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自刎读后感想起了项羽,他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鸿门宴中本不是无意置刘邦于死地,后来却稀里糊涂地让他给走了;抓了刘太公要煮肉酱,本意是想逼刘...
乌江自刎读后感
想起了项羽,他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在鸿门宴中本不是无意置刘邦于死地,后来却稀里糊涂地让他给走了;抓了刘太公要煮肉酱,本意是想逼刘邦投降,却被刘老季说上几句什么我们曾经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煮肉酱,记得要分一碗给我,结果不但肉酱没有煮成,后来还送还了刘邦的妻小。最值得玩味的是他在乌江自刎前遇见吕马童的那一段。那是他赠乌锥马于乌江亭长之后的事。项羽冲入汉军阵中,击杀数百十人,自己也身披十余创,这是他遇到了吕马童,此君还多少有点不好意思,所以转过脸去。项羽倒叫上人家了:“这不是故人吗?我听说汉王以千金和万户侯来买我的人头,我送你这个人情吧!”于是自己割断了脖子,死后被尸分五处,成就的什么咚咚的五个侯中,就有这“故人”吕马童一分。揣测不出他当时的心里:自傲?自怜?还是仅仅是调侃?
看来古代的英雄于“故人”而言真是个好东西啊!进化到现代,就有点变味了,同样是面临绝境的英雄,那个英雄王成才不会睁大眼睛找个什么“故人”好割了自己的脑袋做人情呢,而是抱着个爆破筒,跳入敌阵,来个同归于尽,大家一起嗝屁!
唉,这就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区别啊!
历史长河波澜滚滚,楚汉之争几经轮回。看不完的血染江河,读不尽得生死别离。一朝起,一朝落;太多的人生浮华,太多的诡计阴谋。一切就如梦幻泡影,成功或是失败,我只是看客而已!
胜了,霸了!征战八年,未有一败;破釜沉舟,雄心不灭;钜鹿一役,坑兵十万。呵,霸王果真霸气。
败了,罢了!自小随叔父征战四方,讨伐叛逆。一句“能人所不能”壮志直插万里云霄。哼,鸿门宴上妇人之仁;乌江亭前死心绝望。纵有豪情万丈,壮志千里哪里去了?只因弹指一挥,樯橹灰飞烟灭。昔日气霸山河,现今一句“吾为汝德”便断了轻轻性命。
可怜霸王别姬泪,可怜东城快战豪。坑兵十万真霸气,临死不忘着仁义。骏马伴你征战天下,败北时仍不忘将骏马托付。赤兔不忘云长恩,骓呢?英雄惺惺相惜罢了。
时尚的猢狲太多!大树难立,跳槽容易。呵,昨晚执杯共饮,今早拔刀相向;不是英雄不避恩仇,不择手段,不懂愧疚,我只知“名利”。名利间友人已经不友,你却如故。一句“吾为汝德”是你太傻,还是太仁?
青山常在,绿水悠游;是非成败不过转头空空。成也一生,败也一生。一壶浊酒品尽天下事。我只是看客而已!
看来古代的英雄于“故人”而言真是个好东西啊!进化到现代,就有点变味了,同样是面临绝境的英雄,那个英雄王成才不会睁大眼睛找个什么“故人”好割了自己的脑袋做人情呢,而是抱着个爆破筒,跳入敌阵,来个同归于尽,大家一起嗝屁!
唉,这就是冷兵器时代和热兵器时代的区别啊!
历史长河波澜滚滚,楚汉之争几经轮回。看不完的血染江河,读不尽得生死别离。一朝起,一朝落;太多的人生浮华,太多的诡计阴谋。一切就如梦幻泡影,成功或是失败,我只是看客而已!
胜了,霸了!征战八年,未有一败;破釜沉舟,雄心不灭;钜鹿一役,坑兵十万。呵,霸王果真霸气。
败了,罢了!自小随叔父征战四方,讨伐叛逆。一句“能人所不能”壮志直插万里云霄。哼,鸿门宴上妇人之仁;乌江亭前死心绝望。纵有豪情万丈,壮志千里哪里去了?只因弹指一挥,樯橹灰飞烟灭。昔日气霸山河,现今一句“吾为汝德”便断了轻轻性命。
可怜霸王别姬泪,可怜东城快战豪。坑兵十万真霸气,临死不忘着仁义。骏马伴你征战天下,败北时仍不忘将骏马托付。赤兔不忘云长恩,骓呢?英雄惺惺相惜罢了。
时尚的猢狲太多!大树难立,跳槽容易。呵,昨晚执杯共饮,今早拔刀相向;不是英雄不避恩仇,不择手段,不懂愧疚,我只知“名利”。名利间友人已经不友,你却如故。一句“吾为汝德”是你太傻,还是太仁?
青山常在,绿水悠游;是非成败不过转头空空。成也一生,败也一生。一壶浊酒品尽天下事。我只是看客而已!
三国人物读后感
请各位大大帮个忙,要三国演义里不同的5个人物,分别写5篇读后感,500字一篇,尽量不要刘备,诸葛亮,曹操的,好的话有赏!谢谢了! 【周瑜】
《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才智几近天人的诸葛亮形象,不惜牺牲一代帅才,用三次斗智失败而被活活气死来描绘周瑜,但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值得考证``````
从演义中可以得出结论: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而又在斗智中失败才被气死的。
好,先从周瑜心胸狭隘说起。周瑜出身名门,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统观全局,是难得的帅才,所以才有孙策的“外事不决用周瑜”之托。可见周瑜必定是心胸广博之人,程普周瑜之争更是体现了周瑜之大度。由此可见周瑜之大度丝毫不逊于司马懿,诸葛亮寥寥数语根本不会刺激到周瑜,更何谈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而且从他“气死”时还推荐和诸葛亮较有交情的鲁肃,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宽广,决非小肚鸡肠之人。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吗?
