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入门三篇读后感(茶道课的心得文章3篇)

发布时间: 2023-07-22 13:33:2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的前言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

茶道入门三篇读后感(茶道课的心得文章3篇)

茶道入门三篇:制茶、识茶、泡茶的前言

这本书谈的是初入茶道最急切需要知道的三篇课目,第一是“茶如何制成?”如果连茶是怎么形成的都不知道,那喝起茶来不就像瞎子摸象?第二是“各种茶的认识”,市面上的茶叶有那么多种类,它们的区别何在,如果没有一些理论性的理解,难以进入欣赏的领域。第三是“如何享用一杯茶?”包括冲泡与饮用。学茶当然要喝茶,而且也只有从喝茶中才能获得茶的益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美学境界。
非专业习茶的人要在短时间内掌握充分且正确的茶道入门知识是不容易的,笔者以从事二十五年茶道教学的经验,多次整理这类课程,皆希望使初学者能以最短的时间与精力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写法上,如“茶之制造”就不是依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逐个介绍,而是综合叙述后再补以个别的差异;“茶的分类方式”改以消费者与市场为之,避开了以产业为本位的做法。冲泡与饮用的部分则以实际操作为基础,扎实、明确地求其实用,并配合以美学、思想的人文成分。
本书在制茶、识茶、泡饮三方面的探讨皆以茶文化之全面性为考量,也就是茶的种类包含了茶家族的全体成员;泡茶、品饮的方法不拘于任何流派与地域性,只论原理、原则的共通性。本书形式上看来是方法、技艺性的论述,然而隐藏其间的是茶道艺术、美学、思想本体架构,我们认为这是学茶的终极目标。
茶道之学在21世纪之初已形成了中国海峡两岸人们追求精致生活的热门学习项目,且明显地已掀起了世界性饮茶风气。此项优良传统文化之现代化与传播需要有效的教育方法与出版品,我们海峡两岸的茶人都非常感谢中华书局此刻出版此类基础书,这将非常有利于中华茶文化的振兴与全球性发展。本书若有何不当之处,欢迎各界先进提出指教。有关茶学英译部分,感谢在台学茶的美籍茶友Mr.Steven R.Jones与留学美国的台湾茶友李建德先生之协助。本书完稿之际,也感谢李佩芳茶友帮助图片与文字之计算机化处理。
蔡荣章
2006年3月于台北陆羽茶艺中心

王建荣《茶道》读后感

  茶道,不仅仅是喝茶,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我以前喝茶,仅仅把它当作消暑解渴的饮料,随着年龄的增长,喜欢与两三好友,泡一壶茶,品茗聊天,偷得浮生半日闲。此时感觉,茶不再是一种饮料,而是一种文化链接,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王建荣老师撰写《茶道》,从买茶前必知的概念起笔,到专家买茶经、绿茶的购买与冲泡等,最后落笔于茶与健康,全书十七部分,几百幅精美的大图,展现名茶的干茶、茶汤、叶底,让我们准确了解茶叶的具体特征,鉴别茶叶的优势,详尽的冲泡步骤图解茶的'冲泡方法,让我们轻松泡出一壶好茶……

  通过阅读,学习识别茶的真假,破除用好茶和茶具,才能泡出好茶的思想,懂得只有把握好茶叶和水的用量、水温、冲泡时间,就能泡出好茶。这让我想起绘本《安的种子》,只有保持平常心,安于当下,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走向成功。

  闲暇时光,喜欢将茶叶放入玻璃杯中,倒入热水,看着茶叶在热水的浸泡中翩翩起舞,水的颜色慢慢改变,一缕缕香气扑面而来,思绪在这里飘飞,就这样静静的闻着茶香,慢慢的啜饮,感受到香气在口齿之间萦绕,美好的感觉将自己包围,独自一人,在与茶的相约中体会到宁静之美,焦虑的心情慢慢舒缓,正如一首歌所言,我们不一样,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们在这里在这里等你,我们不一样,虽然会经历不同的事情,我们都希望来生还能相遇……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兜兜转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在焦虑中抽出一点时间与自己共处,正像那片片茶叶,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依旧故我,保持本真,或许这也是王建荣老师所言“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既要品茶之味,更要悟茶之道”的本意吧!

