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著读后感2000字(名著红楼梦2000字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 2023-12-01 05:54: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名著读后感2000字《爱的教育》读后感对《爱的教育》说——上学的时候,看到你立在学校的书架上;上班后看到你在单位的书架上;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你在...

中国经典名著读后感2000字(名著红楼梦2000字读书心得)

名著读后感2000字

《爱的教育》读后感对《爱的教育》说——上学的时候,看到你立在学校的书架上;上班后看到你在单位的书架上;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你在书店的书架上不知道有多少次无动于衷,说不清多少次与你擦肩而过。今天的我,要说得只有遗憾,假如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走进你的世界,我的心会怎样;假如我十二年前就抓住你,能减少我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多少困惑;假如我后来不再错过你,我前进的足迹中又该减少多少个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我想说的除了遗憾还是遗憾幸运的是我今天抓住了你,偶然的幸运使我深深的实实在在的抓住了你,给我们大家带来幸运、快乐、
之所以说偶然,是因为我并没有打算要去细细品读这本书,只因为所教的北师大版的语文三年级上册中有一篇课文《意大利的爱国少年》的注释中写着“节选自阿米契斯(意大利)的《爱的教育》”学习课文时我只是像平常一样的向学生推荐“同学们课下可以找这本书来读一读”便没有再放在心上。幸运的是哪一天我路过新华书店时,走进新华书店,又一次偶然看到了这本书,当时拿出来也只是随意翻翻,真正吸引我走进去的是一封安利柯的父亲写给儿子的信,父亲在信中,很严肃的告诉儿子,为什么要尊敬母亲,怎样尊敬母亲。我读过很多这种题材的书,《傅雷家书》也读过,可是这封朴素的信,使我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想读给我的学生听多么适合。因为他们和安利柯差不多同龄,但是他们有时候对待父母的态度比安利柯的情况要严重的多,有的甚至小小年纪与父母吵架,有的言谈之中不满意,甚至看不起自己的母亲,有的甚至母亲接自己,在深秋的寒风中冻得发抖,儿子却对母亲说出“冻死你才好呢!”我买了不同版本的《爱的教育》奖励给几个爱读书的学生,而且在班里读了这封信,又把个别的学生叫到我的办公室,单独读给他听,然后和他交流后来又和家长取得联系,他的妈妈亲口向我说起了孩子的转变。开始,认为这本书是教育孩子有爱心,学会爱父母,爱别人的继续读下去我才发现,这样的认为太肤浅了,因为我从安利柯父母的做法中感受到了,孩子存在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因为有时候我们做大人的还不知道,是谁首先缺少了真正的爱心,而需要接受《爱的教育》。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就口无遮拦地对老师说孩子的一些缺点,甚至当着小朋友,或客人的面张口就说孩子的短处,当时真的感觉到孩子有时是多么弱小,多么无助,有些做法对他们来说多么不公平或者当父母在质问孩子的时候,“我说了多少遍为什么你忘带?我怎么对你说的,你为什么写不好?我不是让你好好检查为什么还出错?为什么不好好写?我嘱咐你多少遍了,为什么记不住?你为什么不动脑筋?”用孩子自己在日记中的话说“唠叨地我的头都快炸了”我们大人有没有冷静的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问题?”根源在哪儿?三年级的孩子存在缺点,学习中做事中遇到困难也是很正常的,我们大人给了这幼小的心灵多少力量的源泉,多少耐心的帮助,孩子不如别人,是他自己不想吗?他做不到除了人之间的正常差异,有没有大人的根源呢?我们以一次家长的签字为例,有的家长读了孩子稚嫩的作文,认认真真和孩子分析了原因,帮助孩子改正了不足,还激励孩子的努力方向,签字满满的工工整整的。家长是多付出了一些精力,可是孩子得到的是什么?得到了力量,得到了方法,得到了新的目标,从失败中得到了成功的体验,得到了父母真正的细腻的爱,可以说受益无穷。可是有的家长只写了两个字“读了。”此为惜墨如金者;“写得太少”“不认真”“不会想象”“想象力太差”“不会写”此为批评者;还有“多读多写”“多动脑筋”“多想象”这也可以算指正者了。咱们冷静的比一比,这一次签字给孩子带来的差距有多大。如果说其他方面的恐怕会更多,所以对孩子的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爱,什么时候孩子最需要你的真正的爱有许多困惑在《爱的教育》中能找到现成的答案,从中深刻的思考也可以使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中更多内容是需要读给每个家长听的,于是我要求我们班每个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爱的教育》,共同接受爱的洗礼。爸爸妈妈孩子都要写出读后感。
二、反思《爱的教育》
这一次许多家长孩子都受益匪浅,使我潸然泪下的不仅仅是《爱的教育》还有一篇篇充满真爱的爸爸妈妈的读后感,更有真正沐浴在真爱的阳光中孩子们的幸福和喜悦。慢慢的我们大家都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使我们面前的一张张孩子的脸,一张张大人的都洋溢制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本书使许多家长,努力改变着自己,从态度上,从语气上,从方法上孩子也丛书中找到了自己学习的榜样。李依宁在读后感中写道: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收获很大,我知道了怎样才是一位高尚的人。如果我是安利柯,我就把杨嘉宁当作代洛西,把王冕卿当作卡隆于老师还是老师,我们一起学,那该多好啊。这本书改变了我的学习做事的态度,也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安利柯是好小孩,我的理想就是变成和他一样的人。我在加油卡上真诚地写下了我的理想,决心要成为一位有名气的作家。安利柯已经是我的榜样了。他不完美,可是它能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杨嘉宁写道: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感觉我与书中的安利柯相比,真是差的太远了,比如说他就很爱自己的父母,而我有时侯却做不到。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富有,可是我们却不太懂得爱自己的父母了,好像有一些事情是他们应该给我们做的一样。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越多,我们的爱却像溪水一样流的越远。难道我们就只知道爱自己吗?这本书悄悄改变了爸爸妈妈,也改变着我,使我们都成为真正有爱心,有快乐的人,让我们共同用爱心来温暖世界吧!王雅楠在日记中写道:读完爱的教育我改变了对同学的态度,比如,我以前从来不帮助同学也不借给别人东西用,现在我不那样小气了,因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对你好。冯翔宇写道:《爱的教育》中有好孩子也有坏孩子,他们就像两面镜子,映出了我的优点和缺点,告诉我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学习,怎样和别人相处。我知道了,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人,才会成为优秀的人。杨鑫海说:读了《爱的教育》我的变化很大,比如,吃饭的时候,以前我是看着妈妈一趟一趟把热气腾腾的饭菜,端上来。现在的我可大不一样了,现在妈妈做饭,我就把勺子筷子摆好,妈妈做好饭,我给妈妈递盘子,然后再把饭菜端到桌子上,做好吃饭的准备。
王祎琳说:看了卡隆的表现,我觉得自己差远了,总是有点胆小怕事。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辨别是非,敢说敢做的勇敢的孩子。
李海舟说:“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觉得自己没有卡隆那么有正义感,没有泼来可西那么孝敬父母,没有代洛西学习那么好,也没有少年鼓手的勇气与他们相比我差的太远了,所以我正在努力学习他们的优点,做个好孩子。爸爸妈妈读了这本书后,也都变了个人似的,经常赏识我了,我一有进步就鼓励我表扬我。我要努力和爸爸妈妈共建爱的家园。
