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汉武帝读后感(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

发布时间: 2023-12-01 19:3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4

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读后感之家:《汉武大帝》观后感--4000字,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历史剧,因为感觉那东西象港台制作的所谓“...

汉朝汉武帝读后感(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

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

读后感之家:《汉武大帝》观后感--4000字

 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历史剧,因为感觉那东西象港台制作的所谓“戏说xx,”大部分是篡改历史的娱乐之作。最近放假在家,无意中看了两集中央台播放的连续剧《汉武大帝》,虽然已播到40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情节完全跟不上,但我还是很快被吸引。每当听到那荡气回肠的片头曲,总是心潮难平,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翻看史书,片中九成的重大情节都与历史相符,更增加了我对这部戏的兴趣与信心。虽然有观众对某些细节颇有微词,如司马迁受宫刑后怎么还有胡子等等,但我觉得就整部戏而言,还是非常成功,它使没有时间和耐心读史的普通人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那一段辉煌的过去。影片投资4000多万,专门布景,较好地展示了帝王宫廷的奢华以及古代战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气势。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作灰烬。”把这样风情万种的歌词献给2000多年前那位独步天下、柔情似水的一代君王,真是太贴切也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于前210年病逝,太子胡亥即位,人称秦二世。二世昏庸软弱,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享乐,继位一年即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几乎同时,刘邦在沛县、项羽在吴起兵。前207年,丞相赵高为篡夺秦的政权,指鹿为马,把不附和的群臣杀死,此时二世已无法控制局面,他表示可以不当皇帝,象平民一样生活,但没有得到允许,无能的二世自杀身亡,威震四方的秦始皇在取得政权交给下一代只三年时间就落得亡国的下场,不可谓不悲。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一路高歌,气势逼人,本来项羽凭着“鸿门宴”可一举刺杀刘邦,断绝后患,但由于他生性寡断,痛失良机,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并杀害投降的秦王子婴,丧失民心,使本来强于刘邦的优势渐失。前203年,项羽提出和刘邦均分天下,鸿沟以西给汉,以东给楚,遭到拒绝。前202年,项羽部队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在乌江边,他虽然有渡江逃跑的机会,但刚烈的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刎颈于江边。项羽留下了后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叹,刘邦的汉朝却从此建立,自称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都是马上得江山,为什么秦在短短十年多就改朝换姓,而汉则延续了400多年?这就引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的出场---汉武帝刘彻。
  在汉朝的北面有一个叫匈奴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在刘邦之前的时代就屡屡进犯,他们的部队离都城长安近的只有700里,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刘邦为此大伤脑筋。他采用了与匈奴和亲等多种办法安抚,但奏效甚微,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得安宁。前195年,刘邦带着一腔惆怅离开了他打下的江山。后经过惠帝、文帝、景帝,匈奴还是连年来犯,国家处于危亡之中。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继位,人称汉武帝。在景帝时,为了讨好匈奴,刘彻的姐姐被迫送给匈奴王成亲,少年刘彻感到奇耻大辱,发誓报仇,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直到去世(前87年)共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打败匈奴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大事。匈奴逃亡到沙漠以北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可以不必再打了,因为跨沙漠打仗,代价及其巨大,一匹战马往往需要三匹马做后勤保障,但刘彻决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彻底灭匈奴决不罢休,他对反对打仗的太子说,你老子把仗都打完,你就不需要打了。虽然刘彻没能亲眼看到匈奴的灭亡,但由于他几十年的剿杀,到他死时,匈奴已完全丧失元气,在刘彻死后三十多年,匈奴内部分裂,一部归顺汉朝,一部逃到欧洲。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汉武大帝,不要说汉朝的江山难保,可能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的历史都要改写。
  汉武帝时代不过几十年时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真的只能算滔滔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他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而且文化繁荣,群星璀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卫青、李广等都在他的任上建立奇功;史官司马迁虽然遭受他的宫刑,但还是发奋写出了《史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派出的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多年,虽然没能完成联合抗匈的使命,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另一名被派往匈奴的使者苏武被匈奴囚禁,放羊十九年也没有变节投敌,被一代代传为爱国有气节的光辉典范。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屋藏娇”四字根据史书记载也是出自刘彻之口。他死前立八岁的小太子为王,为防止年轻的母后干预朝政,竟然下令把年仅22岁的女主人杀死。有人说刘彻是一个风流的暴君,我觉得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复杂的人物,不能只看表面,“以天下为己任”是他思想的根本。主演陈宝国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他在研究、饰演汉武帝的过程中,感到他是个非常压抑、非常孤独的人,一般人难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非常赞同

