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50字,我们生命的任何一个人与一件事情都充满意义,无论它有没有带来一般人所期望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生命只要做过了,思考过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50字
我们生命的任何一个人与一件事情都充满意义,无论它有没有带来一般人所期望的结果,因为我们的生命只要做过了,思考过了,这件事物就会存在,而存在必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每个个体的独立的生命的意义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追寻生命的意义 读后感 ,供大家参考。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1
在集中营待过的我们,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并把自己仅余的面包让给他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如星辰,却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杀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他,当他是无足轻重的万一,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这样的人自然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取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未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愿我一直能谨记,在任何境遇下,我都有选择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不要盯着成功——你越是盯着它并把它当成靶子,你就越容易脱靶。因为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不可求;它一定是自然而来的,而且,只有作为一个人对于一种比他自身更大的事业的奉献的无意识的副作用,或者作为对于他人而非自己的奉献的副产品,它才能够产生。
尼采的话存在着许多的智慧:知道为什么而活着的人几乎能承受任何怎样活着的问题。
尽情地享受生活,好像你已经获得重生;而不要像你初次那样,错误地来做今天的事。人主要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2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 故事 。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 方法 :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3
读完了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思绪有些乱,也许是让我触动处太多,无从一一思考。但总感觉有东西要冒出来,虽然不成熟,但还是写了下来。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以物质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但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获得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满足,反而使人们心底的空虚感日益加强。常常脑海中会冒出这样的问题“我这样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生活能够给予我什么?……”,若像这样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不知道目标,人就会逐渐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为目前社会人们生存压力加大,竞争日益增强,人们会逐渐产生消极的观念,抑郁的情绪。
也许应该像弗兰克尔提到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我们要这样问自己“我们能够给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对我们的期待,然后认真生活下去,让生活来慢慢揭示答案。
这让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留给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从不会逝去”。正是安迪对生活的希望,对自由的追求,才让他在监狱里能够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观点,人越是投身于所爱的事业或人,对自己越是遗忘得多,他就越能实现自我。这可以从《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成功看出来,本是准备匿名发表的这本书比作者 其它 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执着于对成功的追求,反而离成功越远;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实现,那么就永远实现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实现自我。
这与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个主要问题,职业、社会和性上,人只有对其充满兴趣,乐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终就会取得成功。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想每个看到这本书的人,当想象若自己在这样的集中营生活,肯定没有几个能够相信自己可以活下来,但是实际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当初看《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没有人相信安迪能够用一把小锤子凿出一条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潜力是没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个人都有成功和飞跃的机会。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4
一口气读完了《敬畏生命》一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被种子强烈的精神感动了。
我掩卷深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谁不万分珍惜它?但是查理?辛普森在自己非常年轻的时候,用自己弱小的身躯、微薄的力量,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这究竟是为什么?是他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吗?不是,他对生命的意义了解得最清楚、最深刻。他知道,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绝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的生命变得更美好,这样的生命,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生命。
但是,现在,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人的一生太过短暂,比不上行乐就会让生命的火焰白白地燃烧。因此,他们拼命地追求钱财和快乐,完全不顾他人的利益。站在我们的身上,我们根本看不到闪闪发光的生命,只会看到黑乎乎的灵魂。有些青少年虽然不是这样,但是他们追求享乐,谈到穿的、吃的,他们的 兴趣 爱好 …他们只顾自己,这样的生命难道有意义吗?没有。
《生命的意义》一文,我深受启发。虽然生命很短暂,但是,如果我们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有意义的事情,就会让我们的生命体现出价值,放射出光芒。生命中的人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有的人一不顺心就轻生,白白糟蹋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不负责任的生命态度。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我们决不能让他白白流失!
