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传记读后感(道是无情却有情--读《李叔同传》有感)

发布时间: 2023-12-06 14:24: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李叔同传》读后感我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弘一法师才华横溢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所仰慕,内心深感触动,便有了对他生平的好奇探索之旅,于是买了这本《李叔同...

李叔同传记读后感(道是无情却有情--读《李叔同传》有感)

《李叔同传》读后感

我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弘一法师才华横溢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所仰慕,内心深感触动,便有了对他生平的好奇探索之旅,于是买了这本《李叔同传》,作者王牧,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传记真实再现了李叔同从出生,到半生欢歌,再到他成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后又半生入佛,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世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

李叔同出身富庶之家,父亲李筱楼,曾经考中进士,任过吏部主事,后辞官承父业经商,经营酱园、盐务和榨油业,在桐达算是当时望族。虽然父亲在他4岁时候去世,但是有大他12岁的兄长李文熙继续承担家族责任,他依然过着衣食无忧的公子哥生活。

李叔同5岁随母诵读名诗格言,6岁学习家规,7岁随同兄长文熙正式开蒙,依次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百孝图》《返性篇》等;8岁读《文选》等可以“日诵五车,过目不忘”;9岁诵读《四书》《诗经》《孝经》及唐诗;12岁读《史记》《汉书》,临《张迁碑》《龙门十二品》等。

封建社会,读书入仕不仅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手段,也是获得家族荣耀的途径,李叔同在时局纷乱,思想动荡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清朝也考了几次,不过几次都屡试不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秋,李叔同参加了河南开封举行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乡试,结果依然不理想,最后他放弃了对科考的追逐,开始了自由洒脱对更高精神境界以及更高个人价值的追求。

从小含着金钥匙出生,有机会接触很多好资源,可以见多识广,师从很多名人,在加上他天资聪颖的,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在诗词、纂刻、音乐、美术、金石、书法、喜剧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堪称“艺术全才”。他在浙江一师美术课开启我国裸体写生先河;与夏丐尊等刊印《乐石集》;他与他的学生丰子恺,共同协作《护生画集》;自己撰写了《清凉歌集》;他将西方艺术传与中国,开启话剧之源,《茶花女》上演后,人们反响强烈;出家后的他,在佛学方面有很深造诣,编撰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并在书法方面有了更深的造诣。

李叔同作为风度翩翩的富家子弟,在津、沪间接触往来的风尘女子实在不少,一直没有间断过。在日本留学,将自己的人体模特雪子纳妾。自古才子多风流,李叔同也不例外,与唱戏名角扬翠喜、歌郞金娃娃、名妓朱慧百、李苹香、高翠娥……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他的早年诗文中留下了很多这类记述。

1.北有扬翠喜,南有李苹香

五岁丧父的李叔同,被母亲带去戏院看戏。本喜欢音乐的他,爱上了唱戏名角杨翠喜。整日留恋于风花雪月的他,想娶杨翠喜为妻。然而,出生于名门望族的他,又一个戏子,注定是一场没有结局的爱。真心相爱过的两个人,却因为阶层时局,而最终走散,是杨翠喜的悲凉,更是李叔同的悲哀!

李苹香是上海妓院中最上等的妓女,与李叔同同岁,本姓黄,徽州望族之后,后来家道中落,举家迁往嘉兴。她自幼诗词书画无一不通,有出版自己的诗词,以才女之身份名扬上海,是沪上文人争宠的对象,因为人生发生重大变故,最终落入勾栏瓦舍。女英雄秋瑾闺蜜吴淑瑛后来特地变卖珍藏的董其昌手书《史记》为其赎身,由此可见,也是一位不俗女辈。李叔同与李苹香诗词相赠,因为当时时局动荡,家族败落,李叔同深深忧郁,不久东渡日本寻求慰藉心灵的新征程,临别赠诗《和补园居士韵,又赠苹香》七绝四首,与李苹香作别。

2.不得已迎娶俞氏。

李叔同很爱很尊敬自己母亲。俞氏是母亲为他物色的妻子人选,漂亮贤惠知礼,唯独不是李叔同的所爱。从洞房花烛的寥寥几句话,便注定了俞氏凄惨无味的一生。她为他生了三个儿子,老夭早夭。在他38岁入佛门之后,他便断了与俞氏及孩子的联系,甚至入佛门都未与她打个招呼。俞氏的人生,她自己说从28岁,生了两个孩子之后,便无兴趣可言。而且俞氏直到死去,都再未见到李叔同。甚至于孙子出世,求他赐名,他都几欲退信。李叔同对家庭并无特别的感情。