《茶之书》读后感

  冬日煦暖的午后,麻鹰在海畔悠悠盘旋,我坐在窗边捧读这本《茶之书》,但觉心怡神荡,通体轻盈,乘着阳光的金丝,飘然远举,缓缓脱离这海隅小岛,像麻鹰般飞到天际,鸟瞰山海,纵览人世。原本零敲散打、琐碎芜杂的世界,忽而变得平滑完整,轮廓脉理鲜明,你俯仰其间,游目四顾,于是看得更加开阔清楚。好书的魅力,大抵如是。

  1906年,冈仓天心以英文写出《茶之书》,向西方介绍东方的茶道文化,这本小书仅只百来页,轻巧纤薄不盈一握,分量却如泰山磐石,历久弥坚。一百多年来,《茶之书》不断新刊重印,流传世界,除了各种英文版,还有德文、法文、瑞典文等版本,而由英文译回的日文版,更有多种译本,可见其经典地位。至于中文版,就我所知,近二十年来,《茶之书》至少有四种不同的繁简体译本,加上这本新译的版本,意义尤其特殊。

  然而,茶叶不是中国人的文化遗产吗?为什么要看一个日本人用英文写,而且还是一百年前出的茶书?

  答案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因为中文世界里,没有出现这样的一本书。中国虽有连篇累牍的茶经茶典、茶谱茶话茶录,却没有一本像《茶之书》这样,能以精简如诗的文字,深入浅出,宏观远照,除了勾勒茶史梗概,溯探茶道的核心精神,阐发个中的美学意境之外,还能评比欧亚,论衡东西,具有强烈的文化观点。

  南方有嘉木,茶叶发源于中国,华人是最早喝茶的民族,自古迄今盛行不衰,喝茶人口跨越阶层地域,上者细品佳茗,下者抱着玻璃茶罐咕咕牛饮。茶与“柴米油盐酱醋”并列,固是居家必备之物,在儒家传统中,却也被视为口腹琐事,顶多是文士的闲情雅兴,风花雪月无关志业,饮馔小道不登堂奥。

  但是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却把世俗形下的饮馔之事,提升到空灵美妙的哲学高度,甚至是安身立命的终极信仰。茶与茶道,反映出迥异的文化态度。茶叶虽然原产中国,唐代才传入日本,八百年后,却从饮料脱胎换骨,演化成“和敬清寂”的茶道,晋升为一门生命美学,试图在庸碌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淬炼出精纯完美。

  《茶之书》以“一碗见人情”破题,生动描述茶道的本质特性,开宗明义就指出:

  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茶道表面是美学仪式,内里则渊远流深,奠基于道家和禅宗思想,冈仓天心不惜用两章篇幅,深入阐释茶道的流派和精神奥义。他把中国茶史分为三个时期,唐代的煎茶是古典主义,宋代的点茶是浪漫主义,明代的淹茶则是写实的自然主义,不同的泡茶方式,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时代精神。

  茶叶、道家和禅宗,都发源于中国,中国也有过讲求境界的茶道,只是时代断层造成文化裂变。冈仓天心认为,元代以后,中国因异族入侵,经历兵燹战乱,颠沛动荡,致使礼俗隳坏流失。日本反而承传唐宋古礼,并把禅学融入茶事,在15世纪形成茶道。

  冈仓天心形容:

  对晚近的中国人来说,喝茶不过是喝个味道,与任何特定的人生理念并无关连。国家长久以来的苦难,已经夺走了他们探索生命意义的热情。

  他说,中国人喝茶,已失去唐宋的幽思情怀,变得苍老又实际,成了“现代人”(Hehasbecome modern)。

  这里的modern,需要解释一下。不管翻译成现代、摩登或者时髦,这个字眼大半是正面的,意味着新颖进步。然而早前并非如此,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指出,此字在19世纪之前的用法,大部分具有负面意涵。冈仓天心此书虽写于20世纪初,却沿用modern的旧有语义,含有功利实际、市侩伧俗的贬意。