据现代医学观分析:周瑜死前症状,只是因为情绪激动大呼几声就转不过气来昏厥而亡,可以知道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突发。
那么他又是怎么有这种病症潜伏的呢?从中医理论分析:周瑜少年得志,一心为吴国事操劳,文武双用,日夜操劳,操作了先天元气,肾脏气滞血淤,肝脏解毒功能受损,血气受阴,还伴有吐血,最后心血动力不足,加上常年征战脏腑有旧伤,又不注意调养,肾气虚,肝火盛,心气结,阴阳失调,全身机理失衡。最后心脏病突发而亡。
所以基于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周瑜由于平日工作压力过大,为国事军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又不注意调理,心脑肝肾功能受损,心病潜伏。而最后国为一时情绪激动,血气不行,心脏聚停致死。
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对成功的迫切渴求,成功背后的辛酸忙碌,打拼才智的极度付出都让我们的身体承受了更甚于周瑜的压力,我们每天漠然的看待自己的心慌心悸,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成功是属于一个好的身体的,或许再给周瑜20年,他未必斗不过诸葛亮。
【魏延之反有感】
魏延为什么反呢?试看刘备与诸葛亮用人之不同:魏延随刘备攻占西蜀,屡有战功,刘备当了汉中王后,要选一大将以镇汉中,大家总以为选用张飞无疑,张飞也有舍我其谁的思想,可是刘备却选魏延,结果弄得全军皆惊。 当时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云何?‘魏延回答得很有气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那时候,刘备和诸葛亮正忙于对东吴和南部作战,他只领数万人马,独挡曹魏的巨大军事压力。以后诸葛亮数出祁山,北伐中原,所倚重的大将,就只有魏延。那时,击溃雍州刺史郭淮的是他;截斩大将王双的也是他……; 他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的不幸以及最后的失败,在于他的傲慢,以及战略、战术常与主帅诸葛亮不合,并且数出奇谋。在初出祁山之时,魏延曾经要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由他统率由秦岭南麓东进,绕出子午谷,不过十天,即可到达长安,与诸葛亮东西夹击,可以一举而荡平咸阳以西数百里。这应该说是很有胆识的军事战略计划,可以和高祖时代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媲美。可是诸葛亮却认为这样过分冒险。其实,这是一招军事奇谋。诸葛亮如果善于用奇兵、出险招的话,会采纳此建议,但它太保守了,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几次弄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最著名的战例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知人善任的谋略,但由于它的个人喜好,使之与魏延性格不和,造成他对魏延的忽视,或者是有意戒备。魏延性情刚烈,一般武将的性情总是这样,当时魏延的建议不仅是具有远见的奇谋,而且敢于孤军深入,勇负重任,甘冒危险,他的埋怨情绪是可以理解。诸葛亮作为全军主帅应该礼贤下士、用其所长,主动搞好和魏延关系,而且继续重用他、信任他,并且完全可以将自己后世的军事管理权托付给他,并把姜维作为他的良辅。那样,反而会使魏延感动。诸葛亮未能做到这一点,未能待之以诚,处之以公,以使魏延怨愤之气自消。他不体谅魏延的心情,也不体谅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自然更加触怒魏延,使矛盾趋向激化。
诸葛亮临终前,秘与杨仪、费祎、姜维商议退军大事,硬把前锋大将摈于指挥核心之外,这是一种明显的强刺激。如果象《三国演义》中所说,已经授计诱杀魏延,又让与魏延水火不相容的杨仪总督全军,就等于免了魏延的职,而把他置于死对头控制之下,魏延作为性格特征明显的大将是受不了的。诸葛亮一系列错误的遴选军事接班人的作法,把魏延逼上了造反的边缘……
【杨修之死有感】
汉朝高祖斩白蛇起义,传到献帝,遂分三国。曹孟德、孙权、刘玄德三人各据一方。刘玄德三顾草庐之后,得卧龙先生诸葛亮,如虎添翼。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收兵扎于斜谷界口多日,欲进兵,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刘备耻笑,犹豫不决。 当夜,操食鸡汤,见有鸡肋,有感而发,随口曰:“鸡肋!鸡肋!”杨修闻之,即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操夜见状,大惊,召杨修问之,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操大怒,令刀斧手推出斩之,挂首级于辕门外。读文至此,闭卷思,杨修之死,汝之过也?思之良久,得解曰:“修之过也”。杨修之过有五。 一过,好钻牛角尖,恃才放旷,纵观《三国演义》全书,杨修不像郭嘉,程昱等谋臣那样在军事、政治上给曹操出过奇策。而在小事上卖弄才华,如解操于门上添“活”字一事,与众分食写有“一合酥”的一盒酥。自以为聪明至极。还不知操早已忌之,恶之。 二过,口无遮拦,不知何事可言,何事不可言。曹操恐中暗人谋害,故演“梦中杀近侍”一戏。惟修知操之意,应知此事不可言,却于近侍临葬时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之,此时愈恶杨修。 三过,辅主错,无远见。修常与操之第三子曹植谈论,岂不知曹植为人。修辅植无过,过于时操试曹丕、曹植之才。修却暗教植。事情败露,使操起杀修之心。亦使操不喜植。故操临死时曰:“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洒放纵。” 