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降临前抵达“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疫情之年...
午夜降临前抵达🚞
“旅行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说到底,旅行或者人生,就是一次次解决如何抵达的生命过程。”疫情之年,无法出游的当下,翻开《午夜降临前抵达》,开启一次次出发和抵达的生命过程。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刘子超六年前的旧作新版,记录了他在中欧的两次漫游。和去年写中亚的那本《失落的卫星》相比,我更喜欢这一本关于中欧的,散漫的心态,独特的文学味,更具私人性。
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逃逸现实。
在漫长的冬夜,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旅途也好,生活也罢,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恰恰是那个奔赴目的地的过程。这本中欧游记会向你展示丰满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旅途过程,阅读它,在疲倦的生活工作中感受充盈和开阔,任它引领你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笔记:
真正的旅行绝不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伟大与渺小,都将归于尘土。人就是这样在时代的脚手架上攀爬,幸运的爬了上去,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倒霉的摔得粉身碎骨。
旅行是一段沿着大地的褶皱,进入全然迷离之境的旅程。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我相信,至少理论上,旅行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个人,会使那个人朝着更宽容、更理性,对世界的理解力更全面的方向迈进几步,至于到底是几步,要看那个人的天赋和修养,但毫无疑问,这向前的几步就是旅行的意义,也是活着的意义。
我愈加感觉到旅行就像一种时空的延宕,一种美妙的拖延症,在有限的日子里,我们伪装成另外一个自己,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许只是一个不同的自己,而拖延着重新做真正自己的时间。
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假装更年轻、更富有、更贫穷、更浪漫、更玩世不恭,我们随心所欲地改装自己,选取一件外衣、一个身份,却不会遭人指责“这根本不是你!“因为旅行说到底是一次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机会,是一场逃脱——逃脱来自生活本身的重负。
在长途旅行中,你有时会丧失时间感和空间感,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显得那样遥远,朋友圈里的一切看上去都像精心编织的故事,因为你在移动中,并且夜幕已经降临,你感到自己身处国家之外、时间之外,此刻,你能面对的只有自己内心的黑洞。
目录
序 出发与抵达
上部 夏
第一章 疆界的消失,德累斯顿大轰炸,老布拉格的幽灵
第二章 火车情结,横穿波希米亚,死亡赋格
第三章 读艺术史的女孩,塔特拉山,猎人小屋
第四章 卫星城,沃利肖像,昨日的世界
第五章 中国“倒爷”,骑行者俱乐部,土耳其浴室
第六章 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分裂南斯拉夫,湖底的钟声
第七章 酒吧过夜,米兰告别
下部 冬
第一章 古树茶,故乡在塞尔维亚,撒旦的探戈
第二章 物理老师的秘密往事,两个哑巴,赖奇克劳动营
第三章 布尔诺之星,异乡人,冬之旅
第四章 弗罗茨瓦夫与平行世界,叶子和臭鼬,一场风暴的结语
第五章 “舒伯特”号列车,帝国的切片,萨尔茨堡的雨
第六章 流亡之地,黄金时代,最后的游荡
后记 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
《午夜降临前抵达》,是刘子超六年前的旧作新版,记录了他在中欧的两次漫游。和去年写中亚的那本《失落的卫星》相比,我更喜欢这一本关于中欧的,散漫的心态,独特的文学味,更具私人性。
中欧生长在帝国和强权的夹缝中,在历史的长河中撕扯和游移。她曾建立起庞大的帝国,点燃两次世界大战,也在冷战中被铁幕割离。
在短暂的夏季,年轻的作家跳上火车,行驶在绵长的轨道上。从柏林的游行中脱身,穿梭于德累斯顿和奥斯维辛,走在卡夫卡成为商品的街头,在布拉格的地下逃逸现实。
在漫长的冬夜,旅人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床榻上入梦,又在多瑙河旁的街头醒来。他开上汽车驶向匈牙利大平原,被雨水困在昨日的咖啡馆中,却在的里雅斯特一夜撞见世界的巨变。
旅途也好,生活也罢,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恰恰是那个奔赴目的地的过程。这本中欧游记会向你展示丰满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旅途过程,阅读它,在疲倦的生活工作中感受充盈和开阔,任它引领你抵达世界的丰盈,也抵达内心的辽阔。
笔记:
真正的旅行绝不是见证美妙的奇观,同样应该见证沉闷与苦难,仅仅是了解到“世界上还有人在这样生活”,就足以令内心辽阔起来,一切终将随风而逝,无论伟大与渺小,都将归于尘土。人就是这样在时代的脚手架上攀爬,幸运的爬了上去,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倒霉的摔得粉身碎骨。
旅行是一段沿着大地的褶皱,进入全然迷离之境的旅程。其中最大的不确定性不是抵达,而是如何抵达。
我相信,至少理论上,旅行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个人,会使那个人朝着更宽容、更理性,对世界的理解力更全面的方向迈进几步,至于到底是几步,要看那个人的天赋和修养,但毫无疑问,这向前的几步就是旅行的意义,也是活着的意义。
我愈加感觉到旅行就像一种时空的延宕,一种美妙的拖延症,在有限的日子里,我们伪装成另外一个自己,或许是一个更好的自己,或许只是一个不同的自己,而拖延着重新做真正自己的时间。
在旅行中,我们可以假装更年轻、更富有、更贫穷、更浪漫、更玩世不恭,我们随心所欲地改装自己,选取一件外衣、一个身份,却不会遭人指责“这根本不是你!“因为旅行说到底是一次改头换面重新做人的机会,是一场逃脱——逃脱来自生活本身的重负。
在长途旅行中,你有时会丧失时间感和空间感,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显得那样遥远,朋友圈里的一切看上去都像精心编织的故事,因为你在移动中,并且夜幕已经降临,你感到自己身处国家之外、时间之外,此刻,你能面对的只有自己内心的黑洞。
目录
序 出发与抵达
上部 夏
第一章 疆界的消失,德累斯顿大轰炸,老布拉格的幽灵
第二章 火车情结,横穿波希米亚,死亡赋格
第三章 读艺术史的女孩,塔特拉山,猎人小屋
第四章 卫星城,沃利肖像,昨日的世界
第五章 中国“倒爷”,骑行者俱乐部,土耳其浴室
第六章 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分裂南斯拉夫,湖底的钟声
第七章 酒吧过夜,米兰告别
下部 冬
第一章 古树茶,故乡在塞尔维亚,撒旦的探戈
第二章 物理老师的秘密往事,两个哑巴,赖奇克劳动营
第三章 布尔诺之星,异乡人,冬之旅
第四章 弗罗茨瓦夫与平行世界,叶子和臭鼬,一场风暴的结语
第五章 “舒伯特”号列车,帝国的切片,萨尔茨堡的雨
第六章 流亡之地,黄金时代,最后的游荡
后记 在旅行和写作中确认自我
失落的卫星-中亚之旅
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电视里一位穿着西服、头发谢顶的男人正襟危坐,向全世界宣布,他-戈尔巴乔夫,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从明天开始,这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苏联将不复存在。
傍晚夜幕降临,壮阔的莫斯科红场,参议院大楼上苏联红旗缓缓降落,这意味着,苏联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式退出了政治舞台,成了幕后的一段历史。 而苏联旗下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也将成为独立的国家,它们就像失去行星引力的卫星,孤独地漂落在世人的关注外,成为了全球化的边缘。
30年后,一位年轻的中国记者-刘子超,背上行囊,带着自己对中亚大陆的向往和好奇出发了。他要探访的是中亚五国,前苏联旗下的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片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补给站,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欧洲大陆,也让欧洲人对中国充满了想象。中亚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也是商埠重镇,曾经是何等的繁华热闹,但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一切都在朝夕间发生了变化。中亚丧失了原有的意义,从而很快的没落下去。
苏联时期,为了防止中亚五国形成统一的伊斯兰势力,将它们按照主体民族划分为五个自治共和国。不但将部分工业布局在中亚,还对中亚进行财政扶持。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突然就失去了苏联的荫蔽,30年后的它们现状如何?是否找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是否真正摆脱了苏联解体的影响?刘子超将带着我们深入这块仿佛被世人遗忘的亚洲腹地,揭开中亚面纱的一角。
哈萨克斯坦的核爆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不情愿的接受了一种身份,世界上的第四大核国家。为了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哈萨克斯坦主动弃核,赢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城市存在的意义,也就能理解一个城市消亡的原因。库尔恰托夫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还有一座已经消失的城市名叫查干。刘子超站在曾经因核存在的城市中,看到人去楼空,看到被野草覆盖的建筑,看到墙面脱落而又乌鸦成群,感受到了国家意志如潮水般袭来而终又退却,只有眼前的落败和无穷无尽的祸患。哈萨克斯坦因为核实验,有几十万人受到了影响,甚至他们的后代也在忍受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不知道这份原罪应该由谁来承担?