同学们,让我们像查理?辛普森那样用爱心为他人带来温暖和幸福时,我们的人生也将更有意义。生命短暂,愿我们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
《追寻生命的意义》内容概要:除了妹妹,他的全家都死在了集中营。所有财物都被剥压,所有价值都遭破坏,每天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时时企望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条件下,他怎能够发现生命值得留恋?因为他曾亲身经历这一极端恶劣的环境,所以他是一位值得人们仔细聆听的精神病学家……上周刚看完毕淑敏的《心灵游戏》,对其内容我就不说了。我只说我读到的一些东西。作为一名心理医生,当然对来访者的任何相关资料都要保密。当有记者问及她一些相关的问题时,她当然坚守着自己的职业道德。她这样回答记者道: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在咨询室里我遇到的最多的问题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像弗兰克尔博士所说的:人们要关注的并不是获得快乐或者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作为学应用心理学的我来说,也算是第一次听到咨询师这么直接的回答。我有的不止是震惊,也有了简单的习惯,因为我开始了更广阔的视野。今天收到朋友发来的信息说他的生活中少了酸甜,更多的是苦辣的滋味,以前都不太喜欢雨天,现在却钟爱雨天,喜欢听雷声,听雨打落在地面的声音,他说生活变化的太快了。我说乐观的人感觉周围任何时候都是很活跃的,而悲观点的人则会感到周围变得冷清了很多。他说现在的自己喜欢独处却又害怕孤单,从来都很矛盾,却还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努力,为什么而活着,觉得生活太过简单。今天刚刚读完维克多E弗兰克尔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我相信毕老师的这番回答更是绝妙的。值得每个人去思考。而这个时候,我的好朋友又恰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虽然他没有到去咨询室的地步,没有重大的因生活事件的打击或生活的挫折而心灵被扭曲或者想不明白很多事。我很庆幸自己读了这样的书,我相信我可以帮助我的朋友寻找到些什么,或许他再也不会问任何人这样的问题了。我想我可以作为中介者,来传达弗兰克尔教授的这些理念,让我身边的所有的带有疑惑与迷惘的人清楚自己现在的境况,自身心理的一种状态。弗兰克尔博士有时询问正在经受着许多或大或小磨难的来访者……这本书不能说会让人感动的流泪,只能说他会让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他没有说教,只是真实的在叙述,平静的让你觉得不可思议。“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看完这本《追寻生命的意义》,我明白了这句话的力量。苦难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但我们在接受着另一种考验!我们同样需要好好选择自已的态度!很薄的书,但我用的时间并不少于一本三百多页的小说!再努力的理解,再用心的体会,也不会明白那些苦难,但我真的很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550字相关 文章 :
★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读书心得体会
★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心得体会1500字
★ 落花生精选读后感范文5篇
★ 人生必读书籍《小王子》5篇700精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一】《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篇二】《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除了自己的生命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失去时,这时你的心理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是不是就像菊三宝老师内心呐喊的那样,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活着却换不来生活的安逸和内心的满足,这样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弗兰克尔博士现身说法,讲述他如何亲身经验,发明了“意义治疗法,”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关押在集中营里的囚徒对待生命的表现。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营这样环境中能够坚强的活下来,而有的人早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集中营里不讲求人性,生活在里面的人就等于你的半个身子进入了黄土,生病或者受伤,只要失去了劳动能力你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等待你的只有死亡。这样一个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并且各种折磨让人痛不欲生,面对这样的生活,放弃生命的人不是少数,但是也有人一直坚持着!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活着,只为过去美好的回忆。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和你爱的人的一次烛光晚餐,也许只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可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会让你傻傻地笑,就想吃了蜂蜜一样甜,更重要的是,这是希望:将来,我们可能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作为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谁不渴望得到呢?
弗兰克尔博士在进入集中营以前是一名医生,每当他回忆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是快乐的。他想活着,哪怕他只剩下光秃秃的身体,并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但当回忆起那片刻的美好,便会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他想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为这个世界给了他太多的美好回忆,他不舍的离开这个世界。
【篇三】《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篇四】《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余华先生的《活着》是在大学毕业前五月份看的一本书,当时不知道为什么要看,但是就从图书馆的书架上顺手拿下,现在才知道原来它在等《追寻生命的意义》,冥冥之中,终于等到你。
《活着》的结局是福贵孤身一人牵着老牛在阳光下回忆过往,《追寻生命的意义》的结尾时弗兰克尔博士从集中营走出来,同样是全家去世独自一人。
我一直对生活很乐观,即使是悲剧我也觉得悲剧之后终会等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幸的是《活着》没有,而《追寻生命的意义》做到了。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篇五】《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精神医学家、心理医生、*人,二战时期被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狱后他根据狱中经历,总结出一套意义疗法,用于治愈神经官能症,效果很好。这本书就由这两部分组成:狱中的劫难和意义疗法介绍。
读这本书缘于吴伯凡的推荐,在我眼中吴伯凡属于博古通今、世事洞明的大家。他每年要读三四遍的书,自然地引起了我的兴趣。
只是读到现在仍然不知道吴伯凡为什么如此钟爱这本书,但某些事还是触发了一些我的感悟。
一、作者没有用大量笔墨放在奥斯维辛的刑法、苛责及死亡,而是通过几个事例说明了狱中生活的残酷与磨难。
狱中经常进行的“换营”,病弱及无力工作的俘虏被淘汰送往煤气间或火葬场,淘汰的方法是全体俘虏群殴或分队格斗,想想都觉得血腥;俘虏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这编号就刺在皮肤上,或绣在衣裤上,在换营队伍即将离去时,如果有可能,每个人都会尽可能想办法弄到另一个“号码”来代替他加入换营行列。按照作者的描述,这些*人被关进集中营之前基本都是社会精英,道德感很高的人。在这屠宰场一样的集中营里,人被剥夺了尊严,道德就成为最没用的东西,每个人想的是自己或朋友尽可能活下去,为此不惜采取各种卑鄙的手段。
文明的行为只会发生在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社会会催生文明的行为,惟愿世界越来越美好。
二、什么样的人能活着走出集中营呢?