四过,不识操心中所思。杨修至死之日乃不知操早已忌之、恶之、愈恶之、杀修之心。总而言之——杨修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五过,自己为是,有见识,却不知进谏。曹杀杨修之后,次日,兵出斜谷界口,操中魏延之计,被魏延射中。被救回营中之后,方忆杨修之言,就令班师。若杨修当日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谏,而不是自己为是的叫军士收拾行装。也许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追根到底并不是教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而是其才惹操。若过去一直有功于曹操,以操爱才之心,定不会斩操也。故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观杨修之死,自思许久。思吾等当如何行事?吾等当谦虚对人,不可过于自夸,自恋,自认自己无人能敌,需知“一山还有一山高”。学好交际用语,提高社交能力及综合素质。 书文至此,忆毛泽东一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关键时刻许褚何在?】
《三国演义》里头,罗贯中把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塑造得个个英勇无敌,而在刘备最大的死敌曹操的手下,真正能与之匹敌的仅仅只有许褚、典韦二人。典韦早死,许褚虽然命长,书中却发生了很奇怪的一些事情,当五虎大将在与曹军的交战中大展神威的时候,身为曹操贴身保镖的许褚却几乎总是不在场或者因某些原因处于不利局面。大家来看看这些场面:
1.第二十五回书“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颜良阵前搦战,徐晃败走,给了关公解白马之围的机会。
2.第四十一回书“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当赵云在曹操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浴血奋战之际,曹操的手下大将中仅有张郃一人与之厮杀。
3.第五十回书“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正逃到南彝陵,中了张飞的埋伏,书中提到“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尽显曹军的狼狈和张翼德的神勇。
4.第五十八回书“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曹操被马超追杀得几乎丧命,最后出来救曹操的居然是曹洪与夏侯渊,身为超级保镖的许褚居然能与曹操走散,岂不是显得太过失职了?虽然后来罗在后面的的战争中极力渲染许褚的英勇,但之前这件事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5.第七十一回书“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赵云单骑救出黄忠,曹操已经传令“所到之处,不许轻敌。”却为何独独不叫许褚出战?
6.第七十二回书“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退守阳平关,张飞劫粮,许褚与张飞本有公平较量的机会,然而却出现了“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的古怪情景。
【孙权】
孙策遇刺后,孙权统事江东。由于孙权年纪小、资历浅,孙策的旧部们多有不服者。为了稳固孙权的政权,周瑜以赴丧之名由江夏带兵进入吴郡,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一] 。而后孙权的堂兄孙辅及庐江太守李术先后勾结曹操。一个想争取外援、发动政变以夺权;另一个想脱离孙氏集团 [二] 。孙权先后幽禁孙辅,歼灭李术。通过平息这两次叛乱,孙权意识到孙策的旧部并不都是可靠的。为了保证自己今后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孙权开始物色新的人才并将其培养为自己的势力。
建安五年,经过周瑜的引荐,鲁肃受到了孙权的接见并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榻上对》。孙权很器重鲁肃,并决定以他替代张昭和周瑜。
张昭虽然是孙策转战江东时的谋主,但是他随孙策南下的目的是躲避北方战乱 [三] 。孙权的志向是割据一方,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进而像齐桓公一样辅佐天子。这与张昭的想法恰恰相反。然而张昭在江东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孙权——张昭是孙权将军府里的长史(将军府里最大的文官)兼孙策的托孤大臣;同时他德高望重,江东的士大夫们入宫拜孙权、出宫拜张昭 [四] 。与张昭这种持有异见而又权倾朝野的人共处,孙权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直率的张昭还把自己当作孙权的师傅,时不时就教训他几句。孙权在张昭面前没有威严,更有一种被摆弄的感觉。周瑜在孙策死后擅自带军入吴郡,以军事力量威震江东。可是在孙权看来,周瑜擅自带兵驻扎在吴郡是对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威胁。虽然周瑜此举出自对孙家的忠心,但乱世之秋、手握兵权,不免招人猜忌。既没有张昭的威望、也没有周瑜的军权,鲁肃不会对孙权构成威胁,却和孙权心意相同、不谋而合,孙权自然会器重他。不久后,张昭以鲁肃不谦虚恭敬、年少粗鲁为由劝孙权不要重用他——张昭果然老了,如果没有孙权撑腰,鲁肃敢对他不恭敬吗?而孙权不但没有介意,反而更加重用鲁肃——能把张老头儿惹毛了,鲁肃又岂会不被重用?