吉尔吉斯斯坦姑娘-阿丽莎
阿丽莎是一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姑娘,当刘子超在莫斯科偶遇她时并没有想到当时的她其实正在遭遇人生的变故。她的丈夫常年在俄罗斯打工,已经不打算回吉尔吉斯了,所以丈夫就提出了离婚。刘子超当时并没有想到,阿丽莎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吉尔吉斯有三分之一的男人去俄罗斯打工,妻子留守国内,最终大部分男人都不会回来,有的甚至是失去联系、不告而别。其实国家的经济状况对个体的家庭生活、命运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我们意识不到会有多么深刻的影响。想象一下,这种社会问题将会造成多少家庭的破碎,那些女人或将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的讨生活,在一个就业机会并不多的国家里意味着什么。
塔吉克和阿富汗
塔吉克和阿富汗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当刘子超坐在车内,行驶在塔吉克破碎土路上,瞭望河对岸就能清晰的看到阿富汗的村庄和穿着长袍,面无表情的阿富汗人。河水像一条时间的分界线,一面是如同70年代苏联的塔吉克,一面则是隐藏在伊斯兰面具下阿富汗,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时空错位。我想如果不去读这本书,是很难想象这种场景的,也许由于信仰,也许由于民族,也许由于政治,也许由于权力,说不清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世界的错综复杂。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有别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地方。阿富汗和塔吉克官方基本没有交流,但是通过漫长的边境线,阿富汗的毒品会输送到塔吉克,然后经过帕米尔公路前往欧洲和俄罗斯,如同一条隐藏在皮肤之下的血管,将毒血输送到那些经济发达的文明社会,“滋养”现代社会声色犬马的腐朽生活。
消失的咸海
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有一片广阔而透澈的湖水,咸海。中亚的两条大河,锡母河和阿姆河,哺育着这片碧蓝。但是苏联时期,为了发展农业,开始修建大坝,将锡母河和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了周边的荒漠,改造成了棉粮基地。但是由于没有节制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流入咸海的水源越来越少。现在的咸海已经比1960年衰退了九成以上。曾经的港口被废弃了,大量的渔民失业,随着湖水的减少,气候也变得更加极端和干燥,苏联时期开垦的良田又变回了沙漠,由于缺乏优良的水源和粮食的减产,造成周边地区的慢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一切都好像是人类自编自导的一部悲剧。刘子超走在干涸的河床上、抚摸着锈迹斑斑的渔船,让人不得不感慨,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人类的自以为是和无限贪欲就造成了这样的环境灾难。而在咸海偶遇的山东人咸海王,依旧固守咸海,他忍受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远离故土收集一种微生物,生产成虾的饲料,仿佛在和咸海的现实作着无谓的抵抗,这种抵抗看上去这么坚硬,但是又这么无力。
透过刘子超的文字,走在中亚这片土地上,仿佛总能从细微处寻找到历史的尘埃。无论是突厥人的占领,还是蒙古人的铁骑,又或是苏联强大的社会主义,留给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绝望而又不愿放弃希望,他们都在努力活着,不知道这个时代能不能给他们机会。
傍晚夜幕降临,壮阔的莫斯科红场,参议院大楼上苏联红旗缓缓降落,这意味着,苏联这个曾经的社会主义国家正式退出了政治舞台,成了幕后的一段历史。 而苏联旗下的15个加盟共和国也将成为独立的国家,它们就像失去行星引力的卫星,孤独地漂落在世人的关注外,成为了全球化的边缘。
30年后,一位年轻的中国记者-刘子超,背上行囊,带着自己对中亚大陆的向往和好奇出发了。他要探访的是中亚五国,前苏联旗下的加盟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这片区域在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的补给站,中国的丝绸通过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送到欧洲大陆,也让欧洲人对中国充满了想象。中亚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也是商埠重镇,曾经是何等的繁华热闹,但是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始,一切都在朝夕间发生了变化。中亚丧失了原有的意义,从而很快的没落下去。
苏联时期,为了防止中亚五国形成统一的伊斯兰势力,将它们按照主体民族划分为五个自治共和国。不但将部分工业布局在中亚,还对中亚进行财政扶持。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突然就失去了苏联的荫蔽,30年后的它们现状如何?是否找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是否真正摆脱了苏联解体的影响?刘子超将带着我们深入这块仿佛被世人遗忘的亚洲腹地,揭开中亚面纱的一角。
哈萨克斯坦的核爆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不情愿的接受了一种身份,世界上的第四大核国家。为了扔掉这个“烫手的山芋”,哈萨克斯坦主动弃核,赢得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城市存在的意义,也就能理解一个城市消亡的原因。库尔恰托夫就是这样一座城市,还有一座已经消失的城市名叫查干。刘子超站在曾经因核存在的城市中,看到人去楼空,看到被野草覆盖的建筑,看到墙面脱落而又乌鸦成群,感受到了国家意志如潮水般袭来而终又退却,只有眼前的落败和无穷无尽的祸患。哈萨克斯坦因为核实验,有几十万人受到了影响,甚至他们的后代也在忍受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不知道这份原罪应该由谁来承担?
