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观后感200今天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社...
开国大典观后感200
今天我们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要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明天会更辉煌!
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明天会更辉煌!
开国大典观后感200字
急需《开国大典》观后感红色影片《开国大典》影片叙述了伟大的解放战争后期,敬爱的毛泽东领导的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取得战争胜利的经过以及开国大典的壮观场面。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我们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间的物质条件相差是多么的悬殊。国民党有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兵力比共产党的强,而且拥有很多城市和铁路线。而我们共产党只有偏远的小城镇、小山村罢了。照这样看来,国民党肯定赢。但共产党受人民大众的支持、拥护,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一种救国就民的无私奉献的革命信仰。这些是国民党怎么也比不上的。所以解放战争后期,由伟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相反,国民党官兵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人心惶惶。特别是我军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家的从容不迫、指挥若定与国民党军官的人人自危、草木皆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国民党军官或私下准备弃暗投明,或收拾金钱细软准备伺机逃窜,这说明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不得人心,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则顺应民意。电影中有一情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国民党的几名军官在一起打麻将牌,被蒋介石撞见了。蒋介石不但没有严厉地批评他们,还帮其中一位输钱的军官赢回了钱,最后他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可见,蒋介石还想笼络人心,负隅顽抗。然而我党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国民党的失败注定将无法挽回。影片的最后,终于迎来了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开国大典。伴随着礼乐阵阵,礼炮声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顿时,天安门广场上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曾经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一部两小时四十几分钟的电影在胜利的锣鼓声中、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看了这部电影,让我粗略地了解了我们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是如何的来之不易。通过电影,我也看到了常从长辈们嘴里听到的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等好多革命先辈们的音容笑貌。为什么说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现在我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看了电影,真让我心潮激荡、热血彭湃。这部影片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吃苦,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做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年我们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间的物质条件相差是多么的悬殊。国民党有当时先进的武器装备,兵力比共产党的强,而且拥有很多城市和铁路线。而我们共产党只有偏远的小城镇、小山村罢了。照这样看来,国民党肯定赢。但共产党受人民大众的支持、拥护,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着一种救国就民的无私奉献的革命信仰。这些是国民党怎么也比不上的。所以解放战争后期,由伟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不断取得战斗的胜利。相反,国民党官兵则节节败退,士气低落,人心惶惶。特别是我军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家的从容不迫、指挥若定与国民党军官的人人自危、草木皆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多国民党军官或私下准备弃暗投明,或收拾金钱细软准备伺机逃窜,这说明了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不得人心,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则顺应民意。电影中有一情节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国民党的几名军官在一起打麻将牌,被蒋介石撞见了。蒋介石不但没有严厉地批评他们,还帮其中一位输钱的军官赢回了钱,最后他说:“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长江天险能否守住,全靠诸位仁兄了。”可见,蒋介石还想笼络人心,负隅顽抗。然而我党的胜利已是大势所趋,国民党的失败注定将无法挽回。影片的最后,终于迎来了全国人民期待已久的开国大典。伴随着礼乐阵阵,礼炮声声,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他在义勇军进行曲声中亲自按下电钮,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顿时,天安门广场上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曾经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人们的脸上。
一部两小时四十几分钟的电影在胜利的锣鼓声中、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看了这部电影,让我粗略地了解了我们新中国成立的过程,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新中国的成立是如何的来之不易。通过电影,我也看到了常从长辈们嘴里听到的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等好多革命先辈们的音容笑貌。为什么说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现在我已经知道了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看了电影,真让我心潮激荡、热血彭湃。这部影片激励我们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怕吃苦,为我们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做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开国大典的读后感100字
开国大典的读后感100字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又是个金秋的十月,又是个装满收获的季节。在经历走过来的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而歌唱。
曾看到有位网友写过这样的诗句:“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的脊梁!” 诗句朴实简练,却抒发了共和国的儿女们对祖国母亲的心声,唱出了儿女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母亲而自豪的赞歌。
