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第一组,汤敏,四月,又开始了尹建莉老师的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阅读。这本书比较偏理论化。,但我很喜欢。这样实...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
四月,又开始了尹建莉老师的一本书《最美的教育最简单》的阅读。这本书比较偏理论化。 但我很喜欢。这样实在的教育是一股清流,让人读了心情舒畅。
先来看看简单的封皮,一首纪伯伦的《你的孩子》印制在上面:《你的孩子》纪伯伦(观看视频)
听完这首小诗,我仿佛看到了孩子正在成长,未来的他将会走向远方,越来越淡出我的视线,去实现他的理想,虽然挂念,但也欣慰。
再来说说作者——尹建莉,简简单单的一幅照片,印象最深的是灿烂的笑脸,舒服的坐姿,让人看了舒心不已。
【介绍:尹建莉,教育学者,教育硕士,经典教育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曾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现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及写作。】
她的介绍如此简单,比起我们做课题、写自我介绍都简单,却让人觉得谦虚、有内涵。看来,简单有内涵的东西,才会让人舒服。
这本书分为六大章,【第一章 保卫纯真童年,第二章 净化育儿观念,第三章 回归自然养育,第四章 赢在教育细节,第五章 完善家长自身,第六章 绕开宣传陷阱。】每一章的内容都很实用,用平凡的故事给人以启迪和收获。
前言尹建莉老师自己写的《生命中最美的馈赠》,送给孩子三样宝物。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是“阅读”,二是“自由”,三是“良好表率”。看看这三件宝物,两件是孩子的,一件是家长自己的。孩子要成长,家长也要相应成长,否则成长不均衡,就会出现矛盾。
一、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此书中说:“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因为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的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然而,一个缺少尝试、不犯错误的童年是恐怖的,它并非意味着这个孩子未来活得更正确、更好。也许恰恰相反,由于没有童年探索的铺垫,他的认知基础反而很薄,在未来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费更多的力气去辨识世界、适应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弃的堕落中。
二、自由的人才是自觉的人
如果老师能由监督者和控制者角色中退出,把信任还给学生,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因为这种权力的下放,必然会唤起学生内心的自尊感和责任感,那么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如果老师把管理权从自己手上移交到学生手上,这就告诉孩子,你不是被监管的奴隶,而是自己的主人。
有的同事说,我带的班“遥控管理”很让人羡慕。的确,在这方面我很有体会。如:在进行小测试前,我会提醒学生,自觉将考试复习资料收好,考试时不要有舞弊行为,因为我是老师,不是警察;他们是学生,不是囚犯。
最美的往往最简单。我们只需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就能让学生有无限的人生可能。也许,作为教育者,“学无止境”才是我们终生要遵循的法则。
在教育上,并非家长做得越多越好,有时恰恰相反。尤其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作者认为“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
比如孩子的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同样,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确顺序和逻辑。
要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这是教育学上恒定的真理,也是发掘儿童潜力、成全他未来竞争力的最简单最重要的手段。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阅读分享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把最好的送给孩子,让孩子一生幸福健康,那么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呢?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以下的三样:
第一“阅读”,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
第二“自由”,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因为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第三“良好表率”,我们要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在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样子。我们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肯定是原件的问题。
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健全地发展自己。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可是在生活中,我们许多家长的教育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我们家长的愿望是好的,努力是很大的,但结果却不尽人意,成了破坏力,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所以不是会生孩子就会做父母,在当代,做个好家长必须要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一个人没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们都应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让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有用的人,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几乎每个孩子都带着某种天赋和偏好出生,可以说画画是儿童的一种天性,到处乱画几乎是一种必然。作为父母,我们要“给孩子一面涂鸦墙”,给孩子一些“搞破坏”的机会,孩子的想象力在涂鸦的过程中就会得到提升。如果我们这也不许动,那个也不能那样做,阻止孩子尝试,不许孩子犯错误,也就是说给到孩子的是更多的限制,那么我们的孩子一生都会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孩子还有思考的空间吗?还能有想象力吗?还能有创造力吗?
孩子是否在家里获得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放飞想象的空间,书中有一道简单的自我测验题:当孩子不小心闯了祸,如打了杯子或碰翻电脑,孩子的第一个反应是为那损坏的东西而难过,出现内疚情绪,还是急于看你的脸色,出现辩解的行为?