吉尔吉斯斯坦姑娘-阿丽莎
阿丽莎是一位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姑娘,当刘子超在莫斯科偶遇她时并没有想到当时的她其实正在遭遇人生的变故。她的丈夫常年在俄罗斯打工,已经不打算回吉尔吉斯了,所以丈夫就提出了离婚。刘子超当时并没有想到,阿丽莎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吉尔吉斯有三分之一的男人去俄罗斯打工,妻子留守国内,最终大部分男人都不会回来,有的甚至是失去联系、不告而别。其实国家的经济状况对个体的家庭生活、命运发展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是我们意识不到会有多么深刻的影响。想象一下,这种社会问题将会造成多少家庭的破碎,那些女人或将带着年幼的孩子艰难的讨生活,在一个就业机会并不多的国家里意味着什么。
塔吉克和阿富汗
塔吉克和阿富汗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当刘子超坐在车内,行驶在塔吉克破碎土路上,瞭望河对岸就能清晰的看到阿富汗的村庄和穿着长袍,面无表情的阿富汗人。河水像一条时间的分界线,一面是如同70年代苏联的塔吉克,一面则是隐藏在伊斯兰面具下阿富汗,让人看到了这个世界的时空错位。我想如果不去读这本书,是很难想象这种场景的,也许由于信仰,也许由于民族,也许由于政治,也许由于权力,说不清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世界的错综复杂。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有别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地方。阿富汗和塔吉克官方基本没有交流,但是通过漫长的边境线,阿富汗的毒品会输送到塔吉克,然后经过帕米尔公路前往欧洲和俄罗斯,如同一条隐藏在皮肤之下的血管,将毒血输送到那些经济发达的文明社会,“滋养”现代社会声色犬马的腐朽生活。
消失的咸海
在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交界处,有一片广阔而透澈的湖水,咸海。中亚的两条大河,锡母河和阿姆河,哺育着这片碧蓝。但是苏联时期,为了发展农业,开始修建大坝,将锡母河和阿姆河的河水分流到了周边的荒漠,改造成了棉粮基地。但是由于没有节制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流入咸海的水源越来越少。现在的咸海已经比1960年衰退了九成以上。曾经的港口被废弃了,大量的渔民失业,随着湖水的减少,气候也变得更加极端和干燥,苏联时期开垦的良田又变回了沙漠,由于缺乏优良的水源和粮食的减产,造成周边地区的慢性病发病率急剧上升。这一切都好像是人类自编自导的一部悲剧。刘子超走在干涸的河床上、抚摸着锈迹斑斑的渔船,让人不得不感慨,只是短短的几十年,人类的自以为是和无限贪欲就造成了这样的环境灾难。而在咸海偶遇的山东人咸海王,依旧固守咸海,他忍受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远离故土收集一种微生物,生产成虾的饲料,仿佛在和咸海的现实作着无谓的抵抗,这种抵抗看上去这么坚硬,但是又这么无力。
透过刘子超的文字,走在中亚这片土地上,仿佛总能从细微处寻找到历史的尘埃。无论是突厥人的占领,还是蒙古人的铁骑,又或是苏联强大的社会主义,留给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人们绝望而又不愿放弃希望,他们都在努力活着,不知道这个时代能不能给他们机会。
也是行云 ——《失落的卫星》读后
这是我读的刘子超的第一本书。
当时随手翻到一页,讲乌兹别克斯坦的廖落市井,记忆的闸门訇然大开,我仿佛回到了那时那地。
