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字数不用多,20多个就行,帮帮忙《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
字数不用多,20多个就行,帮帮忙《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每一回的读后感
是每一回的读后感!!!!!!!!喂,这三国有八十多回,每回都要读后感,才给5分?还有你要多少字的呀,几十字一篇这里也装不下吧!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100字,7篇
越多越好,多了再给10分2.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4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篇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篇四:
《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我似乎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私自利了。这本书真是知识的源泉!
《三国演义》是我百读不厌的一本书,不同的时期读它,有着不同的感受。
在幼儿园时,看的是连环画《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我还明白了俗语“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周瑜打黄盖,一个愿
打,一个愿挨。”、“肚子在唱空城计。”……的含义。
在中低年级,我看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是一篇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更让我记着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的人物: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胆狭义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赤膊上阵的许褚、抬棺上战的庞德、阴险狡诈的曹操、软弱无能的刘禅……
在小学高年级,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
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随着我的成长,每次研读《三国演义》都有不同感受,《三国演义》真是伴我成长的一本好书。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国中,我最佩服的人是关羽,他不但武工好,而且人也好。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假装投降。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
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要忠义,也应该要有诚信吧。如果一个人把现实生活中最为宝贵的诚信也丢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金钱、地位、官职?这些都是次要的。诚信是一个人的永久身份证,如果没有了诚信,大家都不信任你,而且又在你背后指指点点,你不会难过吗?这些又岂是金钱、地位、官职能弥补的?我相信,你也不想做一个缺点多的不胜枚举的人吧!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4
《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多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间书艺人所编,经罗贯中的整理和编辑后,就成了一本中外闻名的巨着,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书中的情节是以没落王族刘备为主导,故事是讲述他在偶然机会下,遇到了关羽、张飞两位豪杰,因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于桃园结义,故事就这样开始,而以其后约九十年的晋渡江灭吴为终,其中一些情节,如「借东风」、「捉放曹」,都是家传户晓的故事,可见此书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阅读的念头。
我认为书中的人物是这部小说的灵魂,主角刘、关、张三人在其漂荡中原到建立蜀国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仁、忠、勇三种典范的英雄气概,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刘玄德携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单骑」、「张翼德大闹长板桥」等情节,而书中的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变量尽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维也被描绘成忠孝智义兼具的栋梁之才,而一代军事家曹操由忠于大汉变到大奸大恶的险恶丞相的心理变化也被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见这部书对人物特征刻划之精细堪称古代长篇小说之首,真千古奇书也。
而三国演义一书,由宋朝开始有书艺人用之作题材,只不过都总是没有连贯性,不过何以我会言及书艺人?其实书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国演义中,最为所熟悉的都算是关羽了,关羽是书中最忠之人,而当代因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论任何读书人,都会追求忠君爱国的境界,「忠臣是英雄」这个道理令关羽与有鬼神之智诸葛亮并列,可见书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显,相对地,奸相曹操只因「挟天子,令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这个情况大抵只会出现在尊儒的宋朝。
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是无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没有历史价值,只不过历史价值不在三国时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为三国演义是坊间的书籍,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了解当时的政治状况,像张飞这样的英雄出现,大抵是因为汉人在元朝时饱受欺压,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为的英雄为之出头,张飞才会由温文儒雅宽大画家、书法家被改成敢作敢为的大老粗,而「张翼德怒鞭督邮」一事就可完全表达百姓对元朝官员的强权欺压有多大厌恶。
其实我还不知自己读了这本书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认为身为中国人,必须读中国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红楼梦中有太多阴谋诡计,水浒中有太多过份豪气的情节,相比之下西游记及三国演义比较适合青少年看,不过除了文学价值外,三国演义更有助我们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极力推荐三国演义这一本好书。
篇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篇二: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篇三: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篇四:
《三国演义》一书,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五:
《三国演义》读后感
在短短的寒假中,我读了好多书,其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三国演义》。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为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在《三国演义》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要数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及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而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篇六: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我似乎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私自利了。这本书真是知识的源泉!
三国演义每回读后感,400字左右。
第一回 读后感
读《三国演义》第一回,最大的感受是认为“天子不重贤而重奸人,让百姓人心思乱,已至不祥之事出现”。有大青蛇从梁上飞下;下大雷大雨加冰雹、地震、海水泛溢;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有虹于玉堂;山崩裂等。张氏三兄弟巧得无书,要推翻汉朝建他们自己的王朝,于是汉帝要发榜招募义军,于是又引出了刘关张三引起结义,又引出曹操。这小说的开篇之作引出了以下故事。 开篇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成了千古名段。
第一段恰恰又写出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刘备善动口,不善于动手,多愁善感。关羽:英勇、大胆、敢做敢为。张飞:鲁莽、大胆。曹操:老奸巨滑、聪明。这便是各人的性格特点了。
还有,张角得天书之时那华南老仙对他说:“……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民异必,必获恶报“。而张角后来竟说:“……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这张角若当了皇帝就等于萌了异心。虽说汉朝也很腐败,但也轮不到他去改朝换代呀,何况他说:“乘势取天下”“可惜”证明也说明他的狼子野心,这样的皇帝能比汉桓帝好到哪里去呀?也就是说,他成为反国逆贼,真是活该,真是活该!!!