我们是不是在为孩子不听话,什么都要乱动,不让动孩子就会大哭,而苦恼甚至抓狂。
作者的女儿两岁多时,把她刚买的很贵的一瓶面霜给抹的到处都是:脸上、镜子上,嘴里也有!她抓起相机给孩子拍了照,然后边清理边问孩子:“宝宝是不是闻着这个很香,以为很好吃,就吃了一口?”孩子点头,“好吃吗?”,她摇摇头说不好。作者笑笑,对她说,嗯,这个不是吃的东西,不好吃,也不能吃,只能往脸上搽。然后告诉她,再香的东西,如果不是吃的,都不能往嘴里放。孩子忽闪着眼睛,很认真地听作者说,孩子听懂了。
作者抓住时机,边给孩子洗手和脸,边告诉孩子:油擦到脸上是对的,不过你擦得太多了,你有没有注意到妈妈每天给自己和你用擦脸油时,都是只用一点点,边说边沾一点点油出来,让孩子看看手指上的量,然后涂到她的脸蛋上。自始至终,孩子都很配合很满意的样子,洗过脸后,蹦蹦跳跳玩去了,以后再也没有破坏过任何一瓶面霜。
这样事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轻者骂孩子一顿,重者会打孩子。两种不同的做法和脾气无关,其实和我们对事情的认识有关。
如果我们看到这种“破坏”的潜在价值,知道孩子的自尊比一瓶面霜更重要,知道一次大胆的尝试能让孩子获得一种常识和探索地兴趣,就会知道一瓶面霜被孩子破坏了,有可能比它擦到脸上更有价值——这样想的话,心中还会有不快,还会发脾气吗?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我们许多父母,看到孩子把玩具车拆的七零八散,就会骂孩子、打孩子,威胁孩子“再不给你买玩具了……”
给孩子立许多“规矩”,“规矩”固然是社会生活的必需,人们常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但是,在儿童教育中,则是“规矩太多,难成方圆”。
不要急于给孩子立规矩,尤其在他们认识世界的初期。有人说“规矩是用来打破的”,这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儿童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探索的欲望充满体内每个细胞,而且,他们不知道行为的边界,所以常常会做出格的事或闯祸。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期,家长要以正面心态面对孩子的种种“坏行为”,只要不危险,不妨碍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要简单否定,不要强硬地限制,更不要轻易进行道德的或善恶的评价,哪怕是这件事看起来非同寻常。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果家长急于以一种成人世界的思维和标准来限制、规范孩子,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们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停止生长,乃至萎缩;不难发现,孩子把沙发巾弄皱、把玩具拆分、不小心打碎东西……都会遭到训斥。我们许多人都在做着:一边赞美着创造力,一边刻意培养谨小慎微的人;一边欣赏着宽容,一边对孩子苛求挑剔;一边呼吁着要尊重孩子,一边执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
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给孩子良好的启蒙教育,呵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可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许多人恰恰忽视了这些简单的教育要素中深藏的力量,更愿意把精力花在一些眼前的竞争事务上。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自己的攀比心比较重,喜欢计较一些可量化的外部得失,如会背的唐诗比别人多几首,是否上了重点校,成绩排名如何,获得了多少种证书等等,不仅引导孩子和他人比,更推动孩子和自己较劲,较少关心孩子内在的感受。使得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各种“比”的事情上,当然自我成长力量就开始分散,最终孩子内心变得越来做羸弱。
不能不说,现在孩子承担了来自父母过多的焦虑,它成为一种压力,压的孩子喘不过来气。所以说过早地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会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会培养出病态的奋斗者;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另外,现在老师也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给家长们各种评价的通报,于是家长就无法淡定,不知不觉得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做着一边抱怨孩子压力太大,一边自己又给孩子施压,还说不这样做不行,自己也没有办法……
其实,当下乃至未来,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等。设想一个孩子如果体质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欲,开朗友善,自信平和,还有什么样的竞争会打败他呢?
正如马云所说:“一流高手眼里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这也正是老子说的“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对于孩子就是“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还有就是关于孩子的习惯培养,我们都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如何培养、在培养中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却是件需要我们用心用力思考的事。
我们经常对孩子说:在考试上,我可以原谅你因为不会做题而丢分,但不能原谅你因为马虎而丢分。心理学和生活常识早就告诉我们,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精细程度和熟练程度有关,粗糙和失误是万事开始阶段的必然,只有经历过失误,并在失误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越做越精准。所以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给孩子“试误”的机会,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经过无数次的跌跌撞撞,他自然就学会了走路。
如果一个孩子在学习上总是因为马虎而挨批评,他就会自动进行调整。首先,由于人的注意力有限,儿童的注意范围更狭窄,能量十分有限,如果把注意力投注反对错问题上,对思考和探索就无暇顾及。其次,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如果一个孩子不断接受到“你可以笨,但不可以错”的信息,且一再地因为马虎挨批评,他会在潜意识里自动降低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真的不会,以逃避失误带来的指责。这会阻碍孩子的智力发展,同时也降低他的自我认同感。
还有,经常批评孩子马虎,是一种贴标签行为,会给孩子一种负面强化,让他觉得自己就是个“粗心大意”的人,这种自我心理暗示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达。让孩子变得更加马虎,甚至破罐破摔,进而把马虎固话为自己的一种特点,直至完全丧失自我修正的力量。
一个在学习上没养成思考习惯和探究兴趣、不自信或一直马虎的孩子,他能学业出众吗?