汉武大帝读后感100至200字

读后感之家:《汉武大帝》观后感--4000字

 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历史剧,因为感觉那东西象港台制作的所谓“戏说xx,”大部分是篡改历史的娱乐之作。最近放假在家,无意中看了两集中央台播放的连续剧《汉武大帝》,虽然已播到40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情节完全跟不上,但我还是很快被吸引。每当听到那荡气回肠的片头曲,总是心潮难平,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翻看史书,片中九成的重大情节都与历史相符,更增加了我对这部戏的兴趣与信心。虽然有观众对某些细节颇有微词,如司马迁受宫刑后怎么还有胡子等等,但我觉得就整部戏而言,还是非常成功,它使没有时间和耐心读史的普通人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那一段辉煌的过去。影片投资4000多万,专门布景,较好地展示了帝王宫廷的奢华以及古代战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气势。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作灰烬。”把这样风情万种的歌词献给2000多年前那位独步天下、柔情似水的一代君王,真是太贴切也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于前210年病逝,太子胡亥即位,人称秦二世。二世昏庸软弱,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享乐,继位一年即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几乎同时,刘邦在沛县、项羽在吴起兵。前207年,丞相赵高为篡夺秦的政权,指鹿为马,把不附和的群臣杀死,此时二世已无法控制局面,他表示可以不当皇帝,象平民一样生活,但没有得到允许,无能的二世自杀身亡,威震四方的秦始皇在取得政权交给下一代只三年时间就落得亡国的下场,不可谓不悲。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一路高歌,气势逼人,本来项羽凭着“鸿门宴”可一举刺杀刘邦,断绝后患,但由于他生性寡断,痛失良机,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并杀害投降的秦王子婴,丧失民心,使本来强于刘邦的优势渐失。前203年,项羽提出和刘邦均分天下,鸿沟以西给汉,以东给楚,遭到拒绝。前202年,项羽部队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在乌江边,他虽然有渡江逃跑的机会,但刚烈的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刎颈于江边。项羽留下了后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叹,刘邦的汉朝却从此建立,自称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都是马上得江山,为什么秦在短短十年多就改朝换姓,而汉则延续了400多年?这就引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的出场---汉武帝刘彻。
  在汉朝的北面有一个叫匈奴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在刘邦之前的时代就屡屡进犯,他们的部队离都城长安近的只有700里,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刘邦为此大伤脑筋。他采用了与匈奴和亲等多种办法安抚,但奏效甚微,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得安宁。前195年,刘邦带着一腔惆怅离开了他打下的江山。后经过惠帝、文帝、景帝,匈奴还是连年来犯,国家处于危亡之中。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继位,人称汉武帝。在景帝时,为了讨好匈奴,刘彻的姐姐被迫送给匈奴王成亲,少年刘彻感到奇耻大辱,发誓报仇,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直到去世(前87年)共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打败匈奴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大事。匈奴逃亡到沙漠以北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可以不必再打了,因为跨沙漠打仗,代价及其巨大,一匹战马往往需要三匹马做后勤保障,但刘彻决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彻底灭匈奴决不罢休,他对反对打仗的太子说,你老子把仗都打完,你就不需要打了。虽然刘彻没能亲眼看到匈奴的灭亡,但由于他几十年的剿杀,到他死时,匈奴已完全丧失元气,在刘彻死后三十多年,匈奴内部分裂,一部归顺汉朝,一部逃到欧洲。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汉武大帝,不要说汉朝的江山难保,可能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的历史都要改写。
  汉武帝时代不过几十年时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真的只能算滔滔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他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而且文化繁荣,群星璀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卫青、李广等都在他的任上建立奇功;史官司马迁虽然遭受他的宫刑,但还是发奋写出了《史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派出的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多年,虽然没能完成联合抗匈的使命,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另一名被派往匈奴的使者苏武被匈奴囚禁,放羊十九年也没有变节投敌,被一代代传为爱国有气节的光辉典范。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屋藏娇”四字根据史书记载也是出自刘彻之口。他死前立八岁的小太子为王,为防止年轻的母后干预朝政,竟然下令把年仅22岁的女主人杀死。有人说刘彻是一个风流的暴君,我觉得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复杂的人物,不能只看表面,“以天下为己任”是他思想的根本。主演陈宝国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他在研究、饰演汉武帝的过程中,感到他是个非常压抑、非常孤独的人,一般人难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非常赞同,因为藏大目标于胸的人就是经常处于这样一种无助的状态。在汉武帝心目中,江山社稷才是他的最爱,消灭现在和潜在的敌人,把江山世代传承下去是最高的使命,所有影响这个目标的障碍都必须毫不留情地清除,如果没有这样的钢铁意志,而象平庸懦弱的秦二世那样,还有大汉几百年的太平江山吗?