周宇星说,读完这本书我们都很感动,爸爸妈妈对我比以前更好了,过去妈妈要求这要求那,有时候烦死我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现在妈妈像变了个人似的,生气的时候,只是在心里,不批评我,常常会和我商量一下,交流一下,我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每天比原来快乐多了,我真得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更多的幸福。
王成轶说,原来一打上课铃,同学们就一拥而上,挤在门口,像一群狮子在争夺一块香喷喷的肉,我也想快点进去。现在仔细一想,这样挤,大家就容易受伤,每次我都会像卡隆那样提醒同学们。在家里现在也不和爸爸妈妈还嘴了,有什么想法就和爸爸妈妈心平气和的交流。
赵嘉玺说,以前我做错了事情,怕爸爸妈妈批评,总爱说谎。读了这本书我变了因为书中每个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谎,连那个最坏的勿兰蒂也没有说过谎,我想他被开除了都没有说过一次谎,我还没有到他那样的地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我已经努力改好了,我真高兴。
刘培泽说,现在我去同学家里,都会很有礼貌的摁门铃。到哪里玩,都对妈妈说清楚,不让妈妈着急。但吃饭,穿衣服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我要努力改。
家长的感受也很深赵嘉玺的妈妈刘敏写道,和孩子一起读《爱的教育》,很有感触。反思自己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实在汗颜!失之耐心,不能细致感受一颗童心。浮躁,拿出一副家长的样子来,大有说一不二之势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殊不知,孩子很多智慧的火花就这样在我们的呵斥和武断中悄然消失了。我们不知多少次失去一颗颗天真、活泼、积极向上、满是爱的心!
王子煦的爸爸王爱东写道,按照儿子的要求读了《爱的教育》后感触颇深。经常与大家谈起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总是毫无章法,说得多,做得少。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因此,倍受感动的是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以前,孩子想买书就买,只是满足他就是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老师在学校对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付出了很多,而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又不能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楷模的话,单凭老师的努力,成效颇微。读完该书后,儿子得反响也比较大,我们一起交流了四次,让他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了他周末、周日爱看动画片的习惯。
周宇星的妈妈展淑萍写道一篇文章中说,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越分越少,而有一样东西往往越分越多,那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是的,爱不只有索取,而是付出、给予及分享。一个人只有拥有爱的能力,才能真正的体会生活的美好。
《爱的教育》中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美文,使我和孩子都感动了。有一次,孩子在读到《卡隆的妈妈》一文时,竟然躲在被窝中哭出声来。我再次深思,是什么使儿子如此动情。读了这本书后,儿子好像长大了好多。让孩子在被人爱中学会爱人,当你摔倒了是谁把你拉起来并安慰你;是谁在你取得好成绩是为你鼓掌喝彩和祝贺;是谁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来和你分享;是谁在你比赛前鼓励你说你能行是同学、是朋友,还有很多很多孩子,你能体会到这所有的爱吗?我希望孩子能在爱中成长,把爱升华到对祖国对社会的爱,从而产生一种责任感。努力做一名好学生是对老师的一种爱;体谅理解家长;能看到同学的优点来改正自己的缺点;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等等。
让孩子在爱的行为中成长,由此产生动力,用自己的能力更好的回报爱你的人,给予需要你爱的人。
刘培泽同学的爸爸刘焕三在读后感中写道:“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仔细的想一想,自己还是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了一些,而且和儿子交流谈心也不多,有时甚至耐不住性子吹胡子瞪眼大发脾气。这是不对的。儿子已经快9岁了,他在一天一天的长大,慢慢的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儿子的好爸爸,但同时更希望成为儿子的朋友,而且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关于自己的儿子,我认为他还是非常喜欢学习的,而且也能学好。虽然现在有点过于贪玩,但我并没有过多的责备过他,因为顽皮是孩子的天性。我也没有给他过多的要求,只是告诉他必须做到两条:一是上课必须认真听讲,二是作业必须认真完成。希望儿子能够做到。
薄尊莹的爸爸薄纯杰写道:通过读书中部分内容,很佩服安利柯的父母,每当孩子生活学习中做得不对时,都能及时用书信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引导在以后的生活中改正。反思一下自己,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很多情况下只是训斥孩子,既不能身先示范做好表率,又不能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今后自己要不断学习改进。孩子良好品格地养成,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辛勤地培育浇灌。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受到很多启发教育。以后要多读书、读好书,让自己和孩子一同成长。
李明臻的妈妈张燕写道通过阅读,使我认识到,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真心的对待孩子,也会换来孩子的真心。回想九年来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淘气时对他的叱责;不听话时对他的冷淡;作业不会做时对他的打骂;成绩不好时对他的讥笑。我感到深深的后悔和自责,一直以来,特别是孩子上学以来,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不知道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总是感觉你已经上学了,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经常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就认为是孩子没有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没有专心的去做,进而去批评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读了《爱的教育》使我认识到,孩子就是孩子,他不是成年人,要以对待孩子的态度去对待他,要爱他,尊重他,要把他当成一个“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他当成你的个人财产。我相信在以后的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对待我的孩子。我会把他当成我的朋友,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也把我当成朋友,而不是只会训斥他的妈妈。当他淘气时,我会心平气和的给他讲道理;当他不会做作业时,我会耐心给他讲解并提醒他上课要认真听讲;当他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他力量,帮他解决困难。我会象《爱的教育》里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
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