也在建安五年,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准备将所有年轻将领的部队合并起来,并从这些将领中选出几个能干的为自己统领这支军队。为了选拔才干,孙权在合并军队前先做了一次阅兵。二十岁出头的别部司马吕蒙事先打听到了这个消息,就马上操练部下。在阅兵那天孙权发现吕蒙的部队训练有素,准备拉拢并栽培吕蒙。孙权没有合并吕蒙的军队,反而给他增加了不少士兵。从此,孙权拥有了自己的私家军。建安十一年,周瑜讨麻、保二屯,将其军队撤出吴郡;孙权终于全权掌握了吴郡 [五] 。建安十三年,为了提拔吕蒙,孙权委任他为先锋,随周瑜讨黄祖 [六] 。吕蒙斩将立功,官拜横野中郎将。
在孙权的大力支持下,鲁肃成为江东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孙权制定所有的方针战略。刘表死后,鲁肃指出应当趁刘琮、刘琦争夺继承权之际,联合刘备,图谋荆州,日后北抗曹操。孙权便遣鲁肃以吊丧之名去荆州会见刘备。还没有等鲁肃看见刘备,曹操就已经南下荆州。刘琮降曹,刘备则在当阳被曹操杀得惨败。鲁肃来到当阳,劝刘备与孙权结盟,又对诸葛亮说:“我是诸葛瑾的好友。”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后,答应与孙权交好,并驻扎夏口。鲁肃回到江东后,孙权收到了曹操“会猎江东”的书信(猎物是刘备),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应之策。孙权将军府的堂内,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们劝孙权向曹操俯首称臣;鲁肃却不发一言。会后,孙权拉着鲁肃的手问道:“爱卿何以一言不发?”鲁肃说:“众人所言,欲误将军。如果不战而降,臣等在曹操手下兴许能讨个官制,而将军你难免遭曹操所害。将军应当果断行事,不必理会其他人的意见。”于是孙权决心发兵抗曹。鲁肃又请孙权诏周瑜领兵支援刘备。孙权以周瑜为行事领三万人进驻夏口,鲁肃为赞军校尉做参谋事 [七] 。周瑜不辱使命,大破曹操,旋即北上攻打荆州诸郡。刘备借周瑜围攻南郡之机夺取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至此,周瑜、吕范等向孙权提出软禁刘备、挟持关、张、阴图荆州的计划 [八] 。孙权问计于鲁肃;鲁肃认为刘备乃人中豪杰,应当让他发展壮大以威胁曹操。于是孙权回绝了周瑜、吕范的计划,并“将荆州借给刘备”。战后,孙权为鲁肃摆下庆功宴,并率领诸将下马迎接他的凯旋。鲁肃至此身名显赫,被视为江东股肱大臣。身为主和派的张昭地位陡降。孙权称帝时还不忘奚落他:“如果当初听张公之言,朕今天恐怕只是个乞丐” [九] 。不难看出,联合刘备、出兵抗曹、“借荆州”,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所有大事鲁肃都决策实行,恭身入局。不久,周瑜病逝。临终前正式举荐鲁肃,并将本部四千余人都并入鲁肃麾下。随着曹操败北、张昭倒台、周瑜去世,孙权正式成为江东臣民心中的英名主公,而他和鲁肃之间也渐渐地产生了摩擦。
赤壁之战后,孙权将都城迁移到建业,做石头城 [十] 。吕蒙针对南方人不善用骑兵的特点,在濡须建坞抵御北方骑兵。曹操几度南下濡须,都不能击败南军;一次曹操亲征,俘虏了濡须都督公孙阳,然而仍不能克 [十一] 。唐人孙元晏有诗句“莫言有个濡须坞,几度曹公失志回”,鹰派吕蒙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十二] 。建安十八年,曹操令江滨郡县的居民内移,不料江西十余万居民竟然南迁,合肥以南只有皖城留下 [十三] 。孙权趁机又派吕蒙为先锋,并有鲁肃陪同,亲征皖城,克 。经过这几次胜利,孙权不禁有些飘飘然了;他的眼光移向了荆州的刘备,打算把荆州“夺回来”。鲁肃在外交方面一直都提倡与刘备结好,共同抵抗曹操。此时,他自然不愿意看到孙权破坏联盟。于是君臣之间出现了分歧,矛盾也就产生了——
周瑜生前曾与甘宁劝孙权取蜀;孙权问计于刘备。刘备以与刘璋为兄弟之由表示不支持孙权。然而事后刘备西去巴蜀,阴图刘璋;孙权于是大怒。此时鲁肃与荆州守将关羽为邻,孙、刘两军常有摩擦,而鲁肃总是好言安抚关羽。建安二十年,刘备平定益州,孙权派遣诸葛瑾向刘备“要回”荆州诸郡;刘备不从 [十四] 。于是孙权立即派遣吕蒙率两万人取长沙、零陵、桂阳。刘备得知后领兵五万入荆州,令关羽入益阳 [十五] 。孙权即又派鲁肃以一万人抵御关羽。鲁肃虽然领命来到益阳,却并不出兵,主动邀请关羽单刀聚会,欲以和谈的方式解决问题。鲁肃自作主张,如此公然违反孙权的命令,自然会让孙权感到不安。后来由于曹操进攻汉中,刘备不能兼顾两面,便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孙权事后虽然不责怪鲁肃,但是心中的疙瘩一直都没有解开。后来孙权和陆逊评价周瑜、鲁肃、吕蒙时,给周、吕二人打的都是满分(孙权虽然猜忌周瑜,但是知道周瑜对他忠心耿耿),唯独说鲁肃有“一短”。
鲁肃不久后去世,吕蒙屯兵陆口,成为江东军事统帅。吕蒙很有军事才干。周瑜征南郡时,甘宁被曹仁围困,发信向周瑜求救。诸将认为不宜分兵救甘宁,周瑜也踌躇难断;吕蒙却献出妙计,不仅结了甘宁之围,还抢回来三百匹马。但是最让孙权看重的不是吕蒙的能力,而是吕蒙的忠心。吕蒙虽然与鲁肃在同一年被孙权挖掘出来,但是他和鲁肃在孙权揽权过程的作用大不一样。鲁肃是孙权为了代替周瑜、张昭而物色的人,仅仅是一个过渡人物。鲁肃的思想在当时(《榻上对》时)已经很成熟了,以至于后来他和孙权出现了分歧。而当时的吕蒙才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可塑性很强。他和孙权同步成长,相互扶持,两个人的想法也很相近(好像《鹿鼎记》里康熙和韦小宝)。出于这种多年建立的君臣兼战友的关系,孙权很信任吕蒙。吕蒙也没有辜负孙权,逍遥津孙权遇险时,吕蒙及凌统以死捍卫孙权;而后夺取荆州时,鲁肃自作主张,而吕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吕蒙接任陆口守将后很快提出“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并伺机袭杀关羽、吞并荆州,完成了孙权多年的梦想。江东四帅中,吕蒙与孙权走得最近,最受孙权宠爱,也是孙权最靠得住的人。常听人说孙权视周瑜为兄。其实不然,孙权真正地视吕蒙为兄。吕蒙病重时,孙权请遍全国名医,称能医好吕蒙者,赏赐千金;孙权的心情也随着吕蒙的病情而变化着。吕蒙最终卒于内殿。
此后,孙权独裁江东。
[一]:《周瑜传》
[二]:《孙辅传》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三]:《孙策传》 《张昭传》。
[四]:《张昭传》
[五]:《周瑜传》
[六]:《周瑜传》
[七]:《周瑜传》
[八] :《周瑜传》 《吕范传》。
[九]:《张昭传》
[十]:《吴主传》
[十一]:《武帝纪》
[十二]:《全唐诗 七百六十七卷》
[十三]:《吴主传》
[十四]:《吴主传》
[十五]:《先主传》
《三国演义》中为了塑造才智几近天人的诸葛亮形象,不惜牺牲一代帅才,用三次斗智失败而被活活气死来描绘周瑜,但周瑜真的是被气死的吗?值得考证``````
从演义中可以得出结论: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而又在斗智中失败才被气死的。
好,先从周瑜心胸狭隘说起。周瑜出身名门,家教甚好,少年得志,能统观全局,是难得的帅才,所以才有孙策的“外事不决用周瑜”之托。可见周瑜必定是心胸广博之人,程普周瑜之争更是体现了周瑜之大度。由此可见周瑜之大度丝毫不逊于司马懿,诸葛亮寥寥数语根本不会刺激到周瑜,更何谈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而且从他“气死”时还推荐和诸葛亮较有交情的鲁肃,更可看出他的心胸宽广,决非小肚鸡肠之人。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死的吗?