作者说他们中的精英都没能挺过奥斯维辛的磨难。活下来的是三类人。
第一类就是“酷覇”们。一般来说,这些人是俘虏中最残忍的人,由纳粹警卫挑选出来或者他们毛遂自荐,他们的个性恰恰适合担当这酷虐的角色。如果工作不力,他们还会被刷下来,因此他们格外卖力,打起人来,比纳粹警卫还狠。因效忠纳粹,他们在狱中的待遇格外好,成为俘虏们羡慕的对象,只是不知道出狱后这些人境况如何。记得几年前看过《朗读者》,女主角因做过纳粹看守而受审,估计“酷覇”们后来的日子并不好过。人真的不能为了一时一事的好处,做丧尽天良的事情。
第二类存活下来的人是那些为了生存毫无顾忌,或偷或抢,甚至不惜出卖朋友以自保的俘虏,因为唯如此才能活下来。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劫后余生的人都不愿意谈论狱中的经历,因为不堪回首,因为再也不能接受过去的自己,没有那段经历的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就连这本书的作者最初也想匿名出版的,但考虑到真实性才是其的价值,作者才鼓起勇气,公开陈述他的信念。
第三类人是像作者一样,尽快认清现实,适应环境而侥幸生存下来的人,如作者所言,带有很大的运气成分。为了让纳粹和酷覇相信自己能做苦工而不会被送往煤气间,他每天用玻璃刮脸,腰杆挺直,以使自己看起来气色良好,完全能胜任工作;作者还利用自己心理医生的特长帮助酷覇,分析他在爱情和婚姻上的难题,提出治疗建议,以此博得酷覇的关照,躲过了几次被送往煤气间的厄运;就餐时还能得到豌豆汤,得以度过了黑暗无光、忍饥挨饿的日子。
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在夹缝中,仍能攻破缝隙,露头喘息,找到自己的天空。
《追寻生命的意义》英语读后感
1.《追寻生命的意义》英语读后感
Nietzsche said, "people who know why they live can survive." In Victor's Autobiography of the concentration camp in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life, he describes the miserable life of Auschwitz prisoners and expresses the positive attitude of "meaning therapy".
"It's a long way to go. I'll seek it from top to bottom". An ordinary person's life will pursue his unique ideal. Ordinary people have their own meaning of existence. If a prisoner who lives in a concentration camp every day has lost his personal freedom and experienced all kinds of hardships, does his life still need to pursue the so-called meaning of life? Victor used his personal experience to tell us the psychological course and life story of the prisoners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
The prisoners who first arrived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 from the struggle after suffering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 for a period of time to indifference, and finally a state of numbness and despair. Human nature can not be simply divided into good and evil, especially in the extremely harsh environment, the deepest human nature is extremely easy to be exposed, and the boundary between good and evil becomes so blurred. The bad living environment often stifles the hope of survival, and people die in despair.
"Whenever we see a cellmate smoking, we know that he has lost the courage to live. Once courage is lost, it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recover it. " Why should people live? 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Victor did not give us a direct answer, a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is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each life body, but he elaborated three methods: creating or engaging in work that can reflect the value of life, experiencing love and being loved, and a positive attitude of enduring and surpassing pain.
The first two are easy to understand and accept, but is it the meaning of life to endure and surpass pain? Why should we live? To live is to endure the inevitable suffering and adopt a positive attitude. Asking the meaning of living is a sublimation of self spirit.
