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淮阴侯读后感600字(《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

发布时间: 2023-12-11 23:45:0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学会隐忍,------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

史记淮阴侯读后感600字(《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

《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

   学会隐忍 ------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有感

  读史使人睿智,读史使我学会隐忍。我读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部分中的“胯下之辱”,内容大致如下:

  一个恶少年看韩信不顺眼,在市集上向他挑衅,叫他要么刺自己一剑,要么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盯着这个人半天,一语未发,弯下腰从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众人大笑。若是当时他因一时之气,把那个恶少年杀了,日后也要应付官府的追捕,就不会有后来的功成名就了。

  这部分虽然不是很长,却告诉我们做人要隐忍。

  《史记淮·淮阴侯列传》让我想起了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为了复国,他在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就这样卧薪尝胆,隐忍了十几年,最终成功击败了吴王夫差。

  还有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编修《史记》,终使这文学巨著横空出世。

  这些事和韩信胯下之辱道理一样,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也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青年,他们一点挫折也承受不了,常会为一点小事而冲动从而毁了自己的前途,真是标准的“愤青”。这些反面教材以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隐忍。

  《史记淮·阴侯列传》还使我想起了那年寒假……

  傍晚,太阳已经偏西了,天边还泛着红霞,夕阳的余晖照在我的脸上,和风吹拂着我的两鬓。在我的跟前站着一个头发凌乱,身穿红色外衣和灰色牛仔裤的貌似不良少年的人。

  “小子,你刚才骂我什么来着?”那不良少年道。

  一听这话,我顿时气血上涌,脸上青筋暴现。

  “小子,快过来给老子道歉!”那个不良少年接着喝道。

  正当我准备卷起袖子,大打一架的时,突然脑海浮现出韩信胯下之辱的那一幕,火气登时消了,反倒吓出了一身冷汗。幸亏没打,我刚才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一点也没想过此事的严重后果,小不忍则乱大谋啊!于是,我低下头,不卑不亢地说了一声:“对不起。”这件事更使我对隐忍坚信不疑。当然,当国家、民族的尊严被侮辱时,我们就要奋起反抗,不能隐忍。

  我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它时时刻刻陪伴着我,提醒着告诫着我做人要学会隐忍。

   简评:小作者对隐忍的感受不仅在于他能够读透文章,还在于用心感受生活。《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伟大历史著作,小作者巧妙抓住其中一点,从内容略加赏析,然后结合自己实际谈体会,可谓水到渠成。小作者的文字功底也不一般,既如行云流水,又简洁凝练,绝不拖泥带水。文章结尾揭示主题:做人要学会隐忍。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5篇

品味完一本史记著作后,此时需要认真思考史记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篇1)

读《史记》,我快乐小时候,爸爸就叫我读《史记》,说这是一本经典著作,我不知道何为经典,只是喜欢书中精彩的故事。如今当我捧起白话版的《史记》,重温书中的故事,细细品味,才真正感受到这本书为何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而在《史记》共130篇中,就讲述了上起三黄五帝,下至汉武帝之初年前30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等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这本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胸怀大志的的刘邦,勇武过人的项羽,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足智多谋的张良……他们为史记的精彩故事,埋下了伏笔。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胸怀大志的刘邦了,他虽出身低微,性格油滑,但却能推翻暴秦,建立了大汉帝国。这是因为刘邦为人厚道,喜欢施予,胸襟宽广。

有一次,他押解人去做苦工,因他善心大发,所以将苦工全放了。大家对他感激不尽,与他上山一起躲避。可见只要你有善心,一定会有人在危急时刻帮助你的。这篇篇精彩的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让你在小故事中,了解大文化,知晓大历史。作者司马迁自幼刻苦好学,积累了许多的历史资料,在父亲去世之后,他更是立志写作,但当时正处在打仗的时代,李陵因寡不众敌,战败,被俘虏了。汉武帝大怒,要灭李陵九族,大臣们都随声附和,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但他仍然鼓励自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一定要活下去。就这样司马迁终于完成了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著作《史记》。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知。“是啊,读《史记》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家长感言:书是知识的源泉,书是知识的宝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要用心灵去感受,就能悟出其中的快乐,让孩子去畅游书的海洋,去享受那份快乐!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篇2)

