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好久没有读到一本让我想好好写读后感的书了!不是读的书不好,而是读的大多都是一些小说或者是散文,感觉要写也写不了很多,也就只短...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其实对于胡适也只是在历史课上或者是电影电视剧上的印象,所以只知道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但具体他的作品我好像都没有读过,好像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
但是机缘巧合,朋友介绍我看《圆桌派》里《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当嘉宾的几集,我看了之后觉得很被陈晓卿的谈吐所吸引,节目中他提到他很喜欢汪曾祺的书,所以我便找到了汪曾祺的一些作品想拜读,第一本我选了《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结果一开头他就写了《昆明的雨》、《昆明的花》,里面经常提到他曾经在西南联大的日子,文章中提到我也熟悉的一些昆明的街名,瞬间让我喜欢得不得了,有一种跟随着一位前辈看老昆明似的。
读完这本散文集之后不禁感叹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字里行间有一种乐观的心态在感染着我,也让我赶紧选了第二本书《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我承认我选书有时候看标题好看我也会看,事先并不去了解这本书大概是讲什么。原来这本书是一本散文合集,但是这里面的作家个个都是现代大家!简直让我开了眼界,感觉篇篇都可以被选上放入中学语文教材似的,但是我也庆幸它们没被选上,否则要学生猜其中一句话、一段话里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实在是有点让人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变成了任务,文章也就不怎么香了。
在《活得有趣,就是一个人永远的好天气》里面不仅有很熟悉的朱自清、老舍、鲁迅的散文,还有梁实秋、丰子恺、林徽因、周作人等名家散文,真的是太奢侈了!想想那个时代真的是绚烂无比啊!他们有的人描写细致,有的人语言严肃、一板一眼的,有的人又风趣幽默,其中最好玩的就是老舍写的《四位先生》,看得简直笑出声来,特别特别推荐!
我就是从这里面读到了三篇胡适的散文《差不多先生》、《记辜鸿铭》、《女子问题》,读完之后特别喜欢他的文笔和思想,便决定先把汪曾祺先生的书放一边之后再读,赶紧去读胡适先生的书,第一本我便选了《容忍与自由》,这才准备写正式的读后感,是不是前戏铺垫得太长了些,但我主要是想抒发一下这就是缘分啊!
《容忍与自由》其实是一本收集整理了胡适在各个场合的演讲稿还有期刊杂志的发表文章,书里把他的作品分为了六个大类:自由主义、新文化运动、出版自由、女子解放、好政府主义、少年中国精神。因为是一个合集,所以每篇的篇幅不算长,语言也是很易读易懂,有些因为是演讲稿,所以就更加口语化,就像他在对你说话一样。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书名“容忍与自由”,他提到他的一位史学教授George Lincoln Burr教授对他说“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在文章中他还有进行举例和更多的解释,当然他更多是从政治出发,而对我也有生活的启发。在生活中经常会有和别人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生活习惯,其实尊重别人的一个表现就是接受对方的不同,不去用自己的价值观评论对方做法的对错,这也是给予别人自由。有时候和人相处难免会期待“步调一致”,但是也许大多数情况并不需要,接受容忍一些不和谐。
里面大段大段的话都特别让我受益匪浅,如果我全部写下来那简直就是抄书了。
书中对年轻人的告诫非常的真诚和精辟,我觉得他的这些想法真的是到现在还可以作为鼓励和教导每一个人的。其中说到思想的方法,提到“思想是有条理、有系统、有方法的。”,他提出了五个步骤去管理我们的思想,他的这五个步骤和做研究的步骤一样,就是“在困难发生之后确定困难的所在,然后假设解决困难的方法,判断和选定假说的结果,最后证实结果。” 为此他建议要用科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就是“注重事实,注重假设,注重证实”,他也提到中国青年不注意运用思想,我想这点依旧是我们缺乏的。
