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读后感450字的《生命,生命》主要写了作者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的欲望中,从香瓜子冲破外壳的精神中,从自己的心跳中明白了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
生命生命读后感450字的
《生命 生命》主要写了作者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的欲望中,从香瓜子冲破外壳的精神中,从自己的心跳中明白了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在课文中,使我忘不了的是第三自然段一粒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可以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一个小砖缝中,长出了一节小瓜苗。告诉了我们即使环境恶劣,也要不屈向上。
突然,我想起了不久前的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7.1级大地震,让许多人失去家,可是它们还是坚强的活了下去。那些去救援的解放军叔叔离开了自己的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赶往灾区救人。此时此刻,我认为我们要帮助灾区的人,让他们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
学习了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后,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不要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或者
今天,我学了一篇叫《生命 生命》的文章,作者杏林子通过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这三件事分别是:飞蛾挣扎求生;砖缝中的香瓜子冲破外壳;我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使我懂得了很多。
就拿那粒砖缝中的香瓜子来说吧。它在恶劣的环境下都能顽强不屈,它在艰难的条件下都能茁壮生长,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不屈的、能茁壮生长的植物还有很多。
我家有一盆君子兰,那绿色的叶子犹如一把把镰刀。它虽然没有荷花那样清香,也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它。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这盆君子兰枯萎了,因为我们的疏忽,这几天竟然忘了给它们浇水。有的叶子垂头丧气地弯折腰,有的叶子变黄了,有的叶子甚至枯萎了,并掉到了地上。我还以为他活不成了,不给它们浇水,还整天在那里摘它的叶子。可是它居然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努力活了下来,叶子绿的那么精神,那么光洁,并且又开出了一朵比原来更艳的花。
荒野上,那些奋力生长出的小花在太阳的照耀下张开了笑脸。可是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瞧!那朵小花的叶子掉了下来,可它还不以为然,抖抖身上的水珠,整理好叶子,在这倾盆大雨中显得格外神气,它要和风雨战斗到底。他叫醒了它的伙伴,随它一同显示神气,让风雨彻底服输。
作为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我们也要像它们那样顽强不屈。我现在也正努力好好地使用生命,上学从来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考试的时候也名列前茅,回家作业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我还要努力,要一次比一次更好。
是啊!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在课文中,使我忘不了的是第三自然段一粒小小的香瓜子竟然可以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一个小砖缝中,长出了一节小瓜苗。告诉了我们即使环境恶劣,也要不屈向上。
突然,我想起了不久前的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7.1级大地震,让许多人失去家,可是它们还是坚强的活了下去。那些去救援的解放军叔叔离开了自己的家,离开了自己的亲人,赶往灾区救人。此时此刻,我认为我们要帮助灾区的人,让他们的生命可以延续下去。
学习了第十九课《生命 生命》后,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那就是:生命虽然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不要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
或者
今天,我学了一篇叫《生命 生命》的文章,作者杏林子通过生活中的三件小事明白了生命的意义,这三件事分别是:飞蛾挣扎求生;砖缝中的香瓜子冲破外壳;我静听自己的心跳。这使我懂得了很多。
就拿那粒砖缝中的香瓜子来说吧。它在恶劣的环境下都能顽强不屈,它在艰难的条件下都能茁壮生长,这样在恶劣的环境下顽强不屈的、能茁壮生长的植物还有很多。
我家有一盆君子兰,那绿色的叶子犹如一把把镰刀。它虽然没有荷花那样清香,也没有牡丹那样高贵,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他它。可是,不幸的事发生了,这盆君子兰枯萎了,因为我们的疏忽,这几天竟然忘了给它们浇水。有的叶子垂头丧气地弯折腰,有的叶子变黄了,有的叶子甚至枯萎了,并掉到了地上。我还以为他活不成了,不给它们浇水,还整天在那里摘它的叶子。可是它居然依靠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懈的努力活了下来,叶子绿的那么精神,那么光洁,并且又开出了一朵比原来更艳的花。
荒野上,那些奋力生长出的小花在太阳的照耀下张开了笑脸。可是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就下起了倾盆大雨。瞧!那朵小花的叶子掉了下来,可它还不以为然,抖抖身上的水珠,整理好叶子,在这倾盆大雨中显得格外神气,它要和风雨战斗到底。他叫醒了它的伙伴,随它一同显示神气,让风雨彻底服输。
作为世界上最高级的动物人类,我们也要像它们那样顽强不屈。我现在也正努力好好地使用生命,上学从来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考试的时候也名列前茅,回家作业也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我还要努力,要一次比一次更好。