  然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冈仓天心的析论与批评,并非针对中国,进行褊狭的民族文化论战,反而是同盟连手,把中国、印度和日本文明等量齐观,以亚洲抗衡现代西方,展开文化的反击批判。

  面对西方的无知与误解,他几乎是气急败坏:

  西方究竟何时才能够,或者才愿意理解东方呢?……要么不是把我们想成以莲花的香气为生,要么就是相信我们以蟑螂老鼠为食。

  冈仓天心的“现代”,是日本的明治时期,欧美列强横霸世界,西风压倒东风,东亚传统饱受蹂躏摧折,引发各种维新改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他主张“文明开化”,全面学习欧西文明。冈仓天心却主张“兴亚论”,提出“亚洲一体”(Asiaasone)的宏观概念,以“爱与和平”的东方精神,抗衡西方的物质与机械性。

  《茶之书》除了是茶道的入门手册,更是亚洲文化的答辩书。好在冈仓天心到底是美术家,不以滔滔理论高谈雄辩,而以优美的文笔和意境,巧譬善喻,引人入胜,藉由介绍茶道的建筑、艺术鉴赏、花艺以及茶人风范,具体演绎东方的精神文明。

  茶室是简朴素雅的“不全之所”,艺术是性灵的交流呼应,花草需要珍惜礼敬,而茶人不只在生活中贯彻茶道的唯美精神,更不惜生死与之,以身殉美。冈仓天心以“千利休的最后茶会”收尾作结,把美感推向决绝悲壮的最高点:

  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伟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们此生其它的时刻,尽是高雅动人。

  这种近乎宗教的心态,早已和茶无关了,茶就像庭园、插花、陶器等事物,只是通往“道”的工具,到岸舍筏,最终要完成的是生命境界。《茶之书》的迷人之处,就是写出了茶道的美感境界。

  一百年后的21世纪,现代文明和东西冲突,早已历经几番风雨,当“后现代”都不再摩登时,这本书反而别有新意。在这个高度专业的时代,学科分类日趋繁细,像《茶之书》这种博物学式的著作,早成广陵绝响。冈仓天心学贯东西,深谙汉文和英语,在文学、历史、艺术、哲学等领域纵横穿梭,笔走龙蛇,来去自如,气势如长江大河。

  冈仓天心文笔优美,《茶之书》的英文原作有如散文诗,清简隽雅,流丽可诵,然而译起来并不容易,这一中译本除了力求典雅,注释上也花了不少功夫,嚼饭哺人又添养分,更是难得。

“茶人三部曲”之读后感(一)

屹立中国东南一隅的浙江,本来有着性情温和的岁节和湿润多情的雨季。缥缈的雾气在清晨与傍晚缭绕省城杭州的三面峰峦。据历史记载,那里是小叶种灌木茶林生长的最舒适的温床。

《南方有嘉木》是作家王旭烽小说茶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本书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因为感觉已经在书架上存放了很久(少说已有十年),我每次看见它都有一种久违感,里面的故事情节依稀记得。话虽如此,但我更记得,当年看这套书并没有全部看完。三部,共计一百多万字,我只看了一部半。为了完整补上这个空缺,十天前,我开启了重读之旅,并在心里暗暗发誓,这一次,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如今,我已认真看完前两部,在这里留点文字,权当做个记号。

小说以杭州城羊坝头忘忧茶庄开篇,茶庄所在地,还有太平军买卖街。故事便这样开始了……

同治三年,岁在甲子,春天……

杭州城最大的茶商杭、林两家为儿女操办婚事,当时,正值太平军弹尽粮绝,在死守两年多后,终于在夜半时分,撤出武林门,退向徳清,杭州城失守,清军入城之际——

新郎杭九斋和新娘林藕初对这桩婚事都持反对态度。于女方而言,听说杭氏父子都是抽大烟的,但欣喜的是没有婆婆管制。这也许是基于旧社会的一种弊端。于男方来说,新郎是因为父亲可以不禁止他吸大烟,但以成亲为条件,且成亲之后,答应茶庄由他这个独子负责接手掌管。这意味着大权在手,更可逍遥于腾云驾雾的悠哉游哉之中。

