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人生幸福的智慧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他是一个怪人,离群寡居,就那样的孤独着,并且能耐着住孤独。然后就想起了苏格拉底,那样的坦然的...
淡定人生幸福的智慧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叔本华的书,他是一个怪人,离群寡居,就那样的孤独着,并且能耐着住孤独。然后就想起了苏格拉底,那样的坦然的面对死亡,淡定的。想起了泰勒斯,终生独身,只为不用承受失去的痛苦,坚定的。
我们不期望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因为那不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确实,看哲人们都似乎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驾于生活之上的那种生活,一种超脱,貌似于超凡脱俗。而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凡人,能够享受凡人的生活足矣。
不得不佩服的就是他们的思考,也是驾于生活之上,仿佛是深入生活之后一种总结,一种思维的提炼,一种理性的高度……而他们所顿悟的也许正是凡人所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
也许,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点归功于哲人的智慧。
很认真的做了读书笔记,好久没有这么细致的读一本书,想来真正吸引我的正是叔本华所分析的大部分都是我所困惑的,对于人生,对于感情,他的思考方式就像引领航向的灯塔一样,仿佛前方就可以看得清晰,看得到岸。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的话,我们也都能够成为哲人了,像叔本华一样的。
很喜欢他的一句话:“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是的,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快乐真正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客观事物,而是思维的主体。思维的主体采用哪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限定了思维主体享受快乐的程度。因此,思维主体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享受到的快乐就是不同的。想起了一个熟知的例子,同样的半杯水对于口渴的人,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悲观的人说,就剩下半杯水了。同样的半杯水,由于思维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享受到得快乐就是不同的。
推此即彼,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对待人生,对待机遇……思维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于是,人,才有了差别。
所以,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境遇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站在高度,来感受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
我们不期望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哲人,因为那不是正常人的一种生活。确实,看哲人们都似乎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驾于生活之上的那种生活,一种超脱,貌似于超凡脱俗。而我们大部分人不过是凡人,能够享受凡人的生活足矣。
不得不佩服的就是他们的思考,也是驾于生活之上,仿佛是深入生活之后一种总结,一种思维的提炼,一种理性的高度……而他们所顿悟的也许正是凡人所苦苦挣扎而不得解脱的。
也许,我们就应该把这一点归功于哲人的智慧。
很认真的做了读书笔记,好久没有这么细致的读一本书,想来真正吸引我的正是叔本华所分析的大部分都是我所困惑的,对于人生,对于感情,他的思考方式就像引领航向的灯塔一样,仿佛前方就可以看得清晰,看得到岸。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的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思考的话,我们也都能够成为哲人了,像叔本华一样的。
很喜欢他的一句话:“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是的,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快乐真正能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客观事物,而是思维的主体。思维的主体采用哪一种思维方式、思维习惯等限定了思维主体享受快乐的程度。因此,思维主体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模式的不同,因此,享受到的快乐就是不同的。想起了一个熟知的例子,同样的半杯水对于口渴的人,乐观的人说,还有半杯水可以喝呢,悲观的人说,就剩下半杯水了。同样的半杯水,由于思维主体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享受到得快乐就是不同的。
推此即彼,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方式不同,对待人生,对待机遇……思维不同选择的方式不同,于是,人,才有了差别。
所以,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同样的境遇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站在高度,来感受幸福,才是人生的真谛!