是啊!生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价值 ,使生命穿越时空,成为永恒。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生命 读后感
要简短的【学习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关节均告损坏。她忍着病痛,写作不辍,共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其中,《杏林小语》《山水大地》《种种情怀》《寻找生命的坐标》等作品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刘侠在1980年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将她的爱心奉献给社会。
2.作品简介
《生命 生命》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就一般人看来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联系自己的身世,强烈地呼喊“生命 生命”。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全文只有短短的五个自然段,篇幅不长,作者以生动平实的语言描述寻常小事,由此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个寻常小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所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在写作上层层深入、由物及人,所引发的思考也是逐步深入的。
下面是对课文中事例与思考的简单图解: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生命的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2.重点精讲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是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 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课文中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3.难点精讲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关于生命,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锋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篇课文,应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中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研读赏析精彩句段,揣摩词语。继而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联系所学以及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知识拓展】
1.关于人生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2.杏林子与你谈写作
笔锋和剑锋一样,都是愈磨愈利。所以,若真的想成为一位作家,最先要做到的是多写,不是灵感来了才写,而是养成写作的习惯,最好每天都有一段写作的时间。但写甚么才好呢?又怎样去表达?这牵涉到作品的主题、写作的技巧和文章的结构。现试从这三方面,与大家分享一点经验:
1.作品的主题
不同类型的作品,不管是小说、散文、戏剧,甚至是一首诗,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亦即是主题。这主题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换句话说,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直接影响他要表现在文章里的主题。
比方说,一个乐观的人所写的文章,一定是活泼的、光明的、奋发的;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会看到落花而流泪,看到月亮而伤感,他的情绪和心境都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作者有健康及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写出积极而有意义的文章来。
另一方面,主题要隐藏在文章的技巧里,而不是用说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作者可借着人物的遭遇,或是事情的发展而把信息传达出来。例如,我们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有一次带了很多残障的孩子到台湾中部旅行,到了一个很斜的山坡,孩子必须爬上去。我们四周的辅导员和老师都很紧张,害怕他们会摔下来;后来真的有一个孩子摔下来了,吓得大家都蜂拥上去,有些拉他,有些扶他,有些安慰他;然而那孩子爬起来后,环顾四周,说“幸好我的表没有摔坏。”这件事情不是表现了那孩子的勇敢和乐观吗?我们无须正面形容他,通过这一情节,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最容易犯上的毛病,就是太急于把自己心里的话倾吐出来,惟恐读者看不明白,这反而减弱了文章的吸引力。
也有很多人认为,小说或者故事需要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才可吸引读者。但一个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须超越这个程序。而作为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反映社会,表现人性。从古至今,所有的文章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恶、怨。试看我们中国的古典小说和戏剧,都有一个模式,就是才子佳人的邂逅和相会,跟着鸳鸯分散,男的赴京考试,女的苦苦等候,直至男的高中状元,才有团圆的结局。这主题正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各朝各代的人民都尝过颠沛流离之苦,没有长久的安定,所以中国人最渴望的,莫过于团圆——爱人、家人的大团圆。到了“五四”时代,中国文学借用了西洋小说的理论和技巧,题材扩阔了不少。
最后要留意的,就是文章的内容必须合情合理,不能凭空猜测或杜撰,以致与生活脱节,让读者读得啼笑皆非。
2.人物的描写
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
①对照法