汉武大帝观后感300字

央视的这部历史剧,堪称史诗般的作品,虽然做不到尽善尽美,可相比时下在银屏泛滥的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宫廷戏、历史戏,不知道好上多少倍.这让我想起十年前的一部《三国演义》.
当然,电视剧难免有夸张和猜测的成分,2000多年前的事情我们也不能一一掌握,不过,根据史记和汉书的记载,以及这部《汉武大帝》,让我对那个时代有所感悟,有感而发.
很难猜测,在汉初的宫廷中,一个从没有走出过皇宫的少年是如何萌发出惊人的雄心壮志的.
刘彻似乎是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老谋深算的皇帝的.这应该和他的母亲王美人和舅舅田蚡的影响有关.只是刘彻没有忘记最根本的一点,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天下是我刘彻的!”
刘彻的历史功绩,表现在对外战争.有汉以来,甚至有华夏族以来,地处农耕区的中原长期受到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这种主动示弱的表现,让匈奴越来越肆无忌惮,自比北方的狼,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以南方的农耕部队主动出击,歼灭游牧部落,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而汉武帝,就是创造了这个奇迹的领导者.
击败匈奴,有几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制度上的优势,自汉朝平息了八王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以来,汉朝成为了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有了这种制度,就能聚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第二是雄厚的国力.武帝之前,汉朝采用的是自由主义政策,与民休息,清净无为,使得民富则国强;第三点就是统治者的决心和态度.刘彻的个性,使他成为完成这一历史功绩的最佳人选.
自商周到春秋,中国人还是很有血性的.从历史看到现在,没有血性的民族是没有地位的,更得不到其他民族的尊重.祖先说过,“寇可往,吾亦可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不令我们汗颜吗?
匈奴在汉军的不断攻击下,逐渐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一路西逃,出现在东欧大草原上.
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很是让人心潮澎湃.而在激动之余,我们更需要思考.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富民、强国、安内、攘外,只要每一位国人的点滴积累,振兴中华就不会是遥远的梦.
参考参考吧,采纳