教育家杜威认为,习惯地养成是由于我们天性所原有的可塑性。儿童的可塑性完全不同于泥巴或蜡的可塑性,它并不是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儿童的可塑性必须以它自身从前经验为发酵剂,经验中的成功或失败作为一种成长训练,催化了儿童改变自己行为的力量。没有这种力量。获得习惯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很在意上孩子在幼儿园能不能做到乖乖坐着不动,能不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并不在意孩子学到了多少“知识”,而且对于孩子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进行纠正,还认为是在培养孩子的“专注、爱钻研”的好习惯。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带给孩子的是扰乱和压力,破坏孩子的正常心理秩序。
对于习惯的培养首先要基于接纳,而不是急于改造。
“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可以避免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让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让孩子学会与同伴相处。
我们许多人经常抱怨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忍让,归因为独生子女问题,或是“溺爱”的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我们对孩子的矛盾介入太多了。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一方面会把孩子间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还会容易让孩子遇点小冲突就觉得是个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在我两个孩子小时闹矛盾时,我就是介入太多,不但介入太多还上纲上线,逼迫孩子说“对不起”,想着自己的介入会让他们平息,结果反而把孩子间的矛盾放大、让孩子失去解决问题的机会和能力。
儿童的世界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也就是教导孩子学会不吃亏。中国传统智慧“吃亏是福”强调的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之心看待世事,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气度和容量。
当然,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出让东西的做法也不对,它会强化孩子的紧张感,从而使孩子变得特别警惕,表现得更自私。
一个没有机会进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学会自我控制;一个不被信任、总是被当小偷一样提防的孩子,很难发展出诚信、自尊的品质。而我们许多人错把控制当成教育,从而导致孩子懦弱胆小,逆反暴躁,谎话连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失去自由,不能成人。”“自由”就在每一个我们和孩子相处的细节中,只需要我们尽到引导和监护责任就好。
在育儿中尽量回归自然,使育儿更接近自然,趋于简单和美好。
关于胎教:胎教的影响是由情绪作为纽带产生的,凡让母亲愉悦的东西就是好的,内心向往的、有轻松感的,就适宜来做胎教,否则就是无效的或负面效果的。
关于母乳:母乳是奢侈品,优质牛奶是合格品,劣质牛奶就是危险品。孩子吸吮母乳。是母子间最自然最原始的亲情交流,随时都可以喂孩子吃。在6个月开始就应该添加辅食了,断奶的时间应该和添加辅食的时间相辅相成,哺乳量和哺乳次数逐渐减少,自然断奶最好。
没有比父母更内行的婴儿护理专家,当你深爱着怀中这个孩子时,婴儿护理技巧就天然地来到你手上。
关于纸尿裤:尽量少用。
关于婴儿车:适度使用,家长一定要珍惜怀抱孩子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孩子感受你的体温,方便和你交流。
关于幼儿说话:我们要遵循“道法自然”,允许孩子慢慢成长。
我们要净化育儿观念: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而宽容饱含真诚的教育才是最美、最动人的,对孩子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中国传统文化提倡“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身”,“棍棒教育”不可取。
在生活中,还有一种“有本事”家长为何培养出“没出息”孩子。是因为这些家长太强权了,给孩子自由和自信太少。我们都知道过犹不及,对孩子的控制力主观愿望是好的,可在客观上却形成了对孩子自由意志的剥夺。成为拿锄头雕刻美玉的农夫,硬是把一块璞玉一点点砸成小石头。
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成长孩子进步的助推器,又要成为他们的保护伞。
这样的镜头大家一定不陌生:孩子拿着一块石头对妈妈说这像一条鱼,妈妈很不屑地看一眼,拿过来扔掉,“这哪是什么鱼,一块破石头,看把手弄得多脏!”就是这一个动作一句话,如同踏在幼苗之上的一只脚,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孩子的天赋扼杀在萌芽。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自然给予你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这种“上帝的恩赐”犹如种子,蕴藏着表达潜能,能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要看外部是否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现在家长们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了,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普遍增强,但教育水平并不见得同步增长。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其次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然后家庭生活中要戒断严厉和专横;最后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我们如何看待电游?