在我小时候,妈妈就给我讲了《史记》的故事,从此,我一直期盼着有一天能和《史记》见面,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史记》,我高兴极了,连忙拿起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史记》是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历史学术,它记述了从黄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的历史事件。在《史记》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最早的皇帝——秦始皇这个人物,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功劳很大。

在政治方面,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改郡县制,还颁布了新法;在经济方面,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币制度、量衡制度。还修筑了“东通海边”、“南入吴楚”两条大道,一但有叛乱,可以随时派兵镇压;在军事方面,秦始皇派兵出击匈奴,将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起来,修筑了万里长城,另外,在文化思想上秦始皇也统一了文字。可秦始皇虽然对历史做出了贡献,但他对劳动人民却很残暴。他“焚书坑儒”,将儒生等四百余人坑杀于咸阳,又下令烧掉诸子百家著作,给中国历史造成了巨大损失。

读完《史记》,我还了解到其它的历史人物,如屈原、陈胜与吴广起义、楚霸王项羽等等,历史画面如在眼前。这本书让我增长很多知识,现在我知道《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还是一本深奥的文学作品。《史记》,让我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是多么宏伟,同时也使我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知识增加自豪感。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篇3)

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它的存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人类离不开书。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史记》。

《史记》是有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在我的《史记》中一共有五个大故事:项羽本纪、陈涉世家、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在这五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淮阴侯列传。廉颇蔺相如讲的就是廉颇是优秀的将军,赵王得到 一块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着块璧,可是生怕他拿了璧就不给城,于是,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十分聪明,就让他有璧换城。秦王果然没有要用璧换城的意思,蔺相如就用他的聪明才智,拿回了和氏璧。

淮阴侯就是韩信,他出身平民,但志向远大。秦末反秦斗争中,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得重用,后经萧何举荐,投入刘邦麾下,被封为大将军。汉朝建立以后,由于不得刘邦信任,他决定谋反,最后被萧何斩于长乐宫钟室。

然而,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对《史记》的读后感。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篇4)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得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才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在这一册的人物故事里,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伍子胥所承担的责任。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迫害致死。伍子胥流亡在外,一度当过乞丐。他忍受了所有的屈辱,为的就是要报仇。吴国后来攻克楚国的国都。伍子胥把当年杀他父兄但已过世的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加以鞭尸,那种强烈的恨意表达得真是淋漓尽致。

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日益壮大起来。吴王却完全不理会这个忠臣的劝谏,还赐他自尽。伍子胥恨不得要门客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上,好看着吴国被越国消灭。伍子胥是个悲剧人物,他承担的是作为一个家人和一个臣子的责任,不过那责任后来演变成过重的负担,压得伍子胥喘不过气来。

对人生来说,学会承担什么以及学会怎么承担,的确很重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而这个自我价值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对别人产生了什么影响。这种担当,具有它自身的意义和时代性。

没有担当的人往往是没有作为的人,自我价值也轻薄得很。有担当是好事,但可别像伍子胥那样,让肩膀上的担当变成过重的负担!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关于史记读后感600字(篇5)

读《史记》我总会想到这一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用自己余生写成了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他用《史记》想未来的人们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辉煌昌盛,以及文明的发达。是这本书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在此书中上有三皇五帝,下写秦到汉朝的故事,我虽然讨厌秦始皇的霸权,但却喜欢汉武帝刘彻那坚忍不拔,野心勃勃的信念。在此书中,我认识了许多英勇的将才,例如: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这四个人都是汉文帝至武帝时的名将,尤其是周亚夫。

周亚夫治军一向严谨。皇帝的车架去了,连门口的士兵都要去过问,盘查,这样的将才,匈奴怎可轻易进犯。周亚夫曾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一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可见其英勇。

再说李广,李广一生只为国家,得到的奖赏自己从来不要,他的箭法极高,有着“飞将军”的称号,百步穿杨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探囊取物一样简单。匈奴人十分渴望他能加入匈奴阵营。可他却从来不干这种卖过的耻辱。

