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世通言读后感300字(警世通言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03 07:36:0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8

警世通言读后感,《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民间宗教宝卷和小...

警世通言读后感300字(警世通言读后感)

警世通言读后感

  《警世通言》是明末冯梦龙纂辑白话短篇小说集。该书完成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民间宗教宝卷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警世通言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警世通言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知道日本战国时期三大军师之一的山本勘助,是在看了《冢原卜传》之后,士为知己者死——风林火山读后感。巧的是我所借的《风林火山》就是以他为主人公的一本小说。

  记得在几年前就知道有一部时代剧叫这个名字,因为是战争片所以没兴趣看。这次看到有同名小说,就借了。没想到,只看了第一章就把我牢牢的吸引住了,花了一天的时间一口气阅读完毕,终于找回了那种久违了的阅读感受。

  井上靖老先生对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相当传神,我仿佛跟着作者的文笔,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跟随着书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相貌奇丑,身材矮小的浪人武士,虽然他才学出众,足智多谋,武艺高强,就是因为其甚为怪异的长像,一直得不到主人的重用。可他一直没放弃帮助主人“攻城掠地”的雄心伟业。在等待了九年之后,他终于遇见了赏识他的主人——武田信玄。这位青年将领非常赏识勘助的才华,重用了他,而勘助用了几十倍的努力回报了主人,甚至为其丢掉了性命,那种忠义精神,让我十分感动。他真正达到了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

  在这部男人戏里,最让我牵挂的就是山本勘助对由布姬的那份感情。这种感情非常微妙,它不是那种男女之情,而是一种男性对尊贵女性的敬仰之情,父亲对女儿的那种爱护之情,而在其中还夹杂着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得那种牵挂和内疚之情。这份感情在勘助见到由布姬的第一眼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

  无意之中勘助间接成为了由布姬的杀父仇人。因为杀死由布姬父亲的主意是作为武田信玄军师的勘助出的,他还一直认为由布姬不知此事,却没想到冰雪聪明的由布姬早已知晓。大概处于内疚的考虑,他把由布姬献给了信玄做了侧室,他希望由布姬能为信玄生下一位既有武田家血统又有诹访家血统的继承人,从而安抚被屠城的诹访百姓。

  由布姬是一名内心无比坚强的女性,她在城破之日没有自杀,而是希望活下去,她曾向勘助说出希望能在信玄熟睡时割下其人头,让勘助惊诧不已。她还用诈术从勘助嘴里套出了主公新欢於琴的存在。可那对由布姬一见钟情的感觉,使勘助下了一定要保护好主公女人和继承人的决心,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回报了主公对他的知遇之恩。

  不知道为什么,一看到描写由布姬的段落,我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天海的身影,都是那么的美丽,内心强大。觉得看过那么多天海主演的电视剧,电影和舞台剧,她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位像由布姬一样坚强勇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女性。只不过在不同的剧情中表现方式不一样。从《水曜日情事》中果断放弃咏一郎的小爱,到《女人四十》中那个坚持内心梦想的聪子医生,每一个角色我都相信天海是用她倔强的灵魂去演绎一个又一个不同类型的女性。大概也就是这一份执著,才让我如此的喜欢她吧!

  警世通言读后感 篇2

  《警世通言》,还有《喻世明言》《警示恒言》,世称“三言”作为当代的教师,觉得大家都应该学习一下,我觉得可以把它定性为继承传统文化的德育教材。如果我们很好去研读经典,想必会解决如今教育难题,但是需要形成一定的规模,才能成气候。可惜的是目前有雷无风无云,难成甘露!

  通过网络下载了《警世通言》,空闲时间里看了。觉得里面有很多写的很有道理。感慨原来这是我们祖先的德育教材,就像我们从事教育者一样,经常灌输一些做人思想,可是我们自己从来不能用跨越时空的思想和价值观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如何形成一种普世价值观。平时的德育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主要由于我们走进自认为“新时代”怪圈里,在这个圈里,我们已经与过去脱节,在当代迷茫,对未来无知,用一些真正迷茫的理念控制着我们,变得那么不切实际,所以我们这一代会进入一种野蛮状态,似乎过着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小悦悦事件不是很典型吗?相信那18个人都会比一个捡垃圾老太太要有知识或学历或阅历,结果呢?像动物般那么无情无义!《警世通言》野史仅真呼?曰:“不必也”。然则去其赝而存于真呼?“不必也”。《六经》《语》《孟子》,谭者纷如,归于令人为忠诚、为孝子、为贤牧、为良友、为义夫、为节妇、为树德之士、为积善之家,如是而已矣。我们教育不仅授予技能,更重要的解人生之迷惑,需要用一定有价值道德去传授。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很容易随波逐流,朝着更加无情,更加自私的路走下去,毁灭我们几千年付出的努力。总得来说,如何培养国民做好忠孝仁义,若违背的话,得不得有效处罚时,古人只能从因果报应中来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不是现代人狭隘的一种理解为“迷信”。不是人家迷信,而是自己无知。人不仅是物质化的产物,更是精神上产物,一定程度上迷信或宗教信仰都是很好调节人与人的生活。不怕你信有神,就怕什么都不信,否则什么事都能干出来,只要给他机会或条件。古人为了克服没有监督情况会不会做坏事,君子风范标准就是“慎独”境界,做不到就是伪君子。西方发达国家,几乎很少有德育课,从小就是宗教课程,人生下来是为了赎罪,站在东方角度上不断的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也许需要从以往的经典中寻找做人的标准,而不是过于沉迷现代人物质化或娱乐化生活。读书恰是一个重要途径。校长经常号召我们多读书,我想道理也就是在这里,解决我们思想和价值观问题,才能更好的服务我们的学生。