李明臻的爸爸李振杰写道:当我们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可以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父母的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他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运用爱的教育,这爱就成了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反思以往对孩子的爱,往往是孩子想要什么,就赶紧给他买,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先给他吃,有什么好玩的先给他玩。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养成了孩子以“我”为中心,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坏习惯。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帮助爸
爸妈妈干一点家务活,偶尔干一点
活,也会问,有报酬吗?让家长哭笑不得。
爱孩子是每一个人都会的,但是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孩子,怎样爱孩子才能让他健康的成长,并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到的。通过阅读《爱的教育》我深深的体会到,热爱孩子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正直,诚实,自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会爱自己,更要爱他人。
李依宁的妈妈张倩红写道,今天,读了《爱的教育》里《我的决心》这篇文章,我被文章里的“我”深深地打动了,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给予他的关爱,于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爱别人,要求上进,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乐起来,而且能把快乐带给别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亲人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因此要多引导孩子接受爱的教育,让爱在他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杨鑫海的家长吕霞丛书中摘出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孩子共勉,并运用其中的教育方法。
杨嘉宁的妈妈张学霞写道读完这本书,我被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的浓浓的爱意深深感动着,对自己教育孩子的不足之处进行着深刻的反省。
以前我总怪孩子不懂的爱,太自私,从不深入想一想为什么。我对待孩子缺乏耐心,孩子犯了错误,不是静下心来想想原因,告诉孩子以后怎样避免,而是高声呵斥,孩子顶嘴申辩,这样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久而久之孩子对顶嘴吵闹就习以为常。我们虽在物质生活上给孩子的很多,甚至应有尽有,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没有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孩子对我们的爱怎么会不打折呢?
有一次孩子对我说“在学校里我觉得我很有能力很棒,但是到了家里我觉得我就不那么好了。”我问:“为什么?”孩子说“你光批评我”。我对孩子的要求是缺点越少越好,眼睛老盯在缺点上,每天都是批评孩子的缺点,孩子在家怎么能有自信呢?安利柯的父母却正好相反,安利柯做出的对老师同学、父母的关爱,家长就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指出自己的希望,怎样做才能一步步走进目标。
田晓宇的妈妈崔东梅写道读完爱的教育,才感觉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实在太浅显了,对自己要求太低了,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而自己又是否能真正做到,做的更好,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师,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可能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会产生很深的误导,所以说以后,我们做家长的会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一个更有说服力的教育.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我们一刻都不会放松,会试着用一些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耐心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多帮助他,孩子的自尊心是非常强的,记得有一次我们俩谈话,他告诉我,当老师在说谁是坏孩子的时候,他的心非常紧张,害怕自己被说成是坏孩子,说明他希望自己是好孩子,只是自制力差点,可孩子这种希望是宝贵的,以后我们会跟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及时指出他身上存在的缺点,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不需要训斥,不需要指责与漫骂,他需要对自己能力的认可、支持与鼓励,这一点我们做家长的也会努力去做到、做好。
王子煦的爸爸王爱东写道,按照儿子的要求读了《爱的教育》后感触颇深。经常与大家谈起该怎样教育好孩子,但总是毫无章法,说得多,做得少。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因此,倍受感动的是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以前,孩子想买书就买,只是满足他就是了,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如果老师在学校对每个孩子在学习、生活上付出了很多,而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又不能身体力行,做好孩子的楷模的话,单凭老师的努力,成效颇微。读完该书后,儿子得反响也比较大,我们一起交流了四次,让他感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改变了他周末、周日爱看动画片的习惯。
然而要使每个人的认识转化成行为,还远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有的孩子的确注意奉献自己的爱心,但有时候三年级孩子孩子受她的年龄,知识,阅历等认识水平的影响,他们还不会具体的分析,辨别。比如有一次一个学生在别的学科上做小动作,老师批评指正时,他与老师顶嘴了,于是当我一进教室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围过来告他的状,我一听的确是他不对,也批评了他,可是当时的状态出乎我的意外,他也非常激动的和我顶嘴了,。当天中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的向我道歉,我们又谈了很久。可是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里,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呢?经过再三考虑,我拨通了她妈妈的电话,经过交谈,我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心情非常不好,应该说那时候他是需要用爱心来安抚的,或者说她当时上课走神应该属于正常现象,老师批评指正也正常,同学们告状也是正常现象,我批评教育他要尊重各学科老师,也没有做错可是问题出哪儿呢?当天晚上我经过分析,经过换位思考,觉得心情不好时,走神了,又口不择言,当时他的心理状态可想而知。于是我觉得第二天,我需要进一步处理,我当时问同学们,如果你不小心犯了错误,你愿意所有的同学都去告你的状吗?同学们都说不愿意。我接着问,那昨天的事情,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认识到这种方式的不当之处,而且还讨论了恰当的方式。后来我总结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我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