生活在当下,想禁止孩子玩电游几乎不可能,人们对电游更多的是忧心忡忡、顾虑重重,总是把它和“瘾”联系在一起,而家长对它更是深恶痛绝,消之而后快。其实,电游就是个游戏,它和烟酒没有可比性,和毒品更相距甚远。它是一种更复杂,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玩具。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引导孩子,帮他选择健康游戏。在孩子一开始玩游戏,让孩子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该玩的时候玩,该学习的时候学习。家长做到拿捏得当就好,“不管是最好的管”,营造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我们的教育要回归自然:
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它主要有智力启蒙(语言输入,多和孩子说话,尽早带着孩子进入阅读和母语经典背诵,推荐父母读《父母的语言》一书。)和情感启蒙(多和孩子接触)。
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要赢在细节上。
如何培养好习惯:顺应自然,适当推动。
一切培养习惯的行为都要首先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真正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务。
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条中刻板地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叫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具有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养成必须是件自然发生的事,不要总挂在口头上,对孩子体恤些、宽容些、信任些,允许他做得不好,不过分指导和控制,让他有机会慢慢练习和调控自己。像卢梭说的那样: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有好习惯。
家长要从孩子所有的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如果家长用自己有问题的习惯对待孩子,儿童也只能发展出有问题的习惯,几乎所有行动慢吞吞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心急火燎、动作麻利的家长;所有不爱吃饭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喜欢一勺一勺往孩子嘴里喂饭的家长;所有不自觉学习的孩子背后,都有个对作业和分数过分计较的家长……
欲强化某个好习惯,要用正面的或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责罚。
不要让孩子在某事上有被否定感,而要让他体会到成就感和荣誉感。
多身教,少言传。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邻家孩子”让多少孩子自惭形秽、失去自信,负能量越积越多。
作为父母,我们只有去学习,才是给到孩子最好的礼物。
美的教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美的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的教育读后感1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字,那就是孙老师给与孩子的浓浓的爱。孙老师的人格魅力在于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解决;她的成功在于小事细节不放过,小错小病不错过;同时她还是个“以身作则”的好老师,她知道身教大于言传。
美丽,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夺目。朴实无华,润物无声才是持久永恒的美。淡淡的,从容的,心平气和的,就是一种美丽的心情。一个老师只有先成为拥有平和心态的人才能成为好教师,因为这样的教师心中才能真正写下“爱“字。孙蒲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脱离了浮华的爱的大师。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从心灵深处理解和关爱儿童,面对生理机能有障碍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她给了他们更多的爱,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孙老师的小天使。试想:一个急功近利,心气浮躁的教师怎能做到这样循循善诱,孜孜不倦呢?回想自己,工作中的竞争压力,生活中的锁事烦恼曾让我带着一脸灰沉的心情走进教室。学生天真烂漫的阳光笑脸没有引起我的审美兴趣,相反,我的目光越发显得狭隘,看到的都是学生们的缺点:怎么那么爱吵闹?一点儿也不遵守纪律;反应真慢,连这么简单的画也画不出来;素质真差,专门欺负弱小同学……一连串的糟糕塞满了我的眼球。于是,批评学生和埋怨别人成了我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后果可想而知,不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绪也陷入了可怕的恶性循环,在工作中不能发现快乐,创造快乐!其实,只要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在工作中不要急于求成,一切都以一种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对,那么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了。脚踏实地,对学生增加尊重和宽容,对于他人的评论不去过多理睬,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认为高兴事。这样,你才会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丽,你才会发现美丽原来是藏在平和的心态中。