3.得而终弃日本妻子雪子

雪子是他日本裸体模特,在为其画裸体像时彼此吸引,继而相爱归国。雪子为爱追随到中国上海,雪子甘愿守候进出飘忽不定的李叔同,尽管如此,依然挡不住他皈依佛门的心。

或因5岁的他,受父亲死时佛事的教化,或因伯母嫂子等家人念佛的姻缘,再或是家道没落怀才不遇的打击,再或是对各种情场,风花雪月的厌腻,让他决然的抛却所有女人,所有名利,一心向佛。

那个为爱追寻到中国的雪子,等来的不是李叔同的厚爱和陪伴,而是独自归国的苍凉和悲伤,最好的青春,给了一个飘忽不定的人,最后的纪念便是李叔同的一缕胡须。不知道这一切,于她看来是不是值得?

4.入佛门之后几乎未再探家

李叔同一句厌倦世俗,便轻飘飘的在各个寺院,寻求清净避世之地。他在佛学律法方面,进行了很多认真而卓绝的工作,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做法,还是伤了不少爱他人的心吧。

1、 旧社会女性的悲哀:俞氏在28岁之后,再无兴趣可言。李叔同母亲,在儿子5岁丧夫之后,也是守寡状态。也让我想起了张学良的第一任妻子于凤至,知书达理也很能干,一生爱张学良错爱空等50年;鲁迅的妻子朱安,因为是传统婚姻并非鲁迅所爱,基本也是守活寡,但是却善良一直照顾鲁迅母亲从无怨言;孙中山的第一任妻子卢氏,当孙中山在香港遇见宋庆龄一见钟情,向卢氏提出离婚,卢氏笑着说“我裹着小脚,行动不便,又不会英文,帮助不了先生什么,愿我们今后各寻良人”,而后来卢氏终身未嫁,她对孙中山是真爱,不愿意因为自己阻止他奔向更好的人生。原来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当我们对婚姻存在各种质疑,各种不满足之时,是不是看完此书,也会反思,知足前行?

2、在才华和对国家世界的贡献讲,李叔同融各种极致与一体,确实非常人能及。能够快速调整自己投入到某一领域钻研,抛开情感的干扰,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让人敬佩的。很多人很难做到快速调整,抛却干扰,因此无法集中精力在某一领域有卓越的贡献。如果说雪子爱的是他的才华,是不是面对结局,会甘心情愿一点?

3、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真的可以融入你的思想,渗透到你的气质里。纵是再有才华的人,也只是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欲,首先成全的是自己的欲念,人性的自私,无可遮挡。纵观李叔同生平,是否也可以理解为一直都在为自己的欲念而奔波?前期为名为利,为自己的热爱,后期为清净,为解脱。

4、多读读人物传记,当愤世嫉俗,慨叹薄情寡义的时候,也容易让自己豁然开朗,继而变得平静如水!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但经历过十之八九后,却依然热爱生活,这才是不屈的境界!

5、现代社会对于女性而言还是好了很多,男女平等,女性可以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真好!

李叔同读后感1200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吹拂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书已读完,李叔同先生的这首送别曲仍然在心中回荡。在寂静的夜伴着歌曲的余音,我用浅拙的文字来追寻李叔同先生“悲喜交集”的一生。

  如果把人的生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少年时李叔同的生活属于物质生活层次。他出生在一个天津富商之家,家境富裕,文化底蕴深厚。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较早的接受教育。遗憾的是他没能逃过封建婚姻这条枷锁。因为他是个孝子,违背父母意愿的事他是做不出来的。但李叔同是个性情中人,没有爱情的婚姻于他无疑是一潭死水,如何能荡起快乐的涟漪。父母离世后,李叔同痛苦万分。他觉得自己成了一叶浮萍无所依靠了!后来他与妻子离了婚去了日本,从此他的物质生活结束,精神生活开始。