2.《追寻生命的意义》英语读后感
When you are in an extremely bad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and have nothing to lose except your own life, what will happen to your psychology? Is it like teacher Ju Sanbao's inner cry, where is the meaning of life? What is the value of living? Living can not change the comfort of life and inner satisfaction. What is the purpose of living like this?
Austrian psychologist Frankel, as a survivor of the World War II concentration camp, in the autobiographical book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life", Dr. Frankel spoke from his own experience, invented the "meaning therapy", and explained the prisoners' treatment of life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It also explains why some people can survive strongly in the environment of concentration camps, while others give up their lives early!
There is no emphasis on human nature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 The people living in it are equal to half of your body entering the loess. If you are sick or injured, you will lose the value of existence as long as you lose your ability to work. The only thing waiting for you is death. Such a life and death are only in one thought, and all kinds of torture make people miserable. In the face of such a life, not a few people give up their life, but some people insist all the time! As a keen observer and witness, he further led to a serious topic from these painful and real experiences - where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fe? That is, why do we live?
Live only for the good memories of the past. The sweet memories of the past can also bring comfort to people in trouble. Maybe it's just a candlelight dinner with the people you love, maybe it's just a walk away trip, but these trivial things will make you laugh foolishly and want to be as sweet as honey. More importantly, this is hope: in the future, we may have these happy moments again! As a member of the world, who doesn't want it?
Dr. Frankel was a doctor before he entered the concentration camp. Whenever he recalled the scenes of treating patients and saving people, he was happy. He wants to live, even if he has only a bare body, and there is the possibility of death at any time, but when he recalls the beauty of that moment, the whole person will be excited. He wants to immerse himself in this world, because the world has given him too many beautiful memories, and he is reluctant to leave this world.
3.《追寻生命的意义》英语读后感
When people are in an extremely bad environment for a long time, all human values are destroyed and always shroud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what changes will happen to people's psychology under high pressure? Is there any meaning in this painful and hopeless life? Austrian psychologist Frankel, as a survivor of the World War II concentration camp, in the autobiographical book "pursuing the meaning of life", tells about the profound impact of that extreme environment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ordinary prisoners, as well as the cruel survival struggle of prisoners in order to survive for themselves and their friends. As a keen observer and witness, he further led to a serious topic from these painful and real experiences - where is the meaning of our life? That is, why do we live?
In the concentration camp, prisoners are deprived of all their property and rights. They are not only hungry and cold, but also may die at any time. Prisoners who are judged to be weak and ill will soon enter the gas chamber. Here, their lives are particularly small and fragile. However, according to Frankel's observation, people who are not so strong but have rich mental activities seem to be more likely to survive. He himself is an example. His thoughts and love for his wife made him outline her image very clearly in his mind, and talked and laughed with her vividly and interestingly. Love transcends the barriers of time and space and even life and death, and brings inner enrichment and strong support to those who have love“ Put me on your heart like a seal, and love will be as strong as death. "
The sweet memories of the past can also bring comfort to people in trouble. Maybe it is just a small success, maybe it is just an ordinary family gathering. Can the joy and satisfaction you have felt stay in these memories, make up for and nourish people's emptiness and pain in reality, and more importantly, point to the hope of the future: the future, We will have these happy moments again!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800字
读追寻生命的意义有感800字当长期处于一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人的所有价值都被摧毁,时刻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下,这时人们的心理会在高压下发生什么样的改变?这种痛苦无望的生活还有任何意义吗?奥地利心理学家弗兰克尔,以二战集中营幸存者的身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自传体的书中,讲述了那种极端环境,给普通囚徒的心理状态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囚徒们为了自己和朋友能活下去,而进行的残酷的生存斗争。作为一名敏锐的观察者和亲历者,他进一步从这些惨痛真实的经历中,引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我们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在集中营中,囚徒的所有财产和权利都被剥夺,不仅饥寒交迫,而且随时会有死亡的可能,被判定体弱有病的囚徒很快会进毒气室,在这里,生命显得格外渺小脆弱。可是据弗兰克尔观察,身体不那么强壮,却有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人,似乎更容易幸存下来,他本人就是实例。对妻子的思念和爱,让他在脑海中无比清晰地勾勒出了她的形象,并与她生动有趣地谈笑。爱,超越了时空甚至生死的阻隔,给拥有爱的人带去了内心的充实和强有力的支持。“将我像封条一样置于你的心上,爱,就会像死一样强壮。”
过去的甜美回忆,同样能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安慰,也许只是曾有过的微小的成功,也许只是一次普通的家庭聚会,可曾感受到的喜悦和满足,留在了这些回忆中,弥补和滋润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空虚痛苦,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未来的希望:将来,我们会再次拥有这些幸福时刻!
