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泰伯》篇读后感论语《泰伯》是儒家教人处世道理,是颜回死后,传承孔子道统的曾子,对学问修养的经验谈。他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一,曾子有病了...
论语《泰伯》篇读后感
论语《泰伯》是儒家教人处世道理,是颜回死后,传承孔子道统的曾子,对学问修养的经验谈。他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一,曾子有病了,孟敬子来问国家大事,曾子告诉他“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这个“道”是儒家的孔门的人生之道。人之学道——做学问、受教育有三个重点。
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亦。”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做学问谈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孔子曾谈过“色难”就是这个道理。温文尔雅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学习修养形成的。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别人,人的这两种毛病,粗暴、傲慢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一点就是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自己一贯正确,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会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第二点“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就是神情。前面所说的仪态,包括了一举手、一投足行走坐卧,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颜色”则是对待别人的态度。例如同样是答复别人的问话,有人态度诚恳,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有人则一副冷面孔。生冷脆倔,让人实在不好接受。“正颜色,斯近信矣”言谈语气和悦一点,可亲可近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出门在外社会上差不多都是一副讨债的冷面孔。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加强内心的修养,慢慢改变过来。
第三点“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鄙倍”是指说话粗野、庸俗小气。“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慢慢改变了言谈举止粗野、庸俗的毛病。
孟敬子问的是管理国家政治的大问题,但曾子回答的是如何让做人修养的道理,教育他注重做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做起。学问好,道德高尚,不论从政或经商,都能够得心应手。
二,这段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以能问于不能”凡是所谓天才、聪明有才具的人,最容易犯一个错误——“傲慢”,就是很自满从不愿向别人请教。而颜回虽然高人一等,遇事唯恐看不清楚还要向别人请教一番。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条件“集思广益”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增加知识见解,这就是“以能问于不能”的道理。第二,“以多问于寡”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知识非常渊博,还会问于不如自己知识渊博的人。第三,“有若无”他的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事上表现得非常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第四,“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平凡简单,普普通通。第五,“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尊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这五点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要每一条都能够做到确实很不容易。曾子说,我的朋友颜回,这五点都做到了。
三,“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认真的学习先辈的文化经验,绝对的服从真理,绝对的相信真理。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坏境的影响,不受区域坏境的影响,也不受物质坏境的影响。善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一个人要有死守善道的抱负,就会“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乱的时候,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因为这个地方的思想一定有问题,最好不去。动乱中的社会,不可以停留。“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他说如果真有救人救世的本事,而当前的机会不属于你,你也没办法去救,那么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充实自己。“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而且贵焉,耻也。”进一步告诉我们,社会安静和谐,有才能的应当为国家有所贡献,徜若没有贡献,还处在贫贱中,那就是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耻辱。如果在一个动乱不安静,不上轨道的社会中,安享富贵,或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求取富贵荣华,这也是不对的,可耻的。
一,曾子有病了,孟敬子来问国家大事,曾子告诉他“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这个“道”是儒家的孔门的人生之道。人之学道——做学问、受教育有三个重点。
第一点“动容貌,斯远暴慢亦。”就是人的仪态、风度,要做学问谈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孔子曾谈过“色难”就是这个道理。温文尔雅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学习修养形成的。暴是粗暴,慢是傲慢看不起别人,人的这两种毛病,粗暴、傲慢差不多是天生的。尤其是慢,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一点就是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自己一贯正确,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气息,自然会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
第二点“正颜色,斯近信矣。”颜色就是神情。前面所说的仪态,包括了一举手、一投足行走坐卧,一切动作所表现的气质;“颜色”则是对待别人的态度。例如同样是答复别人的问话,有人态度诚恳,面带笑容,和蔼可亲;有人则一副冷面孔。生冷脆倔,让人实在不好接受。“正颜色,斯近信矣”言谈语气和悦一点,可亲可近一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出门在外社会上差不多都是一副讨债的冷面孔。要想做到一团和气,就必须加强内心的修养,慢慢改变过来。
第三点“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所谓“出辞气”就是谈吐,善于言谈。“鄙倍”是指说话粗野、庸俗小气。“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就慢慢改变了言谈举止粗野、庸俗的毛病。