美的教育读后感2教育著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美丽和质朴又一次打动了我的心,而且较上一本书作者的研究和写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感性描写略少,理性分析较多。但风格依然是雅俗共赏的,每篇文章的切入口和核心案例往往很小,大家都司空见惯,陈述的道理却比较大。可见作者一直行走在成长的路上。
读过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是相见恨晚,还有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多学习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导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很多无法弥补的错误。同时也认识到做个好家长,必须得学习,教育的真正准备是完善自己。
书中每一篇文章对我们的启发都是深刻的。“给孩子一面涂鸦墙”告诉我们减少干涉,才能给孩子留下开阔的思考空间。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自我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想,我的儿子小的时候,我对他的限制是否太多了些?这个不许动,那个不能做的,导致他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告诉我们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可是我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和很多家长一样把孩子放在各种兴趣班培养,早早把孩子推入竞争的洪流,削弱了孩子内在的力量,让他变得羸弱无力,还破坏了他的合作能力。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还他一个轻松快乐的童年,我也会做一个淡定的妈妈。我非常认可尹建莉的观点:“当下乃至未来,人们比拼的不是竞争意识,而是来自更高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创新能力、心里承受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等。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与其着力培养其竞争意识,不如专心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美的教育读后感3谷老师赠《美的教育》一书,读,时有感叹,遂记: 谷老师一直注重语言的历练,此书是其语言的魅力的充分体现,多叙述少议论,叙得简练潇洒,时见幽默,描绘虽少,然而形象动感,犹见人事在前,回味无穷,如《交锋》、《赌博》、《说钱》《有些指挥之所以成为指挥》等,大多几十字一篇,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哑然失笑,心领神会,再如读《大而无当,真好》,读毕先让我发愣,转而再想,竟不免喷饭,佩服谷老师的幽默。再如《六十老太,上书摘花》、《杯杯先敬有权人》、《山讲》题目就很好笑。
议则点到为止,然掷地有声,如《她是好人》篇中,表达对某些教师爱宣扬自己舍家为校的行为所持的态度:从受益者的角度来评判付出者的行为价值,往往自私,因而很不道德,所以,我们自然感谢为了我们的幸福 生活而牺牲了自身幸福的伟大英雄,但是,我们决不能自私到要求人人都应该抛弃家庭割舍亲情让天地众神歆享英雄的牺牲。在他纯熟的思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时关注生活的人,懂得反省的人。
语言的历练非一日之事,能形成其风格,靠的是平日有心为之,你看,谷老师对语言是很敏感的,当他看到一处工地的一横幅标语:我们在此施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竟在那里琢磨是不是写得繁琐了,结果,恍悟那十二个字竟能形成平仄的对仗。看到“雅座请上楼”,他会通过文言知识分析此语表达不妥的缘由。
除了那些精辟入理的短文,他还能写如《香格里拉》这么优美的写景散文,亦能做出富有意境且格律工整的古诗。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谷老师授课语言,语不多,但句句有味,总让人豁然开朗,所以无论书面语和口语,谷老师都修炼到老辣的地步了,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要追求的目标。
在《卓越的表达自然的流露》一文中,有一段对教师教学艺术的谈论,说,只有“本质”的“修养”,才能到达“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境界,任何刻意的精致与华美,往往只能暴露底气的匮乏。此言用在语言艺术上,同样适用,言为心声,自然、纯粹、精炼的语言风格,来自于谷老师对生活的深刻体悟、来自于本真的个性。
个性魅力:照谷老师对自己的定位,可以用“书生气”来概括,这三个字,恐怕在很多人听来,是一种不现实,古板的意思,然而,谷老师执著于自己的“书生气”,他一面痛惜社会的浮夸之风,虚伪之风,呼唤“救救孩子”,一面用自己的文章、自己的德行来倡议“美的教育”,倡议“修养”,他不是犬儒主义者,而是一个现实的行动者,甚至带着一点“知其不可而为”的精神,他用自己的全部才华(音乐、朗诵、书法、诗词等方面的造诣)来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应该怎样修炼自我,怎样体现教育者的价值,人应该怎样幸福地活着。读一读《美丽花园》,你一定会赞同他的说法。他对教育的执著有时会深深打动我们,
他还是一个警醒者,读读《狼和羊》、读读《喜剧和悲剧》,你一定会多一点反思,读读《灵感》,读读《从地坛到圆明园》,你一定会更多一点对事物的追究。警醒,来自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来自对自身和他人的负责。你看,我们总喜欢引用爱迪生的话: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然而,谷老师找到此句的原话是“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1%的灵感最重要,甚至必99%的汗水都重要。”我们是不是有恍然大悟之感?