走过六十个春秋,追忆烽火岁月。我们有过苦难,我们经历过磨砺,我们有过苦涩的追求,我们都挺过了,我们都走过了,祖国的脊梁坚强了;我们有过梦想,我们有过豪情壮志,我们也有过无数快乐和喜悦,我们都拥有过,我们都经历了。我们为有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们为祖国有一个坚强的脊梁而骄傲。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不会站立行走;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则只能屈服在别人的脚下,匍匐爬行。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国家,才会有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动力,才会有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气。过去的这一年走过的日月,是祖国经受磨砺的日子。雪灾、4·28撞车事故、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灾人祸似乎接踵而来,祖国在忍受着痛苦,也在为那些离去的儿女们流泪、心痛。可祖国依然挺立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祖国依然坚强着,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坚强。灾害灾难,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毁我们美好的家园,可以让我们失去善良的家亲。但是,动摇不了儿女们的意志,压不垮我们祖国的脊梁。脊梁看似平常,但它却是支点。它不仅是一个人站立的支点,也是一个民族雄起的支点,更是一个国家昂首前进的支点。脊梁有时看不见,但却能感受的到,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取的精神和力量。只要有了不屈脊梁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坚强的祖国脊梁在,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勇气。
有人说,多灾兴邦。每一次灾难,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会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坚强,我们为有一个不甘屈服、永远坚强的祖国而自豪。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祖国,人民才能享受幸福,扬眉吐气,才能担负起世界和平的责任,为人类文明谱写辉煌的篇章。过去这一年走过的日子,虽有苦涩,但也有欢喜。29届奥运会在中华大地上举办。这是人类一次最伟大的聚会,也是中国人百年梦想,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之前还被骂作“东亚病夫”中国人,而今已迈步跨入体育大国的行列,证明了我们有能力举办奥运史上最好的体育盛会。 奥运期间,中华儿女抱着对奥运精神的尊重、崇尚与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世界友人手拉手、心连心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共同发扬壮大了奥运精神,谱写了“新奥运”的美妙篇章!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成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历尽磨难而又奋发自强的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已迈步跨进了一个追求科学、和谐、进步、和平的现代文明的国家。过去的这一年走过的日子,虽有悲伤,但也有惊喜。从灾难里走出的民族是希望的民族,经受过挫折磨砺的国家必将是奋起的国家。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在伟大建设实践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让我们信心百增,看到了组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趋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脊梁已不是弯曲的,而是顶天立地,骄傲地挺立着坚强的脊梁。
当时间的脚步跨入2009年,祖国六十年的历程是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雄壮的国歌,不正唱出了我们伟大祖国坚强不屈的脊梁吗?让我们以航天精神为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万岁!!!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
又是个金秋的十月,又是个装满收获的季节。在经历走过来的数次磨砺后,祖国以其坚强不屈的脊梁高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自豪,我们骄傲,我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而歌唱。
曾看到有位网友写过这样的诗句:“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的脊梁!” 诗句朴实简练,却抒发了共和国的儿女们对祖国母亲的心声,唱出了儿女们为有一个坚强的祖国母亲而自豪的赞歌。
走过六十个春秋,追忆烽火岁月。我们有过苦难,我们经历过磨砺,我们有过苦涩的追求,我们都挺过了,我们都走过了,祖国的脊梁坚强了;我们有过梦想,我们有过豪情壮志,我们也有过无数快乐和喜悦,我们都拥有过,我们都经历了。我们为有一个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们为祖国有一个坚强的脊梁而骄傲。
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脊梁,就不会站立行走;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则只能屈服在别人的脚下,匍匐爬行。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国家,才会有克服困难、自强不息的动力,才会有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的勇气。过去的这一年走过的日月,是祖国经受磨砺的日子。雪灾、4·28撞车事故、5.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灾人祸似乎接踵而来,祖国在忍受着痛苦,也在为那些离去的儿女们流泪、心痛。可祖国依然挺立着,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祖国依然坚强着,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国比任何时候都坚强。灾害灾难,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毁我们美好的家园,可以让我们失去善良的家亲。但是,动摇不了儿女们的意志,压不垮我们祖国的脊梁。脊梁看似平常,但它却是支点。它不仅是一个人站立的支点,也是一个民族雄起的支点,更是一个国家昂首前进的支点。脊梁有时看不见,但却能感受的到,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取的精神和力量。只要有了不屈脊梁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坚强的祖国脊梁在,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奋进的动力和勇气。
有人说,多灾兴邦。每一次灾难,会让我们每一个人变得更加成熟,会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坚强,我们为有一个不甘屈服、永远坚强的祖国而自豪。是的,有了坚强脊梁的祖国,人民才能享受幸福,扬眉吐气,才能担负起世界和平的责任,为人类文明谱写辉煌的篇章。过去这一年走过的日子,虽有苦涩,但也有欢喜。29届奥运会在中华大地上举办。这是人类一次最伟大的聚会,也是中国人百年梦想,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之前还被骂作“东亚病夫”中国人,而今已迈步跨入体育大国的行列,证明了我们有能力举办奥运史上最好的体育盛会。 奥运期间,中华儿女抱着对奥运精神的尊重、崇尚与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世界友人手拉手、心连心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大地上共同发扬壮大了奥运精神,谱写了“新奥运”的美妙篇章!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成功,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历尽磨难而又奋发自强的民族经过改革开放,已迈步跨进了一个追求科学、和谐、进步、和平的现代文明的国家。过去的这一年走过的日子,虽有悲伤,但也有惊喜。从灾难里走出的民族是希望的民族,经受过挫折磨砺的国家必将是奋起的国家。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祖国在伟大建设实践进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让我们信心百增,看到了组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趋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国的脊梁已不是弯曲的,而是顶天立地,骄傲地挺立着坚强的脊梁。
当时间的脚步跨入2009年,祖国六十年的历程是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的丰碑,是激励我们永远前进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这雄壮的国歌,不正唱出了我们伟大祖国坚强不屈的脊梁吗?让我们以航天精神为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万岁!!!
