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去读后感600字简朴的封面上印的是那一个个曾经光辉的人名,历史的车轮碾过了一切,似乎这一切只剩下“风流去”的叹息。墨子之剑侠墨家,一个神秘的...
风流去读后感600字
简朴的封面上印的是那一个个曾经光辉的人名,历史的车轮碾过了一切,似乎这一切只剩下“风流去”的叹息。
墨子之剑侠
墨家,一个神秘的流派,自“秦时明月”中对墨家机关的大肆渲染,愈发引人注目。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功甚微。记得学《公输》的时候,我曾经被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深深折服。想一代宗师为拯救一小国努力如此,怎叫人不为之动容?更不消说他在劝说公输班时所用的“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其来势犹如排山倒海之势不可挡。而面见楚王时他干脆言白“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还需要言语吗?墨子已经用他的行为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侠”字,这便是侠义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东方朔之滑稽
提起东方朔其人,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概念,我曾通过几篇文章里对他稍有了解。东方朔一般是通过讽刺的方法让帝王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冒死直谏,这点似乎与三国中的贾诩相像,这家伙很聪明,一直活到77岁,为什么呢?他懂得退让。唐朝魏徽虽然是冒死直谏为太宗谓为“人镜”名垂青史,但更多这样的人却被君主杀的杀贬的贬。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朔却能够独善其身,玩弄官场于鼓掌之间,其人不可谓不强悍!而究其音,还是与他的滑稽脱不开干系。他表面上玩世不恭,仅仅是个混饭吃的家伙,但实际上则是一个懂得保全自己同时为国效力的高手,这便是做人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孔融之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我小时候一直听到我长大,给我灌输的思想从来都是“孔融是个好孩子,懂得礼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风流去》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孔融让的不是梨,是为了被表扬。鲍鹏山提出:“孔融家里很有钱,梨肯定是不少,说不定他就吃腻了梨呢?其次,说不定他是为了被表扬才让梨,小孩子就喜欢被表扬,相比之下梨又算得上什么呢?”此番点拨,令我大为震惊。原来这个典故还能这样理解!不过孔融还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想其在被人评论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时候竟能迅速反击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实在是令人大呼痛快,这便是语言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合上书页,叹息“风流去”之时,我的脑海中涌出另一个句子:“数真风流,还看今朝。”是啊,该过去的总会过去,未来,依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墨子之剑侠
墨家,一个神秘的流派,自“秦时明月”中对墨家机关的大肆渲染,愈发引人注目。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其功甚微。记得学《公输》的时候,我曾经被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深深折服。想一代宗师为拯救一小国努力如此,怎叫人不为之动容?更不消说他在劝说公输班时所用的“不可谓智、仁、忠、强、知类”其来势犹如排山倒海之势不可挡。而面见楚王时他干脆言白“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还需要言语吗?墨子已经用他的行为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侠”字,这便是侠义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东方朔之滑稽
提起东方朔其人,似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概念,我曾通过几篇文章里对他稍有了解。东方朔一般是通过讽刺的方法让帝王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冒死直谏,这点似乎与三国中的贾诩相像,这家伙很聪明,一直活到77岁,为什么呢?他懂得退让。唐朝魏徽虽然是冒死直谏为太宗谓为“人镜”名垂青史,但更多这样的人却被君主杀的杀贬的贬。在这种情况下,东方朔却能够独善其身,玩弄官场于鼓掌之间,其人不可谓不强悍!而究其音,还是与他的滑稽脱不开干系。他表面上玩世不恭,仅仅是个混饭吃的家伙,但实际上则是一个懂得保全自己同时为国效力的高手,这便是做人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孔融之礼让
孔融让梨的故事从我小时候一直听到我长大,给我灌输的思想从来都是“孔融是个好孩子,懂得礼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风流去》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理解——孔融让的不是梨,是为了被表扬。鲍鹏山提出:“孔融家里很有钱,梨肯定是不少,说不定他就吃腻了梨呢?其次,说不定他是为了被表扬才让梨,小孩子就喜欢被表扬,相比之下梨又算得上什么呢?”此番点拨,令我大为震惊。原来这个典故还能这样理解!不过孔融还是个很了不起的人,想其在被人评论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时候竟能迅速反击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实在是令人大呼痛快,这便是语言的艺术。
此风流者,舍他其谁?