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卫青早期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外甥霍去病也不逊色。初出茅庐就捉住了匈奴首领单于的叔叔,获得了冠军侯的称号。后来更是舅舅和外甥各领人马与匈奴相抗衡。为打败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来读一读。

谈谈史记中的"淮阴侯列传"

整篇"淮阴侯列传"描写蒯通等人劝谏韩信谋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占全篇近四分之一,这足以证明韩信无造反之心,但后来韩信却因为谋反而被诛杀,这个罪名是不是当时吕后给其强加的罪名?司马迁在描写这里时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应当是“莫须有”的罪名,韩信位高权重,已经对西汉王朝构成一定的威胁。虽然韩信并无反意,但这并不重要。他的存在就是威胁!只有除去他,最高统治者才能坐稳江山。所以,韩信必须死。这是他个人的悲剧。

六年级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六年级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读后感1

  学习了《怀念母亲》这一篇课文,使我的心深深的被触动了。

  这篇课文作者季羡林是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他曾经有过长达10年的留学生涯,在多年的求学过程中,他远离故乡,远离祖国母亲。对母亲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国的期盼,一直伴随他走过在异国的孤独岁月。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如何想念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从文章中他摘抄的日记可以看出他强烈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对房东太太的描述中可以体会到"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这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往事:假期,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而暂时让我住在姑姑家。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看到姑姑细心呵护表妹时,心里总是酸酸的,不由得想起疼爱我的父母,泪水就悄悄的从我脸上滑落,真想念妈妈那双温暖的手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一定好好学习,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

六年级读后感2

  图书馆中,我的眼睛扫来扫去,突然,《爱的教育。》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借好了书,奔了回家,捧着书津津有味的看起来。

  在这所有的故事中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一个名叫“栖身"的故事。它讲述的就是小说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无意中得知他们的爸爸妈妈最近没钱了,我本以为他们只会用要父母一些钱,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什么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钱,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这还不够,他们尽量找出东西来换钱,给家长尽量减轻家庭负担。读到这,我心里便很不就是滋味,同样就是小学生,同样有着一颗爱父母的心,我为何就很少想过钱这个问题。如果就是我,那就受不了啦!我真佩服他们啊!这只就是父母与孩子间完美的爱而已。还有很多故事就是讲述朋友与师生间的爱和人与人之间的爱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

  读完这本书,我花费了很多时光,可就是我却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它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爱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们不能缺少爱一样。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就将因为爱而变得更完美!

六年级读后感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名叫《福尔摩斯探案集》。

  这本小说的作者是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剧作家柯南道尔,他被称为“英国侦探小说之父”。书中的主人公是福尔摩斯,他是英国著名侦探,具有过人的头脑、超强的思维、丰富的知识,令我敬佩不已。书中讲了许多有趣的探案故事,其中我最喜欢《吸血鬼》一案。

  弗格森先生在离婚之后又再娶了一个妻子,因他的妻子如同疯子、如同吸血鬼一般,打自己前妻的儿子、吸自己亲生儿子的血而写信求助福尔摩斯先生,弗格森先生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福尔摩斯通过自己超强的逻辑推理、和十分敏捷的思维能力,让弗格森先生知道,自己是从挂在他家墙上的武器和他们家的那条狗而得知是弗格森先生前妻的儿子因为嫉妒弗格森妻子的亲生儿子,所以下了毒给他,而弗格森的妻子打自己前妻的儿子是因为她亲眼看见他前妻的儿子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下了毒,当然,她吸亲生儿子的血是因为在吸毒,要不然就会致命的。

  我十分佩服福尔摩斯非同一般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也要学习福尔摩斯的这种爱思考、爱探究的精神,遇到问题勇敢地去解决问题,我们的地球将变得更和平,更完美!