比方说,我们要写的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处事井井有条,另一个则乱七八糟。那么,我们描写他们的居室时,可以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互相对比,如一间是书本排列整齐、被子叠着盖好,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另一间却衣服、袜子堆在床上,书本、杂志撒得满屋都是。从这些对照的描写里,便刻画出两个不同的性格。
②衬托法
我们形容一个女孩子长得很美时,无须说她的眉毛像柳月、眼睛像杏子、嘴巴像樱桃……这种写法已落俗套了。我们可以描写一个男孩子看见这女孩子后,呆了一刻,后来一头撞在电灯柱上;这岂不更能衬托那女孩子是如何的美丽么?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这样描写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当中没有一个字是直接形容罗敷的美丽和娇娜,而是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她的姿容。
③语言风格
我们写一个老学究时,可以在他的说话里,夹着“子曰,子曰”,或是援引孔孟之说,或是爱用成语典故等。但如果写的是一个低下阶层的贩夫走卒,他的说话就毋须那么咬文嚼字了,而是直率的、通俗的。一个急性子的人,说话也连珠爆发;但一个慢条斯理的人,说话的节奏舒缓得多。这些特征和性格,都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
对于人物的描写,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例如从环境的描绘,或从人物的独特嗜好入手,真的不胜枚举,这里只是略窥一二而已。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他必须看到人家所看不到的,才能描绘得深入而细腻。这当然少不了长时间的训练。
3.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就好像人身上的一件衣服,把人的身体衬托出来。但如果这件衣服过宽,就给人累赘的感觉;如果过窄,根本就穿不上。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由各个段落组成,而每一个段落则由无数字句连成的,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都有紧密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结构了。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犹如建造一座房子,先打好地基,四边搭起架子,才筑墙铺瓦。
台湾有一位作家,很喜欢在他的文章里表现自己的学问。例如他写到园子里的一棵树时,他清楚描述那是一棵落叶的树,是乔木,在甚么时候开花,开的花是怎样,需要甚么土质等,俨如一位植物专家,把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塞进文章里,使文章变得松散杂乱。
很多时,我们满脑子有许多想要写的东西,但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要像裁缝一样,把我们最熟悉的、最受感动的东西剪裁出来,然后适当地将它们拼凑起来。这也好像写生,我们总不能将眼底里的景物全搬在画纸上,必须作出选择:我要画山还是画湖呢?哪些景物是主景,哪些是陪衬?同样,我们写作时,可以把同一题材里不同的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使文章更深刻;而那些不必要的枝枝节节,必须割舍。
(4)结语
要写得一篇好文章,除了留意文章的主题、技巧和结构外,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丰富的感情。如果作者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周围的人,对于别人的遭遇无动于衷,试问怎能把感情倾注其作品中呢?所以,作品要有感情,作者必须先受感动。
此外,作者还必须是一个读者,藉此吸收别人的长处。但我们不要只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即使我们全学上了他的技巧、语言和风格,也只是别人的影子;相反地,我们应多读各个作家的文章,并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懂得分辨哪些是文章的优点,哪些是败笔,才能从中得益。当我们细心读完作品后,最好写一篇读后感,记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想,试着分析好坏,这也是一种写作训练。同时,我们可把一些佳句摘录下来,甚至把它们记在心里,下笔时自然词汇丰富,行文流畅。
文章写好后,不要马上急于发表,待文章冷却后,应客观地分析自己实在写得怎样,是否合情合理?用字恰当吗?结构紧密吗?有没有需要或可以改善之处?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满腔热血,思潮起伏,好像有千言万语要涌流出来;这时候所写下来的东西,可能犯了组织上或修辞上的问题也不自知呢!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要成为一位作家,必须有不怕退稿的勇气;编者有退稿的权利,我们也有投稿的权利。只要不断地写,不断地改进,文笔是愈磨愈利的。
而身为文字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哗众取宠,不迎合潮流,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打击。能有这份勇敢和耐力,已具备了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节录自《阅读伴我行——读书人精选文集》)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本题要求练习朗读,把握课文主要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理解。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就切合第二点思考,雷锋只活了22岁,他短暂的生命确实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他确实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将这篇课文跟下面的同题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生命 生命