人生的智慧高三读影响拼搏吗
不影响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骄傲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我不认可这个观点。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维稳,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但是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许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良好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
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人应该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丰富的内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努力去过好这一生。首先是要关注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要努力去发掘生命中的快乐小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在我们预见范围之外的,我们就告诉自己,那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时反思。这虽然听起来很佛学,但是能让自己心境平静下来就挺好。对于未来,我们要订立目标,但因为未来离我们太远了,可能会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用太纠结,顺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丰富的内容+注释
喜欢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书,首先是要有丰富的内容,其次要结合这些内容做充分的注释,也就是复盘。我想象以后我回顾这一生,或者写自传的时候,我的人生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觉得索然无味。努力往丰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对丰富的定义是什么,它至少不应该把社交当目标。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me,喜欢观望而不会思考,这简直致命。我们可以看别人的缺点,来对照我们自身,努力不成为那样的人。对别人的缺点不必指责,反正会有人告诉他的,我说了反而会让人不开心,我负责说好话夸赞人就OK了。同时要避免炫耀,人真的会很烦这种。
身体健康是资本,时间是借贷主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等。叔本华说,时间就是借贷主,挺有道理。一开始我们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抛弃熬夜的坏习惯,就把时间想象成借贷主。作为一个好孩子,怎么可以借贷呢?你还不起啊!
这一章讲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分析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特点。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去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塑造价值观的最关键时候。青年时期,我们看大量小说,以为生活就是书中的样子,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只要努力,经过痛苦就能迎来光明。成年后,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我们才知道童话就是骗小孩子的。我们一辈子追求财富,等到老去才终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至少在现在看来,叔本华的描述很符合我现在的状态。但人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勇敢去尝试。正当少年,就应该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后回顾这一生,想起来都是碌碌无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平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对子虚乌有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苦恼,疾病,忧患等,追逐到手的欢娱,它只是欲望暂时抑制,欢娱只是失而复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乐来至身体里健康出现问题而恢复或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的结果。一满足后快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满足时又相当的苦闷。
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摒弃所有快感,就等于摒弃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快乐是一场梦,痛苦却真正实在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所谓幸福论就是平平安安的,减少了许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该选择什么工作为人生目标?
