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读后感100字我花两天读完了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感觉自己像一位历史的旁观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纵观了这将近半世纪的唐室兴衰,很...
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读后感100字
我花两天读完了林语堂的<武则天正传>,感觉自己像一位历史的旁观者,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纵观了这将近半世纪的唐室兴衰,很畅快。关于武则天这个女人,其实说来也并不难懂,她的种种个性在她一生所作所为中显露无遗:机敏、沉着、精神旺盛、野心无限、对权利欲望出奇强烈、头脑清晰却也荒淫无度。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奇人,我只能在读完她的传记之后抚案长叹,遥想那个早已远离却真实存在过的年代,因为此人的功过得失,历史早已给出了最恰当的评价。但我一直好奇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女人如此胆大妄为,从一个卑微的才人走上至尊皇位?
这两个地位差别之大让人无法想象她的跨越,更何况是在女人的地位可以被忽略的封建时代。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但她确实做到了,读完书后,我认为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起到决定作用的。
主观方面,是她的秉性成就了她。除了她的机智,冷静,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当时太宗问武氏说:有一匹烈马,你如何驯服?武氏说:只要三件东西,一根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利剑。若不能用铁鞭制伏,就用铁锤,若还不能,就用剑刺进它的脖子。那时她只有二十多岁,这种不同寻常的勇气和狠毒是她日后的步步攀升的必要条件。同时,她的权欲是同她的攀升成正比的,从才人,到昭仪,到皇后,到皇太后,最终到女皇,幸她是想不出什么更高的权位了,否则就成女神了。武则天传记读后感。她可以为了权利而不顾一切,掐死自己女儿,谋害妃子和皇后,毒杀皇亲国戚,残戮忠良大臣与无辜百姓无数??这样的女人,史上少见了。背后驱使她的是与生俱来而不断膨胀的贪欲。
客观上,又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助了她。之前太宗在位时,并不喜欢她,因为一个刚强有谋的男子是不会喜爱一个像武氏这样健硕精明的女子的。但机会在太宗驾崩后,当高宗这个软弱无能的新皇帝登基后到来。高宗是喜欢武氏的,甚至可以说是依赖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政业上,这就给了她很大的发展空间。武氏就这样步步为营除去一个个心头之患,继而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中央政治团体,等到高宗真正认识了她而转为痛恨她时,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而根本无力对抗了。武则天也就这样平步青云了,以历史年鉴学派的说法,她也就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产物。
主观与客观的条件驱使下,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我若去评价她的功过,这已无意义,只是在阅读历史时,让我发现在她的所作所为的不可思议中,其实也是有着必然方向的??
这两个地位差别之大让人无法想象她的跨越,更何况是在女人的地位可以被忽略的封建时代。武则天传记读后感。但她确实做到了,读完书后,我认为应该是主观和客观的因素都起到决定作用的。
主观方面,是她的秉性成就了她。除了她的机智,冷静,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当时太宗问武氏说:有一匹烈马,你如何驯服?武氏说:只要三件东西,一根铁鞭,一个铁锤,一把利剑。若不能用铁鞭制伏,就用铁锤,若还不能,就用剑刺进它的脖子。那时她只有二十多岁,这种不同寻常的勇气和狠毒是她日后的步步攀升的必要条件。同时,她的权欲是同她的攀升成正比的,从才人,到昭仪,到皇后,到皇太后,最终到女皇,幸她是想不出什么更高的权位了,否则就成女神了。武则天传记读后感。她可以为了权利而不顾一切,掐死自己女儿,谋害妃子和皇后,毒杀皇亲国戚,残戮忠良大臣与无辜百姓无数??这样的女人,史上少见了。背后驱使她的是与生俱来而不断膨胀的贪欲。
客观上,又是当时在位的皇帝助了她。之前太宗在位时,并不喜欢她,因为一个刚强有谋的男子是不会喜爱一个像武氏这样健硕精明的女子的。但机会在太宗驾崩后,当高宗这个软弱无能的新皇帝登基后到来。高宗是喜欢武氏的,甚至可以说是依赖她,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政业上,这就给了她很大的发展空间。武氏就这样步步为营除去一个个心头之患,继而建立起一个以自己为绝对核心的中央政治团体,等到高宗真正认识了她而转为痛恨她时,因年事已高身体虚弱而根本无力对抗了。武则天也就这样平步青云了,以历史年鉴学派的说法,她也就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一种产物。
主观与客观的条件驱使下,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女皇帝。我若去评价她的功过,这已无意义,只是在阅读历史时,让我发现在她的所作所为的不可思议中,其实也是有着必然方向的??