名著读后感2000字左右3篇

  名著读后感2000字左右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名著读后感2000字左右2

  《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但“”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把忠深深植入到心中,不是说说了事,有时候要用生命来解读,有时候要用几十年的苦难解读。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单于爱其才,要其归顺,苏武拒绝。单于为了瓦解苏武意志,将苏武发到北海牧羊,一去就是十九年。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使命,始终将汉武帝赐的使节拿在手上。十九年后,单于儿子即位,突发善心将苏武放归汉朝。汉武帝开始听说的是苏武已经投降匈奴,大为震怒。后来得知真相后,非常感动,动员了全京城军民出城迎接苏武。苏武仍拿着当年汉武帝赐的使节,衣着褴褛,仪态从容,他的赤胆忠心感动了所有的人。

  二是安贫乐道,淡薄名利思想。我们工资收入不高是多年的事实,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但有的人却很不适应,有的甚至口出狂言。所谓“靠山吃山,靠树吃树”,“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等等,言论既已如此,行为上必然出现偏差。所以看见一些“勾兑”现象,也就不奇怪了。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超越了度,事物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法律允许范围内”、“违纪”、“违法”悬殊往往在一线间,有的人偏就喜欢在这钢丝上走,思想根源上还是不能正确看待“安贫乐道”思想。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我认为人要真正获得自在、宁静、最要紧的就是安贫乐道。孔子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寒,住漏雨破屋,三天两头缺粮,“瓦灶绳床”,都还朝不保夕,还得经常依靠子贡的周济。孔子称赞颜回能在贫困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清朝有个清官任满回家时候,因为没有收受贿赂,觉得不好意思,在行李里装了很多石头,以示“宦囊丰富”,居然还被人举报,上面居然还派员“调查”,结果查出了一个清官。笑话之余,这个清官清政不留名,体现了安贫乐道思想。我们不排斥富裕,我们不崇尚贫穷,但如果在富贵中,要学子贡一样,要同情、周济贫困的人,并且不要名利。如果在贫困中,不能怨天尤人,要有安贫乐道精神。

  三是爱人犹如爱己,敬人犹如敬己。孔子很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当做官的人,穿丧服的人,还有盲人路过他面前,他一定要站起来;如果他要从这些人面前经过,他就小步快走,这表示对这些人的一种尊敬。现代人一般都希望能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敬。但自己付出了什么呢?却很少去思考。有的人挺起个冬瓜一样的大肚,唯我至上、目空一切,任何人都不在眼里;有的人“出口成脏”,开口就是粗话脏话,不管他人接受不接受;有的人不讲社会公德,随地乱丢脏物,公共场所旁若无人地喧哗、吸烟、吐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己心中没有别人,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生活中本来有诸多不如意的人,忧患多于欢乐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尊、自爱,并对他人的付出。美国原总统里根说他在中国的一次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受教育的事。里根访华到西安,当然是微服私访式。看见街边有个小女孩卖甘蔗,里根突然想买根甘蔗来吃,一根甘蔗一毛钱,里根没零钱,拿出一张10元“大团结”付钱,小姑娘找不起,涨红了脸。那时候中国还没有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对卖甘蔗的来说,10元相当于巨款了。里根也知道这个事实,于是以一种“周济”的心情,“美国式的宽容”,摇手说不要了,然后怀着一种对第三世界国家作了贡献的满足离开。没料到一会儿小姑娘叫喊着,迅速追上来,把该补给的钱补给里根。里根后来说,他感到了自己的感情贫乏和空虚,他以一种施舍的心去施舍,反而到是自尊自强的中国小女孩对他进行了施舍。使他先前的施舍成了一种不尊重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里根之所以受人尊敬,除了总统因素外,他以尊重他人心做事,尊重的对象不光是经济巨头、国家首脑,对一个普通老百姓也注意到细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我们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诚敬的心,真心赞扬他人,真诚对待他人,真心接受他人的好意。对待不友好的人,要“以德报恩,以直抱怨”。用《论语》精神指导我们的行为。