  到日本后,他肄业于东京美术专科学校,主修油画,兼攻钢琴。课余热心于话剧活动,和同学联合创办了“春柳剧社”。还创办了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并发表歌曲多首。学成归国后,在津沪杭等地从事艺术教育事业同时做《文美杂志》的主编。他是在中国学校开设人体写生课的第一人。然而他的思想和才华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他们妒忌他的才华,侮辱他的艺术。他只是对工作更加尽职尽责,对学生关爱有加。可是谁能想到此时他正在酝酿一个痛苦而又无情的.决定——皈依佛门。说这个决定痛苦,是因为他从此要离开妻儿,告别学生,只身前往寺院。说这个决定无情,是因为他抛妻弃子,放弃学生,一个人寻求超脱世界。或许我们根本不用来评价是非,追求因由。因为一颗追求光明和自由的心是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阻挡的。也许李叔同觉得他的精神生活应该升华,是时候寻一方净土安放他的灵魂了!

  李叔同皈依佛门后法号是“弘一法师”。他精研佛理,却没放弃艺术。艺术与宗教本来就有同一的归趋,他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是,随处可得。对日常生活的观照咀嚼在他的文章《白马湖放生记》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这样写道:“放生(鱼虾)之时,岸上簇立而观者甚众,皆大欢喜叹未曾有。”我们不妨把这看作是他普度众生的一个缩影。

  我想借用李叔同先生的学生——著名画家丰子恺的话给李叔同一生的角色做个总结。丰子恺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缘故。”我喜欢李叔同的每一个身份,但尤喜欢他为高僧,因为他人性的光辉在这一时刻得到最大的诠释。他尊重生命,一只小虫爬到他身边他会轻轻地把它放归大地;他普度众生却不在乎自己性命的安危,患病后他对医生说:“小病从医,大病从死。即是大病,从死便是了!”试想,世间能有几人能将死看的这样豁达、洒脱。

  停下笔,夜已深。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此时海棠已经睡去,红烛正在燃烧。我知道李叔同先生的一生是说不尽的。他的灵魂魅力已化成皎洁的月光,倾泻在了大地上,将繁花映照的更加荼蘼。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怀李叔同先生读后感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
、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
文中摘抄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
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
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读完《怀李叔同先生》这篇文章后,我便浮想联翩:人生的舞台光芒四射,我们会出演许多个角色:孩子、学生、朋友
、家长……如何扮演好每个角色,只有简短二字——“认真”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李叔同先生,每扮演一种角色,都会做得十分象样:青年时候,他是一个翩翩公子,英俊博学,驰名全上海;后来留学日本,他又全面进攻西洋艺术,“竟活像一个西洋人”;成为教师后,他布衣布鞋,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修养影响着学生们;他下决心学道就断食17日天,学佛则坚持24载,一贯到底。
我觉得,认真可以使人做事变得更加仔细。心中没有认真的人,就像没有眼睛的蜻蜓,东扯西撞,没有方向。“认真”就是李叔同先生传给我们的法宝。做人就做个认真的人吧!不会错的哦!
文中摘抄
如上所述,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
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做得十分象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青衣象个青衣,起老生象个
老生,起大面又象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现在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圆寂了。噩耗传到贵州遵义的时候,我正在束装,将迁居重
庆。我发愿到重庆后替法师画像一百帧,分送各地信善,刻石供养。现在画像已经如愿了。
我和李先生在世间的师弟尘缘已经结束,然而他的遗训——认真——永远铭刻在我心头。

《读李叔同有感》

      此刻, 窗外阴云遮天,寒风呼啸,青山隐隐。

我倚靠在床头,刚刚读完《世间曾有李叔同》,透过玻璃窗,看着天上云卷云舒,耳机里滚动播放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壶浊酒尽馀欢,夕阳山外山……"

听着,听着,我的思绪不由飘向了远方……
        刚刚读完的这本书,总体来说,前面的布局合理,构思精巧。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故事背景娓娓道来,情节发展层层推进,一点一滴,一字一句,一言一语,把李叔同跌宕起伏的一生勾画得生动鲜活。字里行间,仿佛有个声音牵引着读者,一起走近这个曾经深处乱世的才子。
    李叔同的一生,就像佛教里的一个轮回。儿时,父亲离世,在他懵懂的记忆里,幼小的心灵中,烙下了老僧为父亲超度时肃穆庄严,笃定超然的深刻印象,在人世里的每一次浮沉,漂泊,似乎都在不断地的印证着李叔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一场虚空大梦,一场充满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悲戏剧。