传奇女皇武则天读后感
听完了蒙曼老师在百家讲坛讲述的武则天,便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读一本完整详细的武则天传,希望整体全面地了解一下武则天走上女皇之路的传奇历程和其中的酸甜苦辣。
一、登帝之路
武则天十四岁时因相貌出众,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但是她虽一时受宠,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提升。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之后,武则天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在太宗的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复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视而泣。
此后,王皇后为了打破萧淑妃的专宠地位,主动向高宗提出让武则天蓄发回宫。回宫后,武则天迅速获得专宠,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由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他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武则天逐渐的将权利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形成了后来二圣临朝的局面。高宗死后,武则天手握政权先后罢黜几个太子,最后登上皇位。
二、扫除障碍
在武则天成为女皇的历程中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的,在扫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中,武则天将自己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智淋漓地展现,同时也看出武则天是那么的洞悉人性,利用人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统一战线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而他们都坚决反对“废王立武”,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武则天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与高宗的共同点、与高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才取得了“废王立武”的成功。此后,武则天迅速的整肃外朝,采取“擒贼先断翼”的举措,先后将褚遂良、韩瑗贬官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提拔了一系列赞成“废王立武”的大臣:李义府、许敬宗等。至此,武则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高宗也实现了君主集权。
由此可见,武则天此举的成功源于抓住了自己与高宗之间利益的共同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中权力过大。当能实现“双赢”这一效益的时候,利益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目标。即使高宗当时并不是很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高宗以此来打击了元老大臣的势力,从此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武则天也顺势当上了皇后。
2、用人之道
书中对于武则天对于李义府的任用有这样一段评说:对李义府,她既知其优点也知其缺点,既记其功,也记其过,她完全站在一种主动的位置上,绝对不会被奸诈小人牵着鼻子走。她有时任用小人,把这当作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政治需要。
毛泽东也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诚然,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武则天临朝称制起,她统治21年,前后一共用了75个宰相,其中19人被杀,2人流贬。他们朝不保夕,无力对抗君权,轻易不敢有所作为。她所实行的酷吏政治,残害无辜,选官太滥,滥以禄位收买人心。但是武则天虽然滥以禄位收天下人之心,她却具有一双慧眼,有不称职的人,不久就被她罢免或处以刑罚
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为了整肃朝臣,他任命年轻资浅的官员为宰相,因为他们根基不深,对武则天感恩戴德,易于控制。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3、洞悉人性
在扬楚事变中,武则天抓住敌人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排除障碍,迅速出击。当徐敬业还在纠结到底是要西进匡复伸张正义还是要南下割据以求得一方土地犹豫不决的时候,武则天已召集30万大军出击,将叛敌一举歼灭。事到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因为这牵扯成败利钝,牵扯是非善恶,矛盾就来了。现实情况往往难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要么取义、要么取利,最怕游移于二者之间。武则天判断标准单一,做事果断、坚决,敌人稍有迟疑就可能被她利用。
4、心狠手辣
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尽是女子思君的细腻心情,年轻时的武则天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也儿女情长,经过太宗12年的冷落和感业寺几年的修行,她渐渐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武则天曾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也曾为了自己的权力与王位与自己的儿子互相猜疑,将自己的儿子软禁甚至处死,这一切都说明武则天具有非常人的心智,挡在她称帝、牟取权力的道路上的一切人,无论是谁,她都可以牺牲。我觉得“心狠手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做不到“心狠手辣”,常常多愁善感、顾忌太多,这样的人是当不成君主的。历代君王,再开明的君王都不免为了自己政治道路的稳固和顺利“心狠手辣”。正是武则天这种果断的性格成就了她的帝王之路,让她打破儒家传统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三、无字丰碑
武则天精通文字之术,为自己取名“武曌”,曌取“日月当空,明君出世之义”。我觉得武则天的造字之术实在令人惊叹,“曌”字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含义上都让人眼前一亮。中宗复位后废除了武则天所造之字,单单留下“曌”字。而在武则天的墓碑上却连一个“曌”字都没有,也许武则天82年的传奇人生太难用文字来概括,她是传奇的,连这个无字丰碑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一、登帝之路
武则天十四岁时因相貌出众,而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但是她虽一时受宠,地位却始终没有得到提升。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后来的高宗李治建立了感情。之后,武则天和一些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在太宗的忌日,高宗到感业寺行香复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视而泣。