成亲这天,第三主人翁闪亮登场。他便是清军要捉拿的吴茶清,一个血性男儿,有着家国情仇的男人,逃离之际,误打误撞,进了杭家门……

小地主的女儿林藕初,毕竟是在乡间的风吹日晒中受过锻炼的,当务之际,果断做出决定,以处事不惊之魄力,压倒在场的所有人,上演了一场“美女救英雄”的阵势。

数月之后,茶清已经完全伤愈。这期间,他也不忘事事帮着林藕初打理茶商。到是主人杭九斋,整天进出烟枊之巷,有得大烟抽,畅享人生,也不管家事。

该是离开的时候,耦初想留下茶清这个外人,帮忙打理杭家产业,无奈,人各有志。茶清义无反顾地离开了。

小说千百回转,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紧紧围绕中国之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叙事,铺垫,可谓荡气回肠,精彩纷呈。

2021/5/25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3篇

  茗者八方皆好客,道处清风自然来。大家对于茶道与人道了解多少呢?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人道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1

  茶,乃自然植物,集天地灵气,待拔嫩牙绿,后精工制作,取泉眼清澈沸腾,绿珠藏紫砂,待到倾情注,调戏绿浮尘,暗香鸣腹鼓。春秋茶绿香满魂,入口品茗品世事。悠乐轻奏,和茶闲情,闭目醉闻醒心神。茶道,人道。清者自清,浊自沉香。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马古道红尘滚,人道沧桑几度春?品茗醉心何需酒,茶香墨香魂里香。管它个烦忧缠绕,理它个心事落寞,茶道千里陪人道,自我逍遥在世道。在茶事体验中寻求意境,感悟人生的真谛,迎风,听雪,雾茶,轻音,文瘾,苦煞,难奈,提笔,潦草。

  茶饮入心,自然之中物与物的结缘,总是有始有终,茶与我们结缘,茶为真正健康文明的饮料。茶的自然科学性表明:茶是理想饮料,茶有助于养性静心,在健康方面有如中医般的功效和调理机能。“茶道亦人道,茶品亦人品”,茶与人的自然天性相联系,也即人性中近于“道”的本质。换了一种角度分析,当人为诸如人性本善或本恶争吵不休,茶性及与此相伴的意境却给人以启示:喝茶时人们所体现的最初一面却是最为自然与本真。

  茶的意境,即与茶相伴而来的,给人以清新、淡雅、闲适、悠然,亲切而自然,因此,茶才不同于一般口腹物欲。饮茶可以是一种习惯,给人以助思考,添情趣,怡心情。如有人称举杯饮茶之“举”,理解为一种期待,颇为形象。“茶之为物,能引导人进入一个默想的人生世界。”这是由茶中的意境所引导,让人们从茶的感觉中放松心灵,让人更睿智地领会世界上的人与事,或感受“心源,本是一壶茶,包容百味,因吐纳而常新。”因此,茶的意境,乃禅茶悟道。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2

  喝茶只有两个动作 -- 拿起和放下。

  忽然感悟了些东西,喝茶就是这么简单,拿起,然后放下。而人生,看起来繁杂的一切,其实又何尝不是这么简单?有些事何必纠结于心?有些人何必纠缠不清?很多时候,看淡一些,看轻一些,世事原本可以像喝茶一样,不过拿起和放下罢了。

  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喝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 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 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茶艺。 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

  低调的人,一辈子像喝茶,水是沸的,心是静的。一几,一壶,一人,一幽谷,浅酌慢品,任尘世浮华,似眼前不绝升腾的水雾,氤氲,缭绕,飘散。茶罢,一敛裾,绝尘而去。只留下,大地上让人欣赏不尽的优雅背影。安静一点,淡然一点,沉稳一点,随意一点。品茶,品人生百态。在一杯茶面前,世界安静了下来,喧嚣、浮华如潮水般地褪去,茶——人在草木间,只剩下最纯净的自己,在这一刻,茶与禅是如此的默契,茶——融水之润、木之萃、土之灵、金之性、火之光,禅——冥思、纯厚、枯寂、洞彻,解茶之旷达随心,释茶之圆融自在,金木水火土乃茶之五性,茶与禅——乃至真至拙至天然……

  懂不懂茶并不重要,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喝茶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净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心享受其中!

