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公孙丑上的读后感孟子中公孙丑上的读后感《孟子》中《公孙丑上》的主要故事内容是“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
孟子中公孙丑上的读后感
孟子中公孙丑上的读后感《孟子》中《公孙丑上》的主要故事内容是“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读后感: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读后感:
《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关于庄子孟子的读后感
如题.要求:600-800字,根据他们某些作品得出的感悟,《孟子》读后感 文 / dmlan
——梁惠王(下)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
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
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孟子》读后感(三) 文 / dmlan
——公孙丑(上)
孟子的政治主张久久难以实现,他很着急。恰在此时,他的学生公孙丑变便把他与实现霸业的管仲、晏子相比,这更使孟子心中难受,但作为王者师的他有怒而不敢发泄出来,如过他发泄出来,便有时他王者师的身份,于是他借增西发泄了心中的怒气,真是一举两得。一发泄了心中的怒气,二为自己的仁政、王道找到了借口,何乐而不为。他看不起管仲、墨子的霸业,但他说:“以齐王,由反手也。”难道他不知到齐国能有今天,正是管仲、墨子的功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公孙丑又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乎?”于是孟子大谈阔论,从勇气谈到豪然正气,其实它真正想谈的就是他所谓的浩然正气。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敢问何谓浩然正气也?”曰:“难言也……”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与他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娞矣。”孟子教化人们培养仁义之心和浩然正气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人走在路上连一只蚂蚁也不敢踩死,正是因为对这种思想的培养,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就生长着仁义,这恰恰让一部分小人乘虚而入。当今的世道就有这样的小人在大小的舞台上指手画脚,狐假虎威。我恨小人,因此我恨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如果大家都有一点老黑格尔的性恶论的思想,就不至于产生这样的小人了。
当然孟子有许多好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梁惠王(下)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
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
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孟子》读后感(三) 文 / dmlan
——公孙丑(上)
孟子的政治主张久久难以实现,他很着急。恰在此时,他的学生公孙丑变便把他与实现霸业的管仲、晏子相比,这更使孟子心中难受,但作为王者师的他有怒而不敢发泄出来,如过他发泄出来,便有时他王者师的身份,于是他借增西发泄了心中的怒气,真是一举两得。一发泄了心中的怒气,二为自己的仁政、王道找到了借口,何乐而不为。他看不起管仲、墨子的霸业,但他说:“以齐王,由反手也。”难道他不知到齐国能有今天,正是管仲、墨子的功劳,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公孙丑又问孟子:“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不异矣,如此则动心乎?”于是孟子大谈阔论,从勇气谈到豪然正气,其实它真正想谈的就是他所谓的浩然正气。公孙丑问道:“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敢问何谓浩然正气也?”曰:“难言也……”孟子所谓的浩然正气,与他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娞矣。”孟子教化人们培养仁义之心和浩然正气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正是由于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人走在路上连一只蚂蚁也不敢踩死,正是因为对这种思想的培养,大多数中国人骨子里就生长着仁义,这恰恰让一部分小人乘虚而入。当今的世道就有这样的小人在大小的舞台上指手画脚,狐假虎威。我恨小人,因此我恨孟子所提倡的性善论。如果大家都有一点老黑格尔的性恶论的思想,就不至于产生这样的小人了。
当然孟子有许多好的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公孙丑说:“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向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教不倦也。’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孟子非常谦虚,从不把自己看作圣人,孔子尚不敢自沉圣人,何况我孟子呢?这正是孟子伟大人格魅力之所在。我们缺少的正是孟子的这种人格魅力,在学习生活当中,有一点成绩就夸夸其谈,自高自大。我要说:孟子尚不敢如此,何况我们这些平庸之辈呢!
<孟子` 公孙丑下>读后感怎么写啊?