他也送给青年们一个在社会中的药方:“第一味药叫‘问题丹’;第二味药叫‘兴趣散’;第三味药叫‘信心汤’”,这样的形容特别有意思,他告诫青年们要保持一颗上进求知的心,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并且对生活乐观和有信心。另外他提到少年中国的人生观是有三个要素:“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第三须有社会协进的观念。”
而给中学生的劝告里面讲到了良好习惯的养成,他提到了“勤谨和缓”,分别就是勤劳、脚踏实地的做事;谨慎、细心的对待事物;心平气和,不发脾气的态度;有耐心,不着急,不要轻易的下结论。我觉得这几个字也是特别的有启发,虽然知道都做到不容易,但是超这个目标去培养自己的习性,对自己的身心都是有帮助的。
胡适还提到了选专业的想法,他用他自身的经历来举例,他哥哥希望他学习开矿或者早铁路的专业,他到了美国首先选了能为家里省钱的农学,结果发现农学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他最后转系到了文学院。
所以,胡适给学生的建议就是选专业应遵从社会的标准与个人的标准。社会标准就是这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个人标准就是自己想学哪一科。但是在他看来,这两个标准里,又应该更跟从自己想学的专业,要根据自己“性情所近,力之所能”,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的想法来选。这时候我可以想到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懂什么,孩子选肯定就是选好玩的,以后就业怎么办”,但我也在思考,孩子长到十七八岁还不知如何选择,那是不是也是因为孩子的成长太单一,被卷子、补习班充斥的生活,好像也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全的环境去发掘自己究竟喜欢什么。而随着年龄越来越大,貌似在人们眼中“生活得不错”的活法的评判标准也变得单一起来,这是不是也证明了我们的宽容度还不够?
最后还有一部分是我想表达我的读后感的就是书中对女性解放的想法。胡适用很多中外的历史事件、文献,中西方的对比来表达了中国女性地位,当然有一些对比因为时代不一样,所以和现在有一些差别,但这也可以刚好当作了解那个时代的信息。他有讲到一个“超于良妻贤母的人生观”,那就是“自立”,女性也应该要注重培养自己,不依赖别人,可以独立的生活。
这我简直不能再表示同意了,我觉得一个人一定要学会独立,就是不会想自己要依赖于别人的心态。并且女性的社会角色也应该是以“人”为先,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个女人是女儿、妻子、母亲,却唯独不是“人”。我们应该做好自己,再去当好不同的角色。现在很多的女性都是这样,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独立女性,有独立的价值观,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兴趣爱好安排得井井有条,和伴侣也是平等互助的相处模式。现在女性的地位早已不是那个“把女人当牛马”的时代了。胡适在书中为女性打抱不平说:
不仅说了女性地位的事,还讲了贞操、离婚、自由恋爱的方面,话里话外都觉得他简直比有的现代人还现代人,三观非常的正,让我不禁的感到感动,女性地位的提升,女性获得更多的权利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就是因为有不断为女性权益抗争的男女,才换来了我们现在基本平等的状况。这也让我想到我看过的一部英国电影《Suffragette 妇女参政论者》,一些女性她们一直在呼吁女性也享有投票权,无论是被丈夫赶出家门,被周围人白眼,甚至付出生命,她们都坚持不懈。
现在的安逸生活,现在一个觉得理所应当的事情(例如受教育),都是前辈所渴望并且为之争取来的。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珍惜呢?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我真心的推荐给大家,希望更多人阅读它。
让孩子自由成长的读后感
作者:小巫(背景介绍请看上一篇)
这本书是对孩子早期教育方式的探讨,从孩子学走路、吃喝拉撒和睡觉等方面将她的儿子(混血儿)和她在中国看到的小孩做比较。比较适合一至三岁小孩的妈妈们参考。以下是其中的几篇:
△你们的小孩脾气大吗?