从文中,得几处知识: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飞,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得,小名阿瞒。
这便是我从《三国演义》中第一回中所得的知识、教训了。
第二回 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角色,他和关羽一样,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立下了卓越功勋,被称为“万人敌”。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样,痛恨奸臣、贪官污吏,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我们不业应该向张飞学习吗?学习他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我们不能在小偷抢钱包时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开搏斗,但能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师汇报。这尽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见义勇为。
张飞的优点不仅仅如此,尽管他很莽撞,民间多称他为“莽张飞”,但和他的莽撞连在一起的是他知错就改的性格,在“古城会”中,张飞的知错就改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够诚实。张飞对关羽不信任,因为关羽是从曹营来的,以至关羽斩了蔡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没有忘“桃源结义”的“义”时,张飞蔡悔恨自己的鲁莽。
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要向张飞学习,学习他的快人快语、爽直公平、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机巧,不仅和张飞一样优秀,还要比他更优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骄傲的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人优不优秀在于优点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谈不上优秀。
我一定要学好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自立,象张飞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恶如仇、善恶分明、聪明机灵的男孩,让我更优秀!
第三回 读后感
第五回 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五回主要有2个著名故事——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三英战吕布,那三英?、刘玄德、关云长、张冀飞。这回关云长出动还有那二人仅与吕布打平手,可见吕布有这三兄弟的优点,所以能以一对三,如果他投靠刘备,起码能与赵云平起平坐吧!这走马灯一般厮杀让观战之人看呆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步弓手一个马弓手会如此这般的厉害。
现在来说,华雄和吕布谁更厉害?我认为吕布更厉害,不仅仅因为他能以一对三,因为他有耐心,可以打的时间长一点,而华雄是快刀斩乱麻,快快了事为目地的去打,一半真才实学,一半的鲁莽,而吕布有真才实学,能又打别人又护自己,比华雄强百倍而不止,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这一篇开头来看,曹操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会想办法,而且遇事会思考,重用贤人,如李典、夏侯敦,这对他以后统一有较好的帮助,而且他能让人臣服,他让卫弘把家底拿出买东西,卫弥照办,想一想,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钱捐了,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可见,曹操有多少大的信任度呀!也难怪他手下有这么多可用之材,可信之将呀!
第八回 读后感
呵呵,好一个连环计,好一个美人计。英雄因为美人而成为了狗熊,这是本回的一个中心,一个重中之重的要点。
王允,明白二人的心思,知道二人的喜好,故以美人诱之,董卓、吕布也太没自制力了,竟上了王允的当,去破坏父子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美人儿。王允太聪明太厉害了,而且心存国家,为救国向一个比自己低不知多少倍的一个妓女,下跪,虽说有些不好意思,但毕竟也是被逼无奈呀!也是可以谅解的了,何况这是一个多么明智之举呀!
再说一个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她的作用是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她是一个两面派,即谁也不得罪,谁也得罪的人,她在凤仪亭与吕布幽会,她要投湖之类的举动让吕布更喜欢她,是她与吕布相处的点眼之笔,而且她更偏向吕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吕布勇力,才敢与父亲董卓相斗而董卓有资本,有能力把董卓揍一顿,而吕布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他不敢把父亲怎么样。这两个男子汉受不住貂婵的美貌,也难怪,貂婵是“一点樱桃启降唇,两行碎玉喷阳春”呀!这让哪个男人不动心呀!!
最后,吕布还是怕董卓,儿子毕竟怕老爸,吕布在战场上威风,在家里软弱,害得失去心爱之人,而又不能诉说,也难为他了。
王允太聪明,貂婵太美丽,吕布太软弱,董卓太厉害,唉!
第九回 读后感
今读到第九回,读完这回,我不反拍案叫绝,他让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篇中,有一个地方让我回味,就是董卓与貂婵开玩笑说把她给吕布,貂婵大惊,这“大惊”二字用的妙,开始,我想,这貂婵大惊,她惊的什么?现在,明白了,有2层意思,第一,如果把自己给吕布,那争吵就没了,自己就没什么用了,不能给义父王允机会让他高兴了,那么,不但自己不幸福,那王允就白费那儿,多脑细胞了,而且王允的计划就全泡汤了。所以貂婵以自刎相逼,为什么?万一董卓不打算改,自己不就白死了!不会的,因为她已明白董卓的心了,董卓,是不会轻易让一个闭月羞花,沉鱼落燕的美人去死的,所以貂婵已明白自己死不了,而偏要做样子与董卓看,以让他打消把自己送给吕布的想法,仍去做吕布、董卓之间的引火线,只要有一点热度,两个会打起来的,而且,吕布是百分之二百可以赢得这场比赛的,因为吕布还是比较年轻的。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大为震惊,在吕布赢了这场“比赛”之后,董卓死后竞暴尸于市,无人收敛,尸大都称贺,而对尸体也十分痛恨,为什么?我记得说周武王死后,家家穿孝,日夜哭泣,人们自动去武五墓前磕头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似的。周武王与董卓一比,天壤之别,但同为做人,干嘛不做好人呢?其码,不要落一个暴尸于市的下场吧。“得民心者百姓爱,失民心者众民恨”,帝王都如此,庶民,岂敢不如此?
好好做人吧!
第十八回 读后感
今读完第十八回,也正确无误的认识了别人认为老奸巨滑的曹操。
有两个地方让我对曹操产生好感:
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
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
曹操太伟大了!!