  警世通言中首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很好的阐述了良友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日常生活中交友似乎已经成了娱乐或利益的伴侣,往往忽略心灵的摩擦和融合,士为知己者死,一定程度上更好体现道德观。后人一曲“高山流水”似乎更应该浸入我们腐朽的灵魂。站在教育角度上,如何培养学生人与人友谊其实我们都可以借鉴的,当然需要结合现代思想,否则难于与时俱进。

  警世通言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宋朝苏东坡文采横溢,几乎无人可比,但年少轻狂,也有无知地方,记得曾经拜访王安石,进入王丞相外房,王安石不在家,只见未写完诗句在书桌上,诗句为:“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自作聪明,笑王丞相无知。古人在一年四季:春天为和风,夏天为熏风,秋天为金风,冬天为朔风,这里西风属金,金风属于秋风,那么诗词中黄花指的是菊花,菊花特性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也许苏东坡也是这么认为,冷笑王安石用词,怎么会“吹落”了。索性就举笔添墨,依韵补填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年后东坡别调任到黄州,意外发现菊花吹落满地金。意识到自己无知,倍加惭愧。正所谓: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荆古人有云: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在我们教育中如何去管理好一些成绩相对好的学生,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如何做到谦虚。特别在职高,由于大部分学生基础很差,一些相对基础好学生,成绩相对来比较优秀,往往自认为高人一等了,很难意识到在外面,自身存在很大的差距。若不进行很好的沟通和疏导,以及需要进一步鼓励其奋斗,否则有朝一日踏入社会发现自己那么无知或无能,有可能刺激其信心,导致一蹶不振。教育需要我们更好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似乎对爱情观的认识和男权及利益批判。自从有了“爱情”这个新词以后,突然发现情感的出轨,爱情的买卖,婚姻的背叛,屡见不鲜,似乎直线上升。责任似乎已经成了一种神圣了。负责任的人,似乎化为圣人,生活中日益难寻。其实这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人生命题。故事众多,难以一一分析,列举一二,以表见解。观点有误,有所难免。

  警世通言读后感 篇3

  春节前的时间里,看了一本书,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三言两拍中三言中的一个,另两个是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以前在学习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些,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读,在中国文学史上还算是比较有名的,是明代小说的代表,所以,在买书的时候,看见了,就把这本书拿回去看看。

  初看时,觉得挺有意思的,看了几个往后,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呵呵,都是一些因果报应的翻版,文中所提倡的一些所谓的道德准则,有些看起来非常得熟悉,有些觉得有些面熟,当然更有些觉得荒诞不堪。

  文学家在评论小说的时候,说它揭露了明代时期一些黑暗的一面,我觉得这些黑暗面和现在的黑暗面比较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而且那些做错事情的人,在阳间得不到惩罚的话,到了阴间,也逃不了,所以我想这些小说,对于那时的人可以还真是有点警示的作用,不过,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因此而被吓掉,现在很多人都是唯物论者,不信这一套的。

  古代的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们往往以为,在自己之外,还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东西盯着自己看,所以他们信很多东西,对于很多东西都是惧怕的,但现在的人认识了一些东西,好像是什么不怕,而正是这种不怕,现在的人做的很多事情,在古代人看来,肯定都是瞠目结舌。

  警世通言读后感 篇4

  春节前的时间里,看了一本书,是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三言两拍中三言中的一个,另两个是喻世明言和醒世恒言,以前在学习的时候,

  就听说过这些,不过,一直都没有机会读,在中国文学史上还算是比较有名的,是明代小说的代表,所以,在买书的时候,看见了,就把这本书拿回去看看。

  初看时,觉得挺有意思的,看了几个往后,越来越让人不可思议,呵呵,都是一些因果报应的翻版,

  文中所提倡的一些所谓的道德准则,有些看起来非常得熟悉,有些觉得有些面熟,当然更有些觉得荒诞不堪。

  文学家在评论小说的时候,说它揭露了明代时期一些黑暗的一面,我觉得这些黑暗面和现在的黑暗面比较起来,可真是小巫见大巫,

  而且那些做错事情的人,在阳间得不到惩罚的话,到了阴间,也逃不了,所以我想这些小说,对于那时的人可以还真是有点警示的作用,不过,对于今天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因此而被吓掉,现在很多人都是唯物论者,不信这一套的。

  古代的人由于认识上的局限,他们往往以为,在自己之外,还有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在的东西盯着自己看,所以他们信很多东西,对于很多东西都是惧怕的,

  但现在的人认识了一些东西,好像是什么不怕,而正是这种不怕,现在的人做的很多事情,在古代人看来,肯定都是瞠目结舌。

  警世通言读后感 篇5

  趁着寒假翻看了经典小说——《警世通言》,以下是是我总结出来的几点感悟:

  一、便宜不可占尽

  除了冯梦龙,明代陈继儒也在他的《警世通言》一文中说“荣华富贵眼前花,傲甚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甚么?”我们总是听人说“贪小便宜吃大亏”,再小的便宜也是有价格的,正如有人说的你以为不需要付钱的便宜往往都需要你在日后付出大代价。做人不能贪,做事不能绝。民间有谚语“自己吃肉,别人喝汤”,遇到好事有好处不要自己独占,要学会分享,让利于人。自己吃肉不给别人喝汤,不仅会给自己树敌,而且不利于自己的长远发展。一个自私,没有朋友的人是走不远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致命企业的五宗罪》中将追求高利润率排在企业致命因素的第一位正是这个道理。追求高利润率,只想自己的利益,就会把自己推向悬崖。

  二、聪明不可用尽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王安石当朝为相,声名远播,苏轼年少成名,才华出众。一次苏轼与王安石讨论汉字,王安石说“波乃水之皮”,苏东坡听后不以为然,讥讽道“如此说来,滑不就是水之骨了吗”。

