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读后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发布时间: 2023-09-23 21:13:1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偶然翻看一位老友的朋友圈,看到了她新更的个性签名——“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确定,在我get到这句话意思的那一瞬间,有种灵魂被“...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读后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偶然翻看一位老友的朋友圈,看到了她新更的个性签名——“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很确定,在我get到这句话意思的那一瞬间,有种灵魂被“电击”的感觉,然后内心便泛起了一阵羞愧之意。

经过一番查阅,确认了自己对这句话的初步理解是对的。这句话出自《 孟子 ·离娄上》,原文是“人之忌,在好为人师。”,后代学者 王勉 评注到:“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意思大概是说,学问渊博的人,如果因受他人所请而不得已教授知识,那是可以的。但如果喜好在人前以师者自居,这种自以为是便会阻碍个人进步,是个人成长的大敌。

不得不承认,自己以往大多与人相处的情境大概就是这句话所鞭斥的对象了。

最近几年,一直在刻意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各种说书音频常挂耳边,这种快餐式的输入带来了思想膨胀的感觉,于是与朋友聊天的情景就变成了这样:

朋友:“最近看书老走神,晚上不想去图书馆了,要不一起去打球?”

我:“打球就不陪你了,看书走神嘛,可以教你一个方法锻炼注意力,叫正念冥想,就是 .......”

朋友:“我就觉得他说得很对呀,还有谁谁谁也是这么认为的”

我:“那是因为,你的信息获取出现了回声室效应,就是说......”

朋友:“你说为什么他的看法居然跟我差别这么大,真是没法和他交流”

我:“很正常啦,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就认为,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自己的感知系统允许我们看到的,所有的认知都是主观的,就连时间与空间都可能只是我们主观认知的方式,你知道二律悖反是怎么来的吗......”

就这样,我逐渐成了朋友口中的“大神”,不知道谁先开始叫我“何老师”的,慢慢地大家都这么称呼我了。其中,也包括之前提到的那位“老友”......

没想到自己一直自鸣得意的事,在别人那里却成了禁忌。知道了那么多的道理,却看不透别人善意的表演......

前天是教师节,对老师的赞语霸了一天的朋友圈。可以看出,老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更是一种受人敬重的社会身份,它凝结着知识本身的高贵以及传道授业的功德。好为人师,单看并不一定错,就像对一位老师来说,好为人师是敬业的表现。关键要看能否为人师,能否除了要看自身能力之外,还取决于他人意愿。从 王勉 的评注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条件,一是“学问有余”,二是“受资于人,不得已而应之”。在这两个条件之外好为人师的人,其实是放大了人性中的虚荣,偷用师者身份的盛誉来填补自己内心的亏空。

就我个人来说,不得不承认,好为人师的行径背后有满足虚荣的动机。不过这只是一部分,主要还是因为自己想要从“教学相长”中获益,希望空泛的知识能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实体化,不过“乘人不备”的交流往往只会成为单方面的说教,不仅虚荣而且自私。我想朋友的个性签名除了自我告诫之外也表达了对好为人师者的拒斥吧。

记得李笑来在《七年就是一辈子》里说过,在个人成长问题上,所有人都可以被分为两种,一是进取型,二是表现型。前者与人交往时,只会关心自己能学到什么、如何有所长进,而后者更关心自己的表现如何,他人会怎样评价自己。久而久之,这两种人生便不可同日而语了。好为人师者自然更符合表现型,获取了虚荣,却在不断地“表现”中大把浪费着师人长技的机会,此实乃人之大患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这句话怎么解释???????
孟子云:’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都有贪、嗔、痴、慢、疑,好为人师就是“慢“和“痴“的作用,也就是贡高我慢,由我见而来,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认高明,那这种’邪师过谬’是很严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认为是老师,自认为有所得而教人家,会出差错的。这个错误、罪过由谁来负呢?当老师的人要负这个责任。所以,我们不要随便冒充善知识,不要认为自己有所得,就到处去指点人家,卖弄佛法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好为人师的人,喜欢教育别人,指导别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之中,已经包含了我比你强的自以为是,从而获得自己的虚荣与满足。

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家做客,看到他书桌上放着一首《咏菊》诗,只有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苏轼想:黄花一定是指菊花,西风一定是指秋风,而菊花是秋天里开花,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他灵机一动便草率地举笔依韵续了两句诗:“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然后掷笔而去。
当时,王安石是在朝的宰相,看了苏轼的续诗以后,摇头一笑,没有对他提起此事。后来,王安石找了个机会,让苏轼亲身体验一下生活。苏轼在黄州住了一年多,他发觉这里所说的黄花并不是菊花,而是另一种花,西风也不一定都在秋天里刮起。这个地方真像王安石诗中说的那样:“吹落黄花遍地金”。于是,想起当初给王安石的诗留下的两句错误的续诗的事,感到惭愧,心中更加敬重王安石。

毛奇龄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他老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来对待写诗。他并不会做诗,却爱对别人的诗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一天,他又在大庭广众之中指责苏轼的诗。有个人实在听不下去了起来反问他:那么像苏东坡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难道也不好吗?

本来,这两句诗既描写了江边那翠竹红桃,碧水清波,还有那经冬的鸭子浮泛在溶溶春水中的自然美景,又抒发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真是情景交融,意境很美的诗。

可谁料毛奇龄把脸一沉,厉声喝道:“江河之中难道只有鸭子么?除了鸭子还有鹅嘛!鹅何尝不知道春江水暖?怎么只说鸭子?!这样的诗句太不准确了。”

听了他的一番高论,大家都感到啼笑皆非。虽说毛奇龄在做学问上严谨有据,但对作诗实在外行,却又不懂装懂,好为人师,还不听劝阻,实在可悲可叹!这是颇令人深思的。
好为人师”的人,让人不舒服的地方往往在于,不懂装懂,反复地说教,或者是习惯于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强加于人。“ 好为人师”的人,意在求荣,实际上结果往往是取辱;意在显示聪明,实际上却是愚蠢 ,所以孟子才说它是“人之患”。此中智慧,值得深思。
本文标题: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读后感(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331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昆虫日记的读后感怎么写(昆虫记读后感)昆虫记第十五章斑纹蜂的读后感(昆虫记第11到15章读后感2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