据现代医学观分析:周瑜死前症状,只是因为情绪激动大呼几声就转不过气来昏厥而亡,可以知道是典型的心肌梗塞突发。
那么他又是怎么有这种病症潜伏的呢?从中医理论分析:周瑜少年得志,一心为吴国事操劳,文武双用,日夜操劳,操作了先天元气,肾脏气滞血淤,肝脏解毒功能受损,血气受阴,还伴有吐血,最后心血动力不足,加上常年征战脏腑有旧伤,又不注意调养,肾气虚,肝火盛,心气结,阴阳失调,全身机理失衡。最后心脏病突发而亡。
所以基于上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周瑜由于平日工作压力过大,为国事军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而又不注意调理,心脑肝肾功能受损,心病潜伏。而最后国为一时情绪激动,血气不行,心脏聚停致死。
生活在快节奏的都市人,对成功的迫切渴求,成功背后的辛酸忙碌,打拼才智的极度付出都让我们的身体承受了更甚于周瑜的压力,我们每天漠然的看待自己的心慌心悸,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成功是属于一个好的身体的,或许再给周瑜20年,他未必斗不过诸葛亮。
【魏延之反有感】
魏延为什么反呢?试看刘备与诸葛亮用人之不同:魏延随刘备攻占西蜀,屡有战功,刘备当了汉中王后,要选一大将以镇汉中,大家总以为选用张飞无疑,张飞也有舍我其谁的思想,可是刘备却选魏延,结果弄得全军皆惊。 当时刘备问魏延:“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云何?‘魏延回答得很有气魄:’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那时候,刘备和诸葛亮正忙于对东吴和南部作战,他只领数万人马,独挡曹魏的巨大军事压力。以后诸葛亮数出祁山,北伐中原,所倚重的大将,就只有魏延。那时,击溃雍州刺史郭淮的是他;截斩大将王双的也是他……; 他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延的不幸以及最后的失败,在于他的傲慢,以及战略、战术常与主帅诸葛亮不合,并且数出奇谋。在初出祁山之时,魏延曾经要求诸葛亮给他五千精兵,由他统率由秦岭南麓东进,绕出子午谷,不过十天,即可到达长安,与诸葛亮东西夹击,可以一举而荡平咸阳以西数百里。这应该说是很有胆识的军事战略计划,可以和高祖时代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媲美。可是诸葛亮却认为这样过分冒险。其实,这是一招军事奇谋。诸葛亮如果善于用奇兵、出险招的话,会采纳此建议,但它太保守了,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几次弄险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最著名的战例就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知人善任的谋略,但由于它的个人喜好,使之与魏延性格不和,造成他对魏延的忽视,或者是有意戒备。魏延性情刚烈,一般武将的性情总是这样,当时魏延的建议不仅是具有远见的奇谋,而且敢于孤军深入,勇负重任,甘冒危险,他的埋怨情绪是可以理解。诸葛亮作为全军主帅应该礼贤下士、用其所长,主动搞好和魏延关系,而且继续重用他、信任他,并且完全可以将自己后世的军事管理权托付给他,并把姜维作为他的良辅。那样,反而会使魏延感动。诸葛亮未能做到这一点,未能待之以诚,处之以公,以使魏延怨愤之气自消。他不体谅魏延的心情,也不体谅魏延性格上的弱点。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信任,自然更加触怒魏延,使矛盾趋向激化。
诸葛亮临终前,秘与杨仪、费祎、姜维商议退军大事,硬把前锋大将摈于指挥核心之外,这是一种明显的强刺激。如果象《三国演义》中所说,已经授计诱杀魏延,又让与魏延水火不相容的杨仪总督全军,就等于免了魏延的职,而把他置于死对头控制之下,魏延作为性格特征明显的大将是受不了的。诸葛亮一系列错误的遴选军事接班人的作法,把魏延逼上了造反的边缘……
【杨修之死有感】
汉朝高祖斩白蛇起义,传到献帝,遂分三国。曹孟德、孙权、刘玄德三人各据一方。刘玄德三顾草庐之后,得卧龙先生诸葛亮,如虎添翼。诸葛亮智取汉中 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收兵扎于斜谷界口多日,欲进兵,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刘备耻笑,犹豫不决。 当夜,操食鸡汤,见有鸡肋,有感而发,随口曰:“鸡肋!鸡肋!”杨修闻之,即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操夜见状,大惊,召杨修问之,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操大怒,令刀斧手推出斩之,挂首级于辕门外。读文至此,闭卷思,杨修之死,汝之过也?思之良久,得解曰:“修之过也”。杨修之过有五。 一过,好钻牛角尖,恃才放旷,纵观《三国演义》全书,杨修不像郭嘉,程昱等谋臣那样在军事、政治上给曹操出过奇策。而在小事上卖弄才华,如解操于门上添“活”字一事,与众分食写有“一合酥”的一盒酥。自以为聪明至极。还不知操早已忌之,恶之。 二过,口无遮拦,不知何事可言,何事不可言。曹操恐中暗人谋害,故演“梦中杀近侍”一戏。惟修知操之意,应知此事不可言,却于近侍临葬时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闻之,此时愈恶杨修。 