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和庄子的读后感(庄子老子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5-05 02:31: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3

老子,庄子读后感!全方面讲!!能够领悟到他们那时候的境界,虽然感觉并不全面,但他们写的东西,他们的思想,在我看来还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庄子读后...

老子和庄子的读后感(庄子老子读后感)

老子,庄子读后感!

全方面讲!!
能够领悟到他们那时候的境界,虽然感觉并不全面,但他们写的东西,他们的思想,在我看来还都是对的,都是有道理的

庄子读后感

我最近看的书是《庄子讲记》,内容很丰富,是台湾也是全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著作。他的著作我以前看过《论语别裁》、《老子旁通》、《孟子他说》,都写的相当不错,但是我还是最喜欢这部《庄子讲记》。南怀瑾的写作风格是故事和说理型的,往往一边是故事,一边是浅显的语言阐述的深刻道理,而且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故事在他手中是娓娓道来,相当经典、有趣味和精彩。他写的文章,虽然是分节的,每节都是小段的历史故事,但是,我往往是看了这段还想看下面的几段,因为实在是太精彩了,我很痴迷!我书架上也有一本我看过的于丹《〈庄子〉心得》,我不是故意地对比这两个人的水平。这是两种风格:于丹的著作中落笔的多在于丹自己的生活琐事和就庄子记载的故事而论庄子思想较多,个人感觉味道比较淡,现代气息比较多;而南怀瑾的著作则是针对庄子的深邃思想,从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找到对应的故事来阐述,往往又有历史故事,又有经典的诗词,很有中国传统文学的醇厚韵味和历史厚重感。《庄子》本身的故事往往独具一格,外形很散乱,几个故事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系,我是看了南怀瑾所著的《庄子讲记》才真正明白了其中的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得不深深地由衷佩服庄子的传奇逻辑思维、独特的视角、优雅独到的文字、飘逸流畅的思想、宽广的时间和空间想象能力。庄子的思想魅力影响中国的,不仅仅是道家,更多的是儒家,佛家,儒家和佛家用的是庄子的思想,但是又不敢明确地承认来自于庄子;庄子的文字影响中国的,也不只是老庄学派,更多的是历代的文人,包括司马迁、郭象、王安石、苏东坡、曾国藩等历代鸿儒大哲。至于庄子对曾国藩的影响,我是前些日子在看《曾国藩〈心述手记〉》时偶然看到的,而且曾国藩在家书中给其子曾纪泽指点八到十种必看的中国经典著作时,就专门列举了《庄子》一书。就曾国藩个人的历史表现而言,也是遵循了庄子的“无为中有为、功成名遂身退”以及“外用儒术、内怀老道”亦即“内圣外王”的思想,处高位而如履薄冰,握大权而如制小烹,在功成名就的时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中我博客说明档中的“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及“战战兢兢,即生时不忘地狱;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均是来自于曾国藩对于《庄子》富有辨证思想的感悟。
《老子》中指出,世界上的圣人可能不只一个,但真理却只有一个。东西方的真理也是如此,只是表达形式不一样罢了。庄子是中国本土的圣人,他的思想是高深的哲学和人生思想,很神奇的是,印度传到中国的佛家思想也与其出奇地一致,灵魂是一致的,只是表皮外观不同而已。虽然大约在一年之前,我就对佛家很感兴趣,当时是觉得禅宗的思想很有趣,思维视角比较独特。但是,经过偶然的几次机会,也就是佛家所称的“缘起”,我接触了佛家的思想,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觉以前真的对佛和佛法有太多的误会与迷信误解。内心信仰佛家的思想,不是说烧香拜佛就一定是信,关键是有没有佛心。真正的信仰是埋在内心的种子,慢慢地滋润生长壮大,充实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内心有佛法,何处不佛国?内心无佛法,天堂亦是地狱。自从接触了禅宗和大的佛家思想以后,我的心更清净,心中没有那么多无谓的担忧,看淡了很多东西,包括感情、金钱、地位等等所有名利。