  看于丹论语心得,重新认真领悟古老理论精华,心里产生许多共鸣。在多年忽视文化、漠视文化之后,终于发现文化的重要性;在感受了人生百态、生活艰辛之后,更深刻感受到文化的精神,文化的魅力,文化调节社会行为的作用。但要真正达到论语的境界并不容易,还要靠自己继续深入学习,勇敢实践。以前只要一谈论语,或者引用一句古话,马上有人说“宝气”,更不用说身体力行了。“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我们应该重新解读论语,重新认识论语,让论语成为一面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的行为。

  名著读后感2000字左右3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这是我看钱钟书先生《围城》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前段时间趁着无聊打发时间就把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粗略的拜读了一下。看的不是很认真,但是感受挺深的。这几天因为要准备读书交流会,所以又把这本书再次看了一次,两次真的会有不同的感受。特别是这次我感觉自己从书中得到的更多,可能不太能理解书中主人公的感受,不能做到感同身受,也大概可以知道一点。

  第一次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起初我还以为这只是被利欲占据心灵的表现,后来纵览全文之后,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留洋学生,一个孤高清傲的女子,苏文纨口中说出:她是在感慨爱情与婚姻,同时也在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生意义……

  小说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心理的变迁浮沉。在感情上,方鸿渐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在和他有过关系的几个女人面前都是如此;对于鲍小姐,他失败于无力抵抗,对于苏小姐,他失败于优柔寡断,对于唐小姐,他失败于无所行动,对于孙小姐,他失败于没有判断力。虽然说围城存在,但大多数感情的围城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但同时,他也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的,当他拿到了克莱登大学的假学位,却不肯以假乱真,实际上就承认自己做了贼,做人还是强势一点好。

  整本书中,除了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尚显出些他试图征服命运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鸿渐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为罢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有着围城,我们都是被困在城中的人,无形的城太多了。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说得如此那般真切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现如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比书中更加激烈也更凶险。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我们出生开始就有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能做的不是随遇而安,我们需要反抗,需要去拼搏,与命运作斗争,只有这样,我们的这座围城才不至于是困扰我们,说不定可以变成我们的乌托邦呢!

  的确,我们生活中也是处处都有“围城”,事业,爱情,家庭,学习,生活都与这座围城密切相关,看你自己如何取舍。人性本恶亦或是人性本善?这都交由我们自己去探究。

  只有一点,我觉得我们是不能改变的,就是身处这样一个大世界,不管人心不管世道如何险恶,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要保持一颗善良单纯的心。虽然很多事实证明,这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自己想,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身处乱世,心亦不变”。我们现在还没有踏入社会,还没有真正尝到社会的滋味。在学校里我们也不能迷失自己,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诚相待。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做的还是不错的。不管是谁,我觉得只要我真心真义对你,时间久了你也会一样对我。做人这样,做事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道理呢?做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心存侥幸,一定要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去做好,去尽全力完成上面分配的任务。

  书中的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出身小富家庭,留过洋,没什么理想,不善交际,一介书生,也很单纯,这个故事到最后给我们呈现的无疑是个悲剧,起初,我以为方鸿渐和苏文纨会是一对,可惜现实很残酷,方鸿渐不喜欢苏文纨。这让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好像外人看似很般配的一对往往走不到一起。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成了一对,他们都是很单纯的,他们经常为很琐碎的小事争吵,这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人都不愿意认输,小气,斤斤计较,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大家都向对方展示好的一面,浪漫,收起自己的脾气,一旦在一起,柴米油盐,朝夕相处,矛盾自然爆发了,围城心理,是人性吧,这也是这部小说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现在80后结婚有多少是能如自己所愿的,很多都有来自亲友双方父母的因素,最后都不得而终。其实我不够资格在这里说到感情,毕竟自己少不更事,但是自己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所以我也有一定发言权,他们很多都是被房子和金钱弄得不能走到最后。

  看完围城,我总有一种很压抑的心情,总觉得回味悠长。以后有时间一定再读一遍,看看是否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感受。是否可以给我其他启发。我也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这本书,说不定可以让正困于心的你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论语读后感2000字

论语读后感2000字(通用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2000字(通用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读后感2000字1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完善。

  论语读后感2000字2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一条旨在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年龄段,我们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思想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成熟,见解也更加完善。不说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样,也至少是要有一个目标,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时能够“随心所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这几条则是在告诉我们该怎么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漫漫求学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

  首先,要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论语》开篇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后多温习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乐意去学,这样才能得到最多的收获。这些学习的观点是最纯朴的学习的观点,它体现的是学习的最本源。人们以这样的心态来学习,不仅可以学到知识,更可以达到修身的目的。

  反观现代人的学习,更多的是脱离了学习的本源,体现的是学习的功利性。人们选择学习什么,往往是看这样的学习是否有用,是否对个人的职业发展有利,而忽略了个人爱好。所以,现在社会上才会有那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们是学习的尖子,却是做人的矮子。所以,在个人学习规划中,不妨在有知识学习规划的同时加入让我们感兴趣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我们最乐意学的内容,它们会让我们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告诉我们学习要多温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不能光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光思考不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告诉我们学习要谦虚,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论语》中论述学习方法的言论还有很多,在此不赘述。这些言论对我们的学习太有用了。学习之后要多复习,学习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学习要多思考等等观点不正是我们常告诉学生的学习方法吗。在这些恰当的方法的指导下学习,学习必定更有效率。