六年级读后感4

  无病呻吟,欺软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鸡另“我”深恶痛绝,恨之不及。但是,当“我”看到有了鸡雏的母亲,我对母鸡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心生敬畏,再不敢讨厌母鸡… …

  当我看到那个浅雹媚俗的母鸡,我几乎有着和老舍先生一样的想法,它那里有一点像母亲的样子!它真被我唾弃到了极点,这母鸡要是人定是个小人。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鸡的母亲。”当看到这里时,我想起了那些赞颂母亲的歌谣和文章,例如《世上只有妈妈好》,可是,这另人厌恶的母鸡会有那样的情感吗?我不愿相信。

  啊!我惊住了,这伟大的母亲,如同其它母亲一样。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它对儿女们那深深的爱,同普天下最普通而又最真实的情感------母爱是无区别的!

  它多少次耐心的教给孩子们本领,多少次因只喂孩子而消瘦了自己,多少次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而将自己置之度外!我不禁吟出了这句诗:“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看吧,所有是母亲的生灵,一定是有这伟大的情感------母爱。

  是的!伟大,因为是母亲。是母亲必定是英雄;是母亲就必然会有对儿女深深的爱;是母亲就必然值得我们敬畏!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母爱是水,母爱是天,母爱是世间最普通又最真实的情感!

  母爱如山需仰止,感动心怀生敬畏。

六年级读后感5

  暑假期间老师让我们读了一本童书-------《青鸟》,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触颇深.........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且都费尽辛苦,历经失望。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经常怀着美好的无私愿望,幸福就触手可得。

  故事讲述的是在一片森林里住着一家伐木工人,伐木工棣尔的小屋是村里最破旧的一所房子,他还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哥哥名叫棣棣,一个是妹妹名叫咪棣。在圣诞节的前一天晚上,一位仙女说要找到青鸟(幸福的象征)才能救她的女儿,所以棣棣,咪棣,光神还有他们家里没有灵魂的东西,可是有了灵魂面包,水,火糖并且与他们一起踏上了这份旅程。可是到最后它们和棣棣,咪棣离别了。他们去回忆国找到了青鸟,可是变黑了,夜之宫的青鸟全死了,未来世界的全飞跑了,墓地的青鸟不是青色的,森林的青鸟没有捉到。

  一年过去了,面包越吃越胖,火比以前更吵闹,水和糖在一起糖快要融化了,一天比一天笨,光神看着它们,发现它们不仅没有变聪明,而且还不懂得珍惜,于是就和它们分别了。棣棣和咪棣回到了去年圣诞节前一天晚上,时钟敲响后他们才能和父母见面。转眼到了圣诞节早上,邻居家老太太想要家里的小斑鸟,因为她女儿看见小斑鸟病就好了,棣棣爽快的答应了。这时,小斑鸟变成了青鸟。啊!原来家里的小斑鸟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青鸟。小女孩看见斑鸟立刻熊床是跳到地上,高兴地又蹦又跳。可是最后小斑鸟飞走了,他们又过上了快乐的日子。

六年级读后感6

  那朵玫瑰花的倩影如同灯焰,在他心中闪闪发亮,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价值,感受到存在的意义,也感受到拥有的幸福……

  很欣赏那只狐狸。她是一位极其有智慧的人,是她让小王子明白了什么是爱与责任。虽然小王子的离开让她很伤心,但是她依然乐观地说:“我得到了小麦的颜色。”是的,小王子虽是离开了,但是我想小王子的身影也会像一盏灯一样在狐狸的心中永远不会熄灭,让她时刻感受到幸福的价值。小王子离开了,但是却不会从她的世界,她的记忆中消失,因为这会是她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纪念……爱使她懂得了痛苦和忧伤,同时也使她摆脱了以前的孤独与寂寞,使她的生活变得充满情趣和意义,哪怕只有麦田颜色的思念,对她来说也会是有意义的,只因这份爱的美好……

  而关于飞行员与小王子,在不知不觉中,他们驯养了彼此。“假如一个人被驯养了,就得有流泪的准备。”最后的离别,小王子哭了。是啊,其实他还是个小人儿,为什么不让他哭呢?“耶里你仰望星空吧,我的那颗星太渺小,没法子告诉你它在哪,你就把我的星看做是万千星星中的一颗,你的那颗星是别人没有的。”“既然我住在天上一颗星星里,既然我在其中的一颗星星里笑,这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都在冲你笑,你就拥有无数会笑的星星了!”多么善良的小人儿,哪怕眼泪在心里积成了一个深深的海洋,却还想着要微笑告别……