为了活下去,囚徒们小心地节省食物,从死者身上“交换”衣物,调换转移到其它集中营的名单(这更像是命运的赌博),冷漠地注视着其它人的痛苦和死亡。即使在这种文化和道德“冬眠”的环境里,人们在动物式的生存本能外,却神奇地保持了对艺术和大自然之美的热爱,甚至感受更为强烈。“一位囚徒冲了进来,招呼我们去操场观看精彩的日落。站在外面,我们看见险恶的云在西边闪闪发光,整个天空布满了从铁红到血红、形状和颜色不断变化的云,……然后,在几分钟的寂静后,一位囚徒对另一位囚徒说:‘世界多美啊!’”在艰难绝望的环境里保持对爱和美的感受,在黑暗中不懈寻找光明和希望,我想,这就是人之为人的特殊之处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反过来,给绝境中的人们带去了活下去的力量。
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觉得这是一本伟大的书,且先不说这本书的内容,单单是作者富兰克林,从惨无人道的纳粹集中营中幸存下来,然后站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集中营囚犯的心理状况,然后写成一本书,这件事就让我觉得难以想象。没有人会喜欢回忆过去的痛苦,如同地狱般的痛苦更是如此。因此,当我看到这本书的简介时候,我就知道这肯定是一本很棒的书,当我读完,老实说,我的确被震撼到了,他给出了过去一直困扰我的问题的一个新的思路: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说,我也不知道
啥!
生命的意义因时而变,也同样因事而变。每个人的家庭背景和经历都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怎么会有统一的标准呢?如果此时此刻你问我生命的意义的话,我其实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曾经也许有过什么鸿鹄之志吧,后来觉得太空太假没有什么实现价值。我现在只是希望自己能够过得好一点,然后身边的人能够过得好一点。
当然,没有想明白自己的意义也不必太懊恼。作者说
因此,等到电影结束,你自然而然就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了。就像你看完一场电影之后,你就明白这场电影究竟在讲述一个什么故事一样。
于是,我们可以明悟,原来每个人生命的意义之所以不同就恰恰在于他所主演的这场电影不一样。因此,实际上“生命”正是我们所演的这场电影的观众啊。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已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对这个追问,生命的追问。面对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我们用自己的一生来向生命展示,我们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命最闪耀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超越。任何一个统计概率,都是基于总体而言的,而对于个体,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即使你所在的团体或圈子大家每天都长吁短叹,活得并不是你想要的样子。亦或者说,你想去实现一个事情但是你周围的人都没能实现,也不要气馁。这正是你超越生命,向生命展示你意义的最好机会。
不要去管别人怎么想,最重要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
最后,我想,不管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追寻快乐都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每天要活得开心,要活得精彩。你可能会觉得,怎么可能,每天我生活是如此艰难,有各种各样吧啦吧啦的麻烦和苦恼。但是我想说的是,希望你可以转换看问题的思路。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最后一种自由——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下面是我从书中截取的一些句子:
活着便是受苦,要活下去,便要由痛苦中找出意义。 如果人生真有一点目的,痛苦和死亡必定有其目的。可是,没有人能告诉别人这个目的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得自行寻求,也都得接受其答案所规定的责任。如果他找到了,则他即使受尽屈辱,仍会继续成长。弗兰克特别喜欢引用尼采的一句话: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断言;人无论任何境遇,都适应得了。现在,如果有人问我这句话究竟对不对,我会说,“对!人什么都适应得了,不过别问我怎么适应的。”
突然间、一个思潮使我呆住了。我生平首遭领悟到偌多诗人所歌颂过,偌多思想家所宣扬过的一个大真理:爱,人类一切渴望的终极。我又体到人间一切诗歌、思想、信仰所揭露的一大奥秘:”人类的救赎,是经由爱而成于爱。 “我更领会到:一个孑然一身。别无余物的人只要沉醉在想念心上人的思维里,仍可享受到无上的喜悦——即使只是倏忽的一瞬间。人在陷身绝境、 无计可施时,唯一能做的,也许就只是以正当的方式——即光荣的方式忍受痛苦了。当其时,他可以借着凝视爱侣留在他心版上的影像,来度过凄苦的难关。生平首遭,我总算了 解到下列这句话的真义:”天使睇视那无限的荣耀,竟至于浑然忘我。“The angels are lost in perpetual contemplation of an infinite glory
妻的影像,仍萦绕在我心头。一个念头掠过我脑际。我连她是生或死都不知道。我只晓得一件事此事我而今已深为熟稔:爱,远超乎我所爱的人的肉身以外。爱最深刻的含义,就蕴藏在她的精神层次、她的”内在我“当中。不论她是否近在眼前,不论她是否尚在人间,其实都已经无关紧要。
我不知道妻是否尚在人间,也无从查询被俘期间,不准通邮,可是这在当时并不重要。我已经不需要知道了。任何事物,都动摇不了我的爱情、我的思念,以及我所爱的人的影像。当时,即使我获悉妻已仙逝,我想我还是会平静地瞑想她的音容笑貌,我与她之间的精神晤谈还是会一样生动、一样宽慰我心。毕竟,”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啊!