  王安石听后不以为意,又与他讨论“驷”“蚕”二字,王安石认为古人造字必有缘由。苏东坡拱手进言道“鸠字,丞相可知其义”。王安石不知,于是侧耳倾听,苏东坡说道:“‘鸣鸠在桑,其子七兮。’连娘带爹,共是九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嘲讽让王安石感到生气,并将他降职。

  郑板桥有诗云“难得糊涂”,陈继儒在《警世通言》中也曾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巧甚么?”我们常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失败的往往都是聪明人。太过聪明,说话做事不考虑他人感受,不给别人留余地,智商高情商低,这样的人要做出一番成就是很难的。“水至清则无鱼”,说话办事不需太过清楚,给别人提意见建议要婉转注意表达,不要恃才傲物要保持谦虚之心,别耍小聪明,人最重要的不过一个“真”。

  三、福气不可享尽

  曾国藩曾劝诫子孙“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人要惜福,懂得知足。

  不论冯梦龙还是陈继儒都曾在他们各自的《警世通言》中表达福气不可享尽的重要性。福气不能享尽就是要珍惜眼前人,眼前事,不要得陇望蜀。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有一则故事《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在赶考期间遇见杜十娘,十娘虽为烟花女子,但二人一见倾心。李甲为杜十娘赎身,看到此处,大家都会感叹,二人皆有福气,十娘得遇托付终身之人,李甲也能得心爱之人。但故事总有转折,李甲在船上受人诱惑,将杜十娘卖与一富家公子,杜十娘心灰意冷,投江自尽。你看李甲并不是个惜福之人,对待遇见的爱情他并未珍惜,最终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人要惜福,懂得感恩与知足。

  生活就像是一个有缺口的瓶子,正因为这个缺口,水才不会满溢。珍惜你生命中的不完美,便宜不要占尽,聪明不要用尽,福气不能享尽。

  吃一分亏,受无量福。少占一分便宜,多得一份福气。少耍一点聪明,多得一点人心。少有一丝欲望,多享一刻清心。

  警世通言读后感 篇6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世间万物都是有价有量的,凡事太过,必然有所失,正如老话所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与失、消与涨总是保持一定平衡。今天就来聊聊我最近看的一本书——《警世通言》吧!

  虽然跟两本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二拍,但也仅仅是合称,这本书在文学性上比那个好多了,单说里面的诗集,就和红楼梦有的一拼,而且故事来源也更可靠,让人不会太有缥缈的感觉。本质上都是一致的,通过故事,劝人向善,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强调因果循环。单从里面的诗来讲,不管是杜撰还是摘抄,说明作者都是很用心的,不是单纯道听途说,原本记载的。

  不过,个人搞不懂的就是为什么古时的女性,看上一眼芳心暗许,尽管男的也长得人中龙凤(这些编故事的都只关注颜值,吾等屌丝们的幻想都被他们剥夺了),难不成是当时女性自主择偶的权利几乎为零,与其赌博式地“碰”一个郎君(通常在洞房时才见到对方,所以媒婆的职业道德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男女的颜值),不如自己抓住机会,故私奔、私和倒是女性更主动了。

  总之,这本书还是可以给你带来思考的,值得去看一看!

苏三不要哭读后感200字?

今天阅读了宁波儿童文学作家吴新星的作品《苏三不要哭》,感觉很不错。这部作品获得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银葵花奖”,实至名归。个人的体会是,这部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性,还是从故事性,或者从结构上来说,都比获得“金葵花奖”的《你的脚下,我的脚下》更胜一筹。当然,专家也有专家的评判标准,也许是自己的文学修养还不够吧。
故事讲述了民国时期一个戏班的曲折历程,从江南水乡苏州辗转到天津,最后不得不得解散,戏班的学徒也各奔东西。作品充满时代感,而且讲述了不少京剧的知识,虽然对儿童读者来说,有点过于专业,但是对他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京剧这门艺术,还是非常有益的。所以说,这部作品,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适合成年读者阅读。
儿童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十二岁的瑞生、药店帮工荣宝、孤儿小七,他们三个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瑞生非常善良,替荣宝承担淘气的后果(荣玉打死了别人家的鸟),但荣宝也帮助瑞生,还有班主的女儿李棠,虽然不是小孩子,但也可以认为是大朋友,她既像朋友,又像老师,常常保护瑞生。小七虽然是孤儿,学戏效果不理想,最后被送进了孤独院,但他也充满正义。儿童中唯一的“反面人物”王凤麟,最后也回归正道。
作品的主格调是正面的,上进的。孩子们的善良、管事老爷爷的智慧、金先生的义气等等,无不体现出正能量,让读者获得力量。特别是管事老爷爷,说了很多激励孩子的话,诸如坚持、克服困难、专注一样事情等,读者小朋友一定会从中获得启发。所有这些正能量,都是一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应具备的品质,这部作品都做到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出现的人物,除大姐姐、也就是李班主的女儿李棠最后没有提及之外,都有了最后的结局,后文都与前文相呼应。而且,前文中也设置了不少悬念,也都在后文中一一解开。这种布局,也是一部优秀儿童文学所具备的。
用获奖词的话来说,“作品描写学徒们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和彼此间的相濡以沫,激荡着人性的温暖和力量。”“秉持着‘苏三不要哭’的理念,勇敢地活下去。”
总之,这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儿童文学作品