三过,辅主错,无远见。修常与操之第三子曹植谈论,岂不知曹植为人。修辅植无过,过于时操试曹丕、曹植之才。修却暗教植。事情败露,使操起杀修之心。亦使操不喜植。故操临死时曰:“孤平生所爱第三子植,为人虚华少诚实,嗜洒放纵。” 四过,不识操心中所思。杨修至死之日乃不知操早已忌之、恶之、愈恶之、杀修之心。总而言之——杨修小事精明,大事糊涂。 五过,自己为是,有见识,却不知进谏。曹杀杨修之后,次日,兵出斜谷界口,操中魏延之计,被魏延射中。被救回营中之后,方忆杨修之言,就令班师。若杨修当日能以正确的方式进谏,而不是自己为是的叫军士收拾行装。也许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杨修之死追根到底并不是教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而是其才惹操。若过去一直有功于曹操,以操爱才之心,定不会斩操也。故有诗曰:“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观杨修之死,自思许久。思吾等当如何行事?吾等当谦虚对人,不可过于自夸,自恋,自认自己无人能敌,需知“一山还有一山高”。学好交际用语,提高社交能力及综合素质。 书文至此,忆毛泽东一语“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关键时刻许褚何在?】
《三国演义》里头,罗贯中把刘备手下的五虎大将塑造得个个英勇无敌,而在刘备最大的死敌曹操的手下,真正能与之匹敌的仅仅只有许褚、典韦二人。典韦早死,许褚虽然命长,书中却发生了很奇怪的一些事情,当五虎大将在与曹军的交战中大展神威的时候,身为曹操贴身保镖的许褚却几乎总是不在场或者因某些原因处于不利局面。大家来看看这些场面:
1.第二十五回书“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颜良阵前搦战,徐晃败走,给了关公解白马之围的机会。
2.第四十一回书“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当赵云在曹操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浴血奋战之际,曹操的手下大将中仅有张郃一人与之厮杀。
3.第五十回书“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赤壁之战曹操大败,正逃到南彝陵,中了张飞的埋伏,书中提到“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尽显曹军的狼狈和张翼德的神勇。
4.第五十八回书“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曹操被马超追杀得几乎丧命,最后出来救曹操的居然是曹洪与夏侯渊,身为超级保镖的许褚居然能与曹操走散,岂不是显得太过失职了?虽然后来罗在后面的的战争中极力渲染许褚的英勇,但之前这件事实在太匪夷所思了。
5.第七十一回书“占对山黄忠逸待劳,据汉水赵云寡胜”,赵云单骑救出黄忠,曹操已经传令“所到之处,不许轻敌。”却为何独独不叫许褚出战?
6.第七十二回书“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曹操退守阳平关,张飞劫粮,许褚与张飞本有公平较量的机会,然而却出现了“褚舞刀来迎,却因酒醉,敌不住张飞;战不数合,被飞一矛刺中肩膀,翻身落马”的古怪情景。
【孙权】
孙策遇刺后,孙权统事江东。由于孙权年纪小、资历浅,孙策的旧部们多有不服者。为了稳固孙权的政权,周瑜以赴丧之名由江夏带兵进入吴郡,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一] 。而后孙权的堂兄孙辅及庐江太守李术先后勾结曹操。一个想争取外援、发动政变以夺权;另一个想脱离孙氏集团 [二] 。孙权先后幽禁孙辅,歼灭李术。通过平息这两次叛乱,孙权意识到孙策的旧部并不都是可靠的。为了保证自己今后在江东的统治地位,孙权开始物色新的人才并将其培养为自己的势力。
建安五年,经过周瑜的引荐,鲁肃受到了孙权的接见并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榻上对》。孙权很器重鲁肃,并决定以他替代张昭和周瑜。
张昭虽然是孙策转战江东时的谋主,但是他随孙策南下的目的是躲避北方战乱 [三] 。孙权的志向是割据一方,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进而像齐桓公一样辅佐天子。这与张昭的想法恰恰相反。然而张昭在江东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孙权——张昭是孙权将军府里的长史(将军府里最大的文官)兼孙策的托孤大臣;同时他德高望重,江东的士大夫们入宫拜孙权、出宫拜张昭 [四] 。与张昭这种持有异见而又权倾朝野的人共处,孙权感到自己不能施展抱负。直率的张昭还把自己当作孙权的师傅,时不时就教训他几句。孙权在张昭面前没有威严,更有一种被摆弄的感觉。周瑜在孙策死后擅自带军入吴郡,以军事力量威震江东。可是在孙权看来,周瑜擅自带兵驻扎在吴郡是对其统治地位的一种威胁。虽然周瑜此举出自对孙家的忠心,但乱世之秋、手握兵权,不免招人猜忌。既没有张昭的威望、也没有周瑜的军权,鲁肃不会对孙权构成威胁,却和孙权心意相同、不谋而合,孙权自然会器重他。不久后,张昭以鲁肃不谦虚恭敬、年少粗鲁为由劝孙权不要重用他——张昭果然老了,如果没有孙权撑腰,鲁肃敢对他不恭敬吗?而孙权不但没有介意,反而更加重用鲁肃——能把张老头儿惹毛了,鲁肃又岂会不被重用?