以一种佛的心态去平等地观察世界,体验世间的种种感受,心中多一份善念,脑中少一点杂念。世间的一切,包括人的自身在内,都不是永恒的,只是在这个世界上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存在过而已,所以,你若想牢牢地抓住,可能失去的更快。物质变化的是形式,而其内在能量可能并不改变。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如果你想的太多,往往会有更多苦恼。世界上本来没有那么多苦恼,都是因为人的思虑太多而引起,都是因为人的欲望太多而产生。如果一个人真的能看清得失无常这个道理,放开心态,自然没有那么多苦恼。苦难是培养一个人的最好大学。如果一个人能够经历苦难的磨练,以另一种视角看待苦难,这个人以后丰收的绝对不只是物质的丰裕,还有精神上的充实。
《庄子》阐述人要清净无为,以一种谦虚的心态去迎接世界出给你的人生难题。佛家则讲究“空”和禅无,也是一种低调的姿势去战胜种种困难。人的清净无为不是消极无为,是心灵清净,但态度要努力进取,知道自己的处境,积极奋发向上,按照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要逆着事物的规律去行为,这也就是顺天道而为。惟有顺乎天道,才有可能成功。顺天则成,逆天则败。天要你存,你不存都得存,天要你灭,你不灭都得灭。佛家的空和无,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什么都没有,没有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状态,有和无,实和空,都只是一种状态而已。比如一个玻璃杯在你面前,里面没有装水,那是空的,但是里面有空气,你却看不到空气,总不能因为你看不到空气而说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吧?一个真正谦虚的人,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人,不会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不计个人得失,所以,才有那么多历史圣哲和文臣武将为后人所称道,袁崇焕即是明显的一例。别人对你好,对你真诚,你不要把别人当作是一个好好先生,啥都不懂的马大哈。有些人,是真正掌握大道的人,就象我最喜欢看的小说《尘埃落定》里的主人公二少爷一样,具有远见卓识和独特的常人所没有的慧眼,可以准确地把握趋势和预见未来,但是他某些时候的表现却很难为常人所包容,总认为他不伦不类,愚笨,或许,这也是大智若愚的真正表现吧:这样的人,由那些聪明人看起来,真的是啥都没有,没有一样特长,没有一点优势,也没有一点别人羡慕的地方。
有人说,庄子的态度是消极的,避世的,佛家的思想也是消极的,避世的。这其实都是一种误解。庄子的思想是一种可入世也可出世的思想,总体还是一种入世的思想,其主题在于入世,在于警醒世人,在于引导世人更积极地生活。庄子嬉笑怒骂,目的不在于骂人,而在于揭示事实,在于阐述道理。庄子从修身,养生,内修素质,外治天下,内圣外王的次序阐述一个人应该怎样地作为,怎样地为人处世,怎样地艺术地文明地高雅地去生活和开创自己的事业治理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下。名利,得失,生死,所有的一切,庄子都已看透。人,就是要快乐地活着,从大地中来,到大地中去,最终都是化为大地。快乐,与财富多少无关。种什么瓜,结什么果;你怎样对人,你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重视生命,重视健康,重视这个世界。同样,佛家以慈悲为怀,讲究众生平等,内心平静,处处是佛国,所以,真正有了佛的理念,在哪里都可以宁静,这正是一种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法。佛心是对众生怜悯,悲众生之苦,痛众生之不悟。名利,得失,生死,在佛家看来,都是红尘中给人带来种种烦恼的源头,也是人最容易产生欲望的源头,贪嗔痴,都与此相关。佛家倡导重视生命,自视内心,检讨自己的言行过失,反省自己的内心,宽容,圆满自己的智慧,驱除内心的孤独,即使是在苦境中也要快乐地生活。总之,庄子思想与佛家思想都是追求人的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澄净,追求一种包容的心态,追求一种豁达的心境和温和的处事态度。
佛道本一体,我喜欢庄子的豁达,我也喜欢佛家的宽容。平静的心态,豁达的心境,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的生活态度,这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境界。