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诗文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 明] 冯梦龙原著
  吴越改写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说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们两个同为商贾
  (ɡǔ古),得利均分。有时候管夷吾多取一些,叔牙也不说他贪,因为知道他
  家里贫穷。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想办法让他脱身,荐到齐国去做丞相。这样朋
  友,才是真正的相知。这相知有几种样色:恩德相结的,叫做“知己”;腹心相
  照的,叫做“知心”;声气相求的,叫做“知音”,总的叫做“相知”。
  今听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愿意听的,洗耳而听;不想
  听的,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给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交谈。”
  春秋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y ǐn ɡ影)
  都人氏,也就是今天湖广荆州府地方。那俞伯牙虽然是楚国人,官星却落在晋国,
  官拜上大夫。因为奉晋国君主的命令,到楚国来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他
  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就从陆路到了郢都,
  朝见了楚王,转达了晋主的命令,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是他桑梓故
  乡,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身在两国,各事其主,君命
  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完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他黄金彩缎,高车驷马。伯牙离
  楚一十二年,想念故国江山名胜,想尽情观览,打算从水路大宽转回晋国。就假
  奏楚王说:“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j í及),以便
  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两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
  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r áo 饶)画桨,锦帐高帆,很是齐整。群臣直送到江
  边码头而别。
  伯牙是个风流才子,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
  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船到汉阳江口。
  当时正是八月十五中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就泊在山
  崖下。不多久,风停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的明月,光亮倍常。
  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想要抚琴一曲,以遣情怀。就命童子在香炉内焚香,童
  子焚上香,捧来琴囊放在案上。伯牙解囊取琴,转轴调弦,弹出一曲。曲犹未终,
  指下“刮喇”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批:当时人相信:弹琴的时候,有人偷
  听,要断琴弦」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停船的所在是什么地方?”船
  头上回答:“因为是偶然遇到风雨,就停泊在山脚下,虽然有些草树,却没人家。”
  伯牙惊讶,心想:“这是荒山了。要是在城郭村庄,或者有聪明好学的人,偷听
  我弹琴,所以琴声忽变,才会弦断。在这荒山下,哪有听琴的人?哦,我知道了,
  想必是仇家差来的刺客;不然,或者是盗贼,想等更深之后,登船劫我财物的。”
  喊叫左右:“给我上岸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
  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要搭跳板上岸,忽然听见岸上有人答应:“舟中大
  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是个樵夫。因为打柴晚归,遇上狂风骤雨,
  雨具不能遮蔽,只得潜身岩畔。听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说:“山中打
  柴的人,也敢称' 听琴' 二字!这话不知真假,我也不计较了。左右,叫他去吧。”
  那人竟不离去,在崖上高声说:“大人的话错了!难道没听见过' 十室之邑,必
  有忠信' ;' 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到' 的话么?大人要是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
  的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应该有抚琴的客了。”「批:说得合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啰唣,走
  近舱门,回嗔作喜地问:“崖上那位君子,既然是来听琴的,站了多时,可知道
  我刚才弹的是什么曲子?”那人说:“小子要是不知道,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
  人所弹,是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歌词是:' 可惜颜回命早亡,教人思想鬓
  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 弹到这一句,就断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
  小子也还记得,下面应该是:' 留得贤名万古扬。' ”
  伯牙听了大喜,说:“先生果然不是俗士,隔崖遥远,难以问答。”命左右:
  “掌跳板,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
  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哪知言谈好
  歹?见是个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家老爷要叩头,问你什
  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儿大着哩!”
  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说:“列位不须粗鲁,让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
  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裤下截。不慌
  不忙,把蓑衣、斗笠、尖担、板斧,都放在舱门外。脱下芒鞋,沥去泥水,重又
  穿上,慢步走进舱来。「批:态度从容,根本不把大官放在眼里!」
  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不跪,说:“大人施礼了。”
  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截的布衣?下来还礼,恐怕失了官体;既
  然请他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说:“贤友免礼吧。”就
  叫童子看坐。童子取了一张小杌儿放在下席。怕牙全无客礼,用嘴向樵夫一努,
  说:“你坐下吧。”以“你我”相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也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有些嗔怪的意思,因此既不问他姓名,也不呼手下人看
  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刚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回答:“不敢。”
  伯牙说:“我来问你,既然说是来听琴,必定知道琴的出处。这琴是何人所造?
  抚它有什么好处?”
  正问话间,船头来禀:“风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吩咐:“且
  慢些!”樵夫说:“承大人下问,小子讲话絮烦,恐怕耽误顺风行船。”伯牙笑
  着说:“只怕你不知琴理。要是讲得有理,就是不做官,也不是什么大事,何况
  行船快慢!”樵夫说:“既然如此,小子才敢僭谈。这琴嘛,是伏羲氏所造。他
  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上,又有凤凰来仪。凤凰是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悟
  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所以知道梧桐夺造化之精气,是树中的良材,堪做乐
  器,就叫人砍伐。那棵梧桐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
  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击,发声太清,因为它过轻而废弃;取下一段叩击,发
  声太浊,因为它过重而废弃;取中一段叩击,发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
  水中,浸七十二天,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请高手匠人刘子
  奇制成乐器。这是瑶池之乐,所以名叫' 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
  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
  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
  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
  商、角、徵(zhī知)、羽。尧舜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来因
  为周文王被囚在羑(y ǒu 有)里,吊儿子伯邑考,添弦一根,弦音清幽哀怨,
  称为' 文弦'.后来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又添弦一根,弦音激烈昂扬,称为武弦。
  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 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
  不弹、八绝。什么叫' 六忌'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
  忌迅雷,六忌大雪。什么叫' 七不弹' ?闻丧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
