阅读:飞向太空读后感
本文标题: 向太空进发读后感(《向太空出发》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056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