选择工作唯一的标准是选择你喜欢做的工作,如果它能为你带来好处,那更好不过。人类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所以实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所有虚无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把欲望调节到一个中庸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除了你自己嫌弃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别人的看法只对他自己产生作用。谁要是听到别人背后说他的话,还有说话的那种语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非常气愤。最后,我们要知道: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摒弃了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们内心的安宁和愉快就会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样,我们的举止和态度会变得更加自信、踏实,更加真实和自然。从这些特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为极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说明事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读书能知道人性的弱点,否则被淹没于芸芸众生的愚蠢的看法中,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悲喜寄托在'些凡夫俗子身上,你的心就飘浮不定。
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1850年写的《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哲学思想,但早期的作品并不受到同行们应有的欢迎和理解,当然也不会得到世人认可和赞许。金子总是会发光,在去世的前几年,叔本华终于获得了他早应获得的名声。
书中讲述了,决定人生命运的根本区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和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人的自身对于造成人们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它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对人的幸福的影响仅次于人的自身。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是指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这些对人的幸福所发挥的作用是最微弱的。
我们应该爱护,培养和发展我们的自身,因为它是我们得到幸福的关键,对我们的幸福起决定性的作用。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因为他所带来的好处是即时呈现的。一个人如果他能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幸福就会想他招着手走过来。所以乐天派是幸福的,他们总能找到高兴的理由,拥有轻松、愉快的心情。我们的幸福取决于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取决于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体魄,会使我们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专注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没有人会愿意像病人一样躺在床上,或者坐在轮椅上度过他的一生,因为健康的乞丐比染病的君王幸运。叔本华认为最大的愚蠢就是为了诸如金钱、晋职、学问、名声。
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两者之间。当距离痛苦越远的时候,我们离无聊就越近,反之亦然。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痛苦,而无聊来自丰裕和安定。普通民众为了温饱和免于饥饿,和痛苦进行着旷日持久的战争。富人却不得不面对无聊连续不断的袭击。
金钱之于人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人们总是夸大了金钱的作用,以至于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使用了一些卑鄙下流的伎俩。这样做的后果是幸福离他们越来越远,因为伤害了自身,与高贵的人格是背道而驰的,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尽管名誉对于我们的幸福没有我们的自身和拥有的身外之物更有优势。人们希望得到足够多的钱,好让他们的后半辈子免于因为钱而造成的不幸,然后疯狂地追逐金钱,当赚到的钱能让他们安享晚年的时候,他们又有了新念头要让下一代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于是又开始追逐金钱的行动。财富犹如海水:一个人喝的海水越多,他就越感到口渴。人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难以满足,因为他们追求财富的欲望总是在不断地膨胀。金钱可以为我们解决吃饭、穿衣、住房的问题,还可以为我们生病时提供医药费和一些意外事故的花费。这也是金钱的真正意义。至于购买华丽的服装,闪着耀眼光芒的珠宝首饰,名贵的跑车,还有结婚祝寿宴请时铺张排场,都是浪费金钱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些东西对于我们的幸福并没有多么大的好处。
地位、名誉、名声对我们人而言都是奢侈品,我们不应该过分地追求,更不要将它们视为生命的支柱。上述三者都是别人赋予我们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而且可能随时被别人收回去。其实得到名誉并不难,只要恪守本分,兢兢业业,它自然就会来到你的身边,因为名誉的要求就是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一旦你没做好一件事情,或者没去做一件本该有你去做的事情,那么名誉就会从你身边溜走,而且一去不复返。名声被视为名誉的孪生兄弟,名誉会死,而名声却永恒的存在。正因为得到后可以永恒的存在,所以得到名声是很艰难的,在得到它之前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贝蒂在《吟游诗人》中写道:高傲的名声殿堂闪耀在陡峭的山上,要爬上去是多么的艰难!显而易见,要得到这一奢侈品并非易事。很多做出过非凡成就,写出过卓越作品的人,在获得了他们应有的名声之前,就已经悄悄地离开了人世。在他们做出非凡成就和写出卓越作品的年代,这世上并没有比他们伟大智慧和思想稍微差一点的评论家,更没有和一样拥有伟大智慧和思想的头脑。直到后世,诞生了天才,他们智慧和思想才开始被大众所知道了解,并且名声大噪。本书的作者还是幸运的,在他永远地闭上眼之前,世人就将显赫的名声赠予了他,尽管此刻他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已经无力承受月桂花环。