孟敬子问的是管理国家政治的大问题,但曾子回答的是如何让做人修养的道理,教育他注重做人,从内心基本的道德修养做起。学问好,道德高尚,不论从政或经商,都能够得心应手。
二,这段讲了五个问题。第一,“以能问于不能”凡是所谓天才、聪明有才具的人,最容易犯一个错误——“傲慢”,就是很自满从不愿向别人请教。而颜回虽然高人一等,遇事唯恐看不清楚还要向别人请教一番。这也是诸葛亮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条件“集思广益”善于集中大家的意见,增加知识见解,这就是“以能问于不能”的道理。第二,“以多问于寡”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知识非常渊博,还会问于不如自己知识渊博的人。第三,“有若无”他的学问非常渊博,而在待人处事上表现得非常平常,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第四,“实若虚”内涵深厚,表面上看起来却很空洞,平凡简单,普普通通。第五,“犯而不校”——不如他的人对不起他——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不尊敬为“犯”——从来不计较、不记恨。这五点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要每一条都能够做到确实很不容易。曾子说,我的朋友颜回,这五点都做到了。
三,“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认真的学习先辈的文化经验,绝对的服从真理,绝对的相信真理。真理是不变的,不受时代坏境的影响,不受区域坏境的影响,也不受物质坏境的影响。善道,就是最好的道路,最正确的方式和方法。一个人要有死守善道的抱负,就会“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乱的时候,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因为这个地方的思想一定有问题,最好不去。动乱中的社会,不可以停留。“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他说如果真有救人救世的本事,而当前的机会不属于你,你也没办法去救,那么先把自己保护起来,充实自己。“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而且贵焉,耻也。”进一步告诉我们,社会安静和谐,有才能的应当为国家有所贡献,徜若没有贡献,还处在贫贱中,那就是知识分子读书人的耻辱。如果在一个动乱不安静,不上轨道的社会中,安享富贵,或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和途径来求取富贵荣华,这也是不对的,可耻的。
论语读后感
好读书,好读书。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啊!人要读书才会得到知识嘛。月亮升起来了,星星还在天上顽皮的眨着眼睛。我的书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原来我正在背论语。这时间,我突然读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冉冉上口,十分耐人寻味。是啊,我和黄智杰、王泽华这三个好朋友,不是都在互相学习互相进步吗?我们三个人都有自己的的特长,黄智杰是我们中间学习最好的。当然,在他的带领下我的作文和数学都大大的有进步啊!我的特长是体育,所以我是他们中间的体育委员,我的游泳、跑步、篮球,都是呱呱帮的啊!王泽华是一个心细的人,所以他是我们的杂物委员。所有活动都是他安排的,每次活动我们都进行的顺顺利利的,这都是他的功劳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夜总会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我们这三个兄弟,都是最好的兄弟。三国时期的刘关张三人是喝了鸡血来证明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虽然我们没有喝鸡血,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了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上个人在生活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我们三个都是最好的朋友,都是男子汉。我们做事要光明磊落,不能在暗中耍阴招,我们三个都要肝胆相照的朋友,生死关头也要共同度过,我们坚信如果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会团结互助。黑夜总会过去的,光明就要来临了。
同舟共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要用自己的所拥有的所有东西来让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万古长青。只要天在,地在,人在,我们的友谊便永在!
好一个孔子,好一句经典的论语啊!
论语读后感800字
《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读《论语》,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对话,让我明白了:要重视个人对家庭、国家、社会和历史的价值!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老子是以“柔”为主的辩证法,孔子则是以“中”为基点,法家和兵家提倡“刚”,这是中国文化的三足。读了《论语》之后,我更欣赏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仁”的精神。正所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作为儒学经典读物《论语》可谓是把这一精神阐释的淋漓尽致。孔子曾说:“墨家兼爱,是无父也;扬子无我,是无君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句话虽有失偏颇,但是却让我明白了,只有把个人放在社会的伦理体系里面,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个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显。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教育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吧“学”和“思”结合起来,勤勉治学,才能学有所成。就如后世程子对其的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对于政治来讲,要想成功的治理国家需要什么?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只有仁。这一点儒家的选择是很正确的。
子曰:“君子不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人并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机器,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思想特征。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才能,才能使个性获得全面的发展。孔子自己后来也实践了这一点,他后来收门徒三千,有教无类,可谓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今天这个浮躁而喧嚣,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这种精神又是多么的难得!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今天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那种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本文标题: 论语泰伯篇读后感(论语《泰伯》篇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429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