  读《论语》,让我们领悟到的是一种智慧,是对学习的正确认识,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理性道德。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为今用”。我们今天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竖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努力创造和谐社会的今天,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显得尤为重要。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后感2000字3

  假期时学校要求读《论语》,刚拿到这本书时,感觉古文深奥、枯燥,没有一点兴趣,后来坚持读了一个晚上,感觉不错,再后来临睡前每天都要看一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读完后我觉得真是受益匪浅,它是一本能给你正能量,能给你智慧的书,其中几则给我印象颇深。

  首先要记住孔子的这句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努力吸收新知识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以称为老师,我觉得对于刚调到小学的我来说,确实是没有做到熟读典籍,没有做到温故而知新,以至于这次业务测试中成绩不理想,“业精于勤,荒于嬉”知识只有经常复习,时常巩固,方可积淀下来,如果抛开,它就会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自己对业务知识都不精通,还怎么能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内容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不学习、不温习是难以胜任这项工作的,只有经常温习学过的东西,才会从中获取更多的经验,我们的老师总是抱怨没有时间,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每天只要挤出那么一丁点的时间,读读书,才会让知识慢慢沉淀在你的脑海中,只有储备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带着你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温习,再聪明的人,不通过温习也不可能牢固、系统地掌握好知识,自古以来,不少名人都十分重视复习,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八十岁的时候他依然能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一百位数字,人们就问他如何记得这么清楚,他说:“很简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学得快同时也忘的快,需要不断的复习,才能掌握,“复习是学习之母”,一个会复习的孩子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个会复习的孩子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与体验。

  其次要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来劝勉自己。孔子说,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做事要严谨讲诚信,博爱众生,多和有德行的人接近,这样做了之后,还有余力,再去学习文献知识。是啊,好好孝顺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而后悔莫及,老爸老妈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工作之余我们要常回家看看,看看父母,陪他们聊聊天,唠唠嗑,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和兄弟姐妹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将来也是一个不孝不仁的人,小时候听过一个故事,一个老人打碎了一个碗,他的儿媳妇对着老人大发雷霆,老人从此就找了一个木碗,有一天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做什么?儿子说:“我在做木头碗,等你老了,我也给你用这个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教是最好的教育,作为一个教师,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的孩子,你的学生,生活中多向年长者请教,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人生中多和仁爱而诚信的人做朋友,只有具备了孝顺、仁爱、诚信,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老师先学会做人,才能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是教育的根本,先让学生学会做人,再去做知书达理的人。

  最后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句,孔子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不论白天黑夜不停的流逝。这句话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我觉得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前途。懂得时间的人,珍惜每分每秒,孜孜不倦,事事如意;不懂得时间的人,浪费每分每秒,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趁着年轻,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抓住时间,去读书,去思考、去钻研,即使不能桃李满天下,也愿花开遍地香。俗话说的好“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如果不懂得珍惜,时间将转瞬即逝,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视时间为最宝贵的呢?著名科学家丁肇中说:“看电影是金钱和时间上的浪费,尤其是时间,那是最浪费不起的。”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最讨厌的三件事是理发、剪指甲和上厕所,他认为做这三件事,就是在浪费时间,作家巴尔扎克他的时间是一分一秒也不空过的。一次他太累了,就对朋友说:“我睡一会儿,你1小时后叫醒我。”1小时过去了,朋友实在不忍心叫醒他,巴尔扎克醒来后,发现超了一小时,暴跳如雷地对朋友说:“你为什么不叫醒我,耽误我多少时间啊!”是啊,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就是因为他们不会浪费一丁点的时间,在短暂的人生道路中,在有限的时间里,尽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人生再丰富一点,我们不能让时间停留,但可以在时间的`阡陌中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国学博大精深、意蕴深长,值得我们教师学习,今后我还要读更多的国学经典,因为那里藏着人生智慧,当你在工作中、生活中彷徨迷茫时,不妨翻开我们的《论语》,你会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论语读后感2000字4

  初读《论语》是小学。那时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名句就萦绕在心尖。因为年龄的限制,不知道其深层次的意义,但其表面的意义却依旧可以指导我学习,待人处世等方面。学习方面要精益求精,要温故,才能提高成绩,这样“不亦乐乎”。有朋友来,有人不理解,要安然待人,不愠不怒,安之若素,这也是一种修养。小学时就感受到了儒学大家的那种风范,安静平和淡泊,孜孜不倦的儒雅身影从此便在心中站了一个位子,在心灵深处为其辟开了一处桃源幽谷。

  再读《论语》是高中时期,抛弃了小时的稚嫩与纯真,接触到了社会的阴影,阳光下的雨水,也开始感叹“举直错诸枉”与“举枉错诸直”的区别。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心中正气殷然,俨然一副“舍我其谁”的壮志豪情。开始幻想如孔子虽风雨侵袭,身影犹不倒,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这时的孔子不再是谆谆教诲的教者、师者形象,而是忧国忧民抵挡战火为国奉献的爱国者形象。