第十九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
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
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
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看了十分吃惊;当刘备住刘安家时,刘安因没有肉而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胳膊上的肉割下来,吃了。真是……,唉,无话可说。为了一个仅小有名气的人,杀了自己的亲人,真是狼兽不如,幸好,刘安没跟着刘备,说不定,有一天会把刘备也杀了呢。
人心呀,难以猜测。
第二十回 读后感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
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十分佩服刘备的镇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证明曹操对士兵,将士的态度。还有,曹操的一段话,就基本上确定了他统一时各军阀的消灭顺序。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在家里干那些奴隶活。为什么不养花养鱼之类的,非干这力气活呢?因为他这样,让曹操认为他在低三下四的干不该自己干的活,自然对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来找刘备麻烦,二可避免曹操对他的怀疑,有利于董承之类的人来往,商量大事,这对刘备,反曹人等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曹操讲去征张绣时,士兵口渴,骗大家去吃,于是士兵有了力气,口中有唾就不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我想,这等于是骗了士兵,如果再有士兵渴时,再用此计一定不会成效,而且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大家就不相信曹操了,曹军就不击自垮了,但怎么说曹操还没笨到家,所以,不到被逼之时是不会用这“杀手锏”的,曹操的做战和策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还有,当正其开始“论英雄时,一定把刘备吓的不轻,而且写出了曹操对一些人满不在乎,有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而对刘备则高看一眼,在将来曹操建国时,这几个人加上刘备,是曹操的阻碍,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刘备。
为刘备祈祷吧!
第二十五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伉领教了云长的忠,程昱的阴,云长的英勇,曹操的小心。
云长的忠表现有三点,第一,在关公在屯土山约三事时,有二条表现了他的忠,云长兄降汉帝,不降曹操,忠于国知刘备不落,不管千里,便当辞去,忠于人。关云长刚正不阿的表现就是——忠心。第二当曹操赐战袍于关云长,关云长接受,但把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是刘备给他的战袍,不忘兄长之恩,时时想念兄长。这是关云长的忠心的表现——想念。曹操忙一场,他“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这正是关云长忠心的表现。
本回中有惜刀杀人一计——程是说:“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了袁绍之兵,经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刘备真的死在这一计上,那云长也一定不会放过曹操,因为云长也是有头脑的。
当关云长夸张飞时,曹操大惊,心想以后如果遇到一定要小心,把这话写在衣服底上,这写出了曹操的细心、认真,我不如他。他把话写在袍底,又记住这话,又不失“尊严,这个法儿真妙”!!
这一回,还有一个重点——斩颜良.颜良与华雄一比,就比不去了,这也一定让人看呆了,关公太厉害了。
第二十六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深为关云长的刀法而折服。
“暂颜良,诛文丑”两名大将,被袁绍视为左膀右臂的两名大将,让关云长不费吹恢之力的杀了,不得不说,关云长被叫做“武圣”,真是名不虚传。关云长“下刀”有三个要点:“稳、准、狠”。只有“稳”才能手起刀落,将对手斩于马下,否则当他再斩时,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准”,同样要找敌人的弱处,否则如果内穿护身甲,就白斩一刀,同样会丢掉小命。对敌人,要狠,否则敌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斩时有怜悯之心,那日后麻烦大了,会后悔的。关云长值得每个人学习。无论对学习功课,还是对待敌人。
还有一人承认了关羽是“武圣”,这人是袁绍,他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可以他对关羽的佩服已入本三分。试想,一个颜良和文丑加起来可把败十几个“上将”哪一个关云长就可以打败曹操了,当然是单挑。而且,看样子,那个人得了关云长,打仗就有了三分底气,毕竟他是世人皆知的英勇无比的将士。
最后,关公还是守大义,去找他的头头——皇叔刘备了,曹操虽不乐意但在小山头上约的三事自己答应了不得不照办,但又不明说。别人都说曹操是奸人,可我认为他和关云长一样,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别人而已。
我佩服关云长,更佩服曹操。
第二十七回 读后感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真是太厉害了,充分表现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自信、稳重。
过五关斩六将,哪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哪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
在东岭关,关云长与孔秀打,并不精彩,但颇有温酒斩华雄之像,也反衬出关云长的刀法如何精辟,看!“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体横马下。”一刀就结果了孔秀的性命——谁叫他如此执固呢?这样活该。
在洛阳,有孟坦和韩福来当那个“托儿”,“托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孟坦被斩成两段,试想这要多大的力量呀!当韩福向他射了一箭,而且是尽力身了一箭,中关公左臂,按说,他该像别人中箭一样落下马来,可这钢铁汉子毫不在乎,用口拔出那箭,血流不住都毫不在意,并能给自己报仇,把韩福也杀了。
在汜水关,卞喜软硬兼用,可毫无作用,毕竟“邪不压正”,一个叫普净的和尚告诉关公卞喜的恶意,关公才有所重视。不能太看表面,要看人心呀!
对要看人心,在王植的荥阳哪里也有一个好人——胡班,他告诉关云长王植的恶意,关公马上收拾出城关公的小命是胡班救的,关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人。
在黄河渡口,那个秦琪也没用,只会说漂亮话,没真才实学,被一刀了断了性命。
写完,我忽想起一句话——“狼面对羊,不论是一只还是一群。”
第三十六回 读后感
这一回,有两个要点,第一,写单福——也就是徐庶,他的才能无法在刘备这里继续帮刘备;第二,写单福推荐孔明来帮助刘备,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单福的周易真是厉害,能知未来之事,才避过了敌人的偷袭;他精通八卦,才破了那“八门金锁阵”,可惜他的老母被曹操捉去,当了诱耳,来钓这徐庶这条重量级大鱼。忠孝不能两全,要我,我也会选孝,毕竟是人之常情,毕竟那是生我养我最关心我的人,亲人只有几个,天下英雄才子有好多。不过这徐庶也是倒霉,忠孝两不全,在曹操那里吃白饭,在几年之后,他不发恢作用那在曹操眼里就是饭桶,毫无价值,说不定,还会成为与刘备相通的一个大大的间谍。
好在因祸得福,失去一条鲤鱼,换来一条大鲸鱼,失去徐庶,要得到诸葛孔明,并不是坏事,何况徐庶在曹操那里毫无用处,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足以证明徐庶与诸葛孔明一比就比下去了。
不过当徐庶去卧龙冈见孔明时,孔明已明白刘备一定比不过曹操,一定会先倒下,但刘备的人品会让他考虑,可见人品的重要。
为刘备能知孔明而高兴吧!
