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一、,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
大学读后感
一、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
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
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
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二、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
《大学》读后感范文
首次接触《大学》,生吞活剥,读完一遍之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大约有人感到怪异,《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单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起首,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不相对宋朝的学者无恶感,无比是朱熹,心中的形象中总感到他是个古老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创作发明人家并不是徒有空名。他的注疏隆重而详尽,对原文的相识深入而通透。想来能千载立名阴霾是有它的原理的。朱熹只是当代学者的一个楷模代表,从他身上笼统看到当代文人学者稀奇隆重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爱岗敬业地学习研讨孔圣之道,确实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类看待学术的虔诚笼统在近日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创作发明,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威严和禁受,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中央。它彻底源于治学者本身。然后是第2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人品修养与方案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背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人品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原理是异样的。前人对于人品修养的器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本身提出了严厉,甚至是其实其实刻薄的哀告。“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本身的修炼惟恐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类对于完佳人品的顽固钻营,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2个中央。在当今这个标榜本性的时代,人们独断专行,安于本身的本来形态,“本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良多不思朝上前进者供应了放任本身的来因。前人对于美满的极致钻营笼统并不会实现,理论上实现的人其实其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类对美的人品的不懈钻营却是值得咱们每个人去爱崇,崇拜。第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1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即是用门径去窜改现实,将目标1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辰也要当心法子步骤,分清本末此后循分守纪。“自皇帝乃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手腕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哀告本身,修身养性。对比之下,我们今世人面对标题问题要颓废不少,颓废与没法也多不少。良多时辰,我们也给本身构建辉煌高远的理想,但是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门径。只是说说罢了,真到要为理想刻苦的时辰却畏退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本身,真是汗颜。以上3点是我最有感觉的地方。别的,《大学》是天下观人生观与法子步骤论的阐发,它的“3纲领”,“8条款”论述了1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用的门径。理论上,理想也是《大学》的1个主题。另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三、
《大学》一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所述“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内容深入浅出地涉及到整个传统道德体系的构成,因而此书既是道德入门之篇,又是一本修身大全。是构建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的重要典章。《大学》一书篇章简短,原文仅有二千多字,却全面贯穿整个儒家道德体系的构建。且有对于修养道德的求证,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目标,重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过程,并对人的道德实践予以关注。学习《大学》不仅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读之书。 反思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却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修身治学之风比之古人可谓一落千丈,浮躁、功利、短视、迷惑之人比比皆是,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如何重塑令人堪忧。其实,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成的宝贝就在这儿,不必远求,只需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拣择就行,《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乍一读,感觉《大学》中的内容浅显易懂并不深奥,许多句子都成为历代文章、言辞中经常引用的名言。再一读,感觉很不简单,其中的微言大义令人肃然起敬,可谓圣贤箴言字字珠玑。细一读,方知博大精深不在言多,最平实的也就是最高深的,但能心会其意,敏于行者则又少之又少。上述感受绝非“为赋诗文强说愁”,理由有三:一是《大学》的内容丰富,涉及修身养性、立身处世、进德治学、用人治世、经世济民等重要原理和原则,可谓博大;二是言简意赅之中却蕴含了具有科学性的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和修养方法,核心之处无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三是不细读体会,难以领悟其深意,特别是论及修身治学、入世济民的步骤和方法方面,容易大而化之,草草匆匆,不能体会于心,领悟其真意。因此,多是知理而无行,按步践行求证者就更少了。从目前人们对待修身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看,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理解、运用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纲举则目张,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八目,由三纲统领又与之相互相成。
明明德之所以根本,是因为任何行为个体不仅需要有明德的规范,例如曾子那个时代的强调的所谓周礼;同时,还要下功夫认真学习切实把握,以达到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推己及人,完成由形式到内容,由精神到物质,由内到外,个体到一般的演进过程。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在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讲的是修身,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的道德和能力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讲的是不分门第不管出身,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只要身正,方可达者既济天下而穷者也能独善其身。于是乎,天下方能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官员四平八稳;
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理解为是某种人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尾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后是作为前提条件。身既不修奢言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又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关键。
