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二))

发布时间: 2023-10-12 09:19: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二),提起朱自清,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他的美文《荷塘月色》、《绿》、《背影》等名篇。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戊戌变法那年...

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二))

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二)

       提起朱自清,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他的美文《荷塘月色》、《绿》、《背影》等名篇。朱自清出生于1898年戊戌变法那年,去世于1948年。他在漂泊不定中,度过了他的短暂的人生: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时,朱自清只有23岁,他辗转于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等地。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等学校任教。直到1925年8月,27岁的朱自清,赴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才开始了一生中比较安定的人生岁月。

       1931年,朱自清有幸获得了公费出国留学的机会,在英国伦敦留学一年。他于当年的8月22日,从北平火车站启程,经哈尔滨、满洲里、赤塔,一路向西,车行7日,穿过茫茫的西伯利亚大平原,领略了广袤荒凉的西伯利亚风光、举世闻名的贝加尔湖。列车于9月2日晚到达莫斯科,但朱自清在莫斯科未做停留,而是继续向波兰行驶,第2天下午到达波兰,在那里换乘前往巴黎的火车,两昼夜抵达巴黎。也就是说当时,从北平乘火车经西伯利亚,莫斯科,柏林到巴黎,大约需要十四五天的时间。朱自清在巴黎停留三日,游览了卢浮宫、凡尔赛宫、埃菲尔铁塔等等这些经典名胜。然后呢,他再从巴黎乘火车,穿越海峡去伦敦,只需半天时间。可见当时,中国前往欧洲的陆上交通,已经是十分的发达和便捷了。

       朱自清在伦敦学习一年,主修语言学,英国文学,课余时间游历了伦敦、牛津以及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镇。1932年五、六月间,朱自清回国之前,在欧洲大陆漫游了两个月,按他自己的说法:游历了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5个国家的12个地方。他于7月7日,由威尼乘船,经地中海、过苏伊斯运河、红海、印度洋回国,航行了25天,于31日抵达上海吴淞码头。

       朱自清的《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记录了他旅欧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向中国读者描绘了迥异于中国的自然风景和城市景观。这些充满异国情调的美文,先是以“西行通讯”的形式,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后来结集出版,《欧游杂记》于1934年9月由开明书店出版,《伦敦杂记》直到1943年才出版。

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一)

       这几天跟大家一起分享朱自清的《欧游杂记》。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远游历史,也有着光荣而漫长的游记的历史。绝地通天,幻游天国;远道异域,步东极与西极;或遁隐于山水之间,游弋于尘垢之外。远游以求道,远游以谋生,远游以行侠,或者宦游他乡,或者流放于边疆僻地、、、可以说,游的记叙与想象贯穿于中国的文学史。

       丰富多姿的游记,体现了中国人的独特经验和精神追求:即是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对天地万物、时间的永恒和个体生命的短暂的感悟与哲思,有限的身体对于无限的精神自由的追求。

       中国人的远游和游记写作到19世纪后期的时候开始发生了一个本质性的转变,一种新型的游记,就是海外游记兴起,那么游记的地理范围、游记的经验、游记的内容目的和游记的传播形式,都发生了本质的转变。什么转变呢?就是旅行的地理范围,从海内走向了海外,旅行者的足迹远及到了亚、非、拉、美、欧等诸国。这些游记描绘异国的山川风貌、城镇社区风俗习惯、物质文明。行游与写作转向“世俗化”,由传统的自然山水为主转向了世俗社会,比方说大都会城镇等, 从人类普遍性的经验转向对于当下现实问题的讨论。因此游记写作也就被赋予了经世致用和启蒙的任务。

       这样的海外游记写作,在20世纪前半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产生了数以百计的作品,所涉及的区域涵盖亚、非、拉、美、欧及一些太平洋岛屿的40多个国家,北至北欧的芬兰,南及南美的智利。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早期中国人世界旅行的地理范围和思想视野有多么的广阔。

       这些游记将世界的地理抽象知识和概念具体化了,使遥远的地理想象化为亲历实地的经验。这些游记书写着去国离乡的悲喜交集、穿越印度洋、地中海、大西洋、太平洋的海行的经验,记录旅行者的旅途见闻、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为我们描绘了异国的奇异风光和独特的旅行经验。 这些游记又借助现代的媒体,成为未出国门的普通读者,获取异国信息,嘹望世界的窗口。

       不同于今天的大众旅游时代,现如今我们很多人都有能力有机会出国旅游。那么在20世纪早期的海外旅行的人,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派遣的军政界的要员、外交人员、也有教育和文化机构派遣的教育机构、留学生、或者公共媒体的驻外记者、当然也包括自由知识分子、作家和艺术家等等这些人,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旅行者都是掌握实权和话语权的社会文化精英,那么他们对于中国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具有直接的影响力。

       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枚文化精英。

欧游杂记读后感300字

欧游杂记读后感300字
寒假是忙碌的学习停泊的港口,于是我选读了一本《欧游杂记》,就当是自己的灵魂在寒假期间游遍了欧洲的五大国。
跟随朱自清“导游”的步伐我来到了意大利,那是一个赋有艺术色彩的国度。有威尼斯别致的水上城市,佛罗伦萨色调鲜明的大教堂和罗马充满帝国气息的斗兽场,这一切如意大利画家们画中的景致一般,让人产生无尽的向往。
离开意大利,我便来到了瑞士,这个被称为“欧洲的公园”的地方在朱自清的神来之笔下仿佛其俊朗的阿尔卑斯山脉以及蓝得像西方小女孩的眼睛的湖水平静地摆在我面前。尤为壮观的要数举世闻名的阿尔卑斯山,山上稀稀疏疏错落的房舍,仿佛有鸡鸣犬吠的声音,好比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再加上山上常年不化的积雪,山上的人就好比住在云霄之间。
离别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下一站便是荷兰。荷兰的夏天更像是中国的秋天,这儿的景致并无壮丽与雄伟,而安静的荷兰风车足以让人觉得心平气和,享受这一片脱离城市喧嚣的安静。
德国人的严谨作风是世人皆知的,朱自清笔下的德国人确有此表现,如柏林街道虽是宽大,但还是尤为干净的,这体现了德国人的高度环保意识,对照我们自己身边的大街小巷,的确要对德人敬佩。
最精彩的往往都放在最后。作者把法国的巴黎写在了最后,且篇幅最长,那应是最精彩的地方了。现在,我们都称巴黎为浪漫之都,而当时的巴黎亦有其别称,为“艺术城”。朱自清这样写到:“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二根雅骨吧,公园里,大街上,有的是喷泉,有的是雕像,博物馆处处是。”可想而知,艺术在当时的巴黎有多么盛行,巴黎的建筑也是具有艺术气息的,如把花草围成精巧花纹的砖厂花园,以及颇有气势的凯旋门等,景物数不胜数,看了令人赏心悦目,虽然书上只有黑白照片,但那样的气势仍能体现。
读完这本欧游杂记,仿佛走马观花般的游历了欧洲,同时也对欧洲的一些景致以及能工巧匠打造出的精美绝伦的建筑赞叹不已。
本文标题: 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朱自清《欧游杂记》读后感(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73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火柴人》读后感(《火柴人》观后感)安阳文峰塔读后感(文峰塔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