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卖炭翁读后感800(卖炭翁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4-08 08:28: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卖炭翁》读后感看到都市里的“卖炭翁”我想起了家里的父亲,张胜利可以有自己的煤厂相对是比较幸福的。而我的父亲只能在煤老板那里拉煤,一车成品煤(1...

读卖炭翁读后感800(卖炭翁的读后感)

《卖炭翁》读后感

看到都市里的“卖炭翁”我想起了家里的父亲,张胜利可以有自己的煤厂相对是比较幸福的。而我的父亲只能在煤老板那里拉煤,一车成品煤(1000斤600多个)买价要260元左右,而卖出去是280-290元,看路程的远近(几公里到十几公里)。拉一车煤要花3-5个小时(从煤厂里把煤装上板车然后拉到买家家里,然后从车上搬下挑到买家家里,有些买家楼层比较高那就更辛苦了)。生意好的话一天可以拉个2-3车,生意不好的话没得拉。父亲有时候很晚回来,累了就往床上一躺(那是真的累了,没有精力洗澡了)看了我就心疼。正如张胜利所说,有些人是月结帐,有些人是“年结帐”甚至跑路,不过也有人当天结帐的。有些人当面跟你说好了价格是280,但是你送到他家把煤全部卸完了,他却给你270,你无赖啊,你不可能再把1000斤煤又装上车拉走。最让人气愤的是偶尔会收到假钱,有时候别人当面把钱给你,叫你数下,他就忙他的活,当你发现是假钱跟他说,他却说你把钱给换了,怎么也不给你换,还威胁(虽说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是还是有那么多坐牢。因为他们“不怕死”,你斗不过他们,就算法律会保护你又怎么样,那是因为你已经受到了伤害,有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总的来说你斗不过坏人)。收到一张100元假钱,就相当于你两天辛苦就白费了,呼唤那些给假钱的人有点良知,不要伤害那些辛苦的人们。当父亲收到假钱后精神就很差,心疼那些钱,我只能安慰父亲说去钱消灾吧。不过也有好心人,有时候父亲给人送了煤,刚好碰到人家吃饭,人家也会留父亲吃个饭,但是父亲一般都回绝了,父亲想自己身上太脏了,怕把人家家里弄脏了......到这里我只想对众人说一下,如果你家烧煤,请您“善待”那些送煤工,他们不是什么老板,只是为老板打工,他们只是赚取他应得的运输费,世上还有更多像他们那样靠苦力所得的人们,请不要在他们身上下什么”功夫“,因为他们伤不起.....

古诗读后感

白居易的观刈麦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人民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变态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变态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本文标题: 读卖炭翁读后感800(卖炭翁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0011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打针完后特别乱的读后感(读故事 打针 读后感)哈姆雷特分章节读后感(哈姆莱特每一章节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