第三十七回 读后感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第三十八回 读后感
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动大贤,真不一般;孔明二次外出,测验那大贤,真不简单。
刘备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说张飞,第一次还好,第二次说把孔明唤来,第三次说去放火,可见如果是常人,一定请不动诸葛孔明。再者以一个君主去拜访一个住草庐的人这事就少见,再加上第一次没见着,第二次还没见着,第三次见着人家在睡觉,让拜访他的人立于门外。平常人拜访了,但是,友人时,友人要出门迎接,可一个君主拜访一个先生,却要在门外等,真是太不像话了。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打动诸葛孔明出山相辅,共商大事共成大业。
当孔明与刘备回到新野,他们同吃同榻,这又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尊敬。之后,孔明说什么,刘备就怎么做,这孔明从山间野夫,一下跨到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军师、丞相。我不仅想:当时,说不定还有更多的诸葛亮等待贤君明主支“开发、利用”呢!
一个女子,为报夫仇,想出妙计,她是——徐氏,一个来亚于徐庶的妈妈徐母的一个女子,真是国的英雄。一个大胆,聪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强多了,女子不可忽视。
向刘备学习耐心,向孔明学习语言表达,向徐氏学习大胆。
第四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佩服刘备的仁义,佩服赵子龙的英勇、忠诚,鄙视曹操虚伪,唾弃刘琮的软弱。
刘备的仁义人人皆知,所以当他“逃难”时,民从大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更表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政策。如果刘备“以已为本”为原则那人们不相信他,那么,人心分离,他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当刘备明知带着百姓,行军很慢的时候,他还是选择带着百姓,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给百姓一个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没有战乱的地方。有大仁义者,刘备也!
我佩服赵子龙,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当我不到自己要保护的人——刘备的家人时,就敢到愧疚,之后尽为寻找,当找到甘夫人,就下马泣哭,以表道歉,而且一路上,杀尽了曹操的几名大将,有淳于导、夏候恩、晏明、张合、马延、张觊、焦触、张南、钟绅等人,而且有8个人是他边抱阿斗边打赢的,真是不容易啊!
曹操太虚伪了,刘琮给他开城门,他不感谢,反而至他于死地,他还不如动物呢!太无耻了,仅仅是为了以绝后患,唉,世上还有这样的人,真是形同无有呀!!!那刘琮也真是的,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姓刘,去投刘备多好呀!不去倒好了,被自己帮过的一个人给杀了,不仅杀自己,还连累了老母,真软弱,真懦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面内自省也!
第四十二回 读后感
读了这一回,有一个地方让我很不明白——刘备为什么把赵云辛辛苦苦救回的小公子阿斗掷于地上,又骂了几句呢?
经过反复思考、阅读,我认为他是在安慰赵云,也就是儿子与大将相比,大将更重要一些。而当时保护刘备妻儿是赵云的任务,当儿子失散,把他找回,也是赵云的正当工作,而安慰赵云,说糜夫人死了阿斗还活着,你把他救回来就很好了,或者说你没有必要去救,只要你活着,比什么都好。但是刘备这样做,会不会让赵云伤心呢?你看,赵云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救出的小主人,刘备竟不屑一顾的掷在地上,这也说明了救他回来多此一举吗?刘备这样太不礼貌了。
不过张翼德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曹操退兵,并少了一员大将,这真是太厉害了,只说了三句话,而大体意思是一样的。试想一声雷,只会把人吓一跳,而张飞说三句话把一个人吓死,这要多大的声音才可以呀!如果舌战群儒时,孔明写稿,让张翼得读,嘿嘿那白面书生,就吓死了十多个了吧!
看的出来曹军很怕孔明,一有特殊情况,就有人说:“又恐是孔明之计”或“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等等,太可笑了。
刘备身边的“英才”真多
读《三国演义》第一回,最大的感受是认为“天子不重贤而重奸人,让百姓人心思乱,已至不祥之事出现”。有大青蛇从梁上飞下;下大雷大雨加冰雹、地震、海水泛溢;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有虹于玉堂;山崩裂等。张氏三兄弟巧得无书,要推翻汉朝建他们自己的王朝,于是汉帝要发榜招募义军,于是又引出了刘关张三引起结义,又引出曹操。这小说的开篇之作引出了以下故事。 开篇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成了千古名段。
第一段恰恰又写出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刘备善动口,不善于动手,多愁善感。关羽:英勇、大胆、敢做敢为。张飞:鲁莽、大胆。曹操:老奸巨滑、聪明。这便是各人的性格特点了。
还有,张角得天书之时那华南老仙对他说:“……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民异必,必获恶报“。而张角后来竟说:“……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这张角若当了皇帝就等于萌了异心。虽说汉朝也很腐败,但也轮不到他去改朝换代呀,何况他说:“乘势取天下”“可惜”证明也说明他的狼子野心,这样的皇帝能比汉桓帝好到哪里去呀?也就是说,他成为反国逆贼,真是活该,真是活该!!!
