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论读书》读后感300字《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
培根随笔《论读书》读后感300字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苏东坡传》林语堂读后感不少于600
请自创请不要不要复制粘贴,谢谢!急!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格低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所以,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他的名气的骨干。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
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
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
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
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苏东坡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历代为人们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如此,我想也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苏东坡的人格虽然复杂多面,然而我认为也可以用“浩然之气”四个字来概括。所谓浩然正气,就是正大刚直之气,也就是人世间的正气。苏东坡即具有此种“浩然之气”,它致大致刚,激烈冲动,不可抑制,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和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
一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天饭后,苏东坡捧着肚子踱步,问道:“我肚子里藏些什么?”侍儿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都是识见。唯独他那个聪明美丽的侍妾朝云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正是苏东坡那坚执性格的体现。
苏东坡坚执的性格集中表现在了他的宦海生涯之中,那是他性格中最坚硬的一部分,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以下简称《苏》)中写道:“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冲突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
王安石变法的本意是好的,然而他过于自负了。他的很多新法,如青苗法,免疫法,保甲法等,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变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弹劾下被贬到了杭州。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中说:“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
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
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可见他并不为权势所趋,并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
后来英宗皇后把苏东坡召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当苏东坡来到京城之后,他仍然意志坚定的与朝廷中的腐败无能之辈对抗,他想从根本上改革国家的吏治。
苏东坡不会说空洞的官话,不会讨好朋友,也不会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他只知道坚持他所认为正确的,并因此得罪了不少人,然而对于这些,他是丝毫不在乎的。
苏东坡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迫害百姓的新政。
求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要有自己见解的,还要结合文章。字数大概600字左右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眩
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苏轼是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想来是因为他在政坛和文坛的地位都同样的高,对手不得不重视。一一0一年获赦后,当时的朝野一致认为苏轼将再度得到重用,可惜东坡遽然仙逝。我的结论: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时候还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东坡先生的仕途颇有坎坷,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并非几乎没受到重用;东坡先生两次受贬,起因都是王安石一-党的迫-害,跟司马光一点关系也没有。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在宦海可谓三起二落。考中进士那年,在入榜的388人中名列第二,而且是因为主考官欧阳修的误会(以为这么精彩的答卷出自他的朋友曾巩)和避嫌,否则当列榜首。苏轼在担任凤翔推官三年后依例解职,英宗本欲破格拔擢为翰林,为宰相韩琦所阻,韩琦倒不是不喜欢苏轼,只是认为年轻人应该多一些历练。而英宗更是早就把苏轼视为未来宰相的人眩
至少从一0五七年到一0七九年这段时间苏轼的仕途还算是一帆风顺的。一0七九年苏轼受了四个月的牢狱之灾,史称“乌台诗案”。表面上是文-字-狱,弹-劾他的官员在他的文章诗词中找出大逆不道的语句,加以指控。更深层的原因是苏轼加入了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政。而苏轼作为文坛新星,其影响力日增,因此要加以镇-压。因与苏轼通信或为他出版诗集,很多人受到牵连,包括预驸马王诜。在黄州期间,苏轼在一片东坡上耕田务农,从此自号“东坡居士”,他的四篇公认的最佳作品也在此时问世。
一0八五年到一0九三年这段时期是苏东坡仕途的第二春,虽然一直担任“省部级干部”,但不管在中央还是在地方,都是在重要部门担任领导岗位,政绩上颇有建树,可算是官运亨通。一0九四年开始的第二次被贬,罪魁是哲宗及新任宰相章椁(应该是竖心旁,打不出那个字)。此人虽然可算是苏轼的故交,但绝对是王安石一派,跟司马光、苏轼的政治立场对立。此次风波共有830名官员受波及,史称“元佑党人案”。苏轼是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的,想来是因为他在政坛和文坛的地位都同样的高,对手不得不重视。一一0一年获赦后,当时的朝野一致认为苏轼将再度得到重用,可惜东坡遽然仙逝。我的结论:东坡先生一生漂泊,但更多时候还是自由自在,而不完全是身不由己;东坡先生的仕途颇有坎坷,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并非几乎没受到重用;东坡先生两次受贬,起因都是王安石一-党的迫-害,跟司马光一点关系也没有。
本文标题: 论读书林语堂读后感300字(求林语堂《论读书》简短点评(感想)200左右)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649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