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孝景本纪第十一的读后感综观本篇本纪,给人留下诸多感慨:第一,汉景帝当了16年的皇帝,几乎无一年没有大事发生,几乎无一日安闲。旧的问题尚未解...
史记的孝景本纪第十一的读后感
第一,汉景帝当了16年的皇帝,几乎无一年没有大事发生,几乎无一日安闲。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棘手问题就又出现了。这说明人生在世不容易。无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黎民百姓,永远不会让你无所事事。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是高水平的人解决一个问题后,他会避免此类问题再出现,即便再出现,他也会得心应手地予以解决。没有水平的人,即便解决一个很小的事情,也会引出一系列麻烦。
第二,汉景帝对待七国之乱,没有清醒的认识,或者说没有本质的认识。以至于会对七国之乱表面的口号“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信以为真,而误杀忠良之臣。当然在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胁后,当即派出大将出征,剿灭了叛军。在中国历史上,地方势力与皇权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当地方势力大到一定程度,而中央政权由于种种原因对地方势力强有力的制约,就会发生类似的事件。如后来东汉的藩镇割据,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包括清朝的吴三桂之乱,都是如此。
第三,天文现象和自然灾害是客观存在。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古到今都会发生。但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情况下,多采取迷信的手法以祈祷上天的赐福,以得到百姓的理解。
第四,更换太子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栗太子刘荣的被更换,据有关史料记载,与刘荣的母亲有密切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协调复杂的人事关系,不知道如何赢得皇上的欢心,也决定了不能自保无虞,最终在后宫的血腥倾轧中,一败涂地。
《史记》读后感
读了《史记》有何感想,对里面描述的某个人物有何印象,具体评价这个人。《史记》——孝文本纪的主要内容
大家帮帮我,不要太长100~150字左右,谢谢大家孝文本纪的作品赏析
该篇本纪记载了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间的种种仁政,赞颂了他宽厚仁爱、谦让俭朴的品德,刻画出一个完美贤圣的封建君主的形象。
该篇本纪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录了许多文帝的诏书,“且所行政事,又足以副之,非讬诸空言者比也。”(《史记评议》)以此直透核心,表现文帝的贤德。这些诏书一方面反映了文帝治天下的才能,一方面反映出文帝仁爱的内心世界和俭朴的思想品格。而后者更能感染打动读者。如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两个诏令,就体现了文帝不株连无辜、不摧残肉体的人道精神。再如遣列侯之国、罢卫将军军等诏令,以及遗诏,都贯穿着文帝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的用心。诏令大多以“上曰”的形式出现,口吻真实,感情诚挚,说得入情入理,对于展现文帝“专务以德化民”的内心世界起了重要作用。
该篇本纪没有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和场面,作者只是用舒缓的语调,按照年代顺序选择关键事件娓娓道来,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感觉,同时也饱含了作者对一代明君的追慕和向往之情。如一开始描写文帝即位和立太子的过程中,表现了他的周详慎重和谦让。又如写缇萦(tíyíng,提营)上书救父,写文帝取消修建露台的打算,以及对南越王、吴王刘濞等人的以德报怨,对匈奴的或战或和,既强硬又不失灵活等等,都表现了文帝的仁爱、宽厚和以国家、百姓的安宁为重。在该篇本纪的结尾,作者还巧妙地用景帝之诏,群臣之议,以“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大于孝文皇帝”表现了司马迁赞颂之情;本纪最后,作者满怀深情地发出了“廪廪向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的感叹。
汉文帝与其子景帝两代在旧史上并称为文景之治,他提倡农耕,免农田租税,减轻刑罚,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但在经历了战国至秦末的长期战乱之后,这些对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稳定都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他的仁厚、俭朴,截然不同于暴君,自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明君圣主,太史公对他的褒扬,也正是这种思想感情的反映。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