小巫的儿子Sam在中心花园绕着喷泉跑,衣服都湿透了,她却任由他玩;而邻居的小孩伊伊的奶奶却制止,说“这是外国人的玩法,咱中国人可不能学”。在伊伊的身上,她看到家长给伊伊定的规矩太多,她不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就此比较中西方的育儿方式:中国人认为西方的方式是“放羊式”教育,认为外国的小孩较散漫自由、个性较强,而中国的小孩较容易管理,听话。不过,她发现“纪律”在中国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的东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领会并顺从的生活规则。例子,在德国,遇到红灯,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人也会规规矩矩地等着绿灯;如果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多人会直接就过了。然后引自孙瑞雪的话:当你面对一个无自由的人的时候,你给他“自由“,你看到的一定是胡闹,那不是自由,那是解放。又例,孩子从普通幼儿园转到蒙式幼儿园,就容易随地大小便,虽然他们经过如厕训练。因为他们的训练不是等到身心成熟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进行的,而是就被大人强制“把”出来的,所以遇到自由的环境,就会回到原始环境,1-2个月后才恢复正常。
最后小巫总结,当一个人对自由的需求处于饥饿状态时,就无法自发地约束自己,无法自律,如等交通灯的例子。她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少点规矩,多点自由给孩子,只要是在安全的环境下。
其实对于等交通灯的例子,我也曾有过疑惑。有人说中国人的脑瓜太灵活了,所以外国的东西来到中国很容易变形。还有,如果去过香港的朋友,会看到市民不管上厕所、坐地铁和坐电梯都是自觉排队。回来的时候,我还挺感叹的,认为香港的公民素质很高,觉得是环境使然。有人说中国人就是怕输,怕吃亏,所以凡事爱争先恐后。而小巫就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养育手段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从孩子的角度理解冲突
孩子们在玩耍时容易发生冲突,在谈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时,很多人抱怨对方的孩子缺乏教养,爱打人,具攻击性,那语气俨然那个欺负人的孩子的成了坏孩子的典型。其实这都是从成人的角度看问题,孩子被推了一下,应该不是大人意义的打人吧。当大人告诉他:这个小朋友在欺负你或这个小朋友是无意的,孩子看问题的层次就不同了。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情商,所以从父母的修养入手,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摘自原文)
其实我自己也为这个问题犹豫过。乐乐的个性较温顺,一次在沙池玩的时候,一个小孩抢了他正在玩的玩具,他就眼睁睁看着,不敢动作。我旁边的三个人,两个邻居和一个保姆都让我教他去抢回来,并说“如果你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这样子肯定要吃亏的”。我心里挺焦虑的,虽然我内心并不赞成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家长们都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去处理这件事情,我儿子肯定是要吃亏的。后来孩子爸爸说了一句,不能玩一件玩具也不算是吃很大的亏吧,还有其它的玩具选择嘛;而且乐乐的老师也提出不能以暴制暴,应该让孩子用语言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这才让我释然。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长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所处的家庭环境、外部环境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不一样,所以只能参考别人的经验而不能照搬,多看些书对自己肯定有适当的帮助。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的教育就描绘在这张纸上了,难怪家长现在都这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回答者: 逍遥子_1985 - 五级 2021-8-25 11:02
检举