好几个星期以后,我们才发觉命运之神即使在最后的几个小时,还是玩弄了我们这些剩下来的俘虏。我们发觉人的抉择是多么不可靠,尤其在攸关生死的大事上。有人拿了几张在离我们营区不远的一个小营里所摄的照片给我看。原来,那些自以为正要奔向自由的俘虏,当晚都被卡车载到这个小营里,并被锁在土屋内活活烧死。他们的尸体虽然烧焦了一部分,在照片上却依然清晰可辨。我不觉又想起了德黑兰死神的故事。
在集中营呆过的我们,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并把自己仅余的一片面包让给别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如晨星,却已足以证明: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有待抉择的事情,随时随地都会有的,每个日子,无时无刻不提供你抉择的机会。而你的抉择,恰恰决定了你究竟会不会屈从于强权,任其剥夺你的真我及内在的自由,也恰恰决定了你是否将因自愿放弃自由与尊严,而沦为境遇的玩物及槁木死灰般的典型俘虏。
从这个角度看来,营中人的心理反应、显然比起某种生理及社会环境下的单纯反应要来得意味深长。即使像睡眠不足、缺乏食物、和繁重的精神压力等这些情境可能使人联想到营中人非以某种方式来反应不可,但若分析到最后,我们却可以发现一个俘虏之所以变成怎样的人,实在是他内心抉择的结果,而非纯系环境因素使然。因此,任何人就是处在这种情境下,根本上都可以凭他个人的意志和精神,来决定他要成为什么样子。即使是置身于集中营,他仍可以保有他的人性尊严。陀斯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件事; 我怕我配不上自已所受的痛苦。“这句话,在我结识营中那些烈士以后,时常萦绕在我心头。他们的痛苦和死亡,都证明了一个事实:人最后的内在自由,绝不可以失丧。 可以说,他们配得上他们所受的苦,他们承受痛苦的方式。 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 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并有其目的。
一个人若能接受命运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负起自己的十字架,则即使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照样有充分的机会去加深他生命的意义,使生命保有坚忍、尊贵、与无私的特质。否则,在力图自保的残酷斗争中,他很可能因为忘却自己的人性尊严,以致变得与禽兽无异;险恶的处境,提供他获致精神价值的机会;这机会,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弃,但他的取舍,却能够决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然而,当我们亲身遭遇一个伟大的命运。当我们必须以同样伟大的精神下决心和它周旋到底,无奈,我们早已经忘怀多年前的青春决断,只好颓然退下,树旗投降。
人一旦因为看不到未来而自甘沉沦,便容易有满腹的怀旧愁思。在本书前面,我们曾提到营中人喜欢回味过去,借以忘却眼前的痛苦,现状因而变得较不真实。可是,除去现状中的真实特点,很可能伏下一个危机。当事人势必容易忽略现实中的确存在着、而且可堪运用的机会。把目前的“暂时存在” 当成虚幻不实的存在一这种态度本身正是使俘虏丧失其生命力的一大重要原 因。人一旦有了这种态度,任何事物看在他眼里都显得毫无意义。他忘了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他不把集中营的困境看成是考验内力的试金石,他不看重自己的生命,反而轻蔑它, 当它是无足轻重的玩意儿。他宁可阖上眼皮,耽溺于过去。 这样的人自然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我们也可以说集中营内大多数的俘虏,都相信生命的真正机运早已消逝。 其实,现实中永远有着机会和挑战。人可以战胜这些经验,把生命扭转成一个内在的胜利;也可以忽视现有的挑战,茫无目的地过一天算一天 ——正如大多数俘虏所表现的一样。