也在建安五年,孙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准备将所有年轻将领的部队合并起来,并从这些将领中选出几个能干的为自己统领这支军队。为了选拔才干,孙权在合并军队前先做了一次阅兵。二十岁出头的别部司马吕蒙事先打听到了这个消息,就马上操练部下。在阅兵那天孙权发现吕蒙的部队训练有素,准备拉拢并栽培吕蒙。孙权没有合并吕蒙的军队,反而给他增加了不少士兵。从此,孙权拥有了自己的私家军。建安十一年,周瑜讨麻、保二屯,将其军队撤出吴郡;孙权终于全权掌握了吴郡 [五] 。建安十三年,为了提拔吕蒙,孙权委任他为先锋,随周瑜讨黄祖 [六] 。吕蒙斩将立功,官拜横野中郎将。
在孙权的大力支持下,鲁肃成为江东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孙权制定所有的方针战略。刘表死后,鲁肃指出应当趁刘琮、刘琦争夺继承权之际,联合刘备,图谋荆州,日后北抗曹操。孙权便遣鲁肃以吊丧之名去荆州会见刘备。还没有等鲁肃看见刘备,曹操就已经南下荆州。刘琮降曹,刘备则在当阳被曹操杀得惨败。鲁肃来到当阳,劝刘备与孙权结盟,又对诸葛亮说:“我是诸葛瑾的好友。”刘备和诸葛亮商议后,答应与孙权交好,并驻扎夏口。鲁肃回到江东后,孙权收到了曹操“会猎江东”的书信(猎物是刘备),连忙召集群臣商议对应之策。孙权将军府的堂内,以张昭为首的文臣们劝孙权向曹操俯首称臣;鲁肃却不发一言。会后,孙权拉着鲁肃的手问道:“爱卿何以一言不发?”鲁肃说:“众人所言,欲误将军。如果不战而降,臣等在曹操手下兴许能讨个官制,而将军你难免遭曹操所害。将军应当果断行事,不必理会其他人的意见。”于是孙权决心发兵抗曹。鲁肃又请孙权诏周瑜领兵支援刘备。孙权以周瑜为行事领三万人进驻夏口,鲁肃为赞军校尉做参谋事 [七] 。周瑜不辱使命,大破曹操,旋即北上攻打荆州诸郡。刘备借周瑜围攻南郡之机夺取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至此,周瑜、吕范等向孙权提出软禁刘备、挟持关、张、阴图荆州的计划 [八] 。孙权问计于鲁肃;鲁肃认为刘备乃人中豪杰,应当让他发展壮大以威胁曹操。于是孙权回绝了周瑜、吕范的计划,并“将荆州借给刘备”。战后,孙权为鲁肃摆下庆功宴,并率领诸将下马迎接他的凯旋。鲁肃至此身名显赫,被视为江东股肱大臣。身为主和派的张昭地位陡降。孙权称帝时还不忘奚落他:“如果当初听张公之言,朕今天恐怕只是个乞丐” [九] 。不难看出,联合刘备、出兵抗曹、“借荆州”,赤壁之战前前后后的所有大事鲁肃都决策实行,恭身入局。不久,周瑜病逝。临终前正式举荐鲁肃,并将本部四千余人都并入鲁肃麾下。随着曹操败北、张昭倒台、周瑜去世,孙权正式成为江东臣民心中的英名主公,而他和鲁肃之间也渐渐地产生了摩擦。
赤壁之战后,孙权将都城迁移到建业,做石头城 [十] 。吕蒙针对南方人不善用骑兵的特点,在濡须建坞抵御北方骑兵。曹操几度南下濡须,都不能击败南军;一次曹操亲征,俘虏了濡须都督公孙阳,然而仍不能克 [十一] 。唐人孙元晏有诗句“莫言有个濡须坞,几度曹公失志回”,鹰派吕蒙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十二] 。建安十八年,曹操令江滨郡县的居民内移,不料江西十余万居民竟然南迁,合肥以南只有皖城留下 [十三] 。孙权趁机又派吕蒙为先锋,并有鲁肃陪同,亲征皖城,克 。经过这几次胜利,孙权不禁有些飘飘然了;他的眼光移向了荆州的刘备,打算把荆州“夺回来”。鲁肃在外交方面一直都提倡与刘备结好,共同抵抗曹操。此时,他自然不愿意看到孙权破坏联盟。于是君臣之间出现了分歧,矛盾也就产生了——
周瑜生前曾与甘宁劝孙权取蜀;孙权问计于刘备。刘备以与刘璋为兄弟之由表示不支持孙权。然而事后刘备西去巴蜀,阴图刘璋;孙权于是大怒。此时鲁肃与荆州守将关羽为邻,孙、刘两军常有摩擦,而鲁肃总是好言安抚关羽。建安二十年,刘备平定益州,孙权派遣诸葛瑾向刘备“要回”荆州诸郡;刘备不从 [十四] 。于是孙权立即派遣吕蒙率两万人取长沙、零陵、桂阳。刘备得知后领兵五万入荆州,令关羽入益阳 [十五] 。孙权即又派鲁肃以一万人抵御关羽。鲁肃虽然领命来到益阳,却并不出兵,主动邀请关羽单刀聚会,欲以和谈的方式解决问题。鲁肃自作主张,如此公然违反孙权的命令,自然会让孙权感到不安。后来由于曹操进攻汉中,刘备不能兼顾两面,便和孙权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孙权事后虽然不责怪鲁肃,但是心中的疙瘩一直都没有解开。后来孙权和陆逊评价周瑜、鲁肃、吕蒙时,给周、吕二人打的都是满分(孙权虽然猜忌周瑜,但是知道周瑜对他忠心耿耿),唯独说鲁肃有“一短”。
鲁肃不久后去世,吕蒙屯兵陆口,成为江东军事统帅。吕蒙很有军事才干。周瑜征南郡时,甘宁被曹仁围困,发信向周瑜求救。诸将认为不宜分兵救甘宁,周瑜也踌躇难断;吕蒙却献出妙计,不仅结了甘宁之围,还抢回来三百匹马。但是最让孙权看重的不是吕蒙的能力,而是吕蒙的忠心。吕蒙虽然与鲁肃在同一年被孙权挖掘出来,但是他和鲁肃在孙权揽权过程的作用大不一样。鲁肃是孙权为了代替周瑜、张昭而物色的人,仅仅是一个过渡人物。鲁肃的思想在当时(《榻上对》时)已经很成熟了,以至于后来他和孙权出现了分歧。而当时的吕蒙才是二十出头的热血青年,可塑性很强。他和孙权同步成长,相互扶持,两个人的想法也很相近(好像《鹿鼎记》里康熙和韦小宝)。出于这种多年建立的君臣兼战友的关系,孙权很信任吕蒙。吕蒙也没有辜负孙权,逍遥津孙权遇险时,吕蒙及凌统以死捍卫孙权;而后夺取荆州时,鲁肃自作主张,而吕蒙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吕蒙接任陆口守将后很快提出“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并伺机袭杀关羽、吞并荆州,完成了孙权多年的梦想。江东四帅中,吕蒙与孙权走得最近,最受孙权宠爱,也是孙权最靠得住的人。常听人说孙权视周瑜为兄。其实不然,孙权真正地视吕蒙为兄。吕蒙病重时,孙权请遍全国名医,称能医好吕蒙者,赏赐千金;孙权的心情也随着吕蒙的病情而变化着。吕蒙最终卒于内殿。