〔美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三明治,英语sandwich的译音),夹馅面包片,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了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英寸: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寸是1英尺的1/12,等于2.5400厘米)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本题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有的同学喜欢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结合的文章,有的同学喜欢文学色彩比较强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什么”,要求讲出点理由,可以培养赏析能力。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基础知识精讲】
一、背景材料
1.作者简介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全身关节均告损坏。她忍着病痛,写作不辍,共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其中,《杏林小语》《山水大地》《种种情怀》《寻找生命的坐标》等作品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刘侠在1980年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将她的爱心奉献给社会。
2.作品简介
《生命 生命》选自《杏林子作品精选》(香港宣道出版社1986年版)。略有改动。作者就一般人看来的寻常小事,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并且联系自己的身世,强烈地呼喊“生命 生命”。
二、课文剖析
1.写法精讲
全文只有短短的五个自然段,篇幅不长,作者以生动平实的语言描述寻常小事,由此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了三个寻常小事,分别是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联系自己的身世所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本文在写作上层层深入、由物及人,所引发的思考也是逐步深入的。
下面是对课文中事例与思考的简单图解:
事例: 思考
飞蛾:生之欲望 生命的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 珍视、奋斗
2.重点精讲
开头写小飞蛾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不要伤害生命,一是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一种理解不对,第二种理解才是对的。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是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一例,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 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壳”,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
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两个“可以……也可以”,说的是两种人生态度,两种人生价值,前者是负责的态度,后者是不负责的态度。
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有的人为人生如梦而消极悲观,有的人为生命短暂而及时行乐,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则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了。“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
课文中说小瓜苗“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观察过墙角砖缝的小瓜苗,就知道这并不矛盾,小瓜苗的生长原先依靠香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是,它生长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一旦香瓜子本身的养分消耗尽了,就没有新的养分可以吸收,活了几天就夭折了。
3.难点精讲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关于生命,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锋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篇课文,应首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中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扫清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研读赏析精彩句段,揣摩词语。继而在体验反思环节中,联系所学以及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知识拓展】
1.关于人生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2.杏林子与你谈写作
笔锋和剑锋一样,都是愈磨愈利。所以,若真的想成为一位作家,最先要做到的是多写,不是灵感来了才写,而是养成写作的习惯,最好每天都有一段写作的时间。但写甚么才好呢?又怎样去表达?这牵涉到作品的主题、写作的技巧和文章的结构。现试从这三方面,与大家分享一点经验:
1.作品的主题
不同类型的作品,不管是小说、散文、戏剧,甚至是一首诗,都有它的中心思想,亦即是主题。这主题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换句话说,作者对人对事的看法,直接影响他要表现在文章里的主题。
比方说,一个乐观的人所写的文章,一定是活泼的、光明的、奋发的;但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会看到落花而流泪,看到月亮而伤感,他的情绪和心境都流露在他的作品中。因此,作者有健康及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写出积极而有意义的文章来。