读后感怎么写啊?内容: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知............................吕叔湘先生的《文言虚字》中说:“而”字的用法大别为二,顺接和转换〔①〕。作为连词的“而”,在
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
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
与语用上进行讨论。
1.动+而+动(+宾)
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
顺接的例子如:
(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
(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
转接的例子如:
(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
钟的束修。)
(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
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1.1 动+宾+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
。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
表示并列的如:
(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
(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
(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
表示递进的如:
(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
(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
表示顺承关系的如:
(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
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
(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
丘:众也。)
表示动作先后的如:
(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
(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
(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
表示转折的如:
(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
(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
(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2 动+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
(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
(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
(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
(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
(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
)(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1.3 动+宾+而+动
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
:
(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
(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
(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
)
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
(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
(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
(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
2.主+谓+而+不+动
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
《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
,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边几种类型。
2.1 主谓+而+不+动
(3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41章)
(32)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告子上》12章)
(33)兆足以行矣,而不行。(《万章下》4章)(大意是:开头能实行,后来却不实行了。)
(34)父母爱之,喜而不志;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上》1章)
(35)身死而不受。(《告子上》10章)
(36)帝之妻(娶)舜而不告,(何也?)(《万章上》2章)上例(31)(32)(33)各句同
一主语、共同宾语,都有转折意义;(34)“喜”、“劳”的主语分别为“之”(儿子)、“孝子”的行为
准则。(35)的“受”之宾语是指“一箪食,一豆羹”一类的东西(“不受”才“不失其本心”)例(36
)的“帝之妻舜”(帝尧让舜娶自己女儿)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一件事),“而不告”可补充为“而舜不告
(父母)”。这样的句式与前两类不同,即“主”、“动”、“宾”各不相同,但都具转折义;其次,(31
)--(32)都是单句,(33)--(35)是复句,(36)是紧缩了的复句。
2.2 动+宾+而+不+动
(37)遗佚而不怨,è@②穷而不悯。(《公孙丑上》9章)
(38)受之而不报。(《告子下》5章)
(39)无有封而不告。(《告子下》7章)以上诸例的宾语都是句中的主动者:“遗佚”“封”赏的主
人和送礼物给孟子(“不受”)的主人。又如:
(40)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公孙丑上》7章)
(41)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构。)(《尽心上》37章)(拘:拘留。)以上二例的宾语应是:
发弓箭而不中靶心、恭敬人而无实际行动。各例前后宾语的主动者都是同一的,其动作行为有先后之分,不能
颠倒。
2.3 主+谓+而+动
(42)chí@③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公孙丑下》5章)
古代汉语中是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而且,如吕叔老说的“顺接”用法在白话中无须用它,但在文言文中却用
了。可见“而”的频率更高了。《孟子》中“而”字也随处可见,难得有几个章节不用“而”。本文拟从结构
与语用上进行讨论。
1.动+而+动(+宾)
这种结构可称为“动宾型”,即“而”的两头都有动词,常带宾语,或顺接或转接。
顺接的例子如:
(1)“(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公孙丑下》14章)
(2)(滕文公)过宋而见孟子。(《滕文公上》1章)
转接的例子如:
(3)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公孙丑下》10章)(大意是:辞去十万钟的俸禄却接受万
钟的束修。)
(4)“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同(1))(大意是:做官但不接受俸禄。)
此类动词的结构若具体分别则可有:
1.1 动+宾+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看似是并列关系,其实还可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其次是两个动词所带的是不同宾语
。第三,此类句子的主语不现,多出现在对话中。
表示并列的如:
(5)无罪而戳民,(则士可以徙。)(《离娄下》6章)
(6)用之而成路。(《尽心下》21章)(大意是:经过这里便成了大路。)
(7)(古者)易子而教之。(《离娄上》18章)
表示递进的如:
(8)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滕文公下》7章)
(9)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45章)
(10)莫如贵德而尊士。(《公孙丑上》4章)(大意是:不如提倡道德而且尊重士人。)
表示顺承关系的如:
(11)如枉道而从彼,(何也?)(《滕文公下》1章)(大意是:如果枉屈了正道去追随诸侯,怎样
呢?)