要做一个警醒者,首先要做一个广泛的阅读者,其次要做一个人格独立的人,再次要做一个会反思的智者。
阅读《美的.教育》,你一定会看到这样一个令人产生敬意的长者。
美的教育读后感4这是商校长的第二本著作,因为我在她的公众号留言上了精选有幸获得这本书。
文如其人,散发着优雅与智慧。遇见南花校长是在我09年入职新文时,这十几年里,她变得更成熟美丽、有活力,她有一股子干劲使不完,满脑子的想法用不尽,她对教育的热爱越发醇厚,在她身边看着她,听她说话就能被她的正能量感染,令人有喜悦、向上之感,有前路是光明和希望之感,有在这青春大好时光里若不加油干一场便是对人生的辜负之感。
她是我生日命的贵人,遇见她是我当年困苦时的大幸,她像我人生的标杆,告诉我要做一个像她一样从骨子里散发爱的人,是那么热切地爱生活、爱工作、爱教育、爱学生。
不仅对我如此,相信对所有人都如此,今生若能遇见南花,做他的下属、学生、亲人、朋友,都是一件最美的幸福的事。
和每个学生的相遇都是一场缘分,这场缘分深浅因人而异,但作为教师,有责任在这深深浅浅的缘分里最大限度的把每个学生教育好,成就老师和学生间最美的教育,教师成为自己可以做到的最好的教师,学生成为自己可以发展成为最好的人,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但是有一个日本教育家兼心理学家说过,教育不只有光鲜亮丽的成功,他本身也是痛苦的,可见商校长今天的成功是多少个日夜辛勤努力换来的。
我们勇攀高峰的勇气可嘉,更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尽头的咬牙坚持,直到有一天,站在山巅豁然开朗,否则便是无止尽地下滑,直到有一天站在最低处成为别人高攀的踏脚石,作为中年教师的我发展到了瓶颈期,真的有这种危机感。
所以我也尝试改变自己,突破自己,我开始修饰自己的外在,读书写作美化自己的内在,计划考研提升自己。教学中,我想出不同的方法来管理课堂:微笑进课堂对学生的违纪不姑息,该变脸就变脸,和学生约定课堂制度,培养课代表帮我管理课前准备、检查笔记、登记测试分数等,制作竞赛答题PPT,课堂中多下堂走动巡查,课后找学生交流,目的是使科学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学生不仅学得快乐也学得懂。
人生总有许多遇见,其中最一言难尽的是与桐桐爸爸的相遇,虽然短暂的结婚之后又离婚,虽然我愤愤不平嫁给了他却不爱我,但我却并不后悔,因为这带来了我和桐桐遇见,他是我最爱的人,是世界上最好的儿子,也是因为桐桐,我突破了自己的愚善、愚孝、软弱,宁可做带刺的玫瑰有些锋芒,也不做被人踩踏的小草一味讨好。玫瑰带刺却多有人爱捧在手心,小草柔和却无人珍惜踩在脚下,宁可被人敬之远之,也不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何愁没有朋友。
美的教育读后感5初看《美的教育》,并不是一页页逐一阅读而去,而是信手翻动。篇幅短,独立小标题,当即断定此书必读,适合我的阅读习惯。
于是便静下心来,决定潜心研读。《美的教育》,原以为描绘的是“美”,看了几页才了解谷老师意在“教育”二字。书中所记录的是谷定珍老师的博客内容。在后记中,谷老师说:“我得博客,学习笔记耳。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哲学,逻辑,语法,修辞,名胜,古迹,草木,虫鱼……无所不学,无所不记。”而在这看似杂乱的笔记中,却时刻透露着一位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谷老师笔下对于教育和修养二者关系的阐述,让我产生了很深的共鸣。
修养于教育
《静噪不同修养不同》是我信手翻书中最先看到的博文。文章很短,但却句句精辟。谷老师记自己在温州江心游玩的过程,发现“人各有好,静噪不同也”。想起自己读书时代的一位女同学,相貌清秀,性格淡雅,人送称号——神仙姐姐。巧的是我与神仙姐姐住的是同一个宿舍。神仙姐姐人如其“名”,学习出众,语数英样样皆通,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更是下笔如有神。唯独体育,不好。可是依旧挡不住她的魅力,对她大家都甚是喜爱。现在与其他同学见面,谈起她,还总是能说出她的样子,不是最美,但够仙。之前不知道这“仙气”从何而来,此番看了谷老师的书,才明白,这“仙”乃修养也。
“静噪不同,修养不同。”却是如此。
谷老师对于修养的看法并不仅仅是这一篇文章。在《教育无声》中,一句“唯有修养可育人!”道出了他认为修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人文修养,才是最具教育的无穷力量。”教师的修养和教育的关系被谷老师一语道破。遂想起自己的作为。一次在课堂上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我甚是生气,于是警告之,课堂之上应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学生俯首听命。但此后课上纪律欠佳,我便用方言说了他们几句。不想一个小家伙立马举手指正我:“余老师,你不是说上课要说普通的吗?”我立马被噎在一旁。确实,这次是我错了。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进行教育,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教师的修养与品性。不是说怎么样的老师教出怎么样的学生吗?现在看来不无道理。
谷老师在《修养决定功力》中写道:
记得少时问过父亲,的书法为什么难学?父亲说,“因为的书法风格来自于胸中的非凡气势。”同样的道理,何等的修养,决定了何等的教育。
这短简短的文字涵盖的信息量却是很大的。首先,我看到的是谷老师的父亲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从他父亲的话语中便能体会到。其次,谷老师是受其父影响,被教育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这从谷老师自己的见解中能感受到。谷老师用更是用他父亲的修养来告诉我们,修养之于教师,之于教育是何等重要!