合上书页,叹息“风流去”之时,我的脑海中涌出另一个句子:“数真风流,还看今朝。”是啊,该过去的总会过去,未来,依然掌握在我们手中。
《风流去》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风流去》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曾经的我,读阮籍与嵇康,一直敬佩嵇康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慨然赴死留下千古绝唱,不屑阮籍不过嚎啕大哭或是一醉不醒,即便那是乱世之中的无可奈何;曾经的我,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信“士可杀不可辱”……
而学过《史记》,读过《留侯论》,再看,才明白究竟哪一种更有价值。
看司马迁评伍子胥“故隐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致此哉”,是司马迁自知不能够以死明志,自知一死便无法文采表于后,自知自己的死是无法改变后世的,遂在《史记》中述往事,颂逝者,扬高贵之德,将自己之爱之恨融在笔尖,用自己的血泪洗礼过往功绩。
看苏东坡评张子房“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志甚远也”,是苏东坡面对一贬再贬的生活困境,依旧满眼满脑都是“纵横忧患满人间”而生发出的.自我感悟与自我激励。
其实嵇康的死也是一样,他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名节,更是为了唤起埋在人心底的正义。
然魏晋的黑暗比他预计的更深更厚,更加难以撕碎。纵是一曲《广陵散》响彻云霄,也不曾激醒当世的人们,却是在他死后,阮籍写了“劝进表”,向秀也走入了司马昭的阵营。可惜啊!
竹林七贤虽是以“任其性,适其情”著称于世,实则除却嵇康,其余很少于民有益,于国有功。阮籍的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是在说自己吧,他也清楚当自己为才貌双全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而哭即为人称颂之时,哭自己无明主可报之心却鲜有人知。自己活一世,却终未成事,甚至连自己曾经当作信仰的东西也未曾坚持下去。到底,也是没有把自己坚持活下来所为实现的愿望变成真。可悲啊!
其实,生存还是毁灭,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为什么而生,又为什么而死。二者选其一时,看的是自己选哪一种做法更有意义,影响更大。有人为至理而死,便必要有人为其而活。没有活着的人去响应逝者的号召,去践行逝者的理想,逝者才是白死了啊!
曾经的我,读阮籍与嵇康,一直敬佩嵇康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慨然赴死留下千古绝唱,不屑阮籍不过嚎啕大哭或是一醉不醒,即便那是乱世之中的无可奈何;曾经的我,信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坚信“士可杀不可辱”……
而学过《史记》,读过《留侯论》,再看,才明白究竟哪一种更有价值。
看司马迁评伍子胥“故隐忍就功名,非烈大夫孰能致此哉”,是司马迁自知不能够以死明志,自知一死便无法文采表于后,自知自己的死是无法改变后世的,遂在《史记》中述往事,颂逝者,扬高贵之德,将自己之爱之恨融在笔尖,用自己的血泪洗礼过往功绩。
看苏东坡评张子房“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志甚远也”,是苏东坡面对一贬再贬的生活困境,依旧满眼满脑都是“纵横忧患满人间”而生发出的.自我感悟与自我激励。
其实嵇康的死也是一样,他并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名节,更是为了唤起埋在人心底的正义。
然魏晋的黑暗比他预计的更深更厚,更加难以撕碎。纵是一曲《广陵散》响彻云霄,也不曾激醒当世的人们,却是在他死后,阮籍写了“劝进表”,向秀也走入了司马昭的阵营。可惜啊!
竹林七贤虽是以“任其性,适其情”著称于世,实则除却嵇康,其余很少于民有益,于国有功。阮籍的一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也是在说自己吧,他也清楚当自己为才貌双全未嫁而亡的兵家之女而哭即为人称颂之时,哭自己无明主可报之心却鲜有人知。自己活一世,却终未成事,甚至连自己曾经当作信仰的东西也未曾坚持下去。到底,也是没有把自己坚持活下来所为实现的愿望变成真。可悲啊!
其实,生存还是毁灭,从来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为什么而生,又为什么而死。二者选其一时,看的是自己选哪一种做法更有意义,影响更大。有人为至理而死,便必要有人为其而活。没有活着的人去响应逝者的号召,去践行逝者的理想,逝者才是白死了啊!