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也非常乐意使用和维护这种权利。但如何才能利用好这种权利,让我们从这权利中受益呢?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不可逃避的问题。从我做起,从人的自身开始,培养我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发展我们丰富精神思想,锻炼出我们健康的身体。钱不要太多,但不需能保证我们的正常生活不因钱的缺乏而受到干扰。地位、名誉、名声,我们不必强求,做好本职工作,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做到了这些,你会发现,幸福的翅膀长在自己的身上。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2
叔本华讲荣誉,提醒我,不要太在意他人的想法。那不过是存在于他人的脑海里,并不会对我自身产生多大的影响。而且他人的想法不总是对的。我们应当尽量控制我们脆弱的自尊心。
喜欢叔本华对骄傲和虚荣的分析对比。骄傲是我们内心的确信,而虚荣是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上的。骄傲是因为我们自己有能力也有信心,而虚荣只会让我们渐渐失去自我。
叔本华说,民族自豪感是最廉价的骄傲。我不认可这个观点。不是最廉价,而是最普遍。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方面不值得骄傲。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应该算是一种对国家的认可,而非对自己的自信。
地位
地位和名誉的区别在哪呢?叔本华说地位不过是提供一种虚假的价值。但当这种虚假的价值成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代表性事物,我们处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又不得不去承认地位的重要性。地位可以维稳,它可能会附带金钱,表明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即使它可能只是一个职称,一张凭证。但是受到社会认可,我们也会因此获得许多好处。
叔本华说,外在的良心就是名誉,内在的名誉就是良心。这句话有点绕,却也很有道理。名誉是我们所呈现出来的,而真正想要获得名誉,需要有良好的品格,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当然,不纯粹是道德的影响。
人要取得社会的信任,必须要有良好的社会评价。良好的评价取决于我们的人格。名誉和声望又有所不同。声望需要争取,而名誉只需要保持。它不需要我们做多大的努力。
追求
我们现在一直在讲追求,但追求何种事物会影响到我们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一直去追求那些我们不可能达到的事物,我们会容易感到挫败而感到无价值。追求简单的关系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困难,但如果有丰富的内在,简单的关系反而会使我们感到舒畅,因为人不用一直去考虑他人的想法,而是专心为自己而活,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丰富内在
叔本华这一章讲的很好,提了很多人生的建议。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尽量去寻找那些可以和我们心灵契合的人,无聊的聚会可以少去,因为那不会让我们成长,那只是会让我们妥协,成为和每个人一样的人。事实上,人应该是要为自己而活的。如果一个人有丰富的内在,他就不必一直去社交,逃避自我的反省。
丰富的内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想想人这一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努力去过好这一生。首先是要关注当下,对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要过于纠结,要努力去发掘生命中的快乐小事,因为我们很容易忽略那些可以让我们快乐的事情。对于不开心的事情,在我们预见范围之外的,我们就告诉自己,那是命运安排的必然事件,如果是自己造成的,就要及时反思。这虽然听起来很佛学,但是能让自己心境平静下来就挺好。对于未来,我们要订立目标,但因为未来离我们太远了,可能会有点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不用太纠结,顺其自然就好。
人生就像一本书,需要丰富的内容+注释
喜欢叔本华对人生的比喻,他把人生比做一本书,首先是要有丰富的内容,其次要结合这些内容做充分的注释,也就是复盘。我想象以后我回顾这一生,或者写自传的时候,我的人生应该是立体的丰富的,而不是想一想觉得索然无味。努力往丰富的人生走吧!要看我对丰富的定义是什么,它至少不应该把社交当目标。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很多人,likeme,喜欢观望而不会思考,这简直致命。我们可以看别人的缺点,来对照我们自身,努力不成为那样的人。对别人的缺点不必指责,反正会有人告诉他的,我说了反而会让人不开心,我负责说好话夸赞人就OK了。同时要避免炫耀,人真的会很烦这种。
身体健康是资本,时间是借贷主
我们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睡眠,运动等等。叔本华说,时间就是借贷主,挺有道理。一开始我们透支使用,熬夜等等,很容易很招来不可逆转的后果。我想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抛弃熬夜的坏习惯,就把时间想象成借贷主。作为一个好孩子,怎么可以借贷呢?你还不起啊!
这一章讲了人的一生该如何度过。分析了人生各个阶段的人的特点。童年时期,我们更多的是认知,去发现这个社会。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塑造价值观的最关键时候。青年时期,我们看大量小说,以为生活就是书中的样子,还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只要努力,经过痛苦就能迎来光明。成年后,在经历过大起大落后,我们才知道童话就是骗小孩子的。我们一辈子追求财富,等到老去才终于发现一切都是虚空。
至少在现在看来,叔本华的描述很符合我现在的状态。但人身处于怎样的阶段,就勇敢去尝试。正当少年,就应该努力去探索。最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活真的很重要啊!我不希望最后回顾这一生,想起来都是碌碌无为。
《人生的智慧》读后感3
什么是幸福的生活?