  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不弹。什么叫' 八绝' ?总之,
  清奇幽雅,悲壮悠长。这琴抚到尽美尽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这就
  是雅乐的好处。”「批:说得天花乱坠!弹奏古琴的人,有几个是这样讲究的?」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还恐怕是强记的。又想:“就是强记,也亏他了。我
  再试他一试。”这时候已经不像在先“你我”之称了,问:“足下既然知道乐理,
  请问当年孔仲尼在室中鼓琴,颜回从外面进来,听琴中有幽沉的声音,疑有贪杀
  的意思,怪而问孔子。仲尼说:' 我刚才鼓琴,看见猫在捕鼠,希望能抓住,又
  怕它逃掉。所以有贪杀的意思露在丝桐中。”可知圣门音乐有多么微妙。假如下
  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听得出来么?“
  樵夫说:“《毛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大人试抚弄一节,小子
  尽心猜度。要是猜不着,大人不要见罪。”
  伯牙重整断弦,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称赞说:“美哉
  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儿,再次鼓琴,其意在
  于流水。樵夫又称赞说:“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就说着了伯牙的
  心事。「批:从琴音听出内容,应该不是吹牛。」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和他施
  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藏有美玉,如果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
  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回答:“小子姓钟,名徽,贱字子期。”伯
  牙拱手说:“是钟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处?”伯牙说:
  “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而来上国。”子期说:“原来是伯牙大人。”伯
  牙推子期在客位坐下,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送茶。茶后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
  牙说:“借酒攀话,休嫌简慢。”子期称:“不敢。”
  童子收起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又问:“听先生口音,是楚人无疑了,
  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说:“荒居离这里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伯牙点
  头说:“好个集贤村。”又问:“以何为业?”子期说:“也就是打柴为生。”
  伯牙微笑说:“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像先生这样抱负,何不求取功名,
  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安身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真为先生所不
  取。”子期说:“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无
  非侍奉父母余年。虽然三公之尊,也不能换我一天的恩养。”伯牙说:“如此大
  孝,更加难得。”
  二人杯酒酬酢,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
  子期说:“虚度二十有七。”伯牙说:“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
  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着说:“大人又错了!大人是上国名公,钟徽
  是穷乡贱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
  官碌碌风尘,得和高贤结契,实是生平万幸。如果以富贵贫贱为嫌,把俞瑞看作
  什么人了!”
  当即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燃名香,就在船舱中和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
  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又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
  伯牙也不推拒。换了杯筷,子期下席,两人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
  “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批:始而傲,继而疑,继而信,继而
  爱,而终于相亲不舍。」
  月淡星稀,谈论正浓,不觉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准备开船。
  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给子期,握着子期的手,叹息说:“贤弟,我和
  你相见太迟,相别太早!”子期听了,不觉泪珠滴进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
  回敬伯牙。二人都有些眷恋不舍。伯牙说:“愚兄余情不尽,想和贤弟同行几天,
  不知可否?”子期说:“小弟不是不想相从。奈何双亲年老,' 父母在,不远游。
  ' ”伯牙说:“既然是二位尊大人在堂,回去告过双亲,到晋阳看愚兄一看,这
  就是' 游必有方' 了。”子期说:“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
  万一禀命双亲,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的罪就更大了。”伯
  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吧。”子期道:“仁
  兄明年什么时候到?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一算,说:“昨夜是中秋节,
  如今天亮,应该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奉访,仍旧在仲秋中五六日。如果
  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份,就是爽信,不是君子。”回头叫童子:“吩咐记室把
  钟贤弟所居地名和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簿上。”子期说:“既然如此,小弟
  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
  伯牙说:“贤弟等等。”命童子取黄金两锭,不用封帖,双手捧着说:“贤弟,
  些许薄礼,算是给二位尊大人补养的费用。斯文骨肉,不要嫌轻。”子期不敢谦
  让,随即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把板斧插在腰问,
  掌跳的搭了扶手上崖。伯牙直送到船头,二人洒泪而别。
  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胜景,无心观赏,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的人。
  船行多日,舍舟登岸。经过的地方,听说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
  送,直到晋阳,回复了晋主。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怀念子期,没一天忘记。想着中
  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旧打一个大宽转,
  从水路走。下船之后,吩咐水手,凡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
  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来禀,离马安山不远了。伯牙依稀还认得
  这里正是去年泊船相会子期的地方。就吩咐水手,水底抛锚,崖边钉橛,把船停
  泊。
  当夜晴明,月光如昼,伯牙步出舱门,站在船头上,仰观星斗,水底天心,
  万顷茫然。想起去年今夜和知音相逢,如今重来,又值良夜。他和我约定在江边
  相候,怎么全无踪影,莫非爽约了?又等了一会儿,心想:“我明白了。江边来
  往船只颇多。我今天所驾的,不是去年的船了。我弟急切间如何认得?去年我原
  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再取瑶琴抚弄一曲,我弟听见,必来相见。”就命童子取
  琴桌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轴,刚拨了两下,商弦中有哀怨的
  声音。伯牙立刻停琴不操,说:“呀!商弦哀声凄切,我弟必定丁忧①在家。去
  年曾说父母年高,看起来不是父丧,必是母亡。「批:这就太玄妙了!非凡人所
  能理解。」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可失信于我,不肯失礼于亲,所以不来。
  明天还是我亲上崖探望吧。”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是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
  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背着瑶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②带去:“如果我弟居丧,
  可以作为赠礼。”踏着跳板登岸,,走了十几里小路,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
  子问:“老爷为什么不走了?”伯牙说:“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
  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哪一条路通集贤村?等个识路人问明了再走。”
  伯牙就坐在山石上少歇,童儿退立后面。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
  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右手举藤杖,左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
  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把竹篮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问:
  “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问:“请问老丈,这两头路,那一条通往集贤村去的?”
  老者说:“那两头路,通向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