  小王子走了,奔向了他永恒的爱,但是他也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最起码留给我们那麦田般颜色的金发去思念……

六年级读后感7

  “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借用这句话,于《小王子》“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小王子”。

  这是我第三次读《小王子》—— 一本哲学童话书。每次读来,都有不同感受和体会。

  一个忧郁,美丽到不忍触碰的小王子,与一朵骄傲脆弱的玫瑰花。很奇妙的组合。他们互相排斥,互相吸引,互相思念,他们被彼此驯养。“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上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所有的星星都开出花朵来了。”

  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细品读。不但用脑,更是用心。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书。

  我这一个曾经是孩子的成年人,随着作者的文字,回到久远的记忆中,去寻找我自己的那头被误以为是帽子的,被蛇吞吃的大象。我试图回想,在我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是否也曾经以成人的眼睛,去解读过我的孩子的那头被蛇吞吃的大象。我们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所无法看见的”。我们在看不见的背后,是否能用心倾听,孩子那顶“帽子”的背后,所隐藏的她对生命、对恐惧的理解和表达——那头被蛇吞吃的大象。

  这是一本矛盾且无法分类的哲学书。从其中,我们能够看见人生、看见亲子关系、看见世界、看见他人,更看见自己。

  我们看见矛盾无处不在,接近与排斥,思念与离别,忙碌与空虚,控制与恐惧,寻找与迷失。

  但无论看见什么,我都真诚的希望,在我头顶上这片天空的某处,真的住着这么一个好像水晶似的小王子,正在看顾着他的玫瑰花。

六年级读后感8

  书是人类世界的瑰宝,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它的存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人类离不开书。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史记》。

  《史记》是有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的,贯通祖国三千余年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历史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经典之作。

  在我的《史记》中一共有五个大故事:项羽本纪、陈涉世家、魏公子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淮阴侯列传。在这五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淮阴侯列传。廉颇蔺相如讲的就是廉颇是优秀的将军,赵王得到 一块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着块璧,可是生怕他拿了璧就不给城,于是,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十分聪明,就让他有璧换城。秦王果然没有要用璧换城的意思,蔺相如就用他的聪明才智,拿回了和氏璧。

  淮阴侯就是韩信,他出身平民,但志向远大。秦末反秦斗争中,他先投奔项羽,但不得重用,后经萧何举荐,投入刘邦麾下,被封为大将军。汉朝建立以后,由于不得刘邦信任,他决定谋反,最后被萧何斩于长乐宫钟室。

  然而,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里,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对《史记》的读后感。

六年级读后感9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在我头顶上方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眼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双翅,极力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坚毅!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再动了,可是那双翅膀在我手中挣扎,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不忍,我终于放了它!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顽强地破壳,茁壮地生长。最终由于没水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震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例文1·

六年级读后感10

  今天,我再次阅读了《凡卡》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个九岁的孩子凡卡被爷爷送到城里当学徒,在那里没有人喜欢他,他要挨饿、挨打、挨冻。他想写信给爷爷把他带回去,可是信上没有写出收信人的地址,信怎能寄出去呢?从中,我看出凡卡的童年是那么悲惨,同时也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统治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早晨吃一点面包,中午吃的是稀粥,晚上吃的又是一点面包。我读到这里不由地想,吃这些东西怎么能饱呢?我又想起了自己,在学校有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在家里有父母和奶奶的爱护,每天自由自在在学习、玩耍。这一切,凡卡又怎么会感受得到呢?他觉得待在贫穷的爷爷怀里,总比日日夜夜又着老板娘好,可是,这只不过是凡卡的梦。他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幸福?