另一方面,主题要隐藏在文章的技巧里,而不是用说教的形式表现出来。作者可借着人物的遭遇,或是事情的发展而把信息传达出来。例如,我们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有一次带了很多残障的孩子到台湾中部旅行,到了一个很斜的山坡,孩子必须爬上去。我们四周的辅导员和老师都很紧张,害怕他们会摔下来;后来真的有一个孩子摔下来了,吓得大家都蜂拥上去,有些拉他,有些扶他,有些安慰他;然而那孩子爬起来后,环顾四周,说“幸好我的表没有摔坏。”这件事情不是表现了那孩子的勇敢和乐观吗?我们无须正面形容他,通过这一情节,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最容易犯上的毛病,就是太急于把自己心里的话倾吐出来,惟恐读者看不明白,这反而减弱了文章的吸引力。
也有很多人认为,小说或者故事需要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才可吸引读者。但一个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必须超越这个程序。而作为文艺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反映社会,表现人性。从古至今,所有的文章都逃不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爱、恨、恶、怨。试看我们中国的古典小说和戏剧,都有一个模式,就是才子佳人的邂逅和相会,跟着鸳鸯分散,男的赴京考试,女的苦苦等候,直至男的高中状元,才有团圆的结局。这主题正反映了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民族,各朝各代的人民都尝过颠沛流离之苦,没有长久的安定,所以中国人最渴望的,莫过于团圆——爱人、家人的大团圆。到了“五四”时代,中国文学借用了西洋小说的理论和技巧,题材扩阔了不少。
最后要留意的,就是文章的内容必须合情合理,不能凭空猜测或杜撰,以致与生活脱节,让读者读得啼笑皆非。
2.人物的描写
对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
①对照法
比方说,我们要写的故事里有两个人物,一个处事井井有条,另一个则乱七八糟。那么,我们描写他们的居室时,可以把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互相对比,如一间是书本排列整齐、被子叠着盖好,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另一间却衣服、袜子堆在床上,书本、杂志撒得满屋都是。从这些对照的描写里,便刻画出两个不同的性格。
②衬托法
我们形容一个女孩子长得很美时,无须说她的眉毛像柳月、眼睛像杏子、嘴巴像樱桃……这种写法已落俗套了。我们可以描写一个男孩子看见这女孩子后,呆了一刻,后来一头撞在电灯柱上;这岂不更能衬托那女孩子是如何的美丽么?汉代乐府民歌《陌上桑》中这样描写罗敷的美: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当中没有一个字是直接形容罗敷的美丽和娇娜,而是以旁人的反应来衬托她的姿容。
③语言风格
我们写一个老学究时,可以在他的说话里,夹着“子曰,子曰”,或是援引孔孟之说,或是爱用成语典故等。但如果写的是一个低下阶层的贩夫走卒,他的说话就毋须那么咬文嚼字了,而是直率的、通俗的。一个急性子的人,说话也连珠爆发;但一个慢条斯理的人,说话的节奏舒缓得多。这些特征和性格,都可通过人物的对话表现出来。
对于人物的描写,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例如从环境的描绘,或从人物的独特嗜好入手,真的不胜枚举,这里只是略窥一二而已。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敏锐的观察力是十分重要的,他必须看到人家所看不到的,才能描绘得深入而细腻。这当然少不了长时间的训练。
3.文章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就好像人身上的一件衣服,把人的身体衬托出来。但如果这件衣服过宽,就给人累赘的感觉;如果过窄,根本就穿不上。所以它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是由各个段落组成,而每一个段落则由无数字句连成的,字与字、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都有紧密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结构了。要写一篇完整的文章,犹如建造一座房子,先打好地基,四边搭起架子,才筑墙铺瓦。
台湾有一位作家,很喜欢在他的文章里表现自己的学问。例如他写到园子里的一棵树时,他清楚描述那是一棵落叶的树,是乔木,在甚么时候开花,开的花是怎样,需要甚么土质等,俨如一位植物专家,把许多不必要的东西塞进文章里,使文章变得松散杂乱。
很多时,我们满脑子有许多想要写的东西,但不知从何写起。那么,就要像裁缝一样,把我们最熟悉的、最受感动的东西剪裁出来,然后适当地将它们拼凑起来。这也好像写生,我们总不能将眼底里的景物全搬在画纸上,必须作出选择:我要画山还是画湖呢?哪些景物是主景,哪些是陪衬?同样,我们写作时,可以把同一题材里不同的两件事情放在一起,使文章更深刻;而那些不必要的枝枝节节,必须割舍。
(4)结语
要写得一篇好文章,除了留意文章的主题、技巧和结构外,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丰富的感情。如果作者不关心社会,不关心周围的人,对于别人的遭遇无动于衷,试问怎能把感情倾注其作品中呢?所以,作品要有感情,作者必须先受感动。
此外,作者还必须是一个读者,藉此吸收别人的长处。但我们不要只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因为即使我们全学上了他的技巧、语言和风格,也只是别人的影子;相反地,我们应多读各个作家的文章,并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懂得分辨哪些是文章的优点,哪些是败笔,才能从中得益。当我们细心读完作品后,最好写一篇读后感,记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想,试着分析好坏,这也是一种写作训练。同时,我们可把一些佳句摘录下来,甚至把它们记在心里,下笔时自然词汇丰富,行文流畅。
文章写好后,不要马上急于发表,待文章冷却后,应客观地分析自己实在写得怎样,是否合情合理?用字恰当吗?结构紧密吗?有没有需要或可以改善之处?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我们是满腔热血,思潮起伏,好像有千言万语要涌流出来;这时候所写下来的东西,可能犯了组织上或修辞上的问题也不自知呢!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要成为一位作家,必须有不怕退稿的勇气;编者有退稿的权利,我们也有投稿的权利。只要不断地写,不断地改进,文笔是愈磨愈利的。
而身为文字工作者,更重要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哗众取宠,不迎合潮流,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打击。能有这份勇敢和耐力,已具备了成为文字工作者的基本条件。
