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谷子的书籍评论因为我本身是写作者,平时就很关注畅销书,无论是网络畅销小说还是纸质畅销小说,喜欢问个为什么,感觉答案多选。无论是题材形式的,还是...
青谷子的书籍评论
因为我本身是写作者,平时就很关注畅销书,无论是网络畅销小说还是纸质畅销小说,喜欢问个为什么,感觉答案多选。无论是题材形式的,还是营销手段的,都有奇招。但是,只要是真正在读者中间畅销的精品,一定是那种接地气的小说。说得更白一点,那些文字一定是从作者的内心,走向读者的内心。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点子可选择。
《青谷子》就是实证。
《青谷子》的出世很有戏剧性。他的作者焦彦章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学爱好者,“60后”,以年龄和事业论,是社会中坚,但绝非时尚宠儿,不大具备网络走红的特征。起初写《青谷子》完全是玩态,所以,并不是构思周全下的沉静写作。但他热情很高,每天以5000字的篇幅做井喷之势,并一直坚持28天。这个状况明眼人一看就是不专业的,专业作家不大用这个法子进行创作,这是玩刺激和风险。但往往激情也就在风险之间激荡。他起初并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很多业余作者一样,他经过多年的历练之后,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经验,已经把写作放在纯属精神追求的位置上了,就像普通人建立一个博客,写日志,全身放松,自我娱乐。但显然不同的是,焦彦章到底曾经是个文学青年,曾经主动接受过的训练,使他自觉不自觉地选择了自己身后那片又黑又厚的土地,孕育纯情故事、纯良人物的土地。连作者本人也不曾预料的是,他是被读者逼迫着欲罢不能地走向文学的成功之路。
《青谷子》最初是以网络连载的方式登场的,第一帖贴在哈尔滨贴吧上。在他陆续创作和贴出全书的三分之一时,仅哈尔滨贴吧的点击量就近300万,读者留言一万多条。在他没有更新而专心写作的日子里,性急的读者竟然留言放下狠话“骂”他督促他快点更新。更有热心读者在通读了《青谷子》之后,去故事发生地去寻访回味当年那些动人的故事和人物,“捎带”做了很多善事,例如为瓦房学校捐电脑、书籍和物品。小说已经正式出版,但是读者仍以16个QQ群的形式凝聚在一起,表达自己对小说的喜爱,同时发展这种喜爱,做着各种有益于故事发生地淳朴人民的事情。同时,小说被凤凰网、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推荐首页。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正在编剧之中,同名广播剧已由哈尔滨广播电台录制完毕……
我觉得这是个奇观,很难有小说达到让读者如此如醉如痴的效果。在当今文学不断边缘化、不断被冷落、越来越尴尬的时候,总有一些小说异军突起,创造奇迹。
《青谷子》就是这样的小说,它热起来了,说明了什么呢?我通读之后,一句话,接地气。分解说,一是吸引人,二是纯。
这其实是读者共识(受到热捧的小说,都不是很有个性的,共识多些)。所谓吸引人,是小说人物形象鲜活,人物命运曲折,用《章回小说》执行主编李凤臣的话说,“比我读过的同类作品更为清纯、质朴,所折射的时代影像更加深沉、厚重。”所谓纯,是因为他描写了纯洁的爱、纯良的人和人的关系、淳朴的乡间道德,仍用李凤臣的话说,“如山间流出的小溪,田野间弥散泥土芬芳的青苗。”原生态的美感。其间没有善恶大的审判,因为故事中的人和事都不涉及大的恶,无原罪。很多读者把这些纯粹的美归于时间和时代上的判断,早有人把纯情年代设定为上世纪50年代,并延伸至六七十年代。《青谷子》的时代背景恰在其中,发生在70年代末期。正因为这个,《青谷子》似乎是怀旧的、呼唤的,怀念纯情年代,呼唤纯情时代。可是,我在《青谷子》中找到了另一个答案。在我看来,那个时代的纯,不在于时间和时代的优势,而在于人心灵上的优势。《青谷子》抒写的良善之地和良善的普通人,所有纯粹故事的发生都有一个厚重的基础,那就是人们所恪守的“公序良俗”。显然,那时候的法律和公共秩序尚不健全,但在乡村,有自己的法则,淳朴的村民为维护共同利益所遵循的善良风俗,成为他们做人处事的依据。当然他们有非常丰富的“小我”,表现为绝对的自私自利。但是,总能在善良风俗之中得到调和,而使那些“小我”和自私自利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是最令我动情的所在,让我看到了中国老百姓天赋善良的质地,这就是希望啊!我想,所谓呼唤纯情时代,不如重振“公序良俗”的理念。也正是对“公序良俗”的热切期盼,才使得这个无技法可言的《青谷子》,蕴藉了文学的高品质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青谷子》接地气,从民间走来,从黑土中发芽、蓬勃。它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点——小说的序也来自泥土之中,是由故事发生地黑龙江省肇源县瓦房村原村主任李万口授整理的。据我揣测,老村长为小说作序,有可能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份。
青谷子的介绍
《青谷子》由草根作者焦彦章创作于2021年9月,又名《纯情岁月》,本小说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在百度哈尔滨贴吧刊发时,即受到了读者的关注与好评,更得到了当今文坛巨匠王蒙和梁晓声的赏识和推荐。
青谷子的小说特点
这部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震撼感人,人物性格鲜明,节奏感强,环环相扣,冲突大,语言幽默,文风朴实,极易与读者产生共鸣。且采用电视小说写作手法,画面感强,给读者以广泛的想象空间,开辟了小说写作的新方式。由于小说的背景是知青时代末期,同时小说的主题人物又是青年人,网络刊载表明,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欢迎,同时又深得青年朋友的关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