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照,李颖的简介个人资料夕照,作者李颖简介,“我行我素写江山”,这是著名作家李准在长达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创作原则。198...
夕照 李颖的简介
个人资料夕照 作者李颖简介
“我行我素写江山”,这是著名作家李准在长达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创作原则。
1985年,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荣获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跨越20多年,历经三次大的波折,如果不是李准“我行我素”的话,这部“写江山”的长篇我们现在也许就读不到了。 李准多年一直抱着一个心愿,就是要创作“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反映农村巨大变迁”、“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的史诗般的作品。
早在 1961年,李准即开始了一部题为《沧桑路上》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创作进程十分顺利,两年时间就写下了17万字。然而,就在李准创作的兴头上,“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非但创作成了泡影,而且那已经写好的17万字也被当作他“反对社会主义”的“活罪证”被抄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李准的手上。李准本人则被打成“黑帮”,于1969年举家前往黄泛区农村“劳动改造”。
第一次创作就这样夭折了。
真应了那句“福祸相倚”的古话。在黄泛区农村整整三年的劳动改造生活虽然艰苦,却给了李准一个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评价生活的机会。当时,每当村子里死了老人,农民们就来找李准写“祭文”,每写一篇“祭文”,农民们都要眼泪汪汪地向李准讲述逝者的一生经历。李准后来回忆说,“在那几年中,我写了几十篇‘祭文’,也系统地了解了黄泛区难民们的‘家史’,《黄河东流去》这七户农民的流浪史,就是根据这些‘家史’的素材提炼而成的。”
1973年,从黄泛区农村回来后,李准先用其中的一部分素材创作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这部影片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明显的“三突出”痕迹却又招致了尖锐的批评。第二次创作又遭到了挫折。
如果就此罢手的话,那就不是李准了。他认真地阅读了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创作的反映中国农民问题的长篇小说———《大地》,重新走访了黄泛区的每一个角落。经过这样细致的准备,经过一年艰苦的笔耕,1979年,《黄河东流去》上卷完稿,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然而,读者的反响仍不强烈。上卷面世后整整一年,李准只收到了十几封读者来信。对他这样一位名作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打击,更何况这已经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第三次了。对此情此景,李准乐观地说:“我的信心是坚定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清楚地知道我所从事的这个工作的意义。”然后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了下卷的创作中。
在下卷的写作过程中,李准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尽量使作品真实、自然、质朴。他曾经收到从农村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讲小说在电台广播时,这个村的农民每天晚上都挤在饲养室里收听,有时因开会要中断一天,他们就让老饲养员一个人听,到第二天再给大家复述。李准说,“我在写时,总忘不掉那个要给大家复述的老饲养员。我不能写得太晦涩,因为他要复述。”
在经历三次大的波折、两次大的修改、无数次小的修改之后, 1984年,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是一部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是一把了解中国农民的钥匙”。次年,《黄河东流去》获得了国家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我行我素”终于结出了硕果。
“我行我素写江山”,这是著名作家李准在长达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创作原则。
1985年,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荣获茅盾文学奖。
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跨越20多年,历经三次大的波折,如果不是李准“我行我素”的话,这部“写江山”的长篇我们现在也许就读不到了。 李准多年一直抱着一个心愿,就是要创作“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反映农村巨大变迁”、“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的史诗般的作品。
早在 1961年,李准即开始了一部题为《沧桑路上》的长篇小说的创作。创作进程十分顺利,两年时间就写下了17万字。然而,就在李准创作的兴头上,“文化大革命”爆发了。非但创作成了泡影,而且那已经写好的17万字也被当作他“反对社会主义”的“活罪证”被抄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李准的手上。李准本人则被打成“黑帮”,于1969年举家前往黄泛区农村“劳动改造”。
第一次创作就这样夭折了。
真应了那句“福祸相倚”的古话。在黄泛区农村整整三年的劳动改造生活虽然艰苦,却给了李准一个重新认识生活、重新评价生活的机会。当时,每当村子里死了老人,农民们就来找李准写“祭文”,每写一篇“祭文”,农民们都要眼泪汪汪地向李准讲述逝者的一生经历。李准后来回忆说,“在那几年中,我写了几十篇‘祭文’,也系统地了解了黄泛区难民们的‘家史’,《黄河东流去》这七户农民的流浪史,就是根据这些‘家史’的素材提炼而成的。”
1973年,从黄泛区农村回来后,李准先用其中的一部分素材创作了一部电影文学剧本———《大河奔流》。这部影片虽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明显的“三突出”痕迹却又招致了尖锐的批评。第二次创作又遭到了挫折。
如果就此罢手的话,那就不是李准了。他认真地阅读了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创作的反映中国农民问题的长篇小说———《大地》,重新走访了黄泛区的每一个角落。经过这样细致的准备,经过一年艰苦的笔耕,1979年,《黄河东流去》上卷完稿,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然而,读者的反响仍不强烈。上卷面世后整整一年,李准只收到了十几封读者来信。对他这样一位名作家,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打击,更何况这已经是整个创作过程中的第三次了。对此情此景,李准乐观地说:“我的信心是坚定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清楚地知道我所从事的这个工作的意义。”然后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了下卷的创作中。
在下卷的写作过程中,李准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尽量使作品真实、自然、质朴。他曾经收到从农村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讲小说在电台广播时,这个村的农民每天晚上都挤在饲养室里收听,有时因开会要中断一天,他们就让老饲养员一个人听,到第二天再给大家复述。李准说,“我在写时,总忘不掉那个要给大家复述的老饲养员。我不能写得太晦涩,因为他要复述。”
在经历三次大的波折、两次大的修改、无数次小的修改之后, 1984年,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终于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誉为“是一部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是一把了解中国农民的钥匙”。次年,《黄河东流去》获得了国家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我行我素”终于结出了硕果。
本文标题: 夕照李颖读后感(夕照李颖读后感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873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