(节录自《阅读伴我行——读书人精选文集》)
【课内问题指导】
一、朗读全文,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本题要求练习朗读,把握课文主要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理解。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就切合第二点思考,雷锋只活了22岁,他短暂的生命确实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他确实活得光彩有力。
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三点思考。一是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二是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三是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二、将这篇课文跟下面的同题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生命 生命
〔美国〕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三明治,英语sandwich的译音),夹馅面包片,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了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英寸:英美制长度单位,1英寸是1英尺的1/12,等于2.5400厘米)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本题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有的同学喜欢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结合的文章,有的同学喜欢文学色彩比较强的文章,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什么”,要求讲出点理由,可以培养赏析能力。
读后感100字左右
、《老人与海》读后感
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汉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老人费尽心力,把大马林鱼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扑了过来。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2、《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在一次航行中,鲁滨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离开了孤岛。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我觉得我要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凭自己的双手创造新天地。
3.生命生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那拼死求生的飞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动无声的告诉我:它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多么珍惜生命啊!
即使那只飞蛾早已知道 ,逃不过人类的掌心,可它极力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没有水分的砖缝中只活了几天,但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努力生活。它短暂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声啊!
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现已出版书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读了这里,我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奋斗,是贡献。
失败,在许多人的眼中是非常可怕的,它一旦猖狂起来,就能击溃人的斗志,让人彻底崩溃,失去生活的希望。如果失败战胜不了你,而是被你踩在脚下,那么,成功必定属于你。
著名作家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那位老人就是一位打不到的硬汉子。
《老人与海》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翁一次特别的打鱼经历。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有打到一条鱼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老人费尽心力,把大马林鱼扎死。然而,等待老人的是更大的考验。一群嗅着血腥味而来的大鲨鱼扑了过来。最后鲨鱼们吃光了大马林鱼,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遇到失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失败,成功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
2、《鲁滨逊漂流记》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笛福写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获益匪浅。
在一次航行中,鲁滨逊遇到了可怕的风浪,翻了船,除他之外无一人生还。他流落到了孤岛上。凭着他惊人的毅力与勇气,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自己的小王国。二十八年后,他依靠自己的智慧离开了孤岛。
在荒芜人烟的孤岛生活了28年啊!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读完之后,我不禁反省自己:如果我流落到孤岛,能活几天?一天?两天?我又能干些什么?会劈柴?会打猎做饭?我连洗自己衣服还笨手笨脚的呢!我觉得我要学习他这种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顽强地坚持下去,凭自己的双手创造新天地。
3.生命生命》读后感
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心潮起伏。那拼死求生的飞蛾,那不屈向上的小瓜苗,都在用行动无声的告诉我:它们是多么热爱生命,多么珍惜生命啊!