《汉武大帝》观后感

读《汉武大帝》有感
刘彻开拓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汉武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刘彻,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汉茂陵,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公元前139年—前87年间建成,历时53年。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咸阳原共葬有西汉11个皇帝中的9个,陵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长近百里,气势宏伟。
《汉武大帝》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言,也不仅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更重要的是他的国号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族。刘彻他辉煌的史册,《史记》直言了他的功与过,记录的他所在的时代,像史诗一样唯美。汉景帝刘启,与其他皇帝不同,史上记载还是褒奖颇多的,“文景之治”就是例子。匈奴屡次来犯,而刘启的老师晁错却主张“攘夷必先安内”,主张“削藩”,七国乘势而乱,无奈,景帝受压力下令处死了自己的恩师,晁错被腰斩于市,却没有停熄“七国之乱”,景帝也懊悔不已,被称为汉初最冤案。冤枉的晁错。
刘启说话非常有意思,不像皇帝,对皇后说“你怎么来了,回去吧,回去吧”。对丞相窦婴说“好长时间不见你怪想你的”。他也许不是个好皇帝,确是个好人,是个正常的普通人,心中挂念他的母亲,弟弟,老师,女儿和儿子。当必须要嫁一个女儿给匈奴单于时,他难过的无奈,南宫公主远行时,他竟然抱着王志哭了,
很无奈,都不忍心去送女儿出门,一国之君又怎样?慈祥善良的刘启。
一代君主汉武帝刘彻,统治了汉朝几十年,改变了汉朝建国以来60余年被匈奴欺负、骚扰的屈辱史,并彻底将匈奴民族打败,直至俯首称臣。这一伟大壮举,不是随便一位君主可以完成的伟业,而在汉武帝当政时期彻底实现。
汉武帝的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保境安民,勇击匈奴,奠定疆域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秦朝。但秦朝的版图辽阔,只不过相当于武帝在位时的二分之一。十七岁的汉武帝血气方刚,面对匈奴人的嚣张气焰,他没有像文帝、景帝时期那样忍气吞声,他决不能容忍祖辈“和亲外交”的政策。建元二年,他派张骞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年轻的他竟有如此长远的眼光,后世君王谁人能比?此后,汉武帝对匈奴用兵44年,每一次重要战役,都是他一人操办部署,如此大事之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见武帝军事才能非同一般。他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
二、千古文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统江山易,聚拢人心难。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是后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思想,影响中国文化一千多年。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因为汉武帝开创了“读儒书,做儒生,用儒术”的先河。在这之前,国家采用的都是军爵人才制度——这难免生出许多弊端。到了武帝时期,兴办太学,设立举贤制度,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官制度。更为之后的“科举制”奠定了
基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的皇帝。
三、举贤,用贤,纳贤
武帝时期,人才辈出。军事奇才卫青、霍去病,老将李广,史学家司马迁,酷吏张汤,东方朔、司马相如,人才归人才,总得遇上明眼的伯乐,才能各显神通。正是因为汉武帝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举贤,用贤,纳贤,才能使大汉朝日益强大。所谓明君惜直臣,便是如此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汉武帝的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常年与匈奴作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自古以来,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以汉朝为例,军事消耗包括军粮、军饷、武器装备消耗、医疗、赏赐,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从何而来?自然是拿百姓的血汗换来。汉武帝为了取悦宠妃李夫人,命其哥哥李广利出一次无足轻重的征,好封个候。结果损失惨重。这更是弃天下百姓于不顾。史记记载,由于对匈作战导致中原人口减半,可见百姓遭到何等痛苦。
二、信鬼迷神,晚年巫蛊,秧及百姓,死伤数万
征和元年,汉武帝听信奸臣江充谗言,发动巫蛊之祸。从朝廷重臣,到后宫嫔妃,从平民百姓,到当朝太子,两万余人无一幸免。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汉武帝的无知,恐慌,残酷,无情。如此大的一场流血惨案,恐怕只有秦始皇才能及得上。宋朝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评判毫不留情:“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
神怪,巡游无度。”巫蛊冤案,更让他痛失爱子。武帝一世英明,却在晚年犯下滔天罪行,落得个凄凉下场。
然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承认:自己给百姓带来痛苦,从此不在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明自己的悔意,更为爱子刘据建望思台,以表哀悼。这便是有名的《轮台罪己诏》。此后,君王便一一效仿,良好的统治风气从此而生。
敢于罪己,放下天子的身段,置自己于后世褒贬舆论之中,痛思悔过,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在今天,我们普通人犯了过错尚且不好意思承认,而汉武帝却能诚心改过。在临终前的短短几年,汉武帝彻底改变自己执政近五十年的方针,发展生产,爱民如子,实在难得!
由此,我们无法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因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记住他——汉武帝,记住他英雄传奇的一生,用历史的眼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本文标题: 汉朝汉武帝读后感(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2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心态培训读后感(心理健康讲座的观后感)古代英雄的石像的读后感是什么(稻草人书里的古代英雄的石像的读后感想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