开国大典读后感400字作文怎么写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日子,是每个中国人都无法忘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象征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开国大典中中国庄严、雄伟的景象让我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忘怀。当我读到:“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时候是多么的兴奋啊!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是之前的革命打下来的,无数革命烈士他们为了祖国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不怕牺牲自己,才换来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用血肉换来的幸福生活。
当我的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自己的真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祖国母亲,我祝你更加繁荣昌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当我的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自己的真本领,将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祖国母亲,我祝你更加繁荣昌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开国大典观后感2000字
RT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参考资料:《开国大典6小时》 于江编著,辽海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回答者:xshh11111 - 魔法学徒 一级 10-8 18:59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o
评论者: xyzxyz007 - 童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7 条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迅速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
回答者:老妖真精 - 副总裁 十一级 9-25 10:58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接受新政协的《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10.2~3 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以下简称“全国和大”)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郭沫若当选为全国和大主席。
10.3 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0.9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通过“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的建议案,并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纳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
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11.15 周恩来外长致电联合国大会,否认蒋介石集团出席联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蒋介石集团的代表团。周恩来外长分别致电联合国组织秘书长赖伊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声明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取消该“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12.16~1950.2.17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50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抵达莫斯科。)14日,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27 四川省会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胜利结束。大陆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庆典场地为何选定天安门
佚名
下午2时58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播音员丁一岚立即欢呼起来:“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顿时,天安门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
目录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万吨
3.为新中国门面整容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5.中日美术家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6.周恩来提议中国“第一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听完汇报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将一个胳膊时抱在胸前,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
他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
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 摘自:于江编著《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一文。
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为什么没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原来,城楼上空间狭小,他看到担当摄影任务的新华社记者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一个劲地向后仰,向后仰。这样做太危险!朱德见状,赶忙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那位摄影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2004-01-21]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参考资料:《开国大典6小时》 于江编著,辽海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
回答者:xshh11111 - 魔法学徒 一级 10-8 18:59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o
评论者: xyzxyz007 - 童生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7 条
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毛泽东主持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首都北京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全体出席会议,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纲领。选举林伯渠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并责成他们迅速组成政府机关,推行各项工作。
下午3时,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就位。
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本日成立了。”在国歌声中,毛泽东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毛泽东又宣读了政府公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接着,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朱德总司令检阅了陆海空三军,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对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晚上,北京市民举行提红灯游行,直到9时许结束。
回答者:老妖真精 - 副总裁 十一级 9-25 10:58
1949年:
10.1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接受新政协的《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选举林伯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央军委”)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10.2~3 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以下简称“全国和大”)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宣言,郭沫若当选为全国和大主席。
10.3 中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0.9 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选举毛泽东为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会议通过“以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国庆纪念日”的建议案,并送请中央人民政府采纳施行。
10.2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
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正式成立。
11.15 周恩来外长致电联合国大会,否认蒋介石集团出席联大的合法地位,要求立即取消蒋介石集团的代表团。周恩来外长分别致电联合国组织秘书长赖伊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罗慕洛,声明所谓“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团”完全无权代表中国,要求联合国立即取消该“代表团”参加联合国的一切权利。
12.16~1950.2.17 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50年1月21日,周恩来总理抵达莫斯科。)14日,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2.27 四川省会成都解放。至此,解放大西南的战役胜利结束。大陆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没收官僚资本的政策,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国营企业,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庆典场地为何选定天安门
佚名
下午2时58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播音员丁一岚立即欢呼起来:“毛主席来啦!毛主席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顿时,天安门广场成了欢腾的海洋……
目录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2.清除三朝垃圾二十多万吨
3.为新中国门面整容
4.天安门城楼的超级书法展览
5.中日美术家联手制作大红宫灯
6.周恩来提议中国“第一碑”建在天安门广场
1.权衡再三选定庆典场地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听完汇报后,各位领导先后进行发言,作了一些指示。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
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紧锁着眉头,习惯性地将一个胳膊时抱在胸前,在办公室里踱起步来。
他没有马上拍板。
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
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
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
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决心下定于凌晨。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l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 摘自:于江编著《开国大典6小时--大典背后的秘闻》一文。
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为什么没有朱德?
佚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以浓重的湘音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刹那间万众欢呼,礼炮齐鸣。然而,在这庄严而神圣的时刻,朱德却从毛泽东的身后悄悄走出。
朱德为什么要离开他的位置?原来,城楼上空间狭小,他看到担当摄影任务的新华社记者为了拍下完整的画面,不得不把身子倚着汉白玉栏杆,一个劲地向后仰,向后仰。这样做太危险!朱德见状,赶忙一个箭步蹿了过去,牢牢抱住那位摄影记者的双腿。
在朱德的帮助下,记者终于顺利完成了拍摄。而朱德本人,也就永久性地留在开国大典的镜头之外。◆[2004-01-21]
本文标题: 开国大典读后感作文200(五年级上册26课《开国大典》读后感 200字左右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49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