从文中,得几处知识: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飞,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得,小名阿瞒。
这便是我从《三国演义》中第一回中所得的知识、教训了。
第二回 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中,张飞是一个令人喜爱的角色,他和关羽一样,一生打过许多漂亮的胜仗,立下了卓越功勋,被称为“万人敌”。
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和《水浒传》中的李逵一样,痛恨奸臣、贪官污吏,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草莽英雄形象。
我们不业应该向张飞学习吗?学习他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或许我们不能在小偷抢钱包时阻止小偷,也不能和小偷展开搏斗,但能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同学时主持公道,或去向老师汇报。这尽管不能算大事,但也算见义勇为。
张飞的优点不仅仅如此,尽管他很莽撞,民间多称他为“莽张飞”,但和他的莽撞连在一起的是他知错就改的性格,在“古城会”中,张飞的知错就改令每一个人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做人不够诚实。张飞对关羽不信任,因为关羽是从曹营来的,以至关羽斩了蔡阳,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他没有忘“桃源结义”的“义”时,张飞蔡悔恨自己的鲁莽。
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我要向张飞学习,学习他的快人快语、爽直公平、嫉恶如仇、从善如流、机巧,不仅和张飞一样优秀,还要比他更优秀,改掉自己粗心大意、骄傲的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肯定有缺点也有优点,人优不优秀在于优点的多少。即使有很多的知识,但连一点自理能力也没有,那又有什么用呢?当然也谈不上优秀。
我一定要学好知识,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学会自立,象张飞一样,做一个为人正直、爽直公平、嫉恶如仇、善恶分明、聪明机灵的男孩,让我更优秀!
第三回 读后感
第五回 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五回主要有2个著名故事——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
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三英战吕布,那三英?、刘玄德、关云长、张冀飞。这回关云长出动还有那二人仅与吕布打平手,可见吕布有这三兄弟的优点,所以能以一对三,如果他投靠刘备,起码能与赵云平起平坐吧!这走马灯一般厮杀让观战之人看呆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步弓手一个马弓手会如此这般的厉害。
现在来说,华雄和吕布谁更厉害?我认为吕布更厉害,不仅仅因为他能以一对三,因为他有耐心,可以打的时间长一点,而华雄是快刀斩乱麻,快快了事为目地的去打,一半真才实学,一半的鲁莽,而吕布有真才实学,能又打别人又护自己,比华雄强百倍而不止,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这一篇开头来看,曹操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会想办法,而且遇事会思考,重用贤人,如李典、夏侯敦,这对他以后统一有较好的帮助,而且他能让人臣服,他让卫弘把家底拿出买东西,卫弥照办,想一想,一个人把自己一生的钱捐了,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可见,曹操有多少大的信任度呀!也难怪他手下有这么多可用之材,可信之将呀!
第八回 读后感
呵呵,好一个连环计,好一个美人计。英雄因为美人而成为了狗熊,这是本回的一个中心,一个重中之重的要点。
王允,明白二人的心思,知道二人的喜好,故以美人诱之,董卓、吕布也太没自制力了,竟上了王允的当,去破坏父子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美人儿。王允太聪明太厉害了,而且心存国家,为救国向一个比自己低不知多少倍的一个妓女,下跪,虽说有些不好意思,但毕竟也是被逼无奈呀!也是可以谅解的了,何况这是一个多么明智之举呀!
再说一个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婵,她的作用是让董卓、吕布反目成仇,她是一个两面派,即谁也不得罪,谁也得罪的人,她在凤仪亭与吕布幽会,她要投湖之类的举动让吕布更喜欢她,是她与吕布相处的点眼之笔,而且她更偏向吕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给吕布勇力,才敢与父亲董卓相斗而董卓有资本,有能力把董卓揍一顿,而吕布只有忍气吞声的份儿,他不敢把父亲怎么样。这两个男子汉受不住貂婵的美貌,也难怪,貂婵是“一点樱桃启降唇,两行碎玉喷阳春”呀!这让哪个男人不动心呀!!
最后,吕布还是怕董卓,儿子毕竟怕老爸,吕布在战场上威风,在家里软弱,害得失去心爱之人,而又不能诉说,也难为他了。
王允太聪明,貂婵太美丽,吕布太软弱,董卓太厉害,唉!
第九回 读后感
今读到第九回,读完这回,我不反拍案叫绝,他让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这篇中,有一个地方让我回味,就是董卓与貂婵开玩笑说把她给吕布,貂婵大惊,这“大惊”二字用的妙,开始,我想,这貂婵大惊,她惊的什么?现在,明白了,有2层意思,第一,如果把自己给吕布,那争吵就没了,自己就没什么用了,不能给义父王允机会让他高兴了,那么,不但自己不幸福,那王允就白费那儿,多脑细胞了,而且王允的计划就全泡汤了。所以貂婵以自刎相逼,为什么?万一董卓不打算改,自己不就白死了!不会的,因为她已明白董卓的心了,董卓,是不会轻易让一个闭月羞花,沉鱼落燕的美人去死的,所以貂婵已明白自己死不了,而偏要做样子与董卓看,以让他打消把自己送给吕布的想法,仍去做吕布、董卓之间的引火线,只要有一点热度,两个会打起来的,而且,吕布是百分之二百可以赢得这场比赛的,因为吕布还是比较年轻的。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大为震惊,在吕布赢了这场“比赛”之后,董卓死后竞暴尸于市,无人收敛,尸大都称贺,而对尸体也十分痛恨,为什么?我记得说周武王死后,家家穿孝,日夜哭泣,人们自动去武五墓前磕头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似的。周武王与董卓一比,天壤之别,但同为做人,干嘛不做好人呢?其码,不要落一个暴尸于市的下场吧。“得民心者百姓爱,失民心者众民恨”,帝王都如此,庶民,岂敢不如此?
好好做人吧!