  凡卡和我同样是在这片蓝天下,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的黑暗造成的,在世上还有许多这样的儿童,像小音乐家扬科,他们是多少可怜啊!真希望全世界的人民能手牵扯着手,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让全世界的儿童都等到幸福、快乐。不要让凡卡那悲惨的、不幸的童年,在我们新的全世界,新的世纪不再发生。

  我们现在的环境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读好书,长大后,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

六年级读后感11

  聪明的杨美希果、善良的秋千、自卑的诺小米、敏感的卓字洋、乐观的嘻嘻派……他们是饶雪莉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是《我们的六年级》中的主角。

  读完这本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甜蜜园小学柠檬班的同学们在毕业那一学期的不舍和留恋。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在人生路上走一遭回过头来发现小学六年级是多么值得怀念。遥想当年,我们第一次背起书包,第一次踏进学校,第一次坐在教室里成了一年级新生……经过六年的洗礼,我们褪去了懵懂,成为了朝气蓬勃的青葱少年。

  回顾这段旅途,虽然也有打打闹闹,转头又能和好。六年,两千多个日子,默默地从教室里、操场上、作业本、试卷中悄悄地溜走,谁能不留恋呢?

  人生中有几个六年能像小学那样?答复是没有了。即使进入初中高中,曾经的那种熟悉感也找不到了。因为小学是我们从儿童到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过程,我们不仅要汲取知识,更要学会做人。

  六年,它的开始宛如纸飞机远航,它的结束就像那架纸飞机零落在泥土中,但没关系,终会有人把它捡起重回蓝天。所谓落幕,也是开始。

  轻轻吟唱《第六个夏天》,我相信:六年级时光就像一场绚烂的流星雨,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远绽放光彩!

六年级读后感12

  今天,老师教我们读《弟子规》,老师主要讲了《弟子规》中“入则孝”这部分的内容。讲的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一个孝顺有礼貌的好孩子,我们读的很快,读完后,蒋老师问了我们很多问题:有没有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吵架?在家和妹妹有没有抢玩具?在学校有没有和同学打架?坐公交车有没有给老爷爷老奶奶让座?见到老师有没有向老师问好?老师问我们平时是不是都是这么做的。这时,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想到了昨天妈妈在检查作业作业时,我有一个拼音写错了,妈妈向我指出了错误,可是我却很不高兴,还生气,一晚上没有理妈妈。

  今天读了《弟子规》,我才知道我这样做是不对的,古时候的小朋友都知道“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却没有做到。妈妈向我指出错误是为了帮助我改正,我怎么还可以发脾气呢,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妈妈道歉,向妈妈说对不起。

  以后我要象《弟子规》里写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为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读到这里我想到到了自己,平时都没有做到,妈妈叫我做事情总是拖拖拉拉 ,不能及时的去做,还有做错事情的时候妈妈批评教育时,也不虚心去听。

  上面这些我都没有做到,以后还要多学习怎样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好孩子!

六年级读后感13

  之前我只是看动画片与电视剧的《西游记》。这次我让妈妈买了本书。特好看!

  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大家都十分了解。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啦!因为他总是聪明过人、助人为乐、能分辨好人与坏人,来守护唐僧和弟兄们。他就像我们现在的人民警察一样,火眼金睛,抓坏人救好人,时刻保卫着我们。

  而唐僧过于善良,哪怕对待坏人也十分好,因为他只看表面,不了解人的本质。遇到麻烦的事情就不动脑筋,盲目地接受别人的帮助的缘故吧,有时不听孙悟空的好心劝告,还掉入妖怪的手中。这说明了遇到事情要先动脑筋,如果不动脑筋,听信别人不好的意见,反而会更糟糕。不过我也很喜欢猪八戒。我觉得他是个性格单纯可爱,有正义感的人。只要他想做的事,他就一定会去做。他会奋不顾身地保护师傅的安全,而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看上去他有些笨不动脑筋,但是人们觉得他笨的可爱。我们要学习他那种不怕敌人的胆量。不过有些事在做之前要仔细考虑,想清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做。

  总之,师徒四人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长处,哪怕是他们的短处也必须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如果有的话,要努力改正,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六年级读后感14

  这两天我一直在看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所写的《童年》,作者借由书中主人翁阿廖沙的经历告诉我们,在19世纪末俄国底层市民真正的生活。