找到将来和过去和现在的平衡,享受每一段什么都没有时光,没有痛苦,没有快乐,这才是理想的幸福生活。幸福的标准是:尽量少的痛苦和也没有无聊的状态那就确实得到了尘世间的幸福。
对子虚乌有猎物的追逐都会带来苦恼,疾病,忧患等,追逐到手的欢娱,它只是欲望暂时抑制,欢娱只是失而复得的片刻快感。一切快乐来至身体里健康出现问题而恢复或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快感就是欲望得到了满足的结果。一满足后快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满足时又相当的苦闷。
但如果我们牺牲欢娱以避免痛苦,那我们肯定获得收益,摒弃所有快感,就等于摒弃快感的'反面:所有的痛苦。我们就会认识到这个世界所能给予我们的最好东西,不外乎就是一种没有苦痛的、宁静和可以让我们勉强忍受下去的生存;我们必须限制对这个世界的期望和要求,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把握实现它们。而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快乐是一场梦,痛苦却真正实在的。因此,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好运数就是生活了一辈子但又没有承受过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经享受过强烈无比的欢娱。所谓幸福论就是平平安安的,减少了许多不幸生活的活法。
该选择什么工作为人生目标?
选择工作唯一的标准是选择你喜欢做的工作,如果它能为你带来好处,那更好不过。人类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所以实在的东西都是虚无的,所有虚无的东西都是实在的。如果只为了金钱而埋头做事,到了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的需要了;或者,我们成年累月为某一工作做准备,但这些准备工夫不为人知地消耗了我们的精力,到头来,我们再也无法进行计划中的工作了。所以,经历长年的拼搏,历尽诸多风险,我们终于获得了财富,但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已不再有能力享受这些财富了。我们其实就是为了别人苦干了一场。或者,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如愿爬上了某一职位,但我们却已经无力胜任这一职位的工作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是因为我们所追求的结果来得太晚了。或者,与此相反,我们太迟着手做事情了,也就是说,就我们做出的成就或者贡献而言,时代的趣味已经改变了。新一代的人成长了起来,他们对我们成就的事情不感兴趣;其他的人走了捷径,赶在了我们的前面,种种情形,不一而足。贺拉斯的这些话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为何耗损你的灵魂!
把欲望调节到一个中庸的尺度,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里不经意地说过一句话,我视这句话为人生智慧的首要律条,我还是把它译成德语吧[1]:“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这一句话所包含的真理在于: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谁要是完整地接受了我的哲学的教诲,并因此知道我们的整个存在其实就是有不如无的东西,而人的最高智慧就是否定和抗拒这一存在,那么,他就不会对任何事情、任何处境抱有巨大的期待;不会热烈地追求这尘世的一切,也不会强烈抱怨我们计划的落空和事业的功败垂成。相反,他会牢记柏拉图的教导:“没有什么人、事值得我们过分的操心。”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
在这里我用一个日常司空见惯的事实对此真理加以解释。假如我们整个身体健康无恙,但只有一小处地方受伤或者作痛,那我们身体的整体健康并不会进入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注意力始终只集中在那疼痛的伤处。我们生活中的总体舒适感觉就会因这一小处伤痛而烟消云散。同样,尽管各样事情都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和发展,但只要有一件事情违反了我们的意愿——尽管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这一并不如意的事情就会进入我们的头脑;我们就会总是惦记着这一件事情,而不会想到其他更重要的、已经如我们所愿发生了的事情。在这两个例子里面,我们的意欲都受到了伤害。亚里士多德: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除了你自己嫌弃自己,没有人能伤害得了你。别人的看法只对他自己产生作用。谁要是听到别人背后说他的话,还有说话的那种语气,几乎每个人都会非常气愤。最后,我们要知道:甚至名誉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只是间接而非直接的。当我们终于成功地摒弃了这一普遍的愚蠢做法,那我们内心的安宁和愉快就会令人置信地增加。同样,我们的举止和态度会变得更加自信、踏实,更加真实和自然。从这些特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身的影子,因为极端的例子往往最清晰地说明事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都确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所有这些都和上述那些可怜的罪人的所作所为同样荒谬。我们的嫉妒和憎恨也大都出自同一根源。
读书能知道人性的弱点,否则被淹没于芸芸众生的愚蠢的看法中,过于看重别人的看法,悲喜寄托在'些凡夫俗子身上,你的心就飘浮不定。
本文标题: 人生的智慧好段读后感(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5187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