第十八回 读后感
今读完第十八回,也正确无误的认识了别人认为老奸巨滑的曹操。
有两个地方让我对曹操产生好感:
第一,当操军行至育水这个地方,曹操哭了,而且哭的惊天动地,这仅仅是为了一个将军,“男儿有泪不轻弹”而曹操竟在三军面前哭的惊天动地。又令屯住军马大没筵,吊奠典韦的亡魂,吊奠完之后,又吊奠侄儿曹安与儿曹?,并阵亡军士和一匹大宛马,发现没有?这曹操先奠吊一个将士后奠吊自己的亲人和军士与马,可见曹操看来一个将士比儿子要强的多,而且,让亲人与马同奠吊,也说明了这马对曹操的重要,所以,让儿子、侄儿与马“平起平坐”。曹操大哭与奠吊,不仅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为了给三军做样子,来说明堂堂丞相是仁义之人。
第二,那个郭奉孝当马屁精,说曹操的十大好处,又以袁绍来反衬,又拍马屁又说操的能胜之因,还向读者说明曹操的长处、特点。我总结一下曹操的长处。第一,体任自然。我看来,是比较体任自然的,第二,顺率。曹操,挟天子以令军阀,后来把天子杀了,要说顺率,刘备比曹操更顺率;第三,猛纠曹操治军严明,是不错;第四,外简内明,用人惟才;第五,得策辄行,是的,有了计策,无论好坏,只要有利,曹操一定用。第六,以诚待人,对,曹操待许攸时就高兴的鞋都没穿。第七,虑无不周,是的,曹操是想的周全,除了特殊情况。第八,浸润不行,曹操也很少听信徭言。第九,法度严明,当他下令不让军队踏田地而自己不小心踏了一下,就要用军法除之,以身做责,很是法度严明。第十,用兵如神,以少克众,曹操是挺会用兵的,总的来说,曹操的长处是: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方面,这曹操也真是厉害。
曹操太伟大了!!
第十九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我深深为吕布死亡而感到悲伤,但,毕竟是无法改变的。
我很佩服吕布,当他发现自己沉迷于酒色时就马上改正,逐下令饮酒者皆斩。当侯成追杀后槽人,把马夺回之后要庆贺,用什么庆贺?用酒,又想吕布下了禁酒令,所以去问可不可以破例,吕布就生气了,要把侯成斩了,后众人求情,打了五十大板,以了事。唉,本来把马追回是一件好事,可招来五十大板,这事让谁遇上,谁倒霉。这也写出了吕布的两个特点,第一,纪律严明,第二,爱惜臣民。吕布也算英雄吧!!
那个陈宫很执固,而且不愿被擒,被擒之后,宁死不屈,以求速死,很是仁义。如果活下来,一定能与关云长平起平坐,可怜已入黄泉,无回头之路了。而且陈宫把生死置之度外,亦不开口,伸颈就刑可以表现出来。
有一个地方,很是搞笑,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我开始很不明白,去查前面的文儿,刘备长相很怪: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看来,吕布叫刘玄德“大耳儿”是有讲究的了。以后读书要读的细一点。
还有一个地方,让我看了十分吃惊;当刘备住刘安家时,刘安因没有肉而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把胳膊上的肉割下来,吃了。真是……,唉,无话可说。为了一个仅小有名气的人,杀了自己的亲人,真是狼兽不如,幸好,刘安没跟着刘备,说不定,有一天会把刘备也杀了呢。
人心呀,难以猜测。
第二十回 读后感
读完第二十回,我不仅为刘备当“皇叔”的“不易”而哑然失笑,为曹操的狡猾而佩服。
我想,刘备这个皇叔当的太勉强了,也就是与皇帝十八竿子也打不着,为什么让刘备当皇叔呢?刘备的优点可以帮汉朝打败曹操,但当大臣的一定怕曹操。而皇帝的家事曹操管的较少,于是皇上让刘备以皇叔的身份帮助他,这样,可以减少对曹操的恐惧,发挥常水平,从而让刘备承担起拯救汉王朝的坚巨任务!
当曹操约请汉献帝去打猎,曹操的马与汉献帝的马的马头之间之差一个马头之距,意思是说,天下除了皇上,我是老大,当汉献帝三箭射不中大鹿时,曹操要皇上的弓箭,一箭射中了,百官向皇上祝贺,以为是皇上射中了大鹿,曹操一步上前,挡在前面,受百官祝贺,这表现了他对皇上的不屑一顾。之后,不把弓箭还给汉献帝,反而占为已有,没有丝毫犹豫,汉献帝也没有阻止,这明显表现了曹操的狼子野心——要与汉献帝平起平坐,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也就是曹操想要当皇帝,当九五之尊的人。
唉,“国家昏乱有忠臣”国舅董承就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心无力,有名无实的人,他也被曹操震压着,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众人之力可攀天,他得好友王子服之力,为救国展开“战争”,但一定会失败,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第二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十分佩服刘备的镇定、智慧。又用一件小事证明曹操对士兵,将士的态度。还有,曹操的一段话,就基本上确定了他统一时各军阀的消灭顺序。
刘备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在家里干那些奴隶活。为什么不养花养鱼之类的,非干这力气活呢?因为他这样,让曹操认为他在低三下四的干不该自己干的活,自然对自己也低三下四,一可避免曹操来找刘备麻烦,二可避免曹操对他的怀疑,有利于董承之类的人来往,商量大事,这对刘备,反曹人等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曹操讲去征张绣时,士兵口渴,骗大家去吃,于是士兵有了力气,口中有唾就不渴了,这就是“望梅止渴”的故事。我想,这等于是骗了士兵,如果再有士兵渴时,再用此计一定不会成效,而且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大家就不相信曹操了,曹军就不击自垮了,但怎么说曹操还没笨到家,所以,不到被逼之时是不会用这“杀手锏”的,曹操的做战和策略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还有,当正其开始“论英雄时,一定把刘备吓的不轻,而且写出了曹操对一些人满不在乎,有袁术、袁绍、刘景升、孙伯符、刘季玉、张绣、张鲁、韩遂等人,而对刘备则高看一眼,在将来曹操建国时,这几个人加上刘备,是曹操的阻碍,其中,心腹大患就是刘备。
为刘备祈祷吧!
