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博学读后感(礼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12-30 11:1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8

礼记学记读后感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立志求学。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

礼记博学读后感(礼记读后感)

礼记学记读后感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立志求学。

礼记读后感

[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礼记读后感
一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礼记读后感。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
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读后感《礼记读后感》。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
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
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逼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
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展开,不过《学记》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复读。古时的一些文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隐喻恰当,道理明了,不似现在一些无病呻吟的文字,毫无深意,只能凑字数,凑页数换RMB。虽然读这些书不能令你身价倍增,也不算一种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个数学公式强多了。在十几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间,完全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惬意。
闲暇的时候,读点好文章,顿觉神清气爽,小记

礼记读后感500字求求求求求求求求你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其中内修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如果单单理解为利用观察物体和自然界来了解知识的话,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就都要吐血了!我所在的学校应该是有西宁市一流的教学设施,加上校长很有格物致知的观念:有教学楼内的开放式图书、开放式电脑、文科展示厅、动植物标本陈列、校内地理园、生物园等等可以让孩子们格物的环境。但真正带到致知却很难!同学们每天奔波于书本和理论知识之间,书架上的图书尘封着,电脑无人问津,地理园生物园风蚀腐锈着,这一切都成为了学校靓丽的风景,人文的标杆,却被所有人遗忘着。记得一次听台湾著名教授曾仕强先生的课时,他十分深刻的提到:他每次去企业讲课之前要把所有的本企业的理念制作到讲稿课件后讲课,而本企业的员工在听课时疯狂的抄笔记,曾教授很是纳闷:这些东西都是你们公司墙上悬挂的制度和理念啊?于是曾教授30年来总结到:贴到墙上的都是废弃的,挂到墙上的都是被人遗忘的!那么最重要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是内化,内化到每一个我们要教育的对象的脑海中!当一个知识和技能被束之高阁时,就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就不是先哲们提出的“格物在致知”。
我想这句话真正的意义在于要做个明白人,明白事物发展的本末和终始,那么为人行事就不会糊涂!学习就不会只流于表面,就不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华文字语言博大精深不是如我辈这等小子能懂其一二的!那么这里面一定应该还有一个悟性的,所以孔老先生弟子三千弟子中只七十二人能称门徒的!这七十二人也不过寥寥数人能成正果.能做到“致知在格物”的少之又少了,做个明白人,做个君子是有个度在里面的!我们都是普通到非常普通的凡人,这个度就在我可以悟多少?我可以怎么去悟?什么时候去悟?谁会带我悟?而难之又难的就是这个道愿不愿意去悟!用多少心思去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儒家的致知在格物不正是我的老师,不正是我得道的阶梯,寥寥数语揭示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做人的法则、待人接物的真谛。
本文标题: 礼记博学读后感(礼记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7134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列宁 读后感(列宁的《怎么办》读后感)读后感名人传500字(《名人传》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