  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里出来,正在路中段,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
  不知先生要去哪一个集贤村?”
  伯牙默默无言,暗想:“我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样糊涂!相会那一天,
  你知道这里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应该说个明白嘛。”伯牙正在沉吟,那
  老者说:“先生犹疑不决,一定是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叫先
  生没处抓寻了。”伯牙说:“正是。”老者说:“两个集贤村中,共有一二十家
  庄户,大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住了几十年了,正是' 土居二十载,
  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先生只
  要说出所访的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道他住处了。”伯牙说:“学生要到钟家
  庄去。”老者听了“钟家庄”二字,一双昏花的老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说:
  “先生别家还可以去,要说去钟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这是为什么?”
  老者说:“先生到钟家庄,要访何人?”伯牙说:“要访子期。”老者听了,放
  声大哭,说:“子期钟徽,是我儿子。去年八月十五出去采樵,归来晚了,遇见
  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谈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两锭。我儿买书攻读,
  老拙无才,不曾禁止。白天采樵负重,夜里苦读辛勤,心力耗费,染成重病,数
  月之前,已经亡故了。”
  伯牙听见,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跌倒在山崖上,昏倒了。钟公
  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问:“这位先生是谁?”小童附耳低声说:“就是俞伯牙老
  爷。”钟公说:“原来是我儿好友。”伯牙苏醒后,坐在地下,口吐痰涎,双手
  捶胸,恸哭不已,说:“贤弟呀,我昨夜泊舟崖下,还说你爽信,哪知你已经到
  了九泉之下!你真是有才无寿了!”
  钟公拭泪相劝。伯牙忍哭起来,和钟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
  通家兄弟的意思。伯牙说:“老伯,令郎是停柩在家,还是厝在郊外了?”钟公
  说:“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和拙荆坐在他卧榻前。亡儿死前嘱咐:' 生死
  有命,福寿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服侍双亲,死后但愿葬在马安山江边。孩儿
  和晋大夫俞伯牙有约,要践前约呀。' 老夫不负亡儿临终遗言,刚才先生来的小
  路旁边,一丘新土,就是我儿钟徽的坟墓。今天正是我儿百日忌日,老夫提一陌
  纸钱,去坟前烧化,没想到和先生相遇!”伯牙说:“既然如此,奉陪老伯就在
  坟前一拜。”
  就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钟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又进谷口。
  果然看见路左一丘新土。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
  请受愚兄一拜,从此永别了!”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的黎
  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听说朝中大臣来祭钟子期,回绕坟前,争着
  观看。
  伯牙不曾备得祭礼,就命童子把瑶琴取出来,放在石祭台上,盘膝坐在坟前,
  挥泪两行,抚琴一曲。那些看的人,听见琴韵铿锵,鼓掌大笑。伯牙问:“老伯,
  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伤不已,众人为什么反而大笑?”钟公说:“山野乡
  人,不知音律。听见琴声,都以为是取乐,所以长笑。”伯牙说:“原来如此。
  老伯可知所奏的是什么曲子?”钟公说:“老夫幼年也曾习琴。如今年迈,五官
  半废,听不清楚了。”伯牙说:“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弹的一曲短歌,用来吊令
  郎的,现在口诵一遍,请老伯听。”钟公说:“老夫愿闻。”伯牙诵云: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
  君死!“
  伯牙从衣襟中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石祭台上用力一摔,摔
  得粉碎。钟公大惊,问:“先生为什么要摔碎这琴?”伯牙说: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钟公说:“原来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问:“老伯高居,究竟是在上集
  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钟公说:“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又问他
  干什么?”伯牙说:“下官心中伤感,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有黄金二镒,
  一半代令郎奉养二老,一半买几亩祭田,作为令郎春秋扫墓的费用。待下官回本
  朝后,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候再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和老伯母,同到寒家,以
  尽天年。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老伯不要以下官是外人而相嫌。”说罢,命
  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给钟公,伏地哭拜。钟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
  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钟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简评」俞伯牙是个传说人物,相传生在春秋时代,以善于弹琴而闻名。
  《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记载。《乐府解题》中说:伯
  牙学琴于成连先生,三年不成。后来随成连先生到东海蓬莱山,听海水澎湃、群
  鸟悲鸣的声音,有所感触,从此琴艺大进。传说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
  就是他的作品。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
  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
  流水,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以后故事逐渐充实完善,但是把文章写
  得如此淋漓尽致的,当首推冯梦龙的这一篇。
  音乐是一种“语言”,今天已经没有人反对。音乐可以表达喜悦和悲伤,这
  也是人的共识。造诣高的人,能听懂乐曲中所表达的意思,这都不稀奇。我曾经
  给一个根本不懂音乐的人放《威廉·退尔序曲》,那人听了说:“像是千军呐喊,
  万马奔腾。”可见音乐语言本身并不难懂。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甲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让乙去理解。音乐语言
  应该也一样。是由甲弹奏,乙理解。能否传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是甲的水平;
  能理解多少,那是乙的水平。这是唯物主义的。文中伯牙刚刚弹琴,竟能听出自
  己所弹奏的乐曲“商弦中有哀怨的声音”。伯牙因此立刻停琴不操,说:“呀!
  商弦哀声凄切,我弟必定丁忧在家。去年曾说父母年高,看起来不是父丧,必是
  母亡。”这就实在有些“玄而又玄”,只能说是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了。“弹琴
  时有人偷听,琴弦必断”,也是如此。如果真有此事,音乐学院的古琴课就没法
  儿上了。
  冯梦龙的“三言”,大都是搜集民间传说故事和说唱进行编辑、改写而成,
  但是这一篇,应该是冯梦龙的创作。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本身非常简单,冯
  梦龙能够根据十分简单的素材,写出这样一篇动人的故事来,不但充实了时间、
  地点、人物、背景,更难能可贵的是把交朋友的义气和“人生难得一知音”这个
  主题发挥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不是冯梦龙这样的大手笔,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警世通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冯梦龙(明)
浪说曾分鲍叔金,谁人辨得伯牙琴!于今交道奸如鬼,湖海空悬一片心。
古来论交情至厚莫如管鲍。管是管夷吾,鲍是鲍叔牙。他两个同为商贾,得利均分;时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为贪,知其贫也。后来管夷吾被囚,叔牙脱之,荐为齐相。这样朋友,才是个真正相知。这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
今日听在下说一桩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们,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随尊便。正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话说春秋战国时,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国郢都人氏,即今湖广荆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虽楚人,官星却落于晋国,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晋主之命,来楚国修聘。伯牙讨这个差使,一来是个大才,不辱君命;二来就便省视乡里,一举两得。当时从陆路至于郢都,朝见了楚王,致了晋主之命。楚王设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坟墓,会一会亲友。然虽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迟留,公事已毕,拜辞楚王。楚王赠以黄金采缎,高车驷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国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观览,要打从水路大宽转而回。乃假奏楚王道:“臣不幸有犬马之疾,不胜车马驰骤,乞假臣舟楫,以便医药。”楚王准奏,命水师拨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单坐晋国来使,副船安顿仆从行李,都是兰桡画桨,锦帐高帆,甚是齐整。群臣直送到江头而别。