最终,他义无反顾地皈依了佛门,心无杂念,六根清净,从此,他彻底远离了俗世凡尘的纷纷扰扰。
        在他堕入空门前的21天,他和一师的一名同事一起在虎跑寺里完成了从日本杂志上看来的佛食实验,这次实验让他一息尚存,不食人间烟火。常人看上去的自虐,可是于他确是一次自我修行,21天的修行,21天的反思和追问。

他最终想白了,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安静地走向了自己的宿命。剃度出家,削发为僧,法号弘一。

从此,世间再无那个风流倜傥,玉树临风,诗词歌赋,金石篆刻,油画音乐样样精通的大师李叔同。
        本文的结尾文字细腻缠绵,画面感极强,仿佛一幕幕如电影叙述风格的画面,不过,虽然感人至深,可是收尾略显仓促,而且情节安排也比较凌乱。

此外,出于一名语文老师的职业敏感,我在文中发现了不少错别字,以上几点让这本书打了不少折扣,不然的话,这本书应该会更好。

        纵览李叔同一生,有几样东西绕不开,也挥之不去:身边亲人的相继离世;爱自己的女子自己不爱,自己爱的女子却又无法给他们幸福,先是上海名媛李苹香,后是日本的雪子姑娘。

还有他那拳拳爱国之心,和无处施展拳脚的郁闷之情。眼看华夏大地,风雨飘零。江山易帜,政权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容易有点起色,国家有望东山再起,神州大地有望重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可是转眼间一切希望再次落空,他的内心深处满是忧郁和失落;"百无一用是书生"恐怕便是他当时内心最真实不过的写照了。原本打算凭借一己之力,筹措资金,兴办中华艺术师范学校,实现艺术曲线救国的梦想,为此,他日夜奔忙,呕心沥血,就差临门一脚,不料,北方哥哥寄来的一纸书,让他的梦想再一次幻灭……
      人世无常,造化弄人。李叔同最终选择了放下,就像落花,最终还是纷纷飘零随流水。他也曾慷慨激昂,满腔爱国热血,可惜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报国无门;他也曾温柔多情,无奈多情总被无情误;他也曾心怀理想,期盼一个更美好的明天,只惜生在山河破碎,军阀纷争的年代……
        万物皆流变,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花草。一个人,无论多么厉害,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还是会显得那般渺小,那般无力。面对生死,面对爱情,面对时代的大潮,有的人选择了逆流而上,抗争到底;有人看穿了命运的荒谬和可笑,选择了遁世归隐。

作为局外人,我们无法评判他人选择的对错,我们能做的最多也只是看完他人的故事,再联想下自己的人生,掩卷长叹。
      最近,我又开始漫思在无尽的时空尽头到底是什么呢?
      人死后,究竟是不是却有另外一个世界呢?
      如果没有,那么我们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1)著名的北大哲学教授,哲学散文家周国平先生曾提到这样的观点:活一次,和从来没有活过,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好像并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1之于无穷无尽的自然数一样。如果真这么想,还真是细思极恐,因为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人又算什么?在恒河沙数的银河系里,我们又算什么?

        (2)昨晚,我在今日头条上看梁文道的"生命的意义"的演讲时又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正是人有限的生命长度,赋予了每个人人生的意义,不是么,如果每个人都长生不老,那么人活着可以体验他想体验的任何事,可以达到他想达到的任何地方,那么我们活着就不会思考这些看似无聊乏味的人生终极问题了。
      (3) 还有一种观点来自民国时期的大学者胡适曾在他的《人生的意义》一书中提到:人生本无意义,所谓的意义,不过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定义。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去向何方?这三个哲学上的终究追问,像黑夜里天心高悬的明月投下来的几缕清晖,时不时地洒落在我的心间,让我感到一丝丝的凉意,因为我还是很困惑这个问题: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我到底该如何过好这一生呢?
本文标题: 李叔同传记读后感(道是无情却有情--读《李叔同传》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82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女儿的故事绿色校园读后感(《女儿的故事》读后感)屋顶上的猫的读后感300字(屋顶上的猫和月亮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