小巫的儿子Sam在中心花园绕着喷泉跑,衣服都湿透了,她却任由他玩;而邻居的小孩伊伊的奶奶却制止,说“这是外国人的玩法,咱中国人可不能学”。在伊伊的身上,她看到家长给伊伊定的规矩太多,她不能做的事情非常多。就此比较中西方的育儿方式:中国人认为西方的方式是“放羊式”教育,认为外国的小孩较散漫自由、个性较强,而中国的小孩较容易管理,听话。不过,她发现“纪律”在中国是在有人管束的情况下不得不遵守的东西,而不是发自内心的领会并顺从的生活规则。例子,在德国,遇到红灯,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人也会规规矩矩地等着绿灯;如果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多人会直接就过了。然后引自孙瑞雪的话:当你面对一个无自由的人的时候,你给他“自由“,你看到的一定是胡闹,那不是自由,那是解放。又例,孩子从普通幼儿园转到蒙式幼儿园,就容易随地大小便,虽然他们经过如厕训练。因为他们的训练不是等到身心成熟能够自我控制的时候进行的,而是就被大人强制“把”出来的,所以遇到自由的环境,就会回到原始环境,1-2个月后才恢复正常。
最后小巫总结,当一个人对自由的需求处于饥饿状态时,就无法自发地约束自己,无法自律,如等交通灯的例子。她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少点规矩,多点自由给孩子,只要是在安全的环境下。
《让孩子自由成长》读后感
其实对于等交通灯的例子,我也曾有过疑惑。有人说中国人的脑瓜太灵活了,所以外国的东西来到中国很容易变形。还有,如果去过香港的朋友,会看到市民不管上厕所、坐地铁和坐电梯都是自觉排队。回来的时候,我还挺感叹的,认为香港的公民素质很高,觉得是环境使然。有人说中国人就是怕输,怕吃亏,所以凡事爱争先恐后。而小巫就从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养育手段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
孩子们在玩耍时容易发生冲突,在谈到自己的孩子受委屈时,很多人抱怨对方的孩子缺乏教养,爱打人,具攻击性,那语气俨然那个欺负人的孩子的成了坏孩子的典型。其实这都是从成人的角度看问题,孩子被推了一下,应该不是大人意义的打人吧。当大人告诉他:这个小朋友在欺负你或这个小朋友是无意的,孩子看问题的层次就不同了。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情商,所以从父母的修养入手,养育孩子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身成长的过程。(摘自原文)
其实我自己也为这个问题犹豫过。乐乐的个性较温顺,一次在沙池玩的时候,一个小孩抢了他正在玩的玩具,他就眼睁睁看着,不敢动作。我旁边的三个人,两个邻居和一个保姆都让我教他去抢回来,并说“如果你的孩子上幼儿园了,这样子肯定要吃亏的”。我心里挺焦虑的,虽然我内心并不赞成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家长们都用这样的方法教孩子去处理这件事情,我儿子肯定是要吃亏的。后来孩子爸爸说了一句,不能玩一件玩具也不算是吃很大的亏吧,还有其它的玩具选择嘛;而且乐乐的老师也提出不能以暴制暴,应该让孩子用语言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这才让我释然。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家长们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所处的家庭环境、外部环境和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不一样,所以只能参考别人的经验而不能照搬,多看些书对自己肯定有适当的帮助。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的教育就描绘在这张纸上了,难怪家长现在都这么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1500字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1500字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给孩子自由读后感。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说说一些其他不太相同的吧,也不能说不同,我觉得很多东西要根据现实来做更改“母乳喂养”,我理解,也非常赞同,但是中国的现阶段国情是不可能所有的母亲都作全职妈妈,给孩子母乳喂养到两岁。于是很多4、5个月孩子的妈妈要回到工作岗位中,这就涉及到了社会看法的问题:比如单位的领导能批准哺乳假,拟定同时帮助与支持,而且你的家还不能工作单位太远,我很遗憾只能给大鹅十个月喂奶,可是这也是有这个社会造成的阿。
“保姆的选择”能理解小巫的看法,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佟阿姨一样的保姆,我只能说最重要的“耐心”和“爱心”的保姆能找到就非常了不起了。而且更多的要给人家一种家人般的关怀和谅解。如果时时刻刻以保姆的标准要求别人,他永远都不能融入家庭教育的氛围中的。
看到这里还有点点困惑:为什么小巫一直是在剖析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和自己的作为母亲的感受,为什么没有自己作为小孩子时,对父母的期许和剖析呢?我以小人之心揣测一下吧:也许西方的育儿观念中只对下负责,不对上负责,长大以后就离开父母自立,主要承担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不负责对上一代的赡养吧。
;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