类似于以上三篇这样阐述教师修养重要性的文章在书中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谷老师对于教师实力的理解,不是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修养上。的确,在课堂上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我更想教授他们的不是新的知识,而是方法和品性。教师有好修养,教育便自成。
教育于修养
周末学车,教练带我们几个去泽雅练“车感”。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山茶花,煞是美丽。于是,车里几个学员便开玩笑。有人说,“咱们下车摘一点,给咱们的教练车装饰装饰。”其余人都纷纷赞成。只可惜这映上红生长在山的高处,寻了几处,都是无法摘到,于是作罢。有人便说了:“还是摘不到的好,万一不让摘,还要罚款。”
这时,我便想起前几天刚在学校看了篇《美的教育》中的《六十老太树上摘花》。看这篇文章时,最初的感觉便是好笑,“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费力地爬上树枝摘花。可怜的玉兰花、栀子花、茉莉花……无一幸免。”
可是看到下面的内容却是笑不出来了:
不过,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小区里的花坛上,还可以看见几位老太太在树上摘花,那就不得不责问我们今天的教育了。因为,说不定,这几位老太太曾经在当时的中考、会考、高考中都取得过很好的成绩!
这便是谷老师的犀利之处,仅仅是摘花这件小事便看出了教育的弊端。
想起我自己也是个堂堂正正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竟然对于摘花的事情在潜意识里也是赞同的,并不认为这是件有伤大雅的事情。想想自己读书期间,还真没有哪位老师,对于摘花不好这件事给我们教育过。
教育对于修养的作用看来很是重要。
我们班级有个饮水器,摆在第四大组第一排的前面,平时总有学生接了水忘记关水便溢到地上。一次换座位,不幸的是它的后面来了个调皮的学生。此男生有个“爱好”——玩水,从此饮水机便更加遭殃了。终于出了“水漫金山的大事”,别的学生告诉我时,我本想单独请他“喝喝茶”。可是,转念一想,抓住这个机会教育教育全班小朋友未尝不可。于是,便特地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请他们自己来说说水倒在地上对不对,浪费水源对不对,孩子们都说的头头是道。而那个调皮的学生,则是全班给了他一个改正的机会。从此以后,班级的饮水器边上的地上水渍越来越少了。那个孩子就再也没见他玩过水了。
教育对于修养的影响是点点滴滴的,并不急于一时。而我们作为教师,职责便是教育,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应该要教会孩子要有良好的修养。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可见正心与修身才是做人之基本。正如谷老师说的那样教师的修养决定一切。教师的修养如何?底下的学生最清楚。而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书笔记精选
读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后让我感触颇多,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就在我的身边就在我的身上发生着,原来一直认为复杂的教育的其实可以用我们最简单方式来教孩子。让大家看到美好的教育并不复杂,有效的教育往往是朴素而简单的。
让我有深刻体会的有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因为任何一部书,只要它是一本好书,往往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二:"如何与人相处"也是父母能够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孩子从记事起就会慢慢接触不同的人,那时我就告诉孩子,尊重包容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三:"良好的表率"是说在对儿童的整个学习管理当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道德示范作用,这个非常重要。给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和孩子如何相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举动反映的是当父母行为举止。
将书中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方便自己随时阅读,修正自己,提醒他人。
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想象力不用培养,不限制就是培养。
“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
孩子像雷达一样,能准确感觉父母的态度。如果父母只是为了开导孩子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会听出来的。他不但不相信,反而更难过。
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定了,孩子才能淡定。
孩子和同伴相处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如果家长平时很少限制孩子的自由,那么遇到个别真正危险的东西或不可为的事情,你告诉孩子不要去动,孩子会很听话的。凡不听话的孩子,是因为他平时听了太多的“不许”,他对这个词已产生“心理抗体”了。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请注意,一定仅仅是“建议” ,不是披着建议外衣的说服。
那些对功课不热心的学生,在训练之下念完大学,将来成为没有想象力的老师、平庸的医生和无能的律师;他们本来也许是上等的技工、顶呱呱的泥水匠或第一流的警察。
严格管教的背后就是心理受阻,法官型父母最容易培养囚徒型孩子。我们是要一个健康快乐的清洁工,还是要一个学富五车的神经病?这是值得思考的。
判断游戏的好坏原则:第一,孩子的参与程度高不高;第二,孩子投入的主动判断多不多,第三,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
