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读后感不要等“刘备”——读《三顾茅庐》有感“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
三顾茅庐读后感
不要等“刘备”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在寒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畚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畚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读《三国演义》后,三顾茅庐这一章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备的思慕贤才 ,诸葛亮的胸怀天下......
刘备听了徐庶的建议,决定去寻访卧龙先生。第一次不巧的很,卧龙先生一大早出门了,刘备没有马上就走,而是在门外等候,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在关、张二人的劝说下,无奈地离开茅屋;第二次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阴云密布,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着,刘备为了显示诚意,又来到卧龙岗上,不巧先生又出去了,只遇见了他的弟弟,失望之余,留一封书信转交卧龙先生;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在离茅屋还有半里地的距离刘备就让大家下马步行,以示诚意,这次刚好先生在家,不过正在午睡,刘备大气不敢出,后退一步,恭恭敬敬的站在屋檐下静心等后。
等了许久,诸葛亮才睡醒,得知刘备到来更衣出迎,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鹅毛羽扇得诸葛亮,面对思慕已久的贤才,刘备的开心自不必说,诸葛亮也佩服刘备忧国忧民,二人分析当前的天下形势,根据魏、吴双方的势力,制定出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宏伟蓝图。
刘备从善如流,听了水镜先生的建议:“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能持之以恒,一而再再而三,才能请到诸葛亮;求贤若渴,爱才敬才,感动诸葛亮,最后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答——自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如鱼得水,捷报频传,并一步步走向强大,最终建立蜀国。
满腹治国安邦之策的诸葛亮虽然隐居乡村,但胸怀天下,名声在外,最终引得有识之人共襄大计,成就一代伟业。使我想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
读《三顾茅庐》有感
今天,我读了古文的《三顾茅庐》。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
——读《三顾茅庐》有感
“要是刘备没有来呢?”读了《三顾茅庐》,在赞叹刘备求贤若渴的精神的同时,我又不免为诸葛亮担心。公元207年,刘备被曹操追杀,屯兵新野。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冒着严寒两次拜访他,但都被拒之门外。第三次终于见面了,并坚决邀请他出山。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值得庆幸的是刘备终于第三次来拜访了。否则,中国的历史上是否还会记下“诸葛孔明”这个名字呢?
诸葛亮是幸运的,他终于等到了刘备。使他的才华得以发挥,成为一代风流人物,没有被埋没于草庐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几个刘备呢?又有多少人能像诸葛亮这样幸运呢?假如刘备果真没有来,诸葛亮又会怎么样呢?恐怕只能怀着满腹的韬略庸庸碌碌的度过一生,怀着生不逢时的慨叹死去。如此看来,这种等待是多么渺茫,又是多么危险呀!这种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别是在今天。
今天是一个崇尚知识、人才济济的时代。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大都习惯于含而不露,“隐居于草庐中”,既渴望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又不敢脱颖而出。其结果常常是自己的才华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而社会则失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如果毛遂不自荐,他的才能几时能被大家承认呢?而平原君又怎样与楚国达成协议呢?所以我们不能等待“刘备”的到来,过分寄希望于“伯乐”。应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岳阳市黄秀乡有个年轻的党委书记,本是岳阳氮肥厂的后勤干部,在小青年中有“小诸葛”之称。他想:“在厂里,我还派不上大用场。但我不能等待,我要去闯,去干一番事业。”于是他自荐担当任何一个乡的党委书记。岳阳市委批准了。他工作很出色,成了岳阳市的新闻人物,《黄金时代》杂志报道了他的事迹。如果他也像许多人一样在那里等待,那么“刘备”再求贤若渴,识人善任,恐怕也不会发现一个后勤干部具有党委书记的才干。
诸葛亮等刘备自有他的原因。当时昏君当道,诸葛亮在等圣贤之君。这种等待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则不同了。今天我们有幸生长在一个充满生机的变革时代,在一个百端待举的用人之秋,为什么还要等待呢?让我们打破旧观念的束缚,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主动进取,去显示自己的才能,让社会对自己做出选择吧!