第二十五回 读后感
读完这回,伉领教了云长的忠,程昱的阴,云长的英勇,曹操的小心。
云长的忠表现有三点,第一,在关公在屯土山约三事时,有二条表现了他的忠,云长兄降汉帝,不降曹操,忠于国知刘备不落,不管千里,便当辞去,忠于人。关云长刚正不阿的表现就是——忠心。第二当曹操赐战袍于关云长,关云长接受,但把战袍穿在里面,外面仍是刘备给他的战袍,不忘兄长之恩,时时想念兄长。这是关云长的忠心的表现——想念。曹操忙一场,他“奸相枉将虚礼待,岂知关羽不降曹”,这正是关云长忠心的表现。
本回中有惜刀杀人一计——程是说:“刘备若在,必投袁绍,今若使云长破了袁绍之兵,经必疑刘备而杀之矣。备既死,云长又安往乎”。我想,如果刘备真的死在这一计上,那云长也一定不会放过曹操,因为云长也是有头脑的。
当关云长夸张飞时,曹操大惊,心想以后如果遇到一定要小心,把这话写在衣服底上,这写出了曹操的细心、认真,我不如他。他把话写在袍底,又记住这话,又不失“尊严,这个法儿真妙”!!
这一回,还有一个重点——斩颜良.颜良与华雄一比,就比不去了,这也一定让人看呆了,关公太厉害了。
第二十六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深为关云长的刀法而折服。
“暂颜良,诛文丑”两名大将,被袁绍视为左膀右臂的两名大将,让关云长不费吹恢之力的杀了,不得不说,关云长被叫做“武圣”,真是名不虚传。关云长“下刀”有三个要点:“稳、准、狠”。只有“稳”才能手起刀落,将对手斩于马下,否则当他再斩时,他的小命就可能保不住了。“准”,同样要找敌人的弱处,否则如果内穿护身甲,就白斩一刀,同样会丢掉小命。对敌人,要狠,否则敌人狠了自己便弱了,如果斩时有怜悯之心,那日后麻烦大了,会后悔的。关云长值得每个人学习。无论对学习功课,还是对待敌人。
还有一人承认了关羽是“武圣”,这人是袁绍,他说:“吾得云长,胜颜良、文丑十倍也”!可以他对关羽的佩服已入本三分。试想,一个颜良和文丑加起来可把败十几个“上将”哪一个关云长就可以打败曹操了,当然是单挑。而且,看样子,那个人得了关云长,打仗就有了三分底气,毕竟他是世人皆知的英勇无比的将士。
最后,关公还是守大义,去找他的头头——皇叔刘备了,曹操虽不乐意但在小山头上约的三事自己答应了不得不照办,但又不明说。别人都说曹操是奸人,可我认为他和关云长一样,是正人君子,只是在利用别人而已。
我佩服关云长,更佩服曹操。
第二十七回 读后感
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真是太厉害了,充分表现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自信、稳重。
过五关斩六将,哪五关?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黄河渡口。哪六将?孔秀、孟坦、韩福、卞喜、王植、秦琪。
在东岭关,关云长与孔秀打,并不精彩,但颇有温酒斩华雄之像,也反衬出关云长的刀法如何精辟,看!“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体横马下。”一刀就结果了孔秀的性命——谁叫他如此执固呢?这样活该。
在洛阳,有孟坦和韩福来当那个“托儿”,“托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孟坦被斩成两段,试想这要多大的力量呀!当韩福向他射了一箭,而且是尽力身了一箭,中关公左臂,按说,他该像别人中箭一样落下马来,可这钢铁汉子毫不在乎,用口拔出那箭,血流不住都毫不在意,并能给自己报仇,把韩福也杀了。
在汜水关,卞喜软硬兼用,可毫无作用,毕竟“邪不压正”,一个叫普净的和尚告诉关公卞喜的恶意,关公才有所重视。不能太看表面,要看人心呀!
对要看人心,在王植的荥阳哪里也有一个好人——胡班,他告诉关云长王植的恶意,关公马上收拾出城关公的小命是胡班救的,关公一定不会忘记自己的恩人。
在黄河渡口,那个秦琪也没用,只会说漂亮话,没真才实学,被一刀了断了性命。
写完,我忽想起一句话——“狼面对羊,不论是一只还是一群。”
第三十六回 读后感
这一回,有两个要点,第一,写单福——也就是徐庶,他的才能无法在刘备这里继续帮刘备;第二,写单福推荐孔明来帮助刘备,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单福的周易真是厉害,能知未来之事,才避过了敌人的偷袭;他精通八卦,才破了那“八门金锁阵”,可惜他的老母被曹操捉去,当了诱耳,来钓这徐庶这条重量级大鱼。忠孝不能两全,要我,我也会选孝,毕竟是人之常情,毕竟那是生我养我最关心我的人,亲人只有几个,天下英雄才子有好多。不过这徐庶也是倒霉,忠孝两不全,在曹操那里吃白饭,在几年之后,他不发恢作用那在曹操眼里就是饭桶,毫无价值,说不定,还会成为与刘备相通的一个大大的间谍。
好在因祸得福,失去一条鲤鱼,换来一条大鲸鱼,失去徐庶,要得到诸葛孔明,并不是坏事,何况徐庶在曹操那里毫无用处,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而已,“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足以证明徐庶与诸葛孔明一比就比下去了。
不过当徐庶去卧龙冈见孔明时,孔明已明白刘备一定比不过曹操,一定会先倒下,但刘备的人品会让他考虑,可见人品的重要。
为刘备能知孔明而高兴吧!