象这两年读过的许多书,《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也是我午休时的枕边书。近来还好上了边翻书边听歌曲,看得更是睡意朦胧。读书向来有不求甚解一说,我穿梭在半梦半醒之间,这书也真如阿拉伯的飞毯。
我看过的游记不多,之所以内心拒绝,是觉得多数作者迹近炫耀,又或者有浇不完的自家块垒。《失落的卫星》倒是懂得轻拿轻放,一直保持外来人的视角,在观望之余悲悯,在悲悯之上敬重。
作者在书尾附上了参考文献,这样的老实交代,让麟爪时现的炫耀也不那么刺目。其实作为一个经行者,其自身的体验远胜纸上得来的智慧,至于感触和喜恶,更是因人而异,一说便错。
我也曾走过中亚,因此忍不住边读边检讨我走过的路。我比作者幸运,他在书中遍打灌木无缘入的土库曼斯坦,我去了三次。要说旅行的深度,我怕是要退避千里之外。好在凡经过必有足迹,若有心市井也是山岳。这相似的经历,常令我会心一笑。比如灯光昏暗的酒店大堂,恍惚时间裂缝里的疗养院。
万古江山,不如升斗小民。《失落的卫星》里最触动我心弦的还是那些不羁的灵魂,他们在暗影里一一闪现,又一一隐退,让作者笔下的中亚,并不失落。
他们也让我想起我认识的那些中亚的人。在杜尚别为我做翻译的英语老师,对免费提供的午餐,坚持只要一份三明治和一杯茶,但又留下一半三明治给自己的孩子。比什凯克伏龙芝博物馆认真打扮的管理员。
我想起在塔吉克和阿富汗边界线上的那一晚,主人热烈地敬酒,桌上有据说赫鲁晓夫喜欢的冷水鱼,同行的挪威同事被一再催促,只得红着脸朗诵:the rose is red the velvet’s blue, the honey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这些是不变的,即便在那样天远地偏的地方,每个人还是忽然静下来,放下酒杯,眼睛闪闪发亮。
感谢作者让我重拾这些回忆,也要感谢借我书的人,让我知,失去的也会以另外的模样重来。
当时随手翻到一页,讲乌兹别克斯坦的廖落市井,记忆的闸门訇然大开,我仿佛回到了那时那地。
象这两年读过的许多书,《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也是我午休时的枕边书。近来还好上了边翻书边听歌曲,看得更是睡意朦胧。读书向来有不求甚解一说,我穿梭在半梦半醒之间,这书也真如阿拉伯的飞毯。
我看过的游记不多,之所以内心拒绝,是觉得多数作者迹近炫耀,又或者有浇不完的自家块垒。《失落的卫星》倒是懂得轻拿轻放,一直保持外来人的视角,在观望之余悲悯,在悲悯之上敬重。
作者在书尾附上了参考文献,这样的老实交代,让麟爪时现的炫耀也不那么刺目。其实作为一个经行者,其自身的体验远胜纸上得来的智慧,至于感触和喜恶,更是因人而异,一说便错。
我也曾走过中亚,因此忍不住边读边检讨我走过的路。我比作者幸运,他在书中遍打灌木无缘入的土库曼斯坦,我去了三次。要说旅行的深度,我怕是要退避千里之外。好在凡经过必有足迹,若有心市井也是山岳。这相似的经历,常令我会心一笑。比如灯光昏暗的酒店大堂,恍惚时间裂缝里的疗养院。
万古江山,不如升斗小民。《失落的卫星》里最触动我心弦的还是那些不羁的灵魂,他们在暗影里一一闪现,又一一隐退,让作者笔下的中亚,并不失落。
他们也让我想起我认识的那些中亚的人。在杜尚别为我做翻译的英语老师,对免费提供的午餐,坚持只要一份三明治和一杯茶,但又留下一半三明治给自己的孩子。比什凯克伏龙芝博物馆认真打扮的管理员。
我想起在塔吉克和阿富汗边界线上的那一晚,主人热烈地敬酒,桌上有据说赫鲁晓夫喜欢的冷水鱼,同行的挪威同事被一再催促,只得红着脸朗诵:the rose is red the velvet’s blue, the honey is sweet and so are you....
这些是不变的,即便在那样天远地偏的地方,每个人还是忽然静下来,放下酒杯,眼睛闪闪发亮。
感谢作者让我重拾这些回忆,也要感谢借我书的人,让我知,失去的也会以另外的模样重来。
本文标题: 如何评价刘子超的《失落的卫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956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