在寒假中,我读过一些书,但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演义》。
记得刚开始寒假时,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它像胶水一样深深地把我吸引了。我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
看着看着,我被“三顾茅庐”的画面吸引住了。因徐庶帮刘备打了胜仗,曹操的谋士设法将徐庶骗走。临行前,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孔明。于是,刘畚打点行李,便与关羽和张飞一起来到了隆中卧龙岗。第一次,孔明的小童回答:孔明出去了,不知何时才回来。听完,刘畚觉得惆怅不已。几天后,刘畚又去拜访时,却只见到了孔明弟弟诸葛均,刘畚无奈,只得怏怏不快离去。转眼过了新年,刘备打算再次拜访孔明。此时张飞、关羽劝刘备不要再去浪费时间了,而刘备却训斥了二人。到了孔明的茅庐,刘备得知孔明虽在,可正在午睡。当孔明醒来,发现三人便急忙召进屋。刘备拜请孔明出山相助,孔明不肯,刘备情急流泪,说:“天下大乱,百姓苦难深重啊!”孔明被刘备的诚恳打动了,答应了刘备的邀请。
通过“三顾茅庐”的故事,我被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深深感动:刘备是一个有志气、有追求、有思想的人,做事最终必然成功。我想: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不管我们多么困难,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也会成功。
读《三国演义》后,三顾茅庐这一章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备的思慕贤才 ,诸葛亮的胸怀天下......
刘备听了徐庶的建议,决定去寻访卧龙先生。第一次不巧的很,卧龙先生一大早出门了,刘备没有马上就走,而是在门外等候,直到太阳快要落山了,才在关、张二人的劝说下,无奈地离开茅屋;第二次时值隆冬,寒风刺骨,阴云密布,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着,刘备为了显示诚意,又来到卧龙岗上,不巧先生又出去了,只遇见了他的弟弟,失望之余,留一封书信转交卧龙先生;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请诸葛亮,在离茅屋还有半里地的距离刘备就让大家下马步行,以示诚意,这次刚好先生在家,不过正在午睡,刘备大气不敢出,后退一步,恭恭敬敬的站在屋檐下静心等后。
等了许久,诸葛亮才睡醒,得知刘备到来更衣出迎,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了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鹅毛羽扇得诸葛亮,面对思慕已久的贤才,刘备的开心自不必说,诸葛亮也佩服刘备忧国忧民,二人分析当前的天下形势,根据魏、吴双方的势力,制定出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立基业,与魏、吴成三足鼎立之势的宏伟蓝图。
刘备从善如流,听了水镜先生的建议:“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刘备能持之以恒,一而再再而三,才能请到诸葛亮;求贤若渴,爱才敬才,感动诸葛亮,最后才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答——自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如鱼得水,捷报频传,并一步步走向强大,最终建立蜀国。
满腹治国安邦之策的诸葛亮虽然隐居乡村,但胸怀天下,名声在外,最终引得有识之人共襄大计,成就一代伟业。使我想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靠自己的本事而受人尊重的。”
读《三顾茅庐》有感
今天,我读了古文的《三顾茅庐》。
我觉得张飞性格急躁,风风火火的,因为他不愿再等候,而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我觉得这段的意思是:哥哥不对,我看这个农村的人,不会是人才,他如果不来,我就用麻绳把他捆来!
关羽有些不识人才,因为他低估了诸葛亮的智商:“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段的意思可能是:哥哥两次亲自去拜访,这个礼节太过分了,我觉得诸葛亮名不副实,所以躲起来不敢见你,你为什么要这么尊重他!
我觉得刘备很尊重人,他对童子说:“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说诸葛亮在午睡,他就恭恭敬敬地等候。
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三分国家,最后取胜的策略,我觉得他是一位多谋多才,智商超高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讲到刘备得到谋士徐庶之后,就很器重他,便让徐庶当上了军师。曹操得知徐庶的才学,便想得到徐庶,便把他的老母亲抓以此逼迫徐庶来到曹操手下,但是至此徐庶没有为曹操出一条好计策。这才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什么年代招贤纳士、人员调整做好是遵从人的意愿和想法,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人欣然接受,才能够激发出个人的潜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互相桎梏。
我们不难看出,不论什么年代招贤纳士、人员调整做好是遵从人的意愿和想法,强扭的瓜不甜,只有让人欣然接受,才能够激发出个人的潜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事与愿违,互相桎梏。
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读后感50字
我们如果做一件事情失败了不要紧,,要想做成一件事情不可能顺顺利利,一帆风顺,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争取成功。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我们要化教训为力量,总结经验,勇往直前,为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努力!
本文标题: 刘备遇徐庶读后感(三国演义第十九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568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