即使那只飞蛾早已知道 ,逃不过人类的掌心,可它极力鼓动双翅,没有放弃一丝一毫的希望;即使那一截小瓜苗在没有水分的砖缝中只活了几天,但它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仍努力生活。它短暂的一生是不懈奋斗的一声啊!
在查看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资料后,我更是感概万分。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从那时起,她手不能抬,头不能转,脚能不走。在残酷的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坚强的毅力自学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成为了一位出色的作家。她现已出版书四十多本了,最震撼人心的是:杏林子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读了这里,我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奋斗,是贡献。
读后感100 字左右
[读后感100字左右]读后感100字左右“死亡”一词其实几乎贯穿了整部《雷雨》的脉络,读后感100字左右。从序幕中两位尼姑谈论的鬼神论,再到周萍和周蘩漪各自为了爱而萌生出的忏悔和执着,最终直指那些为爱徇情的无知青年,每一个布景和情节都弥漫着对死亡的轻声叹息。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读后感100字左右》。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周萍的死倒并不算意外,或者说是我完全料想之中“该死”的角色,这个男人的一生应该算是极其卑微潦倒的了,他总是在是非之中摇摆,不能忘却前世与继母的失足情网,也不能割舍后世对鲁四凤的爱恋纠缠,他活得过于矫情,淡薄了尊严,丢弃了理想,湮灭了自由,结余的那些生命就只独守着一个“情”字不了而已。我以为,爱他就好比施舍同情,但是在于他的评价我只能说懦弱得几近使人唾弃。
曹禺曾经在《雷雨》的序言中评价过他自己笔下的人物,但得到其大加赞赏的却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便是同样惨遭不幸的二少爷周冲。相比而言,我到认为周冲是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他先是对四凤的求爱失败;又在争执中委命于父亲的呵斥,认识到独权的威严终究是不可动摇的;之后他又抱着近似菩萨的善心去探望困顿中的四凤,却被鲁大海视为不速之客辱骂出门;结尾他又被周繁漪无情地拉出来,眼见了残酷的事实,最终被亲生母亲手丢弃在暴风雷雨之中。一件件打碎他梦想的事情接踵而来,现实生活留给他的只有悲痛——剩下的是一种掉到黑洞中不可重生的绝望。周冲是无辜的,他只是一个被社会矛盾、家庭仇恨无故吞噬了的受害者,一个在梦想与现实中游离屈尊的年轻人。他最终还是死在自己梦开始的地方,令人悲怜不忍,心痛不已。
在这里我唯一想说的一个还活着的人就是整部《雷雨》的灵魂——周蘩漪。她是曹禺老先生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也是他认为最“雷雨的”角色。在我看来,周蘩漪并不是什么讨巧的角色,但她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到不失是半边天空的一个鲜明代表——为了爱情而活,却又被爱摧残了身心,绝望了人世。我能够给予她的更多的是同情,更或者说是仁爱。周蘩漪是鲜活的、真实的,她生命的一半已经沉沦,但是在感情崩溃的边缘却忽地惧怕起了死亡,露出对现实的无尽渴望和激-情,于是她本能地抓牢身边最后的一棵救命草,不顾一切地疯狂地向上攀爬,但却不料,她所有的希望最终还是土崩瓦解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手里。然而更可悲的是,周蘩漪最终没有获得死亡超脱的权利,她将终生带着遗恨和罪责感孤守在爱人和儿子的墓冢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雷雨》里这几个在死亡边缘徘徊的角色,其实都有着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追求,只是他们在命运的冲突里偏离了原有的轨道,最终,泪水和痛苦是免不了交织相濡的。但是,关于那些爱与恨的矛盾纠缠,也许会因为这些死亡而被我们释然吧。【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读后感100字左右》。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本文标题: 生命华实读后感100字(生命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28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