此后,王皇后为了打破萧淑妃的专宠地位,主动向高宗提出让武则天蓄发回宫。回宫后,武则天迅速获得专宠,并通过一系列手段害死了萧淑妃和王皇后坐上了皇后的宝座。 由于高宗体弱,由于信任武则天,他逐步将处理军政的权利交给武则天打理,武则天逐渐的将权利握在自己的手中,进而形成了后来二圣临朝的局面。高宗死后,武则天手握政权先后罢黜几个太子,最后登上皇位。
二、扫除障碍
在武则天成为女皇的历程中是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障碍的,在扫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中,武则天将自己的用人之道,治国之智淋漓地展现,同时也看出武则天是那么的洞悉人性,利用人性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统一战线
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而他们都坚决反对“废王立武”,唐高宗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武则天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与高宗的共同点、与高宗站在统一的战线上,才取得了“废王立武”的成功。此后,武则天迅速的整肃外朝,采取“擒贼先断翼”的举措,先后将褚遂良、韩瑗贬官以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最后除掉了长孙无忌。与此同时,武则天也提拔了一系列赞成“废王立武”的大臣:李义府、许敬宗等。至此,武则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高宗也实现了君主集权。
由此可见,武则天此举的成功源于抓住了自己与高宗之间利益的共同点: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大臣中权力过大。当能实现“双赢”这一效益的时候,利益双方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目标。即使高宗当时并不是很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所迫,高宗以此来打击了元老大臣的势力,从此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而武则天也顺势当上了皇后。
2、用人之道
书中对于武则天对于李义府的任用有这样一段评说:对李义府,她既知其优点也知其缺点,既记其功,也记其过,她完全站在一种主动的位置上,绝对不会被奸诈小人牵着鼻子走。她有时任用小人,把这当作一种政治手段,一种政治需要。
毛泽东也说:“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诚然,武则天在用人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武则天临朝称制起,她统治21年,前后一共用了75个宰相,其中19人被杀,2人流贬。他们朝不保夕,无力对抗君权,轻易不敢有所作为。她所实行的酷吏政治,残害无辜,选官太滥,滥以禄位收买人心。但是武则天虽然滥以禄位收天下人之心,她却具有一双慧眼,有不称职的人,不久就被她罢免或处以刑罚
武则天改革科举,提高进士科的地位;举行殿试;开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多种制度,让大批出身寒门的子弟有了一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为了整肃朝臣,他任命年轻资浅的官员为宰相,因为他们根基不深,对武则天感恩戴德,易于控制。武则天一朝号称“君子满朝”娄师德,狄仁杰等着名的贤臣均在其列,后来的“开元贤相”姚崇和宋璟也是武则天时期提拔起来的。
3、洞悉人性
在扬楚事变中,武则天抓住敌人内部各种各样的矛盾,排除障碍,迅速出击。当徐敬业还在纠结到底是要西进匡复伸张正义还是要南下割据以求得一方土地犹豫不决的时候,武则天已召集30万大军出击,将叛敌一举歼灭。事到紧要关头,人们往往会犹豫不决,因为这牵扯成败利钝,牵扯是非善恶,矛盾就来了。现实情况往往难有鱼和熊掌兼得的结果,要么取义、要么取利,最怕游移于二者之间。武则天判断标准单一,做事果断、坚决,敌人稍有迟疑就可能被她利用。
4、心狠手辣
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诗中尽是女子思君的细腻心情,年轻时的武则天虽然也有雄心壮志,但也儿女情长,经过太宗12年的冷落和感业寺几年的修行,她渐渐成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武则天曾为了扳倒王皇后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孩子,也曾为了自己的权力与王位与自己的儿子互相猜疑,将自己的儿子软禁甚至处死,这一切都说明武则天具有非常人的心智,挡在她称帝、牟取权力的道路上的一切人,无论是谁,她都可以牺牲。我觉得“心狠手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
就我自己而言,我就做不到“心狠手辣”,常常多愁善感、顾忌太多,这样的人是当不成君主的。历代君王,再开明的君王都不免为了自己政治道路的稳固和顺利“心狠手辣”。正是武则天这种果断的性格成就了她的帝王之路,让她打破儒家传统成为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
三、无字丰碑
武则天精通文字之术,为自己取名“武曌”,曌取“日月当空,明君出世之义”。我觉得武则天的造字之术实在令人惊叹,“曌”字无论是在视觉上还是含义上都让人眼前一亮。中宗复位后废除了武则天所造之字,单单留下“曌”字。而在武则天的墓碑上却连一个“曌”字都没有,也许武则天82年的传奇人生太难用文字来概括,她是传奇的,连这个无字丰碑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
古代后宫从才人到皇后需要几个阶段及名称
古代后宫有三宫六院我想知道刚入宫是不是叫才人?然后从才人到皇后的位置需要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中的名头是什么?不知道你问的是哪个朝代的等级?
都贴上来你看看吧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叡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籥。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详。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都贴上来你看看吧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叡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置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籥。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详。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谥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本文标题: 从才人到皇后读后感(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955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