读《风流去》老子篇
看鲍鹏山先生讲老子,真是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听罢不禁心中升腾起一股热浪在我五脏六腑中逛街,但更多的却是一种不忍直视的私意(如果你与我一样没有读过《道德经》,建议先看了《道德经》再看此书)。
当代人看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大体都是根据与之相关的书籍来盖棺定论的。如孔夫子之于《论语》;孟轲之于《孟子》;孙武之于《孙子兵法》;屈原之于《离骚》……或者各种经史子集的详实编纂(虽说也不一定全部真实,但在历史长河里,源自中华的民族自信,已经剔除了那些神话色彩的部分,留下的也算真实了)。老子就不一样了,只寥寥数语,五千字尔,便留下了智慧,留下一个青牛老者的背影,让后人去评说,去猜测。
公元前485年,老子出关,是轰动一时的新闻,比明星出柜还要轰动。用鲍老师的话说,老子出关,那是在扇周王朝的耳光,不,是在扇整个封建社会的耳光。难道我们的祖先已经不配接受哲学的指引了吗?这位绝世的哲学大家宁愿埋骨他乡,也不愿再在这片中原沃土上滴下一滴眼泪。宁愿云游四海,也不愿守护这黎民百姓的一亩方塘。
当年,老子来到函谷关,准备去关外溜达,在此关隘的关令尹喜是个讲究的人。他命人拦住了老子,这是为何?其实原因很简单,此时的老子,一没有护照,二没有通关文牒,什么健康码、行程码就更甭提了,只知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国家档案馆馆长,虽为昔日同僚,但如今你只是退休一老叟,怎可有特权在手?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托辞罢了。
实际上,这个尹喜是个讲究人,他虽为武将,却即有诸葛亮观星测月之能,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己任。几日前辰时,尹喜晨观天象,忽觉日出之时,紫气东来,心中默念,必有极贵之人,乘风而来。老子笑曰:何知是予。
尹喜笑对:几日里来,除了蚊子就你一个活物,不是你还能是谁?况且,报纸(告示)上都写着呢:有一老者,年有八十,须鬓皆白,头大如斗,骑一青牛,往西面去了……最主要是画的一模一样。
其实函谷关易出,却不易进,想出去可以,你只需留下脑袋……里面的智慧即可(在其他平行宇宙中的尹喜是一位结巴,第一技能是大喘气,那个宇宙里的老子已被当场吓死,也没有《道德经》出版,那里的人们大体也都不是很道德)。
作为体恤天下苍生难得的好官尹喜,他深知如今周王式微,天下无道久矣,而今佞臣横行,民不聊生,能救万民于水火,只有眼前这位,须白老者。
良久,万籁俱寂,就连蚊子的声音都没有,只听那青牛背上的老者浅浅吟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多年以前,鲍鹏山先生曾揣摩老子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老子出关》,洋洋洒洒,字也不少。在此不做赘述。而今我想假托尹喜之口,来唠一唠当时各位复杂的心情:
还有什么可诉说?
日出东方,紫气东来。
有一老者,横牛悠哉。
仙风道骨,鹤发须白。
此去关门,云游四海。
不食人间烟火,不论红尘盛衰。
只留下天书真言,唤作《道德经》。其字字珠玑,如琢如磨,愤慨疾书,上有治世外王之道,下有处世修身之内圣。其叹道德沦陷之警言……吾学文三十余载,竟未能窥其一二。
老子对当时社会的预言之准确,令人触目惊心。
其文有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在行,而后周公之德,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礼,礼后见兵,可谓法,但也到了秦朝的暴政之期,天下大乱之时……
看吧,老子即是狠人,也是猛人。《论语》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当年孔子封圣,我倒觉得老子可以封神了。其不狠哉?猛哉?
我虽未读《道德经》,不过也了解一些。我常引用的是其中一句: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万物皆背阴而向阳,阴阳交汇,生机迸发。以其阴胜阳,正是柔弱胜刚强。 譬如上善若水,水即柔又弱,却蕴含无穷的力量。石头为刚,水滴却可石穿。水的特点随物赋形,刚柔并济,动时为水,即为柔,静时为冰,即为刚。然而能打败冰的依然是水本身。
学水的势,修水的能,还要做水的柔情。
老子一书,并非为水做传,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已洞察了一切,化作一句词语便是:无为。
什么是无为,有所为才有所不为。是知其雄,守其雌;是知其白,守其黑……既要知道自己的光荣,也要以屈辱自守。这才是有为,而后才能无为。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亦是如此。
《道德经》的五千字,不多,却足够惊世骇俗,不光是说无为而治,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还有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在我在开头写下:不忍直视的私意。实属无奈,是当下的真实感受。这五千字真言,足以睥睨天下苍生了。老子而今出了这个门,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了。