《老子说,庄子说》读后感

额,没有人回答你,我回答了你,你给我采纳吧

庄子浅说读后感

庄子首先想到的是宏大的生命形式,导标了超越生死和志向远大的象征。”鲲鹏是这么一种生命形式,化则是生命活动的质的发展。释德清在 庄子内篇注 中说,海运谓海气运动,以比喻圣人乘大气运以出世间,非等闲也。”人是有限的存在,在空间时间上是有限的。人总是不自觉的束缚在有限的时空里。人要追求自由就要摆脱有限的希望,拥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永恒的时间。”齐谐”是庄周用重言的形式强调表达这种生命境界的宏大。
鲜明的小大之辩使大鹏的形象高原雄伟。”之二虫又何知”指它们不理解适性自然而为..”物适其性”,二虫与大鹏本质是区别的,向言二虫殊翼,故所至不同。或者翱翔天地,或者毕志榆枋,不知所以然也。
“知效一官?征一国者”,是世俗社会中荣誉发达之人,即儒家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宋荣子是身处世俗之中却能够认识意义的人。列子则是超越了世俗却依然”有所待”的人。像大鹏鸟或者是列字,这样的大的生命活动,依然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真正的逍遥游.庄子说的逍遥游是对社会无所企求的不为外物所待的。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守四海之外,”陈启天 庄子浅说 注,谓与天地精神往来。”寄生万物之上,而神超六合之表。故曰:游守四海之外。这是一种至上的生命状态,连尧这样功名显赫的君王都向往不已.
二惠子与庄子的对话是表达”大用”还是无用.的思想矛盾
两则语言明显思想矛盾,第一则讲的是用大。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其生命姿态不亚于大鹏之翱翔。因此庄周指出惠子拙于用大.思想是对物适其性”的思想的批判。因为治冻疮的药品,本性一样,用以生而已.用大.则建立不朽的功业,”可见小大在人之善用,不善用之异耳.”第二则讲的是无用。是无功,无己.显然怎样才称的上是逍遥游,是用大还是无用,没有思想的结论, 逍遥游 说的是生的阔大情怀.
所谓逍遥,是让心灵进入到一种自由的快乐的状态中去,忘记难以忘记的烦恼。
若即若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与这个世界保持距离,你不能完全的投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无法逃避决定着必须要置身世界之中,无可奈何又驱使你超越世界。逍遥游就是在无可奈何的命运中开展新的生命空间。心是使人真正成为人的东西,才是游的根源。庄子把无己看成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与你相对的东西,如何去消除呢?就是要去自己消除,对象自然就消除了,没有自我,一个一无所有的世界,可以自然的优游自在。庄子与许由一样,不想成为富有天下的人,只想在天地之间找到一个安身之地。站在儒家立场上,我们可以轻易的批评庄子缺乏对世界的担当。缺乏宇宙内事即自己分内事的道德自觉。但是庄子的思想始终是立足于个人生命的,庄子并不反对有人可以选择享受权利,
我们看到姑射之山,一个完全不同于世俗世界的另个世界,天子的世界是热闹拥挤的,但是神人的世界是独立而冷清的,就像神人不能承受世俗的浊重一样,俗人也难承受神人之轻,轻的感觉来自于剥离和舍弃,舍弃身体,欲望,心知,它是一种心造之境,.它自己选择过神人的生活,与世界格格不入,如肩吾所说,当他看到的是反应的惊恐,不近人情,这样的世界有可能吗?是的,因为是庄子心中真实的生命,与形体无关.形体固然不能脱离世界,只能背负沉重,心却可以轻灵,一尘不染。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天世既与我相违,复架言兮焉求?于世无求,才有狂的资本,求用于世,人是无法狂的,必须在取悦人群以获得为世所用的道德和社会资本,接舆之狂当然不是箕子之佯狂,佯狂是一种生存技巧,但是狂是一种生活态度,主要是和心灵有关。技巧是一时的,它是机心所现,态度是永恒的,是真心所显,庄子有太多的不在意,在这样的状态下,退不是一种软弱,进也不是一种勇敢。
神性的追求意味着选择一种心灵的生活,意味着动物性的放弃,也就是形体的放弃,同样的一个世界,对于一个神性的心和一个世俗的心而言一定是不同的,庄子享受的是一个别人不能理解的
但是同时也是没有发现的另个世界。禅宗的和尚青原惟信说过这样的话,老僧30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一个是实,只是却是虚空中的实,”实于心是碍,而虚空的实于心无得.” 《人间世》