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是以明明德、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行为过程。而亲民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包括其中。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二、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山东济宁嘉祥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
《大学》读后感范文
首次接触《大学》,生吞活剥,读完一遍之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大约有人感到怪异,《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单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起首,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不相对宋朝的学者无恶感,无比是朱熹,心中的形象中总感到他是个古老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创作发明人家并不是徒有空名。他的注疏隆重而详尽,对原文的相识深入而通透。想来能千载立名阴霾是有它的原理的。朱熹只是当代学者的一个楷模代表,从他身上笼统看到当代文人学者稀奇隆重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爱岗敬业地学习研讨孔圣之道,确实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类看待学术的虔诚笼统在近日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创作发明,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威严和禁受,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中央。它彻底源于治学者本身。然后是第2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人品修养与方案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背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人品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原理是异样的。前人对于人品修养的器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本身提出了严厉,甚至是其实其实刻薄的哀告。“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本身的修炼惟恐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类对于完佳人品的顽固钻营,令人肃然起敬。
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2个中央。在当今这个标榜本性的时代,人们独断专行,安于本身的本来形态,“本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良多不思朝上前进者供应了放任本身的来因。前人对于美满的极致钻营笼统并不会实现,理论上实现的人其实其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类对美的人品的不懈钻营却是值得咱们每个人去爱崇,崇拜。第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1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即是用门径去窜改现实,将目标1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辰也要当心法子步骤,分清本末此后循分守纪。“自皇帝乃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手腕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哀告本身,修身养性。对比之下,我们今世人面对标题问题要颓废不少,颓废与没法也多不少。良多时辰,我们也给本身构建辉煌高远的理想,但是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门径。只是说说罢了,真到要为理想刻苦的时辰却畏退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本身,真是汗颜。以上3点是我最有感觉的地方。别的,《大学》是天下观人生观与法子步骤论的阐发,它的“3纲领”,“8条款”论述了1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用的门径。理论上,理想也是《大学》的1个主题。另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三、
《大学》一书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著,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曾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即“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大学》原为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礼记》中的一篇。是古代儒家典籍名篇。被南宋理学家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大学》成书于春秋时期。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大学》所述“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其内容深入浅出地涉及到整个传统道德体系的构成,因而此书既是道德入门之篇,又是一本修身大全。是构建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系的重要典章。《大学》一书篇章简短,原文仅有二千多字,却全面贯穿整个儒家道德体系的构建。且有对于修养道德的求证,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至知在格物”。《大学》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目标,重视“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过程,并对人的道德实践予以关注。学习《大学》不仅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还能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读之书。 反思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思想和心灵却经受着巨大的挑战,修身治学之风比之古人可谓一落千丈,浮躁、功利、短视、迷惑之人比比皆是,道德规范、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如何重塑令人堪忧。其实,老祖宗早就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成的宝贝就在这儿,不必远求,只需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拣择就行,《大学》就是其中之一。乍一读,感觉《大学》中的内容浅显易懂并不深奥,许多句子都成为历代文章、言辞中经常引用的名言。再一读,感觉很不简单,其中的微言大义令人肃然起敬,可谓圣贤箴言字字珠玑。细一读,方知博大精深不在言多,最平实的也就是最高深的,但能心会其意,敏于行者则又少之又少。上述感受绝非“为赋诗文强说愁”,理由有三:一是《大学》的内容丰富,涉及修身养性、立身处世、进德治学、用人治世、经世济民等重要原理和原则,可谓博大;二是言简意赅之中却蕴含了具有科学性的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和修养方法,核心之处无不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三是不细读体会,难以领悟其深意,特别是论及修身治学、入世济民的步骤和方法方面,容易大而化之,草草匆匆,不能体会于心,领悟其真意。因此,多是知理而无行,按步践行求证者就更少了。从目前人们对待修身治学的态度和方法来看,折射出一个信号:我们社会人群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理解、运用十分匮乏。在西方大搞强势文化和学术壁垒的同时,国人偏离自己的民族文化越来越远。弘扬经典国学教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已迫在眉睫。
问说读后感
如题,告诉我《问说》的读后感刘开在《问说》中说:“理无专在,学无止境”,在我们的一生中只要生命不停止,就要不停地学习和进取。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本文标题: 王烁大学问读后感(《大学》读后感 200到400字就行了 不用太多 多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9168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