此后,孙权独裁江东。
[一]:《周瑜传》
[二]:《孙辅传》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三]:《孙策传》 《张昭传》。
[四]:《张昭传》
[五]:《周瑜传》
[六]:《周瑜传》
[七]:《周瑜传》
[八] :《周瑜传》 《吕范传》。
[九]:《张昭传》
[十]:《吴主传》
[十一]:《武帝纪》
[十二]:《全唐诗 七百六十七卷》
[十三]:《吴主传》
[十四]:《吴主传》
[十五]:《先主传》
三国演义读后感
1.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刻划了近两百个人物,其中作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抢夺地盘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拿着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是吕布,张飞、关羽、刘备三个人两合起来也还是打不过吕布。除此之外,三国里面还有庸主献帝的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人物。
《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当时魏国和吴国打仗,吴国缺少箭,于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还让他立下了军令状,如若不能完成,就得以死谢罪。当天晚上,诸葛亮出来看天气,算出了三天以后会有一场大雾,决定在起雾时去向曹操“骗箭”。
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十几艘船和许多的稻草人,把稻草人绑在船上,并蒙上布,让敌方看不见相貌,缓缓地行驶到离曹操军营二十米处的地方。这时,他让军士们敲鼓呐喊,增强士气,自己坐在船舱里喝酒谈天。曹操见此大雾,又以为诸葛亮带来了许多兵来进攻,不敢靠近,便命令士兵们向船射箭,射出去的箭都牢牢的扎在了稻草人上,等到快要天亮时,诸葛亮让士兵用铁锁将船都连在一起,以免有船落下,水流而下,往自家军营驶去,又让士兵们大喊:“曹操是笨蛋!”。此时曹操的船再追也追不上了。回到兵营后,周瑜看见诸葛亮带回来了十几万只箭,也没有办法说什么,只好称赞诸葛亮厉害。
《三国演义>中的任务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后我大开眼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都很值得我学习
2.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刻划了近两百个人物,其中作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抢夺地盘的故事。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拿着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三国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是吕布,张飞、关羽、刘备三个人两合起来也还是打不过吕布。除此之外,三国里面还有庸主献帝的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人物。
《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当时魏国和吴国打仗,吴国缺少箭,于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还让他立下了军令状,如若不能完成,就得以死谢罪。当天晚上,诸葛亮出来看天气,算出了三天以后会有一场大雾,决定在起雾时去向曹操“骗箭”。
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十几艘船和许多的稻草人,把稻草人绑在船上,并蒙上布,让敌方看不见相貌,缓缓地行驶到离曹操军营二十米处的地方。这时,他让军士们敲鼓呐喊,增强士气,自己坐在船舱里喝酒谈天。曹操见此大雾,又以为诸葛亮带来了许多兵来进攻,不敢靠近,便命令士兵们向船射箭,射出去的箭都牢牢的扎在了稻草人上,等到快要天亮时,诸葛亮让士兵用铁锁将船都连在一起,以免有船落下,水流而下,往自家军营驶去,又让士兵们大喊:“曹操是笨蛋!”。此时曹操的船再追也追不上了。回到兵营后,周瑜看见诸葛亮带回来了十几万只箭,也没有办法说什么,只好称赞诸葛亮厉害。
《三国演义>中的任务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后我大开眼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都很值得我学习
2.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本文标题: 败北读后感(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601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