第三十七回 读后感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一个老太太有如此高的评论,真了不得;卧龙冈上刘备三次访贤,说明这诸葛孔明也真是了不得。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徐庶的妈妈真的太刚烈了,宁死不让自己成为奸臣,而且对儿子要求严格,要求他有作为,要辅佐明主。当儿子徐庶被人骗时,她勃然大怒,她骂的徐庶拜伏于地不敢仰视,说明徐庶怕妈妈,徐母的话都是对的。徐庶“降曹”之后,徐母引以为羞辱,自尽了,啊,她是一个多么仁义的人啊!竟死了,说明了徐母的刚烈。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再说刘备去卧龙冈去找诸葛孔明,曾见到六个人,以为是诸葛孔明,刘备都认为是诸葛孔明,可都不是,刘备怀疑一定有根据呀,他们一定也十分有才华孔明一定更有才华,这六个人给孔明当“托”,来反衬孔明的才华,来证明卧龙的才华。刘备这两次来都没见到孔明他本人,而他的亲人朋友倒见了不少,在这种环境下,在这众人影响下,诸葛孔明一定吸收他人之长处,最厉害,这一点深深吸引着刘备,才让他三番五次的来诸葛亮出山相辅,与他共商大业,共成大事。
也许是刘备一而在,再而三的踏雪访贤士,打动孔明,但愿他下次在家。
第三十八回 读后感
刘备三顾茅庐,方请动大贤,真不一般;孔明二次外出,测验那大贤,真不简单。
刘备有如此大的耐心,去找那孔明,如果是常人,比如说张飞,第一次还好,第二次说把孔明唤来,第三次说去放火,可见如果是常人,一定请不动诸葛孔明。再者以一个君主去拜访一个住草庐的人这事就少见,再加上第一次没见着,第二次还没见着,第三次见着人家在睡觉,让拜访他的人立于门外。平常人拜访了,但是,友人时,友人要出门迎接,可一个君主拜访一个先生,却要在门外等,真是太不像话了。不过这也正好证明了刘备的诚心,打动诸葛孔明出山相辅,共商大事共成大业。
当孔明与刘备回到新野,他们同吃同榻,这又表明了刘备对孔明的尊敬。之后,孔明说什么,刘备就怎么做,这孔明从山间野夫,一下跨到能与君王平起平坐的军师、丞相。我不仅想:当时,说不定还有更多的诸葛亮等待贤君明主支“开发、利用”呢!
一个女子,为报夫仇,想出妙计,她是——徐氏,一个来亚于徐庶的妈妈徐母的一个女子,真是国的英雄。一个大胆,聪明的女英雄,比奸臣庸臣强多了,女子不可忽视。
向刘备学习耐心,向孔明学习语言表达,向徐氏学习大胆。
第四十一回 读后感
读完这一回,我佩服刘备的仁义,佩服赵子龙的英勇、忠诚,鄙视曹操虚伪,唾弃刘琮的软弱。
刘备的仁义人人皆知,所以当他“逃难”时,民从大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更表现了他的“以民为本”的政策。如果刘备“以已为本”为原则那人们不相信他,那么,人心分离,他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当刘备明知带着百姓,行军很慢的时候,他还是选择带着百姓,他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天下,是为了给百姓一个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没有战乱的地方。有大仁义者,刘备也!
我佩服赵子龙,有这么大的责任心。当我不到自己要保护的人——刘备的家人时,就敢到愧疚,之后尽为寻找,当找到甘夫人,就下马泣哭,以表道歉,而且一路上,杀尽了曹操的几名大将,有淳于导、夏候恩、晏明、张合、马延、张觊、焦触、张南、钟绅等人,而且有8个人是他边抱阿斗边打赢的,真是不容易啊!
曹操太虚伪了,刘琮给他开城门,他不感谢,反而至他于死地,他还不如动物呢!太无耻了,仅仅是为了以绝后患,唉,世上还有这样的人,真是形同无有呀!!!那刘琮也真是的,让他干什么就干什么,他姓刘,去投刘备多好呀!不去倒好了,被自己帮过的一个人给杀了,不仅杀自己,还连累了老母,真软弱,真懦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面内自省也!
第四十二回 读后感
读了这一回,有一个地方让我很不明白——刘备为什么把赵云辛辛苦苦救回的小公子阿斗掷于地上,又骂了几句呢?
经过反复思考、阅读,我认为他是在安慰赵云,也就是儿子与大将相比,大将更重要一些。而当时保护刘备妻儿是赵云的任务,当儿子失散,把他找回,也是赵云的正当工作,而安慰赵云,说糜夫人死了阿斗还活着,你把他救回来就很好了,或者说你没有必要去救,只要你活着,比什么都好。但是刘备这样做,会不会让赵云伤心呢?你看,赵云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救出的小主人,刘备竟不屑一顾的掷在地上,这也说明了救他回来多此一举吗?刘备这样太不礼貌了。
不过张翼德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曹操退兵,并少了一员大将,这真是太厉害了,只说了三句话,而大体意思是一样的。试想一声雷,只会把人吓一跳,而张飞说三句话把一个人吓死,这要多大的声音才可以呀!如果舌战群儒时,孔明写稿,让张翼得读,嘿嘿那白面书生,就吓死了十多个了吧!
看的出来曹军很怕孔明,一有特殊情况,就有人说:“又恐是孔明之计”或“此恐是诸葛亮之诈谋,不可轻进”等等,太可笑了。
刘备身边的“英才”真多
本文标题: 三国演义第108回读后感(《三国演义》每一回读后感是什么)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45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