  小阿廖沙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的。由于外祖父把所有钱(包括房子)都当作嫁妆给了继父,而继父却每天赌博,最后终于因没钱了所以搬来和外祖父一起住。因此外祖父终于破产了,小阿廖沙很无奈,只好每天放学后还要想尽千方百计去捡垃圾挣钱,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忍受外祖父的打,忍受种种痛苦和欺辱,每天上学都被同学们嘲笑……我真想冲进书里去帮助他一把。可最让我佩服的是,尽管这悲惨的一切都在小阿廖沙的心灵上留下了伤痛的阴影,但他却没有这样就被黑暗和污浊所吞噬,而是选择了勇敢坚强地走下去。我们现在的年纪和阿廖沙差不多,丰衣足食,有数不尽的玩具,要什么有什么,可同学之间却常常为了一些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真正遇到困难又总是退缩不前。看完书后,阿廖沙的笑容一直出现在我的眼前。

  这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位是阿廖沙的外祖母,她是一位慈祥善良的老人,她总是坚信善一定会战胜恶,她就像阿廖沙黑暗生命中的一盏烛火,虽然光芒微弱,可那代表着不灭的希望。

  虽然书看完了,但是书里的人物却仿佛一个个变成了我的看不见的好伙伴,他们就像我生命中的小天使,围绕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变成更好的自己。

六年级读后感15

  以前,我以为只有母亲才是最伟大的。自从我看了《背起爸爸上学》这部电影,觉得父亲也是伟大的。

  农村的孩子石娃,从小母亲就去世了,和父亲还有姐姐相依为命。石娃七岁了,该上小学了。而成绩优异的姐姐正在上初中。由于家庭贫困,他们俩只能一个人上学,父亲就用铜勺子做决定,勺子把朝谁谁就上学,结果勺子把朝向了石娃。石娃能上学了,而她的姐姐在家做家务。他们上学要过河,父亲把石娃送到了河边就走了。有一天,下起了大雨,石娃和他的同桌一起过河回家,他同桌被河水淹没了。他以后再也不敢过河回家了,他逃了三天的课。在爸爸的教训下。爸爸背起他过了河,以后也敢上学了。

  渐渐地,石娃长大了,他上初中了。他得了全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名,不幸的是,石娃的爸爸中了风,不能动了,石娃的爸爸为了不拖累石娃,跳井自杀。结果被石娃看见了,救出了父亲。石娃既想照顾爸爸,又想不耽误学习。就带着行李,背着爸爸上学了。

  我们应该学会感恩父母,父母养我们不容易,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史记。列传。淮阴侯列传》中的刘邦是怎样的人