只因览胜探奇,不顾山遥水远。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剌”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问船头:“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处?”船头答道:“偶因风雨,停泊于山脚之下,虽然有些草树,并无人家。”伯牙惊讶,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聪明好学之人,盗听吾琴,所以琴声忽变,有弦断之异。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来刺客;不然,或是贼盗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财物。”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检一番。不在柳阴深处,定在芦苇丛中!”左右领命,唤齐众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应道:“舟中大人,不必见疑。小子并非奸盗之流,乃樵夫也。因打柴归晚,值骤雨狂风,雨具不能遮蔽,潜身岩畔。闻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那人不去,在崖上高声说道:“大人出言谬矣!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
伯牙见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个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罗唣,走近舱门,回嗔作喜的问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时,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却也不来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其词云:‘可惜颜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鬓如霜。只因陋巷箪瓢乐,……’到这一句,就绝了琴弦,不曾抚出第四句来,小子也还记得:‘留得贤名万古扬。’”伯牙闻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土,隔崖窎远,难以问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请那位先生登舟细讲。”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个樵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谈好歹,见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舱去,见我老爷叩头,问你甚么言语,小心答应,官尊着哩!”樵夫却是个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须粗鲁,待我解衣相见。”除了斗笠,头上是青布包巾;脱了蓑衣,身上是蓝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苾下截。那时不慌不忙,将蓑衣、斗笠、尖担、板斧,俱安放舱门之外,脱下芒鞋,珣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舱来。官舱内公座上灯烛辉煌,樵夫长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礼了。”俞伯牙是晋国大臣,眼界中那有两接的布衣,下来还礼,恐失了官体,既请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没奈何,微微举手道:“贤友免礼罢。”叫童子看坐的。童子取一张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无客礼,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称,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谦让,俨然坐下。
伯牙见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问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时,怪而问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问你,既来听琴,必知琴之出处。此琴何人所造?抚他有甚好处?”正问之时,船头来禀话:“风色顺了,月明如昼,可以开船。”伯牙分付:“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问,小子若讲话絮烦,恐担误顺风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讲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况行路之迟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谈。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氏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斫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尧舜时操五弦琴,歌‘南风’诗,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发扬,谓之武弦。先是宫、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称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弹、八绝。何为六忌?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风,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何为七不弹?闻丧者不弹,奏乐不弹,事冗不弹,不净身不弹,衣冠不整不弹,不焚香不弹,不遇知音者不弹。何为八绝?总之,清奇幽雅,悲壮悠长。此琴抚到尽美尽善之处,啸虎闻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乐之好处也。”
伯牙听见他对答如流,犹恐是记问之学,又想道:“就是记问之学,也亏他了。我再试他一试。”此时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称了,又问道:“足下既知乐理,当时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颜回自外入,闻琴中有幽沉之声,疑有贪杀之意,怪而问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见猫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贪杀之意,遂露于丝桐。’始知圣门音乐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樵夫道:“《毛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试抚弄一过,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着时,大人休得见罪。”伯牙将断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宾主之礼,连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岂不误了天下贤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小子姓锺,名徽,贱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锺子期先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荣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晋朝,因修聘上国而来。”子期道:“原来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茶罢,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话,休嫌简亵。”子期称:“不敢。”
童子取过瑶琴,二人入席饮酒。伯牙开言又问:“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子期道:“离此不远,地名马安山集贤村,便是荒居。”伯牙点头道:“好个集贤村。”又问:“道艺何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该僭言。似先生这等抱负,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却乃赍志林泉,混迹樵牧,与草木同朽?窃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实不相瞒,舍间上有年迈二亲,下无手足相辅,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馀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发难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会。
子期宠辱无惊,伯牙愈加爱重。又问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虚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长一旬。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公,锺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风尘,得与高贤结契,实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贵贫贱为嫌,觑俞瑞为何等人乎?”遂命童子重添炉火,再爇名香,就船舱中与子期顶礼八拜。伯牙年长为兄,子期为弟,今后兄弟相称,生死不负。拜罢,复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让伯牙上坐,伯牙从其言。换了杯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称,彼此谈心叙话。正是:合意客来心不厌,知音人听话偏长。