  喜欢茶,无可否认的理由,那就是健康。维生素C:茶叶维生素含量很高,只需25克就可满足一日的需要。谁不想青春永驻呢?茶多酚:它最吸引人的功效就是抗衰老。维生素B:它对皮肤有好处。无机盐和矿物质:人体必需这些元素。 陶冶情操:饮茶,就是品味一种文化。

  月色朦胧,将尘世喧嚣冲泡成手中的一杯茶,任汤色一点点淡去,慢慢读懂茶的品格与韵味。当你用心品茶时,茶叶绽放出的美丽、茶香亦是不同。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怀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

  茶道与人道的范文3

  茶道即人道,茶道的核心是“品”,茶道的终极追求是“真”,茶道的体现在“德”。

  不同的人格修养,必然产生不同的茶道、茶德。有人品茶,笑里藏刀,品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人品茶,风声鹤唳,品出了刀光剑影、金戈铁马。有人品茶,虚怀若谷,品出了才思泉涌、神接宇宙;有人品茶,神定气清,品出了怡然自乐,天地大同,与世无争。人的生命认识和人生目标不同,对茶道的真正高峰境界自然有不同的领悟。

  茶道就是人道,知足常乐。茶里,沉积着生命况味,凝聚着芸芸众生。品茶,就是品味人生、感念苍生茶艺。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都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方是茶者结果。

  茶道就是人道。茶道的角色是茶人,从古至今,几乎无处不无茶人,无时不有茶人。一个人只有当他对茶产生敬意时,才能成为新的茶人和爱茶人。

  茶既是灵魂之饮,以茶载道,以茶行道,以茶修道,因而茶中无道就算不得“茶道”。不懂品茗技巧,也不理会饮茶修身养性的作用,亦算不得“茶人”。

  在茶馆里,茶博士、茶把士、茶服务员以茶迎客;在居住处,以茶待客有主任和宾客;在茶会上,有主持者、茶艺师把茶道之美、茶艺之情展示给应邀嘉宾;家具茶事则自烹自饮,自得其乐。照理说,茶人不必言资格、论贵贱,但茶既出在道德立国的中华民族,也就给茶道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茶人也便有了茶德礼仪的标准。

  茶圣陆羽的标准很简单,要求茶人是“精行俭德之人”。唐末刘贞亮要求茶人循礼法、行仁义、谦恭和平、净心高雅,即以茶行“道”。此处的道又以儒为主。

  宋人强调茶人必须是佳客,这里的佳客应当具有如茶一般清醇优雅的气质和坦诚告洁的情操。明代对茶人虽无明确标准,但大体要求则有。陆树声著《茶寮记》中提到:“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而其人与茶品相得”。要求茶人、文人之间的情操高尚、志同道合,饮茶时要吟诗、挥翰。日本茶道宗匠千里休也提出茶人资格说。

  日本茶道对茶人要求很严格,一般是要熟悉茶道文化艺能,并已纳入大学家政系必修课程,以致于一般学习3年才能胜任茶事;二是要懂得日本文化,了解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按此要求,茶人须是茶专家和哲人才行。所以,在普及茶道时只能要求实事求是,事实上很难作到。

  中国茶道推崇茶人的神韵,即茶人应具有外观形象美和气质美。我国茶人在长期的茶事活动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来修炼自己。

  调身:茶人在茶事活动中要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如:坐姿端正,腰板直立,肌肉放松,目光祥和,举止从容。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实,做到不粗、不喘、不乱。

  调心:目定意闲、除区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无关之事)、“不浮”(不浮躁不定)、“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

  调食:饮食适度,吃有吃相。用食勿计较。

  调睡: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日本学者仓泽行洋先生有句很有见地的名句:“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同时也是心至茶之路”。中国茶道认为茶道是修身养性之着,是追寻自我之道。古今中外,凡懂得茶道的人都殊途同归把“静”作为修习茶道的必要途径。借用古人一句话:“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本文标题: 茶道入门三篇读后感(茶道课的心得文章3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19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鬼谷子读后感800字高中(《鬼谷子》读后感)恶之花读后感二年级(波德莱尔《恶之花》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