  如今,初入大学,翻开《论语》,又是一番天地。

  《论语》几乎涉及了我们在社会中的一切,大到国家兴衰,小到家内孝悌,从教育到治国,从人性到君子,无一不泛着智慧的光辉,我感触颇多。“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有道理的。《论语》涵盖了待人处事接物的准则,学习以及教育的要求,做人的品格为政的方法,礼的道理。试问一下,这样的《论语》又怎会不受人喜爱呢?任岁月的风霜侵袭,他历久弥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里程碑。

  读《论语》,我读到了做人的道理。

  首先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孔子认为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会在侥幸躲避灾难的的境况下才能生存。这种说法好像是不存与现实的,现世的人们尔虞我诈,把正直看成是讥讽的事物。好像只有“折腰之人”才能真正的掌握世界掌握自我。其实不然,正直之人虽在现实少见,但古人也有一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折腰之人”虽在一定的情况下占尽了便宜,但是究其结局,都只会是“自食其果”,逃不过法律的制裁,虽逞一时之乐,却丧失了整个人生。其次,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实行仁也会得到好处。但是对于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要求仁德之人要有礼有乐却又不仅仅如此。“仁者先难后获”,仁德的人对艰难的事要抢在别人之前做,对能获得奖赏的事便退居人后。这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味道了……《论语》中多次提到“仁者”,“仁人”,可见其实孔子的追求也就是成为一个仁德的人,而他也的的确确做到了。他对于仁的要求很高。曾有人问他他的弟子是否能称为仁者,他也仅仅说弟子有某项才能,对仁,却“未可知”。他的心目中“仁者”几乎可以与神是同一级别的。“维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做人要仁德到现在也是适合的。“仁德”是每个人在心中的目标,完善自己的仁德,即使是箪食瓢饮在陋巷,我们也会“不改其乐”的。

  再次做人要孝。孝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什么是孝?孔子在面临不同的人时的提问,回答也不同。“无违”、“父母惟其疾之忧”、“能养与敬”、“色难”(《为政》)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孔子的孝的回答也不同。孝是不违背礼节,让父母放心,常存孝敬的心赡养父母,和颜悦色的侍奉父母等。但究其根本,我认为,孝不仅是在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关心父母同时保护自己不让父母担心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关心也暗含了关心自己。中华民族向来重孝“百信孝为先”。每念及“孝”的文章,眼前就浮现父母的身影,我可以这样说,也许我并不是个十分孝顺的女儿,但却不是一个不孝的孩子。也许我做得不够好到时我努力做好。

  读《论语》,有感动的、有佩服的、有向往的、有沮丧的;《论语》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很多的指导。它过去影响着我,现在影响着我,未来,它势必会影响着我。它是常伴我一生的明灯将始终照亮我的征途。

  现在读《论语》读出这般内容;也许当我再次拿起这沧桑画卷时,又会是另一番光景,我只想说《论语》值得一生珍藏,一辈子去阅读。

  论语读后感2000字5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经典传世之作《论语》,包罗万象,令人无一不回味无穷,否则,何以留芳千古,为世人所称道呢?

  《论语》之所以称得上是经典,是因为它将中国的国宝级别的人物——孔丘,所言所行完完全全的记录了下来,真正的讲述了中国千年以来所传承的正统学派的真谛,而且,其中大部分还被现代华夏儿女所沿用着,不失为历经风霜而留其真谛。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的学说。他生活于春秋大变革时代,他反对以政、刑来强迫人民服从。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当然,这种仁和礼是有上下、尊卑、贵贱、等级之分的。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为了争霸,是讲究实力,着眼于利的,所以未能采纳孔子“仁”的政治主张,孔子也没有被重用。孔子师徒颠沛流离14年周游列国,于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这时孔子已是白发苍苍的68岁的老人了。但孔子用他晚年的精力,集中整理古籍——“六经”。

  孔子所谓“礼”,其核心是“正名”。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原则是尊尊与亲亲。为了贯彻亲亲和尊尊的原则,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所以,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上下尊卑的关系是靠“礼”来维持的。因此,孔子对于不按自己名分行事的人和事进行批评。如他批评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讲学:《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学习。学,不为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人若是只懂得嘴尖皮厚腹中空的话,蛮不讲理,一无是处,那么,这个人就在这个世界上只起到了绿叶的作用——衬托红花。《论语》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铁铮铮的事实,人要学习。首先要有兴趣,再者就需要恰当的方法,最后,需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动力。

  《论语》讲孝:孝道,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着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论语》讲政:政治,自古以来一直才是世界上真正占据主要地位的事,论语中对待政治,主讲一个子——仁。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但不知为何,儒家的政道并未被自古以来的各大王朝用于主要政道,实是一件痛苦之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记叙了千年以前我国大学者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成为我国的四书五经之一,其经典语句被我们流传至今,可为宗矣。《论语》其实并不仅仅的记录了孔子以人的言行,还有许多的是他弟子的言行,他的弟子无一不亦包揽群书,通晓古今,人品正道,更有天赋异禀的弟子,在我眼中,他们的成就决不亚于孔子。

  《论语》讲友:人存世上,什么是最不可缺少的?朋友!这一点论语中就讲述了许多,交友儒雅,友人高尚,就是一种激励自己向上的方法,《论语》讲交的朋友要比自己强,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奋发向上,成为人中之龙。

  儒家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代表,凡事不可偏激,也不可太淡薄,所以我们正需要一个态度去对待这些无法分化的特别明确的事情,那就是中庸之道。

  《论语》作为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对于我们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对于它,世人也抱着神圣的态度去品读,也是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一大见证,也是历史上不可动摇的一部分,被世人所称道,《论语》不朽!