谈论正浓,不觉月淡星稀,东方发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备开船。子期起身告辞,伯牙捧一杯酒递与子期,把子期之手,叹道:“贤弟,我与你相见何太迟,相别何太早!”子期闻言,不觉泪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饮而尽,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恋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馀情不尽,意欲曲延贤弟同行数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人非不欲相从,怎奈二亲年老,‘父母在,不远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过二亲,到晋阳来看愚兄一看,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轻诺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命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于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贤弟真所谓至诚君子。也罢,明年还是我来看贤弟。”子期道:“仁兄明岁何时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驾。”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节,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贤弟,我来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访。若过了中旬,迟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为君子。”叫童子:“分付记室将锺贤弟所居地名及相会的日期,登写在日记薄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来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边侍立拱候,不敢有误。天色已明,小弟告辞了。”伯牙道:“贤弟且住。”命童子取黄金二笏,不用封帖,双手捧定道:“贤弟,些须薄礼,权为二位尊人甘旨之费。斯文骨肉,勿得嫌轻。”子期不敢谦让,即时收下。再拜告别,含泪出舱,取尖担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间,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头,各各洒泪而别。
不题子期回家之事。再说俞伯牙点鼓开船,一路江山之胜,无心观览,心心念念,只想着知音之人。又行几日,舍舟登岸。经过之地,知是晋国上大夫,不敢轻慢,安排车马相送。直至晋阳,回复了晋主,不在话下。
光阴迅速,过了秋冬,不觉春去夏来。伯牙心怀子期,无日忘之。想着中秋节近,奏过晋主,给假还乡。晋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装,仍打大宽转,从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分付水手,但是湾泊所在,就来通报地名。事有偶然,刚刚八月十五夜,水手禀复,此去马安山不远。伯牙依稀还认得去年泊船相会子期之处,分付水手,将船湾泊,水底抛锚,崖边钉橛。其夜晴明,船舱内一线月光,射进朱帘。伯牙命童子将帘卷起,步出舱门,立于船头之上,仰观斗柄。水底天心,万顷茫然,照如白昼。思想去岁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来,又值良夜。他约定江边相候,如何全无踪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会,想道:“我理会得了。江边来往船只颇多,我今日所驾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认得?去岁我原为抚琴惊动知音,今夜仍将瑶琴抚弄一曲。吾弟闻之,必来相见。”命童子取琴卓安放船头,焚香设座。伯牙开囊,调弦转轸,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之声。伯牙停琴不操:“呀!商弦哀声凄切,吾弟必遭忧在家。去岁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丧,必是母亡。他为人至孝,事有轻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信于亲,所以不来也。来日天明,我亲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卓,下舱就寝。
伯牙一夜不睡,真个巴明不明,盼晓不晓。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头,伯牙起来梳洗整衣,命童子携琴相随,又取黄金十镒带去:“傥吾弟居丧,可为赙礼。”踹跳登崖,行于樵径,约莫十数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禀道:“老爷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东西。从山谷出来,两头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贤村去?等个识路之人,问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时,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线,发挽银丝,箬冠野服,左手举藤杖,右手携竹篮,徐步而来。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礼。那老者不慌不忙,将右手竹蓝轻轻放下,双手举藤杖还礼,道:“先生有何见教?”伯牙道:“请问两头路,那一条路,往集贤村去的?”老者道:“那两头路,就是两个集贤村。左手是上集贤村,右手是下集贤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从谷出来,正当其半,东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一个集贤村?”伯牙默默无言,暗想道:“吾弟是个聪明人,怎么说话这等糊涂!相会之日,你知道此间有两个集贤村,或上或下,就该说个明白了。”伯牙却才沉吟,那老者道:“先生这等吟想,一定那说路的,不曾分上下,总说了个集贤村,教先生没处抓寻了。”伯牙道:“便是。”老者道:“两个集贤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户,大抵都是隐遁避世之辈。老夫在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载,无有不亲人。这些庄户,不是舍亲,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贤村必是访友,只说先生所访之友,姓甚名谁,老夫就知他住处了。”伯牙道:“学生要往锺家庄去。”老者闻“锺家庄”三字,一双昏花眼内,扑簌簌掉下泪来,道:“先生别家可去,若说锺家庄,不必去了。”伯牙惊问:“却是为何?”老者道:“先生到锺家庄,要访何人?”伯牙道:“要访子期。”老者闻言,放声大哭道:“子期锺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归晚,遇晋国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讲论之间,意气相投。临行赠黄金二笏,吾儿买书攻读,老拙无才,不曾禁止。旦则采樵负重,暮则诵读辛勤,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伯牙闻言,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锺公用手搀扶,回顾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谁?”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爷。”锺公道:“元来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苏醒。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双手捶胸,恸哭不已,道:“贤弟呵,我昨夜泊舟,还说你爽信,岂知已为泉下之鬼!你有才无寿了!”锺公拭泪相劝。伯牙哭罢起来,重与锺公施礼。不敢呼老丈,称为老伯,以见通家兄弟之音。伯牙道:“老伯,令郎还是停柩在家,还是出瘗郊外了?”锺公道:“一言难尽!亡儿临终,老夫与拙荆坐于卧榻之前。亡儿遗语嘱付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尽人子事亲之道,死后乞葬于马安山江边。与晋大夫俞伯牙有约,欲践前言耳。’老夫不负亡儿临终之言。适才先生来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锺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纸钱,往坟前烧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既如此,奉陪老伯,坟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篮。
锺公策杖引路,伯牙随后,小童跟定,复进谷口。果见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贤弟在世为人聪明,死后为神灵应。愚兄此一拜,诚永别矣!”拜罢,放声又哭。惊动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问行的住的,远的近的,闻得朝中大臣来祭锺子期,回绕坟前,争先观看。伯牙却不曾摆得祭礼,无以为情,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伯牙道:“原来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锺公道:“老夫幼年也颇习。如今年迈,五官半废,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这就是下官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锺公道:“老夫愿闻。”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筼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伯牙于衣夹间取出解手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锺公大惊,问道:“先生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公道:“原来如此,可怜!可怜!”
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贤村,还是下集贤村?”锺公道:“荒居在上集贤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问他怎的?”伯牙道:“下官伤感在心,不敢随老伯登堂了。随身带得有黄金二镒,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一半买几亩祭田,为令郎春秋扫墓之费。待下官回本朝时,上表告归林下。那时却到上集贤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尽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为外人相嫌。”说罢,命小僮取出黄金,亲手递与锺公,哭拜于地。锺公答拜,盘桓半晌而别。
这回书,题作《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后人有诗赞云:势利交怀势利心,斯文谁复念知音?伯牙不作锺期逝,千古令人说破琴。
本文标题: 警世通言读后感300字(警世通言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54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博雷家书一九五四年读后感(《傅雷家书》1954年的阅读感受是什么)2021开讲啦读后感300字(2021年2月十八号开讲啦林清玄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