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脾气很差的人,童年经历往往有两个特征:一是身边有个爱发脾气的人,二是内心常常有委屈感。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强烈的母爱不是永恒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
许多家长,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几乎所有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联结不良的后果。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之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读后感
孩子的早期教育做得很好,从小就有大量阅读,很聪明,幼儿园大班时,已经可以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他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记忆力非常好,大约三四岁时,我给他读一首七绝古诗,只读两次,不做任何解释,他就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他理解能力也很好,不管学什么,一教就会;他父亲天天看新闻联播,他只是偶尔跟着看几眼,就能准确说出十个以上国家及其主要领导人的姓名。小学一年级入学时,学校组织了一场智商测验,全年级二百多名学生中,他第一名。这样的孩子哪个老师都想要,后来被年级组长“抢”到她的班里。
年级组长是个非常严厉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很高。这孩子进入年级组长的班后,并未像老师期望的那样令人满意。按老师的说法,他上课不注意听讲,喜欢和周围同学说话,偷偷把小说带到学校看;回答问题不积极,明明知道答案却不举手;写作业经常有错,考试时,别的同学一半还没做完,他就做完了,不认真检查卷子,却在卷子背面画坦克和小人儿……总之,从入学后,老师几乎天天都在发现孩子的毛病,而且经常给他妈妈打电话告状,甚至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并解释说越是好学生,越要对其严格要求。孩子的妈妈非常好强,极爱面子,一接到老师投诉就回家批评孩子,批评不见效,还动手打过几次孩子。我曾对他妈妈说,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因为老师讲课不吸引人,或那些内容于他来说太简单了,他大约只需要用10%的注意力就可以把那些内容学会,可不可以和老师协商一下,只要不影响课堂纪律,就不要去管他,或允许他上课看小说。至于他上课不举手、不检查卷子等小毛病,也许正是因为他天赋太高,不屑于去做这些,这无关紧要,只要不损害兴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自然会慢慢解决。不要再批评孩子了,少管孩子也许是最好的。他妈妈有些反感我这样说,认为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别人经常考100分,他却一次也没考过,这样下去,将来能考上好大学吗?
老师为了治理孩子爱说话的坏毛病,把孩子的课桌单独拎出来,放到讲台边,有一次居然让全班同学一个月不要和这孩子说一句话,
家长之友
《不要把牛顿培养成牛倌》(http://www.unjs.com)。而他妈妈不但认可老师这样做,回家也狠抓孩子“好习惯”,规定必须在写完家庭作业后再阅读,作业必须检查到没错,有一次错罚写三次。孩子很快变得十分厌学,早上害怕到学校,晚上回家写作业非常磨蹭,经常发呆,或玩笔、橡皮等手边的东西,本来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作业,他能写整整一个晚上,玩的时间没有了,阅读的时间也没了,因此和家长、老师之间的冲突发生得更多。
小学几年,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失望中,孩子的好习惯并未养成,却是各方面一路走下坡,成绩每况愈下,从前几名变成倒数第几名,而且变得极为自卑,说话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逃避一切集体活动,同时脾气又很暴躁。到小学毕业时,所有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学习上的“差生”,没有人再记得他入学时的状况。他的班主任,那位年级组长,居然在小升初考试前,找他的家长,希望孩子转班或留级,可能是担心影响她这个班的考试名次。这个要求令孩子妈妈生气,当着老师的面没说什么,回家又把孩子痛骂一顿。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孩子是怎么一天天走到这一地步的。
中学几年,孩子也一直在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失望中度过。我有一次听教过他的一位语文老师说,感觉这孩子挺怪的,说他笨吧,有时在课堂上,同学们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他却能回答出来,说他不笨吧,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倒数几名。老师们都看重分数,忙着提高学生的成绩,没人会投注精力去研究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怪现象”,这个老师也只是这样说说就过去了。
我知道这孩子高考勉强上了本科线,他妈妈受不了她的孩子只上一个比较差的二本院校,要求孩子补习,结果第二年考得更差,他妈妈还要让孩子补习,我们很多人担心孩子再补习一年会心理崩溃,就多方相劝,终于使其改变想法,让孩子上了一个职业学院。孩子毕业后,他妈妈动用关系给他找了份工作,又要求他通过自学考试去拿本科学历,将来考研究生,并给他报了名。但孩子一直没有能力把各门课都考过,最后不了了之。直到这时,他妈妈才终于妥协,表示不管他了,说“随他去吧”,口气中满是失望和谴责。
有一次我在一个朋友家遇到这孩子,那时他已工作了两三年,还是非常不自信的样子。聊了几句,提到他幼年时出色的智商,我希望他知道自己一点也不笨。这孩子居然像被人诬陷一样,吃惊且有些不快,立即否定说:“测智商得第一名,那是因为当时的问题都特别简单。”他的反应我并不意外。一个人如此对自己没信心,他就真没信心了。
这种天才变庸才的事,时刻发生着,发生得悄无声息,平常又平静,以至于许多人根本意识不到它如何起始,如何存在,如何产生影响。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