我隐隐看见,在两千五百零六年前函谷关关令尹喜对着即将闭阖的关门跪拜良久,毕竟他是个讲究的人……
当代人看两千多年前的人物,大体都是根据与之相关的书籍来盖棺定论的。如孔夫子之于《论语》;孟轲之于《孟子》;孙武之于《孙子兵法》;屈原之于《离骚》……或者各种经史子集的详实编纂(虽说也不一定全部真实,但在历史长河里,源自中华的民族自信,已经剔除了那些神话色彩的部分,留下的也算真实了)。老子就不一样了,只寥寥数语,五千字尔,便留下了智慧,留下一个青牛老者的背影,让后人去评说,去猜测。
公元前485年,老子出关,是轰动一时的新闻,比明星出柜还要轰动。用鲍老师的话说,老子出关,那是在扇周王朝的耳光,不,是在扇整个封建社会的耳光。难道我们的祖先已经不配接受哲学的指引了吗?这位绝世的哲学大家宁愿埋骨他乡,也不愿再在这片中原沃土上滴下一滴眼泪。宁愿云游四海,也不愿守护这黎民百姓的一亩方塘。
当年,老子来到函谷关,准备去关外溜达,在此关隘的关令尹喜是个讲究的人。他命人拦住了老子,这是为何?其实原因很简单,此时的老子,一没有护照,二没有通关文牒,什么健康码、行程码就更甭提了,只知姓李名耳,字聃,曾任国家档案馆馆长,虽为昔日同僚,但如今你只是退休一老叟,怎可有特权在手?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面上的托辞罢了。
实际上,这个尹喜是个讲究人,他虽为武将,却即有诸葛亮观星测月之能,又以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己任。几日前辰时,尹喜晨观天象,忽觉日出之时,紫气东来,心中默念,必有极贵之人,乘风而来。老子笑曰:何知是予。
尹喜笑对:几日里来,除了蚊子就你一个活物,不是你还能是谁?况且,报纸(告示)上都写着呢:有一老者,年有八十,须鬓皆白,头大如斗,骑一青牛,往西面去了……最主要是画的一模一样。
其实函谷关易出,却不易进,想出去可以,你只需留下脑袋……里面的智慧即可(在其他平行宇宙中的尹喜是一位结巴,第一技能是大喘气,那个宇宙里的老子已被当场吓死,也没有《道德经》出版,那里的人们大体也都不是很道德)。
作为体恤天下苍生难得的好官尹喜,他深知如今周王式微,天下无道久矣,而今佞臣横行,民不聊生,能救万民于水火,只有眼前这位,须白老者。
良久,万籁俱寂,就连蚊子的声音都没有,只听那青牛背上的老者浅浅吟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多年以前,鲍鹏山先生曾揣摩老子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吻,写过一篇《老子出关》,洋洋洒洒,字也不少。在此不做赘述。而今我想假托尹喜之口,来唠一唠当时各位复杂的心情:
还有什么可诉说?
日出东方,紫气东来。
有一老者,横牛悠哉。
仙风道骨,鹤发须白。
此去关门,云游四海。
不食人间烟火,不论红尘盛衰。
只留下天书真言,唤作《道德经》。其字字珠玑,如琢如磨,愤慨疾书,上有治世外王之道,下有处世修身之内圣。其叹道德沦陷之警言……吾学文三十余载,竟未能窥其一二。
老子对当时社会的预言之准确,令人触目惊心。
其文有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道在行,而后周公之德,孔子之仁,孟子之义,荀子之礼,礼后见兵,可谓法,但也到了秦朝的暴政之期,天下大乱之时……
看吧,老子即是狠人,也是猛人。《论语》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当年孔子封圣,我倒觉得老子可以封神了。其不狠哉?猛哉?
我虽未读《道德经》,不过也了解一些。我常引用的是其中一句: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万物皆背阴而向阳,阴阳交汇,生机迸发。以其阴胜阳,正是柔弱胜刚强。 譬如上善若水,水即柔又弱,却蕴含无穷的力量。石头为刚,水滴却可石穿。水的特点随物赋形,刚柔并济,动时为水,即为柔,静时为冰,即为刚。然而能打败冰的依然是水本身。
学水的势,修水的能,还要做水的柔情。
老子一书,并非为水做传,却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已洞察了一切,化作一句词语便是:无为。
什么是无为,有所为才有所不为。是知其雄,守其雌;是知其白,守其黑……既要知道自己的光荣,也要以屈辱自守。这才是有为,而后才能无为。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亦是如此。
《道德经》的五千字,不多,却足够惊世骇俗,不光是说无为而治,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还有不敢为天下先……
所以在我在开头写下:不忍直视的私意。实属无奈,是当下的真实感受。这五千字真言,足以睥睨天下苍生了。老子而今出了这个门,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了。
我隐隐看见,在两千五百零六年前函谷关关令尹喜对着即将闭阖的关门跪拜良久,毕竟他是个讲究的人……
本文标题: 风流去700字读后感(《风流去》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76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