  这仅仅是我这一段时间的小小见解,谈的不一定全面,也不够具体,可能也有一些偏及。但我在日后一定会按照论语所教的去做,谦虚谨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平时我会时常温故论语的,我从内心喜欢它。

;

三国演义读后感 2000字左右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读完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不禁感叹历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真的为读者生动活现地演义了一个历史故事,也让我从中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之道。
  先来说说曹操这个人物带给我的启示。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后来董承一伙人便刺杀曹操,可惜事败了。后来陆续都有一些人刺杀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败了,否则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曹操给我的启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诈。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
  但不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刘备则更重视人才了,起初赵云并不是刘家的将军,但他十分器重赵云,几次留他,后来终于归到了刘门下,才使得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两次脱险。徐庶被曹操“拐骗”到那边,在送别时,刘备哭着送别,还要砍掉挡在前面的竹林,后来徐庶才又回来推荐了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更是成为聘用人才的典范。
  所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买马,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创建事业,这才是成功之道。与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绍了,照说袁绍与曹操一战的时候,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但袁绍为人不重视人才,有许多忠臣在身边也不知道。他如果听忠臣的话,那曹操怎么可能胜得了他呢?而他却听信一些小人的话,致使败给了兵力较少的曹操。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人物,也给我许多启示。那些贪财,贪色的人,最终一定不会有好结果。董卓与吕布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所以董卓便是败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点好色,张绣投降后,曹操在营中寻乐,便找了张绣老婆来玩弄,后来张绣当然恼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亏命大,否则也被张绣结果了。
  曹操修了铜雀台后,还要把东吴的“二乔”放于台上,于是便让孔明用这点激了周瑜,让周瑜决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败。三国中还有一些卖主求荣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结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关羽了,他不贪财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万万读者的敬佩。若不是因为他一点点的骄傲,以及刘封的见死不救,他也不会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为人不能贪财色,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刚正不阿的人。
  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毛泽东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何为义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从小就关注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最近兴致来潮,又一次捧起了这本另类的史记。虽然作者的文字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但多少历史见证过它的真实,也许不是百分之百的符合事实,但不可以否认它曾经的存在。
  小时候就看着书中200多个人物上演着群英会,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下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凌驾于他人之上,战火纷飞的年代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不明白为何三国不能和睦相处,不明白英雄为何热衷于成为乱世的枭雄。蜀魏吴,个个都自称君子,孰不知自己的“丰功伟绩”是由什么垒成的,自己正踩在无数将领小兵的鲜血与汗水中站起来的,君子向往高尚,讲究仁义。当我第一次用小学生的眼光欣赏《三国》的时候,我无法理解他们之间的争斗,无法理解他们的向往,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无法理解他们口中常常提到的仁义。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发誓至死永远是兄弟,然而一览全书,每次遇到危险,跑得最快的总是小刘,为了保命甚至连老婆都不要了。害的关羽那死脑经为了个“义”字去替曹操打工,过五关斩六将,这难道是悟出了“义”的真谛?
  吕布本是一代豪杰,一表人才,然而却为了个貂禅,儿女情长,亲手弑父,两个干爹都死在了自己的剑下。弄得孝义两失,一辈子的英名毁于一旦。
  曹操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评价一点儿没错。吕伯奢好心设宴款待他曹阿瞒,却不料引来一场灭门的杀身之祸,最起码的礼尚往来都不见了踪影,华佗给他治病,却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魏延给我的感觉就是个惟利是图的家伙,“功劳由他领,黑锅你来背”。陈式的例子再贴切不过。
  然而当我再一次用高中生的眼光重省《三国》的时候,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赵云的忠肝义胆天地可见,冲锋陷阵,他会冲在最前面,撤退回营,他甘愿断后护送,生命在他的战场上只属于国家,属于他效忠的朝廷,无论功劳多大,他都不会居功自傲,独领风骚。这,才是真正的“义”。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的智慧都倾注在军师的天职上,献给了刘备创业的进程,没有怨言。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耳熟能详的历史无一不透着孔明的努力汗水智慧与精力。出师一表争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用一生的光阴诠释了“义”的真谛。
  张飞虽然是个欠考虑,容易脑热的单细胞动物,看他就晓得什么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然而兄弟有难他必定出手相助,因为火爆的脾气,他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这也是为了兄弟,为了义,他用生命换来的“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关羽很讲义气,对事不对人,为了刘备,他宁愿帮曹操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阻碍,因心念旧恩,在立下军令状的情况下毅然在华容道调转马头,放走了曹操,不是别的,只是为了义。这,才是真正的“义”。
  《三国演义》上演的不只是场战争游戏,它并非“演”的天下,而是“义”的舞台。如果不是“义”的存在,哪会有三国鼎立的时代?!
  义――三画一字,简简单单,又寓意深刻,三国演义,义贯三国,逝去了义,三国也就演不起来。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本文标题: 中国经典名著读后感2000字(名著红楼梦2000字读书心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71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某某》木苏里读后感(读《某某》有感)167字读后感(一篇作文读后感想160字以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