  读《淮阴侯列传》有感刘邦权谋之深
  ——驳易中天《韩信功过之谜》文中一观点
  每次打开太史公的《史记》,总是先读《淮阴侯列传》,我想可能是这位传奇的将领让我入迷。读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刘邦权谋之深。特别是读到:“项羽已破,高祖袭夺齐王军。汉五年正月,徙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 刘邦权谋之深的感觉更甚。
  我认为刘邦权术老到,不仅是我对文意的感觉,更是对易中天先生对韩信的一个观点的不敢苟同,这不敢苟同之处使我如哽在喉,不吐不快。
  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上《韩信功过之谜》一讲中说道:“刘邦还是给韩信封了一个王爵,但不是齐王,是楚王,刘邦跟韩信说,你本来就是楚人,你熟悉楚国的风土人清,做楚王比较合适,做楚王吧,于是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应该说,刘邦这个举措还是蛮厚道的,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那一箭之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而刘邦就厚道多了,韩信你不是楚人吗?让你衣锦还乡。你是从那个地方走出来的,现在让你风风光光、体体面面、堂堂皇皇回到你的故乡去,享受你的荣华富贵,很厚道。韩信在楚国过的日子也很滋润。”从易中天先生的话中不难看出他认为刘邦拿掉韩信的齐王头衔而改封为楚王,是刘邦的厚道,换言之就是刘邦待人好,待人诚恳、宽容。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改封韩信为楚王正是刘邦不厚道,正是刘邦的狡黠,充分体现了刘邦权谋之深。刘邦最想巩固自己的权位,最怕有人背叛自己,而改封韩信为楚王就是为了消除韩信反叛的可能性。刘邦的做法是为自己的利益,谈不上厚道。那么是不是像易中天先生说的“于是韩信就成了一个没有兵权的楚王”?当然不是,《淮阴侯列传》中“高祖袭夺齐王军”是指刘邦夺去了韩信在垓下战役中所指挥的那支军队(即是做齐王所能指挥的队伍)的指挥权,而不是说韩信就永远没有兵权了。当改封为楚王后,韩信自然就会获得楚王应有的兵权。易中天先生认为韩信是没有兵权的楚王是不合理的,试想一个诸侯王又怎么可能没有本国的兵权呢?那么为什么说韩信成了楚王之后就没有反叛的可能性呢?我认为理由有三。
  第一、楚国人不敢附和韩信反叛。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楚国在楚汉之争中败的很彻底,连主帅项羽都走投无路自杀了。四面楚歌瓦解了楚军的战斗意识,同样瓦解了楚国民众的战斗意识。楚国人还没有从战败的阴影中走出来,还没有挑起新战事的勇气和胆量。因此楚国在一段时间内是不会有新战事的。即使韩信想造反,楚国人也不敢附和。韩信有兵权,但是楚国人没有反叛的胆量。刘邦看中了这个“败军无胆”的因素,把韩信改封为楚王,体现了刘邦权术老到。
  第二、楚国人不愿意附和韩信反叛。韩信自己虽然是楚国人,但是他没有帮助楚国人作战,反而是助汉军来打楚军。虽然说刘邦也算是楚国人,但在楚国民众心里面项羽才是楚国的正统。几年楚汉战争中,韩信直接或间接杀死、杀伤的楚国人已经有相当数量。在很多楚国人看来韩信是楚国的叛徒,很多楚国人都有这样的心理:“你韩信杀了我的亲朋好友,还杀了我们的大王项羽,你来做楚王,我们是不会听你的,不会跟你一条心”。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韩信做楚王实际上是不得人心的,即便韩信想造反,楚国人也不愿意跟从。刘邦看中了这个“不得人心”的因素,把韩信改封为楚王,亦是权谋老到。
  第三、楚国人不能附和韩信反叛。这是一个物质条件问题。从秦王嬴政灭楚,到项羽、刘邦反秦,再到楚汉之争,楚国差不多都是主要战场,经过长期战争,楚国的战争资源消耗巨大,人力、物资短缺,已经没有能力打大仗了。因此韩信即便想造反,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刘邦看中这个“资源不足”的因素,把韩信改封为楚王,权谋之深,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邦把韩信改封为楚王,并不是易中天先生所说的“刘邦厚道”,事实上恰恰相反,是刘邦的狡黠,是刘邦的一种权谋手段,跟“厚道”无关。
  假使韩信还是齐王,还率领那支他一手组建的军队,韩信要反叛刘邦,鹿死谁手,亦未可知。但是刘邦的高超权术,使他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改封楚王”,使韩信与自己的优劣互易:让韩信有楚国兵权,却没有有胆量和勇气的军队和民众;让韩信有楚国兵权,却没有民心;让韩信有楚国兵权,却没有足够的战争物质。注定了韩信为楚王不可能反叛。也许有人会说“刘邦防备韩信反叛,没有必要搞这么多花样,直接把韩信杀了就可以,还封什么王”,这种看法与易中天先生在《韩信功过之谜》文中的观点有类似之处。易中天先生认为“他并没有报当年韩信勒索他要当齐王的那一箭之仇,不是把韩信抓起来杀掉”,其实不然,我认为刘邦当时不直接杀韩信有两个原因:其一,天下初定,还存在敌对势力,暂时不杀韩信,有必要时可以利用韩信去镇压敌对势力;其二、刚打完大仗,人心思定,韩信又有很大功劳,此时杀韩信,怕有人不服,怕失去民心。所以刘邦来个改封楚王的糖衣策略,暂时稳住韩信,缓缓图之。但是什么人才不会反叛自己,当然只有死人,所以处死韩信只是时间问题。
  一招“改封楚王”敲响了鸟尽弓藏的前奏。刘邦权谋之深,难测!
本文标题: 史记淮阴侯读后感600字(《史记·淮阴侯列传》读后感6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894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二三最老古读后感(《水浒传》一二三回读后感)腌鱼沉池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