《人间世》是内篇的第四篇,是处世哲学论。说蜜柑内处世艰难,不可不慎,从而进一步论证处人与处世之道.
彭祖们是将人作为一个自然人来思考,在这种思考下,一个人可以不在意另外的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他的养生,在根本意义上是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找到一个安身之地。这个安身之地并不是一个实际的物理空间。把它理解成为一种生存的态度。一个人如何理解生命,理解生命与外物的关系,这对于养生来说是最根本的,,是养心而非养形。对于庄子而言,知识无限和生命有限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知识的无限则意味着玩物或者世界之无穷无尽,当两者相遇时,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穷毕生之力去求知的人是危险的,因为会把人带到一个不可捉摸的世界,“逐万物而不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被外物牵引而时刻不得休息的人。,这种形影竞走,会有结束吗?会有,但是这种结束不该是悲剧性的,生命的结束固然意味着形影竞走的结束,可是也是生存及附着在生存之上的所有意义的完结。需要另一种完结,生命延续着,体现出新的意义。这种结束就是老子所说的“知止不殆”的知止,心是有止境的,该给知识化一个界限,从而认真的思考知识和生命的关系,知识是为了生命而存在,而非相反。儒家而言,仁义和礼乐,道德,秩序,始终是思考的核心,杀身成仁,舍身取义,都在宣示着道德相对于生命而言的优先价值,善恶是非等的区分以及相应的实践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庄子,在生命的主题之下,道德注定要成为次要的东西,道德是捉摸不定的生命却是唯一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表面上看是有善恶之分,但是不在于善恶,要紧的事“无近名和无近刑都是关乎生命的。刑当然是对于生命的伤害,名又何尝不是呢?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道德在生命面前的退场,至少是退却,。
《养生主》
庄子所向往的是一种全生,养亲,保身和尽年。对于任何一个对象,中空才有你回旋的余地,你要去面对充实的地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面对生存的社会,并不是无事可做,听之任之,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其中游走,在夹缝里求生存,。
在《养生主》中,我们看到两种解,一种是庖丁解牛,使解物,另一种是帝之悬解,解心,解总是针对这某些要解的东西,就是结。解牛的结是游刃其中,解心则是要祛除心中的结,比如死亡,原本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本不必要便显得太多悲哀,但是当大家哭得时候,那种对生的执著,就成为了结,横亘在胸,解的办法就是经由对物理的透彻了解,达到安而处治的态度,无论是物,解心,仍然可以归结到“缘督以为经“上来,这五个字却是《养生主》的核心,养生的真谛在于,在复杂的拥挤的世界上发现空隙,然后游于其中,尽其天年,但是要找到缝隙,心首先要是虚的,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充满。以虚的心来面对世界,这个世界才能会向你敞开,从而在世界中自由遨游。
但是这不等于说你可以追求永生。庄子不追求永恒的,知道永恒的只是宇宙大化,而不是个体的生命,有生便有死,而死又是另一个生。《养生主》最后一句在于”薪有穷火无尽,见得知有涯而生无涯。“人生如白驹过隙,而一个是珍惜,另一个是不必太多的执著,不是像神仙家对生命的重现,对长生的形体的追求,而是对一个自由的心得拥有以及形体免受伤害的展望。这才是真正的达观,是超越了道德,生死,超越了形体,从而养生,是要与宇宙寻找与心灵上的合一,从而超然物外,游于万物四海之间,超脱世俗。
本文标题: 老子和庄子的读后感(庄子老子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666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幸福住在你心上读后感(谢谢你住在我心上读后感 很急)七步成诗读后感150字(七步诗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