(12)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公孙丑上》2章)
(13)(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尽心下》14章)(
丘:众也。)
表示动作先后的如:
(14)zhěn@①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告子下》1章)
(15)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同(14)7章)
(16)再拜稽首而受。(《万章下》6章)
表示转折的如:
(17)过我门而不入我室。(《尽心下》37章)
(18)放饭流饮,而问无齿决。(同(17)上46章)(齿决:咬断干肉。)
(19)不传于贤而传于子,(有诸?)(《万章上》6章)
1.2 动+而+动+宾
这类结构的特点是共一宾语,在动作行为上表现为有先后,如:
(20)(不足,)又顾而之他。(《离娄下》33章)
(21)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滕文公上》3章)
(22)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公孙丑下》6章)
(23)行之而不著焉。(《尽心上》5章)
(24)(若汤,)则闻而知之。(《尽心下》38章)以上所举(20)(21)是并列关系,(22
)(23)(24)诸句有转折和条件意味。
1.3 动+宾+而+动
此类结构与1.1相似,“而”后的动词可以及物或不及物,因而暗含宾语(从上下文里即可找到),如
:
(25)(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梁惠王下》12章)
(26)(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告子上》11章)(心:良心。)
(27)今又弃寡人而归,不知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公孙丑下》10章)(“归”“见”都可带宾语
)
下列结构中的数量词(还包括数量短语),它们多数活用为动词,在表达上更简洁,如:
(28)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何濡滞也?)(《公孙丑下》12章)
(29)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公孙丑下》4章)
(30)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梁惠王下》11章)
2.主+谓+而+不+动
这类结构在表意时是“肯定又否定”,如“三过其门而不入”(《离娄下》29章),“久借而不归”(
《尽心上》30章),或者表示由于某种行为动作的结果,如“喜而不寐”(《告子下》13章)、“闻王命
,而遂不果”(《公孙丑下》2章)。“而”的意义往往是表转折的多,具体地说有下边几种类型。
2.1 主谓+而+不+动
(31)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尽心上》41章)
(32)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告子上》12章)
(33)兆足以行矣,而不行。(《万章下》4章)(大意是:开头能实行,后来却不实行了。)
(34)父母爱之,喜而不志;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万章上》1章)
(35)身死而不受。(《告子上》10章)
(36)帝之妻(娶)舜而不告,(何也?)(《万章上》2章)上例(31)(32)(33)各句同
一主语、共同宾语,都有转折意义;(34)“喜”、“劳”的主语分别为“之”(儿子)、“孝子”的行为
准则。(35)的“受”之宾语是指“一箪食,一豆羹”一类的东西(“不受”才“不失其本心”)例(36
)的“帝之妻舜”(帝尧让舜娶自己女儿)是主谓短语作主语(这一件事),“而不告”可补充为“而舜不告
(父母)”。这样的句式与前两类不同,即“主”、“动”、“宾”各不相同,但都具转折义;其次,(31
)--(32)都是单句,(33)--(35)是复句,(36)是紧缩了的复句。
2.2 动+宾+而+不+动
(37)遗佚而不怨,è@②穷而不悯。(《公孙丑上》9章)
(38)受之而不报。(《告子下》5章)
(39)无有封而不告。(《告子下》7章)以上诸例的宾语都是句中的主动者:“遗佚”“封”赏的主
人和送礼物给孟子(“不受”)的主人。又如:
(40)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己矣。)(《公孙丑上》7章)
(41)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构。)(《尽心上》37章)(拘:拘留。)以上二例的宾语应是:
发弓箭而不中靶心、恭敬人而无实际行动。各例前后宾语的主动者都是同一的,其动作行为有先后之分,不能
颠倒。
2.3 主+谓+而+动
(42)chí@③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公孙丑下》5章)
本文标题: 公孙丑读后感(孟子中公孙丑上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804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