这种叫人满脑子只想这些芝麻小事的处境、我实在是厌倦透了。我强迫自己把思潮转向另一个主题。突然间,我看到自己置身于一间明亮、温暖、高雅的讲堂,并且站在讲坛上,面对着全场凝神静声的来宾发表演说。演说的题目则是关于集中营的心理学!那一刻间我所身受的一切苦难,从遥远的科学立场看来全都变得客观起来。我就用这种办法让自己超越困厄的处境。我把所有的痛苦与煎熬当成前尘往事,并加以观察。这样一来,我自已以及我所受的苦难全都变成我手上一项有趣的心理学研究题目了。斯宾诺萨在他的名著《伦理学》上就曾说过:“我们只要把痛苦的情绪,塑成一幅明确清晰的图像,就不会再痛苦了。”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从根本上改革我们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应自行学习一并且要教导濒于绝望的人认清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已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对这个追问,生命的追问。面对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这种独一无二的特性,使得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也使得每个人的存在有其意义。这种特质与创造性的工作和人类之爱息息相关。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他了解自己“为何”而活,因而承受得住“任何”煎熬。
我要大胆地说,这世界上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帮助人在最坏的情况中还能活下去。除非人体认到他的生命有一意义。正如尼釆充满智慧的名言:”参透’为何‘,才能迎接’任何‘。“(He who has a “why” to live for can bear almost any “how”)
因为 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 。因此、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用概括性的措辞来回答这问题,正如我们去问一位下棋圣手说:”大师, 请告诉我在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法?“根本没有所谓最好的一步棋,甚至也没有不错的一步棋,而要看弈局中某一特殊局势,以及对手的人格型态而定。人类的存在也是如此,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生命中的每一种情境向人提出挑战,同时提出疑难要他去解决,因此生命意义的问题事实上应该颠倒过来。人不应该去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他必须要认清,“他”才是被询问的人。一言以蔽之,每一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生命的真谛,必须在世界中找寻,而非在人身上或内在精神中找寻,因为它不是个封闭的体系。同样地,我们无法在所谓的”自我实现“上找到人类存在的真正目标;因为人类的存在,本质上是要”自我超越“(self-transcendence)而非自我实现 (self-actualization)。事实上,自我实现也不可能作为存在的目标,理由很简单,因为一个人愈是拼命追求它,愈是得不到它。一个人为实践其生命意义而投注了多少心血,他就会有多少程度的自我实现。 换言之,“自我实现”如果作为目的,是永不能获得的,它只是当”自我超越“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意义治疗是一种技术
如果一个神经官能症患者已经能嘲笑他自己,那么他就已经在作自我治疗了,有时还可能痊愈。
矛盾取向法也可以应用在睡眠障碍的病例。害怕失眠造成一种”过分意愿“希望入睡,于是反而睡不着了。(附记。对大多数害怕失眠的病人来说,是因为他们对于生物体真正最低睡眠量的无知所致。)为了克服这种惧怕,我通常劝病人不要努力想入睡, 反而努力保持清醒状态。换言之,想入睡的”过分意愿“引起了预期的焦虑,使他更无法入睡,而应用矛盾取向法反其道而行时,就很快可以入睡了。
上述说明了矛盾取向法对治疗强迫症、畏惧症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尤其是那些潜伏性预期的焦虑之病患。
因为我认为其更错误与更危险的是所谓的”泛决定论“,”泛决定论“忽略了人面对任何情境时有采取立场的能力。人并非完全被制约及被决定的,而是他自己要决定向情境屈服还是与之对抗?换言之,人最后是自我决定的。人不仅仅是活着而已,他总是要决定他的存在到底应成为什么?下一刻他到底要变成什么?
同样地,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有改变的自由,因此只有在有关整个群体的统计学研究之庞大架构中,我们才能预测一个人的将来,至于个体的人格(personality),仍然是不可预测的。任何预测的基础,皆是用生物学、心理学或社会学的条件来表示。然而人存在的主要特征之一,却在于他具有超越上述条件的能力。 而且,人终究要以同样方式来超越他自己。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可以自我超越。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